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傳》讀后感(通用11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李白傳》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李白傳》讀后感 1
盛唐,充滿傳奇,是個海納百川的時期。它有氣度,萬國來朝,不夜長安,胡璇琵琶,葡萄美酒;它有詩意,詩人齊聚一堂,皆為大鵬,皆可超然,世間萬物都能在他們的筆下轉動。
盛唐是那么靈動,那么雍容,那么肆意。身為華夏兒女,我們總想著去見一見歷史中光輝的大唐,當然也想去會一會傳說中的李白。讀完《李白傳》后,我更加理解他,甚至心疼他。
李白是少有的天真的人。一人、一劍、一馬、一酒壺,他從二十多歲便寄情山水,登黃鶴樓、游洞庭湖,還去看赤壁。風至聽風,花開看花,雨落賞雨,雪至觀雪,李白那么率性,有抱負,更有自由的靈魂。
李白的一生都在奔波,故鄉總是被李白拋在身后。可他又是那個富有情懷的人。他會把濃烈的鄉愁寄托于月光,在那個寂靜的`夜晚,由衷地感嘆出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還是個既俠骨柔情又胸懷天下的人。《李白傳》中不僅講述了李白少長巴蜀、出蜀漫游等故事,還提及了他的抱負和理想,自然也會講到他的狂妄與不羈。畢竟世上還沒有幾位詩人可以讓貴妃磨墨、讓高力士脫靴,大概只有李白一人吧!
成也才華,敗也才華。當一個人對自我的才學太過自信后,往往就會為此執念一生。無疑,李白就是這樣的人。他不甘心自己早被譽為“謫仙人”,卻還是沒能登入朝堂;他不甘心擁有那么多崇拜他的人,卻不能成就一番事業;他更不甘心,為何不能實現心中理想。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年少時,初讀這句詩,我以為這不過就是李白感嘆小舟在湍急的江水中穿過重重山巒的場景。長大后,我才發現,他能寫出這句詩是因為擁有寬廣的胸懷。
盡興而活,永是赤子。愿每個人都能不懼山高水長,都能看九天銀河、追青天明月,最后也能說出那句“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傳》讀后感 2
或許夢想是望塵莫及的空中樓閣,但生命的力量是無窮的,不管追夢的路上有多少艱難困苦,記住——風雨同舟你我都是永不言棄的追夢人!
——題記
世人愛李白,愛他的才華,愛他的瀟灑,愛他“鳳歌笑孔丘”的氣概,愛他“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而我卻獨愛他那為了追逐夢想而奮不顧身的一生“瘋癲”。
李白一生,竭力追求功名,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然后“相攜臥白云”而去。“他愛富貴,愛虛榮,愛轟轟烈烈,愛建功立業”,這是他平生的'理想,更是他遙不可及的夢。
李白出生于中亞碎葉,因先祖是前朝罪人,曾被流放,其父后帶他移居中原通過經商謀生,在唐朝,“祖上罪人”和“經商”這兩條注定李白是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資格的。他要想入仕唯有一個方法——獻文求仕。李白天賦異稟,從小家里對他教育就十分看重,“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因為從小生活在西域,李白的詩頗有異域氣息,千年一遇的天賦加上從小詩文的熏陶,使得李白的詩名漸漸遠揚。
李白太想登上金燦燦的大殿,為此他想托人向熱愛文學的玉真公主獻詩,“經‘夏’復歷‘冬’”,四處碰壁,最后還被京都惡少一頓拳打腳踢。“大道如青天,我獨不能出”。李白不甘,但又無能為力。上天對他太過寵愛,又對他如此不公。無奈之下,李白尋訪各地,廣泛結交,以邀名譽,他把壯志融入祖國河山之中,以此消愁。
天寶元年,“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李白終于等到了“直掛云帆濟滄海”之時。因吳筠、賀知章和玉真公主在玄宗面前的極力吹捧,他終于來到了大明宮。他本欲建功立業,最后卻也只能給皇上寫詩文娛樂,“云想衣裳花想容”,他日漸厭倦這樣的生活,再加上仇視者饞謗于玄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終于離開長安。
陶淵明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決然歸隱田園再不出仕。李白卻渴望入仕,渴望建功立業。安史之亂,他賭上所有再次復出……永王兵敗,他流放夜郎,然后中途赦免,客死他鄉。李白為了獲得功名,報效祖國,他兩次入贅豪門,但他并不在意,為了仕途,李白貫徹了道家“為我所用”的思想,他放下姿態寫下“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來渴求功名;他自比天馬,“希君一剪拂”,表受提攜之心;他自憐謝公韓信,“壯心惜暮年”;他上書李邕,“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李白追夢堪稱“瘋癲”,一生腳步從未停歇,即便最后失敗,但這,不重要。
李白不平凡,他一生追夢;我們平凡,也一樣能造夢,“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平凡如每一個人,都有追夢的資本,成功也好,失敗也罷,只要拼盡全力,剩下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生有夢,一生追夢,在追夢的過程中,方能體驗到生命的美好,方能體驗到人生的精彩,所以——永遠都要心中有夢啊!
一生追夢的李白活成了我最想要活成的樣子。
《李白傳》讀后感 3
李白的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他的詩往往于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富貴非所愿,為人駐頹光。”這里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象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傳》讀后感 4
李白是中國歷來的詩人中最受人民普遍熱愛的一位,是唐代詩人中最閃耀的一顆明星,給后人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寶藏。
相信讀過《李白傳》的同學都知道,詩仙李白還是一名劍客。自古以來,凡是有志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為俠客的夢想。仗劍天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兩肋插刀。李白幼時和小伙伴在桃樹下舞動桃木劍廝殺,除惡揚善一直是李白的夢想。從《結客少年場》這首詩到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佛衣去,深藏身與名的'《俠客行》,無一不體現了李白的俠客精神。實際上李白的一生全都漫游在了拜師訪問、學藝練劍這方面。
從武學方面來說,李白是一個行俠仗義、揚善除惡的劍客,但從家庭方面可以說李白有些不負責任。在李白傳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他的第一個妻子是許式,出生在富貴人家,可以說是名門之秀,但是李白拜師出游、游覽名勝、創作詩曲,一去就是半個月或是一年多,什么事情都是許式一個人操管,再其加上堂兄一直欺人太甚,最后許式一病不起,離開了人世,直到臨終前都沒有等到李白回來。第二個妻子是魯女,雖然沒有名分,但是甘愿為李白照顧孩子,可是最后李白和宗氏結婚,好在三位妻子都理解李白通情達理,不然的話,這個家可能就過不了了。
李白是孤獨的,她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最后,李白在湖中撈月溺水而死。李白去世后,他的詩句代代相傳,成了千古絕句,他也被后人意為詩仙。
《李白傳》讀后感 5
他桀驁不拘,他放蕩自如,他不是一個不求上進的紈绔子弟,他也曾滿懷壯志,力求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無令管與鮑,千載獨留名”,他在事業頂峰,曾有貴妃捧墨,力士脫靴之待遇,但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終究讓他與世俗格格不入,而被眾人排擠,從高處跌入谷底,他就是李白,一位浪漫主義的詩歌大家。
李白的一生跌宕起伏,這也為他提供了寫作大量詩歌的情感,有人說,李白不適合那個時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這等的豪放之情是舊時封建王朝的所認可的,也許李白能在充滿活力的盛唐嶄露頭角,但盛世轉衰,封建制度的丑陋面展現出來的時候,李白只能成為時代的棄兒,顛簸流離,最后抱憾病逝。李白注定不是周轉于官場的世俗之人,他是詩仙,是游離于整個時代甚至是超凡脫俗的'佼佼者。
世人不懂李白,“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的李白才能在仕途不順時盡情在自然美景中游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樣的夸張手法更彰顯李白寫詩時思緒的開闊,用詞的奔放,“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顯示出了李白超凡的想象力和別具一格的創作風格,通過詩句描繪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后千載名”、“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等等,李白的詩中酒是個永恒的話題,李白愛喝酒也愛寫酒,他曾經自詡為酒中仙,“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和詩歌一樣對于李白來說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可以使李白暫時忘卻坎坷的仕途,暫時不去管人間瑣事,而能翱翔在他自己建立的夢想世界當中,符合他追求浪漫主義的一生。
李白的個性在他的作品中展露無遺,他熱愛祖國山河,踏足五洲;他重視友情,贈友懷友之詩無數;他思緒活躍,想象豐富,夢幻神游。他寫下了多少千古流傳的名篇讓無數后人吟誦,他用詩歌描述了自己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用詩歌譜寫了一個時代的點點滴滴,當我們現代人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的同時,也為他樂觀的人生觀,豪放不拘的性格所折服。反觀現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雖說我們一向自詡人類的文明在不斷的進步,但現在又有多少人能活得像李白那么瀟灑自如,愛憎分明呢,李白是位大家,飄逸的詩篇,灑脫的人格。
《李白傳》讀后感 6
靜夜,我獨倚寒窗,借一盞明燈,抿一口香茗,鋪一本書卷,靜閱這本久不鋪展的《李白傳》,回顧李白的榮耀人生。
窗外,一輪明月遙掛于墨藍夜幕之上。皎皎如水的月光下,我似跌入一個深黑的無底洞,卻在眨眼間瞥見一白衣少年。莫不是太白,又怎會如此熟悉?也罷,就這番簡短地觀其一生吧。
少年時的'李太白,山一程,水一程,錦繡玲瓏……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山間清泉叮咚,碧空飛鳥掠過,一派好風景。李白仍是一襲白衣,頭上一頂竹笠,肩頭一箱書籍,跋山涉水,一路奔波,上那戴天山,尋那老道。這戴天山上犬吠不止,如若浸泡在水中一番,響徹整個山嶺。桃花浸滿露珠,靈動嬌美。林子里枝繁葉茂,不時有白鹿穿梭其間,令人流連忘返。瀑布高懸于絕壁之上,可謂是“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啊。李白來到一座小小的道觀門前,輕叩大門,無人應答,只得留下一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滿心失落,下了山。
中年時的李太白,夢一生,念一生,飛花落紅……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中年的李白不知是榮是悲,他中年時詩作如山,篇篇為絕唱。只可惜,三首《清平調詞》斷送了他的榮耀仕途。仕途坎坷,他卻始終隱忍了下來。只因他不明白,一世榮華富貴,便一世提心吊膽,一世不敢放縱感情。他滿懷希望地回家,卻始終是失望至極。妻子許月病臥床榻,蒼白的面龐已無半點生機。不下十日,縱使太白再多哭喊,那榻上佳人也無法再睜眼擁他入懷。他不知流了多少淚。有一天,他止住了淚水,他的心不再疼痛,這顆心隨著許月的離去行將就木。縱使仕途多舛,但仍可以重來;即使丈夫哭喊,佳人不再重生。一首《蜀道難》,愈了他仕途之傷,卻愈不了佳人之死。她就像落花,永遠輾盡他的心。
晚年時的李太白,榮一世,悲一世,榮耀青松……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與宗姬相別離多年,太白被無罪釋放,卻已年過花甲。太白與友人一道乘舟回鄉,兩岸絕壁,樹枝生側,時不時有一兩聲猿嘯。快馬加鞭,太白終于回到宗姬身邊,總算過幾天清閑日子。苦長樂短,不久之后,李白因過度勞累又年事已高,在病榻上緩緩闔上雙眸,一代詩仙就此隕落。李白辭世百余天后,唐代宗李豫的詔書傳來,請他入宮為官。只可惜了這大好人才。
周圍仍是盞明燈,眸中卻噙滿淚水。我嘆道:“人生可如此繁華,卻終歸如此廖落。縱使榮耀又如何,還不是……”
不,絕非如此。榮耀,永遠是榮耀,一身蓮之君子氣,縱使隕落又如何,不還是可以在人心中重生?
時光瀲滟,歲月荏苒。漫溯歷史的川流不息,穿越千年低吟淺唱。那就在書中,在《李白傳》中,與太白一同與風云長嘯,作詩唱曲,鄙人不才,見笑。人生幾何悵苦短,孰能棄妄談笑間。
看淡人生坎坷,看破世俗紅塵,就像這大唐的榮耀,超然脫俗,做一朵榮耀青蓮。
《李白傳》讀后感 7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傾向的個性,還使他能更深入地開掘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人情美。這里有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吳歌》其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有對勞動生活的贊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所有這些詩篇,都無不是以理想的光輪使日常生活題材煥發出詩意的豐采。
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游俠。這位偉大的漂泊者用他的雙腳和詩筆豐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筆橫掃,狂飆突進,于是,洞庭煙波、赤壁風云、蜀道猿啼、浩蕩江河,全都一下子飛揚起來。在詩中,詩人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氣;他神游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上的奔馳的駿馬。在詩里,詩人一掃世俗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浪漫、癲狂、愛恨情仇,寂寞與痛苦、夢與醒,他的豪氣義氣,他的漂泊,全都達于極端。
他的詩歌創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李白傳》讀后感 8
20多年前的一段時間,我很喜歡讀各種古代文學家的傳記,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馮至的《杜甫傳》,朱東潤的《陸游傳》,乃至李長之的《李白傳》和《陶淵明傳》,都是那時候讀的。最近,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火透半邊天,令我突然就想起了多年前看過的這幾本書,尤其是李長之先生的《李白傳》。但遍翻書篋,不見舊書,倒是架上有另外版本的新書,遂重讀了一遍,前半部分看得更仔細些。
這本書的作者李長之,是清華大學畢業的文史大家。他師從張東蓀、金岳霖和馮友蘭,與吳組緗、林庚、季羨林并稱“清華四劍客”,后來在多所大學任教,研究李白,是他終身的志趣。
李長之先生的《李白傳》,其實是兩本書的合集,前面的'是《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是1941年出版的作品,后面的《李白》,則是建國以后應三聯書店的邀請,重寫的李白傳記。在我看來,第二部李白傳,雖然寫得四平八穩,中規中矩,但就李白之為李白的傳神描摹上,比第一部有一定的差距。粗略地概括,第一部可以稱為“文的李白”,第二部可以稱為“史的李白”。我們當然更喜歡那個“文的李白”,因為這與我們對李白的內心感受是一致的。
中國詩的文化綿亙三千年,無論李白之前和李白之后,都只有一個李白,所有的古代詩人,與他都不一樣。詩才如李白者可以有數個,但其他幾位,可以被某一部分人視為同類,而被另一些人視為異數,但李白,所有的人看他都是異數。你可能與蘇東坡親近,或者視杜工部為友人,乃至能與陶淵明把酒東籬,但李白,你只能遠遠地仰望他,他是“每個人的遠方”。賀知章叫他“謫仙人”,就是說,他是天上的神仙,不是我等凡夫俗子。
李長之先生筆下的李白,尤其是《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雖然書的名字很笨拙,但就勾畫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生言,卻是十分傳神,既有史學家的嚴謹,又有文學家的才情,他用李白強烈的道教信仰串聯始終,寫出了一個活的李白,他的“生命與生活”,他與儒家之格格不入,他隨父親僑居中亞的獨特經歷,他強烈的游俠意識,他親力親為的道教徒生活,他政治上的狂熱與笨拙,他詩風上的“清真”與“自然”,都強烈地提示我們他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另一個天地,令我們觀照自身而自慚形穢,心生羨慕卻無法學習。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李白。我讀過好幾本李白的傳記,就走進李白內心這一點,李長之先生是最好的,沒有之一。
《李白傳》讀后感 9
一千年前的大唐國境里,大匡山上微弱的燈光,那正是李白讀書的影像,那時的他已經心系天下。
《李白傳》這本書講述了李白的一生。從他的出生,到他的離世,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感到悲傷啊,沒有人會想到,他們眼中那個才高八斗出口成章的詩仙,原來也是一個命運悲慘的人。李白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挫折。從他小的時候,他在大匡山上挑燈讀書,這讓他有了一個夢想:成為宰相,匡扶天下,為大唐打造一個太平盛世。之后,便在森林或湖邊隱居,于是他苦練劍術,期望有朝一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但他對朝廷有很大的'誤解,許多人都說地痞流氓令唾棄。但他們不知道朝廷官員比他們更令人厭惡,在那里你要像韓信一樣能屈能伸。也要像許多人一樣對官大的人低聲咽氣。但李白做不到,他的性格直爽想與人平輩而交,但這樣只會讓人對他憎恨,說他狂妄自大,他不懼強權,就算皇帝也不給面子。 這讓他四處碰壁,安史之亂的爆發使他有了期望,但因為自己的狂妄,背叛和逆反的罪名在他的身上呈現,他只好流放在外,當他歸來之際,事情才就此了結,但李白最終還是一事無成,他只好含恨而亡。
詩仙的一生中,他渴望建功立業,渴望匡扶天下,但他不是治世之才,因為他天生只是一個詩人。
《李白傳》讀后感 10
生來不凡,會想要在這世上留下怎樣的痕跡呢?是不平者的悲嘆,還是闖蕩世界的豪言壯語?從牙牙學語時就開始學習、吟誦李白的詩歌,在課堂和書籍里,他都是一個極其灑脫、超然于世間的人物,可能對于大眾通俗讀物的編寫之中,也不忍心為這一傳世聞名的詩人增添太多悲傷的色彩。
所以我并不知道他老年時的那一座孤墳,不知道他盼望已久的那一紙起復的文書,在他死后的第一年才傳達,那時候世人才為無處尋得這一位詩人透露出那一分迷茫和無措。當我把這一形象和結局套入寫下那無數種月亮、無數次飲酒后瀟灑揮筆成就無數名篇的詩人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內心總會隱隱作痛。即使身后名以有,且達到了李白從未預料到的地步,可在世時縈繞一生的遺憾,真能得到彌補嗎?
有大才者當入世,倘若這大才只能作為當權者歌功頌德的吟誦詩篇,這一顆渴望報效王朝的野心又如何能實現?文學上的地位,并沒能在仕途上幫到李白太多,商人世家的出身也阻攔了他被舉薦的出路,恃才傲物的言行舉止,又讓大多數人將他視為眼中釘,或干脆視而不見。一次次的受阻,沒有磨滅他那一份斗志,他有著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斗志,幾次出游,也讓他收獲不少益友,如果大唐能永遠處在這盛世之中,即使無法在朝堂中尋得從政之樂趣,我相信在這觥籌交錯之間,李白也能在“詩仙”與“酒仙”之中尋得自己精神世界的充實,奈何人生無常,世道也并不順遂。
于是恰是在這人生的暮年,李白又經人生之起伏。這一顆文學上的七竅玲瓏之心,并沒有分享太多靈氣在政治嗅覺之上,反而可能給了李白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在歷史的潮流中,他逆流而上,而最終遭受重創。我覺得及時在大赦之時享受了回光返照一般虛偽的希望感,而之后的時間仿佛是為了讓這一“人間仙”在現實中徹底沉淪,再奪其“大鵬展翅”之雄心,困于病弱軀殼之中。
所以,即使在當世留有才名,但唐朝的每一顆文學之星都光芒萬丈,所以是否在那個年代,我們推崇的詩仙也并未是世人的`唯一。所以上天不忍,將他早日剝離這世間,不去看盛世之后亂世又起,風云動蕩的那些年,留有他的志氣與傲氣。在后世再拂去盛名之上的那一層層灰塵,打開詩人筆下那一段段獨他所有的人生經歷,濃縮成那一首首詩歌,供現世人口口相傳。仿佛,那些年的遺忘,從未存在,那一段段壯志難酬的故事,也不曾是他所經歷過的。
讀他,天才與瘋子確實只在一念之間;讀他,取得人生成就的同時,確實無法承擔起生存與世的其他情感寄托。世人曾經負于他,可他豈又未曾負于親近之人。不如將這一段往事隨風遺忘,存留于世的唯有詩仙盛名。
《李白傳》讀后感 11
暑假,于瑣事之余,閑暇之時,有心出游,不如讀書。余讀李白傳,感其宏偉,嘆其狂傲,哀其孤寂,仰其光輝,千載即逝唯李白一人。
他是唐代詩人中最耀眼的一顆明星,給后世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寶藏。他本身也為世人所探究:他的生世,他的籍貫,他的一生...... 都是一個令后人困惑不解的迷。雖然不能完全解開,但我們還能,在這位偉大的詩人身上發現珍寶。
自古以來,凡有志氣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為俠客的夢想。仗劍天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兄弟二肋插刀。可嘆,許多人都被殘酷的現實困擾后擊敗。李白也是一位豪杰。他出生于中亞碎葉城五歲時牽至蜀地彰明縣青蓮鄉。幼時李白和小伙伴們在桃樹下舞動桃木劍廝殺,行俠仗義,除兇殺惡是李白自小以來的夢想,從:
少年學劍術,凌轢白猿公。
珠袍曳錦帶,匕首插吳鴻。
由來萬夫勇,挾此生雄風。
托交從劇孟,買醉入新豐。
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從令日貫虹。
的《結客少年場》到殺掉江二太歲的《俠客行》: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無一不體現了李白的俠客精神。實際上李白的一生漫游都在拜師訪道學藝練劍,而且劍術有極深的造化。所以李白最可愛的.地方莫過于他的俠客性。俠客的高潔孤寂讓他寫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俠客的灑脫,讓他暢意揮毫寫下了“人在世間不順意,明月散發弄扁舟”。俠客的自信讓他寫下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千古名句,涌現了一個俠客的不凡灑脫之氣。
其次是李白的家庭性。如果單從家庭本生上看,李白是失敗的甚至是極不負責的人。從第一任妻子許氏開始說起。許氏可謂是名門之秀,但是李白拜師出游,游覽名勝,一去就半個月一年多,照顧孩子操持家事全歸許氏一個人操管。再加上堂兄欺人太甚,最后一病不起,撒手離世,直到臨終也沒等到丈夫的歸來。第二任魯女雖無名分,但甘愿為李白照顧孩子,可最后等來的卻是李白與宗氏結婚。好在李白的三任妻子都非常理解李白,通情達理。嗚呼!如果非要找個理由的話,或許偉大的人物總要犧牲家庭來換得成就。哀哉!
最后是李白的政治性。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為官,清除天下的惡人惡事,掃除大唐的亂臣賊子,精忠報國。可是無奈“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偌大的大唐帝國竟沒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許是生世使然,或許是造化所為,最后幾經周折弄了個翰林待詔之職。雖受人羨慕,禮遇,但李白是思想主義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現實中來,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總是認為自己是諸葛亮、管仲這類賢才,所以總是覺得自己懷才不遇。李白感到,縱使宮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動請辭。
李白終究是孤寂的,只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最后在湖中撈月溺水而亡,“相期邈云漢”了。李白死后,他的詩句為世人世代傳誦,成為千古絕句。李白也被世人譽為詩仙。也許這是對李白和他的家人最大的眷慰。
【《李白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新唐書·李白傳》閱讀理解及譯文11-10
李白傳的文言文翻譯07-20
李白傳讀后感09-19
《李白傳》讀后感01-10
《李白傳》讀后感【推薦】02-29
讀《李白傳》有感02-20
《李白傳》學生讀后感01-24
《李白傳》讀后感【熱】02-18
李白傳讀后感作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