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塞上曲秋風夜渡河唐詩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塞上曲秋風夜渡河唐詩賞,歡迎大家分享。
【作品介紹】
《塞上曲·秋風夜渡河》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0卷第3首。
【原文】
塞上曲·秋風夜渡河
作者:唐·王昌齡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桑。
遙見胡地獵,鞴馬宿嚴霜。
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
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注釋】
①詩題《樂府詩集》、《王昌齡詩集》的明刊本和銅活字本均作《塞下曲》。
②鞴馬:指戰馬裝備好以待不虞。鞴,全詩原作鞲,據《樂府詩集》等校改。
③翻:反而。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后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后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是詩人漫游河東時所作,《樂府詩集》中題為《塞下曲》其一。由于王昌齡有邊塞生活的經歷,所以他的邊塞詩都是紀實之作,即使是一些借邊塞之事以抒發情懷的作品,也是以他邊塞生活的體驗為基礎的。由于封建時代軍隊的性質,即使是在基本上是正義的戰爭中,軍中的矛盾仍然存在。像王昌齡這樣的有識之士,在邊塞生活中,不僅看到了廣大官兵輕身報國、建功立業的熱情,更以敏銳的眼光,洞察到軍中黑暗的現實:軍官腐敗,戰士艱苦,上下苦樂不均;朝庭失策,統帥無能,戰而無功,不能求得邊境的安寧,使戰爭曠日持久,使士兵和后方親人長久地忍受著征戍離別之苦。為此,王昌齡曾在詩中流露過對安邊良將的渴盼。更讓人憤慨和不能接受的是,真正能為國立功的才干卓越的將士,卻常常受到壓抑、打擊,甚至殘害。這首詩即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真實反映。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這首《塞上曲》寫的是一位在艱難作戰中取得勝利,建立了功勛,反被黜下獄的將軍的不幸遭遇。詩的前兩句描寫環境,并交待出時間、地點以及詩中人物的行動。時值秋季,又是在一個夜晚,雁門關上,一伙軍馬連夜過河。所謂“胡天八月即飛雪”,塞外的秋天,本來就已經非常寒冷了,秋天的夜晚,就更讓人寒涼難耐。在這樣的環境描寫中,詩人只想突出一個“寒”字,因此他沒有用更多的景物來大加渲染,只用秋風夜嘯,造成寒風徹骨的氛圍,使讀者聯想到,在這樣寒冷的秋天的夜晚,渡過冰涼的河水該是何等的艱苦。
“遙見胡地獵,精馬宿嚴霜。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遙遙望去,夜色朦朧中見胡人一隊出獵的人馬。大軍夜渡,頂著勁風,踏著冰涼的河水,當然不是為了去觀獵。再看他們,也并沒有胡人出獵的那種輕松愉快。夜營時仍是全副武裝,人不解甲,馬不卸鞍,隨時可以出發。接下來兩句,則道出了這隊人馬的真正來意。在這里,詩人借用了漢宣帝曾遣五路人馬去討伐匈奴的古事,使讀者知道了這路人馬也是來打擊這些胡人,抵御外辱的。“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最后一句才是揭示這首詩主旨的關鍵之所在。作者并沒有正面描寫敵我交鋒的過程,但“功多”句已表明這場戰爭是勝利了,而從“孤軍百戰場”中,又可看出這場戰爭是多么艱難,勝利是多么來之不易。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在艱難環境中,率孤軍奮戰,并且取得了勝利的有功之臣,卻反被下獄問罪,難怪士卒要為之心傷了。
詩中前四句對胡地秋寒、部隊宿營場面的描寫頗有悲涼慷慨之氣,正是有了這四句的蓄勢,才使得后面的轉戰愈顯艱苦,有功獲罪讓人更感不平。全詩敘事議論,皆有所指,增強了這首詩的說服力,寄寓著作者對邊疆愛國將士深深的同情和對朝廷是非不分,賞罰不公,有功不賞的強烈不滿,讀來頗為震撼人心。
名家點評
明代李攀龍《唐詩選》:古今同恨。
【塞上曲秋風夜渡河唐詩賞析】相關文章:
塞上曲古詩賞析11-16
塞上曲古詩賞析01-27
《塞上曲·蟬鳴空桑林》古詩賞析06-07
唐詩《搗衣曲》賞析古詩07-05
《采蓮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2
唐詩《春夜聞笛》賞析05-06
春夜洛城聞笛唐詩賞析03-25
《采蓮曲二首》王昌齡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6-11
古詩《使至塞上》賞析及練習07-24
晚春唐詩賞析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