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宋詩人周敦頤介紹
周敦頤,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詩人,是學術界公認的宋明理學開山鼻祖。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周敦頤!
北宋詩人周敦頤介紹
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其父周輔成(亦名懷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出身,曾為賀州桂嶺縣(今廣西賀縣)知縣,后贈諫議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時任桂嶺縣令的周輔成的兒子周敦頤降生在當時的桂嶺縣縣衙。周敦頤自幼“信古好義,以名節砥礪”,青少年時期在桂嶺讀書求學,然后在桂嶺循級應科舉考試而直取進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頤14歲,其父病逝。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周敦頤曾在蓮花峰下開設濂溪書院,世稱濂溪先生,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后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周敦頤是把世界本源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鼻祖。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圣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范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后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并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并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后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注解。張栻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樸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己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于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余丈,中間有一石臺,臺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現 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人物生平
童年記憶
周敦頤出身汝南周氏一支,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五日,周敦頤生于道州營道縣營樂里樓田保(今湖南永州市道縣樓田村)。周敦頤有一個大他十歲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周礪,有一個大他五歲的姐姐周季淳,還有一個小他四歲的弟弟周敦賁,兄弟姐妹間的感情極好。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還不到十八歲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兩個月后的一天,周敦頤八歲的弟弟周墩賁又因病夭折。
月巖悟道
天圣七年(1029年),十二歲的周敦頤請示父母,在仆人周興的陪伴下,帶著簡單的生活行李,帶著許多書本,揣著許多想不明白的問題,奔向月巖,專心讀書思考。
千里投親
天圣八年(1030年),周敦頤十五歲這一年,父親因病去世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頤跟著母親投靠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
景祐三年(1036年 ),鄭向依據官銜,按照慣例,可得到朝廷的恩蔭,準許一名子弟出來做一名小官。愛之如子的舅舅將這個機會給了他,周敦頤就此當上了朝廷將作監的主簿,就在同一年,周敦頤娶朝廷兵部職方郎中陸參之女陸氏為妻。
景祐四年(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周敦頤離開衡陽隨舅遷潤州丹徒縣(今鎮江市丹徒區)。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舅舅、母親相繼去世,周敦頤按照母親的遺囑,把她安葬在潤州,與舅舅鄭向為伴。之后,周敦頤便在潤州鶴林寺守喪,期間見過范仲淹。
初入仕途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頤二十四歲,三年守喪期滿,出任洪州分寧縣主簿。
慶歷四年(1044年),吏部來分寧考核,周敦頤得到廣泛好評,二十八歲的周敦頤開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遷——提任南安軍司理參軍。
興教辦學
慶歷六年(1046年),周敦頤在擔任荊湖南路郴州郡郴州縣縣令年期間,最突出的政績是興教辦學。一來郴縣,周敦頤就在公務之余,利用舊有的縣學興教講學。二程的父親大理寺丞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余縣南安鎮)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為學知道”,同他結為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其為師受業。
慶歷六年(1046年)冬,升移到郴州的桂陽任縣令(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
皇祐二年(1050年),被改任為郴州桂陽令,繼續興教辦學。
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今江西南昌)。到任時,當本地人得知他就是當年在寧做官時能辨明疑案的周敦頤,就高興地說:“他是可能明辨是非安寧刑獄的人,我們這些人找到訴說的人了。”(選自《宋史·道學一》本傳)
嘉祐元年(1056年),改太子中舍,簽書署合州判官,共計五年。一年后生下長子周壽。不幸的是,兒子不到一歲,妻子陸氏便病故了。
嘉祐四年(1059年),太常丞蒲宗孟從合州經過,與周敦頤交談三日,既投緣又深感周敦頤的崇高正大,曠達瀟灑。就在第二年,把自己的妹妹蒲氏嫁給了周敦頤。三年后生子周濤。
論道王安石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頤從合州(今重慶合川)解職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職的王安石。他們相互間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個風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頤應邀造訪了王安石。王安石對年長自己四歲的周敦頤充滿了崇敬,相見恨晚。以至于周敦頤離開了,他還久久地回味著、感慨著,忘記了睡覺和吃飯。他們這次的聚會和交談,雙方都從對方那里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啟悟。
廬山結緣
嘉祐六年(1061年),遷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頤的好友潘興嗣,知道他要經過江州,就提前趕到江州等候,在驛館與周敦頤見了面,邀他一起游廬山。
千古絕唱
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頤應邀與一群文朋詩友游玩聚會。興之所致,大家便相約寫詩作文。周敦頤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就是名傳后世的《愛蓮說》。
執政為民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轉虞部郎中,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次年移知南康軍。
熙寧三年(1071年),轉為虞部郎中,提升廣南東路提點刑獄。次年,領提點刑獄事。 周敦頤在廣東提點刑獄的職位上干了不到一年。就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勤政的他四處巡按,足跡幾乎遍及廣東的山山水水。
歸隱廬山
熙寧五年(1072年),周敦頤不幸感染了瘴癘,辭官歸隱定居在廬山蓮花峰下,他將母親的墳墓也從潤州遷來葬在離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將門前的小溪正式命名為家鄉的“濂溪”。定居于江西廬山濂溪書堂。
熙寧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病死于廬山濂溪書堂,終年五十七歲。
人物評價
朱熹認為周敦頤的“太極”說是“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之精微。”(《通書》)這一評價雖有以朱解周、求之過深之處,但多少概括了周敦頤哲學思想的某些特征。以后道學家爭論的理氣關系、動靜關系和理欲關系等問題,都可以在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中找到“具體而微”端倪。在宋以后的哲學發展中,周敦頤的“發端”作用是不應忽視的。
胡宏《通書略序》:“今周子啟程氏兄弟以不傳之妙,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
黃宗羲《宋儒學案》:“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元公之破暗也”。
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謚元,故稱元公(學生二程同時謚純謚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國公,歷朝入祀孔廟。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孫周冕世襲五經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經博士,這是自漢武帝尊儒設五經博士之稱以來,獲五經博士最多時間最長的家族。
【北宋詩人周敦頤介紹】相關文章:
周敦頤古代詩人簡介11-24
南,北宋的詩人有哪些04-01
北宋詩人蘇轍的詩09-28
北宋詩人席旦04-02
陳翥北宋詩人簡介04-01
蔡京北宋詩人簡介12-26
北宋詩人王安國的《清平樂》賞析04-10
北宋詩人楊樸《莎衣》詩歌賞析04-10
北宋詩人李之儀的《卜算子》賞析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