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故事(合集15篇)
李白的故事1
唐代詩人李白,字太白,年輕時擊劍任俠,詩名遠播。不過,他素來有心學道,所以高道司馬承禎一見到他,就贊許說:“我們倆可以一起神游八表之極。”意思說可以一同參訪仙界。另一位詩人、后來做了道士的賀知章初讀李詩,便稱贊他是“謫仙人”,意思是天上暫貶人間的神仙。李白自己也曾受過符篆,列名道籍。唐玄宗時,他因詩名極盛,做了當時的翰林學士。此職是沒有什么實權的,不過在皇帝身邊陪陪罷了。他自己呢,自認為才高八斗,又傾慕世外高仙,對官場勾心斗角、權貴飛揚跋扈都心存蔑視。他高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豈能夠低眉下氣彎腰曲背去奉承權貴們,使我不能心中自在臉色舒展?這樣,朝中權貴對他也常心存忌恨。楊貴妃的哥哥、宰相楊國忠,和皇帝面前的大太監、官封太尉的高力士,更是將李白看作眼中釘。
一日,忽然有唐朝屬國渤海國派使者入朝,帶來一封書信,玄宗令臣下拆開讀來,誰知那信上的'文字,滿朝文武沒有一個認得。
玄宗心中十分不樂:堂堂大唐王朝,居然沒人讀得懂屬國的書信,豈不讓人恥笑。散朝之后,賀知章猛然想起,李白通各國文字,定能讀通此信,便向玄宗推薦。皇帝急忙派人去將李白請來。
李白展開書信一看,原來是一封恐嚇信,大意是,讓唐朝將屬國高麗一百七十六城讓給渤海國,否則,便“起兵廝殺,且看哪家勝敗”!滿朝文武這才明白底里,一面敬佩李白的學問,一邊惱恨渤海國王無禮。玄宗忙與大臣們討論,如何處置此事,李白說道:“這事不用著急,明天召來渤海使臣,讓我用他國文字回—封信,駁其狂妄,責以大義,定叫他老實朝貢。”第二天,李白喝得醉醺醺,進得朝堂仍然臉帶醉色。原來李白號稱“斗酒詩百篇”,習慣酒助詩興,醉催文思。玄宗讓人在御座前,放一張七寶床,供李白寫回信,渤海使者站在一旁待命。對李白寫回信,百官都臉有喜色,唯獨楊國忠、高力士滿臉不高興。李白瞧在眼里,且不說話,待近侍小太監將信紙在案幾上鋪開,李白便奏啟皇帝說:“臣以前被楊丞相、高太尉欺侮,他們在前,我神氣不旺。乞請陛下頒下圣旨,讓楊國忠替臣磨墨,高力士為臣脫靴,臣才能意氣豪放,舉筆草詔,代天子宣言,不辱君命。”這話一出,從皇帝到下臣,誰不心驚?但正是用人之際,沒法子,只得聽從所奏,玄宗便降旨,讓楊國忠彎腰磨墨,高力士蹲下脫靴。待墨磨濃,高力士捧靴站立一勞,李白昂昂得意,提起筆來,一揮而就。然后當眾宣讀詔書,無非是駁斥來書狂妄無理,宣揚大唐國威,然后說:“大唐皇帝汪洋大度,可以原諒你無知狂悖,你們應當立刻悔悟,勤勉操持,歲歲貢獻,否則將自取羞辱。”渤海使臣接過回信一看,一式通順的渤海國文字,不由又驚訝又駭怕。叩頭辭朝退出,才悄悄問賀知章:“剛才讀詔的是誰?”賀回答:“是翰林學士李白。”使臣又問:“翰林學士是多大的官,能讓宰相磨墨,太尉脫靴?”賀知章回答說:“宰相、太尉,不過是人間的貴臣,那李學士卻是天上神仙下凡,輔助大唐,有誰能比得上?”
渤海使臣回國后將所見所聞報告國王,并展示大唐國書。國王看了國書,與大臣商議:“大唐有神仙相助,怎么抵敵得住?”于是另寫國書,派使朝貢,與大唐重新修好。李白借草詔書羞辱了楊國忠和高力士,他二人懷恨在心,常在楊貴妃面前說李白的壞話,所以玄宗每次想派給李白一個有實權的官職,都被楊貴妃阻撓。不久安祿山造反,天下大亂。李白投效永王李璘,一心想參與平亂。誰知李璘與其兄長、肅宗皇帝鬧起矛盾,最后惹來殺身之禍,李白莫名其妙地被牽連進去,被發配到夜郎。后來雖然被赦免,肅宗也想給李白一官半職,但李白已絕了做官的念頭,一心修道。他沿長江游覽,這天,泊舟在采石江邊。當晚月明如晝,李白坐在船頭暢飲,忽然聽見天邊音樂之聲嘹亮,而且越傳越近。接著,江中風浪大作,有條幾丈長的大鯨魚,鼓起長鬣浮出水面,有兩個仙童,手持旌節,來到李白面前,口稱:“上帝派我倆迎接星主還位。”舟上其他人都驚嚇得昏死過去。待醒來時,只見李白坐在鯨背上,音樂前導,騰云駕霧升天去了。
李白的故事2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中國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作風格豪放奔放,意境奇妙,被譽為“詩仙”。李白年少時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他博覽群書,善于吟詩作對,十幾歲時便已小有名氣。然而,他并不滿足于此,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樹,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一次,李白聽聞唐玄宗李隆基正在招募有才能的人,他便毅然離開家鄉,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領略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這些經歷也為他的詩作增添了不少靈感。
到了京城,李白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很快得到了一些權貴的賞識。在他們的引薦下,李白終于有機會面見唐玄宗。唐玄宗對李白的詩才大為贊賞,賜予他翰林供奉的職務,讓他在宮廷中寫詩娛樂。
然而,李白的抱負并不在此。他渴望能為國家出謀劃策,做出真正的貢獻。但宮廷中的生活讓他感到拘束和無奈,那些虛偽的權貴們也讓他心生厭惡。于是,他開始借酒消愁,時常在酒后吟詩,甚至醉倒在宮廷中。
有一次,唐玄宗讓李白為楊貴妃寫一首詩。李白趁著酒意,竟然讓高力士為自己脫靴,這讓高力士感到十分惱怒。此后,高力士便在唐玄宗面前進讒言,漸漸地,唐玄宗對李白也產生了不滿。
終于,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開了京城。這對李白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但他并沒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追求自由和理想的信念。
離開京城后,李白繼續游歷各地,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詩歌也越發豪放灑脫,充滿了對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李白的晚年,他遭遇了一場牢獄之災。據說,他因卷入了永王之亂而被流放。盡管身處困境,但李白依舊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創作出了許多令人贊嘆的詩作。
李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詩歌流傳千古,至今仍被人們傳頌。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堅持自己的信念,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理想,不為世俗所累,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煥發出無限的光彩。
李白的故事3
這年春天,李白因想念朋友杜甫,就跋山涉水來到成都看他。這天,兩人在花間小酌,酒過三巡,李白面對桌上的小菜,酒興盎然,隨即吟道:“有洞不見蟲,有巢不見蜂。有絲不見蠶,撐傘不見人。”
杜甫聽后說:“李兄之作是一謎面,我也用同底謎面答之:兩頭尖尖像只棱,鉆進泥里扎個窩,有人說它心眼少,有人說它心眼多。”
杜甫吟完,兩人相視而笑。幾天后,李白要走了,杜甫滿屋瞅瞅,想找點禮物送給朋友,最后想了想,找出文房四寶,寫道:左十八來右十一,十八十一在一起,左邊給你柴火燒,右邊給你糧食吃。杜甫寫完,說:“這詩是一字謎,打一字,李兄若想我,就看看這首詩吧。”
這兩個謎語的謎底究竟是什么?
謎底:前兩個謎面的謎底是“藕”。后為杜甫的'“杜”字。
李白的故事4
鈴聲響了,女孩跳下學校,像往常一樣從熟悉的馬路上走回家,邊走邊跳。
今天,女孩很開心,因為她贏得了班里最高的贊譽,成為了班里羨慕的對象。她樂于享受身邊從未被細細欣賞過的道路。
太陽那么亮,天空那么藍,云朵那么白,小野花那么亮,一切都那么可愛,就連路邊小店的小販也比對方更有活力。女孩看起來很陶醉,突然一種白色吸引了女孩的注意力。白色的圍巾,像一只飛舞的蝴蝶,出現在女孩面前。她盯著看了一會兒,看了看價格標簽,摸了摸口袋。她沒有錢...
一個中年店主走了出來,笑著摘下白色的.圍巾,問女孩,小姐姐,你要買嗎?女孩搖搖頭,飛回家,坐在書桌前,透過窗戶看到白色的圍巾在風中飄動。她太想要了,但她也知道家里的情況不太好,從來沒有向父母要過什么。那天之后,女孩放學后經常來到這家店門口,看著她渴望已久的白色圍巾,女孩有點后悔遇到了這條圍巾。
終于有一天,女孩下定決心,考完期末,要父母給錢買。時間過得很快,然后就放假了。女孩滿意地看著成績單來到商店。當她看到白色的圍巾時,她的心跳加速。
店主看著女孩,想象著女孩戴著白色圍巾。一定很美。她摘下白圍巾,想送給女孩,女孩拒絕了,得不到的就不要了。店主很失望,把圍巾綁回貨架上,取下了價簽。
女孩還是沒有讓父母買圍巾,白色的圍巾成了她窗邊的一道風景。
這條圍巾不是任何人買的。一天放學后,女孩發現白色圍巾上掛著一張卡片,上面寫著:“永遠不要賣”。那個女孩只是站在那里...
李白的故事5
李白是一位大詩人,我們學過很多李白的詩句,最近我讀了李白的故事,給了我很多的感觸。
李白小時候學習很不用功,他看見別人出去玩,就也想出去。父親看他學習不好還要出去玩,就不讓他出去玩,讓他在家里學習。李白在父親的督促下,就去讀書了。但是李白讀了一會兒書,就覺得枯燥無味。他趁父親不在,就偷偷地溜出去了。他跑到小溪邊,看見魚兒很活潑地在水里游來游去,他想:它們多么自由啊!我每天讀那么多的書,一點自由都沒有。這時候,他看見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鐵杵,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去問老奶奶:老奶奶,您為什么要磨這么粗的鐵杵呢?老奶奶就說:我這是在磨繡花針呢!李白說:老奶奶!你可真會哄小孩!老奶奶說:你可別看這個鐵杵粗,只要我每天都磨,肯定會被我磨成繡花針的!聽了老奶奶的話,李白想:是啊,只要我努力讀書,以后肯定會成為一代文章大師的!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后李白成了一個大詩人,人們都叫他詩仙。
李白的詩流傳到現在,有900多首呢!李白的'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李白的小故事篇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繼七人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稱作詩仙。唐朝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上學時經常逃學出去玩。
一天,老師正在上面講課,他趁老師不注意偷偷從私塾里溜了出來,李白在外面閑逛著別說有多開心了。“啊,私塾里太悶了,外面的空氣真新鮮,我可以好好的玩一玩了。”李白在外面閑逛了半天,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一條小溪邊。他順著小溪走啊走啊,沒走多遠,他看見一位老婆婆蹲在小河邊正在石頭上不停的磨著一根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向前去問:“老婆婆,你為什么要在石頭上磨這么粗的鐵棒呢?”“我要把這個鐵棒磨成繡花針那。”
“鐵棒磨成繡花針?這么粗的鐵棒要什么時候才能磨成一根繡花針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繡花針。”
李白從老婆婆的話受到啟發,心想:老婆婆這么大年紀了,還充滿信心要把鐵棒磨成繡花針,我年紀輕輕的為什么就不能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呢?李白想到這里,便跑回學校誠懇的向老師道了歉,從此以后,李白發奮讀書,最終成為唐朝有名的大詩人。
李白的故事6
鐵杵磨針: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因他的詩歌造詣高深而被譽為“詩仙”。但是在他小的時候可是一個淘氣包,天天不想讀書逮到機會就溜出去玩。這天李白又想找機會外面玩。跑出了學堂,跑到了街上。這看看那看看,這個好玩啊,那個有趣啊。走著走著都把大半條街給逛完了。哇,這天氣真棒啊!“太陽多溫暖,微風多有情,搖曳的樹枝多動人。呀,真是個美好的'日子。還好我聰明溜出來玩了,不然就錯過了。”
“哧哧哧”,“哧哧哧”,這刺耳的聲音哪兒來?聞聲望去,看到了一個頭發花白的奶奶在河水邊磨東西。“好像很好玩的樣子,我得去看看。”一邊自言自語,一邊就撒開腿跑過去看。“奶奶,奶奶,你在做什么啊?”老奶奶沒放下手中的活兒,“我在磨繡花針。”李白懷疑自己聽錯了,“奶奶,你說你要磨什么?”“繡花針。”李白瞪大了眼睛,“奶奶,你現在手上的可是一個鐵棍啊。這么大這么粗的一根啊,怎么能磨成針呢?那么細那么小的一根針啊!奶奶!”這是老奶奶停了下來,“孩子,我可以慢慢磨,愚公都能把山給移走,水滴都可以把石頭滴穿了。總會變成一根繡花針的。”“奶奶,可是你頭發都白了,這……”“如果我花的時間比別人更多的話,那這就不是很大的問題了。”少兒時期的李白愣住了,“奶奶年紀這么大了都這么努力,那我還這么浪費我的時間。從今兒開始,我要開始用功學習。”
只要你想做,什么時候都不會太晚。給自己一直找借口,這借口終會阻止你前進的。如果你覺得離目標距離太遠了,就要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如何跟距離更近入手,太好了,首先你有正確的認識。接著就從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來入手。堅持,努力,只要在對的方向上比別人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辛苦,你終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要有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李白的故事7
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開山田,日以耕種、讀書為生活。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巡幸洛陽。二月,秦州(今甘肅天水縣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壞殆盡,壓死者四千余人。征沼自稱生于堯時的道士張果先生,玄宗親問以治道神仙之術。授其銀青光祿大夫(銀印上系以青色緩帶,以為品位高的標志。副職),位侍中(唐門下省協助宰相起草文書等項的官吏)。
西游獻賦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機獻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他的《大獵賦》希圖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幅員遼闊,境況與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遠勝漢朝,并在結尾處宣講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當時崇尚道教的心情。
是年,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了詩,最后兩句說“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統治階級的上層。李白這次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李白去紫極宮,在那里遇見了賀知章,立刻上前拜見,并呈上袖中的詩本。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李白瑰麗的詩歌和瀟灑出塵的風采令賀知章驚異萬分,竟說:“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賀知章稱他為謫仙人。三年后,李白發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離開長安。
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于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請或郊游,必命李白侍從,利用他敏捷的詩才,賦詩紀實。雖非記功,也將其文字流傳后世,以盛況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寵信,同僚不勝艷羨,但也有人因此而產生了嫉恨之心。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識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他并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頭稱頌。兩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商丘一帶)會面,訪道求仙。同年秋天,兩人如約到了梁宋。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里遇到了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暢游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后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年的秋冬之際,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齊州(今山東濟南一帶)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從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儀式,成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縣,遇見這一帶善寫符箓的蓋還,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訪道,李白得到了完滿的結果。
天寶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李杜兩人分手。
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涂。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涂返宣城,避難刻中(今浙江省膝縣)。至漂陽(今江蘇省灤陽縣),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至德元年(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五月,郭子儀、李光弼大破史思明,收復河北十余郡。六月,安祿山率部攻破潼關,生擒哥舒翰。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歲。正月,在永王軍營,作組詩《永王東巡歌》抒發了建功報國情懷。永王擅自引兵東巡,導致征剿,兵敗。李白在潯陽入獄。被宋若思、崔渙營救。成為宋若思的幕僚后,為宋寫過一些文表,并跟隨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視,并以宋的名義再次向朝廷推薦,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終以參加永王東巡而被判罪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是年杜甫四十六歲,四月詩人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辭親遠游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于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
開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并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蹉跎歲月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于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并結識其子張垍。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游邢州(在長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長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歲,游于晉(今山西省)。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于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www.gs5000.cn
開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陽以北(今山西省一帶)地區出巡,詔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員可將本地區賢才直接向朝廷推薦。十一月,至北都太原(唐朝開國之地),祀后土(土地神),大赦天下。十二月,歸還洛陽。是年全國戶數為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為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李白三十歲。自春歷夏在洛陽,與元演、崔成甫結識。秋,自洛陽返安陸。途經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結識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陽到安陸相訪,二人同游隨州(今湖北省隨縣)。歲未,歸家安陸。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正月,玄宗親注老子《道德經》。令天下士庶(身份很低的役人與庶民)家藏一冊,梅年貢舉時加試《老子》策。三月,韓休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五月,張九齡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二人為人正直,敢于力諫,張九齡尤以文學才能,道德文章,為世所重。分天下為十五道,各置采訪使(負責監察督辦所轄地區的政治等項),是年長安久雨,京師饑謹,詔令放太倉米二百萬石以賑民。李白三十三歲。構石室于安,從賊營逃出,謁肅宗于風翔,授右拾遺。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李白自尋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于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于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于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涂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關于李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總體可以概括為三種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種死法見諸《舊唐書》,說李白“以飲酒過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種死法亦見諸其他正史或專家學者的考證之說。說當李光弼東鎮臨淮時,李白不顧61歲的高齡,聞訊前往請纓殺敵,希望在垂暮之年,為挽救國家危亡盡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當涂縣令、唐代最有名的篆書家李陽冰處;而第三種死法則多見諸民間傳說,極富浪漫色彩,說李白在當涂的江上飲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與詩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種死法,都因參與永王李璘謀反作亂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后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李白的故事8
給李白寫了一封信,稱這里有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李白看完信后非常高興。立刻動身乘船去汪倫所指的村莊,可是到了那兒,卻發現哪有什么桃花和酒店啊,汪倫笑著說:我所指得是十里以外有一棵桃花樹,和一家姓萬的人開的酒店。并不是有方圓十里的桃花樹林和一萬家酒店。李白一楞,馬上又笑著說:我堂堂一個大詩人居然被你給騙了。然后便答應汪倫在他那兒小住幾日,并答應他一定作一首詩送給汪倫。汪倫十分高興,于是便帶著李白游遍了這個地方的風景名勝。而李白和汪倫也聊得十分投機,常常徹夜長談。而白天則和李白一起喝美酒、作詩。
幾天時間一眨眼就到了,可李白卻還沒有作出首好詩,李白覺得自己愧對汪倫,于是便匆匆告辭,準備回去。
李白立在船頭,久久凝望著汪倫家的`方向,這時一個人朝他走了過來,還唱著歌,仔細看時,才發現是汪倫來送他了,李白潸然淚下,詩興大發,作了一首千古流傳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故事9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李白走紅案例
秘訣一:找個好版主爭取首頁推薦
公元725年,李白同學從四川的大山中走出來了。這時他24歲,比一個大學畢業生的年齡略大。他有才華,有志氣,“心雄萬夫”地云游天下,奔往長安。
不過,那時候寫詩的多了去,《全唐詩》里什么身份的詩人都有:帝王將相寫,才子佳人寫,英雄豪杰寫,江洋大盜寫,連牧童也寫。誰知道你小白這個從大山里頭走出來的愣頭小子的詩寫得好?一定要找個有號召力的版主和推手,讓他在大唐帝國的首頁推薦自己。
李白到湖北江陵,機會來了。正好有個很有面子的版主經過江陵去衡山。此公是一道士,叫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有面子啊,玄宗皇帝曾經邀請他到皇宮請教道法,然后又讓自己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做他的學生。李白瞅準機會,拿著自己的帖子跑過去向司馬老師請教,司馬老師馬上頂帖,一句“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將小白同學一下子頂到大唐詩歌網的首頁,小白同學聲名大噪,點擊率刷拉刷拉直躥。司馬老師是天子身邊的紅人,估計這風從江陵一路飄到長安,飄到了玄宗皇帝耳朵里。
李白34歲那年,有次在長安紫極宮里游玩,這回又碰上個好版主、好推手,就是那位寫出“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妙句的賀知章。小白同學早有準備,拿出自己的兩張得意的帖子《蜀道難》和《烏棲曲》送上去,賀知章馬上頂帖,怎么頂呢?
首先是極高的評價:后生,你是太白金星下凡吧?然后又拿出自己的金腰帶去換酒與小白同學痛飲。刷拉一下,小白同學在長安也躥到首頁上去了,像顆太白星一般光芒奪人。
秘訣二:找個“仙”馬甲讓天下人記住
馬甲就是符號,就是讓人容易識別的標志。又要簡單又要明顯。小白同學的馬甲是什么呢?玄宗皇帝的老師司馬承禎給他戴上“仙風道骨”的馬甲。司馬真人是給皇帝辦成仙許可證的,他說李白是仙人,等于經過權威許可,這個好馬甲是戴定了。到賀知章那里呢,又是“謫仙”。接下來是詩仙、醉仙,反正逃不掉一個“仙”字。唐朝那時候是流行道教的,仙人是道教的理想境界,能混到這個馬甲,證明小白是詩人的最高境界了。
秘訣三:勤寫帖為天下最紅女人寫歌
小白同學沒有因為有重量級版主置頂就松懈。他一直堅持發帖子更新。例如司馬承禎剛頂過他,他馬上出貨,寫下一篇《大鵬遇希有鳥賦》,將自己和司馬老師都比作特大的神鳥,“五岳為之震蕩,百川為之崩奔”。這帖子是小白同學的第一張紅帖子,火遍天下。
到廬山,他馬上又發一帖《望廬山瀑布》。這帖不長,但是就是敢想象。想想看:多少億光年的浩渺銀河,居然從太空中搬到廬山的絕壁上來往下傾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得多大的胸襟,寫出多大的境界!這帖子也火了。
起看秋月墜江波
一路到姑蘇,他又更新一帖《烏棲曲》:“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這帖子好就好在小白同學善于搞穿越,穿越到吳王夫差寵愛西施,徹夜宴飲作樂,只恨黎明早到的時候去,在穿越中對比歷史的驚艷與現實的.凄涼。這帖子又火了。
到長安,他拿著自己最得意的兩張帖子《蜀道難》和《烏棲曲》去拜會賀知章,得到賞識,其間雖然有些波折,但終于傳到玄宗皇帝那里去了。42歲那年,小白同學終于經過司馬老師的學生玉真公主的推薦,終于從首頁走到榜首,躥到大唐帝國文化網頁的頭條:他做了翰林,專門給皇帝寫帖子。40多歲的男人,是創造爆發力度最強大的時候,就在這個好時機,他給當時天下最走紅的女人楊貴妃量身定做了一首最美的歌曲《清平調》,翻譯成現代打油詩再加點調侃大概是以下意思:
云像你的衣裳,花像你到容,春風吹拂露珠濃。你是仙女你是神,瑤臺仙境才相逢。
羞答答的牡丹靜悄悄地開,慢慢地綻放她帶著露水的醇香;羞答答的美人靜悄悄地來,慢慢地釋放神女般惆悵的柔腸。怎么舍得隨便比擬你的美,恰似那趙飛燕梳新妝(趙飛燕能在掌上跳舞,豐滿的楊美人恐怕夠嗆)。
你是我的美人你是我的花,你讓我一生永遠笑開顏;你似春風消散我煩惱,含情脈脈在沉香亭北倚欄桿。
李隆基哥哥、楊玉環妹妹對此曲此詩愛不釋手,估計每次宴會都要點播。小白同學徹底地火了,火到了大唐盛世的頭條,一直火到了整個中華民族詩歌的頭條。
李白雖然未能成功進入行政界,但能混到中華民族詩歌的頭條,又復何求?
李白的故事10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詩人都挺能喝酒,個性是李白,他的《將進酒》中說“將進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一斗詩百篇”。可見李白是很愛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夠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李白其實沒酒量這得先從“斗”說起。此刻已經沒人用斗了,我們以前見過的斗,一般是稱量糧食的工具。一斗大約是50斤糧食。誰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驚人。古時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現代稱糧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傳》:“熊蹯不熟,公怒,以斗擊而殺之。”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夠順手拿起來投人,體積必須是有限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劉邦從鴻門宴上逃走時,讓張良送給項羽白璧一雙,送給范增玉斗一雙,這玉斗也是酒器,張良能夠隨身帶著,體積也不是很大。
還有另一種稱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來的形狀就是這種斗的樣貌,這種斗有長長的柄,實際是盛酒的勺子。
《詩經·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以祈黃考”。朱熹注:“大斗,柄長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此刻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必須還要小。從出土的青銅斗看,也就是此刻家里飯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此刻常用的一個玻璃杯。《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問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這是說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數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此刻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景陽岡上喝了十八碗,是懸了點,但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并不為過。如果換成此刻的白酒,那可就懸了,沒有可信性了,成了“廣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張,成了敗筆。
只有李白喝酒的記錄,沒有發現李白連氣喝上幾斗酒的記錄,估計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飲中八仙歌》說:“汝陽三斗始朝天”,“張旭三杯草圣傳”,“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詩百篇”。比較起來,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長安市上酒家眠”了。論酒量,李白顯然不如那幾位。
杜甫說他“一斗詩百篇”,實際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夠寫出許多詩來。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詩情,顯然是酒精起了作用,這正說明了他酒量并不大。從李白的詩作來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進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發泄。
李白的故事11
鐵杵成針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2113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白怪而問之,媼曰:“欲做針。”
白曰:“鐵杵成針,得乎?”曰:“但需工夫深!”太白5261感其意,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4102有武氏巖。
譯文: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間相傳李太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
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1653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版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權。
老婆婆自己說她姓武,現在磨針溪旁有武氏巖。
李白的故事12
首次入贅望族
李白一生結過四次婚,或者說有過四段婚姻生活。第一、四段婚姻是較為正式的,中間兩段似乎只是同居;第一、四兩段婚姻對象都是有來歷的,她們的祖先都曾經做過宰相,而且都是權重一時的宰相,中間兩段婚姻,前者只知其姓劉,后者只知道是一個山東女子,姓氏都沒有留下來;李白第一、四段婚姻,不是常見的男婚女嫁形式,而是“倒插門”。他的朋友及崇拜者魏顥,在其所撰寫的《李翰林集序》中對此曾有記錄:“(李)白始娶于許,生一女一男,(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劉,劉決;次合于魯一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于宗。”
李白第一次結婚,是在27歲,婚姻的對象是安陸(在今湖北省)的許氏。許氏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許圉師曾經做過左丞相。許圉師的父親許紹更是了得,跟唐高祖李淵同過窗,后來被封為安陸郡公。許圉師因為小兒子許自然打獵時殺了人遭貶謫。但是,百年之間,許家一直是相當興旺的。
李白何以能夠高攀上這一門親事呢?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猜測起來,有多種可能。從許家角度講,一是可能許氏形貌不佳,年歲不小,再不結婚將有老死閨中的危險;二是李白條件不錯,會劍術,會做詩寫文章,相貌堂堂。從李白方面講,可能主要是為了方便進入上流社會,謀取仕途晉身的機會。
李白生于西域,長于西蜀,身世不詳,來歷不明,甚至有可能是胡人(陳寅恪先生有此說)。用今天的話說,他幾乎是外星人(賀知章說他是“謫仙人”,也許就包含這個意思)。要想躋身唐王朝的統治集團,這樣的身份顯然是不行的。因此,他要通過婚姻改變身份,取得通行證,同時也能擁有一份像樣的入仕人際關系資源——從后來的情況看,李白的這一動機基本上是落了空的。
李白跟這位許氏夫人大約生活了十年,生有一女一兒。女兒名平陽,兒子小名明月奴,后改名為伯禽。唐開元年間(約736年),許氏夫人不幸病逝,這可是對李白家庭上的重大打擊。時年36歲的李白,驟然間感到了內外交困的巨大壓力,他是很難再呆在安陸許家了,匆忙間攜兒帶女,移居到東魯(山東)之地。后來李白跟友人提及這段艱難的歲月,詩中言:
少年落魄楚漢間,風塵蕭瑟多苦顏。
李白在第一段婚姻期間,大部分時間過著類似隱居的生活。住在安陸白兆山桃花巖,造了石頭房子,開墾出山田。耕種之余,每天讀讀書,時常呼朋喚友一起賦詩、飲酒。應該說,日子過得挺滋潤。估計前半段時間,夫妻的關系還是可以的。后半段時間,李白忽然頻繁離家外出,有時候是為了尋找做官機會,有時候是為了尋訪名勝古跡。合理想象一下,李白夫妻的關系可能有了變化。
這一段婚姻,最讓李白煩惱的是入贅一事。入贅,在中國文化傳統中一直被認為是不光彩的事情。
《漢書·賈誼傳》有“家貧子壯則出贅”的話,可知是窮人家孩子的一種不得已的出路。即使他是胡人,傳統觀念相對淡薄一些,但是,從李白內心講,顯然是不情愿的。
這種煩惱心思,他的一些詩文中有所流露。例如,《少年行》一詩的“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鄴中贈王大人》一詩中的“投軀寄天下,長嘯尋英豪”、“富貴吾自取,建功及春榮”等詩句,都不難品味出李白的苦惱心情。
劉姓婦人不浪漫
許氏病故之后,李白帶著兒女移居東魯。李白自己說移居東魯的原因是“學劍”。這當然是詩人在吹牛,實際情況應該是為了生計,投靠親友。李白的家族,大部分定居在山東。到了山東不久,李白一位名叫李冽的堂弟(當時做著兗州長官佐副的官職),幫李白續娶了一位劉姓婦人。
這位劉姓婦人,不是個浪漫之人,她對李白的詩歌完全不感興趣,對李白整天只知道飲酒做詩、高談闊論而不懂得掙錢養家,讓她過上吃香喝辣的生活,很快就感到了不滿乃至厭惡,二人關系,終于以離婚了結。
跟劉氏的這一段婚姻生活,李白無疑是很郁悶的。他的遠大理想,他的詩酒山水之樂,一定都曾經遭受劉氏無數次的數落、嘲笑和痛罵——后來他在詩中把劉氏比做漢人朱買臣妻子,足以證明。這一時期,李白的痛苦也曾多次在詩篇中流露出來。從《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中的“魯人重織作,機杼鳴簾櫳”、“舉鞭訪前途,獲笑汶上翁”等詩句可以看到,李白不切實際的言行舉止,遭到了魯人的譏笑。《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最后四句:“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顯然是跟劉氏離婚之后,李白郁悶心情的'一次大釋放。這是天寶元年(742年)的事,當時唐玄宗李隆基征召李白入京,李白以為從此一去,榮華富貴唾手可得。于是,借著這一首詩,發泄了胸中積蓄的惡氣。
自由戀愛納一妾
李白的第三段婚姻,婦人只是妾,并未扶正。這位婦人原來是李白的一個鄰家女子,可能是李白看上她的姿色之后,再想辦法納為妾的。李白有一首《詠鄰女東窗下海石榴》詩,表現了詩人對這女子的愛慕之情。詩如下:
魯女東窗下,海榴世所稀。
珊瑚映綠水,未足比光輝。
清香隨風發,落日好鳥歸。
愿為東南枝,低舉拂羅衣。
無由一攀折,引領望金扉。
從這首詩看,李白很可能經歷了一個暗戀、苦戀、追求的戀愛過程。如果把這一段婚姻理解為李白的自由戀愛,未嘗不可。之所以是納妾,而不是娶為正室,原因可能是這位鄰家女子只是普通民女,按照唐律,屬于士大夫階層的李白不得將其娶為妻子。
這位連姓氏都沒有留下來的妾,下落如何,是一直跟著李白生活,還是離婚了,都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她給李白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頗黎。
終得偕老之人
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他們結婚的地點在宋州(河南商丘一帶),時間應是天寶十二載(753年)之前,李白50歲左右。
今天可以看到不少李白寫給這位宗氏妻子的詩歌體書信和他代替妻子寫給自己的詩歌,僅天寶十四載就有《秋浦寄內》、《自代內贈》、《秋浦感主人寄內》等,詩中飽含著思念之情。由此不難想象,宗氏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婦人,李白對她是相當有感情的。
宗氏婦人基本上是跟李白偕老了的。安史之亂期間,兩人離多聚少。李白因為曾從永王李璘,被關進監獄,定為叛逆罪,長流夜郎。其間,宗氏夫人利用其家族關系,設法搭救。李白被赦免返回之后,兩人曾經重逢聚首。
李白61歲那年,曾親自送宗氏去廬山拜訪尼姑。宗氏跟李白一樣,都是狂熱的道教信徒,兩人都向往得道成仙,可謂志同道合。比較而言,李白跟宗氏夫人在一起的十來年時間,應該是比較和諧的。
李白的故事13
清涼渡,在陶辛圩的東邊。
傳說夏日的一天,詩仙李白告別在涇川桃花潭結識的朋友汪倫,戀戀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這個渡口,登上綠柳成蔭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簡易的小亭內坐下,取出汪倫贈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賞水鄉風韻。徐徐涼風挾帶著荷菱幽香撲鼻而來,李白恍若身處仙境。
當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書生來到渡口,取出剛采來的蓮子、菱角給李白下酒。
李白一邊吃著蓮子、菱角,一邊飲酒,甚是高興,隨口哼出詩句,書生聽了大驚,忙起身作輯:“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李白興致正酣,繼續飲酒吟詩,一副豪爽閑適之態。書生認定面前這位散發老者正是詩仙李白,撲嗵一聲跪倒在地,懇請李白收自己為弟子。
書生跪了很長時間,不敢抬頭,也沒有聽到對方的回應。忽然,聽到匆促的腳步聲,伴著“好清涼、好清涼,明朝散發弄扁舟”的吟唱聲,書生禁不住抬起頭來,面前早沒了李白的`身影。接下來好些日子,人們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發現書生守候在那里,顯然是一心等待詩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當涂采石磯才了結此愿。
李白死后,書生依然常常獨自來到渡口,把采摘的蓮子、菱角拋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詩人,隨后毅然放棄考舉人的機會,追隨詩仙李白“明朝散發弄扁舟”,臨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跡的渡口修斗門建涼亭,定名清涼渡。
李白的故事14
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各地都布滿了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獨自撐船在江上喝酒吟詩,忽然,一個大浪把他卷進了水底下的一個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話,還有很遠的陸,因此他選取了往洞里游。不一會就來到了一個氣室,里面有一個通向陸地的通道,那個通道初極狹,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諧的鄉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簡陋。李白在村莊里走了走,看了看,發現自己以前很少見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與他交談。
原來,那里的人都是早期發生戰亂的時候逃到那里來避難的,他們在那里住下來繁衍后代,那里原來是片荒地,無遮無擋,那里的人就將邊上幾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來掩護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請下到邊上的一個茶館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談一下。李白喝過酒,嘗過菜,頓時呆住了,這但是人間美味呀,這種小吃和酒幾乎只能在皇宮里見得到,在那里,茶館里就有。他們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東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買,這地方的錢與唐朝的不一樣,那位朋友給他買了一支筆和紙,李白把紙平放在一戶人家的.臺階上,揮筆寫到:在無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間美味,此地乃有樸實之民,吾愛此地之也。眾人都圍過來看。李白就之后寫詩,李白在那里寫過不少的詩呢。全城上下都知道這位來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話外面的人會惦記著他的。
李白出了小洞撐船到了岸邊回家了,可他的心還是在世外桃源中。
李白的故事15
1李白的故事之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2李白的故事之鐵杵磨成針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極善于描繪壯麗的自然風光,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這位偉大的詩人小時候就很聰明,不過卻很貪玩,不愛學習,常常趁老師不注意,溜出學堂,四處搗蛋。
一天,李白又逃學了,調皮的他帶著彈弓,準備去后山打鳥。路過山下的小溪時,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坐在溪邊的石頭上,正吃力地磨著一根粗粗的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就走過去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微笑著說:“磨鐵棒呀,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將這么粗的鐵棒磨成繡花針?怎么可能啊!”小李白脫口而出,驚訝極了。
這時,老婆婆停下手中的動作,信心十足地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相信,只要天天磨,總有一天能將這鐵棒磨成繡花針的。”
老婆婆的信心和勇氣讓李白非常感動,想想自己平時貪圖玩樂而荒廢學業,李白慚愧極了。他拜別了老婆婆,馬上回學堂上學去了。此后,李白再也沒有曠課逃學,不僅如此,他還堅持博覽群書。經過不懈努力,李白終于成為名垂千古的“詩仙”。
3李白的故事之李白醉書狂草敵兵
唐玄宗時,渤海國的使者帶著國書來到長安,唐玄宗召見番使,命令翰林學士宣讀番書。
不料翰林學士打開番書,見上面全是些鳥獸文字,竟一字不識。唐玄宗宣詔文武百官,文武百官也沒有一個人識得。唐玄宗震怒。
翰林學士賀知章回到家中,憂心忡忡,長吁短嘆,引起家中客人李白的關注。
李白問明情況,道:“可惜我李白金榜無名,不能為朝廷分憂解難。”賀知章問知李白能識番文,驚喜萬分,立刻向唐玄宗作了匯報。唐玄宗賜李白進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帶,在金鑾殿上接見了李白。
李白捧起番書,用唐音譯出,念道:“渤海國大可毒書達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麗,與俺國逼近,邊兵屢屢侵犯我界,想出自官家之意。俺如今不可耐者,差官來講,可將高麗176城讓與俺國……若還不肯,俺起兵來廝殺,且看哪家敗勝!”這分明是一份“宣戰書”。唐玄宗問文武百官:“番人要興兵搶占高麗,有何策可以應敵?”眾人緘口不答。玄宗又問李白:“那我們該如何回復番使?”李白道:“明天召見番使,我當面回答他。”唐玄宗當即封李白為翰林學士,設宴款待。
第二天上朝,李白大筆一揮,不一會兒就寫好了國書,當眾念道:“大唐開元皇帝,詔諭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敵,蛇龍不斗。本朝應運開天,撫有四海,將勇卒精,甲堅兵銳……方今圣度汪洋,恕爾狂悖,急宜悔禍,勤修歲事,毋取誅戮,為四夷笑……”
番使大為震驚。回到渤海國,將大唐國書交給渤海國國王,國王看后驚嘆道:“天朝有神仙相助,如何敵得!”于是,寫了降表,歸順大唐王朝。
李白醉書狂革,展示了大唐威儀,嚇退挑釁的蠻國。“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4李白的故事之李太白跳月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據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
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么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太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
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太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里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
到了半夜,李太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里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太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
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里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后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臺”,據說那里就是當年大詩人李太白賞月的地方。
5李白的故事之力士脫靴
李白過人的才華,使他成為一位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所以就連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個怎樣厲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詔書請李白到皇宮來相見,一起商談國家大事。聽到皇帝召見,李白邁著大步,仰天長笑著走進皇宮,沒有一絲拘束緊張的樣子。
唐玄宗看見李白儀表非凡,氣宇軒昂,雙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陽升起在東方。通過與李白親切的交談,皇帝發現這個李白可真是不簡單,他的知識如此淵博,無論問他什么問題,都能對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獨到的見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這樣一個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邊,高興得合不攏嘴,立即邀請李白留下來和他一起吃飯。當時,誰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飯,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榮耀的事。更何況,皇帝還用滿桌的好菜親自招待李白呢。
于是,有很多人羨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別人嫉妒他呢,他還是像以前一樣瀟灑狂放。李白喜歡喝酒,與他同一個時代的另一位大詩人杜甫有一首詩曾經這樣寫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首詩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詩,他倒在長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時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喚,他也不理,而自稱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見李白,請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詔書。恰巧李白剛剛喝完酒,東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瞇著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見站在皇帝身邊的一個太監正在很不友好地盯著他。這個太監叫高力士,當時得到皇帝無比的寵愛,就連皇帝的兒子們也稱呼他“阿哥”,王公大臣們也要稱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總想著:“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紅人,誰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宮里橫行霸道,老欺負那些被他排擠的小官員。
他發現皇帝喜歡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還想著要找個機會整整李白呢。
李白呢,其實早就看不慣這個欺軟怕硬的太監了。于是趁著這天的酒性對皇帝說:“皇上,我有個小小的請求,不知您準不準?”皇上因為急著要李白寫詔書,便著急地說:“你有什么要求,盡管講。”李白說:“我剛喝了點酒,因此無法像平常那樣很恭敬地寫文章。請皇上準許我穿戴隨便一點,這樣我才能把這篇詔書寫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著胡子說:“既然這樣,我就準許你隨便一點吧。”
于是,李白伸了個懶腰說:“我穿的鞋太緊了,要換一雙松一點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給他取雙便鞋來換。李白趁機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腳一伸:“給我把鞋脫了!”高力士平時作威作福搞慣了,沒想到李白會來個突然襲擊。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高力士當慣奴才的膝蓋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給李白把靴子脫了。
這一次,李白可給那些受高力士欺負的人出了口氣,就連千百年后的人們聽到這個故事也覺得痛快呢。
【李白的故事】相關文章:
李白的故事08-17
李白的故事03-04
李白拜師的故事08-04
關于李白的故事12-01
詩仙李白的故事12-29
有關李白的故事11-06
李白的小故事10-30
李白的故事【薦】05-01
詩仙-李白的故事02-26
(通用)李白的故事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