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關山月》全詩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李白《關山月》賞析
李白《關山月》賞析1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關山月字詞解釋:
⑴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⑵天山:甘肅祁連山。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指漢高祖劉邦與匈奴交戰,在白登山被困之事。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⑸戍客:駐守邊疆的戰士。
⑹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關山月原文翻譯: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關山月背景:
李白看見征戰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所作。
關山月主旨: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表達了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和那些作為妻子的女人對著月夜高樓嘆息不止的思夫之情。
關山月賞析:
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朽,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朽,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關山月》賞析2
《關山月》原文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關山月》翻譯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
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
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
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
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關山月》注釋
⑴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⑵天山:甘肅祁連山。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指漢高祖劉邦與匈奴交戰,在白登山被困之事。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⑸戍客:駐守邊疆的戰士。
⑹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關山月》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漢族,祖籍隴西成紀。一說出生于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時跟隨父親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說即出生于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關山月》作品賞析
《關山月》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借樂府舊題創作的一首五古。全詩分為三層,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此詩如同一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以怨情貫穿全詩,色調統一,渾然一體,氣象雄渾,風格自然。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 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 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 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李白的《關山月》描繪了一幅清冷蒼茫的月夜圖,將關山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思鄉情懷融入月夜高樓,表達了詩人對征人的關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此詩氣勢博大,意境深遠,讀來哀婉凄涼而又雄渾悲壯。詩人將戰士的思鄉、家人的思親融于廣闊蒼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傷。
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這首寫“關”“山”“月”的詩,就表現了他關心民生、悲天憫人的另一種情操。
李白《關山月》賞析3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出自唐代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一作:望邊色)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譯文/注釋
譯文
一輪明月從祁連山升起,穿行在蒼茫云海之間。
浩蕩的長風吹越幾萬里,吹過將士駐守的玉門關。
當年漢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
這里就是歷代征戰之地,出征將士很少能夠生還。
戍守兵士遠望邊城景象,思歸家鄉不禁滿面愁容。
此時將士的妻子在高樓,哀嘆何時能見遠方親人。
注釋
⑴關山月: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多抒離別哀傷之情。《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
⑵天山:即祁連山。在今甘肅、新疆之間,連綿數干里。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謂秋風自西方吹來,吹過玉門關。
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漢書·匈奴傳》:“(匈奴)圍高帝于白登七日。”顏師古注:“白登山在平城東南,去平城十余里。”
⑸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窺伺,侵擾。青海灣: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由來:自始以來;歷來。《易·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來者漸矣。”
⑺戍客:征人也。駐守邊疆的戰士。邊色:一作“邊邑”。
⑻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思婦高樓上,悲嘆有余哀。”此二句當本此。
全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見“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這幾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李白《關山月》賞析4
關山月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古詩簡介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
翻譯/譯文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啊,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注釋
⑴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東有白登山。漢高祖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交戰,被圍困七日。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⑵天山:甘肅祁連山。因漢時匈奴稱”天“為”祁連“,所以祁連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⑷白登:指漢高祖劉邦與匈奴交戰,在白登山被困之事。胡:此指吐蕃。窺:有所企圖。
⑸戍客:駐守邊疆的戰士。
⑹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賞析/鑒賞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地遼闊地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地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地。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地是明月從天山升起地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地云海則是有地。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地云月蒼茫地景象,與雄渾磅礴地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地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地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地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地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地明月與玉門關地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地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地,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地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地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地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于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么,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李白《關山月》賞析5
[唐]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釋:
1、天山:《元和郡縣圖志·隴右道·伊州》:“天山,一名白山,一名折羅漫山。”在今新疆哈密、吐魯番以北。王琦曰:“月出于東而天山在西,今曰‘明月出天山’,蓋自征夫而言已過天山之西,而回首東望,則儼然見明月出于天山之外也。”(《李太白全集》卷四)
2、云海:指蒼茫空闊、海天遙接處。
3、吹度:吹過。玉門關:在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為唐通往西域的要道。
4、下:指出兵。白登:山名。《漢書·匈奴傳》載:漢高祖劉邦率軍攻匈奴,至平城,“冒頓縱精兵三十余萬騎圍高帝于白登七日”。平城即唐河東道云州云中縣,白登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即今山西大同市東北。
5、胡:指吐蕃。窺:暗中偷看,此指侵擾。青海灣:即今青海湖,為唐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
6、由來:從來。
7、戍客:戍邊的戰士。
8、高樓:指代思婦。
9、未應閑:未曾停息。二句為戍客設想之辭。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用樂府古題來寫戰士的.戍邊思鄉之情。開頭四句,以明月、天山、云海、長風、玉關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壯闊的萬里邊塞圖。中間四句,又在從古到今的歷史長河中,揭示了邊境戰爭的殘酷。縱橫交錯,跨度極大,愈顯出戍邊的艱苦卓絕。在這樣廣闊的時間和空間的背景下,最后四句,歸結到戍卒和思婦的兩地相望相思,就使戍邊思鄉的復雜感情變得格外深沉而動人。
李白《關山月》賞析6
李白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注解】: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古樂府詩題,多抒離別哀傷之情。
天山:指祁連山,位于今青海、甘肅兩省交界。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東北。匈奴曾圍困劉邦于此。
胡:此指吐蕃。
窺:有所企圖。
戍客:指戍邊的兵士。
高樓:古詩中多以高樓指閨閣,這里指戍邊兵士的妻子。
【韻譯】: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譯文1:
巍巍天山,蒼茫云海,一輪明月傾瀉銀光一片。浩蕩長風,掠過幾萬里關山,來到戍邊將士駐守的邊關。漢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戰匈奴,吐蕃覬覦青海大片河山。這些歷代征戰之地,很少看見有人慶幸生還。戍邊兵士仰望邊城,思歸家鄉愁眉苦顏。當此皓月之夜,高樓上望月懷夫的妻子,同樣也在頻頻哀嘆,遠方的親人呵,你幾時能卸甲洗塵歸來。
譯文2:
一輪明月從天山升起,穿行于蒼茫的云海之間。那橫跨數萬里的長風,一直吹越玉門關。想當年漢軍曾出兵于白登山一逞的山道上,而今胡兵又斷窺伺著青海灣。自古以來,此地就是兵家必爭要地,多少出征戰士奔赴前方,卻不見有人生還。 守邊的士兵們凝望著荒涼的邊城,不盡的思歸情感使他們無不愁眉苦臉。值此明月高懸之夜,可憐的征人妻子,因痛感丈夫的遠別而嘆息不已。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關山月”是樂府舊題。《樂府古題要解》:“‘關山月’,傷離別也。”李白的這首詩,在內容上繼承了古樂府,但又有極大的提高。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我們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我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下,指出兵。漢高祖劉邦領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西)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象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明代胡應麟評論說:“渾雄之中,多少閑雅。”如果把“閑雅”理解為不局促于一時一事,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那么,他的評語是很恰當的。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李白《關山月》賞析7
【關山月原文】: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關山月注解】:
1、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調名。 2、胡:這里指吐蕃。 3、高樓:指住在高樓
【關山月韻譯】:
皎潔的月亮從祁連山升起, 輕輕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長風掀起塵沙席卷幾萬里, 玉門關早被風沙層層封閉。
白登道那里漢軍旌旗林立, 青海灣卻是胡人窺視之地。
自古來這征戰廝殺的.場所, 參戰者從來不見有生還的。
守衛邊陲的征夫面對現實, 哪個不愁眉苦臉思歸故里?
今夜高樓上思夫的妻子們, 又該是當窗不眠嘆息不已。
【關山月評析】:
這首詩在內容上仍繼承古樂府,但詩人筆力渾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詩的開頭四句,主要寫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從而表現出 征人懷鄉的情緒;中間四句,具體寫到戰爭的景象,戰場悲慘殘酷;后四句寫征人望 邊地而思念家鄉,進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樓嘆息不止。這末了四句與詩人《春思》中的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同一筆調。而“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又與王昌齡 的“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同步。
李白《關山月》賞析8
引導語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李白的《關山月》。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創作背景
李白看見征戰的場景,因此他感嘆唐朝國力強盛,但邊塵未曾肅清過。此詩就是在嘆息征戰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婦的愁苦時所作。
全文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塞的風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層轉入戍卒與思婦兩地相思的痛苦。開頭的描繪都是為后面作渲染和鋪墊,而側重寫望月引起的情思。
開頭四句,可以說是一幅包含著關、山、月三種因素在內的遼闊的邊塞圖景。在一般文學作品里,常見“月出東海”或“月出東山”一類描寫,而天山在中國西部,似乎應該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說“明月出天山”呢?原來這是就征人角度說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東望,所看到的是明月從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雖然不靠海,但橫亙在山上的云海則是有的。詩人把似乎是在人們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見的云月蒼茫的景象,與雄渾磅礴的天山組合到一起,顯得新鮮而壯觀。這樣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詩人面前,也許難乎為繼,但李白有的是筆力。接下去“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范圍比前兩句更為廣闊。宋代的楊齊賢,好像唯恐“幾萬里”出問題,說是:“天山至玉門關不為太遠,而曰幾萬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與玉門關的距離來解釋“幾萬里”,看起來似乎穩妥了,但李白是講“長風”之長,并未說到明月與地球的距離。其實,這兩句仍然是從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們身在西北邊疆,月光下佇立遙望故園時,但覺長風浩浩,似掠過幾萬里中原國土,橫度玉門關而來。如果聯系李白《子夜吳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來進行理解,詩的意蘊就更清楚了。這樣,連同上面的描寫,便以長風、明月、天山、玉門關為特征,構成一幅萬里邊塞圖。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寫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設身處地體會這是征人東望所見,那種懷念鄉土的情緒就很容易感覺到了。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是在前四句廣闊的邊塞自然圖景上,迭印出征戰的景象。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圍困了七天。而青海灣一帶,則是唐軍與吐蕃連年征戰之地。這種歷代無休止的戰爭,使得從來出征的戰士,幾乎見不到有人生還故鄉。這四句在結構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戰士們望著邊地的景象,思念家鄉,臉上多現出愁苦的顏色,他們推想自家高樓上的妻子,在此蒼茫月夜,嘆息之聲當是不會停止的。“望邊色”三個字在李白筆下似乎只是漫不經心地寫出,但卻把以上那幅萬里邊塞圖和征戰的景象,跟“戍客”緊緊連系起來了。所見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廣闊而渺遠。戰士們想象中的高樓思婦的情思和他們的嘆息,在那樣一個廣闊背景的襯托下,也就顯得格外深沉了。
詩人放眼于古來邊塞上的漫無休止的民族沖突,揭示了戰爭所造成的巨大犧牲和給無數征人及其家屬所帶來的痛苦,但對戰爭并沒有作單純的譴責或歌頌,詩人像是沉思著一代代人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價。在這樣的矛盾面前,詩人,征人,乃至讀者,很容易激起一種渴望。這種渴望,詩中沒有直接說出,但類似“乃知兵者是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戰城南》)的想法,是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很容易產生的。
離人思婦之情,在一般詩人筆下,往往寫得纖弱和過于愁苦,與之相應,境界也往往狹窄。但李白卻用“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的萬里邊塞圖景來引發這種感情。這只有胸襟如李白這樣浩渺的人,才會如此下筆。這幾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時一事,而是帶著一種更為廣遠、沉靜的思索。用廣闊的空間和時間做背景,并在這樣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鄉離別之情融合進去,從而展開更深遠的意境,這是其他一些詩人所難以企及的。
【知識擴展】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詩。詩風疏樸自然,于平淡中表現出詩人"相顧無相識"的抑郁苦悶的心情,同齊梁以來綺靡浮艷的文學風習大異其趣。全詩洗盡鉛華,為唐初詩苑吹進一股清新的氣息,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皋",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皋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后,嘗耕東皋之意,故而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皋之上,舉目四望,一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涌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涂上一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余暉,這是多么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接著,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敘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著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為整個靜謐的畫面,注進一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詩人于一靜一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一幅絕妙的藝術畫卷。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么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閑適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這最后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有人評曰:"讀《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后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辟先路。
【李白《關山月》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關山月》賞析11-04
李白《關山月》全詩賞析01-21
李白《將進酒》賞析03-16
李白《靜夜思》的賞析09-13
李白古詩翻譯及賞析04-08
《春日憶李白》賞析03-21
贈李白原文及賞析02-05
李白《將進酒》原文賞析06-20
李白《靜夜思》唐詩賞析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