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人物生平介紹
導語: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帶來岑參人物生平介紹,歡迎閱讀!
家世背景
岑參于開元三年(715年)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許昌附近),時父為仙州刺史。岑參的高祖善方時已由南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遷居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他出身于一個官僚貴族的家庭,曾祖父岑文本相太宗,伯祖長倩相高宗,伯父羲相睿宗。但長倩被殺,五子同賜死,羲亦伏誅,身死家破,岑氏親族被流徙的數十人。他的父親植曾作過仙、晉(今山西臨汾)二州刺史,不幸很早就去世。
早年經歷
岑參幼年家境孤貧,只能從兄受學,岑參天資聰慧,五歲開始讀書,九歲就能賦詩寫文。這種聰明早慧與他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岑參的父親開元八年(720年)轉晉州刺史,他隨父居晉州。父死后,仍留居晉州,直至開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陽(今河南登封縣) 。不久又移居潁陽(今河南登封縣西南七十里潁陽鎮)。嵩陽、潁陽為嵩高山東西兩峰所在地,東峰太室在嵩陽,西峰少室在潁陽,兩室相距七十里,岑參在這兩地都結有草堂。嵩高為五岳之一,奇峰峻嶺,古木流泉。年輕的詩人在這幽靜的自然環境中潛心攻讀,嘯傲山林,不僅在學問上打下了廣博的基礎,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他那種沉雄淡遠、新奇雋永的詩風。他早期的作品淡遠多于沉雄。出塞以后,沉雄悲壯中亦不乏淡遠。岑詩的題材也是多種多樣。
仕宦生涯
岑參二十歲歲至長安,獻書求仕無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寶三載(744年),登進士第,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及第前曾作《感舊賦》,敘述家世淪替和個人坎坷。天寶八載,充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初次出塞,滿懷報國壯志,在戎馬中開拓前程,但未得意。天寶十載,回長安,與李白、杜甫、高適等游,深受啟迪。十三載,又充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報國立功之情更切,邊塞詩名作大多成于此時。安史亂起,岑參東歸勤王,杜甫等推薦他為右補闕。由于“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杜確《岑嘉州詩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不滿一月,貶謫虢州長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庫部郎中,出為嘉州刺史,因此人稱“岑嘉州”。罷官后,東歸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歲。
岑參詩歌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現存詩403首,七十多首邊塞詩,另有《感舊賦》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銘兩篇。
軼事典故
赤亭教子
有一次,岑參辦完軍務要趕回西域,途中經過赤亭。當地戍邊的將士請岑參在赤亭壁上題詩,岑參沒有拒絕,于是提筆在壁上寫了一首詩。寫完之后,有個稚嫩的聲音將它念了出來,岑參回頭一看,發現是個小孩。岑參對西域邊疆有能念漢語的小孩感到十分驚訝,忍不住詢問起來。一位守邊將士說: “這個小孩是離這里不遠的放羊娃,他會說漢語,是我們允許他在這邊放羊的。有一次大風雪,我們迷了路,就是他救了我們十三個士兵。”岑參對這個放羊娃感到很好奇,于是問他: “是誰教你說漢語的?”放羊娃答道: “是我爹爹。”說著,從懷里掏出一本書。岑參不認識回鶻語,放羊娃告訴他: “這是《論語》,是我爺爺寫的,爺爺說,這里面有好多好多的道理,讓我慢慢看。”岑參感到十分欣慰,于是提筆給他寫了幾個字: “論語博大,回鶻遠志。”
放羊娃回到家以后,把題了字的書給父親看,放羊娃的父親聽說大詩人岑參來到了這邊,十分激動,于是帶著小孩去拜訪岑參。放羊娃的父親告訴岑參:“我們本來在漠北草原,本來也是世代讀書,因為宮廷內亂才逃到這邊避禍的,教他漢語是要他記住自己的根。現在我身體不行了,希望您能收他為徒,教導他成為有用的人。”岑參若有所思,邊疆很缺翻譯,要是有人能翻譯兩族的'語言,肯定會對邊防很有幫助。但是,他畢竟不會長期留在這里,于是說:“我現在愿意收他為義子,但要把他帶走,您愿意嗎?”放羊娃的父親雖然很想讓放羊娃留下來做伴,但是為了放羊娃的將來,還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岑參帶走放羊娃之后,將放羊娃改名為岑鶻。岑參發現岑鶻天資聰穎,并且異常好學,因此十分喜歡。在岑參的細心教導下,岑鶻精通兩族語言,并且能寫一手好詩。后來,岑鶻作為翻譯家,在漢族與邊疆的事業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墓中賬單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魯番市以東42公里處)506號墓穴中出土過一件獨特的用紙糊的棺材。糊棺紙都是當時用后廢棄的西、庭二州一些驛站賓館的馬料收支帳,時間大多在天寶十二年(753年)至十四年(755年)。帳本中多次出現“封大夫”(封常清,唐代北庭都護)及其親屬的帳單,還有一張帳單上記的是“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叁豆伍勝,付健兒陳金”。這張賬單糊在一個獨特的罩在尸體的紙棺上,紙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沒有底。
天寶末年,在駐節西州的北庭都護、伊西節度使封常清幕府中當判官且姓岑的只有岑參一人,所以史學家斷定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參。從而得出賬單的意思是:岑參等人的七匹馬在驛站用了馬料,把馬料錢付給了驛卒陳金。
高岑詩派
高岑詩派,唐代詩歌流派,又稱“高岑邊塞詩派”或“盛唐邊塞詩派”。按學術界對“高岑邊塞詩派”的理解,此派是指以高適、岑參為主,包括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盛唐時期以寫邊塞題材而著稱的一群詩人。對于“高岑邊塞詩派”和“盛唐邊塞詩派”之類的提法,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經過分析后認為“派”的說法不符合實際且缺乏科學依據,同時,這類提法既容易使人忽視高適、岑參等人其他題材的詩歌,也容易使人忽略其他人的邊塞詩,是弊大于利的,應該如何對待這類提法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注:據孟二冬查證,“邊塞派”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胡云翼所著的《唐代的戰爭文學》(1927年初版)一書中,是胡云翼于國難當頭、民族危難之際在民族精神的鼓舞下提出的。其時,“邊塞派”指的是有唐一代描寫戰爭與邊塞的詩人。之后,“邊塞派”的內涵由大而小:全唐→盛唐→高、岑為主。久而久之,“盛唐邊塞詩派”似乎已成為了高適、岑參的代名詞,甚至有人認為“邊塞詩派”等同于“高岑詩派”。
【岑參人物生平介紹】相關文章:
岑參的人物生平03-22
邊塞詩人岑參生平08-15
詩人岑參有哪些人物爭議03-22
岑參古詩08-05
李煜人物生平介紹03-24
溫庭筠人物生平介紹03-24
岑參是哪個朝代的?01-13
岑參簡介資料01-14
岑參的古詩大全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