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鷓鴣詞》李益唐詩原文鑒賞
《鷓鴣詞》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的一首五言樂府。這是一首年輕女子思念遠方情郎的詩。詩人以湘江斑竹起興,襯托離思的氛圍,又以雌雄對啼的鷓鴣反襯女子的孤獨寂寞。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鷓鴣詞》李益唐詩原文鑒賞,歡迎閱讀!
原文
湘江斑竹枝,
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
郎從何處歸?
注釋
⑴鷓鴣詞:屬樂府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收錄《鷓鴣詞》三首,其中李益一首,李涉二首。它們都用了湘江、斑竹、鷓鴣等形象來烘托氣氛,為主題服務。可見《鷓鴣詞》在內容上都是表現愁苦之情的,而且都須用鷓鴣的飛鳴來托物起興。
⑵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內。斑竹:一種有斑紋的竹子,亦稱“湘妃竹”“湘竹”。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舜南巡不返,葬于蒼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淚下沾竹,竹悉成斑。
⑶錦翅:有花紋的翅膀。鷓鴣:鳥名,羽毛黑白相間,棲息于江南山間灌木叢中。古人以其鳴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崔豹《古今注》:“南山有鳥,名鷓鴣。自呼其名,常向日而飛。”
⑷“處處”句:《文鏡秘府論·地·六志》引《贈別詩》曰:“離情弦上急,別曲雁邊嘶。低云百種郁,垂露千行啼。”釋曰:“……上見低云之郁,托愁氣以合詞。”湘云合,湘云彌漫。
⑸郎:指丈夫。
譯文
湘江岸上搖曳著斑竹枝,鷓鴣展開錦翅且鳴且飛。
湘江上陰云處處含愁氣,郎君喲郎君你從何處歸?
李益詩鑒賞
這是一首樂府詩,收在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中。
這首《鷓鴣詞》,寫一位女子對遠方情郎的思念,抒情意味濃厚。
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帶的女子。詩的開頭寫她懷遠的愁情,不是用直陳其事的方法來正面表達,而是用“興”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現得更為含蓄而有韻味。
如前兩句都是用興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為舜南巡而死,淚下沾竹。這種染上斑斑淚痕的竹子,稱為“湘妃竹”,又稱“斑竹”。詩中人看到湘江兩岸的斑竹,自然會想到這個優美而動人的愛情傳說,聯類想及,勾起自己懷念情郎的愁緒。正在這時,詩中人又看到引動她愁緒的另一景物,那長著錦色羽毛的鷓鴣,振羽高飛,邊飛邊鳴,其聲凄清愁苦,聽到鷓鴣的鳴叫,更加重了她的愁緒。鷓鴣喜歡相對而啼,俗謂其鳴曰“行不得也哥哥”。大凡游了、思婦,都怕聽鷓鴣的啼叫。看到聽到鷓鴣的飛鳴,自然會使這位思婦的愁緒,一瀉千里,一發而不可收。
接著詩句自然地過渡到“處處湘云合”一句,以籠罩在湘江之上的陰云,來比喻女主人公郁悶的心情。
以陰云喻愁懷,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手法。《文鏡秘府論·地·六志》引《贈別詩》曰:“ 離情弦上急,別曲雁邊嘶,低云百種郁,垂露千行啼。”釋曰:
“..上見低云之郁,托愁氣以合詞。”《鷓鴣詞》的“處處湘云合”,既是對實景的描寫,又巧妙地暗喻女子愁悶的心情。
詩的前三句,詩人用湘江、湘云、斑竹、鷓鴣這些景物營構出一幅有靜有動的圖面,把氣氛烘托、渲染得十分濃烈,末句突然一轉,向蒼天發出“郎從何處歸”的問語,使詩情顯得跌宕多姿。它傳遞出主人公無可奈何的心情,我們仿佛看到她佇立湘江岸邊翹首凝望的身影,感覺到她盼郎歸來的急切心情,活脫脫描繪出一幅湘江女子懷遠圖來。
詩清新含蓄,善用比興,具有民歌風味。抒情全賴氣氛的渲染與烘托,頗具特色。
創作背景
據任中敏先生《唐聲詩》考證,《山鷓鴣》本為唐代南方流行的歌曲,中部地區的湖南、西部地區的陜州,亦皆有之。曲韻摹仿山鷓鴣啼聲。玄宗時,譜為教坊雜曲。由女伎唱,或獨唱,或對唱。吹笛,踏舞。歌詞為五言,四句,二十字,二或三平韻。首句以平起。二平韻拗格者為常體,三平韻者為別體。李益《登白樓見白鳥席上命鷓鴣辭》:“一鳥如霜雪,飛向白樓前。問君何以至,天子太平年”為常體,而這首詩為別體。可見李益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音樂,進行創新的嘗試。
作者簡介
李益(748—約829),字君虞,涼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大歷進士,初因仕途不順,棄官客游燕趙間。后官至禮部尚書。其詩音律和美,為當時樂工所傳唱。長于七絕,以寫邊塞詩知名。有《李君虞集》二卷。
【《鷓鴣詞》李益唐詩原文鑒賞】相關文章:
《行舟》李益的唐詩鑒賞09-10
《春夜聞笛》的李益唐詩鑒賞03-21
《喜見外弟又言別》李益唐詩鑒賞11-15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唐詩鑒賞10-13
《鷓鴣天》原文及鑒賞09-25
《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李益的唐詩鑒賞02-27
《幼女詞》唐詩鑒賞10-05
《牧童詞》唐詩鑒賞10-22
《春行》古詩原文李益11-20
《石頭城》唐詩原文及鑒賞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