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姜尚古代詩人資料
姜尚,作為古代中國詩人,擁有悠久而豐富的文化背景。下面小編為你帶來姜尚古代詩人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人物介紹
姜尚,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確考),字子牙,呂氏,一名望,尊稱太公望,武王尊之號為師尚父,世稱姜太公,漢族(華夏族)。虞夏之際,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岳,曾幫助大禹治水立過功,被封在呂,子孫從其姓,呂尚乃伯夷后人,姜為尚之族姓。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干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雖然他滿腹經綸、才華出眾,但在商朝卻懷才不遇。他已年過六十,滿頭白發,仍在尋機施展才能與抱負。后竟遇文王,佐周滅商,成就功業。人陳志歲《姜牙》詩曰:兵權與奇計,何妨出屠酤。白發感知遇,壯心翻勝初。西伯得所望,君臣比水魚。人世重功業,貴謀民康如。得道伐失道,順勢但一呼。(載《江南靖士詩稿》)
姜太公是齊國的創建者,周文王圖商、武王克殷的主謀、周朝的開國元勛之一,齊文化的奠基者,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均尊崇其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認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姜太公的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夏、商兩代,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后代淪為平民,姜太公就是其遠代后裔。
因為家境敗落,姜太公不得不從事各種職業以謀生計。他曾經在棘津做過賣吃食的小販,在朝歌當過屠夫,給商朝貴族子良做家臣,因不善結交權貴而被驅逐。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姜太公曾經是夫入婦家的贅婿,后來因為不擅生計而被老婦逐出家門。總之,到了晚年的姜太公,仍貧窮落魄,一事無成。
暮年歸周
后來,姜太公垂釣于渭水之濱(后世認為在磻溪,位于今陜西寶雞),借釣魚的機會求見周西伯姬昌(即周文王)。文王在出外狩獵之前,占卜一卦,卦辭說:“所得獵物非龍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業的輔臣。”到出獵之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太公。文王很是重視,遂與姜太公談論。姜太公圍繞“仁”“德”“義”“道”幾個方面,教文王如何做到“天下歸之”。文王大喜,認為他是個奇才,說:“自從我國先君太公就說:‘定有圣人來周,周會因此興旺。’說的就是您吧?我們太公盼望您已經很久了。”因此,稱姜太公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車而歸,尊為太師(關于二人相遇的年齡,有七十、八十、九十等不同說法,難以確認)。此即為“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的來源。
有一種觀點認為,姜太公博學多聞,曾為商紂做事。商紂無道,姜太公就離開了。他四處游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投靠文王 。還有人說,姜太公是一位處士,隱居海濱。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時,文王的臣子散宜生、閎夭久聞姜太公之名而召請他。姜太公也說:“我聽說西伯賢德,又一貫尊重關心老者,何不前往?”此三人為了營救文王,尋找美女奇寶,獻給紂王,以贖取文王。文王因此得以被釋,返回周國 。正是通過此次營救行動,使得文王認識到姜太公的賢智,并引以為謀士。
另據《鬼谷子·忤合》記載:“呂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即姜太公三次臣服文王,三次臣服紂王,其才能主張還未顯露于世,最后歸服了周文王。
雖然姜太公歸周的傳說各異,但大旨都認為他是文王、武王姬發之師。
輔佐西伯
文王從羑里脫身歸國后,開始暗中和姜太公策劃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紂政權,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權謀和奇計。姜太公輔佐文王積善修德,明道行仁;對外促使文王聯絡對紂王不太滿意的其他諸侯國對其納貢,從而使紂王放松警惕;對內定愛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產,訓練兵馬。文王為政清平,尤其在明斷虞、芮二國的國土爭訟后,被詩人稱道為膺受天命者。在隨后的數年間,文王討伐了西部的犬戎、密須,解除后顧之憂,又討伐東部的耆國、邘國及崇國 ,并大規模建設豐邑,為滅商大業做準備。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當時出現天下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心向周的局面,多半是姜太公謀劃籌策的功勞。
封國安邦
武王滅商后,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太公在興周滅商中功勛卓著,而被首封于齊地營丘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姜太公帶領本部人馬奔營丘而來。因為長途跋涉十分疲憊,一行人行軍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們來到離營丘不遠宿營,準備第二天趕到營丘。有人說“有道是機會難得。這些人睡起覺來香甜安穩,哪像個赴國建都的樣子”。姜太公聽后急命整頓人馬,連夜趕赴營丘。至黎明時到達淄河西岸,只見萊國軍隊正在涉水奔營丘而來,劍拔弩張,形勢危急。姜太公先說武王敬德尊賢,仁政愛民,諸侯擁戴,萬國降服,勸萊侯西向事周,同興新朝大業。但萊侯自恃力強,拒不從命。姜太公遂一戰擊敗萊侯。萊軍潰逃,他占據了營丘邑。
姜太公建立齊國后,遇到了內部“頑民”的阻擾。據《春秋繁露》記載,司寇營湯陽奉陰違,受賄害民,并妖言惑眾,宣稱要以所謂的“仁義”治齊。姜太公發現后,以征詢治國之道為話題,讓他說一說他的治國主張。他回答說:“治國之道,只有仁義就夠了。”姜太公又問:“何為仁義?”營湯說:“仁就是愛人,愛人的人有子不食其力;義就是敬老,敬老者妻老而夫拜之。”姜太公聽了營湯對“仁義”的解釋后說:“我也主張仁義治國,可我所說的仁義含義與你所說并不盡相同。我認為,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為仁;要和眾,與眾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為義,義之所在天下同赴。更重要的是仁義不只說在嘴上,還要見諸行動。你口稱仁義,言行不一,陰陽兩套,巧言令色,受賄暴民,誅殺無辜,若用你這樣的‘仁義’治齊,只能生亂,不能安民興國,你必須改弦易張。”營湯不從,姜太公令人將他拿下,然后斬殺,以正政令。一時間,齊國再也沒有違抗命令法規的事情了,混亂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僅僅五個月,姜太公就去向周公匯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周公問道:“怎么這么快?”姜太公說:“我只是簡化了他們君臣上下之禮儀,不改變他們的風俗和習慣。”
強國富民
姜太公安定大局之后,立即著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而營丘則是他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中心。營丘原為夏、殷古邑,姜太公到此后,依丘為城。
姜太公建立齊國后,在政治上推行尊賢尚功的政策,選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當地東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齊國統治階層,讓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通過考核符合選賢標準的人,不分親疏,均用其所長,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文化上,他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姜太公認為,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矛盾,不利于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鹵,少五谷,而人民寡。”《鹽鐵論》也說:“昔太公封營丘,辟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并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制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為雄居于東方的大國富國。
安定周室
姜太公封齊建國后,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也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賁之職,統領著王宮衛戍部隊。齊國開國后的三十余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
姜太公之所以未立即就國,這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的齊國還在東夷盤踞之下,齊的軍事實力還沒有到達那里;二是武王還需要他輔佐,武王死時,周成王姬誦年幼,管叔、蔡叔、霍叔發起“三監之亂”,淮夷、徐夷及“殷東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協助周公等平叛,又不能立刻離開剛剛奪取政權的朝廷。
東征勝利后,年已過百的姜太公行動不便,才東返封國,并被周王室授予“東至海,兩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的專征大權 。五侯,指殷東之五侯,亦即薄姑加徐、奄、熊、盈;九伯,指《逸周書·作雒》文中所說的淮夷九國。這些方國部族,在西周初年尚未真正歸順周朝。學者黃盛璋認為“穆陵”當指楚境黃州麻城西北的穆陵關,還有研究者認為是齊國的穆陵關。專征大權的授予,是日后齊國開疆辟土的合法依據。但關于后來姜太公是否回到周王朝,與周公、召公奭一起輔佐成王,這一點史家有爭論。
高齡壽終
姜太公得享歲壽一百余歲。關于其卒年,《竹書紀年》明確載為周康王六年(前1015年,按夏商周斷代工程)。有研究者據《尚書·周書·君奭》篇“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作《顧命》”均未提到姜太公的記載認為,他在成王在位期間去世,具體時間為周成王九年(前1036年,按夏商周斷代工程)。
【姜尚古代詩人資料】相關文章:
姜尚名人故事09-26
古代詩人杜甫10-14
詩人王冕的資料10-31
古代詩人蘇軾的簡介04-21
古代詩人簡介徐霞客12-27
古代詩人詩仙是誰10-10
古代詩人的雅號匯編11-07
古代詩人有哪些05-27
古代詩人名句經典05-16
古代詩人寒露的詩句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