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浪漫派詩人和哲學家的馬克思
一、浪漫派的哲學與浪漫派的詩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首先在德國,繼而在英、法、美以至全歐洲,出現了一股強大的思潮——浪漫主義。法國的帕斯卡爾是浪漫主義的先驅。帕斯卡爾認為,人不能從理智方向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要想找到這一處所,要依靠“情感”與“愛”, 他注意到了后來成為浪漫主義哲學核心課題的有限與無限的關系問題,即有限的生命到那里去尋找永恒的歸依問題,他說:“我不知道誰把我置入這個世界,也不知道這世界是什么,更不知道我自己。”這是他深為困惑的問題。帕斯卡爾得出的結論是:“人永遠無法達到無限,無法攻破人從中產生的虛無以及他淹沒于其中的無限之謎。也就是說,人從何而來,去往何處,都是不可知的。除了懷著永恒的絕望外,人沒有什么其他辦法。在這無限的虛無中,只有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據。”
浪漫主義哲學思潮,可以說是歐洲近代以來文藝復興之后資本主義工業化化進程的產物。浪漫主義哲學的先驅們,認為工業文明的大發展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會引發許多新的問題。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詩人席勒認為,工業文明把人束縛在整體中孤零零的斷片上,機器的輪盤使人失去生存和諧和想象的青春激情。另一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哲學家費希特覺得自己簡直無法在這樣的世界里安置自己的靈魂。這一反思和批判,是德國浪漫主義哲學思潮的內在歷史要求。
劉小楓先生在《詩化哲學》中特別提到:高古的哲學詩人荷爾德林,是浪漫派的先驅。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說:“荷爾德林的詩作受詩的天命的召喚身不由己地表達出詩的本質。對我們來說,荷爾德林是真資格意義上的詩人之詩人”。哲學詩人荷爾德林究竟唱出了什么?如此令人神往?請聽:……阿爾卑斯山巒鬼斧神工,那是遠古傳說中天使的城寨,但何處是人類莫測高深的歸宿?
因此,荷爾德林在預感到人的不可逃避的無家可歸之境的同時,也預感到人類必將重返故里,重返童貞。他在《帕特莫斯》中吟唱道:既然時間之峰厭倦了相隔天涯的山巒,密集聚居,相偎相依,那么,圣潔浩瀚的水波,請賜我們以雙翼,讓我們滿懷赤誠衷情,返回故里。“還鄉”成為荷爾德林晚年思考的一個重要命題。還鄉就是返回人詩意地棲居的處所,這就是詩化,就是詩意的人生。
無家可歸感正是二十世紀西方社會中那些追求價值生活的人們的普遍感覺,并成為普遍吟唱的主題。在一百年前,荷爾德林就預感到了這一災難會出現。本世紀許多著名作家和詩人的自殺,就是一個絕對的證明。各種危機的頻繁出現,還只是一種外部現象;失落自我,沒有歸屬,空虛孤獨,才是更為根本的。到本世紀,經驗與超驗、現實與理想、自由與必然、存在與思維的兩重對立的矛盾,都集中到人的價值生存與技術文明的兩重對立這一矛盾上來了,它成了現代浪漫美學思考新的歷史出發點。
中國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指出:“德國古典哲學本身就是哲學領域里的浪漫運動。”這句話說明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浪漫氣質和稟賦,因為這一哲學思潮追求的是“詩化的世界”,反抗的是“功利性”、“機械化”的世界,這一思潮不僅有深刻的美學意蘊,也有深刻的哲學意蘊。“詩化的世界”是作為一個與現實的庸俗的世界的對立而提出來的。
浪漫派的出發點是:人面臨著一個與他自身分離異在的世界用形而上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人發現自己面臨著一個不屬于他的、與他對立的客觀世界。所以,全部問題就在于如何使這個異在的、客觀化的世界成為屬人的世界,作為人的主體性的展現的世界,這也就是如何使世界詩意化的問題。
從超驗的原則來設定世界,可以說是詩意化世界的核心。我們不能以這個世界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而應從另一個世界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我們不能站在這個世界中來看這個世界,而應站在另一個更高的世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諾瓦利斯說:“這個世界必須浪漫化,這樣,人們才能找到世界的本意。浪漫化不是別的,就是質的生成。低級的自我通過浪漫化與更高、更完美的自我同一起來。所以,我們自己就如像這樣一個質的生成飛躍的序列。然而,浪漫化過程還是很不明晰的,在我看來,把普遍的東西賦予更高的意義,使落俗套的東西披上神秘的外衣,使熟知的東西恢復未知的尊嚴,使有限的東西重歸無限,這就是浪漫化”。
劉小楓先生在《詩化哲學》中說到:德國浪漫美學從早期浪漫派興起,到當代的新馬克思主義美學,形成的思維傳統是拼命在尋找人生的詩。他說:“不管是詩的本體論也好,還是本體論的詩也好,最終都是為了解決經驗與超驗、現實與理想、有限與無限、歷史與本源的普遍分裂,渴望人向詩性的生成、人生向詩境的生成。”
詩人哲學家諾瓦利斯指出:“詩才是真正絕對的實在,這就是我的哲學的核心。越富有詩意,越真。”詩的本體化,根本不是一種單純的藝術理論,而是要解決人生問題,它包含著一種人類理想生存狀態的旨歸,發現作為人理想生活的世界。人所面臨的世界,是與他對立的,不屬于他的客觀世界,如何使這個與自己分離的客觀世界成為屬人的世界,使人成為這一世界的主體性存在,也就是怎樣更好的使世界詩意化的問題。
在劉小楓先生看來,詩成為人的生存方式,人生態度,并非不可能。中國古代的一些詩人、藝術家(尤其是畫家),如竹林七賢、陶淵明、王維、揚州八怪、以及諸多禪師,就身踐詩化的人生。這里不僅是說,他們寫下了無數的浪漫詩篇,引人超凡脫俗;更主要的是在于,他們的生活態度和方式本身就是詩,這種生活方式不是生硬的單純邏輯性思維引導下的生活,而是一種極高明之后不言的、或言而不盡卻讓人感知體會到人生價值及意義的生活,這種生活讓人進入理想中的生存狀態,應物而不為物所累,這恰恰是一種明明白白的生活態度,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二、作為浪漫派詩人的馬克思
研究馬克思與浪漫派的美國作家維塞爾這樣說到:“馬克思的浪漫派形象有意義地促成了他一生中尋求解決的根本問題的形成。我真正打算論證的是:對馬克思而言,無產階級本質上是一種詩力。如果我的論點是對的,那么,理解馬克思的詩是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關鍵。”在維塞爾看來,馬克思的形象值得人們思考。馬克思的一些浪漫詩歌,是他科學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的詩化形式。當我們研究馬克思的詩歌時,我們一定不能忘記馬克思的心情具有宇宙的意義;而且他的心情表明他對生命和死亡的闡釋。
在《創造》中,馬克思向他的讀者表露了浪漫方式孕育的宇宙。詩的開篇集中描寫了“永恒的創作精神”的活動。世界翻起巨浪,生命不斷涌生,一切皆在流動。這是世界心靈的激動,即創作精神把宇宙體驗為滋潤精神需要的某種東西。馬克思創造了一個宇宙,這個宇宙是精神的、愛的延伸。
浪漫派詩人敏銳地看到,一切皆變,一切事物都要遭遇死亡的終極否定。在《人生》這首詩歌中,馬克思一再強調事物的短暫性:時光,倏忽即逝;宛如滔滔流水,時光帶走一切,永遠不會返回。因此,人類生活不是永恒精神的反映,而是另外一種情形:生就是死,生就是不斷死亡的過程,人們奮斗不息,卻難以擺脫困頓。
盡管客觀性是毀滅性的力量,但是,馬克思從未在其主體性上感到脆弱過。在《我的世界》里,馬克思描述了自己不知疲倦的精力:大千世界無法慰藉我的愁思,就是神仙的魔力也無濟于事,我的意志比神明崇高,它在我的胸中激蕩如風暴。強大的意志力不斷地推動馬克思奮勇向前;他不能歇息。
馬克思在《感觸》中寫到:一旦心中涌起了激情,我就再不能從容鎮定,我永遠不能閑適恬靜,我要不停地奮勇前進。不管客觀條件如何,人類總可以行動,總是能夠反抗:我們要勇往直前、摧枯拉朽,我們將永不懈怠,永不停留,絕不要畏首畏尾噤若寒蟬,絕不要庸庸碌碌無所追求。切莫在空想中虛擲時光,切莫在枷鎖中猶豫彷徨,只要胸懷抱負和熱望,我們就可以將事業開創。實際上,人具有創造自己,絕對化自己能力的力量。
馬克思在《尋找》中這樣寫道:我尋找的世界應該產生于我心中,它在我胸膛里升起向外涌動,我的生命之泉將化作它的滔滔巨浪,我靈魂的呼吸將造成它的漠漠蒼穹。反抗是浪漫的,即它源自于人的主體性。尤其是愛情啟發的主體性。例如,在《致燕妮的詩》里,馬克思清楚并直接表達了他心中的感情。而馬克思《人的自豪》雖然是寫給燕妮的愛情詩,但里面有一段卻以挑戰神靈的狂放抒發了他改造世界的豪情壯志:“面對著整個奸詐的世界,我會毫不留情地把戰挑,讓世界這龐然大物塌倒,它自身撲滅不了這火苗。那時我就會象上帝一樣,在這宇宙的廢墟上漫步;我的每一句話都是行動,我是塵世生活的造物主。”
三、作為浪漫派哲學家的馬克思
馬克思是浪漫派哲學家嗎?正如我們說馬克思是浪漫派詩人一樣,當我們說馬克思是浪漫派哲學家的時候,一定會遭到一些人的質疑。維塞爾認為,馬克思不僅是費希特和黑格爾的繼承人,而且是浪漫主義的繼承人。法國的加洛蒂在《馬克思思想的演進》中說:馬克思的根本論題始終如一——從他最初的著作到他最后的斗爭都始終如一。馬克思哲學、經濟學、政治學的關鍵是:必須使每一個人成為創造者。青年馬克思是費希特和黑格爾的繼承人,他喚醒了要反對所有的異化形式的創造力量。創造是異化的對立面……深奧的人道主義……賦予每一個人都有成為人、成為創造者、成為詩人的可能性,用嘴確切的話來說,以高爾基的那句有充分含義的話說:“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
加洛蒂的話表明,他能夠抓住潛伏于馬克思思想中的詩化核心。他認為,馬克思的“哲學、經濟學、政治學”之關鍵就是浪漫派命令,即使人成為宇宙詩人,即創造者。馬克思的浪漫就是尋求人的解放和救贖,總之,就是尋求那“新的救世主”。這樣的態度與馬克思終身相伴。馬克思要尋求一首未來的詩歌,在1852年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說:“19世紀的社會革命不能從過去創作詩歌,而是只能從未來創作詩歌。”就是說,當下的某些東西必須把人轉變為“創作精神”,必須激勵人成為未來的宇宙詩人。
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中稱普羅米修斯是人類哲學日歷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普羅米修斯神話多次出現在馬克思的作品中。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說:任何一個存在物只有當它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時候,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而且只有當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時候,它才是用自己的雙腳站立的。對馬克思而言,哲學不是抽象物,哲學是征服世界的自由創造。馬克思的理論表現,只不過是他以世俗的和乏味的語言寫作普羅米修斯詩歌的嘗試。
哲學必須成為塵世的(現實的)哲學,而世界必須成為哲學的(觀念的)世界。這就是馬克思所詩化的現實。要實現哲學與世界的結合,就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然而哲學的批判并不足以改變現實,哲學批判本身必須被消滅,讓位于現實的物質的批判。因為人的異化基于生活的物質條件,只有物質的力量才能消滅現實的異化根源。“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馬克思通過對現實國家的批判,找到了實現這一詩化世界的物質力量及物質實體,這實體便是無產階級。馬克思說到:“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樸素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法國革命是德國的“復活日”。馬克思再次使用神話詩學的話語來解釋他所希望的救贖。
馬克思說:這個階級與整個社會親如兄弟,匯合起來,與整個社會混為一體,并且被看作何被認為是社會的總代表;在這瞬間,這個階級的要求和權利真正成為社會本身的權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的頭腦和社會的心臟。這使我不禁又想起維塞爾的那句話:對馬克思而言,無產階級本質上是一種詩力。
馬克思在談到未來理想社會時說:“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他還說道:“社會(指共產主義社會——引者)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馬克思稱之為“自由人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正是馬克思理論的浪漫觀點,他認為世界一定會成為哲學的世界,哲學也一定會成為世界的哲學。按照費洛姆的觀點,馬克思或許吧自我陶醉轉變為集體的理想,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詩歌。
后現代主義重要代表人物德里達在《馬克思的幽靈》中指出的:“不去閱讀而且反復閱讀和討論馬克思——可以說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學者式的‘閱讀’和‘討論’,將永遠都是一個錯誤……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故事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一對好朋友兩人最大的貢獻在于馬克思主義,然而在婚姻問題上,兩人卻都沒有把握得很到位,一個后悔結婚,一個終生不婚。
馬克思后悔結婚
1843年6月19日他與燕妮結婚之后,只有短暫的蜜月生活,竟接連生下七個子女:1844年5月1日長女小燕妮誕生,1845年9月26日次女勞拉出世,1847年2月3日長男埃德加爾喜從天降,1849年11月5日次男吉多呱呱墜地,1851年3月28日三女費蘭契斯卡降生,1855年1月16日又添幼女愛琳娜。
因貧病交加,次男和三女都只活一歲多就夭折了。1857年7月6日又生下一個死嬰。多子女的家庭雇不起保姆,當父母的極其辛苦。雖然從1845年4月起,馬克思的老岳母把自己忠實的女仆琳衡派到馬克思家中來照料他們一家,但是要養育六個子女、養活九口之家,這對于一個職業革命家、杰出思想家來說,是何等沉重的負擔啊!為了一日三餐,為付每月房租(當時還沒有電燈、電話),馬克思不得不經常熬夜為報刊寫稿,還要典當、變賣物品,不時寫信向密友恩格斯求援,甚至向友人、鄰居、工人借貸。1854年初,全家都患流行感冒,5月間,孩子們又都出麻疹。1855年3月間,不滿九歲的長子埃德加爾病危,妻子為此憂慮成疾,馬克思只好連續徹夜不眠護理愛子。4月8日,腸結核病終于奪去了他幼小生命!
從這一天起,馬克思終日頭部劇痛,完全無法工作。痛失嬌兒,加上長期辛勞,嚴重損害了馬克思的健康。隨后,他就不斷被風濕病、肝病等所困憂。到晚年,他夫人于1881年12月2日歿于肝癌,長女燕妮·尤格于1883年1月12日才38歲竟困膀胱癌喪命,還留下五個子女。馬克思經不住連續遭到如此重大打擊,于1883年3月14日患肺膿腫溘然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
正是由于多子女的物質和精神重擔,才使馬克思認為結婚是:“最愚蠢的事”。對此他是有自知之明的。1851年2月3日他寫給恩格斯的信中曾經頗為幽默而風趣地說道:“土壤肥力和人的生殖能力成反比,這不免使像我這樣多子女的父親非常狼狽。尤其是,我的婚姻比我的工作更多產。”因為當時西歐避孕和墮胎還不流行,所以才會出現結婚多產的現象。只有不要子嗣或者患有不育癥者才能從婚姻中得到美滿幸福生活。
恩格斯終生不婚
恩格斯說過:“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實際上婚姻不見得總是包含愛情,愛情畢竟會淡去。昔日戀愛的激情不再了,婚姻如何維護?
婚姻中的愛情要面對日常生活瑣事的考驗,要面對兩個人朝夕相處的考驗,沒有什么神秘感,倒有很多責任、義務,是一種平凡的溫情。它是冬天的爐火,規規矩矩;不是曠野中蔓延的野火,無拘無束。
婚姻有很多束縛個人意志的東西。沒有愛情的婚姻中,個人體會到的是無愛的痛苦。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直到婚姻連是二性之好都沒有的時候,婚姻就是到了盡頭,沒有再進一步的時候了。 為此恩格斯終身未婚
【作為浪漫派詩人和哲學家的馬克思】相關文章:
作為父親和作為孩子06-11
人和魔鬼的故事08-11
老人和鹿08-15
富人和鱉08-15
獵人和野豬09-18
老人和樹09-17
老人和樹06-30
老人和狗06-28
人和動物的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