張繼《楓橋夜泊》唐詩鑒賞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經典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繼《楓橋夜泊》唐詩鑒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鑒賞:
《楓橋夜泊》是一首著名的絕句。詩以白描的手法,寫出了江邊靜夜的景致,抒發了作者的羈旅愁懷。
“月落烏啼霜滿天”,寫作者泊船江邊,夜深難眠之時,走向船頭,翹首仰望,只見斜月西沉,霜氣逼人,在這深秋的夜晚,宿巢的烏鴉不知受到什么驚擾,而發出一聲聲的啼叫。這個景色和聲響是極其空曠寒涼而凄楚的,它更加觸動了詩人本來就很寂寥愁苦的心。接著“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進一步寫出眼前的景物和深夜難眠的原因。岸邊鮮紅的楓葉,江心閃爍的漁火,構成一幅美妙的圖景。然而對心緒不佳的詩人來說,美景引發的卻是別一番滋味:楓葉,成了深秋寒涼、一年將盡的象征;漁火,使人想起漁家孤寂冷落、飄泊不定的生活。這和詩人的羈旅愁懷暗自吻合,于是就更使他黯然神傷,無法安眠了。
“對愁眠”三字,真可謂脫落自然,準確地傳遞出詩人此時此地的滿腹惆悵。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兩句主要是從聽覺上來突現作者的`心緒。正因為愁苦難眠,詩人異常清晰地聽到遠方姑蘇寒山寺傳來的夜半鐘聲。
一個“到”字,把鐘聲的徐徐而來,聽者的專注之神展現出來。可以想見,這鐘聲敲在游子的心坎上,將是如何的清寂、孤單。于是就更增添了一層愁緒,從而把詩人羈旅愁懷的感情推向高潮。
這首詩最突出的藝術特點是融情入景,情隨景生。
詩人精心選取“楓橋夜泊”這樣一處獨到的地點,從中擷取了月落、烏啼、霜天、江楓、漁火、古寺、鐘聲等眾多獨特的景色,來烘染游子的羈旅愁懷。全詩僅二十八個字,幾乎字字都是景色的畫面。這些畫面又都與詩人的羈旅愁懷緊緊粘連在一起,營造出一種孤寂、飄零的意境。從而達到了情景交融、和諧統一的抒情效果,增強了詩的感染力。
其次,詩歌的語言通俗流暢,不求藻飾,看似信手拈來,但卻精煉含蓄,委婉傳神,令人咀嚼無窮。
正因為這首詩獨特的藝術魅力,千百年來,楓橋、寒山寺都成了人們爭相導游之地。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于“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756)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唐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下卷收錄張繼此詩,題名為《夜泊松江》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收入此詩,詩題作《楓橋夜泊》。
作者簡介
張繼(約715—約779),唐代詩人,字懿孫,襄陽(今屬湖北)人。天寶十二載(753)進士,曾擔任過軍事幕僚,后來又做過鹽鐵判官,也屬于幕僚職務。唐代宗大歷年間擔任檢校祠部郎中(另外有史料記載為“員外郎”)。《唐才子傳》中說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提到他是一位重視氣節,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不僅有詩名,品格也受人敬重。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后世頗有影響。流傳下來的不到五十首。有《張祠部詩集》。
【張繼《楓橋夜泊》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張繼《楓橋夜泊》譯文及鑒賞08-15
古詩楓橋夜泊張繼08-24
張繼-楓橋夜泊古詩賞析03-30
張繼《楓橋夜泊》原文及翻譯07-21
《楓橋夜泊》古詩鑒賞04-26
《楓橋夜泊》譯文及鑒賞02-14
《楓橋夜泊》全文鑒賞03-25
《楓橋夜泊/夜泊楓江》詩詞鑒賞01-26
楓橋夜泊古詩鑒賞題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