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經典賞析
宋詞經典賞析1
《釵頭鳳·紅酥手》
陸游
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碰掮浮/p>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陸游自己的愛情悲劇。
詞的上片通過追憶往昔美滿的愛情生活,感嘆被迫離異的痛苦,分兩層意思。
開頭三句為上片的第一層,回憶往昔與唐氏偕游沈園時的美好情景:“紅酥手,黃酒。滿城春色宮墻柳。”雖說是回憶,但因為是填詞,而不是寫散文或回憶錄之類,不可能把整個場面全部寫下來,所以只選取一個場面來寫,而這個場面,又只選取了一兩個富有代表性和特征性的情事細節來寫。“紅酥手”,不僅寫出了唐氏為詞人殷勤把盞時的美麗姿態,同時還有概括唐氏全人之美(包括她的內心美)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具體而形象地表現出這對恩愛夫妻之間的柔情密意以及他們婚后生活的美滿與幸福。第三句又為這幅春園夫妻把酒圖勾勒出一個廣闊而深遠的背景,點明了他們是在共賞春色。而唐氏手臂的紅潤,酒的黃封以及柳色的碧綠,又使這幅圖畫有了明麗而又和諧的色彩感。
“東風惡”數句為第二層,寫詞人被迫與唐氏離異后的痛苦心情。上一層寫春景春情,無限美好,到這里突然一轉,激憤的感情潮水一下子沖破詞人心靈的閘門,無可遏止地宣泄下來。“東風惡”三字,一語雙關,含蘊很豐富,是全詞的關鍵所在,也是造成詞人愛情悲劇的癥結所在。本來,東風可以使大地復蘇,給萬物帶來勃勃的生機,但是,當它狂吹亂掃的時候,也會破壞春容春態,下片所云“桃花落,閑池閣”,就正是它狂吹亂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因此說它“惡”。然而,它主要是一種象喻,象喻造成詞人愛情悲劇的“惡”勢力。至于陸母是否也包含在內,答案應該是不能否認的,只是由于不便明言,而又不能不言,才不得不以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出之。下面一連三句,又進一步把詞人怨恨“東風”的心理抒寫了出來,并補足一個“惡”字:“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美滿姻緣被迫拆散,恩愛夫妻被迫分離,使他們兩人在感情上遭受巨大的折磨和痛苦,幾年來的離別生活帶給他們的只是滿懷愁怨。這正如爛漫的春花被無情的東風所摧殘而凋謝飄零。接下來,“錯,錯,錯”,一連三個“錯”字,連迸而出,是錯誤,是錯落,更是錯責,感情極為沉痛。但這到底是誰錯了呢?是對自己當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終“與婦訣”的否定嗎?是對“尊者”的壓迫行為的否定嗎?是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嗎?詞人沒有明說,也不便于明說,這枚“千斤重的橄欖”(《紅樓夢》語)留給了讀者來噙,來品味。這一層雖直抒胸臆,激憤的感情如江河奔瀉,一氣貫注;但又不是一瀉無余,其中“東風惡”和“錯,錯,錯”幾句就很有味外之味。
詞的下片,由感慨往事回到現實,進一步抒寫妻被迫離異的巨大哀痛,也分為兩層。
換頭三句為第一層,寫沈園重逢時唐氏的表現。“春如舊”承上片“滿城春色”句而來,這又是此時相逢的背景。依然是從前那樣的春日,但是,人卻今非昔比了。以前的唐氏,肌膚是那樣紅潤,煥發著青春的活力;而此時的她,經過“東風”的無情摧殘,憔悴了,消瘦了。“人空瘦”句,雖說寫的只是唐氏容顏方面的變化,但分明表現出“幾年離索”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像詞人一樣,她也為“一懷愁緒”折磨著;像詞人一樣,她也是舊情不斷,相思不舍。不然,就不會如此消瘦。寫容顏形貌的變化來表現內心世界的變化,原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很常用的手法,而在“人”“瘦”之間加一個“空”字卻另有深意。“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古詩·陌上桑》)從婚姻關系說,兩人早已各不相干了,事已至此,那這個“瘦”就是白白為相思而折磨自己。著此一字,就把詞人那種憐惜之情、撫慰之意、痛傷之感等等,全都表現了出來。“淚痕”句通過刻畫唐氏的表情動作,進一步表現出此次相逢時她的.心情狀態。舊園重逢,念及往事,她不能不哭,不能不淚流滿面。但詞人沒直接寫淚流滿面,而是用了白描的手法,寫她“淚痕紅碰掮浮保緣酶瘢磷牛哺蝸螅腥恕6桓觥巴浮弊鄭喚黽淞骼嶂啵嗉瀋誦鬧酢I掀詼閾創嗜俗約海昧酥筆閾匾艿氖址ǎ徽飫鐨刺剖鮮比錘謀淞聳址ǎ恍戳慫菅仗逄謀浠退純嗟男那橛捎謖庖徊闥吹畝際譴嗜搜壑鋅闖齙模雜志哂辛恕耙皇彼榫闃痢鋇囊帳跣Ч?杉嗜耍喚鏨鈑誶椋疑鈑諮浴/p>
詞的后幾句,是下片的第二層,寫詞人與唐氏相遇以后的痛苦心情。“桃花落”兩句與上片的“東風惡”句前后照應,又突出寫景雖是寫景,但同時也隱含出人事。桃花凋謝,園林冷落,這只是物事的變化,而人事的變化卻更甚于物事的變化。像桃花一樣美麗姣好的唐氏,也被無情的“東風”摧殘折磨得憔悴消瘦了;詞人自己的心境,也像“閑池閣”一樣凄寂冷落了。一筆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下面又轉入直接賦情:“山盟雖在,錦書難托。”這兩句雖只寥寥八字,卻很能表現出詞人自己內心的痛苦之情。雖說自己情如山石,癡心不改,但是,這樣一片赤誠的心意,卻難以表達。明明在愛,卻又不能去愛;明明不能去愛,卻又割不斷這愛縷情絲。剎那間,有愛,有恨,有痛,有怨,再加上看到唐氏的憔悴容顏和悲戚情狀所產生的憐惜之情、撫慰之意,真是百感交集,萬箭簇心,一種難以名狀的悲哀,再沖胸破喉而出:“莫,莫,莫!”意謂:事已至此,再也無可補救、無法挽回了,這萬千感慨還想它做什么,說它做什么?于是快刀斬亂麻:罷了,罷了,罷了!明明言猶未盡,意猶未了,情猶未終,卻偏偏這么不了了之,而在極其沉痛的喟嘆聲中全詞也就由此結束了。
這首詞始終圍繞著沈園這一特定的空間來安排自己的筆墨,上片由追昔到撫今,而以“東風惡”轉捩;過片回到現實,以“春如舊”與上片“滿城春色”句相呼應,以“桃花落,閑池閣”與上片“東風惡”句相照應,把同一空間不同時間的情事和場景歷歷如繪地疊映出來。全詞多用對比的手法,如上片,越是把往昔夫妻共同生活時的美好情景寫得逼切如現,就越使得他們被迫離異后的凄楚心境深切可感,也就越顯出“東風”的無情和可憎,從而形成感情的強烈對比。
再如上片寫“紅酥手”,下片寫“人空瘦”,在形象、鮮明的對比中,充分地表現出“幾年離索”給唐氏帶來的巨大精神折磨和痛苦。全詞節奏急促,聲情凄緊,再加上“錯,錯,錯”和“莫,莫,莫”先后兩次感嘆,蕩氣回腸,大有慟不忍言、慟不能言的情致。
總而言之,這首詞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是一首別開生面、催人淚下的作品。
宋詞經典賞析2
將進酒(《小梅花》)·城下路
賀鑄
城下路,凄風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頭沙,帶蒹葭,漫漫昔時、流水今人家。黃埃赤日長安道,倦客無漿馬無草。開函關,掩函關,千古如何,不見一人閑?六國擾,三秦掃,初謂商山遺四老。馳單車,致緘書,裂荷焚芰、接武曳長裾。高流端得酒中趣,深入醉鄉安穩處。生忘形,死忘名,誰論二豪、初不數劉伶?
這首詞也是一篇以詠史來詠懷的作品,但所詠史事,并非某一歷史事件,而是一種在古代社會中帶有普遍性的歷史現象;所詠懷抱,也并非與這一歷史現象相契合,而是與之相對立,所以與多數的詠史即詠懷的作品的格局、命意都有所不同。
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和貪欲,總是不斷地爭城奪地,至少也是爭名奪利。這種爭奪的結果,不但使廣大人民遭殃,也使統治階級中某些道德和才能出眾的成員受到壓抑和排斥。賀鑄就是其中的一個。他這類的作品,就是針對這種普遍存在的歷史現象而發出的`不平之鳴。作品中所表現的對于那樣一些統治者及其幫忙、幫閑們的鄙視,是有其進步意義的。但由于階級性和世界觀的限制,他又只知道向“醉鄉”中逃避,即采取不合作的態度,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和思想感情又顯示了這種進步意義的局限性很大。
以憤慨、嘲諷的口吻來描寫歷史上那些一生忙著追求權勢和名利的人,占了這首詞的大部分篇幅。但起筆卻從人事無常寫起,這樣,就好比釜底抽薪,把那些熱衷于富貴功名的人都看得冷淡了,從而為下文揭露這些人的丑態,埋下伏線,同時,也為作者自己最后表示的消極逃避思想埋下伏線。
自然界的變化,一般比人事變化遲緩。如果自然界都發生了變化,那人事變化之大就可想而知了。滄海桑田的典故,就是說的這種情況。本詞一上來六句,也是就自然與人事兩方面合寫這個意思。詞句用顧況《悲歌》“邊城路,今人犁田昔人墓;岸上沙,昔時流水今人家”,而略加增改。前三句寫陸上之變化,墓已成田(用《古詩》“古墓犁為田”之意),有人耕;后三句寫水中之變化,水已成陸,有人住。下面“黃埃”二句也從顧況《長安道》“長安道,人無衣,馬無草”來,接得十分陡峭。看了墓成田,水成陸,人們該清醒了吧,然而,不。他們依舊為了自己的打算,不顧一切地奔忙著。函谷關是進入長安的必由之路。關開關掩,改朝換代,然而長安道上還是充滿了人渴馬饑的執迷不悟之徒。歇拍用一問句收束,譏諷之意自見。
過片兩句,“六國擾”,概括了七雄爭霸到秦帝國的統一,“三秦掃”,概括了秦末動亂到漢帝國的統一。“初謂”四句,是指在秦、漢帝國通過長期戰爭而完成統一事業的過程中,幾乎所有人都被卷進去了。是不是也有人置身局外,即沒有在這種局勢中為自己作些打算的人呢?詞人說,他最初還以為商山中還留下了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這四老。誰知道經過統治者寫信派車敦請以后,就也撕下了隱士的服飾,一個跟著一個地穿起官服,在帝王門下行走起來了。(商山四皓最初不肯臣事漢高祖,后被張良用計請之出山,保護太子,見《史記·留侯世家》。南齊周彥倫隱居鍾山,后應詔出來做官,孔稚珪作《北山移文》來譏諷他,中有“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之語。又漢鄒陽《上吳王書》中句:“何王之門不可曳長裾乎?”)這四句專寫名利場中的隱士,表面上很恬淡,實則非常熱中。隱居,只是他們的一種姿態、一種向統治者討價還價的手段,一到條件講好,就把原來自我標榜的高潔全部丟了。上面的“初”字、“遺”字和下面的“裂”字、“焚”字、“接”字、“曳”字,不但生動準確,而且相映成趣,既達到嘲諷的目的,也顯示了作者的幽默感。不加評論,而這般欺世盜名的人物的丑態自然如在目前。
“高流”以下,正面結出本意。《醉鄉記》,隋、唐之際的王績作,《酒德頌》,晉劉伶作,都是古來贊美飲酒的著名文章。在《記》中,王績曾假設“阮嗣宗、陶淵明等十數人并游于醉鄉,沒身不反,死葬其壤,中國以為酒仙。”在《頌》中,劉伶曾假設有貴介公子和搢紳處士各一人,起先反對飲酒,后來反而被專門痛飲的那位大人先生所感化。高流,指阮、陶、劉、王一輩人,當然也包括自己在內。末三句是說,酒徒既外生死、忘名利,那么公子、處士這二豪最初不贊成劉伶那位先生,又有誰去計較呢?肯定阮、劉等,也就是否定“長安道”上的“倦客”、“裂荷焚芰”的隱士。(“生忘形”,用杜甫《醉時歌》:“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死忘名”,用《世說新語·任誕篇》載晉張翰語:“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均與“高流端得酒中趣”切合。)方伯海《〈文選〉集成》評《酒德頌》云:“古人遭逢不幸,多托與酒,謂非此無以隱其干濟之略,釋其悲憤之懷。”這首詞以飲酒與爭權勢、奪名利對立,也是此意。
張耒《〈東山詞〉序》曾指出賀詞風格多樣化的特點:“夫其盛麗如游金、張之堂,而妖冶如攬嬙、施之袂,幽潔如屈、宋,悲壯如蘇、李,覽者自知之。”這首詞和前幾首截然不同,也可證明此點。從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看出,蘇軾的作品在詞壇出現以后,其影響是相當廣泛的。
宋詞經典賞析3
作品原文
霜天曉角·晚晴風歇
晚晴風歇,一夜春威折。
脈脈花疏天淡,云來去,數枝雪。
勝絕,愁亦絕。
此情誰共說。
惟有兩行低雁,知人倚、畫樓月。
作品注釋
1、霜天曉角:又名《月當窗》。各家頗不一致,茲以《稼軒長短句》為準。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韻。別有平韻格,附著于后。
2、春威:春寒凜冽的威力。
3、脈脈:形容梅花含情不語的樣子。
4、數枝雪:數枝白梅如雪。
5、絕:到極點、頂峰。
作品譯文
春寒凜冽,寒氣已漸漸離去,傍晚時天晴雨住。幾枝寒梅立在風中,浮云在天上來來去去,梅花白如勝雪。這景致真是絕美,人的愁情也無限。空對這如此的美景,我無比寂寞孤單,想傾訴心中的惆悵?只有那兩行低飛的鴻雁,知道我獨坐在高樓上,思念伊人。
作品鑒賞
這首詞以“梅”為題,寫出了悵惘孤寂的幽愁。
上闋寫景之勝,下闋寫愁之絕。
起首二句先寫天氣轉變之佳:傍晚,天晴了,風歇了,春寒料峭的威力,有所折損。用一“折”字,益見原來春寒之厲,現在春暖之和。緊接“晚晴風歇”,展示了一幅用淡墨素彩勾畫的絕妙畫面。脈脈,是含情的樣子:“花疏”,點出梅花之開。以“脈脈”加諸“花疏天淡”之上,就使人感到不僅那脈脈含情的梅花,就連安詳淡遠天空也仿佛在向人致意呢。“天淡”是靜態,接“云來去”成為動態,更見“晚晴風歇”之后,氣清云閑之美。“花疏”與“天淡”相諧,既描寫了“天”之“淡”,所以末一句“數枝雪”,又形象地勾畫了“梅”之“疏”。如此精心點筆。生動景物立于眼前了“脈脈”二,也就不是泛泛而說了。顯然,詞人綴字的針線是十分細密的;而其妙處在天然渾成,能夠運密入疏。
下闋“勝絕”是對上闋的概括。景物很美,而“愁亦絕”。“絕”字重疊,就更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這層意思。如果說原來春零抖峭,馀寒猶厲,景象的凄冷蕭疏,與人物心情之暗淡愁苦是一致的話,那么,景物之極美,與人之極愁,情景就似乎很不相闊了。
其實這種“不一致”,正是詞人匠心獨運之所在。“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以景色之優美,反襯人之孤寂,不一致中就有了一致,兩個所指相反的'“絕”字,在這里卻表現了矛盾的統一。詞中的主人景愈美而愈愁。此情誰共說”。無處訴說,這就襯出了悲愁的深度。結尾三句,又通過景物的映襯寫出了人之情。雁有兩行,反襯人之寂寞孤獨;雁行之低,寫鴻雁將要歸宿,而所懷之人此時仍飄零異鄉,至今未歸。唯有低飛之雁才能看見春夜倚樓之人。鴻雁可以傳書,則此情可以托其訴說者,也只有這兩行低雁了。下片所寫之景,有雁,有樓,有月,從時間上來說,比上片已經遲了;但是,從境界上來說,與上片淡淡的云,疏疏的梅,恰好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調和的畫面,與畫樓中之人以及其孤寂獨處的心情正復融為一體,從而把懷人的感情形象化了。越是寫得含蓄委婉,就越使人感到其感情的深沉和執著。以淡景寫濃愁,以良宵反襯孤寂無侶的惆悵,運密入疏,寓濃于淡,這種藝術手法是頗耐人尋味的。
詞牌簡介
霜天曉角,詞調名,始見于北宋林逋詞。又名“月當窗”、“踏月”、“長橋月”。屬南曲,全稱為《霜天曉角》。主要用作引子。《霜天曉角》各家頗不一致,茲以《稼軒長短句》為準。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韻。別有平韻格,附著于后。
作品格律
定格
中平中仄(韻),中仄平平仄(韻)。
平仄仄平平仄,中中仄、平平仄(韻)。
中平平仄仄(韻),中平平仄仄(韻)。
平仄仄平平仄,中中仄、平平仄(韻)。
變格
平仄平平(韻)。
仄平平仄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韻),平仄平(韻),仄平平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韻)。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謚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又工詞。著作頗富,存世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
宋詞經典賞析4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譯文】
紅潤柔軟的手,捧出黃封的酒,滿城蕩漾著春天的景色,宮墻里搖曳著綠柳。東風多么可惡,把濃郁的歡情吹得那樣稀薄,滿懷抑塞著憂愁的情緒,離別幾年來的生活十分蕭索。回顧起來都是錯,錯,錯!
美麗的春景依然如舊,只是人卻白白相思得消瘦,淚水洗盡臉上的胭紅,把薄綢的手帕全都濕透。滿園的桃花已經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干涸,永遠相愛的誓言雖在,可是錦文書沒有人可以投托。深思熟慮一下,只有莫,莫,莫!
【評點】
這首《釵頭鳳》記述了陸游與表妹唐琬的一次別后重逢。唐琬是陸游的表妹,也是著名的才女。她自小與陸游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后結為夫婦,感情深厚。但陸母卻極為厭惡唐琬,并強行拆散兩人。陸游迫于母命,萬般無奈,便與唐琬忍痛分離。后來,陸游依母親的心意,另娶王氏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給同郡的趙士程。幾年過后,兩人在沈園相見,陸游感慨萬千,忍痛揮筆寫就了這首《釵頭鳳》,抒發了詞人幽怨而又無處言說的苦痛。
上片感慨往事。起首三句,“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主要記述了兩人婚后濃情蜜意的感情生活。“東風惡”四句,在深刻批判當年拆散自己與表妹婚姻的惡勢力的同時,也深切表達了詞人與愛妻分離后的苦痛,這是全詞的高潮部分。最后三個“錯”字,三字三嘆,無限悲情和怨恨盡在其中。
下片從感慨往事回到現實。“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是詞人再次看到唐琬后對其的素描。春光依舊,只是佳人空瘦,如此憔悴的`形象,可見離索的幾年,他們都是在痛苦折磨中度過。“桃花落”四句實寫詞人與唐離別之后的處境。他們婚姻雖破,感情猶在,當年的海誓山盟猶記心頭,只是礙于現狀,無法以鴻書寄相思。最后三個“莫”字,依然三字三嘆,所有的怨恨和無奈也只有這三個字才能表達,如此悲音任誰聞之不心碎?
整首詞富有極強的節奏感,聲情并茂,詞中未言淚,卻盡帶淚,未言情,情卻深,其中六個嘆詞尤為出彩,生生把讀者帶入“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涼意境中。
宋詞經典賞析5
作品原文
木蘭花·和孫公素別安陸
張先
相離徒有相逢夢,門外馬蹄塵已動。怨歌留待醉時聽,遠目不堪空際送。
今宵風月知誰共?聲咽琵琶槽上鳳。人生無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作品注釋
①槽上鳳:琵琶上端雕刻成鳳頭狀。槽:即將弦柱之槽口,在鳳頭下方。
作品賞析
此詞言送別,沒用一般寫景傷懷或凄楚哀怨的苦調,而是以諳盡別離況味的超然態度,從虛處著筆,靠對慣常送別程式之否定,以突出自己體驗到的離愁。首句寫離別,卻用別后盼相逢已是徒勞魂夢,將再“相逢”的意愿及難再逢的事實點明,以少勝多,思力驚力。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有“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表示目送去帆,久久佇立,直至看不到,還不忍離去的癡情。但詞人卻用翻案技法,否定這種送別方式,認為“遠目不堪空際送”,寫出不忍心望行人遠去的心情,更其幽咽。“今宵”句與柳永“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有異曲同工之妙。“人生無物比多情”認為“多情”是最可珍貴的`,無物可比,與沈邈“情多是病”(《剔銀燈》)語意相悖,意旨卻同。“江水不深山不重”,一反前人詠愁言情以水、山類比的俗套,亦屬避俗就生之法。全詞一處用“無”,三處用“不”,此種謀篇布局,可稱為“否定式”結構。
詞牌簡介
《木蘭花》,詞牌名之一。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尊前集》所錄皆五十六字體,北宋以后多遵用之。《樂章集》及《張子野詞》并入“林鐘商”。其名《木蘭花令》者,《樂章集》入“仙呂調”,前后片各三仄韻(平仄句式與《玉樓春》全同,但《樂章集》以《玉樓春》入“大石調”,似又有區別)。別有《減字木蘭花》,《張子野詞》入“林鐘商”,《樂章集》入“仙呂調”。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并于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宋教坊復演為《木蘭花慢》,《樂章集》入“南呂調”,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韻,后片七平韻。茲列五格,以見一曲演化之由,他可類推。
作品格律
格一(仄韻換韻格)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韻),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韻)。
格二(仄韻定格)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作者簡介
張先(990-1078),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人。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曾任安陸縣的知縣,因此人稱“張安陸”。天圣八年進士,官至尚書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間。曾與梅堯臣、歐陽修、蘇軾等游。善作慢詞,與柳永齊名,造語工巧,曾因三處善用“影”字,世稱張三影。張先之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張先于天圣八年(1030年)中進士。明道元年(1032年)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今浙江嘉興)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辟為通判。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以嘗知安陸,故人稱張安陸。治平元年(1064年)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來于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并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諸名士登山臨水,吟唱往還。元豐元年卒,年八十九。《宋史》無傳,《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張子野詞》(一名安陸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宋詞經典賞析6
作品簡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是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江途經造口時所作的詞。此詞寫作者登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作品原文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作品注釋
⑴菩薩蠻:本唐教坊曲,后用為詞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薩鬘》,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另有《菩薩蠻引》、《菩薩蠻慢》。《菩薩蠻》也是曲牌名,屬北曲正宮,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同,用在套曲中。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萬安縣南六十里。
⑶郁孤臺:今江西省贛州市城區西北部賀蘭山頂,又稱望闕臺,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清江:贛江與袁江合流處舊稱清江。
⑷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為漢唐故都。此處代指宋都汴京。宋劉攽《九日》:“可憐西北望,白日遠長安。”
⑸愁余:使我發愁。《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6)無數山:很多座山。
(7)鷓鴣:鳥名。傳說其叫聲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聲凄苦。
作品譯文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里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點刑獄,駐節贛州、途經造口時所作。關于此詞之發端,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有幾句話非常重要。《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自此起興。”《宋史》高宗紀及后妃傳載:1129年(建炎三年)八月 ,“會防秋迫,命劉寧止制置江浙,衛太后往洪州 ,騰康、劉玨權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閏八月,高宗亦離建康(今南京市)赴浙西。時金兵分兩路大舉南侵,十月,西路金兵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江,直奔洪州追隆祐太后。“康、玨奉太后行次吉州,金人追急,太后乘舟夜行。”《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載:“質明,至太和縣(去吉州八十里。《太和縣志》),又進至萬安縣(去太和一百里。《萬安縣志》),兵衛不滿百人,滕康、劉玨皆竄山谷中。金人追至太和縣,太后乃自萬安縣至皂口,舍舟而陸,遂幸虔州(去萬安凡二百四十里。《贛州府志》)。”《宋史·后妃傳》:“太后及潘妃以農夫肩輿而行。”《宋史·胡銓傳 》:“銓募鄉兵助官軍捍御金兵 ,太后得脫幸虔。”史書所記金兵追至太和,與羅氏所記追至造口稍有不合。但羅氏為南宋廬陵人,又曾任江西撫州軍事推官,其所記信實與否,尚不妨存疑。況且金兵既至太和,其前鋒追至南一百六十里之造口,也未始無此可能。無論金兵是否追至造口,隆祐太后被追至造口時情勢危急,以致舍舟以農夫肩輿而行,此是鐵案,史無異辭。尤要者,應知隆祐其人并建炎年間形勢。當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兵入汴擄徽欽二宗北去,北宋滅亡之際,隆祐以廢后幸免,垂簾聽政,迎立康王,是為高宗。有人請立皇太子,隆祐拒之。《宋史·后妃傳》記其言曰:“今強敵在外,我以婦人抱三歲小兒聽政,將何以令天下?”其告天下手詔曰:“雖舉族有北轅之恤,而敷天同左袒之心。”又曰:“漢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興;獻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獨在。”《鶴林玉露·建炎登極》條云:“事詞的切,讀之感動,蓋中興之一助也 。”陳寅恪《論再生緣》亦謂:“維系人心,抵御外侮”,“所以為當時及后世所傳誦。”故史稱隆祐:“國有事變,必此人當之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窮追隆祐,東路金兵則渡江陷建康、臨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誠南宋政權出存亡危急之秋。故當作者身臨造口,懷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興 ”,題詞于壁,實情理之所必然。羅氏所記大體可信,詞題六字即為本證。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回往復于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舍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鑒賞
辛棄疾此首《菩薩蠻》,用極高明之比興藝術,寫極深沉之愛國情思,無愧為詞中瑰寶。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郁孤臺與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萬安縣志 》)。詞中的郁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嘉靖贛州府志圖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余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郁孤為望闕。”(《方輿勝覽》)清江即贛江。章、貢二水抱贛州城而流 ,至郁孤臺下匯為贛江北流,經造口、萬安、太和、吉州(治廬陵,今吉安)、隆興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陽湖注入長江。
“郁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于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郁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臺。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 ,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萬安縣志》云:“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 。”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余里外之郁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故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祐。在建炎年間四海南奔之際,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無數傷心淚啊。由此想來,便覺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啊。“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抬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郁孤臺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則似難以指實。若言無寄托,則遮不住與畢竟二語,又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周濟云:“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二字更見深沉有力。返觀上闋,清江水既為行人淚之象喻,則東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當喻祖國一方。無數青山,詞人既嘆其遮住長安,更道出其遮不住東流,則其所喻當指敵人。在詞人潛意識中,當并指投降派。“東流去”三字尤可體味。《尚書·禹貢》云:“江漢朝宗于海。”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江河行地與日月經天同為“天行健”之體現,故“君子以自強不息”(《息·系辭》)。杜甫《長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盜賊爾誰尊?”“浩浩終不息,乃知東極臨。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則換頭托意,當以江水東流喻正義所向也。然而時局并不樂觀,詞人心情并不輕松。“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情詞境又作一大頓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蒼茫又具封閉式意味之境界,無異為詞人沉郁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應合上闋開頭之郁孤臺意象。“正愁余”,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騷哀怨要眇之色調,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圍。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注:“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鷓鴣》:“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鷓鴣聲聲,是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還是勾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實難作一指實。但結筆寫出一懷愁苦則可斷言。而此一懷愁苦,實朝廷一味妥協,中原久未光復有以致之,亦可斷言。
此詞抒發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故此一習用已久隱寫兒女柔情之小令,竟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并托諸眼前景寫出。顯有寄托,又難以一一指實。但其主要寓托則可體認,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郁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作品格律
定格
⊙○⊙●○○▲ (仄韻)
○○●●○○▲ (協仄韻)
●●●○△ (換平韻)
●○○●△ (協平韻)
⊙○○●▲ (三換仄)
⊙●○○▲ (協三仄)
⊙●●○△ (四換平)
⊙○○●△ (協四平)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宋詞經典賞析7
原文:
新綠小池塘,風簾動,碎影舞斜陽。
羨金屋去來,舊時巢燕;土花繚繞,前度莓墻。
繡閣里,鳳幃深幾許?聽得理絲簧。
欲說又休,慮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轉清商。
遙知新妝了,開朱戶,應自待月西廂。
最苦夢魂,今宵不到伊行。
問甚時卻與,佳音密耗,寄將秦鏡,偷換韓香?
天便教人,霎時廝見何妨?
作品賞析
詞作于詞人元祐八年(1093 )調知溧水后三年間,是一首訴說相思懷人的作品。全詞由景及情,抒情由隱而顯 ,人的心理描繪極為細致周到 。詞中懷人,層層深入,有時用對照手法,從雙方寫來,層次極為清楚。
上片寫景,詞中的抒情主人公徘徊于池上,離意中人居處不遠,卻無法接近。“新綠小池塘”,謂池水新漲 ;“綠”為水色,此宅院中的小池。首句頗得靜雅之趣。轉到下兩句,仍寫池水,而靜中見動。簾影映入水中,風搖影動,加以水面折光,便成碎影,再著斜陽返照,浮光躍金,景色奇麗。不僅體物盡態極妍,且隱含人情。
“ 羨”字所領四句 ,蘊含在景中的情感略有顯露。燕子在舊年筑過巢的`屋梁上又來筑巢;土花在前番生過的墻上又生了出來 。主人公所以“ 羨”此二物,是因它們能隔年重臨故處,而對比自己此時不能重續舊歡,有人不如物之慨,是為觸景生情。這四句形式屬“ 帶逗對”,詞序略有挪移,即以“土花”對“金屋”,尤覺工穩。
“繡閣里,鳳幃深幾許”,問句,便覺一往情深。“聽得理絲簧”即是池上所聞 。以下四句寫“絲簧”似是以琴者傳情。那聲音象怕誤了佳期芳信,滿懷幽怨無處傾訴 ,故“欲說又休”;本應對酒當歌,但怕近酒 ,故又“未歌先咽”。詞情暗由己思人轉為寫人思己。
換頭三句,懸想伊人晚妝停當,待月西廂,正在思念 、盼望自己。“待月“二字表明與上片所寫“斜陽”已有一段時間間隔,但仍從對方落筆,詞意與上片相續 。不作“遙想”而徑寫“遙知”,概說心意相通之情。絲簧可聞的地方著一“遙”字,又表現出咫尺天涯之感 。明知她待月西廂,卻無法赴會 ,是一苦,連夢魂也不得去她身邊,便更苦了。
緊接便是長長一句 :“問何時說與 ,佳音密耗,寄將秦鏡 ,偷換韓香?”東漢秦嘉出為吏 ,其妻徐淑因病不能隨行 ,嘉乃寄贈明鏡、寶釵等物以慰之,此乃“秦鏡”出典 ;晉賈充之女私慕韓壽 ,竊御賜異香贈壽,充知其事,即以女妻之,此即“韓香”的出典。這四句意思是在封建禮教禁錮下的情侶發自心靈的呼聲 ,它將詞情又推進一層 。末句就喊出內心呼聲:“天便教人。霎時廝見何妨 !”似乎從中作梗,使有情人不得相會的,乃是蒼天,不尤人而怨天,可見怨極 ;要求“霎時廝見”,又見渴望之急;便“霎時斯見 ”,于事何補,又見情癡。如此一問,引出至情至性之思。
此詞一起以景 ,極清麗,而又突然轉折 ;一結以情,極樸厚而又干凈利落。整首詞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讀來既明快又饒有情致,具有動人的藝術魅力。
宋詞經典賞析8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釋】
⑴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⑵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⑶營營:周旋、忙碌,內心躁急之狀,形容為利祿竟逐鉆營。
⑷夜闌:夜盡。
⑸縠紋:比喻水波細紋。縠,縐紗。
【簡析】
遷謫黃州的郁憤,似乎全已在東坡夜飲中舒泄。來歸臨打開亭寓所,妙在"仿佛三更",或許不到三更?醉中誰能辨清!"敲門"是白費勁了----小小家童竟也有如雷的鼾聲。好在寓所臨江,聽江聲比自比鼾聲有味,但醉立到天亮也累,"倚仗"正物我兩適!
【賞析】
這首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即東坡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全詞風格清曠而飄逸,寫作者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醉后返歸臨皋住所的情景,表現了詞人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生活態度和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展現了作者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托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下片一開始,詞人便慨然長嘆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既直抒胸臆又充滿哲理意味,是全詞樞紐。
以上兩句精粹議論,化用莊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之言,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人生困惑與感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闌風靜縠紋平,心與景會,神與物游,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脫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 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它引發出作者心靈痛苦的解脫和心靈矛盾的超越,象征著詞人追求的寧靜安謐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兩句,自是順理成章。蘇東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思想幾度變化,由入世轉向出世,追求一種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復雜的人生觀中,由于雜有某些老莊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曠達不羈的性格。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這余韻深長的歇拍,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
宋詞經典賞析9
畫眉郎·雪絮雕章
好女兒
賀鑄
雪絮雕章,梅粉華妝。小芒臺、榧機羅緗素,古銅蟾硯滴。金雕琴薦,玉燕釵梁。五馬徘徊長路,漫非意,鳳求凰。認蘭情、自有憐才處,似題橋貴客,栽花潘令,真畫眉郎。
這首詞寫一位少女對真正愛情的追求與向往。
“雪絮雕章,梅粉華妝”這二句分別用了兩個典故寫少女的天生麗質。“雪絮雕章”用的是晉代才女謝道韞詠雪的典什。謝道韞曾以“未若柳絮因風起”來形容滿天大雪的紛飛景象,贏得大文學家謝安的贊賞。詞人用這一典故,意在說明這位少女的雕章琢句的才華亦不減當年的謝道韞,用以突出這位少女的文才出眾。“梅粉華妝”則用南朝宋壽陽公主的故事。相傳壽陽公主子人日臥含章殿下,有梅花一朵飄著其額,拂之不去。后世女子遂紛紛摹仿,爭為“梅花妝”。詞人用這一典故,意在突出這位少女的天生麗質;說她靚妝入時,大有當年壽陽公主的風姿神采。這兩句先將這位少女的才、色兩個方面予以突出,說明她是一位才貌雙全的絕世佳人。
“小芒臺、榧機羅緗素,”五句,承上轉折,在上句描寫少女才色的基礎上,作者沒有用過多的筆墨去刻畫她的天生麗質,卻轉而詳盡地描繪少女閨房里的陳設。“小芒臺、榧機羅緗素”是說少女的香閨,儼然是一小小的藏書閣,榧木幾案上羅列著重重書卷。這里“小芒臺”的“芒”,疑是“蕓”字之誤,蕓香草氣味能驅書蠹蟲,所以古代皇家藏書處或稱“蕓臺。”“緗素”,是淺黃色的細絹,古代多用以抄書,后遂成為典籍的代名詞。“古銅蟾硯滴”寫閨房里還陳設著古雅精巧的文具,這種銅蟾蜍,一般放在硯臺旁,腹中裝滿著水,能自動吐出水泡,供研墨之用。“金雕琴薦”寫閨房里還有名貴的鳴琴,那琴墊上繡著精美的金鷹圖飾。琴墊華美如此,那琴之名貴便不言而喻了。“玉燕釵梁”寫閨房中自然不免有許多精致的首飾,那雕刻著飛燕形狀的玉釵,精美絕倫,有巧奪天工之妙。這里,詞人不惜濃墨重彩來描繪渲染少女閨房的精雅陳設,目的是以象征手法,引發讀者想象;這不同凡俗的閨房,它的雅致陳設,它的文化氛圍,不正體現出其主人的素養、情操與氣質么!不正反襯出她內心之美好么!
換頭“五馬徘徊長路,漫非意,鳳求凰。”面對如此天香麗質絕頂才貌雙全的少女,自然有不少達官顯貴前來求婚。但是,這位少女卻對那些達官顯貴的求婚者不屑一顧。這里“五馬”代達官顯宦或富貴子弟。漢樂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使君自南來,五馬立踟躕”之句。那么,這位少女她對“五馬徘徊長路,漫非意”,如此,她究竟要選擇什么樣的如意郎君呢?
“認蘭情,自有憐才處,似題橋貴客,栽花潘令,真畫眉郎”便是回答:原來她愛的是司馬相如,潘岳之類的風流才子。這五句中,前三句用的是漢代司馬相如的典故。據《華陽國志》記載,司馬相如早年離開故鄉赴京城時,曾在成都升仙橋上題字云:“不乘高車駟馬,不過此橋也。”后來,他的文才果然得到漢武帝的賞識。“栽花潘令”則用的.是西晉潘岳的故事。潘岳是西晉時著名的美男子,“少時常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者,皆連手縈繞,投之以果,遂滿載以歸。”(《晉書·潘岳傳》)潘岳后來作河陽縣令時,境內遍植桃李,時稱河陽一縣花。這兩位都是文采風流的著名人物,為古代女子所傾慕。同樣,這位少女有壽陽公主之嬌美,有謝道韞之才,又有“憐才”之心,在當時社會,自然也是男子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是男子競相追求的對象了。“真畫眉郎”一句用張敞為妻畫眉的典故。畫眉郎即指夫婿。這首詞與賀鑄其它描寫愛情的詞作比較,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從頭到尾通篇用典故。用典多雖有古奧晦澀之弊,但卻使詞的意蘊豐富多了,人物形象飽滿了,大大擴大了詞的含量。如起首二句寫女子才貌,如用直述,費盡筆墨卻難以窮盡。而詞人拈出兩個典故就輕而易舉地解決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結尾寫少女理想中的夫婿,也是用同樣手法,由此可見,詞人的藝術構思之妙,也從中可見其對辛詞的影響。
宋詞經典賞析10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賞析
六十六歲的辛棄疾登上了京口北固亭,望著眼前江水東逝,想起了曾在這片土地上叱咤風云的人物,“天下英雄誰敵手”的孫權孫仲謀,他拒曹操于赤壁,逐劉備于夷陵,如今這樣的英雄再也難以尋覓了。另一位英主劉裕,他攘除內亂,取代東晉,建立新興政權,經過兩度揮師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失地,威震天下,可現在他的故居也早已風光不再,如尋常百姓家一樣隱沒于深巷之中。作者深切緬懷這兩位英雄的事跡,也暗諷當今朝廷的碌碌無為。
下闋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之事,借古喻今,來影射當下南宋的現實。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冒進,換來大敗而歸,致使國力凋微,回想自己南歸已經四十三年了,也曾“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當年民眾的抗金勢頭如星火燎原,遍地狼煙,如今的淪陷區卻“一片神鴉社鼓”,充滿安靜祥和之氣,異族君主拓跋燾的靈位竟被老百姓當作神明來供奉,可見舉國上下都在安于現狀。這樣的廟堂,這樣的民心,還何談北定中原?作者以廉頗自喻,對能否在垂暮之年得到起用表示了期望和憂慮,果然后他的.戰略沒有被采納,所謂北伐也成了一紙空文。
這首詞用典頗多,用典多是辛詞的特點,但難得的是用到出神入化,天衣無縫,這正充分體現了辛棄疾文學功底的深厚,明代楊慎將此詞評為辛詞壓卷之作,實不為過。
宋詞經典賞析11
賀新郎
用前韻贈金華杜叔高
辛棄疾
細把君詩說。恍余音,鈞天浩蕩,洞庭膠葛。千丈陰崖塵不到,唯有層冰積雪。乍一見,寒生毛發。自昔佳人多薄命,對古來,一片傷心月。金屋冷,夜調瑟。去天尺五君家別。看乘空,魚龍慘淡,風云開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銷殘戰骨。嘆夷甫諸人清絕。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
淳熙十五年(1188),陳亮拜訪辛棄疾,兩人同游鵝湖,相聚十天。其間,兩人互相唱和,各寫了三首詞,其內容都離不開抗金這件事。本詞題目說“用前韻”,指的是他寫給陳亮的《賀新郎》(“把酒長亭說”)的韻。杜叔高,名斿(yóu游),與辛棄疾、陳亮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上片贊揚杜叔高的詩,同情他在詩中流露的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細把君詩說”開門見山,說明以下對“杜詩”展開評論。“恍余音”三句,稱贊杜叔高的詩象神奇美妙的音樂,在寥闊的天空和原野回旋。“鈞天”,指鈞天廣樂,古代傳說中天上的音樂;“膠葛”,廣闊的樣子。“千丈陰崖塵不到,唯有層冰積雪。乍一見,寒生毛發。”這幾句則是形容“杜詩”的風格嚴峻、清冷。詞人對杜叔高的詩的評價很高,難免有些“過譽”,但他欣賞杜的.才華,與他的友情真摯,由他的詩想到他命運乖蹇,懷才不遇,卻是很自然的事。“自昔佳人多薄命”以下五句,用漢武帝金屋藏嬌,后來阿嬌失寵,黜居長門宮的典故,以陳阿嬌受冷落,來比喻杜叔高不得志。應該說,杜叔高的文才與聲望,即使在當時,也不能和辛稼軒、陳同父相提并論,但他們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理想是一致的,因此他們就有共同的語言,這一點,在下片表現得更為明朗。
過片之后,由對杜叔高的鼓勵著筆,漸漸轉入對國事的感慨,使這首酬答友人的詞主題深化,意境擴大,成了感情激越、音調高昂的愛國主義篇章。
“去天尺五君家別”一句,頌揚杜叔高出身名門望族、家世顯赫,與他人不同。“去天尺五”,見《三秦記》:“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指的是唐代長安城南韋氏和杜氏都是世代相傳的貴族,兩家都離皇帝很近。“看乘空,魚龍慘淡,風云開合”三句,進一步對杜叔高的鼓勵。“乘空”,升上天空;“魚龍”,古代有魚化龍,龍飛升的傳說;“慘淡”,言辛苦經營,杜甫《送從弟赴河西判官》詩有“慘淡苦士志”的句子;“風云開合”即風云變化。這里說,杜叔高只要經過艱苦努力,政治上一定會有好機遇,是會飛黃騰達的。不妨設想,本詞的思路就此發展下去,通篇全是朋友間酬答勉勵、抒寫友情,也不失為好詞。但本詞的思想藝術價值遠不止此。
辛棄疾對祖國的山河破碎耿耿于懷,在給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寫贈詞時,又很自然地想起了令他痛心疾首的國家大事。“起望衣冠神州路”兩句筆鋒陡轉,他想起了淪陷多年的中原,似乎看到烈烈白日照射著為國捐軀的戰士們逐漸銷蝕腐朽的白骨。“衣冠”,這里借代文明。“嘆夷甫諸人清絕”是對南宋統治集團中那些崇尚清談、脫離實際的人的諷刺。“夷甫”,西晉宰相王衍,字夷甫,匈奴起兵侵犯西晉時,由于他清談誤國,喪失了很多國土。“清絕”,清高極了。本句用“嘆”字領起,是惋嘆之意,明寫“夷甫”,實指南宋統治集團中那些空談誤國的人。
“夜半狂歌悲風起”,是心境描寫,也是感情的抒發。詞人感傷國事,無法自抑,乃至半夜里唱起歌來,即所謂“長歌當哭”,“狂”字說明詞人憤怒已極,近乎瘋狂,“悲”字是說,由于心情懊喪,聽著風聲也在悲鳴。“聽錚錚,陣馬檐間鐵。”煩惱時,聽到屋檐下懸掛的鐵馬撞擊聲,更添凄涼。“南共北,正分裂。”結尾兩句,直接點明他的心事,他氣惱、煩躁、憤怒的原因,就是國土的分裂。結語令人想見詞人寫作此詞時怒發上指的氣概。
當代學者夏承燾說辛詞《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借以評價本詞,也未嘗不可。這說明辛棄疾愛國詞共具的一種豪放風格。
宋詞經典賞析12
作品原文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作品注釋
⑴虞美人:著名詞牌之一。唐教坊曲。茲取兩格,一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一為五十八字,上下片各兩仄韻,三平韻。
⑵昏:昏暗,羅帳:古代床上的紗幔。
⑶斷雁:失群孤雁
⑷僧廬: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發點點如星,形容白發很多。左思《白發賦》:“星星白發,生于鬢垂。”
⑹無情:無動于衷。
⑺一任:聽憑。
作品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創作背景
1267年,元滅南宋。宋元之際的詞人,經歷了這一滄桑變故,其國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表現出來。其中,蔣捷是頗有代表性的作家。蔣捷用詞作來抒發黍離之悲、銅駝荊棘之感,表現悲歡離合的個人遭遇,其中《虞美人·聽雨》便是這一時期創作中的代表作。
作品鑒賞
歷代詩人的筆下,綿綿不斷的細雨總是和“愁思”難解難分的,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但是在蔣捷詞里,同是“聽雨”,卻因時間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而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詞人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出發,通過時空的跳躍,依次推出了三幅“聽雨”的畫面,而將一生的悲歡歌哭滲透、融匯其中。
第一幅畫面:“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它展現的雖然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但具有很大的藝術容量。“歌樓”、“紅燭”、“羅帳”等綺艷意象交織出現,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少年時候醉生夢死,一擲千金,在燈紅酒綠中輕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個“昏”字,把那種“風簫吹斷水云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奢靡生活表現出來。這時聽雨是在歌樓上,他聽的雨就增加了歌樓、紅燭和羅帳的意味。盡管這屬于紙醉金迷的逐笑生涯,畢竟與憂愁悲苦無緣,而作者著力渲染的只是“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這樣的階段在詞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暫的。以這樣一個歡快的青春圖,反襯后面的處境的凄涼。
第二幅畫面:“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大遼闊、風急云低的江秋雨圖,一只失群孤飛的大雁。這里的“客舟”不是《楓橋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驚起一灘鷗鷺”里的游船,而是孤獨的天涯羈旅,孤獨、憂愁、懷舊時時涌在心頭。這時的雨伴隨著斷雁的叫聲。這一個“斷”字,聯系了諸多意境,同斷腸聯系在一起,同親情的斬斷聯系在一起,有一種人生難言的孤獨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點綴的“江闊”、“云低”、“斷雁”、“西風”等衰瑟意象,映現出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心境。壯年之后,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爾奔曲走,四方漂流。一腔旅恨、萬種離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這幅江雨圖中。
“而今聽雨”的畫面,是一幅顯示他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余字中,一覽無余。江山己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是追撫一生經歷得出的結論,蘊有無限感傷,不盡悲慨。“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瀾不起,但徹夜聽雨本身,卻表明他并沒有真正進入超脫沉靜的大徹大悟之境,只不過飽經憂患,已具有“欲說還休”的情感控制能力。
三幅畫面前后銜接而又相互映照,藝術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歷程。其中,既有個性烙印,又有時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風流、壯年飄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見一個歷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而這正是此詞的深刻、獨到之處。
詞牌簡介
虞美人,是著名詞牌之一。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作品格律
少年聽雨歌樓上,
⊙○⊙●○○▲(仄韻)
紅燭昏羅帳。
⊙●○○▲(協仄韻)
壯年聽雨客舟中,
⊙○⊙●●○△(換平韻)
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協平韻)
而今聽雨僧廬下,
⊙○⊙●○○▲(三換仄韻)
鬢已星星也。
⊙●○○▲(協三仄韻)
悲歡離合總無情
⊙○⊙●●○△(四換平韻)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協四平韻)
作者簡介
蔣捷(約1245-1305后),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巨族,咸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亡,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長于詞,與周密、王沂孫、張炎并稱“宋末四大家”。其詞多抒發故國之思、山河之慟、風格多樣,而以悲涼清俊、蕭寥疏爽為主。尤以造語奇巧之作,在宋季詞壇上獨標一格,有《竹山詞》1卷,收入毛晉《宋六十名家詞》本、《疆村叢書》本;又《竹山詞》2卷,收入涉園景宋元明詞續刊本。
宋詞經典賞析13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宋代〕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
上闋中“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飲涵詠之樂。作者邊聽邊飲,這現境觸發了對“去年”所經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沖澹,又怎么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
“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展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東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闋仍以融情于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纏綿哀感,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于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系,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于此詞,又用于《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里傷春的感情勝于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詞中無意間描寫的現象,往往含有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詞中涉及到時間永恒而人生有限這樣深廣的意念,卻表現得十分含蓄。
宋詞經典賞析14
燭影搖紅
孫惟信
一朵鞓紅,寶釵壓髻東風溜。年時也是牡丹時,相見花邊酒。初試夾紗半袖。與花枝、盈盈斗秀。對花臨景,為景牽情,因花感舊。題葉無憑,曲溝流水空回首。夢云不入小山屏,真個歡難偶。別后知他安否。軟紅街、清明還又。絮飛春盡,天遠書沉,日長人瘦。
或有人以為這是一首“寫女子懷舊傷別的詞”(見唐圭璋等主編的《唐宋詞鑒賞辭典》第一八七六頁),筆者以為鑒賞者搞錯了性別,它實質上是一首以男子口吻寫成的懷念情侶之作。唐詩人中有位多情的種子,名叫崔護,他有一首《題都城南莊》絕句以及圍繞這首詩流傳的“人面桃花”的謁漿故事。很顯然,本詞作者受其影響,舊曲翻新,編織的也是一則以清明時令及“去年今日”為背景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只不過是那桃花在本詞中已變成牡丹而已。但詞中男主人公“人面不知何處去”,牡丹依舊笑迎風的不勝悵惘之情卻宛然如斯,昭然若揭。
詞人開篇選擇花中富貴者──牡丹作為發端,以引起對人面如花的超群風韻的起興:“一朵鞓(tīng廳,皮帶)紅,寶釵壓髻東風溜。”鞓紅,牡丹的一種,以花色似朝廷官員圍系的紅鞓犀皮腰帶,故名。其出產于青州,故又名青州紅。開篇點明這是一個牡丹花開的盛春季節,一朵青州紅盎然怒放,宛似美人頭上橫插寶釵的云鬢螺髻,在春風吹拂中圓轉流動。以花喻人,這在中國文化中已成慣例,主人公見牡丹而想到那搖曳多姿、妖冶生態、國色天香的美人,原本不足為怪,然而,牡丹之于主人公還有另一番非同尋常的遭遇。“年時也是牡丹時,相見花邊酒。”去年也正是這個東風融融、牡丹花盛開的季節,他與情侶花下幽會,擺宴歡飲。可以想見,其時一對情侶,于春風麗日,攜手并肩,舉杯對酌,情歡意洽,完全沉浸于無限幸福之中。此時此刻,也許男主人公正帶著三分飄飄然的醺醺酒意,忘情注目對面的意中美人:“初試夾紗半袖。與花枝、盈盈斗秀。”今天,她可謂“淡掃蛾眉”,沒有濃妝打扮,而只是身著一件細軟輕柔的夾紗短袖春衫。這應時得體、素雅大方的妝束,使得她顯得格外清麗脫俗,可與富態妖冶的牡丹花競相媲美。初試,謂第一次穿上,即指新縫制的衣服。盈盈,狀美人體態輕盈,風姿綽約。斗秀,即比美爭艷。行筆至此,嬌花美人,兩相映襯,更有花妖人更秀的效果,正應了古人所云“閉月羞花”之意。此三句神來之筆,把情人眼中的西施刻劃得鮮活靈動,娟秀動人。然而,這花下酒邊、良辰美景畢竟是“年時”的美好回憶,如今呢,時隔一載,主人公面對的是“人面不知何處去“這一極不愿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殘酷現實。因此“對花臨景,為景牽情,因花感舊”的無限感懷不禁油然而生。是的,主人公舊地重游,這景是曾經給予他們無限快樂的'幽會之處;這花是曾經和情侶競相斗秀的牡丹花。如今鮮花猶在,風景依舊,然而惟獨人面杳然。一片惘悵之情注滿于這三句十二個不假雕琢的尋常字眼之中。
如果說上片重在觸景憶舊的話,那么下片則重在傷春懷人。
“題葉無憑,曲溝流水空回首。”換頭二句緊承上片回憶往事的情節,反用唐宮閨詩人韓氏紅葉題詩典故,以引起對情侶的懷思。據《名媛詩歸》和《云溪友議》記述,唐宣宗時,士人盧渥進京應舉,偶臨御溝,得一紅葉,葉上題詩一首云:“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渥乃置紅葉詩于箱中。后宣宗遣出宮女。盧渥得韓氏為配,即當年紅葉題詩者。一日,韓氏見箱中己題之詩,嗟嘆久之,復作一詩,有“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之句。古人紅葉題詩,有御水傳情,遂演成佳話,終使有情人成其眷屬。而今呢?男主人公慨嘆,他沒有盧渥那樣幸運,情侶沒有紅葉題詩那樣的山盟海誓為憑,御溝之水也總是那樣的無情。“空回首”三字回應上文,再度流露了失望的愁悵和相思的苦悶。接著“夢云不入小山屏,真個歡難偶”二句把這種失望和苦悶再深著一筆。去年的花下歡聚已一去不返,紅葉題詩的幸運已成空話,那么就連在山水畫屏之前做一個高唐云雨之夢也難以達到。“真個”一句對舊夢重溫、好事再偕充滿絕望之意。此二句亦反用典故。據宋玉《高唐賦·序》記述,昔懷王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夫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此二句暗用此神話典故,言主人公面對屏風上的山水畫面,不禁萌生做個好夢的念頭,然而就連這一最低要求也無法實現。感傷凄涼之意,至此已然寫足。那么接下去情思的轉換則順理成章了。既然和情侶天各一方,無由相會,也不知“別后知他安否”。刻骨的相思化作一句對遠別情侶平安與否的牽腸掛肚。詞人于此讓主人公擺脫花前月下、高唐云雨的庸常,升華為深深的惦念和真摯的關切之情。這一轉折,更見深情。有一點尚需說明的,這里的“他”,切勿拘泥于男性,因為古人兩性第三人稱皆用“他”,聯系上下文看,這里的“他”應是“她”即男主人公的情侶無疑。“軟紅街、清明還又。”回應上片“年時”一句,言光陰迅速,主人公在這繁華的都市里轉眼又是一年的清明節了。軟紅,語出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半白不羞垂領發,軟紅猶戀屬車塵。”這里代指男主人公所在的都市(或以為指南宋都城臨安。可能從詞人長期留居蘇杭推斷),亦即他曾經和情侶度過一段甜蜜歲月的地方。“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節本是最能逗人思鄉懷親的傳統節日之一,更何況他們還有去年清明時度過的一段難以忘懷的“桑中之約”。接著收束三句描寫傷春感懷的情景:“絮飛春盡,天遠書沉,日長人瘦。”晚春時節,柳絮濛濛,離人遠隔關山,魚沉雁杳,那漫長的春日煎熬得主人公日見消瘦。煞尾三句把相思的凄苦情懷推至無以復加的程度,用以回應上片結尾三句對觸景生情、因花感舊的題旨。
讀者若把詞中男主人公目之為詞人自己,未免有牽強之嫌。但是詞人孫惟信一生超逸不群,視祖蔭顯貴如草芥,棄官不就,自甘清貧,疏放不羈。于婚后不久,出游江浙,漂泊一生,終老江湖。晚年曾作《南鄉子》(璧月小紅樓)慨嘆自己“空為梅花白了頭”,為自己婚后半生追求豪隱、萍蹤不定、與妻子離多聚少而深感歉疚,因此于詞中表現了晚年對發妻深沉真摯的懷思之情。由此可知,這首《燭影搖紅》無論寫于何時,詞中男主人公無論是否系詞人自己,而個中情思和《南鄉子》卻是一致的。它表現了對情侶熱切真摯、純潔無瑕的思戀之情。
孫惟信的詞向以“婉媚多姿,聰俊自然”著稱。這首詞以天香國色的牡丹起興,引起對昔日美好生活的回憶和今日相思離怨的抒發。詞中昔日的歡愉,今日的凄涼,兩相對照,使情感婉約低迴,曲折纏綿。花的嬌艷,人的娟秀,兩相映襯,使情味嫵媚多姿,儀態萬方。加之文辭質樸而不俗,平淡而醇美,實已達到雋永自然的化境。于南宋后期格律派詞中堪稱佳構。
宋詞經典賞析15
作品原文
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相倚,暖日明霞光爛。水眄蘭情,總平生稀見。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云溫,苦驚風吹散。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嘆。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作品注釋
1、拜星月: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之稱。本調始創于宋人周邦彥,又稱為《拜星月慢》。有多種格體。如雙調,上片十句,押四仄韻,四十七字;下片八句,押六仄韻,五十六字。共一百O四字。
2、竹檻:竹欄桿。
3、秋娘:唐宋時對歌妓的一般稱呼。
4、瓊枝玉樹:比喻人姿容秀美。
5、水眄(miàn)蘭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蘭花。眄,顧盼。一作“水盼蘭情”。
6、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詞人用舊典以昭君喻“秋娘”。春風面,指容貌美麗的。
7、瑤臺: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這里借指伊人住所。
8、雨潤云溫:比喻男女情好。
9、荒寒:既荒涼又寒冷。
10、怎奈向:怎么辦?何,語助詞。
作品譯文
夜色深深,仿佛在催著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塵,讓地面沒有纖塵。月色幽靜,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我又見到那竹欄,和燈光明亮的小窗,這是她的庭院。她因我們能見面開心。她的美麗令人驚嘆,依偎在我身邊,我如同見到了瓊枝玉樹,如一輪暖日,又如一片絢麗的朝霞。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動人,溫柔清雅宛若一株幽蘭。這樣絕代佳人,人間都少見。
從前,只在畫中見過她,對那絕世的美麗早已傾倒,沒想到有一天自己竟真能與她相伴。我們互相情意綿綿。無奈人世無常,將我們分開,我心里哪堪孤獨。如今我獨自一人在荒郊野外,悄悄無息,重門緊關。只有秋蟲在聲聲重復憂傷的歌。無可奈何,我的相思之情,雖然隔著萬水千山,卻無法斷絕。
創作背景
周邦彥詞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內容較為單薄,調子很低沉,正如文學史上所說其情感的基調為漂泊的`孤獨疲倦和憔悴失意。其詞承柳永而多有變化,市井氣少而宮廷氣多,詞風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長于鋪敘,善于熔鑄古人詩句,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具有渾厚、典麗、縝密的特色。此詞是其特色的寫照。
作品鑒賞
這首詞所詠情事,略同《瑞龍吟》,但并非重游舊地,而是神馳舊游。作為一位工于描寫女性的詞人,在這篇作品中,作者為讀者繪制了一幅稀有的動人的畫像。
為了要使詞中女主人的登場獲得預期的應有的效果,詞人在藝術構思上是煞費苦心的。他首先畫出背景。在一個月色陰沉的晚上,更鼓催來了夜色,露水收盡了街塵,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其幽美的時刻,他來到了她所居住的地方;闌檻外種著竹子,窗戶里閃著燈光,正是在這樣一個極優雅的地方,他會見了這位人物。與杜甫《佳人》之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用意相同,這里的竹檻、燈窗,也是以景色的清幽來陪襯人物之淡雅的。
先寫路途,次寫居處,再寫會晤,層次分明,步步逼近。下面卻忽然用“笑相遇”三字概括提過,對于聞名乍見、傾慕歡樂之情,一概省略。這樣,就將以后全力描摹人物之美的地步留了出來。在這里,可以悟出創作上虛實相間的手法。
“似覺”以下四句,是對美人的正面描寫,又可以分為幾層:第一、二句,乍見其光艷;第三句,細賞其神情;第四句,總贊。寫其人之美,不用已為人所習見的“云鬢花顏”、“雪膚花貌”,而用“瓊枝玉樹”、“暖日明霞”來形容,就不熟濫,不一般化;用兩個長排句,四種東西作比,也更有分量。(吳白先生云:“‘瓊枝’,見沈約《古別離》:‘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玉樹’,見杜甫《飲中八仙歌》:‘皎如玉樹臨風前。’”)上句說像瓊枝和玉樹互相交映,是寫其明潔耀眼;下句說像暖日和明霞的光輝燦爛,是寫其神采照人。兩句寫入室乍見之初,頓時感到光芒四射,眼花繚亂,尤其因為這次見面是在夜間,就使人物與背景之間,色彩的明暗對比更為顯著。在用這種側重光覺的比喻之先,路途中所見的暗淡月色與庭院中所見的隱約燈光的描寫,也對之起了一種很好的襯托作用。如果不仔細研究全詞的布局,對于這種使讀者容易聯想到一些優秀的電影導演的藝術處理手段的巧妙構思,是很容易被忽略過去的。兩句寫其人之美,可謂竭盡全力,而猶嫌不足,于是再加上“水盼蘭情”一句。韓琮《春愁》“水盼蘭情別來久”,是用字所本。“水盼”,指眼神明媚如流水;“蘭情”,指性情幽靜像蘭花。這句雖也是寫其人之美,但已由乍見其容光而轉到細賞其神態了。這已是進了一層。但美人之美,是看不夠、寫不完的,所以再總一句說:“總平生稀見。”這才畫完了這幅美人圖的最后一筆。
換頭一句,從抒情來說,是上片的延伸;從敘事來說,卻是更進一步追溯到“笑相遇”以前的舊事。杜甫《詠懷古跡》詠王昭君云:“畫圖省識春風面。”詞句即點化杜詩而成,意思是說:在和其人會面之前,就已經知道她的聲名,見過她的畫像了。從而也看出了,這次的會晤,乃是渴望已久之事,而終于如愿以償,歡樂可想。
從這以下,才正面寫到離情。“誰知道”二句則是這一幕小小悲劇的轉折點。“瑤臺”是美女所居。《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王逸注:“佚,美也。”但這里卻兼用李白《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這就暗示了這位姑娘有著如李白所形容的楊玉環那樣神仙般美麗風姿,作為上片實寫其人之美的補充。云雨習用,而“雨”以“潤”來形容,“云”以“溫”來形容,則化臭腐為神奇,其人性情之好,愛悅之深,由此兩字,都可想見,且與上文“蘭情”關合。但這敘述兩相愛悅的幸福的句子“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云溫”,卻以“誰知道”領起,以“苦驚風吹散”收束,就全部翻了一個面。驚風吹散了溫潤的云雨,正如意外的事故拆散了姻緣,通體用比喻說明,處理得極其含蓄而簡潔。讀到這里,讀者才發現,原來在這以上所寫,都是追敘。行文變化莫測,與《夜飛鵲》同。
“念荒寒”以下,折入現在。獨自寄宿在荒寒的空屋里,關上重重門戶,聽著壞了的墻壁中秋蟲的叫聲,這種種凄涼情景,用一“念”字領起,就顯得更加沉重。因為無人可語,才只好自思自念,不寫人嘆,而以蟲鳴為嘆,似乎蟲亦有知,同情自己。如此落墨,意思更深。第三句極力描摹此時此地之哀,正是為了與上片所寫彼時彼地之樂作出強烈的對比。
末以縱使水遠山遙,卻仍然隔不斷一縷相思之情作結,是今昔對比以后題中應有之義,而冠以“怎奈向”三字,就暗示了疑怪、埋怨的意思,使這種相思之情含義更為豐富。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歷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贊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宋詞經典賞析】相關文章:
宋詞賞析06-07
宋詞賞析07-30
經典宋詞賞析03-11
經典宋詞賞析05-20
宋詞賞析(實用)06-07
《春晚》宋詞賞析05-09
宋詞《釵頭鳳》賞析06-25
《春日》宋詞賞析03-21
(推薦)經典宋詞賞析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