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1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向前劃啊,向前劃,槳聲驚起沙灘上的一片鷗鷺鳥。
[出自] 李清照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注釋
(1)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2)溪亭:臨水的亭臺。
(3)日暮:黃昏時候。
(4)沉醉:大醉。
(5)興盡:盡了興致。
(6)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后,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誤入:不該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爭渡:“爭”與“怎”相通,如何的意思。爭,使勁、搶著。
(11)驚:驚動。
(12)起:飛起來。
(13)一灘:滿灘。
(14)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譯文】
還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譯文二】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誤劃進了荷花深處。用力劃呀,用力劃呀,驚飛了滿灘的水鳥。
【評點】
現今流傳下來兩首李清照的《如夢令》,皆為游記,都寫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風格同樣清新別致。這一首寫的是她經久不忘的一次溪亭暢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
“常記溪亭日暮”點明是回憶,“溪亭“是地點,時間是在“日暮”。詞人以自然平淡之筆開篇,自然而然地將讀者帶入她所創造的詞境當中,同時也為下文的敘述做好了鋪墊。“沉醉不知歸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隱含著歡愉之意,暗指當時詞人心底的快樂之情。“不知歸路”也曲折地表達出詞人流連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見,那是一次讓詞人印象深刻的游賞。“興盡晚回舟”進一步渲染了詞人的意興,直到興盡天黑才往回劃船。因“晚回舟”,所以“誤入藕花深處”。此句呼應前面的“不知歸路”,表現了詞人的忘情。詞人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個游興未盡的少女手搖一葉扁舟蕩漾在荷花叢中的美景圖,清新自然,別有風致。接下來,連續兩個“爭渡”,顯示了少女急于找尋歸路的焦灼心情。她用力劃呀,用力劃呀,卻不知不覺“驚起一灘鷗鷺”,滿灘的水鳥都被她嚇得飛起來了。全詞至此結尾,言盡而意未盡,惹人遐思。
本詞采用白描的藝術手法,創造了一個具有平淡之美的藝術境界,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淺淡自然,樸實無華,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詞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詞人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小令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鑒賞】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
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開朗、活潑,好奇、爭強要勝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留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
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2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譯文二】
昨天夜里雨雖然下得稀疏,但風卻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的海棠現在怎么樣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樣。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評點】
這首詞寫法別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全詞曲折委婉,意境層層遞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詞人并沒有像其他詩人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側面通過聽覺、視覺等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一問一答之間,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一個不解愁思,一個嘆時光易逝,兩相對照,如花影搖曳,自有風致翩然。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兩個內容——風雨和喝酒。 “雨疏風驟”直言昨夜的風雨:雨點稀疏,風聲急驟;而寫喝酒的情景卻很婉轉,“濃睡”即酣睡之意,證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從“不消”二字,可看出詞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殘存的酒力以及內心的愁苦全部消盡,足見愁有多深。前兩句一明寫,一隱寫,境界全出,盡顯風采。“試問卷簾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詞人一早醒來,雖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風猛,于是一起身就問正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庭園里的海棠現在怎么樣了?”因詞人不確定昨夜的風雨是否摧殘到園中的海棠花,故言“試問”。“卷簾人”的回答:“海棠依舊”。一個“卻”字用得極妙,將詞人的情致與侍女的冷漠態度描繪得活靈活現。顯然詞人不滿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駁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雖然詞人的語氣肯定,但畢竟自己沒有親見海棠花的狀態,故用“應是”。“綠肥紅瘦”指海棠花綠葉繁茂紅花凋零,實為名句。以“綠”和“紅”兩種顏色指代葉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葉之繁茂與花朵凋零,可謂新鮮之極,動人之極,只是隨手點染卻又神氣兀然。“綠肥紅瘦”又照應起句的“雨疏風驟”,前后呼應,相映成趣。
這首小令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有人物、場景以及對白,將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表現得淋漓盡致。
賞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
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
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
前面說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說:“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這段評語有助于我們對這首詞的理解。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3
作品原文
如夢令⑴
李清照
其一
常記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⑶,誤入藕花深處⑷。爭渡⑸,爭渡,驚起一灘鷗鷺⑹。
其二
昨夜雨疏風驟⑵,濃睡不消殘酒⑶。試問卷簾人⑷,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⑸。
作品注釋
其一
⑴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⑵常記:長久記憶。溪亭:臨水的亭臺。
⑶興盡:盡了酒宴興致。
⑷藕花:荷花。
⑸爭:怎,怎么。
⑹鷗鷺:泛指水鳥。
其二
⑴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⑵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
⑶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⑷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⑸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作品譯文
其一
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興以后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其二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海棠花現在怎么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創作背景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后,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系于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處女之作。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作品鑒賞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以優閑的游興始,中經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誤入藕花,最后驚起鷗鷺,全詞最后一切都統一在白色鷗鷺蒼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動作和情緒,起伏變化,很富于節奏感。詞人把瞬時的神情,瞬時的動作,瞬時的音容,瞬時的景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極富立體感的生活畫面。這是一個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這是畫面在清新之景中滲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那樣帶著富貴之氣,也不像《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那樣帶著衰颯之氣,而是表現了作者青春時期的野逸之氣。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4
作品簡介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早期詞作。其主要內容為: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卷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全詞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后人對此詞評價甚高,尤其是“綠肥紅瘦”一句,更為歷代文人所激賞。
作品原文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作品注釋
⑴如夢令,又名“憶仙姿”“宴桃源”。五代時后唐莊宗(李存勗)創作。《清真集》入“中呂調”。三十三字,五仄韻,一疊韻。
⑵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
⑶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⑷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⑸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作品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海棠花現在怎么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據陳祖美編的《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作品鑒賞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
詞牌簡介
如夢令,詞牌名之一,原名《憶仙姿》,為后唐莊宗李存勖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中的“如夢”得名。又名《宴桃園》、《不見》、《如意令》、《無夢令》、《比梅》等,有單雙調。單調正體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韻一疊韻。雙調六十六字,上下片各七句五仄韻一疊韻。
作品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二十六宥;可'二十五有 / 二十六宥'通押。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5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譯文] 昨天夜里,雨點稀疏,晚風急猛,雖然酣睡了一宵,還是余醉未消。
[出自] 李清照 《如夢令》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疏:指稀疏
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譯文二】
昨天夜里雨雖然下得稀疏,但風卻刮得很大很急,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的海棠現在怎么樣了?侍女答道:海棠和昨天一樣。唉,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賞析】
這首詞寫法別致,是李清照的成名作之一。全詞曲折委婉,意境層層遞進,雖只六句,卻幾度轉承,時時宕開一筆。同為傷春之作,詞人并沒有像其他詩人一樣直接寫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傷惆悵,而是側面通過聽覺、視覺等營造暮春時節的氛圍,從客觀現實逐漸轉入主觀感受,從而能夠更加強烈地引起讀者的共鳴。一問一答之間,花在人前花含愁,人在花前人消瘦。一個不解愁思,一個嘆時光易逝,兩相對照,如花影搖曳,自有風致翩然。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寫的是昨夜的情景,包含了兩個內容——風雨和喝酒。 “雨疏風驟”直言昨夜的風雨:雨點稀疏,風聲急驟;而寫喝酒的情景卻很婉轉,“濃睡”即酣睡之意,證明昨夜大醉,故可知酒喝得很多;從“不消”二字,可看出詞人是借酒消愁,沉沉的酣睡都不能把殘存的酒力以及內心的愁苦全部消盡,足見愁有多深。前兩句一明寫,一隱寫,境界全出,盡顯風采。“試問卷簾人”以下五句是今晨的情景。詞人一早醒來,雖酒意未消,但仍想起昨夜的雨狂風猛,于是一起身就問正收拾房屋、啟戶卷簾的侍女:“庭園里的海棠現在怎么樣了?”因詞人不確定昨夜的風雨是否摧殘到園中的海棠花,故言“試問”。“卷簾人”的回答:“海棠依舊”。一個“卻”字用得極妙,將詞人的情致與侍女的冷漠態度描繪得活靈活現。顯然詞人不滿侍女的回答,于是反駁道:“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雖然詞人的語氣肯定,但畢竟自己沒有親見海棠花的狀態,故用“應是”。“綠肥紅瘦”指海棠花綠葉繁茂紅花凋零,實為名句。以“綠”和“紅”兩種顏色指代葉子和花朵,以“肥”和“瘦”形容葉之繁茂與花朵凋零,可謂新鮮之極,動人之極,只是隨手點染卻又神氣兀然。“綠肥紅瘦”又照應起句的`“雨疏風驟”,前后呼應,相映成趣。
這首小令雖然篇幅短小,但卻有人物、場景以及對白,將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表現得淋漓盡致。
賞析二:
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轟動朝野。傳聞就是這首詞,使得趙明誠日夜作相思之夢,充分說明了這首小令在當時引起的轟動。又說此詞是化用韓偓《懶起》詩意。韓詩曰:“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側臥卷簾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較原詩更勝一籌,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少女的傷春心境。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飲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一開始就將整首詞的時間、環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風驟”十分恰當的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這樣就順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兩句前者寫室外,后者寫室內,轉折的巧妙恰當,靈動自然。
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園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對,因此急急地向“卷簾人”詢問。一個“試”字,寫出了人物心中的擔憂,她不愿意春天就這么快的過去。“試”字將不忍問卻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畫的淋漓盡致。孰料,“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讓她出乎意料,雖然她內心渴望海棠依舊,但自己也明白風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簾人”的回答給了她意外的驚喜。“海棠依舊”從后面應和了前面“問”的內容,這種手法使得其詞更加耐讀。“卻”字同時寫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還隱隱道出了“卷簾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主人公的細膩委婉與“卷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詞至此,又疊進一層,意境又開一界。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主人公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卷簾人”的答復,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看似信手拈來,卻是功力獨到。她用“綠”字代指滿枝的綠葉,用“紅”代指枝頭的花朵,“肥”替換了“多”,“瘦”替換了“少”,寫出了一個全新的意境。無怪乎多為歷代詞論者贊譽,如《草堂詩余別錄》中曰“結句尤為委曲工整,含蓄無窮意焉”。而更深一層,“紅”又不單指花朵,還隱指了春天萬紫千紅的景象與色彩,隱指了春天眾多無比美好的事物,隱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悅心情。這樣“紅瘦”一詞就逼真地寫出了人物地傷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飾,卻更令人心動,這是李清照的詞作給讀者的一個典型感受。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6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
昨夜雨點稀疏,晚風急猛,我雖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試問卷簾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樣?她說海棠花依然如舊。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賞析】
李清照雖然不是一位高產的作家,其詞流傳至今的只不過四五十首,但卻“無一首不工”,“為詞家一大宗矣”。這首《如夢令》,便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兩句,如何理解頗有爭議。蓋推以事理邏輯:既然是“濃睡不消殘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風驟”,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其實對這兩句詞,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簡單事理去體會理解的,因為詞人的本意實不在此,而是通過這兩句詞表達無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詩詞都言及風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詩:“明朝風起花應盡,夜惜衰紅把火看。”馮延巳《長相思》詞:“紅滿枝,綠滿枝,宿雨厭厭睡起遲。”周邦彥《少年游》詞:“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花在風雨中零落,這層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說“濃睡不消殘酒”也是寫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過只要多讀些前人寫的惜花詩詞,也就不難體會了。杜甫《三絕句》詩:“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韋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詩:“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這些詩句正可用來作為“濃睡不消殘酒”的注腳。易安在其詠紅梅的《玉樓春》詞中所云:“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未。……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亦可視為對“濃睡”一句的自注。這句詞的辭面上雖然只寫了昨夜飲酒過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盡消,但在這個辭面的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詞》中曾多處寫到飲酒,可見易安居士是善飲的。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一夜濃睡之后酒力還未全消,這就不是一般的過量了。我們只要思索一下詞人為什么要寫“濃睡不消殘酒”這句詞,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這句詞的立意而言,與上引杜甫和鮑文姬的詩句都是同一機杼,并無二致。但易安的高處正在于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一旦領悟了潛藏在“濃睡不消殘酒”背后的這層“惜花”之意,那么對以下數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兩句所寫,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盡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后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彥《少年游》:“一夕東風,海棠花謝,樓上卷簾看。”便顯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蠟了。“試問”的結果如何呢?——“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象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嗎?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此語甚新。”《草堂詩余別錄》評:“結句尤為委曲精工,含蓄無窮意焉。”看來皆非虛譽。
這首小詞,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層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蓼園詞選》云:“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可謂的評。
如夢令①常記溪亭日暮②
李清照
常記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⑤深處。
爭渡,爭渡⑥,驚起一灘鷗鷺⑦。
作品注釋
①如夢令:詞牌名。
②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選自《漱玉詞》。
③常記:長久記憶。
④溪亭:一說此系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說泛指溪邊亭閣;三說確指一處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蘇轍在濟南時寫有《題徐正權秀才城西溪亭》詩);四說系詞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處游憩之所,其方位當在歷史名山華不注之陽。
⑤藕花:荷花
⑥爭渡:奮力劃船渡過。
⑦鷗鷺:泛指水鳥。[2]
作品譯文
依舊記得經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時,迷路進入藕花池的深處。怎樣才能劃出去,拼命地劃著找路,卻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作品
賞析
李清照的《如夢令》只有兩首,一首是描寫春天的“昨夜雨疏風驟”,另一首就是課文編選的描寫夏日生活的“常記溪亭日暮”,兩首都是易安的“少女之詞”,傳遞著相似的少年情懷,前一首恰好可以作為教材的補充閱讀、填詞翻唱,用它來體會少年的爛漫與放縱,以及詞如何嚴格按照詞牌來填。
都說“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韓愈),婉轉悱惻的李易安卻把少年的歡樂譜寫得那么有聲有色;都問“夏天為什么缺少詩意”(孫紹振), 竊竊的李易安那一場“常記”的溪亭盛宴卻比夏天本身還要意蘊悠長。
魅力何在?
除了清詞“對瞬間的表現技巧”,最重要的就在于李清照突破了蘇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傳統定論,不但讓“畫”變成了“回憶中的畫”,而且這回憶竟然超出了“畫”的視覺形態,形成了一個動態的意象場,帶動讀者的心一起來分享、透視那一場少年心靈的“動畫”。
幾乎所有的鑒賞者都關注到“常記”的起法是一種追述,“自然、和諧,面對知己娓娓地敘述(《唐宋詞鑒賞辭典》)”;“我經常想起來那一天的傍晚,我經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發生的一切,可見那個傍晚在李清照的記憶當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讓她不能忘懷”(《百家講壇》,康震),可他們卻鮮有關注這種追述的好處。“常記”的妙處何在?“記”,就是回憶。人們常說,失去過才會懂得珍惜。事實上,我們回憶中的景總比眼前的景更有情有趣,因為回憶的閥門里流淌出來的景,它包含著比現實的景更重要的內心的情緒、情思、情感。那么“常記”呢?自然是“常常回憶”。為什么偶爾想一想還不夠,還要常常地回憶? 她的內心寶貝著、珍藏著、珍貴著怎樣的追思?一切因為那一場“沉醉不知歸路”!
——這個“醉”字大有文章。寫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也只不過就是今天初三或者高一、高二的年齡,這是一個男孩子都要禁酒的年齡,更何況當時對女子的無窮約束呢!雖然清詞中不乏縱酒之音:濃睡不消殘酒、酒意詩情誰與共、酒闌更喜團茶苦、東籬把酒黃昏后、謝他酒朋詩侶、酒美梅酸、三杯兩盞淡酒……可這里的“醉”基本上都是成過家之后作為有完全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自主行為,偶爾一次“濃睡不消殘酒”,還是悄悄地、偷偷地、人不知鬼不覺地呼呼大睡,因為成年之后和閨閣生活總是有區別——即使開明的李格非,想來也不會允許李清照小小年紀就成為一個縱情花酒、離經叛道的“問題少女”吧!她連蕩秋千見到客人都要“和羞走”(《點絳唇·蹴罷秋千》),更何況呼朋引伴、前呼后擁地在“溪亭”飲到“日暮”呢——“醉”的機會一定太難得,難得到李清照常常想起,念念不忘,時時沉浸其中;難得的就像今天的學生某一天集體逃課郊游一樣放縱,就像六年級的孩子一心要抓住童年的尾巴一樣想往。
接下來所有的文字,都是對“醉”的意象的一氣呵成、層層鋪排。
首先是“沉醉”。
“不知歸路”是“沉醉”的直接后果。是迷戀溪亭偷偷飲酒的樂趣不愿意回家;還是把酒當成了營養快線,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根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景不醉人人自醉,未嘗喝酒就已經被溪亭的景色迷住,深深地陶醉其中,流連其間,根本就想不起家來了?字面上,“沉”有沉醉 沉浸、沉迷的意思,“沉醉”,說明當時的意識不是很清醒,醉眼朦朧之中,搖搖擺擺之間,癡迷也罷,酒喝多了也好,總之是醉了,深深地醉了,醺醺然“不知歸路”,不愿回家。這是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已經突破了畫的靜態布局,轉到了比較強烈的心靈感應上來。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是對“不知歸路”之“醉態”的具體描寫。這是移步換景,是電影蒙太奇,鏡頭切換之間,一下子闖入了“荷葉羅裙一色裁”的鋪天蓋地中來。“藕花深處”是什么樣子呢?詞人根本就來不及細細描述,因為是“誤入”——這也突破了“畫”的表述極限,詞人在這里貼近的不是靜態的景,而是視覺變換的'“流動的景”,這種“流動的景”,指揮著“流動的情”:不是“我”的心靈在指揮我的手和腳,而是“我”的腳和手在指揮著“我”的心靈,這個“身不由己”,是“沉醉”的第二層表現:自我的心靈在大自然面前放縱著的審美體驗。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簡直就是一幅極端“沉醉”的池塘交響樂。小舟不知怎么一下子就劃到了荷塘深處,舉目四望,到處是挨挨擠擠的荷花,原本放縱著的女孩子們慌了神,趕緊向岸邊劃去,可是越劃越亂,越亂越劃,已經分不清哪里是荷,哪里是岸了,于是就更加拼命地劃,嘻嘻哈哈地劃,東倒西歪地劃。幾乎就在同時,一個同樣的瞬間,綠的葉、紅的花、白的鷗鷺,彩的羅裙、還有夕陽的余輝,以及富有夢幻色彩的湖面全都晃動了起來,間雜著劃槳聲、嘻笑聲,水聲,鷗鷺的撲騰聲、鳴叫聲,也許還有甜美的歌聲,還有相互灑水的驚叫聲,以及發現岸邊的歡呼聲,混雜著荷花清香的少女的放肆的青春一下子在“藕花深處”迸發出來,視覺、聽覺、嗅覺,各種感官動起來,交織起來,自然就帶動游者和觀者的心也動起來,美好的感覺、歡樂的心情,把有聲的“動畫”變成了內心世界的“情畫”,這種情感從字里行間滲透到文字之外,構成了一個無限快樂、無限優美的意象場,使整個池塘都和這群嘻嘻哈哈的少女一樣熱鬧了起來。這個意象場,用女孩子們的熱鬧同化著荷塘的熱鬧,形成了一個情感的高潮。
“對于古典式抒情來說,直接的抒情是比較少見的,情常常與感聯系在一起,情感一詞可能由此而生。”“情的本性就是動的,故有‘感動’之說,感覺或者感觸只有‘動’了起來,才能表現感情”(孫紹振)這恐怕就是古典詩詞理論中“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的“動情”藝術吧。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7
如夢令[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翻譯】
還記得那次在溪邊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優美的景色中忘記了回家的路。盡興以后大家乘著夜色趕快掉轉船頭,卻不料走錯了路小船劃進了藕花深處。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嘰喳聲驚叫聲劃船聲驚起了一灘鳴鷺。
【創作背景】
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后,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系于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處女之作。
【賞析】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溪亭”,時間是“日暮”,作者飲宴以后,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末,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一連兩個“爭渡”,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嘎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以優閑的游興始,中經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誤入藕花,最后驚起鷗鷺,全詞最后一切都統一在白色鷗鷺蒼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動作和情緒,起伏變化,很富于節奏感。詞人把瞬時的神情,瞬時的動作,瞬時的音容,瞬時的景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極富立體感的生活畫面。這是一個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這是畫面在清新之景中滲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那樣帶著富貴之氣,也不像《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那樣帶著衰颯之氣,而是表現了作者青春時期的野逸之氣。
【名家點評】
現代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別見楊金本《草堂詩馀》’前集卷上,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卷四,誤作無名氏詞,注“或作李易安。”(《詞林萬選》所注或作某某,殆為毛晉所加,非楊慎原文。)又見《匯選歷代名賢詞府全集》卷一、《唐詞紀》卷五、《古今詞話·詞辨》卷上、《歷代詩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詞話》,俱誤作呂洞賓詞。
現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詞新話》:李清照《如夢令》第一句云“常記溪亭日暮”,“常”字顯然為“嘗”字之誤。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原為抄本。并非善本,其誤抄“嘗”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陳景沂《全芳備祖》卷十一荷花門內引此詞正作“嘗記”,可以糾正《樂府雅詞》之誤,由此亦可知《全芳備祖》之可貴。縱觀當代選本,凡選清照此詞者無不作“常記”,試思常為經常,嘗為曾經,作“常”必誤無疑,不知何以竟無人深思詞意,沿誤作“常”。以訛傳訛,貽誤來學,影響甚大。希望以后選清照此詞者,務必以《全芳備祖》為據,改“常”作“嘗”。
現代吳小如《詩詞札叢》: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爭渡”即“怎渡”,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著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劃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么辦”、“怎么辦”的口吻。不料左右盤旋,船卻總是走不脫。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群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李清照《如夢令》翻譯】相關文章:
李清照《如夢令》原文賞析及注釋翻譯11-02
《如夢令》李清照宋詞注釋翻譯賞析11-03
李清照《如夢令》賞析07-29
李清照詞《如夢令》賞析07-20
李清照的《如夢令》古詩賞析02-22
李清照唯美詩詞《如夢令》鑒賞11-11
李清照詞《如夢令》簡析12-29
改寫李清照如夢令作文(精選56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