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夜聞笛》的李益唐詩鑒賞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春夜聞笛》的李益唐詩鑒賞,歡迎大家分享。
春夜聞笛
李益
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
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
李益詩鑒賞
這首《春夜聞笛》是詩人謫遷江淮時的思歸之作。
從李益今存詩作可知他曾到過揚州,渡過淮河,經過盱眙(今安徽鳳陽東)。詩中“寒山”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是東晉以來淮泗流域戰略要地,常為戰場。詩人自稱“遷客”,當是貶謫從軍南來。詩意主要不是寫士卒的鄉愁,而是發遷客的歸思。
詩的前二句寫聞笛。此時,春方至,山未青,夜猶寒,而軍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厲地呼喚春歸大地,風光恰似塞外。這笛聲,這情景,惹動士卒的鄉愁,更攪動著遷客的無限歸思,恨不得立即飛回北方中原的家鄉。于是,詩人想起那大雁北歸的傳說。每年秋天,大雁從北方飛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棲息過冬。來年春天便飛回北方。后二句即用這一傳說。
詩人非常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飛的心情,也相當羨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飛的自由,所以說“不待天明盡北飛”。與大雁相比,遷客卻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歸。顯然,這里蘊含著遺憾和怨艾:遷客的春光—— 朝廷的恩赦,還沒有隨著大自然的春季一同來臨。
詩人以恍惚北方邊塞情調,實寫南謫遷客的怨望,起興別致有味;又借大雁春來北飛,比況遷客欲歸不得,寄喻得體,頗具新意。而全詩構思巧妙,針線細密。題曰“春夜聞笛”,頭二句卻似乎在寫春尚未歸,所以有人“吹笛喚春歸”,而遷客不勝其悲;后二句一轉,用回雁峰傳說,想象笛聲將春天喚來,一夜之間,大雁都北飛了。這一切都為笛聲所引發,而春和夜是興寄所在,象征著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間,從眼前景物到想象傳說,從現實到希望,從寒山笛聲到遷客,到洞庭群雁夜飛,在這一系列具體形象的疊映之中,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復雜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喚春歸開始,而以雁盡北飛作結,人留雁歸,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間,有不盡的怨望,含難言的悵惘。
王之渙《涼州詞》云:“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氣概。李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其實相同,不過是說春風不到江南來。
所以情調略似邊塞詩,但它多怨望而少豪氣,情調遜于王詩。但委婉曲折之情,亦別具風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寒山:地名,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是東晉以來淮泗流域的戰略要地,屢為戰場。
⑵遷客:指遭貶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貶謫,也屬“遷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白話譯文
在寒山吹著笛子呼喚春回大地,被謫遷的人彼此對望不禁淚濕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無數大雁,還沒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飛。
創作背景
這首《春夜聞笛》是詩人謫遷江淮時的思歸之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李益今存詩作可知他曾到過揚州,渡過淮河,經過盱眙(今安徽鳳陽東)。詩中“寒山”在今江蘇徐州市東南,是東晉以來淮泗流域戰略要地,屢為戰場。詩人自稱“遷客”,說明此詩是作者貶謫從軍南來時所作。
名家點評
清代喬億《大歷詩略》:“意深于太白(李白)。”
作者簡介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游揚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春夜聞笛》的李益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譯文及鑒賞10-11
唐詩《春夜聞笛》賞析05-06
《春夜洛城聞笛》古詩賞析04-19
《夜上受降城聞笛》原文鑒賞及譯文07-20
《春夜洛陽城聞笛》原文及譯文11-30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原文翻譯及賞析01-09
《閣夜》唐詩鑒賞08-14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詩鑒賞07-29
《詣紅樓院尋廣宣不遇留題》李益的唐詩鑒賞02-27
《胡騰兒》李端的唐詩鑒賞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