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通用(15篇)
唐詩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①“筆力雄壯,氣象渾厚”的盛唐詩歌,常被詩評家以“盛唐氣象”四個字將它與其它時代的詩歌風貌相區別,這種概括有助于更明確地把握盛唐詩歌特征。但對于這樣的概括,一方面有人望文生義,把“盛唐氣象”理解為單純的對時代的頌歌,對唐帝國文治武功的夸耀,以及對躬逢盛世、如魚得水的情感抒發。另一方面有人回轉過來通過檢查盛唐詩歌發現其中并沒有多少歌頌盛世之作,相反,許多詩歌是表示對現狀的不滿,包括對種種陰暗面的揭露、抗議,因而認為“盛唐氣象”一詞,是對開元、天寶詩歌主流的歪曲。以上兩種看法皆失之片面,而根源在于對“盛唐氣象”涵義的理解存在偏差。
②“盛唐氣象”的概念來自嚴羽。嚴羽《滄浪詩話·考證》云:“‘迎旦東風騎蹇驢’絕句,決非盛唐人氣象。”嚴氏辨其“非盛唐人氣象”,顯然是指“迎旦東風騎蹇驢”瑟縮委瑣,見不到盛唐人的筆力,也缺少盛唐勁健的主體精神。這與嚴氏《答吳景仙書》所云:“盛唐諸公之詩,如顏魯公書,既筆力雄壯,又氣象渾厚。”可以說是分別從正反兩面對“盛唐氣象”涵義的一種闡發。因此“盛唐氣象”指的是詩歌風貌,具體即指詩歌“筆力雄壯,氣象渾厚”,與內容上是否直接歌頌國家之盛,歌頌文治武功,乃至粉飾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③具有“盛唐氣象”的詩可以分兩類:一類是感動激發,希望趁時而起,建立功業;一類是理想與現實矛盾,針對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會上的不平現象發出怨懟之詞。感激與怨懟看似相反,但實際上聯系非常緊。感激而望成就功業,遇挫即成怨懟。所以在具體作品中,兩者常常交織在一起。
④盛唐詩人的感激之作,理想主義色彩很濃。“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它是為時代的召喚、時代的需要所吸引,要轟轟烈烈大干一番的人生意氣和事功精神的表現。盛唐人的這種感敏奮發,頗不同于一般狹隘的個人名利追逐,它往往表現于建功立業的榮譽感與使命感乃至奉獻精神的結合。由于主體精神強旺,盛唐人談起建功立業,又往往表現得情緒激昂,富有信心。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謂壯懷激烈。
⑤盛唐詩人的`怨懟之作,包含著詩人與時代社會的沖突,但盛唐詩人要求于那個時代的往往不是簡單的仕途出身,不是薄祿微官問題,而是要成就“濟蒼生,安黎元”的大事業。這種宏愿,在玄宗統治后期是只好落空的,以致出現了類似鯤鵬太大,海水和風力無法支持的矛盾。但沖突的內容既然是在較高的層次上展開的,就仍然帶有理想主義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氣魄與力度。
(選自余恕誠《唐詩風貌》,有刪改)
1.從原文看,下列對“盛唐氣象”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盛唐氣象”的概念來自嚴羽,它體現了盛唐詩歌的風貌。
B.“盛唐氣象”指盛唐詩歌“筆力雄壯,氣象渾厚”的風貌。
C.“盛唐氣象”體現了盛唐人的筆力和盛唐勁健的主體精神。
D.“盛唐氣象”指詩歌風貌,它與詩歌的情感內容沒有聯系。
2.下列對原文結構和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第①段列舉了對“盛唐氣象”的兩種片面理解,并指出其根源在于對“盛唐氣象”涵義的理解存在偏差。
B.第②段引用了嚴羽的話,一方面說明了“盛唐氣象”的概念來源,另一方面闡發了“盛唐氣象”的涵義。
C.第③④⑤段文字采用了并列式結構,分別闡釋了“盛唐氣象”在兩類詩歌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特點。
D.文章采用了先駁后立的方式,駁立旗幟鮮明;在論證中采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盛唐詩人夸耀帝國文治武功、歌頌盛世之作都不具有“盛唐氣象”。
B.盛唐詩人的感激之作和怨懟之作,都帶有盛唐詩人的理想主義色彩。
C.盛唐詩人情緒激昂,富有信心,渴望建功立業,因而主體精神強旺。
D.盛唐詩人“薄祿微官”無法成就“濟蒼生”的宏愿,所以產生怨懟。
1.D
2.C
3.B
唐詩2
【原文】
塞下曲
夜戰桑乾北1,秦兵半不歸2。
朝來有鄉信3,猶自寄寒衣4。
【注釋】
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發源于山西,流經華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關中,是秦朝舊地,所以稱唐軍為“秦兵”。半不歸:一半回不來,指戰死。
鄉信:家鄉來信。
猶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白話譯文】
桑乾河北邊一場夜戰,秦地士兵一半未能歸營。
早晨后方送來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訴他寒衣已經寄來。
【賞析】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前兩句僅用十個字描寫了發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戰。這次夜戰的結果,使得半數左右的戰士再沒有回來。這種情形是戰爭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實的悲劇。此詩僅用純客觀的敘事,真實地反映一場戰爭。表面看來,作者對此戰爭未附以感情色彩,但從他描寫戰爭造成的慘重傷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是不贊成這場戰爭的。另外,詩人說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戰,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卻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動方了。主動出擊而被打敗,其責任在于攻方的決策者、指揮者。這便給與了上層統治者無聲的批評。由于作者許渾生活在中唐時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邊塞詩多染上了時代的感傷情緒。此詩基調是凄婉、哀傷的。唐代詩人寫邊塞戰爭,一般習慣于以“漢”代“唐”,但許渾在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慮到用“漢”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從另一方面,將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許也折射出對統治者的不滿。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這兩句運用“以一總萬”的手法,在成千上萬的犧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戰士,寫在他犧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來,信中告訴他御寒的衣服已經寄出。上半首簡單敘述了一次慘重的邊塞戰爭,下半首說戰士的家人來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內容,勾勒得也非常簡單平實,但這兩個場面緊密地安排在一起卻產生了強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頓成陰陽之隔。僅僅差了一個晚上,寄給戰士的家信戰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說縫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沒有人收取它了。此時此刻,陣亡的戰士其尸骨拋擲在昨夜的戰場,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會感受到親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卻仍翹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報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從戰場歸來……悲劇效果就這樣由于結構安排而產生。猶如電影中的蒙太奇,死亡與等待在同一個時間里交疊,讓觀者陷入思考,對犧牲者和家屬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時批評殘酷的戰爭。
這首詩詩人不發任何議論,而傾向性卻從作者提煉出來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來,短小中見深刻。藝術風格顯得自然、平淡、質樸。但平淡并不淺露,思想深刻,耐人尋味,又能平中見奇,善作苦語,奇警動人。
【作者介紹】
許渾(?—858)唐代詩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遂為丹陽人。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公元832年(文宗大和六年)進士及第,先后任當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中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后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丹陽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諷。
唐詩3
塞上曲
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向沙場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塞下曲
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子夜吳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長干行
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預堆。
五月不可觸,猿鳴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烈女操
孟郊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婦貴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詩4
閱讀下面的唐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城東早春》
楊巨源
詩家①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
若待上林②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注釋】①詩家:詩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園林。
(1)本詩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請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好在哪里。(2分)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說明。(3分)
(3)這是一首蘊含著豐富而高雅理趣的寫景詩。你覺得這首詩有什么樣的理趣?(2分)
參考答案:
10. (7分)
(1)(2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點,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生動形象。或者“細膩描繪出柳葉新萌,顏色嫩黃的初春之景”。
評分標準:答出突出“新春”特點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生動形象”或者“細膩描繪出柳葉新萌,顏色嫩黃(柳枝上剛露出的幾許嫩黃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
(2)(3分)①反襯。用芳春(或晚春)的秾麗景色,來反襯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鬧”來反襯“清景”)表達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之情。
②對比(對照)。“看花人”對“上林花似錦”的追求與“詩家”對“綠柳才黃半未勻”的欣賞形成強烈對比(對照),突出強調二者不同的審美情趣。
③虛實結合(以虛寫實、以虛襯實)。一二句是實寫,描繪出美麗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艷至極;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虛寫突顯(反襯)出作者對早春清新之景的喜愛之情。
答出以上三種表現手法的一種即可。答出手法,得1分,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得2分。其它手法(如借景說理、側面烘托等),言之成理,亦酌情給分。
(3)(2分)①感覺要力求敏銳,要努力發現新的東西。
②不要一味從眾,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③許多有價值的高雅的事情,要趁早做,如讀書、立志、奮斗、奉獻、成才、孝敬……
④要善于在別人不在意的地方發現生活中的美。
答出以上四點中的一點即可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角度,也可酌情給分。
(1)本詩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請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好在哪里。(3分)
(1)(3分)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點,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生動形象。或者“細膩描繪出柳葉新萌,顏色嫩黃的初春之景”。
評分標準:答出突出“新春”特點或突出了“早”字,得1分;答出“把早春之柳的風姿寫得生動形象”或者“細膩描繪出柳葉新萌,顏色嫩黃(柳枝上剛露出的幾許嫩黃柳芽)的初春之景”,得1分。答出兩點給3分。
唐詩5
長安秋望
(唐)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①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②學楚囚。
注:①鱸魚正美:西晉張翰被執政的齊王司馬冏任為大司馬東曹掾,他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忽起,想念故鄉的菜莼鱸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稱楚冠為南冠。春秋時楚國攻打鄭國失敗,楚人鐘儀被俘,但他依然帶著南冠以示不忘家鄉故國。
8.本詩頸聯有兩個字用得特別好,請指出其中一個并作鑒賞。(5分)
9.請問本詩營造了一種什么意境?(6分)
答案:
8.(5分)【示例一:“靜”(1分)它生動形象地(1分)寫出了籬菊所處環境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鄉而欲歸隱的愁苦,(2分)示例二:“愁”(1分)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1分)它生動形象地(1分)寫出了渚蓮紅衣落盡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鄉而欲歸隱的愁苦,(1分)(答“靜”用了比擬手法的說得過去,亦可給1分。答“愁”的只要答到了以上給分點,就可以給分,最高給5分。答“半”、“盡”的.也有道理,可在3分以下酌情給分。)】
9.(6分)【本詩通過寫凄涼的天云萬物拂動著早晨的氣流,漢家的宮殿高高聳立在秋空里,(1分)天上殘星幾點,雁群橫斜著飛過關塞,我獨自倚靠高樓橫吹長笛,(1分)籬笆邊黃紫艷麗的菊花靜靜地半開著,江渚邊的蓮花落下了它們紅紅的花瓣,顯得一派憂愁的景色,(1分)營造了一種凄清孤愁的意境。(2分)表現了作者羈旅思鄉的愁苦寂寞之情。(1分)(描摹景象時只要基本意思對就可給分;概括意境特點時可用“凄”、“冷”、“清”、“殘”、“孤”、“靜”、“愁”等詞來自由組合成短語進行概括,但要符合語法和組詞習慣
唐詩6
【作品介紹】
《捕魚謠》 為晚唐詩人曹鄴作的五言古詩。原文為: 天子好征戰,百姓不種桑。 天子好少年,無人薦馮唐。 天子好美女,夫婦不成雙。 此詩脫胎民謠,針砭時事。全詩三章六句,分述三個并不相關的內容,用兩種方式組合:一是不同內容的排比,拓寬外延;二是同一內容的對比,深化內涵,并集中在一個焦點(主題)曝光。豐茸其辭而凝煉其意,正是民間歌謠的普遍特色。
【原文】
捕魚謠
天子好征戰,百姓不種桑;
天子好少年,無人薦馮唐;
天子好美女,夫妻不成雙!
【賞析】
以“官倉老鼠大如斗”著稱的曹鄴,如果生于現代,很可能是個優秀的雜文家。他的詩從民間歌謠吸取營養,美刺比興。此詩從表面看,似是漢樂府《城中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仿作,但兩者只有形式的.似點。《城中謠》是順向推導,把同類現象從外部加倍放大,產生正比的諷諭效果;《捕魚謠》則為逆向反諷,突出相反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關系。《城中謠》批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競尚效仿的奢靡風氣,矛頭向下;《捕魚謠》則鋒芒指向最高統治者“天子”,揭露社會禍亂所由因。《城中謠》富于喜劇色彩;《捕魚謠》則充滿悲劇意味。在封建社會,作為“大中進士,官祠部中,洋州刺史”的曹鄴,竟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可說是石破天驚了。
遠者漢桓靈時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近者如民歌:“種田郎,吃米糠;紡織娘,沒衣裳;賣鹽的老婆喝淡湯,編涼席的睡光床。”其語雖淺顯,事雖明了,作者僅僅作客觀敘寫,不加褒貶,而事實提供的強烈對比,卻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與鮮明的憎愛態度。
進一步考察,《捕魚謠》所列舉三端,非同泛泛。首句寫農桑為立國之本,廢于征戰;人才為興邦之道,囿于偏見;夫婦為人倫之先,亂由上作。天子所好雖不過爾爾,其影響卻至巨至大,誠如司馬遷言:“其稱文小,而所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即以馮唐而論,據《史記》所載:文帝拜車騎都尉,景帝以為楚相,武帝求賢良,舉馮唐而時年已九十余。(《張釋之馮唐列傳》)馮唐向以不遇于時作為典故人物流傳,在漢時尚數次有人舉薦,如今竟至于薦引無人,可悲可嘆。曹鄴對晚唐社會的病態癥結作了深刻揭露,既具有針對的時事性,又有深厚的歷史感。
至于題作《捕魚謠》,而詩卻無相關內容,或以為怪異。蓋民歌民謠向有特殊調名,如近世“楊柳青”、“馬燈調”、“蓮花落”、“無錫景”可以推知;起先可能抒寫直接內容,后來漸漸失去聯系。水路山歌,漁夫樵子,“牧笛無心信口吹”,只取其自由灑脫。文人詞原亦由民間詞發展而來。其詞調最初大抵有來歷,爾后創作漸多,遂與內容分離;猶如時新名酒仍以百年老窖陳釀作商標,示其古樸醇正而已。順便再說一說章法,前兩章如正形方陣,縱橫悉成對襯;第三章奇數陡起,便覺欹兀,戛然而止,銳其鋒芒。
【作者介紹】
曹鄴(yè 業)(816— 875?),晚唐詩人 ,字 業之 ,一作鄴之 ,桂州(州治在今 廣西桂林)人。 舉進士 ,屢試不第,作《四怨三愁五情詩》,為舍人 韋愨(qu è卻)所悉,極力向禮部侍郎裴休加以推 薦,這樣 ,曹鄴便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登進士第,初為天平節度府幕僚 ,咸通二年至六年間(861—865)任太常博士 ,后以祠部郎中出為洋州(現在 陜西省洋縣)刺史 。又入朝為吏部郎中 ,后免官歸里。與劉駕、李頻、鄭谷等友善。曹鄴詩工五古,文筆簡潔洗煉,意深情烈,語言質樸通俗,善采民間口語入詩,在唐詩中獨樹一幟,頗有影響。《全唐詩》錄存其詩一百零八首,編為二卷,數量雖少 ,但題材多樣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輯有《曹祠部集》。
唐詩7
作者:韓
碧闌干外繡簾垂,猩色屏風畫折枝。
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
注解
1、龍須:屬燈心草科,莖可織席。
譯文
門外是碧綠的闌干,門上繡簾低垂;
貍紅色的屏風,描畫著曲折的花枝。
大床鋪著八尺龍須草席,錦被緞褥;
天色正當轉涼,卻還未到寒冷之時!
賞析
這是寫景寓情詩,詩人通過對一間華麗精致的.金閨繡戶和一年中最舒適的“已涼未寒之時”的描繪,點染了在深閨繡閣中的主人公,渴望愛情生活的情懷。布景種種,不僅寫出了臥室的華貴氣派,還增添了綺靡的氛圍,并點明這是在一年中“已涼未寒之時”,便把主人公一種閨情綺思推到極點。故蘅塘退士批曰:“此亦通首布景,并不露情思,而情愈深遠。”此論確有見地。
唐詩8
《不見》
唐代: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不見》譯文
沒有見到李白已經好久,他佯為狂放真令人悲哀。
世上那些人都要殺了他,只有我憐惜他是個人才。
文思教捷下筆成詩千首,飄零無依消愁唯酒一杯。
匡山那有你讀書的舊居,頭發花白了就應該歸來。
《不見》注釋
“李生”句:李生,指李白。杜甫與李白天寶四載(745年)在山東兗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見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yáng)狂:故作顛狂。李白常佯狂縱酒,來表示對污濁世俗的不滿。
“世人”句: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獲罪,系獄潯陽,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認為他有叛逆之罪,該殺。
憐才:愛才。
匡山:指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境內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讀書于此。
“頭白”句:李白此時已經61歲。杜甫這時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別的老友就可以相見了,故云歸來。
《不見》賞析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好像蓄積于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不見”二字置于句首,表達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在兗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便流露出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實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并常常吟詩縱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羈的態度來抒發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一個大悲劇。“佯狂”雖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傳達出詩人無限嘆惋和同情的心事。
這種感情在頷聯中得到進一步展現。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產生了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永王李璘一案,李白被牽連,這些人就叫嚷要將“亂臣賊子”李白處以極刑。這里“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了杜甫與“世人”態度的對立。“憐”承上“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著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一詩,以蘇武、黃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賈誼、孔子之典來寫他政治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劇。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也是“世人”的不公。“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就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聯仍然意在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深情的懷念最后化為熱切的呼喚:“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詩意承上“飄零”而來,杜甫為李白的命運擔憂,希望他葉落歸根,終老故里,聲聲呼喚表達了對老友的深長情意。“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時讀書于此,這時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歸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開頭慨嘆“不見”,結尾渴望相見,首尾呼應,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飾。律詩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結合,胡應麟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后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杜甫往往打破這種傳統寫法,“通篇一字不粘帶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這首詩就是用的傾訴心曲的寫法,不裝點景物,感情深厚,同樣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采用這種寫法必然要吸收口語、散文的成分入詩,首先是剝落華藻,語言質樸自然,如本詩語言看似平常,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于傳情達意,如此詩用虛字轉折詩意,使對偶不切等。這種律詩改變了傳統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的老調,增強了律詩的表現力。
《不見》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題下自注:“近無李白消息。”可能是李白因永王事流放夜郎被赦,又得到鄭虔在臺州的消息后,引起對李白的思念而寫的。次年即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就去世,所以詩也應是杜甫懷念李白的最后之作。
《不見》作者介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唐詩9
原文
梁甫吟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發照淥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叩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
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雕虎,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
《梁甫吟》,聲正悲。
張公兩龍劍,神物合有時。
風云感會起屠釣,大人嵲屼當字之。
注釋
梁甫吟:原為樂府詩歌的題目。
何時見陽春: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楚辭?九辯》:“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
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傳說姜子牙“屠牛朝歌,賃于棘津,釣于溪,文王舉而用之”。溪在渭水邊上,所以說“釣渭濱”。朝歌,今河南淇縣,是商朝的國都;屠叟,屠夫;棘津,在河南延津縣。
寧羞白發照淥水,逢時吐氣思經綸:不要以為老而無用,那只不過是機會還沒有到來。經綸,治國安邦的才能。
廣張三千六百釣:傳說呂尚在渭河邊垂釣十年,共三千六百日,所以詩人這么說。
風期:風雅、風度。
大賢虎變:指大人物變化莫測。
“高陽酒徒”六句:史載劉邦帶兵打到開封一帶,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要求見他。當時劉邦正在讓侍女給他洗腳,對酈食其很不尊重。酈食其長揖不拜,不卑不亢,為劉邦分析天下形勢,讓劉邦改變了態度。后來,酈食其不費一刀一兵,連下七十余城。高陽酒徒指秦末漢初的酈食其,陳留高陽人,被鄉里稱為狂生,謁見劉邦時自稱高陽酒徒;高陽,在河南開封。山東隆準公指劉邦;隆準,高鼻子;史載劉邦“隆準而龍顏”,所以這里稱他為隆準公,劉邦是今徐州人,在函谷關東,故稱山東隆準公。旋蓬,在空中飄旋的蓬草。
“我欲攀龍”三句:詩人很想見到皇帝,陳述理想,建功立業,可是當權者橫加阻撓,而且皇帝身邊也是小人當道。雷公、玉女,都指權奸小人;投壺,一種游戲,暗指皇帝整天尋歡作樂。
“三時大笑”兩句:指掌權者喜怒無常。《神異經?東荒經》載:東王公常與一玉女玩投壺的游戲,每次投一千二百支,不中則天為之笑,天笑時,流火閃耀,即為閃電;三時,早、午、晚;倏爍,電光閃耀;晦冥,昏暗。
“閶闔”兩句:指小人當道,有才能的人報國無門。閶闔,神話中的'天門;閽者,看守天門的人。
“白日不照”兩句:意謂皇帝不理解我,還以為我是杞人憂天。白日,指皇帝。
“猰貐”兩句:李白以騶虞自比,表示不與奸人同流合污。猰貐,古代神話中一種吃人的野獸,這里比喻陰險兇惡的人物;競,爭食;騶虞,古代神話中一種仁獸,不傷人畜,不踐踏生草。
“手接”兩句:是說自己有能力,有膽識,什么艱難險阻都能克服。飛猱,一種擅長攀援的猿猴;雕虎,毛色斑駁的猛虎;接、搏,都有搏斗義;焦原,在山東莒縣,傳說那里有一塊約五十步寬的大石頭,下有萬丈深淵,誰都不敢靠近它,然而一個勇士站了上去,并且腳跟還露在外面。
“智者”兩句:智者能屈能伸,而愚者只知一味驕橫,俗人就因為不了解這一點而看不起我。
“力排”兩句:《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時候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對相國晏子很不尊重。晏子就心生一計,請景公賜三人兩只桃子,讓三人論功食桃。于是三勇士爭功,古冶子說自己功勞最大,公孫接、田開疆兩人羞愧自殺,這時古冶子感到自己不義,也自殺了。這兩句意在聲討當時權相李林甫陷害韋堅、李邕、裴敦復等大臣。
“吳楚”兩句:劇孟是西漢景帝時的著名俠士。當時吳楚等七國諸侯王叛亂,周亞夫領兵討伐。周到河南見到劇孟,高興地說:名吳楚叛漢,卻不用劇孟,注定要失敗。爾,譏笑。這里李白把自己家比作劇孟,希望進朝廷受重用。
“張公”兩句:張公,指西晉張華。據《晉書?張華傳》載:西晉時豐城(今江西省豐城)縣令雷煥掘得古代名劍干將和莫邪,就把干將送給張華,自己留下莫邪。張華寫信說:莫邪為什么不來?它們是一對,終究會在一起的。后來張華被殺,干將失落。雷煥死后,莫邪到了他的兒子雷華手里。有一天,他佩帶著莫邪經過一個渡口,莫邪突然從他的腰間躍進水中,與早已在水中的干將會合,化作兩條蛟龍。這兩句是說,總有一天自己會得到明君賞識。
“風云感會”兩句:意思是屠夫漁夫還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因此有志之士不要被暫時的挫折嚇倒。風云,指機遇;感會,感應會合,機會來到;屠釣,指姜子牙;大人,有志之士;,不安,此指遭遇挫折。
賞析
這首詩寫于一入長安失意以后。詩人把自己在長安奔走的辛酸和憤懣,把自己的信心和渴望,用歷史上的人和事表達出來。此詩時而高亢昂揚,兩個“君不見”居高臨下,破空而來;時而低沉嗚咽,“我欲攀龍見明主”一段,感情壓抑,然而奇幻多姿,錯落有致。最后通過兩個三字句轉換節奏,詩人頭又抬起,在自信中,詩人堅定地邁向未來。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關于李白出生地,眾說紛紜,大致有兩種說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亞西域的碎葉城(在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李白約五歲時,其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于唐玄宗,待詔翰林。后漫游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涂依李陽冰,未幾卒。是唐代著名詩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年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難斷定。
唐詩10
1、賞析“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年輕時離開家鄉年老才回來,一口鄉音未改兩鬢已是疏落蒼白。“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2、賞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我卻還沒有回家的日期,在這秋夜的巴山,大雨驟至,池中漲滿了水。前句寫你問我什么時候會回去,我卻沒有準確的時間可以告訴你,“期”字兩次出現,友人問詢歸期,促其早歸,盼歸之情十分真切;詩人回答,沒有準確日期,無可奈何之情躍然紙上。這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歸的愁苦躍然紙上。次句寫出了極富形象性的原因:因為巴山下了大雨,這雨幾夜沒停,所以江河湖泊池塘都水滿為患了!也就是說,洪水泛濫,阻斷交通,讓人有家不得歸呀!讓想念我的你失望了!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巴山的夜雨,又表現了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
3、賞析“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什么時候我們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何當”一詞表愿望,“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由當前的苦況所激發出來的對于未來歡樂的憧憬。此聯跨越上聯郁悶、孤寂之心境,而去設想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未來的樂,反襯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重聚時的樂。詩句明白如話,卻又曲折、深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4、賞析“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長江邊上楊柳依依,那亂飛的柳絮,愁壞了渡江的游子。此聯先交代握別的時間和地點,次寫彼此分別,愁上心頭的況味。地點是揚子江邊的渡口,時間是春天,正是楊柳依依的季節。在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間卻要分手,心中的離情別緒,恰好與這大好的春光形成鮮明的反差。那依依裊裊的.柳絲,那蒙蒙渺渺的楊花,喚起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在寫景中,深寓著別情離緒,故有“楊花愁殺渡江人”。“愁殺”二字,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寫到極致。這里只寫“渡江人”,然而彼此羈旅漂泊,君愁我亦愁的內心波動,躍然紙端。
這一聯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結合。
5、賞析“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晚風陣陣,從驛亭里傳來幾聲笛聲,我們就要離別了,你要去瀟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長安。此聯即景生情,揚子江頭,已是愁緒萬千,離亭宴上,更是難舍難分,欲言又止。“風笛”“離亭”都具有特殊意蘊,烘托了離人的特殊心境,實在是信手拈來,妙手天成。
6、賞析“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三秦大地環繞護衛著都城長安,舉目望去,煙霧彌漫,怎么也看不見岷江上的五大渡口。前句寫關中地區環繞護衛著都城長安。“城闕”即城墻和宮殿,這里指當時的都城長安。“輔”即護衛,“三秦”指長安周圍的關中地區,點出送別之地。次句寫舉目望去,煙霧彌漫,怎么也看不見巴蜀的五大渡口。“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上的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等五大渡口,稱“五津”。
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送行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這一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其壯闊精整。
7、賞析“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典故一(“聞笛賦”):指晉代向秀的《思舊賦》。向秀與嵇康、呂安是好友,嵇康、呂安為司馬氏殺害,向秀經過兩人舊居時,聽到鄰人吹笛子,其聲“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嘆,寫了《思舊賦》來表示對嵇康、呂安的懷念。
典故二(“爛柯人”):據《述異記》所載,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二童子對弈,棋還沒終局,發現手中的“柯”(斧頭的木柄)已經朽爛了。王質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經一百年過去了,同時代的人都已死盡。
在外面,我懷念老朋友的時候,只能徒然地吟誦《思舊賦》;我回到故鄉,恍如隔世,正像傳說中的爛柯人。前句用向秀的典故,表示對被貶被害朋友的懷念,其中隱含有對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后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暗示貶謫時間的長久。兩句通過用典,表現了詩人十分復雜的心情。闊別正久,今朝歸來,人事全非,抒發了無限悵惘的心懷。舊:老朋友。
8、賞析“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船的旁邊千帆競發,枯樹的前頭萬木逢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自喻,詩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擊,眼看別人紛紛志得意滿,奔赴前程。詩意固然不無惆悵,卻也頗為豁達。詩人用這樣異常達觀的態度來應對世變,勸誡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憂傷。這一聯,突然振起,一變憂傷低沉的情調,尾聯便乘勢而下,表現了詩人振作的精神。
9、賞析“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在柳絮落光杜鵑啼叫的季節,(我)聽說王昌齡被貶到龍標縣。前句兼寫時令。寫景則專取楊花,寓意為“漂泊無定“;而子規鳴叫,是用其“不如歸去”的諧音。這種寫法,既合事理,又能表現出李白當時的心情:對王昌齡被貶一事的悲哀和同情。后句直書原因,“五溪”,即雄溪、蒲溪、酉溪、沅溪和辰溪,均在湖南境內。兩句雖未寫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見。
10、賞析“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我的思念托付給明月,隨風一直送到夜郎西。此聯意境猶為深遠。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愁思,無可傾訴,無人理解,只好將這種愁思托之于月;二是說唯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到;三是說,只有依靠它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通過詩人的豐富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孌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知心人,它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了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被貶的朋友。
通過詩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具有人的行為動作,是此詩的一大特點。
11、賞析“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遼闊的江南春天大地上,黃鶯歡快地歌唱,綠樹叢叢,映襯著盛開的紅花,無論是傍水的村莊,還是依山的城郭,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描寫的江南春景,所見一覽無余,盡收眼底。這媚人的春色,鋪灑在江南的千里大地上,更顯出它的深邃,它的廣闊,它的無邊無際。
12、賞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夜風送來陣陣稻花的清香,遠近一片蛙聲,仿佛在預告豐收在望。撲面而來的稻花香,使詞人聯想到豐收的景象,他竟有些掩飾不住心頭的喜悅——常人耳朵里喧嚷的蛙鳴,在他聽來,儼然是蛙兒們在“說豐年”。這里,詞人把自己的感受轉移到蛙身上,構思奇妙,話語清新,將作者的歡快之情和自然之景交織,融為一體,真是詞人的匠心獨運。
13、賞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我不害怕飄浮的云把眼遮住,當然是因為我身處最高處。從自然角度說,站得越高,就愈加不會被浮云遮住視線,可以看得清、看得遠。面在古代詩歌中,“浮云”常被用來比喻讒佞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一是來自經驗,即從書本上得到歷史經驗,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掃蕩“浮云”,就會貽誤自己的大事。這句是帶有自警、自策的意味的,說明王安石在后來的變法中之所以能夠抵住保守勢力的種種打擊,不是偶然的。
14、賞析“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泰山有多大?從齊到魯都可望見。首句設問,總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雄偉高大的山勢。作者怎樣突出其山勢的呢?他沒有用筆墨去勾畫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寫泰山占地多么廣大,以致在齊、魯兩佃都可以望見泰山。作者是以距離之廣遠烘托出泰山之高峻。這既是作者的親身體驗,也是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高超詩才的體現。
15、賞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峰頂,看到眾多的山都顯得低矮渺小。這兩句詩,是寫出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愿望。“會當”是唐人的口語,意思是“一定要”。這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16、賞析“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秋風刮過,平靜的海面頓時化作洶涌的怒濤。“洪波涌起”,大海有著掀起揭天巨浪的無窮威力,這句詩句有著明顯的旬征意義。這兩句,體物形象,場景壯大,格調激揚亢奮,表現了一世梟雄的廣大胸襟。
17、賞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日月仿佛是從大海里出來的;燦爛的銀河,仿佛也是從海里出來的!在大海的懷抱中,巨大的日、月、星辰只是它的寵兒而已。這四句淺顯明白,但意境闊大,氣勢豪邁。真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仿佛大海孕育了宇宙天地,締造了世界萬物,生發出氣吞山河,囊括宇宙的豪邁氣概。所以沈德潛說:“有吞吐宇宙氣象”。此評確當,洵非過譽。
18、賞析“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羈旅天涯的漫漫征途遠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綠的江水中逐浪向前。此兩句寫旅途所見的大江兩岸景色。“青山”“綠水”互文見義。
19、賞析“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此聯在描寫景物、節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盡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美景中雖有缺憾,卻能表現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鼓舞力量。
20、賞析“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此句寫被蒙蒙春雨滋潤著的早春草色,極淡極少,似有似無。看似平淡的詩句,向人們透露了春悄悄來了的消息,小草就是春的使者。
21、賞析“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此句引用典故,寫出了官軍全體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豪情。既表明了作者堅決維護祖國統一的政治立場,又反映了那個動蕩時代的最強音。
22、賞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九個名詞列出深秋的九種景物,構成一幅深秋晚景圖,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過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盡致。(此詩表現手法:寄情于物,被稱為“秋思之祖”)
23、賞析“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陽”一句點出時間,并照應上文的“昏”字。“斷腸”一句直抒胸臆:游子遠離家鄉,孤獨漂泊,秋景蒼涼,時近黃昏,怎不叫人痛斷肝腸呢?
24、賞析“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銀河相隔,情意相通。脈脈的眼神傳達著千絲萬縷的情意,此時勝過千言萬語。“語”作動詞,意為談話。此句看上去好像有敘事意味,但仍然是緊扣織女的形象和現實的景物來描寫的,仔細玩味,又確實寫景,織女的離愁卻在這里被輕輕點染出來,可謂情景相生。
25、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作者移情于物,以花鳥擬人,借花鳥的心驚落淚來抒發有感時的急劇變化,恨與家人分別所產生的特殊心理。
唐詩11
在驛外短裂的橋邊,梅花在飛舞的雪中靜靜地綻放。
這時,我住進了附近的一座客棧里。無意中看到了在雪中獨自開放的梅花。“梅花啊,你在雪中獨自開放,是否只是為了吸引游人的眼光。”一陣刺骨的`寒風吹了過來,遠遠看去,就像梅花在搖頭:“并不是這樣啊,我選擇在冬天開放,是因為我并不想與百花去爭搶春天。”我搖了搖頭,怎么也不相信梅花所“說的話”。“這世間有多少人為了權力、官位而不擇手段,可又有多少人是清廉正直的呢?”梅花接著說道:“與百花去爭搶美麗的春天,引來的卻只會是百花的嫉妒與諷刺。”我搖了搖頭,輕輕的嘆息著,又回到了房間。
不一會兒,就聽見馬車與刺骨的寒風結合的聲音。聲音漸漸消失后,就從窗外傳來一陣淡淡的幽香。原來是凜冽的寒風把那支梅花吹落到了地上的泥坑里。這時,一輛馬車急速趕來,把那支梅花碾成了如灰塵一樣的粉子了,接著就有淡淡的香味撲鼻而來。
梅花啊,梅花,你雖然被馬車碾成了粉,可你卻還保留著自己原有的香味,那樣神圣,那樣美麗。
你的芳香永遠留在我的心中!
唐詩12
今天我看了一篇用成語連成的作文,很有意思。于是我又想:“何不用唐詩寫一篇作文,這樣不但能不過體現出中國古代唐詩的博大精深,文章還幽默風起。”說干就干,經過幾十分中的思索,一篇由鄙人創造的一篇驚天地,泣鬼神的,全由唐詩組成的超級無敵、美妙絕倫的文章問世了。
前記:你現在生活在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中?是生活在一個臭氣熏天的工廠空氣,還是生活在污澤橫流的小河邊?如果你對你現在的生活不滿意的話,那么你想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呢?現在就有鄙人為你提供一個優雅、舒適的環境中,請隨我來到“唐詩”中……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那么你可以住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獨山老林中,那里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即使偶爾有朋友來了。也會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實在是寂寞了,也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如果你是一個愛熱鬧人,你可以“夜泊秦淮近酒家”,因為那里“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即使是無人,也會有“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如果你是一個愛冒險的人,你可以“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那里有“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難題在等著你,只是你的家人恐怕就要為你擔心了,因為“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如果你是一個意圖安穩的人,你可以去看看“長安大道連狹斜”。在那里你不用擔心吃不飽,因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如果你是迷路沒關系,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
放下手中的筆,在心中不禁贊嘆:中華五千年,詩的文化真是“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唐詩13
【作品介紹】
《詠風》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作品。這不僅是王勃詠物詩的代表作,也是歷代詠風詩中的佳作。此詩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以風喻人,借風詠懷,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抒寫了詩人普濟天下蒼生的情懷。全詩立意新穎,構思奇巧,抓住了秋風涼爽、令人愉悅、無所不在的特點,以擬人化的手法,把風寫得慷慨無私,獨具性靈。
【原文】
版本一
詠風
肅肅涼景生⑴,加我林壑清⑵。
驅煙尋澗戶⑶,卷霧出山楹⑷。
去來固無跡⑸,動息如有情⑹。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⑺。
版本二
詠風
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入澗戶,卷露出山楹。
去來固無際,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注釋】
⑴肅肅:象聲詞。形容風聲。《后漢書·列女傳·董祀妻》:“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肅肅入我耳。”景:一作“風”。
⑵加:給予。林壑(hè):樹林和山溝,指有樹林的山谷。南朝宋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詩:“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
⑶驅:驅散,趕走。尋:一作“入”。澗戶:山溝里的人家。
⑷卷:卷走,吹散。霧:一作“露”。楹:堂屋前的柱子。山楹:指山間的房屋。
⑸固:本來。跡:行動留下的痕跡。一作“際”。
⑹動息:活動與休息。《隋書·天文志上》:“生靈因之動息,寒暑由其遞代。”
⑺松聲:松樹被風吹動發出像波濤一樣的聲音。戰國楚宋玉《高唐賦》:“俯視崢嶸,窐寥窈冥,不見其底,虛聞松聲。”
【白話譯文】
清涼的山風肅肅地吹過來,使我的林壑變得清爽涼快。
驅散煙云尋到澗底的人家,卷走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
風的去來本就是沒有蹤跡,但動息之間卻仿似有情誼。
紅日西下山水等全都沉靜,風為您吹響陣陣松濤之聲。
【創作背景】
根據作者生平,這首詩當作于唐高宗乾封至上元年間,但因資料缺失,其具體創作年份和創作動機難以確證。
【賞析】
宋玉的《風賦》云:“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下而加焉。”此篇所詠的“涼風”,正具有這種平等普濟的美德。炎熱未消的初秋,一陣清風襲來,給人以快意和涼爽。那“肅肅”的涼風吹來了,頓時吹散濁熱,使林壑清爽起來。它很快吹遍林壑,驅散澗上的煙云,使詩人尋到澗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霧靄,現出山間的房屋,詩人情不自禁地贊美它“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這風確乎是“有情”的。
“肅肅涼景生”,首句平直輕快,習習涼風飄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緊承上句,概寫風不管深溝還是淺壑,不分高低貴賤,北風都遍施恩惠。“我”字的運用,加強了主觀情感,表現了詩人胸襟的開闊。“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描寫風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體情態。風,驅散了煙云,卷走了霧靄,穿行于澗戶山舍將清爽帶給人們。第五、六兩句是贊揚風的品格。“去來固無跡”,指它行蹤不定,似乎施惠于人們沒有所圖,不求回報。“動息如有情”,借用《抱樸子·暢玄篇》“動息知止,無往不足”之意,形容風慷慨惠施,不遺余力,來去仿佛一個有情有義之人。這兩句詩,夾敘夾議,巧妙地承前啟后,自然地引出結聯:“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白天,風為勞作的人們送來清涼,寧靜的傍晚,又為歇息的人們吹奏起悅耳的松濤聲。欣賞松濤的大多是士子或隱者,當然也包括了詩人自己。這里與“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樣加深了主觀意趣。
詩人以風喻人,托物言志,著意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舍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為之士正當如此。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在這篇中則是借風詠懷,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詩的著眼點在“有情”二字。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松聲”。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并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的行動,仿佛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松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風吹煙霧,風卷松濤,本來都是自然現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卷霧,送來清爽,并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在詩人筆下,風的形象被刻畫得維妙維肖了。
此詩所詠之風,不是習見的柔弱的香風,也并非宋玉《風賦》中的取悅于大王的雄風,肆虐于庶人的雌風。這首《詠風》小詩里,寄寓著詩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作者介紹】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唐詩14
【作品介紹】
《望秦川》是唐代詩人李頎的作品。此詩是詩人將歸東川臨離長安時,眺望秦川之作,它以明凈的色調,簡潔的筆觸,描繪出長安一帶山川明凈而闊朗的秋天景色。前四句描寫的景物明凈、壯麗,體現了作者對京城生活的留戀與不舍之情;后四句描寫的景物蕭條、清冷,體現了作者去官途中的悵惘和凄涼之情。全詩寫景細致,筆墨簡淡,線條清晰,情景交融,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原文】
望秦川⑴
秦川朝望迥⑵,日出正東峰。
遠近山河凈⑶,逶迤城闕重⑷。
秋聲萬戶竹⑸,寒色五陵松⑹。
客有歸歟嘆⑺,凄其霜露濃⑻。
【注釋】
⑴秦川:泛指今秦嶺以北平原地帶。按此詩中意思指長安一帶。
⑵朝(zhāo):早晨。迥(jiǒng):遙遠。
⑶山河:大山大河。多指自然形勝。凈:明潔。
⑷逶迤(wēiyí):曲折綿延貌。都城,京城。漢張衡《東京賦》:“肅肅習習,隱隱轔轔,殿未出乎城闕,旆已返乎郊畛。”重:重疊。
⑸秋聲:指秋天里自然界的聲音。萬戶:萬家,萬室。萬,極言其多。
⑹寒色:寒冷時節的顏色、景色。五陵:指長安城北、東北、西北漢代五個皇帝的陵墓:長陵(高祖劉邦)、安陵(惠帝劉盈)、陽陵(景帝劉啟)、茂陵(武帝劉徹)、平陵(昭帝劉弗陵)。
⑺客:作者自指,因為當時在外作官是作客他鄉。歸歟(yú):歸去。辭官回鄉叫“歸”。
⑻凄其:凄然,心情悲涼的樣子。霜露濃:比喻官場上不得志,就像是遭受風霜雨露那樣,萎靡不振失去生機。
【白話譯文】
我清晨從長安出發,回頭東望,離秦川已經很遠了,太陽從東峰上冉冉升起。天氣晴朗,遠處的山水明潔清凈,可清清楚楚地看見;長安城蜿蜒曲折,重重疊疊宏偉壯麗。秋風吹起,家家戶戶的竹林颯颯作響,五陵一帶的松林蒙上一層寒冷的色彩。我有歸去的感嘆,這里霜寒露冷,還是回去吧。
【創作背景】
李頎雖出身于唐朝士族趙郡李氏,但中進士僅任新鄉縣尉之類的小官,經五次考績,未得遷調。晚年辭官歸隱故鄉。這首《望秦川》是他晚年官場失意,離別長安途中寫的詩。
【賞析】
這首詩由“望”字入手,描述了長安附近,渭河平原一帶,秋風蕭瑟、凄涼寥落的景象。詩的上四句寫景。旭日東升,登高一望,號稱八百里秦川盡呈眼底,正東方的山峰起伏嵯峨,在初日的映照下,山形尤顯清晰。四周環顧,遠近層巒疊嶂,涇渭縱橫,山河互映,都顯得明亮潔凈,而長安都城則隨山勢而逶迤曲折,尤顯氣勢雄偉。這四句既寫出秦川的廣闊視野,又襯托出長安城的巍峨雄姿,而眼界廣闊,山河明凈,正是秋高氣爽時節觀景的特點,不言秋而秋色已自見。下四句即轉而著重寫秋。無數竹叢在寒風中搖曳,瑟瑟作響,一派秋聲,五陵蒼松翠柏,雖然不像其它樹木那樣黃葉凋零,但其森然凜冽,透露著濃重的寒意。寫秋亦全然由具體的景物來作渲染和襯托。詩中對秋景的描寫既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筆墨簡淡,線條清晰,猶如一幅蕭疏散淡的山水畫卷。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東峰”,清晨,遙望遼闊的秦川大地,太陽剛剛從東面蒼涼的峰巒間隙中顯露出來,照得長安、渭水一片蒼翠。一個“迥”字,將渭河平原的遼遠開闊,準確地表現了出來。紅日東升,本是極其絢麗多彩的景色,但是由于詩人的心境不佳,這美景也隨著蕭瑟的秋風顯得肅穆蒼涼。
太陽升起來了,將大地照得十分清潔、明凈,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遠處山蔥草翠,近處渭水泛波。那蜿蜒起伏、逶迤連綿的城闕正是帝都長安。這“遠近山河凈,逶迤城闕重”句中的“凈”字和“重”字,將長安城周圍的莊重肅穆,秋色的蒼勁凄清,傳神地點染出來。
接著,詩人進一步渲染秋的'悲涼氣氛,“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漢代豪門貴族曾聚居于五陵一帶。這兩句是說,帝都附近,家家有竹,秋風襲來,竹搖葉動,蕭蕭颯颯,五陵松柏,蓊郁蒼翠,微風吹動,松濤聲響,更給長安增添了幾分寒意。
前面的詩句在著意渲染氣氛,結尾兩句則是要說明寫此詩的原意。詩人“望秦川”是因為“客有歸歟嘆,凄其霜露濃”。詩人才華出眾,為時人所推重,四十五歲中進士后,只任過新鄉縣尉那樣的小官,而且長期不得升遷,而如今就要返鄉,詩人郁郁不得志而有“歸歟”之嘆。尾聯是全詩的主旨,表明了作者辭官歸隱的決心。
這首抒情詩,對秋景的描述極為生動細致的,它不但用悲涼的氣氛烘托了詩人的心境,而且將秦川大地的秋色呈獻在讀者面前,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情景交融的詩篇。
【作者介紹】
李頎,唐代詩人。趙郡(治今河北趙縣)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開元十三年(725年)進士及第,曾任新鄉縣尉,晚年在幫鄉隱居。他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著名詩人皆有來往,詩名頗高。其詩內容豐富,所作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悲涼,七言歌行尤具特色。生平事跡見《唐才子傳》。有《李頎詩集》,《全唐詩》編其詩3卷。
唐詩15
文學史上有兩個專有名詞:唐詩和宋詞,被合稱為“唐詩宋詞”,但今天我要變換詞序改稱“唐宋詩詞”,因為對這兩種文體都應該兼重唐宋,最好是把唐宋的詩與詞放在一起讀。
唐宋時代的詩詞最久遠的有1400年,最近的也有800年,相隔這么久遠,為什么還會感動我們呢,關鍵在于它具有現代價值。
文字背后,是“言志”與“抒情”
詩詞,尤其是唐宋詩詞,是用漢字碼成的文本中審美價值最高的一類作品。它簡潔、優美,把漢語漢字所蘊含的審美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了。
在座的年輕人都有一個無法回避的任務,就是寫情書。怎樣把情書寫得更好呢?第一,要簡潔,不能啰唆;第二,要優美,不能粗俗。這時我們就可以借鑒唐詩宋詞。我們可以把李商隱《無題》詩中的警句摘錄下來,鑲嵌在情書中間:“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多么感人啊!北宋詞人晏幾道寫得最好的主題就是失戀的痛苦。比如《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假如你在書信中間把這兩句鑲嵌進去,那位暫時不理睬你的朋友如果也懂欣賞詩詞,也許就會回心轉意了。
除了審美,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儒家說的“詩言志”。有人認為“言志”偏向嚴肅、正大的主題,“緣情”則是偏向抒發那些個性化、私人化的情感。初唐孔穎達在《左傳正義》中說:“情志一也”,情與志在唐宋人看來是一個東西。比較籠統地解釋,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這都是古典詩詞所包含的內容。既然如此,那么唐宋詩詞的內容就跟現代人沒有什么距離了,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肯定和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國的英雄行為的.贊美。
所以唐宋詩詞中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思想和價值判斷就可以毫無阻礙地傳遞到今天。這些作品仿佛就是現代的才華橫溢的詩人為我們而寫的,仿佛就是代替我們來抒寫內心情思的。
在詩詞中感受人生的美好
我們的生活已經達到小康,但有很多朋友沒有幸福感,他們不會享受生活,不會品味生活,不會珍惜轉瞬即逝的人生片斷。而唐宋的詩人詞人真會生活,那些作品可以啟發現代生活。
今天的人親朋好友聚餐小酌,進了包廂往往先把窗簾拉上,無視窗外的一輪明月。我們看李白怎樣喝酒,有一次他獨自飲酒,來到花間月下:“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那是多么優美的生活場景,多么積極的生活態度,他與自然的關系多么親密啊!
韓愈有一首七言絕句:“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韓愈在春天寫這首詩時,正在長安做官。春日的一天,他約了張籍、白居易二人到長安南郊的曲江池去游春,張籍前來赴約,白居易卻沒有來。于是韓愈寫信質問他:你有什么事在忙,怎么不來欣賞如此美麗的春光?以今度古,我想白居易可能會回答自己工作忙,這也是現代人常用來推脫的理由。白居易那一年任中書舍人,正三品。韓愈是吏部侍郎,官居二品。二品官能抽出時間到曲江賞春,三品官反倒沒時間?所以關鍵不在忙不忙,而是能否珍惜這樣的春光。
晚唐詩人李昌符有兩句詩寫得很好:“若待皆無事,應難更有花。”不但自然界的花季很快就過去了,人生的花季也是轉瞬即逝。人生就是由一個個片斷組成的,如果把每一個有意味的片斷都輕易放過去,整個人生就變成毫無意義的一堆碎片。
更重要的是唐宋詩詞中蘊含著美好的人際情感,比如天倫之情,像孟郊的《游子吟》對母愛的歌頌,像杜甫詩中對兒女的款款深情,都是感人至深的真情流露。又如歌頌友誼,這是唐宋詩詞中發展得最為充分的一類主題,唐宋詩詞里所展現的離別場景,離別行為,用現代的話說,簡直就是優美的行為藝術。
我們看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可以想象,李白先是跟孟浩然在黃鶴樓上喝酒,寫詩唱和。然后,孟浩然走下樓,登上船,在長江上漸行漸遠。李白一開始是站在江邊望,望不到了,再返回樓上,樓上的視野開闊,最后看到孤帆遠影碧空盡。船在江面上越走越遠,李白送別孟浩然的情意也綿綿不絕有如江水。
唐宋詩詞中描寫得非常充分的古人生活中的細節、片段,都是非常有意味的。而這些在現代生活中是缺乏的,現代人的生活粗鄙化了。當然,我不是主張回到唐宋去生活,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怎么辦?我們可以閱讀唐宋詩詞,從古人的生活情景中得到一些啟發,我們可以把生活的節奏稍微放得緩慢一些,生活得從容一些,盡量細致地品味生活的滋味,感受人生的意義和美感。
李、杜、蘇、辛的現代意義
中國古人堅定地認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為一流的作家。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蘇東坡、辛稼軒,就是這樣的人。他們不但作品寫得好,他們的人格境界也是一流的。在這一重意義上,讀詩最后也是讀人。
李白詩歌中所展現的是一種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只有李白才能寫出這樣的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的詩中不是沒有苦悶、牢騷,而且最后的基調始終都是昂揚奮發的精神。比如《行路難》,具體描寫了道路艱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所以他問:“多歧路,今安在?”但此詩的最后兩句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是詩國中獨往獨來的一位豪士,他的詩歌熱情洋溢,風格豪放,像滔滔黃河般傾瀉奔流,創造了超凡脫俗的神奇境界,包蘊著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多讀李白,可以使我們在人生境界上追求崇高而拒絕庸俗,在思想上追求自由解放而拒絕作繭自縛。
杜甫是儒家精神在唐代文學中最好的代表。正因為這樣,我們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才深受感動。在秋風秋雨的夜晚,秋風把他的茅屋刮破了,秋雨漏下來,床頭都潮了,挨不到天亮了,這個時候,詩人居然發下宏愿:“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最典型的儒士,他服膺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想,以關愛天下蒼生為己任。杜甫生逢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關頭,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前后的動蕩時代,他用詩筆描繪了兵荒馬亂的時代畫卷,也傾訴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沉郁情懷。杜甫是窮愁潦倒的一介布衣,卻名至實歸地躋身于中華文化史上的圣賢之列,是儒家“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個命題的真正實行者。
蘇軾一方面深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響,在朝為官時風節凜然,在地方官任上則政績卓著。另一方面,他從道家和禪宗吸取了離世獨立的自由精神,形成了瀟灑從容的生活態度。蘇軾一生屢經磨難,曾三度流放,直至荒遠的海南,但他以堅韌而又曠達的人生態度傲視艱難處境,真正實現了對苦難現實的精神超越。
人生一定會在某個階段暫時處在逆境,關鍵不在于我們能不能規避這種境地,關鍵在于我們處于這種境遇時采取什么樣的人生態度。蘇軾堅定、瀟灑、從容地走過來了,他所寫的作品中包含著強烈的人生觀的意義,對我們有巨大的啟發作用。
辛棄疾是南宋詞壇上少見的雄豪英武的俠士。他本是智勇雙全的良將,年輕時曾馳騁疆場,斬將搴旗;南渡后曾向朝廷提出全面的抗金方略,雄才大略蓋世無雙。辛棄疾的詞作充滿著捐軀報國的壯烈情懷,洋溢著氣吞萬里的英風豪氣。宋詞在辛稼軒以前偏于軟媚,辛棄疾挾帶著北國風霜、沙場烽煙闖進詞壇,把英豪之氣和尚武精神寫入詞中,在詞壇上開創了雄壯豪放的流派。稼軒詞始終都是英雄的詞,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堂堂正正的、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審美價值,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們的人格境界。這個過程就像杜甫所描寫的成都郊外的那場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所以,我認為唐宋詩詞雖然距離我們有千百年的距離,但始終是活在現代讀者心頭的鮮活文本,這是它最大的現代意義。
【唐詩】相關文章:
唐詩06-08
全唐詩12-30
唐詩的由來05-19
唐詩《登高》01-12
李白的唐詩12-18
古代的唐詩05-31
全唐詩05-23
(實用)唐詩06-08
[唐詩宋詞總結] 唐詩宋詞朗讀04-14
唐詩和面包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