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問月》唐詩鑒賞
把酒問月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
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
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
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
月光長照金樽里。
李白詩鑒賞
這首詩題下原注:“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故人自己不問而令我問月,頗有一種唯我能與月相通的自得在其中,“青天有月來幾時”的劈頭一問,實表現對青天明月這些無限時空的神馳與向往。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二句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
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明月高高掛在天上,會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之感;然而當你無意于追攀時,她卻會萬里相隨,依依不舍。兩句一冷一熱,亦遠亦近,若離若即,道是無情卻有情。寫出明月于人既可親又神秘的奇妙感,人格化手法的運用維妙維肖。回文式句法頗具唱嘆之致。緊接二句對月色作細致描繪:皎皎月輪如明鏡飛升,下照宮闕,云翳散盡,清光煥發。以“飛鏡”作喻,以“丹闕”陪襯,而“綠煙滅盡”四字尤有點染之功。與“猶抱瑟琶半遮面”有異曲同工之妙,不意下文又以一問將月的形象推遠:“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月出東海而消逝于西天,蹤跡難尋,偏能月月循環不已。“但見”“寧知”的呼應足見詩人的驚奇,他從而浮想聯翩,究竟那難以稽考的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月中白兔年復一年不辭辛勞地搗藥,為的'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處的嫦娥,該是多么寂寞?語中對神物、仙女頗有同情,其間流露出詩人自己孤苦的情懷。這面對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從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實為一個,而今人古人則不斷更迭。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亦意味“古人不見今時月”;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語極其重復、錯綜、回環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數,只如逝水,然而他們見到的明月則亙古如斯。后二句在前二句基礎上進一步把明月長在而人生短暫之意渲染得酣暢淋漓。前二句分說,后二句總括,詩情哲理并茂,讀來意味深長,回腸蕩氣。最后二句則歸結到及時行樂的主題上來。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面,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
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后,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
全詩由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中也刻劃出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脈絡貫通,極回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上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佳,故“于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把酒問月》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把酒問月》李白古詩鑒賞07-05
問劉十九的唐詩鑒賞06-23
《靈隱寺》宋之問唐詩鑒賞06-19
《靈隱寺》宋之問的唐詩鑒賞07-05
《渡漢江》宋之問唐詩鑒賞06-05
九年級下冊語文《把酒問月》ppt05-31
《關山月》唐詩鑒賞07-12
《陸渾山莊》宋之問唐詩鑒賞07-04
《關山月》唐詩鑒賞詳解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