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戴望舒《雨巷》中的凄美愛情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寫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戴望舒《雨巷》中的凄美愛情,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巷的愛恨情仇
江南小巷,曲折悠長,白色的墻,黑色的瓦,寧靜而又寂寥,連續不斷的梅雨,纏纏綿綿的憂傷,孤獨苦悶的詩人,撐著一把油紙傘,獨自走在小巷,這時的他,非常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樣婉約動人的姑娘,帶給他溫暖和柔情,一首無比美好的詩歌,寫出了戴望舒對于美好愛情的憧憬,它是戴望舒永遠的傳世經典之作。戴望舒,我國現代派象征主義詩人代表人物,人們更愿意稱呼他“雨巷詩人”。戴望舒的詩歌多于書寫內心情感歷程,善于歌吟愛情,詩人是憂郁的,悲情的,孤寂的,敏感的,正是這些獨有的氣質,讓他的筆下之作無比哀婉,清麗,動人。和他的作品一樣,戴望舒的愛情之路也是凄美的。
戴望舒一生愛過三個女人,但是都是以女方的叛離而悲劇告終,優秀的詩人,用經典的作品帶領讀者品閱領悟美好的愛情,卻沒有辦法固守住自己悲情的愛戀。
戴望舒190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戶富裕人家,父親是銀行職員,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1923年到1925年先后在上海大學文學系和震旦大學外語系學習。1926年,他和施蟄存、杜衡等人創辦《瓔珞》旬刊。1928年發表《雨巷》,這首詩受到了葉圣陶的極力推薦,盛贊他“替新詩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因此他被譽為“雨巷詩人”,當時和徐志摩,聞一多被譽為三大詩人,蜚聲詩壇,并且擁有了眾多粉絲。當年和施蟄存、杜衡、馮雪峰創辦《文學工場》。這一年,戴望舒愛上了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平,為此,許多人都猜想,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戴望舒的初戀施絳平,丁香加上細雨,小巷,淡淡的哀傷,美麗的輕愁,正是詩人內心糾纏的情愫,因為還在校園讀書的施絳平并不愛戴望舒,她有自己心中的愛人,冷漠地拒絕了戴望舒,于是戴望舒作為苦苦的單戀者,吟唱著哀怨和凄涼,那些纖若發絲的情感承受著難言的沉重。這期間,他寫出了好多苦戀詩歌:《單戀者》,《山行》,《心兒會吧》,可還是無法打動施絳平,戴望舒深深的絕望,他是自卑的的,雖然身材高大,但從小患過天花,本來黝黑的臉上長滿了麻子,這些都成為他和女性交往的心理障礙,絕望到極點的詩人選擇跳樓殉情,看到他的癡情,又在哥哥的勸說下,施絳平勉強同意和戴望舒交往。
可是這段勉強來的感情沒有維持多久。1932年,戴望舒到法國留學,期間作品受到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的影響,戴望舒還翻譯了許多外文著作。等到他1935年回國,施絳平已經愛上別人,戴望舒的愛戀遭到了無情的毀滅,憤怒的詩人用一記耳光結束了這段長達八年的相思之痛。無果的苦戀,詩人用情太深,不但加深了他的自卑,還改變了他的婚戀觀,在他內心深處留下女人不可信的陰影障礙。
失戀后的戴望舒得到了朋友們的同情,中國現代新感覺派小說家穆時英有個妹妹叫穆麗娟,長得清秀白皙,寧靜柔美,比戴望舒小12歲,在穆時英的極力撮合下,兩個志趣相投的人相愛了,穆麗娟非常仰慕戴望舒的才情和學識,詩人很快從失戀的陰影走出來。1935年冬天,戴望舒和穆麗娟訂婚,并且在報紙上刊登了啟示。1936年6月,兩人在上海四川路的新亞飯店舉行了婚禮,當時文藝界都很看好這對伉儷。婚后的戴望舒似乎暫時在新婚中得到撫慰,他創作的《小曲》《眼》等雖有新歡的喜悅,也有對過去戀情的哀悼。這期間,詩人明顯地缺少了當年對待施絳平一樣的炙熱情感,愛情詩寫的很少很少。他在《寂寞.》中寫道:日子過去,寂寞永存,寄魂于離離的野草。像哪些可憐的靈魂, 長得和我一般高。 我今不復到園中去, 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聽風,晝眠聽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可見,詩人還沉浸在內心深深的封閉中,對穆麗娟的愛,只如煙花一般。或許,得不到的愛就是最好的,得到的愛情,成為了墳墓。他們的婚姻,外表似乎琴瑟和諧,隨著時間的流逝,危機潛生,極少的溝通,家庭的瑣碎,戰亂的顛沛流離,使得這段婚姻將要走到分裂的邊緣,1938年,一首《初戀女》的歌曲加速了婚姻的崩潰,當時這首歌是陳歌辛作曲,戴望舒填詞:我走遍漫漫的天涯路,我望斷遙遠的云和樹,多少的往事堪重數,你呀你在何處,我難忘你哀怨的眼睛,我知道你那沉默的情意,你牽引我到一個夢中,我卻在別個夢中忘記你,啊……,我的夢和遺忘的人,啊……受我最初祝福的人,終日我灌溉著薔薇,卻讓幽蘭枯萎。歌詞寓意顯而易見。
1941年,穆麗娟忍受不了戴望舒的冷淡,提出了離婚,這時的戴望舒如夢初醒,試圖再次用自殺挽救這段婚姻,但是為時已晚,穆麗娟對他已經徹底失望,離他而去。或許詩人對穆麗娟是有感情的,但天生憂郁的他,少了一份堅韌,多了些迷茫和虛幻,最終,他失去了曾經深愛他的人。
1943年5月9日,在圖書印書局老板胡好的介紹下,戴望舒和比他小21歲的楊靜結婚,楊靜長得很漂亮,但是年齡的懸殊,性情的差異,加之雙方教養的不同,這段婚姻也很短暫。1948年,楊靜愛上了一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向戴望舒提出離婚。
1950年2月28日上午,戴望舒哮喘病發作,在北京去世。
詩人的愛情,曲折而又苦澀,他的幸福如此短暫,如此痛楚,也是這樣的經歷,成就了詩人絕美的詩篇,戴望舒是懂得愛的人,他的愛是厚重的,執著的,純真的,正是他對愛永恒的信念,才使他的愛情詩篇即使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滄桑,依然扣動我們的心弦,這些結著幽怨的詩歌,是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真摯愛情的渴望。
《雨巷》是怎么成為經典的
戴望舒原名戴朝寀(音同采),杭州人,生于1905年,父親是銀行職員。
17歲時,戴望舒已在報刊上發表小說,1923年秋,戴考入中共創辦的上海大學文學系,同學中有丁玲、施蟄存、杜衡等。
1927年2月,因參與革命宣傳,戴望舒、杜衡被拘留,并被震旦大學開除。不久,“四·一二政變”爆發,為了避禍,戴望舒躲到杭州施蟄存家中,對施的妹妹施絳年一見傾心。
《雨巷》是不是寫給施絳年的呢?有這種可能,據戴望舒長女戴詠素說,施絳年雖沒有戴的兩任妻子美貌,但個子高,與1.80米多的戴望舒相配,且有幽怨氣質。
但該詩寫于1927年夏,此時雙方剛認識。《雨巷》與波德萊爾的《給一位交臂而過的婦女》神似,有仿作之嫌,在詩人圈中一直有微詞。卞之琳說“《雨巷》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杜衡批評此詩“湊韻腳”。
一年后,《雨巷》發表,迅速流傳開來,詩中敏感的情愫打動了一代代讀者。
靠開書店硬擠上文壇
戴望舒愛上施絳年時,才22歲,而施17歲,正上高中。在《林下小語》中,戴望舒甚至將施的名字嵌入詩中:“拿去吧,親愛的,拿去吧,這沉哀,這絳色的沉哀。”
但施并沒看上戴。有說法稱戴望舒幼年因患天花而導致滿臉麻子。施絳年畢業后在上海郵電部門當職員,而戴此時籍籍無名,且生計無著。
1928年暑假,震旦大學的同學、小說家劉吶鷗到上海,租了一套三層樓的房間,邀戴望舒、施蟄存去住。無聊之至,劉遂建議辦一間書店,并投了幾千元,可他們都不知道還要申請執照,書店開張不久便被查封。于是,三人將店挪到沒人管的租界,專事出版。書店初期經營困難,1929年,林語堂侄子林疑今譯完《西部前線平靜無事》(今通譯作《西線無戰事》),此書是當年歐洲暢銷書,洪深等也已譯完,但洪深堅決要寫一篇2萬字的介紹長文,附在書后。洪素喜拖拉,結果戴望舒等搶到首發,僅5個月便再版4次,賣了1.2萬冊。
書店不僅賺錢,還幫戴望舒走上文壇。施蟄存曾說:“他(指戴望舒)的詩集還送不進上海幾家新文學書店的大門。第一是因為詩集的銷路打不開,第二是因為作者的名聲還不夠。我們自辦書店,印自己的作品,可以說是硬擠上文壇。”
靠《我的記憶》,戴望舒成了著名詩人,在書的扉頁,特別用法語印上A Jeanne(給施絳年)。
內容鑒賞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一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逢著的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姑娘”是誰,結著什么樣的愁怨不得而知。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還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也不得而知。
第二節“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圣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的或許是那負心的夫君,或許是想望如意的郎君,她的愁就像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圣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于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這里可以看出,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那姑娘或許是我的心上人,或許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不必追問得那么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可以體味到詩是在于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她默默地走近”,看來“心有靈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郁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癥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與姑娘的相遇,可能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的一種幻境,也可能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我”目送著丁香姑娘飄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墻”。“頹圮的籬墻”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然應該生長在美好的環境、圣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墻”,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了聯想。那破落衰敗的籬墻是姑娘的歸宿,還是丁香姑娘處境艱險,還是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些都不得而知。
第六節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這一節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墻”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姑娘的一切都“消散”了,美被徹底地毀滅了!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圣潔的愛情,又或者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姑娘消失了,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藝術手法
抒情意境
《雨巷》創設了一個富于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聲音,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彳亍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
象征主義
《雨巷》在藝術上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方法抒情。象征主義是十九世紀末法國詩歌中崛起的一個藝術流派,他們用世界末的頹廢反抗資本主義的秩序。在表現方法上,強調用暗示隱喻等手段表現內心瞬間的感情。這種藝術流派于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就受了法國象征派的影響。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體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里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地姑娘,并非真實生活本身地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但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但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的,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征,象征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說:“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譯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照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 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深情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征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大去處。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南唐李璟有“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句,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
詩中巧用象征手法,營造了一種既實又虛,朦朧恍惚的氛圍。“我”在雨巷中獨自彷徨,似乎有滿腹的愁苦,但又不愿說出。
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著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第二,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第三,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戴望舒說:“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的。”(《詩論零札》十三)可以說《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鑒于古典詩詞,又超越于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音節優美
《雨巷》最初為人稱道,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節的優美。葉圣陶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雖然未免有些過譽,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節的優美這一特點,不能不說是有見地的。《雨巷》全詩共七節。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除“逢著”改為“飄過”之外,其他語句完全一樣。這樣起結復見,首尾呼應,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加強了全詩的音樂感,也加重了詩人彷徨和幻滅心境的表現力。整個詩每節六行,每行字數長短不一,參差不齊,而又大體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每節押的兩次到三次,從頭至尾沒有換韻。全詩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還切斷了詞句的關連。而有些同樣的字在韻腳中多次出現,如 “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心頭。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復,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名家點評
詩人、散文家朱湘:“《雨巷》在音節上完美無疵”,與Poe的Annabel Lee“真是異曲同工”,“在音節上,比起唐人的長短句來,實在毫無遜色。”
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卞之琳:《雨巷》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或者稀釋。一種回蕩的旋律和一種流暢的節奏,確乎在每節六行,各行長短不一,大體在一定間隔重復一個韻的七節詩里,貫徹始終。用慣了的意象和用濫了的詞藻,卻使這首詩的成功顯得淺易、浮泛。
華南師范大學校長管林:就詩論詩,《雨巷》的格調并不高,主體意象(雨中小巷、撐油紙傘的詩人、姑娘)借用古代詩詞中 “丁香空結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暗喻藝術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惆悵、哀怨、彷徨、凄婉迷茫的情緒。它是中國三十年代象征主義的朦朧詩,是大革命遭受挫折,感到痛苦、彷徨而又一時看不到前途找不到出路的苦悶情緒的反映,象征了一代青年彷徨苦悶的心路歷程”,具有典型意義。
【戴望舒《雨巷》中的凄美愛情】相關文章:
戴望舒《雨巷》賞析10-08
戴望舒《雨巷》全文07-21
戴望舒詩歌《雨巷》03-23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鑒賞05-17
戴望舒《雨巷》名作賞析03-02
高一語文《雨巷》 戴望舒03-23
雨巷06-25
雨巷07-13
再見雨巷05-23
雨巷的眼界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