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唐詩[經典15篇]
李白的唐詩1
作品簡介
《夜宿山寺》這首詩曾被選入小學語文教科書,一般認為它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運用了極其夸張的手法,描寫了寺中樓宇的高聳,表達了詩人對古代廟宇工程藝術的驚嘆以及對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想象瑰麗,夸張巧妙,活靈活現,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和身臨其境之感。
作品原文
夜宿山寺⑴
危樓高百尺⑵,手可摘星辰⑶。
不敢高聲語⑷,恐驚天上人⑸。
詞句注釋
⑴宿:住,過夜。
⑵危樓:高樓,這里指山頂的寺廟。危:高。百尺:虛指,不是實數,這里形容樓很高。
⑶星辰:天上的星星統稱。
⑷語:說話。
⑸恐:唯恐,害怕。驚:驚動。
白話譯文
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這里,我不敢大聲說話,唯恐(害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作品鑒賞
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發現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樓,于是便登了上去。憑欄遠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寫下了這一首紀游寫景的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云。發端一個“危”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了出來。
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云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三、四兩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讀者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詩人站在樓頂就可以用手摘下天上的星星。在這兒都不敢大聲說話,唯恐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此詩語言自然樸素,卻形象逼真。全詩無一生僻字,卻字字驚人,堪稱“平字見奇”的絕世佳作。詩人借助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摘星辰、驚天人,這些仿佛是童稚的想法,被詩人信手拈來,用入詩中,讓人頓感情趣盎然,有返璞歸真之妙。
李白的詩風豪放雄健,想象極其豐富,語言自然婉轉,音律富于變化而又和諧統一,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此詩寥寥數筆,就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了人在高處的愉悅、豪放、可愛、率直。
相關考辨
這首《夜宿山寺》,一般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在湖北省黃梅縣所作,寫的是黃梅縣蔡山峰頂山的江心寺。但也有不同看法。《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年3月所刊載的李德書的文章《李白〈上樓詩〉與〈題峰頂寺〉、〈夜宿山寺〉考辨》認為,李白在湖北黃梅縣所寫的詩是《題峰頂寺》,詩句是:
夜宿峰頂寺,舉手捫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李白詩歌《夜宿山寺》的內容,應為李白少年詩作《上樓詩》的內容,而《上樓詩》實為李白上綿州越王樓詩。李白中年在蘄州黃梅縣所作《題峰頂寺》來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見聞錄》、趙德麟《侯鯖錄》、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等書。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2
《夜泊牛渚懷古》
作者: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夜泊牛渚懷古》【注解】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當涂縣西北。
⑵西江:古稱約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長江為西江,牛渚也在西江這一段中。
⑶謝將軍:東晉謝尚,今河南太康縣人,官鎮西將軍,鎮守牛渚時,秋夜泛舟賞月,適袁宏在運租船中涌已作《詠史》詩,音辭都很好,遂大加贊賞,邀其前來,談到天明。袁從此名聲大振,后官至東陽太守。
⑷高詠:謝尚賞月時,曾聞詩人袁宏在船中高詠,大加贊賞。
⑸斯人:指謝尚。
⑹掛帆:揚帆。
《夜泊牛渚懷古》【韻譯】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天空湛藍湛藍沒有一絲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記起了東晉的謝尚將軍。
我也是一個善于吟唱的高手,但識賢的謝尚如今難得有聞。
知音難遇明早只好掛帆遠去,前景宛若深秋楓葉飄落紛紛。
《夜泊牛渚懷古》【寫作背景】
在一個有著許多動人傳說的地方夜泊,很自然地會發出許多的聯想。山水勝地的文化積淀往往比山水的美自身,更為動人。它常常把人帶進一種如夢如幻的境界。這時候,眼前的秀麗景色,便跨越時間的阻隔而進入歷史,今與古,便銜接起來了。牛渚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歷史魅力的地方。它是一個兵家要地,周瑜曾屯兵于此。東晉的鎮西將軍謝尚,亦曾鎮此。
謝尚是謝鯤的兒子,鯤是東晉名士,以放縱不羈,善飲酒而名顯一時。謝尚又是謝安的族兄,安是那位圍棋間打敗苻堅數十萬大軍的風流儒雅的宰相。謝氏一族,后來還出了謝靈運、謝惠連。這個家族中許多成員,都是李白崇拜的對象。在李白的詩里,多處提到謝尚、謝安、謝靈運、謝。現在,他來到了有過謝尚蹤跡的牛渚,積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頭,懷古與嘆今,一時融通在這秋夜的靜靜的江上。
檀道鸞《續晉陽秋》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鎮西謝尚,時鎮牛渚,乘秋佳風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會虎(袁宏小字虎)在運租船中諷詠,聲既清會,辭文藻拔,非尚所曾聞,遂往聽之,乃遣問訊。答曰:‘乃袁臨汝郎誦詩。即其詠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興致,即遣要迎,談話申旦。自此名譽日茂。”謝尚從貧寒中識拔袁宏這樣一個愛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李白。他還有“我非謝尚邀彥伯,異代風流不一時”的詩句,也記這件事。在這秋月下的采石磯前的舟中,他想起了謝尚。但這懷古的一縷情思,旋又為現實中的失望所代替。袁宏有那樣的機遇,為謝尚所識拔,而自己則沒有。“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正是這望秋月而思古人所帶來的一聲輕輕的嘆息。自己雖有曠世才華,卻沒有人能夠賞識。謝尚遠矣,古雖有之,于今則無故憶為“空憶”。這“空憶謝將軍”,實在是含有難以言說的惆悵的。
詩的結尾是這惆悵情懷的無限延續。“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明日又是旅途,匆匆過客,有如人生;秋是時間流駛的見證,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題,此紛紛落之楓葉,正是人生匆匆的嘆息。
《夜泊牛渚懷古》【評析】
牛渚,是安徽當涂西北緊靠長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磯。詩題下有原注說:“此地即謝尚聞袁宏詠史處。”據《晉書·文苑傳》記載:袁宏少時孤貧,以運租為業。鎮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聽到袁宏在運租船上諷詠他自己的詠史詩,非常贊賞,于是邀宏過船談論,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聲名大著。題中所謂“懷古”,就是指這件事。
從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的一段長江,古代稱西江。首句開門見山,點明“牛渚夜泊”。次句寫牛渚夜景,大處落墨,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過渡到“懷古”。謝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見袁宏月下朗吟這一富于詩意的故事,和詩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詩人由“望月”而“懷古”的主要憑藉,但之所以如此,還由于這種空闊渺遠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觸發對于古今的聯想。空間的無垠和時間的永恒之間,在人們的意念活動中往往可以相互引發和轉化,陳子昂登幽州臺,面對北國蒼莽遼闊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感,便是顯例。而今古長存的明月,更常常成為由今溯古的橋梁,“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說明這一點。因此,“望”、“憶”之間,雖有很大跳躍,讀來卻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當中就含有詩人由今及古的聯想和沒有明言的意念活動。“空憶”的“空”字,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回憶,也暗示了這份回憶注定沒有回應。暗逗下文。
如果所謂“懷古”,只是對幾百年前發生在此地的“謝尚聞袁宏詠史”情事的泛泛追憶,詩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詩人別有會心,從這樁歷史陳跡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關系—貴賤的懸隔,絲毫沒有妨礙心靈的相通;對文學的愛好和對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這,正是詩人在當時現實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地發出“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的感慨。盡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宏那樣,富于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人物卻不可復遇了。“不可聞”回應“空憶”,寓含著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末聯宕開寫景,想象明朝掛帆離去的情景。在颯颯秋風中,片帆高掛,客舟即將離開江渚;楓葉紛紛飄落,象是無言地送著寂寞離去的行舟。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懷。
歷史評價
詩意明朗而單純,并沒有什么深刻復雜的內容,但卻具有一種令人神遠的韻味。清代主神韻的王士禛甚至把這首詩和孟浩然的《晚泊潯陽望香爐峰》作為“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典型,認為“詩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畫家所謂逸品是也。”這說法不免有些玄虛。其實,神韻的形成,離不開具體的文字語言和特定的表現手法,并非無跡可求。像這首詩,寫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畫,跡近寫意;寫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說盡;用語的自然清新,虛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結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種悠然不盡的神韻。
李白的五律,不以錘煉凝重見長,而以自然明麗為主要特色。此篇“無一句屬對,而調則無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趙宧光評),行云流水,純任天然。這本身就構成一種蕭散自然、風流自賞的意趣,適合表現抒情主人公那種飄逸不群的性格。詩的富于情韻,與這一點也不無關系。
《夜泊牛渚懷古》【賞析】
享受閱讀之美就要閱讀詩仙李白的詩篇,不但文辭華美意境高遠,而且還直抒情感展示抱負,李白瑰麗多姿的眾多詩篇里,《夜泊牛渚懷古》是一首能夠充分反映詩仙政治抱負和表達手法的杰作。所以千年以后偉大的軍事家、杰出的詩人毛澤東對這首詩也是愛不釋手,并用他特有的.飄逸書法進行抄錄。而牛渚即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采石磯,就在我們居住的這座城市。萬古采石之俊秀、千年詩仙之吟詠、一代偉人之揮毫,構成了江東名城馬鞍山的“三絕”佳境,令人浮想聯翩。
第一句“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是對環境的描寫,是現在最流行的文學表現手法,用環境烘托主題。當然這句話也不單單是描述環境,更重要的是體現出一種“意境”,短短十個字,展現出一片碧海青天、萬里無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蒼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為一體,越顯出境界的空闊渺遠,而詩人置身其間時那種悠然神遠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但是“意境”并不是到此為止了,寥廓空明,悠然神遠之中,我們可以體會出一種“空”,一種遠離繁華喧囂的空,一無所有的空!也就是詩人“白身”的空!空是佛教最高境界,人生如夢萬事空,所以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寧靜思遠!在空曠中享受人生。在遼闊的思想和清夜無云之中,詩人想到過去發生在牛渚的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核心是謝將軍!謝將軍指鎮西將軍謝尚,謝尚是謝鯤的兒子,鯤是東晉名士,以放縱不羈,善飲酒而名顯一時。謝尚又是謝安的族兄,謝安是那位圍棋間打敗苻堅數十萬大軍的風流儒雅的宰相。謝氏是江南的名門望族,后人詩嘆“當年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導、謝安都是東晉的實權宰相。謝氏一族,后來還出了謝靈運、謝惠連、謝眺。這個家族中許多成員,都是李白崇拜的對象,特別是謝朓“終身俯首謝宣城”,生不能同時,死也愿同鄰,所以在李白死后六十年,李白實現他的宿愿,改葬大青山與謝朓為鄰。懷古當然是懷念古人,李白除了懷念謝尚同時懷念有奇遇的袁宏。據《晉書61文苑傳》記載:袁宏少時孤貧,以運租為業。鎮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聽到袁宏在運租船上諷詠他自己的詠史詩,非常贊賞,于是邀宏過船談論,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聲名大著。后官至東陽太守。謝尚從貧寒中識拔袁宏這樣一個愛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李白。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李白不但有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而且自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至少認為比那些庸碌的官員才華要高得多,可惜沒有推薦之人,不能上達天聽!所以李白非常向往這樣的故事,希望遇到謝尚那樣的伯樂。有寫人說李白是個“官迷”,別說封建社會“功大莫過于救駕”,一朝選在君王側,受到君王和權臣的賞識,立刻委以重任。就是現在,領袖視察遇到一名搞技術的直接提到中央,就是領袖受難時得到地方官的保護,復出以后也把他的兒子用成“封疆大吏”,此類事情太多了。李白當時對謝尚賞識袁宏,更是神往,袁宏既非救駕,也非理財,更非平叛,而是詠史!即用文化人才有的,也是僅有的資本,朗誦自己的作品而受到重要大人物的欣賞,從而擔負重要職務,施展自身的才華治國平天下,這是多么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啊!
李白多次到牛渚,除了欣賞這里美麗的風景,我想他是在找、在碰、在闖希望遇到謝尚那樣的知音,那樣有權力的知音,來推薦自己,使用自己,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華,他相信一旦有了機遇,他會向大鵬一樣翱翔于九天之上,效尹伊周公之才能,致太平與百姓,成就堯舜之盛世。其信念老而愈堅,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
縱觀李白一生,并不缺錢,他仗劍出川周游華夏,他“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千金散盡還復來”等詩句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很多名人富豪都希望見到他,由于詩歌才華超群,他當年就有很多“粉絲”,徽州名士汪倫為請他到家鄉一游,編造出十里桃花、萬家酒店的美麗謊言才請他到了桃花潭,就是他終老之時,專家們認為他處于窮困潦倒之時,他仍然酒不離手,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時代,說明他經濟上是不困難的,特別是年輕的時候。他之所以向往仕途,主要是要實現他治國安邦的政治理想。因為他知道在那個社會里只有當大官才能做大事,只有當大官才能治國平天下。他癡迷遇到知音,他癡迷當官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這就是李白的人格魅力。特別是當時天下大亂,正是需要尹伊、周公、管仲、樂毅、張良那樣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式的杰出人才來挽救時局,而李白認為自己正是這樣的人才,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愈挫愈奮,奮斗終身。
最后兩句“明朝掛帆席,楓葉落紛紛。”詩人對自己的境遇是清楚的,他知道“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有才華的人多得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掛起帆席走吧,在紛紛飄落的楓葉里走吧,沒有人是我的知音。當然詩人的心情是復雜的,我的才華沒有展示的機會,令人遺憾,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掛起船帆隨風漂流吧。但是國家最需要治國安邦人才的時候,你們不用我這樣的人才,對當權者也是一個損失,麻木的當權者啊,我明朝就要走了,連美麗的楓葉都黯然神傷紛紛落下,這也可能是一種解讀吧。這首詩當是詩人失意后在當涂之作,那時詩人對未來已經不抱希望,但自負才華而怨艾無人賞識的情緒仍溢滿詩中,秋色秋聲,進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懷,讀了令人感慨萬端。
識人用人幾千年來一直是用人者和希望被用者的千年話題,一直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直到現代發達國家才走出這個迷局,社會為有政治抱負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的競爭舞臺,可惜詩人早生了一千年,可嘆詩人的故土還在為此而奮斗!
《夜泊牛渚懷古》【講解】
“西江”是今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內一段長江的古稱,牛渚則位于西江邊上,據說就是著名的采石磯。此地曾流傳一段佳話,東晉鎮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時,月夜泛舟,適聞袁宏吟誦自作《詠史》詩,感其音韻和諧、詞義佳妙,遂邀其至舟中暢談至天明,后兩人結為至交,袁宏也因此聲名遠播。本詩寫于詩人夜泊牛渚之時。
前兩聯,寫詩人夜泊西江牛渚于舟中仰望長空,引發思古之情。此時月朗星稀,澄澈如洗,更無浮云半片。“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讀書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嘯于丘阜之巔使人興邁。”如此空靈寥廓的景象,自會令博古通今的詩人浮想聯翩,自然地聯想了當地流傳的謝袁二人的典故,沉郁憤懣之情溢于言表。其間的“空”字最佳,流露出詩人的萬千失意,暗示了下文,指出了自己現在的不得志的處境,堪稱一字千鈞。
這兩聯,詩人睹物思人,因景懷古,由寫月夜江景引發了對謝將軍的回憶,雖然未提及袁宏,而他卻是詩人寄寓情感的最主要的對象,其用典之意已十分明顯。
頸聯“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詩人脫離了律詩對仗的窠臼,隨口吟來,灑脫不羈,如話家常,頗能昭顯詩人的浪漫氣質。“亦”“不”二字是銜接上下文的紅線,讓人很自然的聯想到上文中提到的謝將軍對袁宏的賞識,詩人與袁一樣也能吟詩誦句,卻沒有像謝將軍一樣的人賞識。其怨艾、失意,通過“亦”“不”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詩人心中無限的惆悵、期待無法排遣,便引出了“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之句,此句頗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味道。“學而有則仕”一直是儒生們不懈的追求目標,而“仕”在好多時候需要有人賞識。而今,詩人空有袁宏樣的才情,卻沒有謝尚似的伯樂,如此便想到了歸隱,但絕非詩人本意,心中的不快便寄托給紛紛落下的楓葉。秋風蕭瑟,落葉紛紛,一幅極具動感的秋意圖,襯托出了詩人的不得志,這便是以“景語”寫“人語”的佳句。
后兩聯懷古傷今,即景抒情,抒發出了詩人的辛酸與感慨。
整首詩明白曉暢,信筆寫來,卻是妙筆天成,字字情深,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人突破了律詩對仗的形式,于盛唐之時當屬罕見,詩人的豁達與才情可見一斑。
《夜泊牛渚懷古》【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lǐbái),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被賀知章稱為“詩仙”,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詩風雄奇豪放。他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商隱與杜牧并稱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所屬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所屬江油市青蓮鄉)。另一種說法是其父從中原被貶至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再遷回劍南道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跡不詳。
李白出生于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
二十歲時只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
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愿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荊州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后因不能見容于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后,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歷代文人對李白的詩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評價。李白生前就有詩名。賀知章一見就稱他“謫仙人”。杜甫對其詩歌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贊其“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說:“白與古人爭長,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許多文人都對李白有著很高的評價。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到元白時期,開始揚杜抑李。白居易說:"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杜甫曾對李白有過這樣的評價“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唐詩3
作品原文
山中問答
唐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作品注釋
1、山中答問: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問”,一作“答問”。
2、余:我,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棲:居住,隱居。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陸市內,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讀書處。一說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3、不答:一作“不語”。自閑:悠閑自得。閑,安然,泰然。
4、“桃花”句: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載,東晉時,武陵有一漁人在溪中捕魚。忽進桃花林,林盡處有山。山有小口。從山口進去,遇一與外界隔絕的桃花源,里邊的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遙遠的樣子。一作”宛然“。
5、別有天地:另有一種境界。別,另外。非人間:不是人間,這里指詩人的隱居生活。
作品譯文
有人問我為什么隱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閑。
桃花盛開,流水杳然遠去。這里別有一番天地,豈是人間。
創作背景
李白曾經多次隱居山林。他在少年時代,和逸人東嚴子隱居岷山。出川以后,從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開始,李白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十年,曾隱居白兆山桃花巖。此詩當作于開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巖隱居時期。
作品鑒賞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以問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發了作者隱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體現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聯:“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問,就是李白為何要隱居。可是他的隱居,卻實在不容易說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夠明白;而且這樣的事,對俗人不便說,也無必要說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李白所以隱居,是有意造就聲譽,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薦,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他真誠地愛好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他的隱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時機到來,就做一番“濟蒼生”、“安社稷”的事業。及到功業既成,就飄然引退,“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州”(李白《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李白隱居的`思想是這樣復雜而且充滿矛盾,他難以跟俗人說明白。這里“笑”字值得玩味,它不僅表現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造成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讀者思索的興味。“心自閑”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笑而不答心自閑”,李白此時的心情是很安閑的,神態有些悠然自得。
第二聯:“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這兩句用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贊嘆。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山花如繡頰”(李白《夜下征虜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一個共同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觀點反映了詩人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別有天地非人間”,其言外之意是,碧山桃花源別有天地,妙趣無窮,他就愛在這山中隱居。詩人在前面對俗人的疑問“笑而不答”’在這里才作出了巧妙的回答。“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境,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詩人沒有明說。只要讀者了解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里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并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閑適心情。詩中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格上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味道,不過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統一在他的作品之中,體現出矛盾的對立統一。
這首詩完全是口頭語,很樸素,像行云流水似的,流暢自然,渾然天成。如李白所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詩境似近而實遠,詩情似淡而實濃。用筆有虛有實,實處的描寫形象可感,虛處的用筆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詩貴意,意貴遠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詩押平聲韻,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樸自然,悠然舒緩,有助于傳達出詩的情韻。后兩句意境甚美,構思很巧妙,更使全詩為之增色。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4
公無渡河 李白
黃河西來決昆侖,
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
兒啼不窺家。
殺湍堙洪水,
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
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
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
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
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
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李白詩鑒賞
《公無渡河》又題《箜篌引》,為樂府古曲,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白首狂夫,在早上披發提壺 ,想徒步橫渡滔滔黃河!驚恐的妻子趕來,沒等她阻止,無情的波浪已將他吞沒。悲慟的`妻子因此援箜篌(古撥弦樂器)而歌:公無(毋)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聲情極為悽妻愴。
李白的唐詩5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宮怨詩。前兩句寫無言獨立玉階,露水濃重,浸透了羅襪,主人公卻還在癡癡等待。后兩句寫寒氣襲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簾,卻還在凝望秋月。前兩句寫久等顯示人的癡情;后兩句以月亮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全詩無一語正面寫怨情,然而又似乎讓人感到漫天愁思飄然而至,有幽邃深遠之美。
李白的這首詩,雖曲名標有“怨”字,詩作中卻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見“怨”字。無言獨立階砌,以致冰涼的露水浸濕羅襪;以見夜色之濃,佇待之久,怨情之深。“羅襪”,表現出人的儀態、身份,有人有神。夜涼露重,羅襪知寒,不說人而已見人的幽怨如訴。二字似寫實,實用曹植“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意境。
怨深,夜深,主人公不禁幽獨之苦,由簾外到簾內,拉下簾幕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憐人,似人憐月;而如果人不伴月,則又沒有什么事物可以伴人。月無言,人也無言。但讀者卻深知人有無限言語,月也解此無限言語,而寫來卻只是一味望月。這正是“不怨之怨”,所以才顯得愁怨之深。
“卻下”二字,以虛字傳神,最為詩家秘傳。此處一轉折,似斷實連;好像要一筆蕩開,推卻愁怨,實際上則是經此一轉,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卻下”一詞,看似無意下簾,而其中卻有無限幽怨。本來主人公由于夜深、怨深,無可奈何而回到室內。入室之后,卻又怕隔窗的明月照此室內幽獨,因而拉下簾幕。簾幕放下來了,卻更難消受這個凄苦無眠之夜,在更加無可奈何之中,卻更要去隔簾望月。此時主人公的憂思不斷在徘徊,直如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那種紛至沓來,這樣的情思,作者用“卻下”二字表達出來。“卻”字直貫下句,“卻下水晶簾”,“卻去望秋月”,在這兩個動作之間,有許多愁思轉折反復,詩句字少情多,以虛字傳神。中國古代詩藝中有“空谷傳音”的手法,這是如此。“玲瓏”二字,看似不經意的筆調,實際上極見功力。以月的玲瓏,襯托人的幽怨,從反處著筆,全勝正面涂抹。
詩中不見人物姿容與心理狀態,而作者似也無動于衷,只以人物行動來表達含義,引讀者步入詩情的最幽微之處,所以能不落言筌,為讀者保留想象的`余地,使詩情無限遼遠,無限幽深。所以,這首詩體現出了詩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真意。以敘人事的筆調來抒情,這很常見,也很容易;以抒情的筆調來寫人,這很少見,也很難。
契訶夫有“矜持”說,寫詩的人也常有所謂“距離”說,兩者非常近似,應合為一種說法。作者應與所寫對象保持一定距離,并保持一定的“矜持”與冷靜。這樣一來,作品才沒有聲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遠之美,寫難狀之情與難言之隱,使漫天的詩思充滿全詩,卻又在字句間捉摸不到。這首《玉階怨》含思婉轉,余韻如縷,正是這樣的佳作。
李白的唐詩6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李白
刬
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組紀游詩。它由三首五言絕句組成。三首均可獨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獨特構思的抒情絕唱。
此詩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后,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原來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曄,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見的。李白才華橫溢,素有遠大抱負,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發出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感嘆,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滅,竟至無路可走,數十年憤懣,便一齊涌上心頭。因此當兩人碧波泛舟,開懷暢飲之際,舉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擋住湘水不能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破壞了他的遠大前程。于是,發出了“刬
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鏟去君山,表面上是為了讓浩浩蕩蕩的湘水毫無阻攔地向前奔流,實際上這是抒發他心中的憤懣不平之氣。他多么希望鏟除世間的.不平,讓自己和一切懷才抱藝之士有一條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這畢竟是浪漫主義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鏟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嶇難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還是盡情地喝酒吧!詩人醉了,從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變成了酒,而
那君山上的紅葉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緋紅的醉顏嗎?于是又發出了浪漫主義的奇想:“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這兩句詩,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究盡的酒來盡情一醉,借以沖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這首詩,前后兩種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獨立,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系,聯系它們的紐帶就是詩人壯志未酬的千古愁、萬古憤。酒和詩都是詩人借以抒憤懣、豁胸襟的手段。只有處在這種心情下的李白,才能產生這樣奇特的想象;也只有這樣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達此時此際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時期寫過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內容也是醉后抒憤懣之作。中有句云:“人悶還心悶,苦辛長苦辛。愁來飲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我且為君捶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此詩的“刬
卻君山好”,用意與彼正同。假若我們一定要追問“捶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和“刬
卻君山”的動機與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說不出究竟,可能只會這樣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氣耳!”
李白的唐詩7
于闐采花
[唐] 李白
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
羞死。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子夜四時歌:春歌
[唐] 李白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秦女卷衣
[唐] 李白
天子居未央,妾侍卷衣裳。顧無紫宮寵,敢拂黃金床。
水至亦不去,熊來尚可當。微身奉日月,飄若螢之光。
愿君采葑菲,無以下體妨。
勞勞亭歌 在江寧縣南十五里. 古送別之所
[唐] 李白
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傍。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我乘素舸同康樂,朗詠清川飛夜霜。
昔聞牛渚吟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苦竹寒聲動秋月,獨宿空簾歸夢長。
別魯頌
[唐] 李白
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
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夫子還倜儻,攻文繼前烈。
錯落石上松,無為秋霜折。贈言鏤寶刀,千歲庶不滅。
賦得白鷺鷥送宋少府入三峽
[唐] 李白
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
同友人舟行游臺越作
[唐] 李白
楚臣傷江楓,謝客拾海月。懷沙去瀟湘,掛席泛溟渤。
蹇予訪前跡,獨往造窮發。古人不可攀,去若浮云沒。
愿言弄倒景,從此煉真骨。華頂窺絕溟,蓬壺望超忽。
不知青春度,但怪綠芳歇。空持釣鰲心,從此謝魏闕。
九日龍山歌
[唐] 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李白的唐詩8
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軍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越女詞
長干吳兒女,眉目艷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
吳兒多白皙,好為蕩舟劇。
賣眼擲春心,折花調行客。
耶溪采蓮女,見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來。
東陽素足女,會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墮,白地斷肝腸。
鏡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妝蕩新波,光景兩奇絕。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金陵酒肆留別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山中問答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今日竹林宴,我家賢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發清狂。
船上齊橈樂,湖心泛月歸。
白鷗閑不去,爭拂酒筵飛。
刬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
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的唐詩9
1、《江上吟》
年代:唐作者:李白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簫金管坐兩頭。
美酒尊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
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
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2、《長門怨》
年代:唐作者:李白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
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
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
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里人。
3、《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年代:唐作者: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4、《天馬歌》
年代:唐作者:李白
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嘶青云,振綠發,蘭筋權奇走滅沒。騰昆侖,歷西極,四足無一蹶。
雞鳴刷燕晡秣越,神行電邁躡慌惚。天馬呼,飛龍趨,目明長庚臆雙鳧。尾如流星首渴烏,口噴紅光汗溝朱。
曾陪時龍躡天衢,羈金絡月照皇都。逸氣棱棱凌九區,白璧如山誰敢沽。回頭笑紫燕,但覺爾輩愚。天馬奔,戀君軒,駷躍驚矯浮云翻。萬里足躑躅,遙瞻閶闔門。
不逢寒風子,誰采逸景孫。白云在青天,丘陵遠崔嵬。
鹽車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樂翦拂中道遺,少盡其力老棄之。愿逢田子方,惻然為我悲。
雖有玉山禾,不能療苦饑。嚴霜五月凋桂枝,伏櫪銜冤摧兩眉。請君贖獻穆天子,猶堪弄影舞瑤池。
5、《灞陵行送別》
年代:唐作者: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云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黃鸝愁絕不忍聽。
6、《蘇臺覽古》
年代:唐作者:李白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
7、《鞠歌行》
年代:唐作者:李白
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荊山長號泣血人,忠臣死為刖足鬼。
聽曲知甯戚,夷吾因小妻。秦穆五羊皮,買死百里奚。
洗拂青云上,當時賤如泥。朝歌鼓刀叟,虎變磻溪中。
一舉釣六合,遂荒營丘東。平生渭水曲,誰識此老翁。
奈何今之人,雙目送飛鴻。
8、《扶風豪士歌》
年代:唐作者:李白
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我亦東奔向吳國,浮云四塞道路賒。
東方日出啼早鴉,城門人開掃落花。梧桐楊柳拂金井,來醉扶風豪士家。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將軍勢,飲酒豈顧尚書期。雕盤綺食會眾客,吳歌趙舞香風吹。原嘗春陵六國時,開心寫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報恩知是誰。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離離。脫吾帽,向君笑。飲君酒,為君吟。
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
9、《望夫石》
年代:唐作者:李白
仿佛古容儀,含愁帶曙輝。露如今日淚,苔似昔年衣。
有恨同湘女,無言類楚妃。寂然芳靄內,猶若待夫歸。
10、《閨情》
年代:唐作者:李白
流水去絕國,浮云辭故關。水或戀前浦,云猶歸舊山。
恨君流沙去,棄妾漁陽間。玉箸夜垂流,雙雙落朱顏。
黃鳥坐相悲,綠楊誰更攀。織錦心草草,挑燈淚斑斑。
窺鏡不自識,況乃狂夫還。
李白的唐詩10
作品簡介
《清平調詞三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共三首七言樂府詩。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全詩構思精巧,辭藻艷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作品原文
清平調詞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風拂檻露華濃⑶。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斷腸⑹。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⑺。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⑻,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闌干⑽。
詞句注釋
⑴清平調:一種歌的曲調,“平調、清調、瑟調”皆周房中之遺聲。
⑵“云想”句:見云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檻:欄桿;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
⑷“若非……會向……”:相當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紅艷:紅艷艷的牡丹花滴著露珠,好像凝結著襲人的香氣。紅,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傳說中三峽巫山神女與楚王歡會接受楚王寵愛的神話故事。
⑺飛燕:趙飛燕。倚新妝:形容女子艷服華妝的姣好姿態。
⑻名花:牡丹花。傾國:喻美色驚人,此指楊貴妃。典出漢李延年《佳人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⑼解釋:了解,體會。釋,一作“識”。春風: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話譯文
其一
見云之燦爛想其衣裳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頭見到了她,就是在瑤池的月光下來相逢。
其二
像枝紅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楊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傷。
請問漢宮佳麗誰能和她媲美,就算趙飛燕也要靠精心化妝。
其三
名花伴著絕色美人令人心歡,贏得君王滿面帶笑不停地看。
春風中消解了君王無限悵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著欄桿。
創作背景
據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準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豈可用舊日樂詞。”因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
作品鑒賞
在這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構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一”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后遙相呼應。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云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云雨巫山枉斷腸”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后有人據此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但這種說法遭到很多學者反對。這些學者認為: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有明顯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沉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十分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么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的唐詩11
嵩山采菖蒲者
[唐] 李白
神仙多古貌,雙耳下垂肩。嵩岳逢漢武,疑是九疑仙。
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言終忽不見,滅影入云煙。
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
寄遠其二
[唐] 李白
青樓何所在。
乃在碧云中。
寶鏡掛秋水。
羅衣輕春風。
新妝坐落日。
悵望金屏空。
念此送短書。
愿同雙飛鴻。
寄遠其三
[唐] 李白
本作一行書。
殷勤道相憶。
一行復一行。
滿紙情何極。
瑤臺有黃鶴。
為報青樓人。
朱顏凋落盡。
白發一何新。
自知未應還。
離居經三春。
桃李今若為。
當窗發光彩。
莫使香風飄。
留與紅芳待。
南流夜郎寄內
[唐] 李白
夜郎天外怨離居,明月樓中音信疏。
北雁春歸看欲盡,南來不得豫章書。
越女詞其四
[唐] 李白
東陽素足女。
會稽素舸郎。
相看月未墮。
白地斷肝腸。
出妓金陵子呈盧六其三
[唐] 李白
東道煙霞主。
西江詩酒筵。
相逢不覺醉。
日墮歷陽川。
賦得鶴送史司馬赴崔相公幕
[唐] 李白
崢嶸丞相府,清切鳳凰池。羨爾瑤臺鶴,高棲瓊樹枝。
歸飛晴日好,吟弄惠風吹。正有乘軒樂,初當學舞時。
珍禽在羅網,微命若游絲。愿托周周羽,相銜漢水湄。
走筆贈獨孤駙馬
[唐] 李白
都尉朝天躍馬歸,香風吹人花亂飛。銀鞍紫鞚照云日,左顧右盼生光輝。是時仆在金門里,待詔公車謁天子。
長揖蒙垂國士恩,壯心剖出酬知己。一別蹉跎朝市間,青云之交不可攀。倘其公子重回顧,何必侯嬴長抱關。
姑孰十詠·天門山
[唐] 李白
迥出江山上,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參差遠天際,縹緲晴霞外。落日舟去遙,回首沉青靄。
古風其四十三
[唐] 李白
周穆八荒意。
漢皇萬乘尊。
淫樂心不極。
雄豪安足論。
西海宴王母。
北宮邀上元。
瑤水聞遺歌。
玉杯竟空言。
靈跡成蔓草。
徒悲千載魂。
李白的唐詩12
作品原文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作品注釋
⑴戴天山:在四川昌隆縣北五十里,青年時期的李白曾經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不遇:沒有遇到。
⑵吠:狗叫。
⑶帶露濃:掛滿了露珠。
⑷樹深:樹叢深處。時:偶爾、有時。
⑸青靄:青色的云氣。
⑹倚:靠。
作品譯文
水流清澈,回蕩隱約犬吠;桃花繁盛,滿帶濃艷露水。
樹林深幽,野鹿時隱時現。正午靜寂,鐘聲卻未聽到。
野竹分開青霧直穿藍天,飛瀑掛在碧綠山峰之上。
無人明知道士去處。只好依仗古松,派遣萬端愁思。
創作背景
此詩是李白二十歲以前的作品。根據清代黃錫珪《李太白年譜》,李白在十八、九歲時,曾隱居在大匡山(即詩題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讀書,這首詩蓋是時所作。
作品鑒賞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首聯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不聞鐘”與題中“不遇”遙相呼應。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尾聯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給人啟示,也更能讓人深刻理解詩人的其他詩作。
此作的構思并不復雜,它寫詩人的所聞所見,都是為了突出訪道士不遇的主題。全詩辭句平易自然,純用白描,景美情深。當然,并不是說李白這首詩已經寫得盡善盡美了。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后期比較成熟的詩作,都寫得十分灑脫、酣暢、飄逸、雄渾,字里行間,充滿著一股豪氣。而他這首詩,在這方面的特點還不夠明顯,還不夠濃郁。這說明此作還帶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跡。
作品點評
《唐詩歸》:鐘云:全首幽適。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起聯仙境。三、四極幽野之致。通為秀骨玉映,豐神絕勝。
《唐詩評選》:全不添入情事,下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唐律消夏錄》:從水次有人家起,漸漸走到深林絕壑之間,而道士竟不知在何處也。仙乎仙乎!此等詩隨手寫出,看他層次之妙。
《增訂唐詩摘鈔》:寫幽意固其所長,更喜其無丹鼎氣,不用其所短。
《詩筏》: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字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何物戴天山道士,自太白寫來,便覺無煙火氣,此皆不必以切題為妙者。
《古唐詩合解》:前解訪道士不遇,后解則對景而悵然,倚樹望竹泉而已。
《唐詩成法》:不起不承,順筆直寫六句,以不遇結。唐人每有此格。“水聲”、“溪午”、“飛泉”、“桃花”、“樹”、“鐘”、“竹”、“松”等字,重出疊見,不覺其累者,逸氣橫空故也,然終不可為法。
《唐宋詩醇》:自然深秀,似王維集中高作,視孟浩然《尋梅道士》詩,華實俱勝。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唐仲言曰:今人作詩多忌重疊。右丞《早朝》,妙絕古今,猶未免五用衣冠之議。如此詩,水聲、飛泉、樹、松、桃、竹,語皆犯重。吁!古人于言外求佳,今人于句中求隙,失之遠矣。
《網師園唐詩箋》:入畫,畫且莫到(首二句下)。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生妍婉雋,殊似右丞。惟首句出韻耳。
《唐宋詩舉要》:吳曰:此四句寫深山幽麗之景,設色其鮮采(“犬吠”四句下)。
《李太白詩醇》:翼云云:用桃源事起,以“不遇”意承,以山中所見為轉句。合句仍寫不遇。又云:“兩三松”,見倚不一處,不一時。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13
作品原文
把酒問月
[唐]李白
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作品注釋
⑴丹闕:朱紅色的宮殿。
⑵綠煙:指遮蔽月光的濃重的云霧。滅盡:消除。一作“滅后”。清輝:形容月光皎潔清朗。
⑶但見:只看到。
⑷寧知:怎知。沒(mò):隱沒。
⑸白兔搗藥:神話傳說月中有白兔搗仙藥。西晉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
⑹嫦娥:神話中的月中女神。傳說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藥,成為仙人,奔入月中。見《淮南子·覽冥訓》。一作“姮娥”。與誰鄰:一作“誰與鄰”。
⑺當歌對酒時:在唱歌飲酒的時候。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作品譯文
青天上的明月你何時出現?我現在停下酒杯且探問之。
人攀于明月之上自不可得,月亮行走卻與人緊緊相隨。
皎潔得如鏡飛升照臨宮闕,云靄散盡發出清冷的光輝。
只能看見夜間從海上升起,誰能知道早晨在云間隱沒?
月亮里白兔搗藥自秋而春,嫦娥孤單地住著與誰為鄰?
現在的`人見不到古時之月,現在的月卻照過古時之人。
古人與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對著酒杯放歌之時,月光能長久地照在金杯里。
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難定。根據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是作者應友人之請而作的。有人認為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
作品鑒賞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自注顯得滑稽,友人自己不問而叫別人問月,饒有趣味。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于人間是一個魅人的宇宙之謎。“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對那無限時空里的奇跡,大有神往與迷惑交馳之感。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開頭二句用倒裝句法,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緊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寫月與人的關系。明月高懸,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難即,莫測高遠;可是不管夜間人們走到哪里,隨時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與同行,如在身邊,于是距離頓消。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于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
再接下二句“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是對月色作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云翳(“綠煙”)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譬,以“丹闕”陪襯俱好,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此處寫出了一輪圓月初為云遮,然后揭開紗罩般露出嬌面,那種光彩照人的美麗。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攬接。
于是詩人又發出三個奇問,將月的形象推遠:“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只見月亮晚間從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在云間消失,究竟去了何處?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那是為什么?嫦娥仙子碧海青天孤寂獨棲,有誰與她為鄰?這些問題誰也無法回答,詩人也不要求回答。“但見”“寧知”的呼應足傳出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及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語中對神物、仙女深懷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
詩人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備極重復、錯綜、回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淋漓盡致。前二句分說,后二句總括,詩情哲理并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
最后二句則結穴到及時行樂的主意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后,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回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感情飽滿奔放,語言流暢自然,極富回環錯綜之美。詩人由酒寫到月,又從月歸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將明月與人生反復對照,在時間和空間的主觀感受中,表達了對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層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問》,下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作品點評
明末清初唐汝詢《匯編唐詩十集》:唐云:收斂豪氣,信筆寫成,取其雅淡可矣。謂勝《蜀道》諸作,則未敢許。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于古今為創調。乃歌行,必以此為質。然后得施其裁制。供奉特地顯出稿木,遂覺直爾孤行,不知獨參湯原為諸補中方藥之本也!辛幼安、唐子畏未許得與此旨。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奇想自天外來。圓活自在,可謂筆端有舌矣(“但見宵從”二句下)。嚴滄浪曰:纏綿不墮纖巧,當與《峨眉山月歌》同看。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詩14
送賀監歸四明應制
[唐] 李白
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寧阻洞庭歸。瑤臺含霧星辰滿,仙嶠浮空島嶼微。
借問欲棲珠樹鶴,何年卻向帝城飛。
送長沙陳太守其一
[唐] 李白
長沙陳太守,逸氣凌青松。英主賜五馬,本是天池龍。
湘水回九曲,衡山望五峰。榮君按節去,不及遠相從。
送楊燕之東魯
[唐] 李白
關西楊伯起,漢日舊稱賢。四代三公族,清風播人天。
夫子華陰居,開門對玉蓮。何事歷衡霍,云帆今始還。
君坐稍解顏,為君歌此篇。我固侯門士,謬登圣主筵。
一辭金華殿,蹭蹬長江邊。二子魯門東,別來已經年。
因君此中去,不覺淚如泉。
送鞠十少府
[唐] 李白
試發清秋興,因為吳會吟。碧云斂海色,流水折江心。
我有延陵劍,君無陸賈金。艱難此為別,惆悵一何深。
秋獵孟諸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
[唐] 李白
傾暉速短炬,走海無停川。冀餐圓丘草,欲以還頹年。
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煙。駿發跨名駒,雕弓控鳴弦。
鷹豪魯草白,狐兔多肥鮮。邀遮相馳逐,遂出城東田。
一掃四野空,喧呼鞍馬前。歸來獻所獲,炮炙宜霜天。
出舞兩美人,飄搖若云仙。留歡不知疲,清曉方來旋。
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
[唐] 李白
碧草已滿地,柳與梅爭春。謝公自有東山妓,金屏笑坐如花人。今日非昨日,明日還復來。
白發對綠酒,強歌心已摧。君不見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黃鸝愁醉啼春風。
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園東。
金陵鳳凰臺置酒
[唐] 李白
置酒延落景,金陵鳳凰臺。長波寫萬古,心與云俱開。
借問往昔時,鳳凰為誰來。鳳凰去已久,正當今日回。
明君越羲軒,天老坐三臺。豪士無所用,彈弦醉金罍。
東風吹山花,安可不盡杯。六帝沒幽草,深宮冥綠苔。
置酒勿復道,歌鐘但相催。
與謝良輔游涇川陵巖寺
[唐] 李白
乘君素舸泛涇西,宛似云門對若溪。
且從康樂尋山水,何必東游入會稽。
杜陵絕句
[唐] 李白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奔亡道中其四
[唐] 李白
函谷如玉關。
幾時可生還。
洛陽為易水。
嵩岳是燕山。
俗變羌胡語。
人多沙塞顏。
申包惟慟哭。
七日鬢毛斑。
李白的唐詩15
作品簡介《秋登宣城謝脁北樓》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前六句主要內容是寫景狀物,描繪了登上謝脁樓所見到的美麗景色。首聯從大處落筆,寫登樓遠眺,總攬宣城風光;頷聯具體寫“江城如畫”:以明鏡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雙橋的水中倒影;頸聯具體寫“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煙,橘柚深碧,梧桐微黃。尾聯點明懷念謝脁之題旨,與首聯呼應,從登臨到懷古,抒發了對先賢的追慕之情。全詩語言清新優美,格調淡雅脫俗,意境蒼涼曠遠。
作品原文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 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作品注釋
1、宣城:唐宣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宣城郡,今屬安徽。謝脁北樓:即謝脁樓,又名謝公樓,唐代改名疊嶂樓,為南朝齊詩人謝脁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故址在陵陽山頂,是宣城的登覽勝地。
2、江城:泛指水邊的城,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區的方言,無論大水小水都稱之為“江”。
3、山:指陵陽山,在宣城。
4、兩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鳳凰橋,句溪上有濟川橋。明鏡:指拱橋橋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圓形,像明亮的鏡子一樣。
5、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即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即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年)的建筑。彩虹:指水中的橋影。
6、人煙:人家里的炊煙。
7、北樓:即謝脁樓。
8、謝公:謝脁。
作品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時分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
宛溪與句溪如同明鏡環抱著宣城,鳳凰與濟川兩橋如同落入人間的彩虹。
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梧桐樹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經枯老。
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想南齊詩人謝公?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被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處于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與天寶十三載(754年)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當作于其中一年的中秋節后。
作品鑒賞
宣城處于山環水抱之中,陵陽山岡巒盤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縈回映帶著整個城郊,“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了謝公樓。嵐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凈。詩人憑高俯瞰,“江城”猶如在圖畫中一樣。開頭兩句,詩人把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總攝全篇,其目的就是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使之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嚴羽《滄浪詩話》說:“太白發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發出來的。從結構的關系來說,上兩句寫“江城如畫”,下兩句寫“山晚晴空”;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會,繞城合流,所以說“夾”。因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用“明鏡”來形容,用語十分恰當。“雙橋”長長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更像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這兩句與詩人的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相似。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系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表現出來的美也不一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冒出人家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詩人感到是秋光漸老的時候了。當時詩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視野里,他的觀察是深刻的,細致的;而他的描寫又是毫不粘滯的。他站得高,望得遠,抓住了一剎那間的感受,用極端凝煉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透漏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絲絲入扣。
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很簡單,只不過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到懷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順便說一句懷念古人的話罷了。這里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思,是慨嘆詩人“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不是一般的懷古了。
客中的抑郁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使詩人的心情非常寂寞。宣城是他舊游之地,此時他又重來這里。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了像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跡,更重要的是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詩人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緬懷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復雜的情懷,很難有人能理解。
【李白的唐詩】相關文章:
李白的唐詩12-18
關于李白的唐詩12-18
有關李白的唐詩12-19
李白《將進酒》唐詩賞析07-25
李白《靜夜思》唐詩賞析08-11
《上李邕》李白唐詩鑒賞11-02
《山中問答》李白的唐詩鑒賞08-10
《靜夜思》李白唐詩鑒賞09-08
《梁園吟》李白唐詩鑒賞07-24
《玉階怨》李白唐詩鑒賞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