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匯編(15篇)
李白的故事1
李白,是一位著名的人,但是李白僅僅只在詩歌方面名揚天下,而他真正的理想卻沒有一個可以施展的舞臺。李白就像一匹千里馬,他在苦苦等待自己的伯樂,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李白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悠閑快樂,他其實每天都活在幻想之中,每天都活在理想之中,甚至是痛苦的,他渴望丞相的寶座能端放在自己的面前,今天,我就來談談我對李白的看法。
根據我對李白的分析,他有三個特點:豪放、自信、懷才不遇,我一一來解釋一下。
李白的確是一個豪放的人,他豪放的喝酒,豪放的花錢,豪放的過每一天,在我們的理解與印象中,李白是一個很瀟灑的.人,他從來沒有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帶入到生活中來,而且永遠都不會放棄,他一直在細心的尋找機遇,我們應該學習這種精神,讓它一直延續下去。
自信,這一點,我們從李白的詩中便可略知一二,例如:“昔謝安四十,臥白云于東山”,“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等詩句,李白曾在詩中多次把自己比喻成謝安、姜太公,并且一直在等待自己的周公出現。還有一點能表示李白很自信,他從來不走科舉帶路,想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但是,李白未免有些太孤傲不凡,讓李白進長安,只讓他做了一個小小的翰林待詔,所以,李白雖然自信,卻并沒有得到重用。
李白又是是一個懷才不遇的人,滿胸才華等待施展,可偏偏沒有人肯給他這個一飛沖天的機會,所以,李白寫出來的詩句是滄桑的、悲壯的,因為自己沒有一個施展才華的天地,李白在這一點上不太幸運。
你眼中的李白是怎樣的?
李白的故事2
古漢陽城南有一個美麗的湖泊,自從被唐代大詩人李白賜名為“郎官湖”,便成為著名的文化湖泊,直到明代中期,郎官湖尚存,名人游賞賦詩不斷。李白題名郎官湖、李白夜游郎官湖的故事,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官湖夜月”在明代列為“漢陽十景”之一。
唐代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流放途經漢陽。漢陽縣王縣令是個青年才俊,喜歡飲酒,善于彈琴吟詩,與李白性格相投,對李白仰慕已久。聽說李白流放經過漢陽,王縣令興奮不已,準備為李白接風洗塵,留他多住些時日。
說來也巧,此時朝廷的尚書郎張謂作為欽差大臣出使武昌,他的弟弟張謹在漢陽擔任沔州判官,而且張謂又是李白曾經在朝廷供職時的文友。鑒于此,漢陽縣王縣令與沔州杜太守精心策劃,為張謂和李白安排一次高雅別致的活動——月夜游湖。
漢陽城南有一個湖,東南兩面臨長江,西接漢水入江古道通濟港,北抵大別山下漢陽城,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
當天夜晚,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一條豪華游船從漢陽城南門外進入南湖。沙棠木打造的船體,楠木制做的船槳,畫舫內外面掛滿燈籠,錦帳中央擺酒設宴,張謂和李白并列坐在上賓席位,沔州杜太守、漢陽縣王縣令以及文士輔翼、岑靜和判官張謹陪坐兩旁。王縣令致辭,為這次“觴于江城之南湖”找了個由頭:“圣主師戡藩鎮亂,洛陽收復定長安。郎官故共詩仙趣,天下再平江沔歡。”
夜色沉靜,清風徐徐,身置湖中,神清氣爽。皎潔的月光灑在湖面,閃著粼粼清光,如同一條長長的`白練,簡直可以拾掇起來。就在大家聽了王縣令賦詩,舉杯盡情欣賞湖光月色之時,船尾玉笛、琵琶等管弦樂聲響起,劃破長空寂靜;船頭舞女身著羅衣曼妙起舞,極盡飄逸嬌柔。此情此景真可謂是:月白光清,對酒當歌,四座陶醉,風雅盎然。
眼觀南湖秋月白、羅衣舞女嬌,耳聞笛聲喧沔鄂、歌曲上云霄,對酒當歌,樂天下之再平,張謂顯得特別興奮。他醉意蒙眬地站起身來,伸開雙臂,環顧四周,開闊爽朗,心情格外舒暢,回過頭來感慨萬分地對李白說:“真是水月如練,清光可掇啊!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賢士豪客游過此湖,卻都是枉踐佳景,使得這么美的湖寂寥無聞,實在可惜!你李夫子才華橫溢、大名遠揚,為了我張謂到此一游,請李夫子給這個湖標個美好的名字,千秋萬代永遠流傳。”
聽張謂一番話說得殊有勝慨,李白興致盎然,當即舉起酒樽,說道:“難得張謂郎官如此鐘愛這片湖水呀!”說罷走到船頭,將滿滿一樽酒灑向湖中,振臂呼出三個字:“郎官湖!”船上眾人片刻寂然,轉而爆發出一陣喝彩:“郎官湖!”
“郎官湖!郎官湖!”呼聲在月夜湖面飄向遠方。
李白意猶未盡,進而說:“古有尚書仆射李沖受賞的湖叫‘仆射陂’,今有尚書郎官張謂鐘愛的湖得號‘郎官湖’。郎官湖配仆射陂,諸位意下如何?”
在座的各位同聲叫絕。輔翼、岑靜二位文士對李白把郎官湖比作仆射陂,更是贊嘆不已:“鄭圃有仆射陂,大別有郎官湖,古今合璧,南北聯姻。”輔翼接著說:“雖然如此,仆射陂還不及郎官湖呢。大別山、郎官湖,山水相依,美名與共,極盡風流啊!”
一番議論后,杜太守認為命名郎官湖是沔州的一件盛事。王縣令提議,請詩仙李白賦詩紀事,然后命人刻于石碑上,立碑于湖邊,使郎官湖“與大別山共相磨滅焉”。
于是,鼓樂歡歌再起,觥籌交錯,李白落筆如飛,很快書就《泛沔州城南郎官湖》157字的紀事序和一首五言古詩。
其詩云:“張公多逸興,共泛沔城隅。當時秋月好,不減武昌都。四座醉清光,為歡古來無。郎官愛此水,因號郎官湖。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
從此,郎官湖聲名大噪,成為著名的游覽勝地,名人題詩頗豐,“官湖夜月”為“漢陽十景”之一。
隨著歲月流逝,當年李白“四望超然”的郎官湖面目全非,東部淹沒入江,西部淤為陸地,北部邊緣融入漢陽城。如今,漢陽區建橋街尚有一條古城小巷保留古名“郎官湖”,而古城外尋覓郎官湖遺蹤,當在鸚鵡花園小區。
李白的故事3
李白的鐵杵磨成針
勵志人物配圖
李白中國的著名詩人,不過,其實李白年幼時是非常貪玩的。不僅讀書不用功,而且還會逃學,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偷偷溜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見一名白發蒼蒼的奶奶,手中拿著一根鐵杵,正在一塊大石頭上來回地磨。李白覺得非常奇怪,就上前去詢問:“奶奶,你為什么要磨這個啊?”老奶奶回答說:“我想要將它磨成一根針啊!”李白又問:“這么大的鐵杵,得需要多少時間才可以磨成針呢?”老奶奶說:“只要堅持不斷地磨,就會越來越細。只要下了功夫,那么鐵棒也可以磨成針啊!”
李白聽后恍然大悟,覺得老奶奶的`話非常有道理。學習不正是這樣嗎?只要天天認真學習,就會不斷地進步。自那以后,他再也不逃課了。不管老師留多少功課,他總是很認真地按時完成它。
最終,李白成為我國唐代最偉大的詩人。
李白的故事4
遠游
唐朝實施重農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經商的或祖先做過生意的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李白正好犯了這兩條,所以他被禁止參加科舉考試。因故,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江陵遇道士,鵬程萬里飛。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李白見到這個倍受恩寵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氣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旅伴暴病亡,廬山作名詩。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在洞庭湖泛舟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啕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路人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金陵霸氣消,兒女含深情。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
唐開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來到南京壯游,寫下《長干行》、《金陵城西樓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別》等詩作;天寶七年(748),李白第二次來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寶九年(750),這一階段,李白寫下大量詩作,其中以《登金陵鳳凰臺》、《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為著名;天寶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顥又一次來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離開。這一次,他留下《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等詩作。“安史之亂”后,李白避居宣城,曾經以今高淳、溧水境內石臼湖、固城湖的風景作《丹陽湖詩》。上元二年(761),李白最后一次來到南京。此前,他曾上書朝廷《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提到南京“龍盤虎踞,開扃自然。六代皇居,五福斯在”,是成就霸業的理想地點,建議朝廷遷都金陵,可惜,他的這個建議未被采納。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后,從江上前往揚州,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唯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姑蘇城懷舊,詠詩多方游。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后來得到了越州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李白仰慕大都市山陰會稽的貴族風流遺跡,寫了大量的詩歌頌紹興。李白由越州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于回轉家園。最后,他決定再度漫游。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于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并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孫女婿。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生活了一段時間。可是美好的生活并沒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圖功業的心志有所衰微減退。他以安州妻家為根據地,又幾次出游,結識了一些官吏和貴公子,并于開元二十二年(734),謁見荊州長史兼襄州刺史韓朝宗。
獻賦
李白西來的主要目的是獻賦,其次是趁此游覽一下長安,領略這座“萬國朝拜”的帝京風光。他居住在終南山腳下,常登臨終南山遠眺。當他登上終南山的北峰時,眼前呈現出泱泱大國的風貌。
封建皇帝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也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他深感生存在這樣的國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頗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這興旺發達的帝國內部己產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軒昂情緒又受到打擊。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還在送衛尉張卿的'詩中陳述自己景況很苦,希望引薦,愿為朝廷效勞。
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間?”。賀知章稱他為謫仙。其后,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了長安。
翰林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長安生活,使李白對朝中種種腐敗、黑暗有了更多的認識。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嶺。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在長安時,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經常在長安市上行走。他發現國家在繁榮的景象中,正蘊藏著深重的危機,那便是最能夠接近皇帝的專橫的宦官和驕縱的外戚。他們如烏云一般籠罩著長安,籠罩著中國,給李白以強烈的壓抑感,說了不合時宜的話。與此同時,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為又被翰林學士張坦所誹,兩人之間產生了一些嫌隙。朝政的腐敗、同僚的詆毀, 使李白不勝感慨。他寫了一首《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諸學士》表示有意歸山,就在此時李白被賜金放還。
會友
“李杜”遇面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
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道教的秘文)、授道。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的蓋寮,為他造了真。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李杜”三會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
重訪江東
李白離開東魯,便從任城乘船,沿運河到了揚州。由于急著去會稽會見元丹丘,也就沒有多滯留。到了會稽,李白首先去憑吊過世的賀知章。不久,孔巢父也到了會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父暢游禹穴、蘭亭等歷史遺跡,泛舟鏡湖,往來剡溪等處,當然也少不了在繁華都市會稽流連忘返。
在金陵,李白遇見了崔成甫。兩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懷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時,都盡情暢游,不計早晚。他們泛舟秦淮河,通宵達旦地唱歌,引得兩岸人家不勝驚異,拍手為他們助興。兩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詩系在衣服上,每當想念,便吟誦一番。
入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避居廬山,胸中始終存在著退隱與濟世兩種矛盾的思想。恰在此時,永王李U出師東巡,李白應邀入幕,犯下人生之中最大的錯誤。
他認為天下亂局已定,此時大唐的情形十分類似于東晉永嘉南渡,正是割據江南的大好時機。因此力勸永王直取金陵,并在永王發動叛亂之后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中有“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等語,自比謝安,慫恿李U割據稱帝意圖昭然。
同在江南的蕭穎士、孔巢父、劉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參加,以此免禍,李白在這點上顯然不及他們。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潯陽獄。這時崔渙宣慰江南,收羅人才。李白上詩求救,夫人宗氏也為他啼泣求援。將吳兵三千軍駐扎在潯陽的宋若思,把李白從監牢中解救出來,并讓他參加了幕府。
李白成為宋若思的幕僚,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是最終反被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潯陽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所判罪是長流,即將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時已屆暮年,“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覺憂傷。
病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一歲。
李白的故事5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詩人都挺能喝酒,個性是李白,他的《將進酒》中說“將進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其實沒酒量這得先從“斗”說起。此刻已經沒人用斗了,我們以前見過的斗,一般是稱量糧食的工具。一斗大約是50斤糧食。誰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驚人。古時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現代稱糧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必須是有限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讓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這玉斗也是酒器,張良能夠隨身帶著,體積也不是很大。
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貌,這種斗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須還要小。從出土的青銅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是懸了點,但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并不為過。如果換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懸了,沒有可信性了,成了“廣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成了敗筆。
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沒有發現李白連氣喝上幾斗酒的記錄,估計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汝陽三斗始朝天”,“張旭三杯草圣傳”,“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詩百篇”。比較起來,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了。論酒量,李白顯然不如那幾位。
杜甫說他“一斗詩百篇”,實際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夠寫出許多詩來。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詩情,顯然是酒精起了作用,這正說明了他酒量并不大。從李白的詩作來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進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泄。
李白的故事6
李白走進了穿梭機,來到了二十一世紀。
不久,他生病了,他來到醫院,填好了單子去驗血。“先生,請問尊姓大名?”醫生問。“李白。”“啊!李白呀,李白,真的是李白,李白啊!李白……”“先給我驗血呀,快點! ”“哦,我給你驗,驗了血后,請在這張紙上寫上你的尊姓大名哦! ”醫生邊說邊遞給李白一張皺巴巴的紙。“好吧! ”李白回答。醫生給李白驗好血之后,李白簽了名。醫生說: “你身體不好,你再去掛個針吧! ”說著便親吻了一下那張皺巴巴的紙。
聽說身體不好,李白有點著急,心想:我李白英俊瀟灑,玉樹臨風,怎么能英年早逝呢?于是,用僅有的一點錢買下了一百多元錢的打針藥,就匆匆忙忙地去打針了。
來到打針臺前做皮試,護士問: “您叫什么名字? ”“李白。”“啊!李白,李白,真的'是李白……”護士比那個驗血的醫生還要激動。忽然,護士對李白說: “李白先生,您應該買些眼藥水,您眼力不太好! ”“為什么? ”李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您想想,從您寫的《靜夜思》里面‘疑是地上霜’就可以判斷出來了,您竟然把月光看成霜,真是不應該呀! ”“好吧,我買點眼藥水。”李白說著,來了個全身大搜查,可怎么也找不出錢來了。護士一把就把李白推出去,李白只好回了家。
一回到家,李白就把《靜夜思》改了,改成了這樣:床前明月光,不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兩眼淚汪汪。
李白的故事7
今天我們學了李白的《靜夜思》,回家我又翻開《和好孩子交朋友》這本書,我就找到了李白小時候的故事。
李白小時候學習很不用功,他看見別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親看他學習不好還要出去玩,就不讓他出去玩,讓他在家里學習。李白在父親的督促下,就去讀書了。但是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覺得枯燥無味。他趁父親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邊,看見魚兒很活潑地在水里游來游去,他想:“它們多么**啊!我每天讀那么多的`書,一點**都沒有。”這時候,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問老奶奶:“老奶奶,您為什么要磨這么粗的鐵杵呢?”老奶奶就說:“我這是在磨繡花針呢!”李白說:“老奶奶!你可真會哄小孩!”老奶奶說:“你可別看這個鐵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會被我磨成繡花針的!”聽了老奶奶的話,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讀書,以后肯定會成為一代文章大師的!”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后李白成了一個大詩人,人們都叫他“詩仙”。李白的詩流傳到現在,有900多首呢!
李白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李白的故事8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走紅案例
秘訣一:找個好版主爭取首頁推薦
公元725年,李白同學從四川的大山中走出來了。這時他24歲,比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年齡略大。他有才華,有志氣,“心雄萬夫”地云游天下,奔往長安。
不過,那時候寫詩的多了去,《全唐詩》里什么身份的詩人都有:帝王將相寫,才子佳人寫,英雄豪杰寫,江洋大盜寫,連牧童也寫。誰知道你小白這個從大山里頭走出來的愣頭小子的詩寫得好?一定要找個有號召力的版主和推手,讓他在大唐帝國的首頁推薦自己。
李白到湖北江陵,機會來了。正好有個很有面子的版主經過江陵去衡山。此公是一道士,叫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有面子啊,玄宗皇帝曾經邀請他到皇宮請教道法,然后又讓自己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做他的學生。李白瞅準機會,拿著自己的帖子跑過去向司馬老師請教,司馬老師馬上頂帖,一句“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將小白同學一下子頂到大唐詩歌網的首頁,小白同學聲名大噪,點擊率刷拉刷拉直躥。司馬老師是天子身邊的紅人,估計這風從江陵一路飄到長安,飄到了玄宗皇帝耳朵里。
李白34歲那年,有次在長安紫極宮里游玩,這回又碰上個好版主、好推手,就是那位寫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妙句的賀知章。小白同學早有準備,拿出自己的兩張得意的帖子《蜀道難》和《烏棲曲》送上去,賀知章馬上頂帖,怎么頂呢?
首先是極高的評價:后生,你是太白金星下凡吧?然后又拿出自己的金腰帶去換酒與小白同學痛飲。刷拉一下,小白同學在長安也躥到首頁上去了,像顆太白星一般光芒奪人。
秘訣二:找個“仙”馬甲讓天下人記住
馬甲就是符號,就是讓人容易識別的標志。又要簡單又要明顯。小白同學的馬甲是什么呢?玄宗皇帝的老師司馬承禎給他戴上“仙風道骨”的馬甲。司馬真人是給皇帝辦成仙許可證的,他說李白是仙人,等于經過權威許可,這個好馬甲是戴定了。到賀知章那里呢,又是“謫仙”。接下來是詩仙、醉仙,反正逃不掉一個“仙”字。唐朝那時候是流行道教的,仙人是道教的理想境界,能混到這個馬甲,證明小白是詩人的最高境界了。
秘訣三:勤寫帖為天下最紅女人寫歌
小白同學沒有因為有重量級版主置頂就松懈。他一直堅持發帖子更新。例如司馬承禎剛頂過他,他馬上出貨,寫下一篇《大鵬遇希有鳥賦》,將自己和司馬老師都比作特大的神鳥,“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這帖子是小白同學的'第一張紅帖子,火遍天下。
到廬山,他馬上又發一帖《望廬山瀑布》。這帖不長,但是就是敢想象。想想看:多少億光年的浩渺銀河,居然從太空中搬到廬山的絕壁上來往下傾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得多大的胸襟,寫出多大的境界!這帖子也火了。
起看秋月墜江波
一路到姑蘇,他又更新一帖《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這帖子好就好在小白同學善于搞穿越,穿越到吳王夫差寵愛西施,徹夜宴飲作樂,只恨黎明早到的時候去,在穿越中對比歷史的驚艷與現實的凄涼。這帖子又火了。
到長安,他拿著自己最得意的兩張帖子《蜀道難》和《烏棲曲》去拜會賀知章,得到賞識,其間雖然有些波折,但終于傳到玄宗皇帝那里去了。42歲那年,小白同學終于經過司馬老師的學生玉真公主的推薦,終于從首頁走到榜首,躥到大唐帝國文化網頁的頭條:他做了翰林,專門給皇帝寫帖子。40多歲的男人,是創造爆發力度最強大的時候,就在這個好時機,他給當時天下最走紅的女人楊貴妃量身定做了一首最美的歌曲《清平調》,翻譯成現代打油詩再加點調侃大概是以下意思:
云像你的衣裳,花像你到容,春風吹拂露珠濃。你是仙女你是神,瑤臺仙境才相逢。
羞答答的牡丹靜悄悄地開,慢慢地綻放她帶著露水的醇香;羞答答的美人靜悄悄地來,慢慢地釋放神女般惆悵的柔腸。怎么舍得隨便比擬你的美,恰似那趙飛燕梳新妝(趙飛燕能在掌上跳舞,豐滿的楊美人恐怕夠嗆)。
你是我的美人你是我的花,你讓我一生永遠笑開顏;你似春風消散我煩惱,含情脈脈在沉香亭北倚欄桿。
李隆基哥哥、楊玉環妹妹對此曲此詩愛不釋手,估計每次宴會都要點播。小白同學徹底地火了,火到了大唐盛世的頭條,一直火到了整個中華民族詩歌的頭條。
李白雖然未能成功進入行政界,但能混到中華民族詩歌的頭條,又復何求?
李白的故事9
提起黃鶴樓,人們自然會想到唐代著名詩人的那首膾炙人口的《黃鶴樓送之廣陵》。然而,在這首詩的背后,還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崔顥與另一位的傳奇相遇。
一、黃鶴樓重逢
公元742年,李白因得罪權臣而被貶至夜郎(今貴州)。在流放途中,他來到了黃鶴樓。此時的黃鶴樓已不再是當年文人墨客爭相游覽的勝地,而是成為了一片荒涼之地。然而,李白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在這里結識了一位同樣被貶的詩人崔顥。
崔顥,字仲宣,襄陽人,曾任太子舍人。他在黃鶴樓題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不舍之情。而李白在黃鶴樓與崔顥重逢后,也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以表達自己對江南美景的贊美。
二、詩仙間的較量
雖然崔顥與李白都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但他們的風格卻截然不同。崔顥的詩歌以清新脫俗、婉約柔美著稱,而李白則以豪放奔放、氣勢磅礴見長。在黃鶴樓重逢后,兩位詩仙決定進行一場詩詞較量。
他們約定,各自創作一首描繪黃鶴樓美景的詩篇,然后相互交換評判。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最終崔顥以《黃鶴樓》贏得了勝利。李白雖然輸了比賽,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對崔顥的詩歌贊不絕口。
三、友誼長存
盡管崔顥與李白在詩詞上有所競爭,但他們之間的友誼卻越發深厚。在黃鶴樓的日子里,兩位詩仙互相切磋詩詞技藝,共同欣賞江南美景,度過了許多快樂時光。
后來,崔顥被任命為江寧丞,離開了黃鶴樓。而李白也在不久后得到了赦免,結束了流放生涯。盡管他們分隔兩地,但兩人之間的友誼卻從未改變。李白曾在《贈別》一詩中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以此來紀念與崔顥在黃鶴樓度過的'美好時光。
四、傳世之作
如今,黃鶴樓已經成為了中國著名的旅游勝地之一。每當游客們登上樓頂,俯瞰長江美景時,總會想起那段關于崔顥與李白的傳奇故事。而他們的詩詞作品,也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流傳千古。
李白的故事10
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
陽春三月,繁花盛開,萬紫千紅,遠處的黃鶴樓里,坐著兩位正在對酒暢飲的詩人,一位是詩人孟浩然,他雖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詩名滿天下了,另一位是詩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幾歲,他剛離開四川不久,還未進入仕途,瀟瀟灑灑,自由自在。李白久聞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見,特別高興。而孟浩然見到,詩才入仙,談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見恨晚,幾天來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勝。談詩情,談人生,十分投機,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離開此地沿長江東下去揚州了,李白特意在這依山傍水的黃鶴樓為他仰慕的孟浩然踐行。
李白說:“孟兄,千言萬語也無法代替我對你依依惜別的心情。我們將要在此分別,望你一路走好。”
孟浩然說:“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但有緣千里再相會,到時我們再聚在一起開懷暢飲,珍重啊!”
說完,孟浩然便背上行李,踏上了小船,揮手向李白道別。李白目送著小船離去,直至小船消失在天空的盡頭,他還是久久不肯離去。他看著身邊青翠的柳樹和含苞欲放的花兒,不由得詩性大發,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賞析
這首送別詩有著它特殊的感情色調。它不同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李白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剛出四川不久,正當年輕快意的時候,他眼里的世界,還幾乎像黃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歲的孟浩然,這時已經詩名滿天下。他給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間,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別友人,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美景令人悅目,送別卻令人傷懷,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去的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惟見長江天際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李白的故事11
國人對于野史的偏愛,想必由來已久。當年李白供奉翰林,曾用野史狠狠娛樂了楊貴妃,“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趙飛燕的野史形象,無非纖瘦、美艷、命好。楊玉環當然高興,不說其他,單說纖瘦,就足令她芳心大悅。胖妹子總是喜歡別人夸苗條的,否則賈寶玉說“楊妃體豐怯熱”,寶釵也不至大怒。李白的“壞心眼”,呆會再說,他大概料定楊妃讀書少,歷史讀得更少。
那么,歷史中的趙飛燕,顏值到底如何?《漢書》(下同)載:“孝成趙皇后,……屬陽阿主家,學歌舞,號曰飛燕。成帝嘗微行出。過陽阿主,作樂,上見飛燕而說之,召入宮,大幸。”按慣例,某女生得好,史家會交代,沒交代,就說明容貌平平。
趙飛燕舞技出眾,對顏值自有補益。比如她多半會“芭蕾跳”,顯得體態輕盈,所以人送外號“飛燕”;她打小學歌舞,不會胖,當然也未必瘦弱,畢竟舞蹈也是體力活兒,“掌中舞罷簫聲絕”,那是文學夸張。漢成帝為她傾倒,緣于青春年少及優美舞姿的可能性較大,無關顏值。
從實際寵幸來看,也能佐證這一點。“皇后既立,后寵少衰,而娣絕幸,為昭儀。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漆,切皆銅沓黃金涂,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自后宮未嘗有焉。”
就是說,成帝對趙飛燕的寵愛,時間非常短,完全像“三分鐘熱度”的那種,熱過了,給個名分,每月支付點贍養費。至于夫妻義務,想起來,履行一下,想不起來,你也別不服!對小姨子趙合德,他反而表現出了異常的癡戀,“姊娣顓(專)寵十余年”,怕是愛屋及烏的說辭,他連死都要死在趙合德的住處,可見趙飛燕的顏值誘惑遠不及其妹。
常說人靠衣裳馬靠鞍,“倚新妝”,是否也包括穿新衣服呢?漢初服裝尚黑,女子穿黑色裙裾,給人以混夜店的感覺,不會太美;元封改制后,服色尚黃,華貴了許多,可是內命婦的著裝也多了不少條條框框,隨便穿著,不容易了。顏值一般的趙飛燕,就算穿上新,化個“新妝”,又能有多美?
那么,歷史中的趙飛燕,命真的好嗎?可以說,很不好!因為是女孩,因為家里窮,她剛出生就淪為棄嬰,“三日不死,乃收養之”,頑強的生命力救了她。在陽阿公主家學歌舞,名為宮女,跟奴婢也差不離兒。嫁了皇帝老公,結果被妹子搶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好在她知道宮廷水深,姐妹之間不能窩里斗,否則早杠上了。肚皮不爭氣,或許是她最大的命苦,如果她有兒子,其家族乃至西漢末期的許多悲劇都可以避免。不明白?回家查史料去,不能啥都推給我吧,短短千字文,實在容納不了。
公元前8年,定陶王劉欣來長安謀奪繼承人位置,其祖母傅太后行賄趙飛燕姐妹,使得這哥們順利成為太子。成帝也不是沒兒子,只是生一個,死一個,有的無端夭折,有的被趙合德害死了。關于這個公案,哀帝即位時,司隸解光上的.一道奏章說得清清楚楚。此君不愧是搞刑偵的,兇手,被害人,時間地點,證人證言,甚至趙合德的原話,漢成帝的態度,各種細節,他都查實了,然后話鋒一轉,“趙昭儀傾亂圣朝,親滅繼嗣,家屬當伏天誅。”此時趙合德已然自殺,解光的真實意圖昭然若揭,若非議郎耿育上疏辯護,趙飛燕在劫難逃。饒是如此,新城侯趙欽、成陽侯趙?等親屬,還是丟了爵位,驅至遼西郡安置。
如果哀帝活得長一些,哪怕活四十歲,趙飛燕“命好”的野史說法也還是可以成立的。這哥們跟姓王的沒啥交情,對趙飛燕,卻是感恩的,尊為皇太后加以保護。偏偏他是短命鬼,在位七年就去世。他剛死,民間就流傳童謠,誣陷趙飛燕偷漢子,還將趙合德的罪行加于趙飛燕頭上,“燕啄皇孫”之典故即出于此。一個月后,趙飛燕自殺,也許入殮前會給化個新妝。
這首寫給楊貴妃的詩恐怕正是李白失官的原因。得罪高力士,那是野史,正史里沒說原因。只說玄宗很禮貌地送了一些錢物給他,然后拜拜。我個人倒是認為,楊妃拿到贊美詩,必然研究一下趙飛燕。她又不傻,結果可想而知。枕頭風一吹,小脾氣一發。玄宗又不能將這事兒公開,只好心照不宣,攆走李白以慰佳人。
李白的故事12
李白的名聲越來越大,終于連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歲那年,朝廷連下三道詔書,叫他到長安來。李白到了長安,就在賀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見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邊,問他詩文寫作,又問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對答如流。唐玄宗見李白學識淵博,連聲稱贊。忽然,一直在旁邊的宦官高力士開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確才學超群。前日吐蕃(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使者送來的國書,不如就請他辨認一下吧。”
賀知章聽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這吐蕃國書上的文字像鳥走蟲爬,朝廷上下沒人認得。為了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氣。高力士這不是明明想刁難李白嗎?
唐玄宗馬上問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說:
“臣在西域的時候,父親經商,同西域商人有些來往,因此懂得一點。”
唐玄宗聽了,臉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來吐蕃國書。李白接過來,很快看了一遍,接著就用漢語流利地翻譯出來。原來,吐蕃要唐朝割讓大片土地給它,不然就要派兵來攻打。
唐玄宗聽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議論紛紛,一時都沒了主意。唐玄宗就問李白怎么辦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說:
“臣愿起草《答蕃書》,明天召吐蕃使者前來,臣當面答復,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馬上起草吧!”唐玄宗說。
李白拿起筆,想了一下就寫起來。不多會兒就把《答蕃書》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滿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寫了一份。大家見李白這樣博學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見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漢語后用吐蕃語把《答蕃書》宣讀了一遍。吐蕃使者連忙答應把《答蕃書》帶給吐蕃首領。后來,吐蕃也沒有來找麻煩。
唐玄宗叫李白當了翰林供奉,是個沒什么實權的.官。所以,李白輔助皇上治理國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實現。
當時,朝廷大權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發財的人,都變著法兒巴結他們。李白卻打心眼里蔑視他們。
這天,李白心中煩悶,來到酒樓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宮中的梨園長(歌舞班子的負責人)李龜年跑進來說:
“李學士,皇上召你立刻進宮!”
原來,唐玄宗同楊貴妃在宮中的沉香亭里觀賞牡丹花,叫李龜年率領一群梨園子弟唱歌助興。他們唱的是老詞,唐玄宗聽膩了,想起李白會作詩,就派人來叫他去寫新歌詞。李白聽了,滿不在乎地說:
“幾首歌詞算什么!來,喝幾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貴妃娘娘已經等候半天了!”李龜年急得滿臉通紅。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吶,我……我酒還沒喝夠哩!哈哈哈……”李白大笑著說。
李龜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說,命令同來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來到沉香亭,李白酒還沒醒。唐玄宗見了李白這個樣子,倒也沒怪罪他,讓人給李白喝了醒酒湯,扶他躺在了床上。
據說這時候,李白已經清醒了。他見高力士正在身邊,想起他平時作威作福的樣子,有意要殺殺他的威風。
“脫靴!”李白裝作醉醺醺的神態,突然把腳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聽,差點氣歪了鼻子,正要發火,看見皇帝朝自己連連遞眼色,只得忍氣吞聲地替李白脫下了靴子。
過了一會兒,李白爬起身來,向唐玄宗行禮請罪。唐玄宗沒有生氣,只是叫李白馬上寫出三章《清平調》的新歌詞來。
李白想了一會兒,很快就寫好了。李龜年譜上曲,演唱起來。唐玄宗親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楊貴妃陶醉在悠揚動聽的樂曲聲中,高興得眉飛色舞。從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幫權貴卻恨死了李白。他們造謠誹謗,故意中傷李白。高力士還挑唆楊貴妃在唐玄宗跟前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聽信了他們的話,漸漸疏遠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敗,也不愿在這兒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請求辭去翰林供奉的職務。唐玄宗立刻批準了。李白身穿錦袍,騎著五花馬,一會兒高聲歌唱,一會兒縱情大笑,出了長安城門。
后來,李白在很多詩里都寫了他寧愿過窮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結權貴的志氣。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的故事13
這是一本由一系列李白的小故事串成的小書。
李白小時候很淘氣不好讀書。一天他在河邊看見一位要把鐵杵磨成針的老奶奶,李白很不解,就問老奶奶為什么要這么做,奶奶只說了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話讓李白受益終身。從此,李白用功學習,當小伙伴去玩耍時他在奮筆疾書。
《道觀求學》,李白為了專心讀書,甚至還搬到了一所道觀中去安心苦讀;《李白與明月》,李白傍著月亮讀書習武,直至雞鳴拂曉。經過不懈努力,李白終于成為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大詩人。堅持就是他成功的必經之路。
對于堅持,我自己也是有親身體驗的。記得一年級時,老師教我們跳繩,可我總跳不好。但老師沒有批評我,反而鼓勵我說不要灰心,只要你天天練、堅持練、努力練,總會練好的。這句話也讓我受益終身。從那一天起,我做任何事想放棄時,總會想起體育老師說的那句話,告訴自己:堅持就是勝利。慢慢地,我跳繩越來越好。從笨拙的一分鐘五十下,到流暢的一分鐘一百多下,我流下了無數的汗水。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校運動會上,我獲得了一年級男子組冠軍。這再一次證明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讀完這本書,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堅持和百分之一的天才”,這是那些偉人成功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每一個想要成為不平庸的孩子的.座右銘。
鐵杵磨成針,李白一生的堅持,也將成為我一生的堅持。
李白的故事14
公元762年,年過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纏身,他已忘記了人世的悲歡,只圖一醉方休。他一生醉過太多次,但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長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連死都如同一首詩。可誰又知道這光鮮的外表下,淤積了多少難以言狀的憤懣和悲傷?
悲傷的李白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游俠,寫下不少游俠詩,并且胸中也懷有遠大的抱負,曾自稱“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25歲便辭親遠游,“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游歷名山無數,縱情山水之間,提筆寫下無數好詩,春風得意,名噪一時,但他志向卻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誨,是個用心的入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他一向在等,等長安天子的召喚。他終究是等到了,42歲那年,由一個道士引薦,他應召入京。
那時,他感覺自己化為一個任情恣意的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就是他那時最好的寫照。他作文曾讓楊貴妃捧硯,高力士脫靴。但好景不長,在長安的第三年,他正因不能放下自己的個性,受權貴排擠,被流放出京。
親眼見到了封建官場的黑暗和宮廷生活的糜爛,李白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全化為泡影,“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總是受挫,在幻想的完美和現實的殘酷中,他也只能承受這巨大的落差了。
這一次,李白是真的悲傷了。
悲傷的李白也只能“舉杯消愁”,卻得到了“愁更愁”的結果。他終日與酒為伴,盡情釋放內心的悲傷。“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高歌取醉欲安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他終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于聲色犬馬,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當道,官場一片黑暗,他永遠也回不去了。時光飛逝,自己卻功業無成,他,也只能寫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憤填膺的詩句了。
李白幸運,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負卻無處施展。歷史的不可測之處也就在于,他們造就了李白的悲傷,卻也讓一個不老的詩仙——悲傷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傳奇。
李白的故事15
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各地都布滿了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獨自撐船在江上喝酒吟詩,忽然,一個大浪把他卷進了水底下的一個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話,還有很遠的陸,因此他選取了往洞里游。不一會就來到了一個氣室,里面有一個通向陸地的通道,那個通道初極狹,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諧的鄉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簡陋。李白在村莊里走了走,看了看,發現自己以前很少見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與他交談。
原來,那里的人都是早期發生戰亂的.時候逃到那里來避難的,他們在那里住下來繁衍后代,那里原來是片荒地,無遮無擋,那里的人就將邊上幾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來掩護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請下到邊上的一個茶館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談一下。李白喝過酒,嘗過菜,頓時呆住了,這但是人間美味呀,這種小吃和酒幾乎只能在皇宮里見得到,在那里,茶館里就有。他們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東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買,這地方的錢與唐朝的不一樣,那位朋友給他買了一支筆和紙,李白把紙平放在一戶人家的臺階上,揮筆寫到:在無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間美味,此地乃有樸實之民,吾愛此地之也。眾人都圍過來看。李白就之后寫詩,李白在那里寫過不少的詩呢。全城上下都知道這位來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話外面的人會惦記著他的。
李白出了小洞撐船到了岸邊回家了,可他的心還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李白的故事06-21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拜師的故事08-04
李白的小故事05-02
李白的故事(優秀)05-24
有關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小故事10-30
[優]李白的故事06-22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