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詩集合(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說到古詩,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白的古詩,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的古詩1
峨眉山月歌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月下獨酌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月下獨酌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
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月下獨酌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造化夙所稟。
一樽齊死生,萬事固難審。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月下獨酌其四
窮愁千萬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
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
春夜洛城聞笛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登金陵鳳凰臺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獨坐敬亭山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古詩2
折荷有贈
作者:李白
原文:
涉江玩秋水,愛此紅蕖鮮。
攀荷弄其珠,蕩漾不成圓。
佳人彩云里,欲贈隔遠天。
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
翻譯及賞析:
劃船到江中去蕩漾秋天的江水,更喜愛這荷花的鮮艷。
撥弄那荷葉上為水珠,滾動著卻總不成圓。
美好的佳人藏在彩云里,要想贈給她鮮花,又遠在天際。
苦苦相思而相見無期,惆悵遙望在凄涼的秋風里。
⑴涉:本義是步行渡水,這里有泛舟游歷之意。玩:賞玩、欣賞。秋水:秋天的江湖水,雨水。唐《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⑵紅蕖(qú):荷花盛開的`樣子。蕖:芙蕖,荷花的別名。
⑶弄:有把玩、欣賞之意。
⑷蕩漾:水波微動。《夢游天姥吟留別》:“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⑸佳人:美女。《登徒子好色賦》:“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
⑹遠天:遙遠的天宇,說明空間距離之遠。
⑺相似: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悅而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漢《留別妻》:“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無因:沒有門徑,沒有辦法。
⑻涼風:秋風。《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李白《秋思》詩:“蕪然蕙草暮,颯爾涼風吹。”
李白的古詩3
獨不見李白古詩閱讀材料
白馬誰家子?黃龍邊塞兒。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
春蕙忽秋草,莎雞鳴曲池。
風催寒梭響,月入霜閨悲。
憶與君別年,種桃齊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終然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獨不見李白古詩閱讀題目
①下列對本詩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寫白馬子(邊塞兒)遠戍邊塞,閨中人憶之而流淚,款款深情,感人至深。
B.“春蕙忽秋草”四句寫出了從春天到秋天,閨中人孤獨難耐,承受著思念的苦痛。
C.“憶與君別年”兩句寫當年離別時種下的桃樹十分矮小,表達了歲月易逝的悲痛。
D.“終然獨不見”兩句點明題意,使用一個“空”字,飽含了閨中人思夫絕望之感。
②簡析“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中數詞使用的藝術效果。(4分)
③清代學者王琦說:“楊升庵曰:太白詩:‘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又云:‘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豈是’‘殊非’,變幻二字,愈出愈奇。”請結合詩句內容分析這兩個詞語使用的妙處。(5分)
附:
送陸判官往琵琶峽
李白
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
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
獨不見李白古詩閱讀答案
①(3分)C
②(4分)
【答案示例】
“百馀尺”運用夸張手法與“種桃齊蛾眉”形成對比,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寫出桃樹之高,時間的流逝,表達了閨中人對丈夫的思念之苦。(言之有理即可)
③(5分)
【答案示例】
“天山三丈雪,豈是遠行時”意思是天山雪深三丈,難道是遠行的時候嗎。“豈是”一詞使用反問語氣,借女子對丈夫在如此艱苦惡劣的情況下仍要戍守邊塞的不解,表達了詩人的反戰情緒。
“水國秋風夜,殊非遠別時”是說在水鄉秋夜風月的美好時光,本非遠別的時候。“殊非”一詞使用否定口氣,加深了詩人不愿離別的感情程度。
(言之有理即可)
獨不見李白古詩閱讀譯文
騎在白馬上翩翩而馳的,那是誰家的少年,是在龍城邊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天山如今天寒地凍,積雪厚有三丈,這個時候怎么適合遠行呢?春日的蕙蘭忽而變得枯萎,變成了秋草,閨中的美人也已經到遲暮之年了。在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邊傳來陣陣吱吱呀呀梭子的聲響。那是風吹動寒梭發出的聲響,月亮伴著清霜,更顯出秋天深居閨中的女子的無限傷悲。還記得與丈夫離別的那年,門前種的桃樹與她齊眉。如今桃樹已經高百余尺了,花開花落幾十年過去,很多枝條已經枯萎了。始終不見丈夫歸來,只有凄傷的眼淚獨自空流。
李白的古詩4
目錄
作品簡介《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作品,其一為七言絕句。這首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都以廬山的香爐峰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都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夸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后細致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為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后兩句用夸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作品原文
望廬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作品注釋
⑴廬山:又名匡山,中國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陽湖盆地,在廬山區境內,聳立于鄱陽湖、長江之濱。
⑵“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里指瀑布。
⑶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里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
⑷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的帶狀星群。九天:極言天高。古人認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一作“半天”。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作品譯文
太陽照耀香爐峰生出裊裊紫煙,遠遠望去瀑布像長河懸掛山前。
仿佛三千尺水流飛奔直沖而下,莫非是銀河從九天垂落山崖間。
創作背景
這首詩一般認為是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年)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廬山時所作。
作品鑒賞
這首七絕詩流傳很廣,曾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
廬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南傍鄱陽湖,古稱南障山,相傳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廬居此山,因而得名,瀑布,指香爐峰附近的開先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峰在廬山西北部,因其峰尖圓,狀如博山香爐,加上峰頂終年云霧如香煙繚繞,頗具香爐之神。這句詩是寫香爐峰的奇麗景色,為瀑布勾勒一幅壯美雋逸的背景圖畫。香爐峰上之山石多為紫褐色,兼有云母頁巖,山頭常年云霧升騰。
在陽光的照耀下,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因此遠遠望去會有“紫煙”繚繞之感。這里的“香爐”、“紫煙”無疑是景物名稱的偶然巧合,但是經過詩人似乎漫不經心的一筆巧借、點化,卻增添了動感。這里的勾勒環境,其實并不單純為了描繪美景,而是借此來寄情托意,將自己的性格、理想寓于追求香煙縹緲的仙境的志趣之中。唯其如此,才更能顯示出“謫仙人”李白那飄逸、豪放的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遙看瀑布掛前川”,把遙望中開先瀑布的形象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里的`一個“掛”字,化動為靜,突現了遠望中瀑布的靜態感、其燦若珠簾、潔如白練的壯美感。這樣,在雄闊的背景中勾出珠簾垂空、直瀉潤底的一泓瀑布,就增添了詩歌景中有聲、以靜顯動的氣韻。
“ 飛流直下三千尺”一句,詩人扣緊瀑布的噴涌, 通過“飛流”、“直下”兩個極有氣勢的動詞和“三千尺”這個富于夸張的數量詞,把瀑流之湍急、沖力之猛烈、聲勢之宏大,展現于讀者眼前。在這突如其來的氣勢面前,第四句妙筆的生發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中,詩人巧借銀河自天而降的比喻,渲染瀑布飛動的氣勢。此處的“疑”字分外傳神,它既真切地傳達了詩人仰觀飛瀑時一剎那間的心靈感受,又符合開先瀑布高接云天的實際。它在青玉峽之上游約二華里處,位于香爐峰之左前側,其正后方沒有峰巒遮擋,瀑流自開先峰脊直瀉而下,游人在瀑布前仰望,大有瀑布之水“天上來”的感覺。
李白是積極浪漫主義的藝術大師,這首詩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精神、激奮的愛國熱情和橫空飄逸的才氣。詩人積極浪漫地調動想象、夸張、比喻等藝術手法來突現廬山開先瀑布的變幻多姿和雄奇壯觀,把瀑布描繪成了獨具個性的藝術形象。
全詩融情于景。廬山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洋溢著詩人昂揚激進的思想,蘊含著他對祖國錦繡山河的深切感情。詩人豐富獨特的想象,使全詩的字里行間飄蕩著浪漫主義的色彩。詩人又調動襯托、夸張、比擬等修辭手段,更使全詩神采飛揚,渾然天成。蘇東坡對李白這首《望廬山瀑布》詩推崇備至,評贊曰:帝譴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峰。此峰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于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為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為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為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著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致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夸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于是接著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贊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和抒情的范例。
作品點評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四:然余謂太白前篇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于絕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詩云:“千古猶疑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或謂樂天有賽不得之語,獨未見李白詩耳。李白《望廬山瀑布》詩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故東坡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以余觀之,銀河一派,猶涉比類,未若白前篇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鑿空道出,為可喜也。
元代韋居安《梅磵詩話》:李太白《廬山瀑布》詩有“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二句“語簡意足,優于絕句,真古今絕唱”,“非歷覽此景,不足以見詩之妙”。……有“疑是銀河落九天”句,東坡嘗稱美之。
明代高棅《品匯》:劉云:奇夐不復可道。又云:以為銀河,猶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蘇軾曰:仆初入廬山,有陳令舉《廬山記》見示者,且行且讀,見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詩,不覺失笑。開元寺主求詩,為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為徐凝洗惡詩。”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非身歷其境者不能道。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試參之。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古詩5
1、《贈裴十四》
唐·李白
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身騎白黿不敢度,金高南山買君顧。
徘徊六合無相知,飄若浮云且西去!
2、《北風行》
唐·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3、《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
唐·李白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
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
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
云臺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
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
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復西歸。
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4、《公無渡河》
唐·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5、《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6、《江行寄遠》
唐·李白
刳木出吳楚,危槎百余尺。
疾風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別時酒猶在,已為異鄉客。
思君不可得,愁見江水碧。
李白的古詩6
古詩《贈友人其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袖中趙匕首。
買自徐夫人。
玉匣閉霜雪。
經燕復歷秦。
其事竟不捷。
淪落歸沙塵。
持此愿投贈。
與君同急難。
荊卿一去後。
壯士多摧殘。
長號易水上。
為我揚波瀾。
鑿井當及泉。
張帆當濟川。
廉夫唯重義。
駿馬不勞鞭。
人生貴相知。
何必金與錢。
作品賞析
【注解】:
①徐夫人:古代鑄劍名家,姓徐名夫人。
【韻譯】:
袖中揣著趙國制造的匕首,是從徐夫人家買的。
霜雪刀刃幽閉在玉匣中,經歷了燕國又經歷秦國。
謀劃的事情沒有著落,淪落在旅途的沙塵之中。
想把這柄匕首送給你,讓它與你同急共難。
荊軻去后,壯士多被摧殘。
在易水邊高聲痛哭,易水也為我揚起滔天波瀾。
鑿井就要深到泉水,揚帆就要幫助人渡河,我就希望能輔佐帝王。
廉正的`人重義,駿馬不需要加鞭。
人生貴在相知,何必談什么金錢?
李白的古詩7
原文: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
月化五白龍,翻飛凌九天。
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
虜箭雨宮闕,皇輿成播遷。
英王受廟略,秉鉞清南邊。
云旗卷海雪,金戟羅江煙。
聚散百萬人,弛張在一賢。
霜臺降群彥,水國奉戎旃。
繡服開宴語,天人借樓船。
如登黃金臺,遙謁紫霞仙。
卷身編蓬下,冥機四十年。
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
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
愿與四座公,靜談金匱篇。
齊心戴朝恩,不惜微軀捐。
所冀旄頭滅,功成追魯連。
譯文:
月亮化為五條白龍,飛上了九重云天。
范陽叛軍如胡地黃沙飛離北海,閃電一般橫掃洛陽。
胡虜的箭雨一般射向宮闕,皇帝的車駕逃往四川。
英明的王子秉受朝廷的謀劃,執掌兵權靖清南邊。
軍旗漫卷,如大海波濤;武器森列,似江上的云煙。
一人指揮百萬大軍,張弛聚散,號令森嚴。
御史臺來了眾多英賢,在南方水國,舉起了軍旗。
繡衣御史宴集一起,杰出的永王借給樓船。
好似登上黃金臺,謁見紫霞中的神仙。
我藏身于茅屋里面,不問世事四十年。
豈知隱居草澤的人,腰里有著鋒利的龍泉;
一劍揮去,劈開浮云,發誓要掃清幽燕。
如今很想與諸位御史.靜心討論金匱兵書。
大家都感謝王子的恩德,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所希望的是平定叛亂,功成身退,追隨魯仲連。
注釋:
1.“月化”句:《十六國春秋·后燕錄》載,后燕慕容熙建始無年,太史丞梁延年夢月化為五白龍。夢中占之曰:“月,臣也;龍,君也。月化為龍,當有臣為君。”比喻安祿山稱帝。
2.皇輿:皇帝坐的車,代指唐玄宗。播遷:流亡。
3.英王:指水王李璘。廟略:指朝廷的謀劃。
4.秉鉞:持斧,借指執掌兵權。
5.霜臺:御史臺,御史職司糾彈,嚴肅如霜,故名。此處借以贊美永王幕府諸侍御。
6.戎旃(zhān):軍旗。奉戎旃,謂參加永王軍隊。
7.繡服:指傳御。
8.天人:才能杰出者,謂永王璘。
9.黃金臺:又稱金臺、燕臺,故址在今河北易縣東南北易水甫。戰國時,燕昭王筑此臺,置千金于臺上,延請天下賢士。
10.編蓬:編結蓬草以為門戶,喻平民居處。
11.冥機:息機,不問世事。
12.龍泉:即龍淵,古代傳說中著名鑄工歐冶子干將所造的利劍。
13.決:劈開。《莊子·說劍》:“上決浮云,下絕地紀。”
14.幽燕:今北京市、河北北部以及遼寧西部一帶,是安祿山的根據地。
15.眾匱篇:兵書名。《隋書·經籍志》有《太公金匱》二卷。
16.旄頭:即昂宿,胡星。旄頭滅,指平定安史之亂。
17.魯連:即戰國時魯仲連。曾為趙國退秦軍,事后不受趙國賞賜,功成身退。
賞析:
奚祿詒日本篇:“首序祿山之亂,次入永王,次入諸侍御,次自序,末勉諸公以報國。”正道出了全詩的結構及其主題。
開頭六句敘寫安史叛軍的囂張氣焰及其叛亂的主要過程。其中“胡沙驚北海”、“電掃洛陽川”、“虜箭雨官闕”等句對當時的形勢做了高度的藝術概括。“皇輿播遷”四字則道出了唐王朝腐敗,不堪叛軍一擊的可悲情況。詩句間詩人的愛憎感情是很鮮明的。
接下六句敘寫永王承朝廷委任,率軍南下的情景。“云旗卷海雪,金戟羅江煙’’兩句,是描寫永王的'旌旗舒卷有如海濤,武器羅列有如江煙的雄壯氣勢。“聚散百萬人,弛張在一賢”兩句是對永王璘的熱情贊美。
再下六句贊揚諸侍御才華出眾,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身赴宴會“如登黃金臺,遙謁紫霞仙”的暢快心情。
再下六句是抒寫自己的愛國之志。表明他盡管是一個“草間人”,但是他的腰下卻有“龍泉”寶劍,意在強調自己有非凡的才干,“浮云在一決,誓欲清幽燕”兩句是緊承上面四句,作一收束,直抒胸臆,表達自己愿為國家平定叛亂的雄心壯志。這幾句寫得詞情慷慨,意氣揮放。
最后六句勉勵四座諸公要齊心協力,不惜微軀,盡力報國。這幾句既是勉勵大家,也是激勵自己,所以最后又歸結到自身上來,表明自己平素所懷的功成身退的理想。全詩共分五層,每六句一轉,結構井然,氣韻流動,有力地抒發了愛國的豪情。詩中先敘安史之亂,次述永王的率軍平亂;再次贊美諸侍御的清正嚴明;最后表明自己渴望為平定叛亂貢獻出一切力量,并勉勵大家盡力報國,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思想。
李白的古詩8
《天末懷李白》
作者:杜甫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注解】:
1、天末:猶天邊;
2、君子:指李白。
3、文章句:意謂有文才的人總是薄命遭忌。
4、魑魅句:意謂山精水鬼在等著你經過,以便出而吞食,猶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一憎一喜,遂令詩人無置身地。
5、應共句:因屈原被讒含冤,投江而死,與李白之受枉竄身,有共通處,往夜郎又須經過汨羅,故也應有可以共語處。
6、汨羅:汨羅江,屈原自沉處,在今湖南湘陰縣。
【韻譯】:
涼風習習來自天邊的夜郎,老朋友啊你心情可還舒暢。
鴻雁何時能捎來你的`音信?江湖水深總有不平的風浪!
有文才的人往往薄命遭忌,鬼怪正喜人經過可作食糧。
你與屈原有共冤共語之處,請別忘了投詩祭奠汨羅江!
【評析】:
李白于至德二載(757),因永王 之罪受牽連,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還。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詩,眷懷李白,設想他當路經汨羅,因而以屈原喻之。其實,此時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因涼風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懷思。文人相重,末路相親,躍然紙上。
李白的古詩9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1、舉:抬。
①夜思:一作“靜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編入《樂府集·新樂府辭》,并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舉頭:抬頭。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晉《清商曲辭·子夜四時歌·秋歌》:“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頭:形容沉思的神態。思:思念。
【韻義】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詩文解釋】
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創作背景】
李白《靜夜思》一詩的寫作時間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歷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寫作地點在當時揚州旅舍。其《秋夕旅懷》詩當為《靜夜思》的續篇,亦同時同地所作。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李白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評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李白的這首思鄉之作,被稱為“千古思鄉第一詩”,感動了古今無數他鄉流落之人。
詩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謂平實樸素之極,以此清靜之景來襯出李白的寂寞孤單。這首詩在寫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畫和行動舉止描寫相結合,第二句中,一個“疑”字點出李白的內心深處迷離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產生錯覺。這是李白極寫思鄉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離。后兩句李白從沉思中轉而清醒過來,便是一“舉頭”,再一“低頭”。為何要“舉頭”?因為李白后來既然已醒悟到地上應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產生了無窮的遐想,這就是“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類的古人有關月光傳情的詩句所表述的思親之情。
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還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舉頭”仰望,這樣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從這明月里尋找家人從遠方寄送來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李白便又轉而“低頭”了。為何還要“低頭”呢?這是因為雖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舊不能從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無奈之中,只得低頭沉思不語了。以無情言情則情出,從無意寫有意則意真。于是,李白將對故鄉的.思念,化為寄情明月之舉,頭上的明月,心中的故鄉,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李白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李白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李白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后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李白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李白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李白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李白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
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李白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李白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李白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李白的古詩10
原文:
紀南陵題五松山
圣達有去就,潛光愚其德。
魚與龍同池,龍去魚不測。
當時版筑輩,豈知傅說情。
一朝和殷羹,光氣為列星。
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極。
桐宮放太甲,攝政無愧色。
三年帝道明,委質終輔翼。
曠哉至人心,萬古可為則。
時命或大繆,仲尼將奈何。
鸞鳳忽覆巢,麒麟不來過。
龜山蔽魯國,有斧且無柯。
歸來歸去來,宵濟越洪波。
譯文:
圣達之人或隱或顯,喜歡晦光韜跡,莫辨智愚。
魚龍同池,魚知道何時龍將飛去?
當時和傅說一起打工的人,知道他日后會騰達嗎?
可是當他遇到殷朝武丁的賞識以后,不是成為了國家的棟梁,氣沖斗牛嗎?
伊尹據說是生于桑樹間的,來歷不明,寄養在廚房師傅那里,長大以后也能輔佐殷朝啊!
當太子當皇帝以后道德敗壞,伊尹照樣把他禁閉在銅宮中,自己毫無愧色擔當起攝政的責任。
三年以后,太子改邪歸正,伊尹又重新立他為帝,而自己仍舊發誓擔負輔翼的角色。
這是件多么膾炙人口的事情,留下了萬古英名。
當時運太背的時候,孔夫子也是沒有辦法的。
鳳凰的巢穴也會顛覆,麒麟也不到來,喝水都塞牙。
小人蒙蔽君王,就像龜山的陰影蒙蔽魯國一樣,有才無權位,能起什么作用呢?
還不如歸來,隱居山林,等待時機。
注釋:
1、南陵:唐縣名,在今安徽南陵。
2、五松山:山名,在今安徽銅陵西北。
3、圣達:才智高超的`人。
4、就:歸、趨、從。
5、潛光:指避世。《晉書·郭瑀傳》:“潛光九皋,懷真獨遠。”
6、愚其德:有德而其貌若愚。《史記》:“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7、魚與龍:魚,喻一般人。龍,喻圣達。
8、傅說(fùyuè)情:傅說操筑于傅巖,殷高宗得之,命為相,致殷中興。《韓詩外傳》:傅說負土而板筑,以為大夫,其遇武丁也。李善《文選注》:“郭璞《三蒼解詁》曰:板,墻上下板。筑,杵頭鐵沓也。”
9、和殷羹(gēng):這是殷高宗命傅說作相之詞,說他是國家極需要的人。《尚書·說命》:“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10、為列星:相傳傅說死后,其精神“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晉書·天文志》:“傅說一星,在尾后。”《莊子》:“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陸德明《音義》:“崔云:傅說死,其精神乘東維,托龍角,乃為列宿,今尾上有傅說星。”
11、伊尹生空桑:《呂氏春秋·本味》:“有先氏女子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水經注》: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嬰兒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濱,夢神告之曰:“臼水出而東走。”母明視,而見臼水出焉,告其鄰居而走,顧望其邑,咸為水矣。其母化為空桑,子在其中,有莘氏女取而獻之,命養于庖,長有賢德,殷以為尹,曰伊尹也。此二句介紹伊尹童年成長經歷。
12、捐庖佐皇極:《史記·殷本紀》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湯任以國政,致于王道。
13、桐宮放太甲,攝政無愧色:伊尹將太甲放逐到桐宮,以使其悔過。桐宮,位于商湯墓附近。
14、三年帝道明,委質終輔翼:《史記》:“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委質”有二解。《左傳》:“策名委質。”孔穎達曰,“質,形體也。拜則屈膝而委身體于地,以明敬奉之也。”章懷太子《后漢書注》:“委質,猶屈膝也。《國語》:委質為臣,無有二心。韋昭解:質,贄也。士贅以雉,委質而退。”《史記索隱》:“服虔注:左氏云古者始仕,必先書其名于策,委死之質于君,然后為臣。示必死節于其君也。”依前二說,作“哲”音讀。依后二說,作“至”音讀。此二句說太甲三年后悔過改善,伊尹將其接回,重新掌管政權,自己繼續輔佐。
15、則:法則、榜樣。
16、時命或大繆(miù):謂命運不濟,生不逢時。《莊子》:“時命大謬也。”命,命運。繆,差錯。
17、仲尼:孔子的字。
18、鸞(luán)鳳忽覆巢,麒麟不來過:《孔子家語》:“孔子自衛入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犨鳴犢、舜華,乃臨河而嘆曰:‘丘聞之,刳胎殺夭,麒麟不至其郊;覆巢破卵,鳳皇不翔其邑。何則?君子違傷其類也。’遂還,息于陬。”
19、龜山蔽魯國,有斧且無柯:孔子《龜山操》:“予欲望魯,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樂府詩集》:“《琴操》曰:《龜山操》,孔子所作也。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欲諫不得,退而望魯龜山,作此曲,以喻季氏若龜山之蔽魯也。”《元和郡縣志》:龜山,在充州泗水縣東北七十里。陸賈《新語》:“有斧無柯,何以治之?”
20、宵濟:夜渡。
賞析:
李白這首長詩,主要以三位古代圣賢的事跡構作而成。詩人借古抒懷、以典述志,明晰地表達出詩人仕途“窮達”觀,含蓄地透露出詩人晚年的悲愁幽恨。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一般尤為仕人遵奉的信條,李白亦不例外。這首詩中以傅說和伊尹兩典來寫“達”。要“達”,一要仕人必須是一個人才,是池中之“龍”,要發圣賢之光,懷圣賢之德,具“佐皇極”之才能;要“達”,二要君主必須慧眼識賢才。殷高宗思賢若渴,夢得圣人,遍訪天下,終于在從事筑墻勞動的努力中找到了賢相傅說;伊尹不過是商湯妻有莘氏的奴隸,又當過廚子,商湯卻不嫌其地位低賤,委以相位。這樣,“達”者就能“兼濟天下”,一展宏圖。殷商時期不被人理解的傅說曾運籌帷幄,大興殷室,死后亦化為天上星宿,他確是古來圣賢璀璨星群中的佼佼者。伊尹的治績更為輝煌,他助湯攻擊夏桀,又歷佐卜丙、仲壬兩王,當太甲無道時,他果斷地將其放逐于桐宮,自己攝政,直至三年后太甲悔過修道,才復其帝位,忠心輔助。這種政績,不由得使詩人無限虔誠地吟出了“曠哉至人心,萬古可為則”的贊美。由此可見,“達”既是有才、適才、用才、成才的過程,又是君臣相悅、共治國政的過程。因此,“達”成了有為仕人、賢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第三個孔子的典故是寫“窮”。時世乘謬,運命不濟,圣賢仲尼也無可奈何。孔子一生奔走于衛、陳、齊、楚等列國間,四處碰壁。他自衛入晉,聞趙簡子殺二賢臣,曾感慨賢才求仕五路。他也曾登魯國龜山,作《孔子龜山操》,視季桓子若龜山之蔽魯,深感自己手無權柄,仕途窘窮,無法實現三代仁政,不得已而歸來牑下,厄而著《春秋》。詩中三個典故均舉名相大賢的事例,分析仕途甘苦,發窮達之論。
詩中大部分篇幅寫古時賢達者的豐功偉績,表現了詩人對他們的艷羨、贊美和自身“懷才不遇”的感慨;而在孔子的典故中既對圣賢大德的儒家鼻祖一生窘窮寄于同情,還為自己與之類似的“窮”途末路悲憤不已。詩人所以舉孔子為仕“窮”的例子,還因為孔子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仍“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追求從政理想的精神與自己產生了共鳴。綜上所述,李白的仕途“窮達”觀以“達”——入世濟民為核心的,他的憂喜備份由此而來,他的進步、偉大也由此而來。
李白的古詩11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怨情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下江陵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的古詩12
古詩《金陵望漢江》
年代:唐
作者:李白
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
六帝淪亡后,三吳不足觀。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
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
作品賞析
【注解】:
⑴郭璞《江賦》:“流九派乎潯陽。”應劭《漢書注》:“江自廬江、潯陽分為九。”
⑵謝靈運詩:“天地中橫潰。”
⑶《江賦》:“長波浹渫,峻湍崔嵬。”張銑注:“崔嵬,湍高貌。”
⑷六帝:吳、晉、宋、齊、梁、陳六代之帝。
⑸《水經注》:吳后分為三,世號“三吳”,吳興、吳郡、會稽也。
⑹《東京賦》:“區宇又寧。”
⑺《尚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孔穎達《正義》:“《說文》云:拱,斂手也。垂拱而天下治,謂所任得人,人皆稱職,手無所營,下垂其拱,故美其垂拱而天下治也。”《戰國策》:“秦王垂拱而受西河之外。”鮑彪注:“垂衣拱手,言無所事也。”
⑻任公子投竿東海,釣得大魚,因眾派安流,水無巨魚,故任公子之釣竿可罷,喻言江漢寧靜,地無巨寇,則王者之征伐可除也。[2]
作品譯文
長江萬里長,水勢如同九條巨龍蜿蜒入海。
在中國大地肆意橫行,一路急流險灘。
至從吳晉等六朝以后,三吳古國基本就沒有什么戲唱,沒有出過杰出的.帝王。
我大唐君王統一中國,無為而治,海內平安。
就像我這樣才華橫溢之士也沒有事干,滄海已經沒有大鯨魚,善于釣大魚的任公子就只好下崗。
李白的古詩13
1、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2、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3、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4、搖X女蘿枝,半掛青天月。
5、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
6、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牽引條上兒,飲弄水中月。
7、秋風渡江來,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滅燭延清光。
8、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9、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10、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1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12、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3、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懸玉鉤。
14、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5、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16、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
17、玉蟾離海上,白露濕花樹。云畔風生爪,沙頭水浸眉。
18、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19、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20、閑窺石鏡清我心,綠蘿開處懸明月。
21、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22、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2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的古詩14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賞析一:
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梁元帝賦云:“登樓一望,唯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此詞境界似之。然其寫日暮景色,更覺凄黯。此兩句,白內而外。“瞑色”兩句,自外而內。煙如織、傷心碧,皆瞑色也。兩句折到樓與人,逼出“愁”字,喚醒全篇。所以覺寒山傷心者,以愁之故;所以愁者,則以人不歸耳。下片,點明“歸”字。“空”字,亦從“愁”字來。烏歸飛急,寫出空間動態,寫出鳥之心情。鳥歸人不歸,故云此首望遠懷人之詞,寓情于境界之中。一起寫平林寒山境界,蒼茫悲壯。粱元帝賦云“空佇立”。“何處”兩句,自相呼應,仍以境界結束。但見歸程,不見歸人,語意含蓄不盡。
賞析二:
此詞為登臨望遠、抒懷愁思之情。開篇詞人用畫筆在廣漠的平林上抹出牽動愁思的如織暮煙。畫面的靜景帶有動勢,它暗藏著時間的瞬息之間的冉冉推移。當遠眺著暮靄籠罩的平林的第一眼,望中還呈現著寒碧的山光,該是太陽下山沒多久吧!但一轉眼,暝色悄悄滴降臨了。“暝色”之下用了一個神來之筆的“入”字,把把暝色人格化,比作一個帶來了離愁的闖入者,比“夜幕”這一類平泛的靜物更能使景色活躍在讀者的心頭眼底。于是,高樓上孤單的愁人,就益發和冉冉而入的暝色融合在一起了。
這樓頭的遠眺者是因何而發愁呢?我們不禁要想起“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牗”這兩句漢代古詩。她是在懷念,期待遠人。從下片可以想象,那征人是已經有了行將歸來的消息吧。但此刻,他在何處?在做什么?是日暮投宿的時候他正在走入一家村舍嗎?還是早已打尖,此刻正和旅伴在酒肆中暢飲,乃至在和當壚的酒家女調笑?或者,是由于什么事情的牽絆,至今還未踏上歸程?向心頭襲來的各種怪異的聯想,不斷增添這女子的愁思。這里面當然也纏夾著往昔的甜美回憶,遐想著久別重逢的情景。這時令,正如李商隱所說的“心事如波濤”,這樣那樣都會增添她期待的激情的'濃度。
這惆悵,哀怨而又纏綿的期待,自然會使樓頭人產生有如王維詩“心怯空房不忍歸”的心情。這驅使她佇立于玉階,癡癡地、徒勞地茫然望著暮色中歸飛的宿鳥。鳥歸人不歸,觸景生情,這歸鳥又惹起無限愁思。那阻擋在她和征人之間的遙遠的歸程啊,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長亭、短亭!
眼前所見的日暮景色,這平林籠煙,寒山凝碧,暝色入樓,宿鳥歸林;心頭所想的那遠人,那長亭短亭,以及橫隔在他們之間的迢遞的路程……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白的古詩15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
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注釋
⑴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種外墻。
⑵白水:清澈的水。
⑶一:助詞,加強語氣。名做狀。
⑷別:指的是告別。
⑸蓬:古書上說的一種植物,干枯后根株斷開,遇風飛旋,也稱“飛蓬”。作者用“孤蓬”喻指遠行的朋友。
⑹征:指的是遠行。
⑺浮云游子意:曹丕《雜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后世用為典實,以浮云飄飛無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飄動的云。游子,離家遠游的人。
⑻茲:指的是聲音詞。此。
⑼蕭蕭:指的是馬的呻吟嘶叫聲。
⑽班馬:指的是離群的馬,這里指載人遠離的馬。班,分別;離別,一作“斑”。
賞析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作者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
接下去兩句寫情。作者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說: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說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筆揮灑出分別時的寥闊背景:天邊一片白云飄然而去,一輪紅日正向著地平線徐徐而下。此時此景,更令作者感到離別的不舍。這兩句“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也對得很工整,切景切題。作者不僅是寫景,而且還巧妙地用“浮云”來比喻友人: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無限關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落得徐緩,把最后的光線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作者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為游子將行未行的戀舊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復雜意緒。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為故人的眷戀之情,亦可理解為對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陽無限好”、“長河落日圓”,但愿友人前路陽光燦爛,諸事圓滿遂心,呼應了“孤蓬萬里征”一句。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了分離時的動作,作者內心的感受沒有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作者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末聯借馬鳴之聲猶作別離之聲,襯托離情別緒。李白化用古典詩句,用一個“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誼,是鬼斧神工的手筆。
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詩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組成了一幅有聲有色的畫面。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李白的古詩】相關文章:
李白的古詩01-06
李白的經典古詩05-16
古詩大全李白08-24
李白古詩鑒賞07-18
李白思鄉的古詩12-30
李白古詩欣賞09-08
李白的送別古詩08-12
李白古詩大全09-03
李白古詩句05-09
李白寫的古詩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