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優秀(15篇)
李白的故事1
清涼渡,在陶辛圩的東邊。
傳說夏日的一天,詩仙李白告別在涇川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汪倫,戀戀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這個渡口,登上綠柳成蔭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簡易的小亭內坐下,取出汪倫贈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賞水鄉風韻。徐徐涼風挾帶著荷菱幽香撲鼻而來,李白恍若身處仙境。
當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書生來到渡口,取出剛采來的蓮子、菱角給李白下酒。
李白一邊吃著蓮子、菱角,一邊飲酒,甚是高興,隨口哼出詩句,書生聽了大驚,忙起身作輯:“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李白興致正酣,繼續飲酒吟詩,一副豪爽閑適之態。書生認定面前這位散發老者正是詩仙李白,撲嗵一聲跪倒在地,懇請李白收自己為弟子。
書生跪了很長時間,不敢抬頭,也沒有聽到對方的回應。忽然,聽到匆促的腳步聲,伴著“好清涼、好清涼,明朝散發弄扁舟”的吟唱聲,書生禁不住抬起頭來,面前早沒了李白的身影。接下來好些日子,人們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發現書生守候在那里,顯然是一心等待詩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當涂采石磯才了結此愿。
李白死后,書生依然常常獨自來到渡口,把采摘的蓮子、菱角拋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詩人,隨后毅然放棄考舉人的機會,追隨詩仙李白“明朝散發弄扁舟”,臨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跡的渡口修斗門建涼亭,定名清涼渡。
李白的故事2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XX,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馬上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聯:“酉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xiū)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黃尚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當然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3
《鐵杵磨針》這個故事講述了在唐朝有一個叫李白的人,他從小不愛念書,常常逃學,經常到街上去閑逛。一次,李白偶遇一位老婆婆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在磨繡花針。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羞愧難當。從此以后,李白再也沒有逃過學,每天學**別用功。李白最終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只要功夫深,特出磨成針”也因此成為經典之句。
然而,所有這些轟轟烈烈的大事都是由許多小事組成的,離開了*凡小事,轟轟烈烈的大事將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可見想做成大事離不開小事的積累和*時的堅持,小事的堅持是做成大事的基礎。
我們的學習也是如此,學習一定要下苦功夫,抓好*時的.點點滴滴,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無味,只要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積累,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大門。
無論我們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有老婆婆一樣的“鐵杵磨針”的精神,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就一定會取得成功。華羅庚曾經說過:“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論述,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等都是一樣的道理,不積跬步當然就無以至千里了。
李白的故事4
千古名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孤苦飄零,身在揚州,望著天上的一輪圓月,李白陷入了深深地思念里。
十幾年里,宦海沉浮,漂泊不定,李白結識了很多當時的文壇大家,諸如賀知章,王昌齡,孟浩然等。
然而,此時身在揚州,孑然一人,無處訴說內心的客愁悲苦。李白對月亮情有獨鐘,似乎此時此刻月亮就如他的摯友。
他低語呢喃,似乎是要把這些年的羈旅漂泊一股腦的吐出心扉。讓這美麗又動人的圓月把一切寄到家鄉,告訴故鄉的黃土,李白思念她,留戀她。
遂有感而發,字字凝煉,寫出了這首膾炙人口,傳唱千年的名篇佳作《靜夜思》。
古往今來,人們口口相傳,婦孺皆知,不僅僅是這首詩讀來朗朗上口,更多的是這人間的`離鄉背井,懷戀故鄉的情感被李白的詩句描寫的深情款款。
而這位名震文壇的太白仙人的一生是怎么樣的呢?切聽悱惻道來。
李白的故事5
唐代大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寫詩1000余首,他的詩雄奇豪放,把我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推向了高潮,對后世和世界都有極大的影響,被后人尊為“詩仙”。
李白5歲那年,跟著父親從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蓮地區定居。到10歲的時候,他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腳下有個客人前來拜訪李白的父親,恰巧他外出未歸。客人臉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轉身就要離去。李白見了,連忙拉住客人說:“伯伯,您遠道而來找我父親,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這樣會傷身體和精神的啊。”
客人見李白禮貌熱情,能言會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來。
李白開始忙起來,他又是送茶,又是遞毛巾,對客人非常尊敬。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讀的書,到客廳陪著客人說話,他大大方方地說:“請問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轉告父親。”
客人有心要試試李白的才學,便咳了一聲,用手指輕捻(niǎn)了一下胡須,大聲說:“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鳥落山頭不見腳’。”
李白認真思考了一會,便拱手回答說:“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親回來,我一定告訴他。”
客人疑惑地問:“你能不能給我解釋一下?”
李白他立刻回答說:“‘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單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鳥落山頭不見腳’,就是‘島’字。您姓俞,名字叫島!”
客人聽后,十分佩服,連連拍著他的.腦袋說:“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賀!”
李白不到10歲時,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家鄉。14歲時,李白來到南浦(今四川萬州市),當地有個姓胡的鄉紳(shēn)自以為有學問,看不起別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當著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聯:“梁山栽大竹,無須淋(鄰)水。”這個上聯含有當地三個地名,因此是一個很難對的上聯。誰知李白隨口答道:“南浦人長壽,何懼豐都。”這個下聯前后也是三個地名,對仗非常工整。
胡鄉紳很不服氣,他又指著墻上的一幅畫讓大家看。那畫上有個老神仙,懷抱一個大酒壇,睡在崖邊,壇口朝外面流著酒。胡鄉紳以畫為題又出了副上聯:“酉(yǒu)加卒是醉,目加垂是睡,老神仙懷抱酒壇枕上偎,不知是醉還是睡?”
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月添半是胖,月添長是脹,胡鄉紳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還是脹?”
胡鄉紳本想借聯譏笑李白,誰知反被李白針鋒相對嘲諷了一番,大家一看胡鄉紳肥胖如豬的模樣,都哈哈大笑起來。胡鄉紳羞得滿臉通紅,還想找個機會再挽回面子。酒席散后,他領眾人到花園散步,只見荷花池里有幾只小鵝浮在水上,游來游去,便靈動一動,對李白說:“白鵝黃尚未脫盡,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心里明白胡鄉紳的用意,回頭向池塘中看了一眼,正好看見一只烏龜伸出頭來,便應聲答道:“烏龜殼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李白的故事6
李白,字太白,原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隋朝末年,全家遷到西域的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五歲那年,他又隨父親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所以他又號青蓮居士。
李白少年時便顯露才華,“十歲通詩書”,“十五好劍術”,“三十成文章(三十歲時以詩文知名天下)”。二十五歲那年,李白離開四川,順長江東下,先到達江陵,拜訪了一位八十高齡的道士司馬承禎。司馬承禎曾受到武則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見,在當時名氣很大。司馬承禎見了李白,對他大為贊賞。李白很高興,回去后就寫了篇《大鵬賦》,把自己比作氣概抱負不凡的大鵬。《大鵬賦》很快傳開,李白的名氣也更大了。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陽,拜見了荊州刺史韓朝宗。韓朝宗因喜歡獎掖提拔人才而聞名,所以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生不愿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韓朝宗對李白自然是稱賞備至,而李白寫的自我推薦信《與韓荊州書》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滿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寶元年)終于奉詔來到京都長安。當時任秘書少監的老詩人賀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長安,親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他讀了李白大約在十年前寫的《蜀道難》后,贊嘆道:“這是一個從天上貶謫下來的仙人啊!”從此“謫仙”這個稱號不脛而走,李白也被人們稱作“謫仙”、“詩仙”。
李白進宮后,唐玄宗很高興,封他為翰林供奉。據說,唐玄宗當時曾親自走下臺階迎接李白,還親手為李白調制羹湯。出于信任,他還讓李白參加了起草詔書的工作。
唐玄宗對李白,只是希望他成為一個宮廷詩人,為太平盛世作些詩文點綴。但李白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初進宮廷時,他對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寫了不少歌頌升平的詩,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變化。天寶年間,朝廷政治已由盛轉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漸漸蛻變為庸主。朝廷中的有識之士都在擔憂時政,擔心發生變亂。李白對此是有認識的。
作為一個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白的個性也是十分狂放的。他又特別喜好飲酒,常喝得酩酊大醉。杜甫曾在一首詩中這樣描述他:“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樣的個性使他很難被朝中的權貴們所容忍。據說,他先得罪了唐玄宗最信任的太監高力士。高力士又故意歪曲他寫的詩《清平調》,使楊貴妃對他也心生忌恨。最后連唐玄宗也疏遠他了。
可是李白的個性使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時他最向往的,還是他以前云游天下的自由生活。于是李白向唐玄宗上書請求離京。公元745年,他的請求被批準,他離開長安,又開始了漫游山水間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洛陽、長安先后淪入亂軍之手,唐玄宗倉皇逃向四川,唐肅宗在靈武即位。逃難途中,唐玄宗又任命他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為江陵大都督,要永王招兵馬抵抗叛軍南下。
那時李白正避亂隱居在廬山。永王東下經過潯陽(今江西九江),得知李白在此便派人請他參加自己的幕府。出于一片愛國心,李白立刻答應了,并一連寫了十一首《永王東巡歌》贊揚永王。
可是唐肅宗并不信任永王,認為他出師東巡是割據江南,便調動兵力準備消滅永王。永王大怒,也發兵進攻。這樣他便成了叛逆,將士們紛紛脫離,永王最終兵敗自殺。李白也因“附逆”(附靠叛逆之臣)被判死刑。多虧郭子儀等人相救,李白被改判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貴州正安西北)。還沒到夜郎,朝廷宣布大赦,李白得以返回四川。
李白的晚年是在安徽當涂度過的`,他的族叔李陽冰在那兒做縣令。唐代宗即位后,下詔拜李白為左拾遺。但詔書還沒到,李白已離開了人世,那一年他六十二歲。至今當地還留有李白的衣冠冢和紀念堂。李白現存的詩有一千多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這些詩經過他的夸張的描繪,想象奇特的渲染,顯得大氣磅礴,出神入化。他還寫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抨擊黑暗政治的詩。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經過他的豐富而奇特的想象,使他的作品具有雄奇豪放的風格、瑰麗絢爛的色彩。他被認為是自屈原以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創作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不少作品,如《蜀道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已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
李白在詩歌創作上的偉大成就,是很難用幾句話來描述的,也許只有杜甫的兩句詩最有概括力:“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的故事7
鐵杵磨針: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因他的詩歌造詣高深而被譽為“詩仙”。但是在他小的時候可是一個淘氣包,天天不想讀書逮到機會就溜出去玩。這天李白又想找機會外面玩。跑出了學堂,跑到了街上。這看看那看看,這個好玩啊,那個有趣啊。走著走著都把大半條街給逛完了。哇,這天氣真棒啊!“太陽多溫暖,微風多有情,搖曳的樹枝多動人。呀,真是個美好的日子。還好我聰明溜出來玩了,不然就錯過了。”
“哧哧哧”,“哧哧哧”,這刺耳的聲音哪兒來?聞聲望去,看到了一個頭發花白的奶奶在河水邊磨東西。“好像很好玩的樣子,我得去看看。”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就撒開腿跑過去看。“奶奶,奶奶,你在做什么啊?”老奶奶沒放下手中的活兒,“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懷疑自己聽錯了,“奶奶,你說你要磨什么?”“繡花針。”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現在手上的`可是一個鐵棍啊。這么大這么粗的一根啊,怎么能磨成針呢?那么細那么小的一根針啊!奶奶!”這是老奶奶停了下來,“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給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頭滴穿了。總會變成一根繡花針的。”“奶奶,可是你頭發都白了,這……”“如果我花的時間比別人更多的話,那這就不是很大的問題了。”少兒時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紀這么大了都這么努力,那我還這么浪費我的時間。從今兒開始,我要開始用功學習。”
只要你想做,什么時候都不會太晚。給自己一直找借口,這借口終會阻止你前進的。如果你覺得離目標距離太遠了,就要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何跟距離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確的認識。接著就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來入手。堅持,努力,只要在對的方向上比別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李白的故事8
李白與杜甫二人詩風不同,性情也很不一樣,但是卻結為知心好友。杜甫贈送給李白的詩總計有十四首之多,可見他們二人交情之深厚。李白才氣高,作起詩來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杜甫卻屬於苦吟一派,總要斟酌再三,才能定稿。所以傳說李白曾寫詩一首嘲笑杜甫的作詩辛苦。
天寶初年,正閑居南陵的李白忽然接到了朝廷的徵召文書。原來,由於玉真公主、賀知章等的推薦,連當今皇上李隆基也知道了他的詩名!李白喜出望外,覺得自己大展宏圖的'時機到了,他高吟著“仰天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匆匆安頓好一雙兒女,便束裝進京了。
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了他。李白“論當世務,草答蕃書,辯若懸河,筆不停輟”,玄宗大為嘆賞,特命以七寶床賜食,并且親手為他調羹,對他說:“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道義,何以得此!”其寵遇之厚,世所稀見。從此,李白就待詔翰林院,用他那支生花妙筆為朝廷潤色鴻業,點綴太平,偶爾也代草王言,但更多的是在宮中侍宴時吟詩作賦,佐酒助興。
李白漸漸地對這種文學侍從的生活感到厭倦,於是經常沉飲酒肆,后來乾脆興賀知章、汝陽王李璡、李適之、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結為“八仙”之游,縱酒狂飲,喝醉了就臥於市上酒家,常常害得內侍們四處尋找。
這一日,李白又醉臥市上,忽覺冷水沃面,睜眼一看,宮中樂師李龜年正手持金花箋站在面前。原來,當時正值牡丹盛開,宮中興慶池東沉香亭前,玄宗親命移植的紅、紫、淺紅、通白四色牡丹也次第開放了。玄宗與楊妃前往賞花,李龜年照例率領著梨園弟子上前歌唱助興,誰知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於是便命李龜年持金箋宣賜李白,要他立進《清平調》詞三章。
三詩皆既詠牡丹,又贊楊妃,卻沒想到也因這三首詩而得罪了楊貴妃。據說玄宗好幾次想給李白封官,還曾經答應給他做中書舍人,皆因楊貴妃的阻撓而作罷。
原來,李白用“可憐飛燕倚新妝”來襯托、贊美楊貴妃的美貌,而以在御前為李白脫靴為恥的高力士卻故意在楊貴妃面前歪曲說:“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因為趙飛燕是個出身微賤,得勢后又驕縱放蕩,最后被廢自殺的女人,雖然貴為漢成帝的皇后,名聲實在太差,因此,當楊貴妃知道李白竟把自己比做這樣的女子后,十分生氣,也就多方阻撓李白的做官機會。不過,對於這段故事,后人多持懷疑的態度。
天寶三載(七四四),李白被賜金放歸,結束他的文學侍從生涯。但是那三章《清平調》以及圍繞著這三首詩的傳奇故事,卻一直流傳到今天。
李白的故事9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詩人都挺能喝酒,個性是李白,他的《將進酒》中說“將進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其實沒酒量這得先從“斗”說起。此刻已經沒人用斗了,我們以前見過的斗,一般是稱量糧食的工具。一斗大約是50斤糧食。誰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驚人。古時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現代稱糧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必須是有限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讓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這玉斗也是酒器,張良能夠隨身帶著,體積也不是很大。
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貌,這種斗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須還要小。從出土的青銅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是懸了點,但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并不為過。如果換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懸了,沒有可信性了,成了“廣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成了敗筆。
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沒有發現李白連氣喝上幾斗酒的記錄,估計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汝陽三斗始朝天”,“張旭三杯草圣傳”,“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詩百篇”。比較起來,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了。論酒量,李白顯然不如那幾位。
杜甫說他“一斗詩百篇”,實際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夠寫出許多詩來。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詩情,顯然是酒精起了作用,這正說明了他酒量并不大。從李白的詩作來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進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泄。
李白的故事10
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各地都布滿了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一次,李白獨自撐船在江上喝酒吟詩,忽然,一個大浪把他卷進了水底下的一個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話,還有很遠的陸,所以他選擇了往洞里游。不一會就來到了一個氣室,里面有一個通向陸地的通道,那個通道初極狹,才通人。再往前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諧的鄉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這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簡陋。李白在村莊里走了走,看了看,發現自己以前很少見到的朋友竟然在這里,李白上前與他交談。
原來,這里的.人都是早期發生戰亂的時候逃到這里來避難的,他們在這里住下來繁衍后代,這里原來是片荒地,無遮無擋,這里的人就將邊上幾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這里來掩護自己。李白在朋友的邀請下到邊上的一個茶館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談一下。李白喝過酒,嘗過菜,頓時呆住了,這可是人間美味呀,這種小吃和酒幾乎只能在皇宮里見得到,在這里,茶館里就有。
他們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東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買,這地方的錢與唐朝的不一樣,那位朋友給他買了一支筆和紙,李白把紙平放在一戶人家的臺階上,揮筆寫到:在無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間美味,此地乃有樸實之民,吾愛此地之也。眾人都圍過來看。
李白就接著寫詩,李白在這里寫過不少的詩呢。全城上下都知道這位來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話外面的人會惦記著他的。李白出了小洞撐船到了岸邊回家了,可他的心還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故事11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走紅案例
秘訣一:找個好版主爭取首頁推薦
公元725年,李白同學從四川的大山中走出來了。這時他24歲,比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年齡略大。他有才華,有志氣,“心雄萬夫”地云游天下,奔往長安。
不過,那時候寫詩的多了去,《全唐詩》里什么身份的詩人都有:帝王將相寫,才子佳人寫,英雄豪杰寫,江洋大盜寫,連牧童也寫。誰知道你小白這個從大山里頭走出來的愣頭小子的詩寫得好?一定要找個有號召力的版主和推手,讓他在大唐帝國的首頁推薦自己。
李白到湖北江陵,機會來了。正好有個很有面子的版主經過江陵去衡山。此公是一道士,叫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有面子啊,玄宗皇帝曾經邀請他到皇宮請教道法,然后又讓自己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做他的學生。李白瞅準機會,拿著自己的帖子跑過去向司馬老師請教,司馬老師馬上頂帖,一句“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將小白同學一下子頂到大唐詩歌網的首頁,小白同學聲名大噪,點擊率刷拉刷拉直躥。司馬老師是天子身邊的紅人,估計這風從江陵一路飄到長安,飄到了玄宗皇帝耳朵里。
李白34歲那年,有次在長安紫極宮里游玩,這回又碰上個好版主、好推手,就是那位寫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妙句的賀知章。小白同學早有準備,拿出自己的兩張得意的帖子《蜀道難》和《烏棲曲》送上去,賀知章馬上頂帖,怎么頂呢?
首先是極高的評價:后生,你是太白金星下凡吧?然后又拿出自己的金腰帶去換酒與小白同學痛飲。刷拉一下,小白同學在長安也躥到首頁上去了,像顆太白星一般光芒奪人。
秘訣二:找個“仙”馬甲讓天下人記住
馬甲就是符號,就是讓人容易識別的標志。又要簡單又要明顯。小白同學的馬甲是什么呢?玄宗皇帝的老師司馬承禎給他戴上“仙風道骨”的馬甲。司馬真人是給皇帝辦成仙許可證的,他說李白是仙人,等于經過權威許可,這個好馬甲是戴定了。到賀知章那里呢,又是“謫仙”。接下來是詩仙、醉仙,反正逃不掉一個“仙”字。唐朝那時候是流行道教的,仙人是道教的.理想境界,能混到這個馬甲,證明小白是詩人的最高境界了。
秘訣三:勤寫帖為天下最紅女人寫歌
小白同學沒有因為有重量級版主置頂就松懈。他一直堅持發帖子更新。例如司馬承禎剛頂過他,他馬上出貨,寫下一篇《大鵬遇希有鳥賦》,將自己和司馬老師都比作特大的神鳥,“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這帖子是小白同學的第一張紅帖子,火遍天下。
到廬山,他馬上又發一帖《望廬山瀑布》。這帖不長,但是就是敢想象。想想看:多少億光年的浩渺銀河,居然從太空中搬到廬山的絕壁上來往下傾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得多大的胸襟,寫出多大的境界!這帖子也火了。
起看秋月墜江波
一路到姑蘇,他又更新一帖《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這帖子好就好在小白同學善于搞穿越,穿越到吳王夫差寵愛西施,徹夜宴飲作樂,只恨黎明早到的時候去,在穿越中對比歷史的驚艷與現實的凄涼。這帖子又火了。
到長安,他拿著自己最得意的兩張帖子《蜀道難》和《烏棲曲》去拜會賀知章,得到賞識,其間雖然有些波折,但終于傳到玄宗皇帝那里去了。42歲那年,小白同學終于經過司馬老師的學生玉真公主的推薦,終于從首頁走到榜首,躥到大唐帝國文化網頁的頭條:他做了翰林,專門給皇帝寫帖子。40多歲的男人,是創造爆發力度最強大的時候,就在這個好時機,他給當時天下最走紅的女人楊貴妃量身定做了一首最美的歌曲《清平調》,翻譯成現代打油詩再加點調侃大概是以下意思:
云像你的衣裳,花像你到容,春風吹拂露珠濃。你是仙女你是神,瑤臺仙境才相逢。
羞答答的牡丹靜悄悄地開,慢慢地綻放她帶著露水的醇香;羞答答的美人靜悄悄地來,慢慢地釋放神女般惆悵的柔腸。怎么舍得隨便比擬你的美,恰似那趙飛燕梳新妝(趙飛燕能在掌上跳舞,豐滿的楊美人恐怕夠嗆)。
你是我的美人你是我的花,你讓我一生永遠笑開顏;你似春風消散我煩惱,含情脈脈在沉香亭北倚欄桿。
李隆基哥哥、楊玉環妹妹對此曲此詩愛不釋手,估計每次宴會都要點播。小白同學徹底地火了,火到了大唐盛世的頭條,一直火到了整個中華民族詩歌的頭條。
李白雖然未能成功進入行政界,但能混到中華民族詩歌的頭條,又復何求?
李白的故事12
首次入贅望族
李白一生結過四次婚,或者說有過四段婚姻生活。第一、四段婚姻是較為正式的,中間兩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兩段婚姻對象都是有來歷的,她們的祖先都曾經做過宰相,而且都是權重一時的宰相,中間兩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劉,后者只知道是一個山東女子,姓氏都沒有留下來;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見的男婚女嫁形式,而是“倒插門”。他的朋友及崇拜者魏顥,在其所撰寫的《李翰林集序》中對此曾有記錄:“(李)白始娶于許,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劉,劉決;次合于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于宗。”
李白第一次結婚,是在27歲,婚姻的對象是安陸(在今湖北省)的許氏。許氏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許圉師曾經做過左丞相。許圉師的父親許紹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淵同過窗,后來被封為安陸郡公。許圉師因為小兒子許自然打獵時殺了人遭貶謫。但是,百年之間,許家一直是相當興旺的。
李白何以能夠高攀上這一門親事呢?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猜測起來,有多種可能。從許家角度講,一是可能許氏形貌不佳,年歲不小,再不結婚將有老死閨中的危險;二是李白條件不錯,會劍術,會做詩寫文章,相貌堂堂。從李白方面講,可能主要是為了方便進入上流社會,謀取仕途晉身的機會。
李白生于西域,長于西蜀,身世不詳,來歷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陳寅恪先生有此說)。用今天的話說,他幾乎是外星人(賀知章說他是“謫仙人”,也許就包含這個意思)。要想躋身唐王朝的統治集團,這樣的身份顯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過婚姻改變身份,取得通行證,同時也能擁有一份像樣的入仕人際關系資源——從后來的情況看,李白的這一動機基本上是落了空的。
李白跟這位許氏夫人大約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兒。女兒名平陽,兒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為伯禽。唐開元年間(約736年),許氏夫人不幸病逝,這可是對李白家庭上的重大打擊。時年36歲的李白,驟然間感到了內外交困的巨大壓力,他是很難再呆在安陸許家了,匆忙間攜兒帶女,移居到東魯(山東)之地。后來李白跟友人提及這段艱難的歲月,詩中言:
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間,大部分時間過著類似隱居的生活。住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造了石頭房子,開墾出山田。耕種之余,每天讀讀書,時常呼朋喚友一起賦詩、飲酒。應該說,日子過得挺滋潤。估計前半段時間,夫妻的關系還是可以的。后半段時間,李白忽然頻繁離家外出,有時候是為了尋找做官機會,有時候是為了尋訪名勝古跡。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關系可能有了變化。
這一段婚姻,最讓李白煩惱的.是入贅一事。入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被認為是不光彩的事情。
《漢書·賈誼傳》有“家貧子壯則出贅”的話,可知是窮人家孩子的一種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傳統觀念相對淡薄一些,但是,從李白內心講,顯然是不情愿的。
這種煩惱心思,他的一些詩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詩的“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鄴中贈王大人》一詩中的“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英豪”、“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等詩句,都不難品味出李白的苦惱心情。
劉姓婦人不浪漫
許氏病故之后,李白帶著兒女移居東魯。李白自己說移居東魯的原因是“學劍”。這當然是詩人在吹牛,實際情況應該是為了生計,投靠親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東。到了山東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當時做著兗州長官佐副的官職),幫李白續娶了一位劉姓婦人。
這位劉姓婦人,不是個浪漫之人,她對李白的詩歌完全不感興趣,對李白整天只知道飲酒做詩、高談闊論而不懂得掙錢養家,讓她過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滿乃至厭惡,二人關系,終于以離婚了結。
跟劉氏的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無疑是很郁悶的。他的遠大理想,他的詩酒山水之樂,一定都曾經遭受劉氏無數次的數落、嘲笑和痛罵——后來他在詩中把劉氏比做漢人朱買臣妻子,足以證明。這一時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詩篇中流露出來。從《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中的“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等詩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實際的言行舉止,遭到了魯人的譏笑。《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最后四句:“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顯然是跟劉氏離婚之后,李白郁悶心情的一次大釋放。這是天寶元年(742年)的事,當時唐玄宗李隆基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為從此一去,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于是,借著這一首詩,發泄了胸中積蓄的惡氣。
自由戀愛納一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婦人只是妾,并未扶正。這位婦人原來是李白的一個鄰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辦法納為妾的。李白有一首《詠鄰女東窗下海石榴》詩,表現了詩人對這女子的愛慕之情。詩如下: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
愿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
無由一攀折,引領望金扉。
從這首詩看,李白很可能經歷了一個暗戀、苦戀、追求的戀愛過程。如果把這一段婚姻理解為李白的自由戀愛,未嘗不可。之所以是納妾,而不是娶為正室,原因可能是這位鄰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屬于士大夫階層的李白不得將其娶為妻子。
這位連姓氏都沒有留下來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著李白生活,還是離婚了,都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她給李白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頗黎。
終得偕老之人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他們結婚的地點在宋州(河南商丘一帶),時間應是天寶十二載(753年)之前,李白50歲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寫給這位宗氏妻子的詩歌體書信和他代替妻子寫給自己的詩歌,僅天寶十四載就有《秋浦寄內》、《自代內贈》、《秋浦感主人寄內》等,詩中飽含著思念之情。由此不難想象,宗氏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婦人,李白對她是相當有感情的。
宗氏婦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亂期間,兩人離多聚少。李白因為曾從永王李璘,被關進監獄,定為叛逆罪,長流夜郎。其間,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關系,設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兩人曾經重逢聚首。
李白61歲那年,曾親自送宗氏去廬山拜訪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樣,都是狂熱的道教信徒,兩人都向往得道成仙,可謂志同道合。比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來年時間,應該是比較和諧的。
李白的故事13
鐵杵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于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閑游閑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著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干什么,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么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里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里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么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么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堅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里,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后是贊嘆,最后竟是擊節拊掌,他說:“小家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回到家后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于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李白的故事14
公元762年,年過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纏身,他已忘記了人世的悲歡,只圖一醉方休。他一生醉過太多次,但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長眠。
李白一生豪放浪漫,連死都如同一首詩。可誰又知道這光鮮的外表下,淤積了多少難以言狀的憤懣和悲傷?
悲傷的李白李白自少年時代就喜好游俠,寫下不少游俠詩,并且胸中也懷有遠大的抱負,曾自稱“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他25歲便辭親遠游,“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游歷名山無數,縱情山水之間,提筆寫下無數好詩,春風得意,名噪一時,但他志向卻不在此。他秉承儒家教誨,是個用心的入世者,立志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他一向在等,等長安天子的召喚。他終究是等到了,42歲那年,由一個道士引薦,他應召入京。
那時,他感覺自己化為一個任情恣意的詩仙,“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就是他那時最好的寫照。他作文曾讓楊貴妃捧硯,高力士脫靴。但好景不長,在長安的第三年,他正因不能放下自己的個性,受權貴排擠,被流放出京。
親眼見到了封建官場的黑暗和宮廷生活的糜爛,李白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全化為泡影,“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總是受挫,在幻想的完美和現實的殘酷中,他也只能承受這巨大的落差了。
這一次,李白是真的悲傷了。
悲傷的李白也只能“舉杯消愁”,卻得到了“愁更愁”的`結果。他終日與酒為伴,盡情釋放內心的悲傷。“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高歌取醉欲安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他終究是不能放下心中的理想,然而朝廷耽于聲色犬馬,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當道,官場一片黑暗,他永遠也回不去了。時光飛逝,自己卻功業無成,他,也只能寫下“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等悲憤填膺的詩句了。
李白幸運,生于盛唐;李白不幸,空有抱負卻無處施展。歷史的不可測之處也就在于,他們造就了李白的悲傷,卻也讓一個不老的詩仙——悲傷的李白成就了一段浪漫的傳奇。
李白的故事15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的抱負,但不屑于經由科舉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躍而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此廣造聲譽。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吳筠向玄宗推薦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長安來。李白對這次長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給妻子的留別詩《別內赴征》中寫道:“歸時倘佩黃金印,莫見蘇秦不下機。”
李白初到長安,也曾有過短暫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李白離開長安后,先到洛陽與杜甫相會,結下友誼。隨后又同游梁、宋故地,這時高適也趕來相會,三人一同往山東游覽,到兗州不久,杜甫西入長安,李白南下吳、越故地。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 題目:“吟”,古詩的一種體式,內容大多是悲愁慨嘆,形式上自由活潑,不拘一格。“夢游天姥吟留別”就是把夢中游歷天姥山的情形寫成詩,留給東魯的朋友作別。
詩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更是流傳千古。
【李白的故事】相關文章: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拜師的故事08-04
關于李白的故事12-01
詩仙李白的故事12-29
有關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小故事10-30
李白的故事【薦】05-01
詩仙-李白的故事02-26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