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宋詞
《蘇幕遮》宋詞1
作品原文
蘇幕遮·懷舊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作品注釋
⑴蘇幕遮:原唐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后用作詞牌名。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本呈白色,因其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綿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陽更遙遠。“芳草”常暗指故鄉,因此,這兩句有感嘆故鄉遙遠之意。
⑷黯鄉魂:因思念家鄉而黯然傷神。黯,形容心情憂郁。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語出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開羈旅的愁思。追,追隨,這里有纏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緒,情懷。
作品譯文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思念家鄉黯然銷魂,羈旅的愁思纏繞不休。只有在夢中得到暫時的慰藉。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作品賞析
范仲淹是宋朝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和軍事上叱咤風云的同時,也不失其風雅之度。此詞言辭婉麗,深情綿邈。內容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題材一般,但寫法別致。上闋寫景,氣象闊大,意境深遠,視點由上及下,由近到遠。
“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正宮端正好〕云:“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即由此詞點染而成。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暮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自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后,“芳草”往往與離情密不可分,它的季節特征反而在其次。
上闋皆為景語,僅“無情”二字點出愁緒,猶是對景而言,不露痕跡。
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于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下闋直揭主旨,因“芳草無情”導入離愁和相思。
“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追”字尤顯愁情纏綿之形。
“夜夜除非”二句是說每夜都睡不著覺,如果有好夢就讓別人睡去吧。這二句更是顯出作者難以找人傾訴的惆悵,縱有好夢也難以入眠,更是入木三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于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酒入愁腸”兩句,極寫愁思難遣的苦悶。其《御街行》詞也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此詞以大景寫哀情,別有悲壯之氣。清代張惠言、黃蓼園據詞中個別意象,認為此詞非為思家,實借秋色蒼茫,隱抒其憂國之意。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作品講解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
此詞以低徊婉轉、沉雄清剛的筆觸,抒寫了羈旅相思的情懷。詞的上片寫景,景中含情,寫秾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鄉情懷。全詞大筆振迅,意境深闊。
上片起首兩句點明節令,從高低兩個角度描繪出廖廓蒼茫、衰颯零落的秋景。三、四兩句,從碧天廣野寫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予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圖。
上片結尾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三句寫景中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著一“情”字,更為上片的寫景轉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鋪墊。正如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片寫天連水,水連山,山連芳草;天帶碧云,水帶寒煙,山帶斜陽。自上及下,自近及遠,純是一片空靈境界,即畫亦難到。”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與“旅思”意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情之深自見。
下片三、四兩句,表面上看去,好像是說鄉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時候,實際上是說它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如此寫來,使詞的造語奇特,表情達意更為深切婉曲。“明月”句寫夜間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盡管月光皎潔,高樓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觀賞,因為獨自一人倚欄眺望,更會增添悵惘之情。
結拍兩句,寫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卻都化作了相思之淚,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這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而又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思旅愁外物觸發下發展到最高潮,詞至此黯然而止。又正如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下片觸景生情。‘黯鄉魂’四句,寫在外淹滯之久與鄉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兩句拍合,‘樓高’點明上片之景為樓上所見。酒入腸化淚亦新。足見公之真情流露也。”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方式。這首詞的特殊性于麗景與柔情的統一,即闊遠之境、秾麗之景與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卻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寫得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
總之,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鄒祗謨《遠志齋詞衷》:“范希文《蘇幕遮》一闋,前段多入麗語,后段純寫柔情,遂成絕唱。”
詞牌簡介
蘇幕遮,詞牌名之一,此調原為唐玄宗時教坊曲牌名,來自西域。“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蘇莫遮冒》修:“‘蘇莫遮’西域胡語也,正云“颯磨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生于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蘇幕遮》宋詞2
學習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
2、 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歌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3、 通過反復誦讀詩歌,體味古詩的節奏、韻律和意境,體會詩人是怎樣展開豐富的想象的,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
學習過程:
一、明確目標(自讀目標,明確本節課的方向,課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課前熱身(充分利用提前學習學案的時間,對課文進行預習,感知。)
(一)背景說明及人物介紹(圈劃出你認為重要的`信息,并摘錄到書上)
周邦彥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約派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他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他寫了一篇《汴都賦》,贊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詞,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他的詞富艷精工,自成一家,有“詞家之冠”、“詞中老杜”之稱。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為《片玉集》。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 初讀詩歌,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標出讀不準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工具書解決并掌握)
2、理解詩意,感情朗讀。(根據課下注釋或工具書理解這首詩的大意)
三、課堂探究
(一)自主學習(先自主學習以下問題,疑難問題在題號上做出標記。)
1、上闋寫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變化?
2、賞析一下這一首詞的中的名句“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3、下闋寫了什么情?
(二)合作研討(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趕快參加吧!)
小組長組織組員研討自主學習時解決不了的問題。
(三)展示講解(機會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抓住機會,亮出風采!)
由已經掌握的學生或老師在黑板前進行必要的講解,其他學生補充質疑。
提示總結: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為分明。
第一句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第二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曉窺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葉上”句,清新而又美麗。“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則動態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是寫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是有時間性的景致。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我們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后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片久客思鄉伏了一筆。
下片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關之思。“故鄉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以虛構的夢景作結,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這首詞構成的境界,確如周濟所說:“上片,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詞選》)而周邦彥的心胸,又當如陳世所說:“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見周邦彥的詞以典雅著稱,又被推為集大成詞人,其詞作固然精工絕倫,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實尤為其詞作之牢固基礎。
《蘇幕遮》宋詞3
蘇幕遮·燎沉香
周邦彥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賞讀分析: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為分明。一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一副清涼劑,兩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一“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曉窺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葉上”句,清新而又美麗。“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則動態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是寫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干了,一陣風來,荷葉兒一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一樣,有時間性的'景致啦。詞句煉一“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我們再回看一起的“燎沉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一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后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片久客思鄉伏了一筆。
下片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關之思。“故鄉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王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一層寫法。一結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實以虛構的夢景作結,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這首詞構成的境界,確如周濟所說:“上片,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詞選》)而周邦彥的心胸,又當如陳世所說:“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云韶集》。足見周邦彥的詞以典雅著稱,又被推為集大成詞人,其詞作固然精工絕倫,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實尤為其詞作之牢固基礎。
《蘇幕遮》宋詞4
這首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秋色連波”二句,落筆于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于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
讀書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選擇,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長期遠離家鄉,難免不思念故鄉的親人與風物,因此,思鄉成為古代詩詞中的永恒主題,最能引發天涯游子的共鳴。思鄉的情懷往往借助作家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故鄉景物來表達,周邦彥的`這首《蘇幕遮》正如此,它以荷為媒介,表達對故鄉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詞上片描寫盛夏早晨的風景:詞人一早醒來,便嗅到昨夜點燃的沉香依舊彌漫在空氣中,令人煩悶的暑熱也已退去。窗外傳來鳥兒嘰嘰喳喳的歡叫聲,據說鳥鳴聲能預測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詞人抬頭朝窗外望去,只見天色才微微放亮,鳥雀在屋檐上跳來跳去,晃動著頭腦爭噪不停,似乎也在為雨后新晴而喜悅。盛夏酷暑時節,難得有這樣一個清爽的早晨,詞人漫步荷塘邊,只見荷葉上的雨珠在朝陽下漸漸變干,看上去更加碧綠凈潔,一張張圓圓的荷葉鋪滿水面。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葉間,微風吹過,微微顫動著更顯豐姿綽約。“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被譽為寫荷名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此語“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幾筆,將荷的搖曳多姿、神清骨秀寫盡,營造出一種清新恬靜的境界
《蘇幕遮》宋詞5
作品原文
蘇幕遮·懷舊⑴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⑵。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⑶。
黯鄉魂⑷,追旅思⑸,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作品注釋
⑴蘇幕遮:原唐教坊曲名,來自西域,后用作詞牌名。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籠罩著一層翠色的寒煙。煙本呈白色,因其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是,草地綿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陽更遙遠。“芳草”常暗指故鄉,因此,這兩句有感嘆故鄉遙遠之意。
⑷黯鄉魂:因思念家鄉而黯然傷神。黯,形容心情憂郁。鄉魂,即思鄉的情思。語出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開羈旅的愁思。追,追隨,這里有纏住不放的意思。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思,心緒,情懷。
作品譯文
碧云飄悠的藍天,黃葉紛飛的大地,秋景連接著江中水波,波上彌漫著蒼翠寒煙。群山映著斜陽藍天連著江水。芳草不諳人情,一直延綿到夕陽照不到的天邊。
默默思念故鄉黯然神傷,纏人的羈旅愁思難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夢才能得到片刻安慰。不想在明月夜獨倚高樓望遠,只有頻頻地將苦酒灌入愁腸,化作相思的眼淚。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歷三年(1043年)間,當時范仲淹正在西北邊塞的軍中任陜西四路宣撫使,主持防御西夏的軍事。
作品鑒賞
這首詞抒寫了羈旅鄉思之情,題材基本上不脫傳統的離愁別恨的范圍,但意境的闊大卻為這類詞所少有。
上片寫秾麗闊遠的秋景,暗透鄉思。起首“碧云天,黃葉地”兩句,即從大處落筆,濃墨重彩,展現出一派長空湛碧、大地橙黃的高遠境界,而無寫秋景經常出現的衰颯之氣。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從碧天廣野到遙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黃葉地。這湛碧的高天、金黃的大地一直向遠方伸展,連接著天地盡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籠罩這一層翠色的寒煙。煙靄本呈白色,但由于上連碧天,下接綠波,遠望即與碧天同色而莫辯,如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所以說“寒煙翠”。“寒”字突出了這翠色的煙靄給與人的秋意感受。這兩句境界悠遠,與前兩句高廣的境界互相配合,構成一幅極為遼闊而多彩的秋色圖。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傍晚,夕陽映照著遠處的.山巒,碧色的遙天連接這秋水綠波,凄凄芳草,一直向遠處延伸,隱沒在斜陽映照不到的天邊。這三句進一步將天、地、山、水通過斜陽、芳草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這里的芳草,雖未必有明確的象喻意義,但這一意象確可引發有關的聯想。自從《楚辭·招隱士》寫出了“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詩詞中,芳草就往往與鄉思別情相聯系。這里的芳草,同樣是鄉思離情的觸媒。它遙接天涯,遠連故園,更在斜陽之外,使矚目望鄉的客子難以為情,而它卻不管人的情緒,所以說它“無情”。到這里,方由寫景隱逗出鄉思離情。
整個上片所寫的闊遠秾麗、毫無衰颯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筆下是少見的,在以悲秋傷春為常調的詞中,更屬罕見。而悠悠鄉思離情,也從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寫中暗暗透出,寫來毫不著跡。這種由景及情的自然過渡手法也很高妙。
過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點出“鄉魂”“旅思”。“鄉魂”與“旅思”意思相近。兩句是說自己思鄉的情懷黯然凄愴,羈旅的愁緒重疊相續。上下互文對舉,帶有強調的意味,而主人公羈泊異鄉時間之久與鄉思離愁之深自見。
“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讀。說“除非”,足見只有這個,別無他計。言外之意是說,好夢做得很少,長夜不能入眠。這就逗出下句:“明月高樓休獨倚。”月明中正可倚樓凝思,但獨倚明月映照下的高樓,不免愁懷更甚,不由得發出“休獨倚”的慨嘆。從“斜陽”到“明月”,顯示出時間的推移,而主人公所處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樓,足見鄉思離愁之深重。“樓高”“獨倚”點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寫的都是倚樓所見。這樣寫法,不僅避免了結構與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寫景與下片的抒情融為一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因為夜不能寐,故借酒澆愁,但酒一入愁腸都化作了相思淚,這真是欲遣鄉思反而更增鄉思之苦了。結拍兩句,抒情深刻,造語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紛紛墜葉飄香砌》則翻進一層,說:“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寫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態,不及這兩句自然。寫到這里,郁積的鄉思旅愁在外物的觸發下發展到高潮,詞也就在這難以為懷的情緒中黯然收束。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這本是詞中常見的結構和情景結合的方式,其特殊性在于麗景與柔情的統一,更準確地說,是闊遠之境、秾麗之景、深摯之情的統一。寫鄉思離愁的詞,往往借蕭瑟的秋景來表達,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色卻闊遠而秾麗。它一方面顯示了詞人胸襟的廣闊和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反過來襯托了離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顯得柔而有骨,深摯而不流于頹靡。整體說來,這首詞的用語與手法雖與一般的詞類似,意境情調卻近于傳統的詩。這說明,抒寫離愁別恨的小詞是可以寫得境界闊遠,不局限于閨閣庭院。
后世影響
這首《蘇幕遮》詞對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元曲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折直接化用這首詞的起首兩句“碧云天,黃葉地”,改為“碧云天,黃花地”,衍為曲子,同樣極富畫面美和詩意美。
詞牌簡介
蘇幕遮,詞牌名之一,此調原為唐玄宗時教坊曲牌名,來自西域。“蘇幕遮”是當時高昌國語之音譯。幕,一作“莫”或“摩”。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四十一《蘇莫遮冒》修:“‘蘇莫遮’西域胡語也,正云“颯磨遮”。此戲本出西龜茲國,至今猶有此曲。此國渾脫、大面、撥頭之類也。”宋代詞家用此調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
作者簡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人。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先人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他生于武寧軍(治所徐州)(一說河北真定府)。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年(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通行有清康熙歲寒堂刻版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蘇幕遮》宋詞6
這首詞天然真美,不事雕飾,它以質樸無華的語言,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出荷花的風神與詞人的鄉愁,有一種從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風韻,這在周邦彥以雕飾取勝的詞作中當為別具一格之作,陳延焯稱贊此詞“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詞人這份恬淡的胸襟不正是故鄉“天然去雕飾”的荷花所賦予的嗎?
周邦彥(1057-1121),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北宋末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精通音律,能創作新腔,曾經擔任過大晟(shènɡ)府的提舉(大晟府是當時主管音樂的機構)。他是北宋末年的一大詞家,對后世影響很大。
“燎沉香,消溽暑”兩句意思是說,早晨醒來,點燃沉香,驅趕一下屋子里濕熱的暑氣。點明了季節,點明了潮熱難耐的夏季氣候特點。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寫的是詞人在室內悶熱難忍之時,忽然聽到窗前檐頭的鳥語。一大早鳥雀就在屋檐下探頭探腦地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原來昨夜下雨,快亮時天才放晴,鳥雀都在歡呼跳躍。“呼睛”,歡呼天晴了。“侵曉”:天剛亮。“窺”,偷看。“窺檐語”,指鳥雀在屋檐下張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說話。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園,一一風荷舉”寫的是荷塘的.景色。檐雀的“呼晴”,把詞人引到了室外,他信步走到荷塘旁邊,呈現在面前的是多么清麗的景色啊!那一片片如蓋的荷葉上,昨夜留下的雨水就要被初升的太陽曬干了,清麗而又圓潤的荷葉在微風中亭亭玉立,仿佛在托舉著爭芳斗艷的朵朵荷花。
“故鄉遙,何日去”,作品從這一句開始轉為抒情。看著眼前的景色,詞人不由自主地思念起故鄉來了,而故鄉那么遙遠,什么時候才能回去呢?流露了詞人有家難歸的淡淡鄉愁。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吳門”,指蘇州,這里用來代指南方,及江南一帶。“長安”在這里代指北宋的都城汴京。這兩句詞的意思是說,我本是江南吳門之人,卻長期在京都汴京客居做官。交代了詞人的故鄉及其長期客居京城的現實處境,雖然在京城為官,但懷鄉之情未泯。
作品的與眾不同之處是通過從生活中提煉詞語,準確而又生動地表現荷花的風格與神韻,抒寫了自己的鄉愁,有一種從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韻感。
這首《蘇幕遮》,《全宋詞》題為“懷舊”,可以窺見詞的命意。
《蘇幕遮》宋詞7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賞析/鑒賞
【注釋】
①燎:燃。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
②溽暑:盛夏濕熱天氣。
②侵曉:破曉,天剛亮。
④吳門:本為蘇州別名,此指古屬三吳之地的錢境(杭州)。
⑤長安:借指北宋汴京。
⑥芙蓉浦:長著荷花的水邊。
【評解】
此詞寫異地鄉思。上片為眼前所見之景。夏雨初晴,風荷飄舉,清新宜人。下片由
景及情,遙想故鄉五月,風光迷人,小楫輕舟,消失于芙蓉浦中。末句“芙蓉”,與上
片“風荷”呼應,點明由此及彼、神思奔馳由來,具見經營之妙。
【集評】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葉上”三句,筆力清挺,極體物瀏亮之致。
胡云翼《宋詞選》:周邦彥的詞向以“富艷精工”著稱;這首詞前段描繪雨后風荷
的神態,后段寫小楫舟的'歸夢,清新淡雅,別具一格。
------------------------------
此詞以詠雨后荷花為中心,表現思念故鄉的情懷。
詞之上片描寫盛夏晨景,下片抒思鄉之情。全詞天然真美,不事雕飾,別具風韻。陳延焯《云韶集》稱此詞“ 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王國維《人間詞話》贊其中景語“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這詞以寫雨后風荷為中心,由此而引入故鄉歸夢。
作者面對著象征江南陂塘風色的荷花,很自然地會鉤起鄉心,詞的結尾用“小輯輕舟,夢入芙蓉浦 ”(古人也稱荷花為芙蓉)綰合,上下片聯成一氣,融景入情,不著痕跡。這首詞的極妙之處當在“葉上初陽乾宿雨 ,水面清圓 ,一一風荷舉”三句所寫荷花的神態。寫當宿雨初收,曉風吹過水面,在紅艷的初日照耀下,圓潤的荷葉,綠凈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隨風一一顫動起來。這樣作者用十分生動的素描一個活潑清遠的詞境 ,再現于讀者面前 。作者只用寥寥幾筆,就達到了這種境地,只一個“舉”字,便刻畫出荷花的動態。王國維《人間詞話》贊揚它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實乃一語中的。
此詞通過回憶、想象、聯想,以荷花貫穿,既細致傳神地寫景狀物,又頗有詩意地表現思鄉之情。全詞語言自然明麗,淡雅素潔,別具一格,詞境清新而爽朗。
《蘇幕遮》宋詞8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注釋>
蘇幕遮》又名《云霧斂》《鬢云松令》。雙調,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黯:形容心情憂郁。黯鄉魂:用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語。
追:追隨,可引申為糾纏。旅思:羈旅之思。
<翻譯>
白云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淚。
<評析>
這是一首描寫羈旅鄉愁的詞。全詞意境壯闊,繼承江淹《別賦》作“黯然銷魂”語,但超出一般描寫鄉愁的詞。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六一詩話》)
上闋寫景,景中含情。“碧云天,黃葉地”二句,俯仰生姿,白云滿天,黃葉遍地。一“天”一“地”,一“碧”一“黃”,總括秋色,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萬千氣象,給人心胸開闊之狀。《詞苑》引《歷代詩余》:范文正公《蘇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氣塞天地,而情語入妙至此。元代王實甫《西廂記》 “長亭送別”一折中有“碧云天,黃花地”即由此句化出,此句已成為描寫秋景的千古名句。接著,作者平視遠眺——“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此二句,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盡融其中,就在秋色與秋波相連的天涯盡頭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云,黃葉,綠波,翠煙,在作者的筆下入木三分,淋漓盡致,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黃昏秋色圖”。“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并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芳草”歷來也是詩歌中寫“別離”賴以生發的意象之一,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春日抒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撩撥碧羅天。”又傳為蔡邕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宋代謝逸《蝶戀花》:“獨依欄桿凝望遠,一川煙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樂》:“離恨恰如草,更行更遠還生。”以草的纏綿,喻情思不斷;埋怨“芳草”無情,正見作者多情、重情。用來映襯出觸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離恨。如張惠言說:“此去國之情”。許昂霄《詞綜偶評》:“鐵石心腸人亦作此消魂語。” 正如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上片寫天連水,水連山,山連芳草;天帶碧云,水帶寒煙,山帶斜陽。自上及下,自近及遠,純是一片空靈境界,即畫亦難到。”前輩道出的正是借景傳達心聲的名言經典。
下闋抒情,情融景中。“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黯”,意為心情憂郁;“追”本意是“追隨”,這里為“糾纏”,這是羈旅之思的纏繞。“夜夜除非”兩句寫出天涯孤旅,鄉愁之深,無時不在,“好夢”難得,無計可消。下句“休獨倚”更可見詞人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圓,反襯出詞人身在異鄉,倍感孤獨寂寞。最后兩句是由李白詩“舉杯消愁愁更愁”化出,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誰知“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作者突發奇想,“用一段‘愁腸’把‘淚’ 與‘酒’巧妙聯系起來,彌漫著蒼涼之悲,讀起來令人回腸蕩氣。”(引自《宋詞鑒賞大典》第15頁)又正如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下片觸景生情。“黯鄉魂”四句,寫在外淹滯之久與鄉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兩句拍合,“樓高”點明上片之景為樓上所見。酒入腸化淚亦新。足見公之真情流露也。”
<文學常識>
體裁:詞
類別:宋詞
年代:北宋作者:范仲淹
作者小傳: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兩歲喪父,家境衰落。他不但從小勤奮好學,而且胸懷遠大政治抱負,以天下為已任。他提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
樂而樂”的主張,已成為國人自勵的名言。宋真宗朝進士。慶歷三年(1043)七月,授參知政事,主持慶歷改革,因守舊派阻撓而未果。次年罷政,自請外任,歷知
州、鄧州、杭州、青州。卒謚文正。他在學術上以易學著名,其文學亦為后世景仰。在文風卑弱的宋初,他反對西
【《蘇幕遮》宋詞】相關文章:
表達思念的宋詞《蘇幕遮·懷舊》鑒賞09-03
蘇幕遮06-25
蘇幕遮08-11
蘇幕遮秋思09-07
《蘇幕遮·懷舊》賞析08-26
范仲淹《蘇幕遮》賞析09-15
《蘇幕遮》原文賞析10-29
經典的宋詞12-06
經典宋詞12-29
周邦彥《蘇幕遮》賞析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