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4篇
《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
作品簡介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描寫了邊塞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反戰思想。第二首從凄涼的環境著手,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蘊含了詩人對戰爭的反對。第三首詩記述了一次征戰的全過程,充分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表達了對戍邊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第四首詩寫一位將軍因戰殉國后被埋葬的場面,透露出了作者對朝廷對有功將士的不公,以及對連年征戰的批判。
作品原文
塞下曲四首
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
不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其三
奉詔甘泉宮,總征天下兵。
朝廷備禮出,郡國豫郊迎。
紛紛幾萬人,去者無全生。
臣愿節宮廄,分以賜邊城。
其四
邊頭何慘慘,已葬霍將軍。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聞。
功勛多被黜,兵馬亦尋分。
更遣黃龍戍,唯當哭塞云。
詞句注釋:
空桑林:桑林因秋來落葉而變得空曠、稀疏。
蕭關:寧夏古關塞名。
入塞寒:一作復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陜西一部分。
共塵沙:一作向沙場。
游俠兒:都市游俠少年。
矜:自夸。紫騮:紫紅色的駿馬。
此首一本題作《望臨洮》。
飲(yìn)馬:給馬喝水。
平沙:廣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樣子。臨洮:古縣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肅岷縣,以臨近洮水得名。秦筑長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長城戰”之語。
昔:一作“當”。長:一作“龍”。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類雜草。
詩末全詩校:“一本無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題作三首。”
奉詔:敬受天子詔書。甘泉宮:明《讀史方輿紀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宮,秦始皇所作林光宮,周匝十余里。漢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宮旁更作甘泉宮。”這里借指唐宮。
總征:普遍征召。
備禮:安排好命將出征的禮節儀式。
郡國:指州郡。豫:通“預”。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宮廄(jiù):宮中馬舍。這里指專供宮中享樂用的馬匹。
霍將軍:即漢代名將霍去病。這里借指當時戰功卓著、以身殉國的將軍。
部曲(qū):古代軍隊編制單位。《后漢書·百官志》謂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
燕南代北:泛指當時的北部邊塞。
黜(chù):貶斥,廢免。
尋:不久。
黃龍:古城名,即龍城。故址在今遼寧朝陽。
白話譯文
其一
知了在枯禿的桑林鳴叫,八月的蕭關道氣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氣候變冷,關內關外盡是黃黃蘆草。
自古來河北山西的豪杰,都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莫學那自恃勇武游俠兒,自鳴不凡地把駿馬夸耀。
其二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
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
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
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其三
一位大將從宮中奉旨出征,全權征調天下的兵馬。
朝廷用很重的禮儀拜將出征,沿途州縣皆出城迎送。
參戰數萬將士多而雜亂,經過戰斗后卻無一生還。
我希望宮中享樂用的馬,能把賜給守邊將士以御外敵。
其四
邊關是一片悲戚的氣氛,因為剛剛埋葬了因戰殉國的霍將軍。
他的部分都來吊唁他,他的死震動了北方地區。
將軍離世,部下功勛被廢,他們不久也將被分調。
將軍的部下仍被派去守邊,而他們悲憤,也只能仰天痛哭。
作品鑒賞
其一
唐代邊事頻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戰爭,也有許多拓地開邊的非正義戰爭。這些戰事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無休止的窮兵黷武。主要由于統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時也有統治者煽動起來的某些人的戰爭狂熱作祟。這首小詩,顯然是對后者的功誡。
這首詩可分前后兩層意思。前四句為第一層,描繪邊塞的秋景。作品所寫是“八月蕭關道”的景象,但詩人首先描繪的則是一幅內地的秋色圖:“蟬鳴空桑林”,綠色的桑林葉落杈疏,顯得冷落而蕭條,又加之寒蟬的鳴叫,更寒意大起,詩詩中的主人公就在這樣的季節踏上奔赴蕭關的道路,走出一個關塞又進入另外一個關塞,邊塞的景色就更為凄涼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處處黃蘆草”。詩人先以內地的秋景為襯墊,進而將邊塞的從景描寫得蒼涼之極,其用意在于暗示戰爭的殘酷和表達詩人對此的厭惡之情。
“從來幽并客,皆共沙塵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只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共沙塵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游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游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的幽并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么貶意,字里行間里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俠兒”來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此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游俠,又表現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夸風氣。
其二
此詩在構思上的特點,是用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詩中并沒具體描寫戰爭,而是通過對塞外景物和昔日戰爭遺跡的描繪,來表達詩人對戰爭的看法。開頭四句是從軍士飲馬渡河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塞外枯曠苦寒景象。詩人把描寫的時間選在深秋的黃昏,這樣更有利于表現所寫的內容。寫苦寒,只選擇了水和風這兩種最能表現環境特征的景物,筆墨簡潔,又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首句的“飲馬”者就是軍士。詩中的“水”指洮水,臨洮城就在洮水畔。“飲馬”須牽馬入水,所以感覺“水寒”,看似不經意,實則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區,秋風只使人感到涼爽,但塞外的秋風,卻已然“似刀”。足見其風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出來。三四兩句寫遠望臨洮的景象。臨洮,古縣名,因縣城臨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肅東部的岷縣,是長城的起點,唐代為隴右道岷州的治所,這里常常發生戰爭。暮色蒼茫,廣袤的沙漠望不到邊,天邊掛著一輪金黃的落日,臨洮城遠遠地隱現在暮色中。境界闊大,氣勢恢宏。
臨洮一帶是歷代經常征戰的戰場。據新舊《唐書·王晙列傳》和《吐蕃傳》等書載:公元714年(開元二年)舊歷十月,吐蕃以精兵十萬寇臨洮,朔方軍總管王晙與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來谷口、武階、長子等處大敗吐蕃,前后殺獲數萬,獲馬羊二十萬,吐蕃死者枕藉,洮水為之不流。詩中所說的“長城戰”,指的就是這次戰爭。“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這是眾人的說法。對此,詩人不是直接從正面進行辯駁或加以評論,而是以這里的景物和戰爭遺跡來作回答:“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足”是充滿的意思。“白骨”是戰死者的尸骨。“今古”貫通兩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內;不僅指從古到今,還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說,臨洮這一帶沙漠地區,一年四季,黃塵彌漫,戰死者的白骨,雜亂地棄在蓬蒿間,從古到今,都是如此。這里的“白骨”,包含開元二年這次“長城戰”戰死的戰士,及這以前戰死的戰士。這里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的殘酷極其深刻地揭示出來。這里是議論,是說理,但這種議論、說理,卻完全是以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極其高妙。
這首詩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及戰爭的殘酷,其中蘊含了詩人對黷武戰爭的反對情緒。
其三
第三首詩記述了一次征戰的全過程,從征兵到戰斗結束,充分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性,表達了對戍邊普通士卒的深深同情。
前兩句記述將軍領旨征兵,暗示了這是一次規模浩大的會戰,統兵者權傾一時,名聳天下。第三、四句寫朝廷用很重的禮儀拜將出征,而大軍沿途經過的州郡也預先按制迎送。這四句描寫聲勢浩大,為下文傷亡之重做了鋪墊。接著寫出征的結果:參戰的幾萬將士無一生還。雖然言語淺白,卻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紛紛”,將慷慨赴死的悲壯場面刻畫得淋漓盡致,但這些戍卒的生命又不同草芥。作者隱憤難平,發出了“臣愿節宮廄,分以賜邊城”的呼聲,這是作者那顆忠直愛國殷殷之心的自然流,雖然這次慘敗,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最后兩句含蓄地揭示了這次慘敗的重要原因,即戰略物資奇缺,以步兵之帥與強大的游牧騎兵部落在廣漠里作戰,必然失敗。所謂兵者,國之大事,不得已而用之,戰前不作充分的準務,就倉促應戰,其失敗也就可想而知了。這兩句也含蓄地諷刺了唐王朝視戰爭如兒戲的草菅人命行為。
其四
第四首前兩句以漢朝霍去病代指唐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邊疆將領。一片悲戚的氣氛,因為剛剛埋葬了因戰殉國的將軍。然后寫將軍的部下都前來祭奠他,他的死訊使廣大的北方邊境為之震動。這四句從側面烘托了將軍生前深孚眾望,深受士卒愛戴,威震邊疆的名將風采,他的死是天下百姓的一大損失。
第五、六句寫了忠實的部曲在將軍生前隨他轉戰北方廣大而漫長的邊境地帶,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今將軍去世,他們的功勛人多被取消了,而且他們所率領的部隊不久也會被調離開去。接著寫將軍的舊部們雖被剝奪了功勛,但還將被派往別處的的邊地駐防,他們悲憤不已,卻也只能是對天痛哭。
全待敘事嚴整有序,筆力雄健奔放,格調悲壯沉雄,詩人以高度凝練的語言記錄了一位將領的喪葬場面,并由此而折射出軍隊之中由于有功難賞,致使英雄流涕的不公平現像,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社會中深刻的內部矛盾,對有功將士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更遣”二字值得玩味,愈顯朝廷對有功將士的不公,扼腕嘆息。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 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早年貧苦,主要依靠農耕維持生活,30歲左右進士及第。初任秘書省校書郎,而后又擔任博學宏辭、汜水尉,因事被貶嶺南。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有文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2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其三
作者:盧綸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作品注解
1.塞下曲:古時邊塞的一種軍歌。
2.月黑:沒有月光。
3.單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
4.遁:逃走。
5.將:率領。
6.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
7.逐:追趕。
作品韻譯
夜靜月黑雁群飛得很高,單于趁黑夜悄悄地竄逃。
正要帶領輕騎兵去追趕,大雪紛飛落滿身上弓刀。
作品評析
這是盧綸《塞下曲》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曾任幕府中的元帥判官,對行伍生活有體驗,描寫此類生活的詩比較充實,風格雄勁。這首詩寫將軍雪夜準備率兵追敵的壯舉,氣概豪邁。前兩句寫敵軍的潰逃。“月黑雁飛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驚起,飛得高高。“單于夜遁逃”,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單于”,原指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借指當時經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兩句寫將軍準備追敵的場面,氣勢不凡。“欲將輕騎逐”,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滿弓刀”是嚴寒景象的描寫,突出表達了戰斗的艱苦性和將士們奮勇的精神。本詩情景交融。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一逃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塞下曲》組詩共六首,這是第三首。盧綸雖為中唐詩人,其邊塞詩卻依舊是盛唐的氣象,雄壯豪放,字里行間充溢著英雄氣概,讀后令人振奮。
一二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寫敵軍的潰退。“月黑”,無光也。“雁飛高”,無聲也。趁著這樣一個漆黑的闃寂的夜晚,敵人悄悄地逃跑了。單于,是古時匈奴最高統治者,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夜遁逃,可見他們已經全線崩潰。
盡管有夜色掩護,敵人的行動還是被我軍察覺了。三、四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寫我軍準備追擊的情形,表現了將士們威武的氣概。試想,一支騎兵列隊欲出,剎那間弓刀上就落滿了大雪,這是一個多么扣人心弦的場面!
從這首詩看來,盧綸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時機的。他不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義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藝術效果的時刻加以表現。詩人不寫軍隊如何出擊,也不告訴你追上敵人沒有,他只描繪一個準備追擊的場面,就把當時的氣氛情緒有力地烘托出來了。“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并不是戰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時刻。這個時刻,猶如箭在弦上,將發未發,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許覺得不滿足,因為沒有把結果交代出來。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啟發性,更能引逗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這叫言有盡而意無窮。神龍見首不見尾,并不是沒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隱若現,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作者簡介
盧綸,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年)初,屢考進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載的賞識,得補閿鄉(在今河南省)尉。曾在河中任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為“大歷十才子”之一。詩多送別酬答之作,也有反映軍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盧綸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五卷。
嚴維,唐代詩人。字正文,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初隱居桐廬,與劉長卿友善。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中,曾赴京應試,不第。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詞藻宏麗”進士及第。心戀家山,無意仕進,以家貧至老,不能遠離,授諸暨尉。時年已四十余。后歷秘書郎。唐代宗大歷年間,嚴中丞節度河南,辟佐幕府。遷余姚令。終右補闕。官終秘書郎。工詩,與當時名輩岑參、劉長卿、皇甫冉、韓翃、李端等交游唱和。詩以送別贈酬居多。《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嚴維詩》一卷,《全唐詩》輯其詩一卷。
《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3
作品簡介《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詩人盧綸的組詩作品。這六首詩通過寫將軍發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懾敵、慶功宴舞、狩獵等場面,表現了邊塞真實生動的軍旅生活與將士們英勇無畏的性格,將邊關將士英勇善戰豪情滿懷的磅礴氣勢描繪得生靈活現,躍然紙上。這組詩每一首都能獨立成章,內容豐滿,寓意雋永,氣勢雄闊。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
【其一】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其四】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其五】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詞句注釋
1、張仆射:一說為張延賞,一說為張建封。塞下曲:古時的一種軍歌。
2、鷲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
3、燕尾:旗的兩角叉開,若燕尾狀。蝥(máo,一說音wù)弧:旗名。
4、獨立:猶言屹立。揚新令:揚旗下達新指令。
5、驚風:突然被風吹動。
6、引弓:拉弓,開弓,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7、平明:天剛亮的時候。白羽:箭桿后部的白色羽毛,這里指箭。
8、沒:陷入,這里是鉆進的意思。石棱:石頭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9、月黑:沒有月光。
10、單于(chányú):匈奴的首領。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統帥。遁:逃走。
11、將:率領。輕騎:輕裝快速的騎兵。逐:追趕。
12、弓刀:像弓一樣彎曲的軍刀。
13、野幕:野外帳篷。敞:開。瓊筵:美宴。
14、羌戎:此泛指少數民族。
15、雷鼓:大鼓,以聲大如雷,故稱。
16、出世:一作“百中”。
17、奔狐:一作“奔猨”。
18、唯應獨不名:一作“誰知獨有名”。
白話譯文
【其一】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鮮艷。大將軍威嚴地屹立發號施令,千軍萬馬一呼百應動地驚天。
【其二】
林中昏暗風吹草動令人驚,將軍夜中搭箭拉弓顯神勇,天明尋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頭深深插入巨大石塊中。
【其三】
死寂之夜,烏云遮月。天邊驚起一群大雁。原來敵軍首領趁著夜色,悄悄逃跑。正想要率領輕騎一路追殺,紛紛大雪,已經灑滿了將士的弓刀。
【其四】
在野外天幕下擺設勞軍盛宴,邊疆兄弟民族都來祝賀我軍凱旋。喝醉酒后還穿著金甲起舞,歡騰的擂鼓聲震動了周圍的山川。
【其五】
逐獵前將軍把箭弓調整到最佳,并召喚獵鷹前來助陣。將軍威風凜凜英姿煥發的一亮相,周邊均感受到將軍玉樹臨風頗具出世之能的威風。逐獵者把胡飛亂竄的野雞們趕得驚跳逃竄,獵手們把那些狼狽竄跳的獵物在這片古老的丘陵地帶上一掃而光。
【其六】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葉蓮,雖然獨立孤行,但胸懷坦蕩,品格高潔。有一天能夠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閣的話,也不借此沽名釣譽。
作品鑒賞
《塞下曲》為漢樂府舊題,屬《橫吹曲辭》,內容多寫邊塞征戰景象。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絕,雖然受和詩的限制,但他卻善于運用這種詩體。這種詩體本不必須遵用詩律,五七言皆可,但盧綸憑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絕組成了這部如畫的佳作。這六首詩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等軍營生活,語多贊美之意。
組詩的第一首,歌詠邊塞景物,描寫將軍發號時的壯觀場面。前兩句用嚴整的對仗,精心刻劃出將軍威猛而又矯健的形象。“鷲翎金仆姑”,是寫將軍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傳》:“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箭用金做成,可見其堅銳。并且用一種大型猛禽“鷲”的羽毛(“翎”)來做箭羽,既美觀好看,發射起來又迅疾有力,威力無窮。“燕尾繡蝥弧”,是寫將軍手執的旗臶。“繡蝥弧”,一種軍中用作指揮的旗臶,《左傳》:“穎考叔取鄭之旗蝥弧以先登。”這種象燕子尾巴形狀的指揮旗,是繡制而成的,在將軍手中顯得十分精美。這兩句沒有直接寫將軍的形貌,只是從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筆,而將軍的矯健身影已經屹立在讀者面前。詩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鷲”和輕捷的“燕”這兩種飛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狀態。通過這兩句的描寫、襯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練的軍事將領的形象,躍然紙上。后兩句寫發布新令。將軍巋然獨立,只將指揮令旗輕輕一揚,那肅立在他面前的千營軍士,就齊聲發出呼喊,雄壯的吶喊之聲響徹云天、震動四野,顯示出了豪壯的軍威。“獨立”二字,使前兩句中已經出現的將軍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與后面的“千營”形成極為懸殊的數字對比,以表明將軍帶兵之多,軍事地位之顯要,進一步刻劃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輕輕一揚,就“千營共一呼”,在整齊而雄壯的吶喊聲中,“千營”而“一”,充分體現出軍隊紀律的嚴明,以及將軍平時對軍隊的嚴格訓練,顯示出了無堅不摧、無攻不克的戰斗力。這一句看似平平敘述,但卻筆力千鈞,使這位將軍的形象更為豐滿突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五言絕句中,像這首詩這樣描寫場面如此壯闊,聲勢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見。前兩句對仗工整,在嚴整中收斂力量;后兩句改為散句,將內斂的力量忽然一放,氣勢不禁奔涌而出。這一斂一放,在極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極為豐富的內容,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組詩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見林深處風吹草動,以為是虎,便彎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進一塊石頭中去了。通過這一典型情節,表現了將軍的勇武。詩的取材,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據載,漢代名將李廣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就有這樣一次富于戲劇性的經歷:“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首句寫將軍夜獵場所是幽暗的深林;當時天色已晚,一陣陣疾風刮來,草木為之紛披。這不但交代了具體的時間、地點,而且制造了一種氣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區,深山密林是百獸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黃昏夜分出山,“林暗草驚風”,著一“驚”字,就不僅令人自然聯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緊張異常的氣氛,而且也暗示將軍是何等警惕,為下文“引弓”作了鋪墊。次句即續寫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這不僅是因為詩要押韻的緣故,而且因為“引”是“發”的準備動作,這樣寫能啟示讀者從中想象、體味將軍臨險是何等鎮定自若,從容不迫。在一“驚”之后,將軍隨即搭箭開弓,動作敏捷有力而不倉皇,既具氣勢,而形象也益鮮明。后二句寫“沒石飲羽”的奇跡,把時間推遲到翌日清晨(“平明”),將軍搜尋獵物,發現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讀之,始而驚異,既而嗟嘆,原來箭桿尾部裝臵著白色羽毛的箭,竟“沒在石棱中”,入石三分。這樣寫不僅更為曲折,有時間、場景變化,而且富于戲劇性。“石棱”為石的突起部分,箭頭要鉆入殊不可想象。神話般的夸張,為詩歌形象涂上一層浪漫色彩,讀來特別盡情夠味,只覺其妙,不以為非。
組詩的第三首。詩由寫景開始:“月黑雁飛高”。這樣的景是難于刻畫的:“月黑”,則茫無所見;“雁飛高”,則無跡可尋。雁飛而且高。是由聲音覺察到的。這樣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飛的正常時刻。而宿雁驚飛,正透露出敵人正在行動。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時間,又烘托了戰斗前的緊張氣氛,直接逼出下句“單于夜遁逃”來。單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這里借指敵軍統帥。敵軍在夜間行動,應當有各種可能。然而詩人但謂“單于夜遁逃”。讀詩至此,頓覺一股豪邁之情撲面而來。敵人夜間行動,并非率兵來襲,而是借夜色的掩護倉惶逃遁。詩句語氣肯定,判斷明確,充滿了對敵人的蔑視和我軍必勝的信念,足令讀者為之振奮,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氣氛中,發一驚采。敵酋遁去,我軍縱兵追擒,這是自然的發展。“欲將輕騎逐”,是追兵將發而未發。不用大軍而僅派“輕騎”,絕不僅僅因為快捷,同時也還顯示廠一種高度的自信。仿佛敵人已是甕中之鱉,只須少量“輕騎”追剿。便可手到擒來。當勇士們列隊準備出發時。雖然站立不過片刻.而大雪竟落滿弓刀。“大雪滿弓刀”一句,又發驚采,將全詩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潔白的雪地上,一支輕騎兵正在集結,雪花頃刻便落滿了他們全身,遮掩了他們武器的寒光。他們就象一支支即將離弦的箭。雖然尚未出發,卻早就滿懷著必勝的信心。這是一幅非常動人的畫圖:在靜譴中蘊藏著吶喊,在昏暗中醞釀著閃電。雖然是在漆黑的夜間,勇士們被白雪勾畫出的英姿仍然是“煥爾觸目”。“離首即尾、離尾即首”雖然是絕句的難點,但詩人倘能大膽剪裁,巧妙構思,抓住典型環境與典型場景,完全能夠寫出精采的佳作。
組詩的第四首,描寫邊防將士取得重大勝利后,邊地兄弟民族在營帳前設宴勞軍的場面,氣氛熱烈融洽,同時也描繪了將士“醉和金甲舞”的歡樂神態,贊頌了邊地人民和守邊將士團結一心,保衛國家安寧與統一的豪邁氣概,也說明了將士們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此詩取材典型,剪裁大膽,洋溢著民族間和睦團結的氣氛。全詩語言精煉含蓄,情態活躍鮮明,寫得慷慨而豪邁,爽朗而明快。
組詩的第五首,描述的是將士們利用戰事順利邊關稍靖的時機乘興逐獵的情景。字面上是說邊關將士在敵人遁逃后,利用暫時的戰事稍歇進行狩獵,其實飽含了詩人對將士們豪情滿懷的欽佩、頌揚和祝福。
組詩的第六首,則是頌揚了將士們只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懷。由于詩中多有雙關,古今后人對此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或說七葉蓮喻淡泊功名,或說七葉蓮象征特立獨行,莫衷一是。
盧綸所和張仆射原詩今已不傳,而和詩竟流誦千古,可見它的價值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胡震亨《唐音癸箋》卷七謂:“大歷十才子,并工五言詩。盧郎中(綸)辭情捷麗,所作尤工。”又說:“盧詩開朗,不作舉止,陡發驚采,煥爾觸目。”組詩語言凝練,構思巧妙,細吟全詩,軍營之生活,守邊之艱苦,勝利之歡騰,無不歷歷在目,令人感奮。
作者簡介
盧綸(748—800?),唐代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大歷(766—779)初,屢考進士不中,后得宰相元載的賞識,得補閿鄉(在今河南省)尉。曾在河中任元帥府判官,官至檢校戶部郎中。為“大歷十才子”之一。詩多送別酬答之作,也有反映軍士生活的作品。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盧綸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五卷。
《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4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
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
何當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其四
白馬黃金塞,云砂繞夢思。
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
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
摧殘梧桐葉,蕭颯沙棠枝。
無時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其五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其六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一戰凈妖氛。
作品注釋
其一
⑴天山:指祁連山。
⑵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
⑶金鼓:指鑼,進軍時擊鼓,退軍時鳴金。
其二
⑷天兵:指漢朝軍隊。
⑸銜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隴頭:田野。
⑺高枕:高枕無憂。
其三
⑻鳴鞭:馬鞭揮動時發出聲響。渭橋:在長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驕:指匈奴。
⑽海霧:沙漠上的霧氣,指戰爭的氣氛。
⑾麟閣:即麒麟閣。霍嫖姚:即霍去病。
其四
⑿云砂:細碎的石粒,指邊塞風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獨不見:為樂府古題,吟誦的是思而不得見的落寞愁緒。
其五
⒂虎竹:兵符。龍沙:即白龍堆,指塞外沙漠地帶。
⒃劍花:劍刃表面的冰裂紋。
⒄殊:遠。嗟:感嘆。
其六
⒅甘泉:甘泉山,秦時在山上造甘泉宮,漢武帝擴建。
⒆合:滿。隴底:山坡下。
⒇負:憑借。凈:一作“靜”。妖氛:指敵人。
作品譯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滿山飄雪,只有凜冽的寒氣,根本看不見花草。
只有在笛聲《折楊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現實中從來就沒有見過春天。
戰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斗,晚上卻是抱著馬鞍睡覺。
但愿腰間懸掛的寶劍,能夠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其二
天朝的.大軍開向北方的荒塞,是因為胡人的兵馬準備南侵。
戰士們橫戈走馬縱橫作戰,只是為了報效朝廷的厚恩。
他們不畏艱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隴頭拂沙而眠。
只有一個心愿,就是攻破敵國平定邊疆,使祖國的百姓高枕無憂,安居樂業。
其三
駿馬像一陣旋風馳騁,戰士們鳴鞭縱馬出了渭橋。
背著弓箭辭別了漢地的明月,在戰場上彎弓射箭打敗了胡人。
戰爭結束后天上的客星也為之暗淡,軍營漸空,海霧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閣的功臣像上,卻只有霍嫖姚的畫像。
其四
戰馬在黃金塞上奔馳,塞上的白云和黃沙回繞在思婦的夢中。
在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邊疆的征夫勾起了閨中少婦的思念。
螢火蟲在秋窗前飛來飛去,邊城之月在閨房門前遠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殘葉,西風在沙棠樹枝間沙沙作響。
思念的人兒怎么等也等不見,相思的淚水只有暗自空流。
其五
胡虜乘著秋高馬肥之際興兵南侵,唐朝大軍出動兵馬前去迎敵。
將軍帶著虎符出征,戰士們在龍沙堅守御敵。
夜晚的月亮彎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劍成花。
大軍尚未進入玉門關,閨中的少婦還是不要太著急了吧。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處燃起,戰火映紅了甘泉宮的天空。
漢皇勃然大怒,按劍而起,召李將軍率領大軍前去迎敵。
殺氣直沖云霄,鼓聲震天動地,天兵英勇戰斗,所向無敵。
橫行戰場靠的是勇敢的氣魄,一戰而掃清胡虜,平定天下。
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于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長安,此時供奉翰林,胸中正懷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作品鑒賞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經扣緊題目。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韓愈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趙嘏說“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但是,李白所寫五月卻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見所感也就迥然有別。天山孤拔,常年被積雪覆蓋。這種內地與塞下在同一季節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詩人敏銳地捕捉,然而,他沒有具體細致地進行客觀描寫,而以輕淡之筆徐徐道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花只有寒”。“寒”字,隱約透露出詩人心緒的波動,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折楊柳》的凄涼曲調呢!春天在邊疆是看不到的,人們只能從笛曲之中去領受,去回味。《折楊柳》為樂府橫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在這里,詩人寫“聞折柳”,當亦包含著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他是借聽笛來渲染烘托這種氣氛的。詩為五律,依慣例當于第二聯作意思上的承轉,但是李白卻就首聯順勢而下,不肯把蒼涼情緒稍作收斂,這就突破了格律詩的羈絆,以氣脈直行,豪縱不拘,語淡而雄渾為其特色了。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擊鉦、鼓,用來節制士卒進退,五、六兩句,寫的正是這種情況。語意轉折,已由蒼涼變為雄壯。詩人設想:自己來到邊塞,就在天山腳下,整日過著緊張的戰斗生活。白天在鉦、鼓聲中行軍作戰,晚上就抱著馬鞍子打盹兒。這里,“曉戰”與“宵眠”相對應,當是作者有意在概括軍中一日的生活,其軍情之緊張急迫,躍然紙上。“隨”字,摹狀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繪士卒夜間警備的情況。二句寫的是士卒的生活場景,而他們守邊備戰,人人奮勇,爭為功先的心態則亦盡情流露出來。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斬樓蘭:據《漢書·傅介子傳》:“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常殺死漢朝使節,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表現詩人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直”與“愿”字呼應,語氣斬截強烈,一派心聲,噴涌而出,自有奪人心魄的藝術感召力。
其二
這首詩寫戰士們努力征戰,不辭辛苦,希望能真正營造出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讓廣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脅,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前四句寫北方胡兵南侵,朝廷派兵出征。將士們身經百戰,只是因為承恩很多。表現唐軍抗敵報國的思想和行為。五六兩句描寫戰士生活的艱苦,日以雪為餐,夜露宿隴沙。末二句寫將士們的愿望:何時消滅敵人,然后可以高枕無憂。實際上這也是詩人希望和平的思想。全詩敘事、描寫、議論相結合,層次分明。
其三
首句寫戰馬飛奔,有如風馳電掣。寫“駿馬”實際上是寫駕馭駿馬的健兒們,馬壯是為了借喻兵強。在唐代前期,胡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淵甚至一度被迫“稱臣于突厥”(《舊唐書·李靖傳》)。因此,健兒們殺敵心切,斗志昂揚,策馬疾行。
“出渭橋”和“辭漢月”,是指出軍隊的出發點和行軍路線。“出渭橋”而“鳴鞭”,正所謂快馬加鞭,進一步烘托出健兒們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軍事任務的緊迫和唐軍士氣的旺盛。氣勢雄渾,大有高唱入云之勢。從“辭漢月”到“破天驕”,即從軍隊出發到克敵制勝,是一個極大的轉折。“插羽”,鞍上箭。“天驕”,匈奴曾自稱“天之驕子”,這里泛指敵人。從“彎弓”到“插羽”,瞬間就完成了這樣一個大轉折,省掉了多少鏖戰情節和廝殺場面的描寫,足見布局的簡潔,筆法的洗煉。然而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強馬壯,士氣高昂,自然就會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天兵所向,勢如拉枯摧朽。這是符合邏輯和順理成章的。也暗示將領指揮得當,這次戰役完全符合“兵貴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寫“破天驕”后的戰場景象。在正義之師面前,敵人不堪一擊,土崩瓦解,望風而逃。古人認為客星呈現白色的光芒,就是戰爭的征兆。星芒已盡,就意味著戰爭結束。北方沙漠、草原,廣闊無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霧消”,指漠北戰爭氣氛已經消失。
麟閣,即麒麟閣,漢代閣名,在未央宮中。漢宣帝時曾繪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勛和最高榮譽。霍嫖姚,指霍去病,漢武帝時大將,曾任“嫖姚校尉”。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句確實或有諷刺之意。同時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戰凱旋后只能有“上將”一人圖形麟閣,但他們仍因能報效國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滿足。功業不朽不一定必須畫像麟閣。這更能體現健兒們的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使此詩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壯色彩。詩人為“濟蒼生,安社稷”,是“愿為輔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歸隱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謝人間”(《翰林讀書言懷》)。從中可以窺見詩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這首詩前六句為總的鋪敘以引出結尾兩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繪出師時的雄壯,后三句妝摹破敵時的英威。全詩筆力雄健,結構新穎,篇幅布局,獨具匠心。
其四
這首詩寫的是閨中女子對遠征親人的思念。開頭寫閨中女子想象親人戍守邊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接著寫女子在離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
首聯兩句,分述了敵我兩軍的態勢,指明了這場戰爭的性質。“塞虜”,塞外的強盜,含有輕蔑、貶斥之意。當時的北方諸胡,有的還是原始部落,有的則轉向世襲王權制,處于原始社會解體時期。他們對唐王朝的物質文明常懷覬覦之心,故邊境屢遭蹂躪邊塞戰爭大都起因于此。“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節,他們就乘隙而入,燒殺劫掠。“天兵”,天朝的軍隊,含有歌頌、贊美之意。他們堂堂正正,出塞去抗擊胡虜。通過措詞的褒貶色彩,表明了詩人鮮明的愛憎。
頷聯兩句,與首聯“天兵”照應。“虎竹”,兵符,分銅虎符與竹使符兩種,合稱虎竹,由朝廷和將領各執一半,發兵時相對合作為憑證。“將軍分虎竹”,是指將領接到征戰的詔令。“戰士臥龍沙”,指軍隊已抵達塞外戰場。“龍沙”,指白沙堆沙漠,在樓蘭國附近。這兩句屬對工整,氣勢磅礴。從將軍到戰士,同仇敵愾,威嚴整肅,爭相建功報國。剛剛頒發詔令,很快就已深入敵區,表明進軍神速,所向無敵。
頸聯兩句,描寫邊塞風光和戰斗生活。“胡霜”與首聯的“秋”相照應。“邊月”、“胡霜”,均為靜物。皎潔的月色,銀白的寒霜,籠罩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上,造成一派朦朧蒼涼的氣氛。而“弓影”飄移,“劍花”閃爍,則包含著戰士的行動。用“隨”和“拂”這樣兩個錘煉而得的動詞把兩者結合起來,就使靜物和人物的動態融為一體,顯得生機勃勃。這就構成一種奇妙的意境:于蒼茫中見壯美,于異彩中顯飄逸。弓與月,形狀相似;劍與霜,顏色相同。詩人巧妙地利用它們的某種共性,使它們之間的聯系顯得自然、和諧,使艱苦的軍旅生活襯托得輕松、愉快。
尾聯以詩中主人公的口氣抒發了“天兵”的必勝信念和獻身精神,把全詩推向了高潮。“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是征人向少婦勸慰:未獲全勝,玉門關還不能入,請親人耐心等待,不必長吁短嘆。大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氣概。據《后漢書》,班超上疏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這里是反其意而用之。《藝苑雌黃》云:“直用其事,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學業高人,超越尋常拘攣之見,不規規蹈襲前人陳跡者,何以臻此!”李白之善于用典,大率類此。結局不落邊塞詩以鄉愁,閨怨作結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裊裊余韻無窮之感。這別具一格的結尾,使貫串全詩的壯美情懷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華了。
其六
這首詩寫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戰爭,但在杰出將領的率領下,勇敢的戰士們又一次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首聯寫沙漠中的烽火照到甘泉宮,形容敵人來勢兇猛,軍情緊急。頷聯緊承前二句,形象地描寫君王對敵情的態度,按劍而起,立即行動,召見將軍,派兵出征。頸聯正面描繪戰斗場面:殺氣沖天,鼓聲隴底,字里行間都是刀光劍影。尾聯寫戰爭勝利結束,經過將士們縱橫馳騁英勇殺敵,一舉把敵人徹底消滅。全詩充分表現出英雄主義的光輝。
中原地區長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唐時北方突厥非常兇悍,對李唐王朝形成了長期嚴重的威脅。詩人選擇漢軍抗擊匈奴的題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作品點評
元人蕭士赟:“此(指《塞下曲六首》)《從軍樂》體也。”
明人胡應麟:李白《塞下曲》、《溫泉宮》、《別宋之悌》、《南陽送客》、《度荊門》,孟浩然《岳陽樓》,王維《岐王應教》……俱盛唐杰作。視初唐格調如一、而神韻超玄,氣概閎逸,時或過之。(《詩藪》)
其一
《增訂唐詩摘鈔》:三、四一氣而下,妙極自然,故不用對。另是一體,究非常格。
《唐詩成法》:雪入春則無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兩層逼出“直為斬樓蘭”,言外見庶不再來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
《說詩晬語》:太白“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氣直下,不就羈縛。
《唐詩別裁》:四語直下,從前末有此格(首四句下)。
《唐詩箋注》:四十字中,不假雕鏤,自然情致。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前半爽逸高涼,后亦穩亮。評:“曉”“隨”、“宵”“抱”,正欲立功境外耳。故落句自可直接。
《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四語直下,從前未見此格。忽從天外落筆,想見用筆之先已掃盡多少(首四句下)!
《唐宋詩舉要》:吳曰:淡語便自雄渾(首二句下)。
《李太白詩醇》:聲律盡協,嚴滄浪以為近于近體律詩,洵然。
其三
《唐詩解》:漢唐命將,大抵皆親戚幸臣,往往妨功害能,令勇敢之士喪氣,是以無成功。太白蓋有為而發。
《唐詩直解》:神韻超遠,氣復宏逸,盛唐絕作。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雄同壯氣,可以搏犀縛象。一結忽發喪氣之慨,實中時弊,可令竭忠之士讀之而甘心黜逐乎?
《李杜詩通》:中唐人詩“死是戰士死,功是將軍功”,視此,便覺太盡。
《唐詩評選》:總為末二語作前六句,直爾赫奕,正以激昂見意。俗筆開口便怨。“麟”字拗。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彎弓”以上三句,狀出師之景。“插羽”以下三句,狀戰勝之景。末言功成奏凱,閣形麟閣者,止上將一人,不能遍及血戰之士。太占用一“獨”字,蓋有感乎其中歟?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風也!
《唐詩別裁》:獨有貴戚得以紀功,則勇士喪氣矣。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結意感憤,語殊不露,最有深情,章法亦見推拓。此止承“解”、“空”、“盡”、“銷”四字緒來,有“兔死鳥盡”之意。評:二、五、六,俱有生氣,厲鋒棱棱躍躍。五、六,字字出色,復見老成,可為名句。
《唐宋詩舉要》:吳曰:高唱入云(首二句下)。吳曰:壯麗雄激(“彎弓”二句下)。
其五
《唐詩訓解》:雄壯之作。
《唐風定》:以太白之才詠關塞,而悠悠閑澹如此,詩所以貴淘煉也。
《唐詩別裁》:只“弓如月”、“劍如霜”耳,筆端點染,遂成奇彩。結意亦復深婉。
《唐宋詩醇》:高調入云,于聲律中行俊逸之氣,自非初唐可及。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聲聲俱高,第六尤為英發。此亦定是結章體裁。古人多篇,必無凌獵(躐)。
《唐宋詩舉要》:吳曰:有氣骨,有采澤,太白才華過人處(首四句下)。鍛煉(“邊月”二句下)。吳曰:反掉超絕(“玉關”句下)。
《李太白詩醇》:又似律詩。嚴云:中四句皆是前料(按指“白馬黃金塞”篇),無斧鑿聲,又成一構。嚴滄浪曰:結語慰前章。
其六
《匯編唐詩十集》:唐云:此等詩并以韻勝,摘字句者未足與言。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塞下曲》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1-04
《塞下曲》唐詩賞析03-03
《采蓮曲》李白唐詩注釋翻譯賞析04-13
《田園樂》王維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1-03
塞下曲古詩翻譯及賞析11-27
《又呈吳郎》杜甫唐詩注釋翻譯賞析10-16
《哭柏巖禪師》唐詩賞析、原文、翻譯、注釋04-17
塞下曲唐詩原文01-18
《塞下曲》唐詩鑒賞02-03
塞下曲駿馬似風飆唐詩原文及賞析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