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一共有哪些
詩人,就一般意義來講,通常是指寫詩的人,但從文學概念上講,則應是在詩歌(詩詞)創作上有一定成就的寫詩的人和詩作家。有關唐代詩人內容,歡迎大家一起來借鑒一下!
唐代三大詩人
唐代三大詩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位詩人的合稱,其中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圣”,白居易被稱為“詩魔”。
李白(701)、杜甫(712)、白居易(772)
去世時間
李白(762)、杜甫(770)、白居易(846)
主要作品
李白(《望廬山瀑布》)杜甫(《北征》)白居易(《長恨歌》)
主要成就
著名詩人
李白,字太白,別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與杜甫齊名,人稱"李杜"(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為《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子夜吳歌》《望天門山》《秋浦歌》。
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拾遺、杜工部。與李白齊名,人稱"詩圣"。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主要作品為《兵車行》《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結為《杜工部集》。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被稱為“詩魔”、"詩王"。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合稱"元白"。主要作品為《秦中吟》、《新樂府》(包括《賣炭翁》等(《長恨歌》《琵琶行》等,自編為《白氏長慶集》后人又編為《白香山詩集》。他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傳老嫗可懂。
唐代詩人雅號趣談你知道嗎?
詩佛——王維
王維參禪拜佛,在他的山水詩中,常融入佛教的思想觀念。他常布置一個有情有景的“境”,但又不寫明這個“境”究竟是什么,而是讓讀者自己通過所繪情景去領略、去體味個中奧秘,這就是王維詩之妙處,也是佛教禪理“無我、無住、無著”之體現。所以后人譽之“詩佛”。
詩仙——李白
李白喜歡道家,愛講老莊出世,從不把自己的生命放進詩里,就連他自己的生命都想要超出這世間,因而其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同時代人賀知章見其詩,嘆道:“子謫仙人也!”后人便以“詩仙”尊稱李白。
詩圣——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動亂時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殘酷現實和自己一生的實際生活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加之他的所有詩篇幾乎無不洋溢著熱愛國家、關心人民的崇高精神,因此歷代人都敬稱他為“詩圣”。多數論者還稱杜甫為唐詩人最杰出者,其原因也是不言而喻的。
詩囚——孟郊、賈島
孟郊、賈島二人作詩,同以“苦吟”著名,都強調詩歌這精神事業,喜寫荒涼枯寂之境,頗多寒苦之辭,后人以“郊寒島瘦”并稱。金代元好問在《放言》詩中說:“長沙一湘景,郊島兩詩囚”。“詩囚”便成了孟、賈二人的別稱。
詩豪——劉禹錫
劉禹錫性情豪邁,善寫帶有政治色彩的諷刺詩。其詩精切自然,沉雄爽朗,獨具一格。白居易與他酬復頗多,并在《劉白唱和集解》中稱道:“彭城劉夢得(劉禹錫的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劉禹錫于是有“詩豪”之譽。
詩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洗凈鉛華,平易近人,通俗埸懂,老嫗都解。他作詩常常是“狂醉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故世人送他“詩魔”的美稱。
詩鬼——李賀
李賀的詩,想象離奇荒誕,意境陰森明冶,形象紛紛總總,造句險拗奇崛。詩作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以描寫鬼神怪異為題的神怪詩,數量不算多,大約十來首,然而它們卻占著一席重要的位置。在李賀詩的名作中,一半以上是屬于這一類的。故后世詩評家稱李賀為“鬼才”,稱李賀詩為“鬼仙之辭”,李賀本人也得了“詩鬼”的稱號。
詩瓢——唐球
唐球平時作完詩,就把詩稿捻成圃丸,放入一大瓢內。后來臥病在床,便派人把大瓢投入錦江,祝愿道:“此瓤倘不淪沒,得之者方知我苦心耳!”大瓢飄浮到新渠,有認識該瓢的人說:“此唐山人(唐球)詩瓢也。”于是乘小船把大瓢撈上來,整理后得詩數十篇,僅為唐球全部詩篇的十分之二、三。后人也就以“詩瓢”來稱呼唐球。
拓展內容
唐代詩人簡介
馮伉
馮伉,原為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父親馮玠遷居,改籍貫為京兆(治今陜西西安)。大歷初,登五經秀才科,當上長安尉。建中四年,登博學三史科。之后又任膳部員外郎,成為睦王等人的侍讀。李抱真逝世,馮伉去憑吊,李抱真的兒子送他數百匹帛,他不接受。又想送他到京城,馮伉為此表奏,堅決不接受。醴泉令一職空缺,宰相推薦的人都不合德宗意,德宗知道馮伉為人清廉,便命他出任。當地有不少人多次犯法,馮伉便作了 《諭蒙》 十四篇,內容主要為勸人務農、進學和忠孝。在那里住了七年后,推薦他為給事中,皇太子及諸王侍讀。他被召見于別殿,獲賜金紫服。順宗即位,當上尚書兵部侍郎、同州刺史、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又領導太學。元和4年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追贈禮部尚書。[1]
《全唐·卷330》錄有他兩首詩:《和權載之離合詩(時為給事中)》、《享文恭太子廟樂章二首》。
陸羽
陸羽(733年-804年),字鴻漸;漢族,唐朝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他也很善于寫,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并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有《陸羽自傳》。
【生平】
據《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為棄兒,被遺棄于唐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后被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竟陵(湖北天門縣)西門外西湖之濱,并收養。
《陸文學自傳》是陸羽于二十九歲時為自己寫的小傳,可信度較高。他在自傳中寫道: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又《新唐書·陸羽傳》載,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占得漸卦,卦辭曰: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于是按卦詞由智積禪師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或有另一種說法,陸羽以《易》自占,得《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其意為鴻雁飛于天上,四方皆是通途,兩羽翩翩而動,動作整齊有序,可供效法,為吉兆。按此卦義,當時還沒有姓名的陸羽自定姓為陸,取名羽,又以鴻漸為字。這仿佛諭示著:本為凡賤,實為天驕;來自父母,竟如天降。陸羽在黃卷青燈、鐘聲梵音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
雖處佛門凈土,日聞梵音,但陸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發為僧。九歲時,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念佛,陸羽卻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后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并公然稱:羽將授孔圣之文。住持聞言,頗為惱怒,就用繁重的賤務懲罰他,迫他悔悟回頭。陸羽被派去掃寺地,結僧廁,踐泥污墻,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陸羽并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南都賦》,雖并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積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
眨眼三年,陸羽12歲,覺得寺中日月難度。趁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里學演戲,作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極為成功,后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陸羽亦不例外。唐天寶五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并修書推薦他到隱居于火門山的鄒夫子那里學習。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五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堼牛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鉆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閉門著述《茶經》。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采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
唐代宗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職。
張若虛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于《舊唐書·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包融并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于《全》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生平
在唐代,似乎沒有張若虛的詩集傳世。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的《古今詩刪》收錄了張若虛的《春江》詩。是金子總有閃光時。等待了將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杰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
張若虛這個名字,對于當今的詩歌愛好者來說,并不陌生。他的《春江花月夜》(以下簡稱《春江》詩),更是令人耳熟能詳。然而,對于張若虛其人其事,人們知之甚少,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史料只有清《全唐詩》第117卷26個字的介紹:張若虛,揚州人,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號吳中四士,詩二首。而在《舊唐書·藝文志·賀知章傳》中也只附帶了6個字:若虛,兗州兵曹。
張若虛的生卒年不詳,有些典籍(如余冠英、王永照作序的《唐詩選》),將他的生卒年定在約公元660~720年,即唐高宗龍朔至玄宗開元初,大約活了六十歲。至于《全唐詩》所說他與賀知章(越州永興人,今浙江蕭山)、張旭(蘇州人)、包融(潤州延陵,今丹陽人,一說湖州人),號吳中四士,只能說明他們詩名相當而馳名京師,籍地相鄰而并稱四士。
張若虛,不僅他的生平事跡少之又少,而且他的詩作也長期湮沒無聞。在唐代,似乎沒有他的詩集傳世。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據文史學家程千帆先生考證,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唐人雜記小說,宋代《文苑英華》、《唐文粹》、《唐百家詩選》、《唐詩記事》,元代《唐音》等唐詩選本,均未見他的詩作。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最早收錄他的《春江》詩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張若虛一首也在其中。然而這僅僅是作為樂府宮體詩收錄的。直至明人楊高棅《唐詩正聲》選本,仍然沒有把他的詩選在正聲之列。然而幸運的是,張若虛的《春江》詩總算從唐代起被保留下來了。
是金子總有閃光時。但等待了將近一千年,張若虛及其杰作的命運才開始扭轉。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以后,萬歷年間的三種選本《唐詩所》、《唐詩解》、《唐詩歸》,崇禎年間的《刪補唐詩脈箋釋會通評林》七言古詩、《石倉歷代詩選》,明末成書的《唐詩鏡》都選錄了此詩。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是成書于萬歷年間的胡應麟《詩藪》。及至清代,張若虛的詩聲似乎更好些,有關唐詩的重要選本,如成書于康熙年間的季振孫《唐詩》、徐增《而庵說唐詩》、《御制全唐詩》(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書于年間的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管世銘的《讀雪山房唐詩鈔》等等,都收錄了他的《春江》詩,有的還附錄有關此詩的評論。
當代學者章培恒、駱玉明這樣評價張若虛的文學創作。
這一時期(指初唐時期),唐詩的浪漫氣質日趨強化。它以另一種風格,呈現于、張若虛等人贊美青春、表現對生命永恒之渴望的詩篇中。
全詩(《春江花月夜》)從月升寫到月落,從春潮著筆而以情溢于海作結,時空的跳躍空靈飛動,展現出一派鮮麗華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觀。
而且,詩又豈止是提供了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而已,它還生發出對宇宙對人生的無限遐想,就連傳統詩歌中不乏苦澀意味的游婦的相思之情,在這里也都升華為極優美動人的藝術境界。這種對世界、對生活所作的單純明凈而又充滿渴慕和欣喜之情的觀照,使全詩洋溢著濃郁的青春氣息。自此以后,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詩篇就如潮水般涌來,成為唐詩的鮮明特色之一。
李紳
李紳(772846)生于唐大歷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里(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于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2首,內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處。曾為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后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后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后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共倡新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為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卷入朋黨之爭,為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元稹被譽為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歷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為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游詩》3卷,并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后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于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游詩》3卷、《雜詩》1卷,收錄于《全》。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唐代詩人一共有哪些】相關文章:
唐代詩人有哪些?11-28
唐代詩人都有哪些?12-06
唐代詩人有哪些01-01
唐代詩人有哪些?04-01
唐代的詩人的有哪些04-01
唐代詩人都有哪些02-08
唐代有哪些詩人04-01
唐代的詩人都有哪些02-07
唐代詩人的雅號有哪些?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