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風行》李白唐詩鑒賞
《北風行》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古詩。此詩通過描寫一個北方婦女對丈夫戰死的悲憤心情,揭露和抨擊了安祿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糾紛,挑起戰禍的罪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北風行》李白唐詩鑒賞,歡迎大家分享。
北風行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
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注釋
⑴北風行:樂府舊題,內容多寫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傷感之情。《樂府詩集》卷六十五列于《雜曲歌辭》。
⑵燭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人面龍身而無足,居住在不見太陽的極北的寒門,睜眼為晝,閉眼為夜。
⑶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興。這里指當時安祿山統治北方,一片黑暗。
⑷號怒:呼嘯狂暴。
⑸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側。軒轅臺,紀念黃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懷來縣喬山上。這兩句用夸張的語氣描寫北方大雪紛飛、氣候嚴寒的景象。
⑹軒轅臺:乃黃帝軒轅氏與蚩尤戰于涿鹿之處。遺址在今河北懷來喬山上。
⑺雙蛾摧:雙眉緊鎖,形容悲傷、愁悶的樣子。雙蛾,女子的雙眉。
⑻長城:古詩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線。良:實在。
⑼鞞(bǐng)靫(chá):當作鞴靫。虎文鞞靫,繪有虎紋圖案的箭袋。
⑽白羽箭:似白色羽毛裝飾的箭。
⑾“焚之”句:語出古樂府《有所思》:“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已成,一作“以為”。
⑿“黃河”句:《后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謂黃河之水不足道,可用捧土加以阻塞。
⒀北風雨雪:這是化用《詩經·國風·邶風·北風》中的“北風其涼,雨雪其霧”句意,原意是指國家的危機將至而氣象愁慘,這里借以襯托思婦悲慘的遭遇和凄涼的心情。裁:消除。一作“哉”。
譯文
傳說在北國寒門這個地方,住著一條燭龍,它以目光為日月,張目就是白晝而閉目就是黑夜。
這里連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風怒號而來。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飄落在軒轅臺上。
在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個思婦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緊鎖。
她倚著大門凝望著來往的行人,盼望她到長城打仗的丈夫回來,長城可是一個苦寒要命的地方啊。
丈夫臨別時手提寶劍,救邊而去,在家中僅留下了一個虎皮金柄的箭袋。
里面裝著一雙白羽箭,一直掛在墻上。上面結滿了蜘蛛網,沾滿了塵埃。
如今其箭雖在,可是人卻永遠回不來了他已戰死在邊城了啊!
人之不存,我何忍見此舊物乎?于是將其焚之為灰矣。
黃河雖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離死別之恨,如同這漫漫的北風雨雪一樣鋪天蓋地,無邊無垠。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天(一說冬天),當時李白游幽州(今北京、天津與遼寧朝陽一帶)。王琦注:“鮑照有《北風行》,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李白擬之而作。”(《李太白全集》)
鑒賞
這是一首樂府詩。擬鮑照《北風行》而作。它從一個“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一般題材中,出神入化,點鐵成金,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
起句點題,著力渲染北風雨雪,不僅為了起興,也有著借景抒情,烘托主題的作用。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引用《淮南子·墜形訓》中的故事:“燭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其神人面龍身而無足。”高誘注:“龍銜燭以照太陰,蓋長千里,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里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詩人借此神話渲染出冰冷嚴寒的境界。在此基礎上,作者又進一步描寫北方冬季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這幾句意境十分壯闊,氣象極其雄渾。日月不臨既承接了開頭兩句,又同“唯有北風”相互襯托,強調了氣候的寒冷。“號怒”寫風聲,“天上來”寫風勢,此句極力渲染北風凜冽。對雪的描寫更是大氣包舉,想象飛騰,精彩絕妙。這兩句詩點出“燕山和“軒轅臺”,就由開頭泛指廣大北方具體到幽燕地區,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婦”。
“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等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塑造了一個憂心忡忡、愁腸百結的思婦的形象。這位思婦由眼前過往的行人,想到遠行未歸的丈夫;由此時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對遠在長城的丈夫的擔心。詩人沒有對長城作具體描寫,但“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長城定是比幽州更苦寒,才使得思婦格外憂慮不安。幽州苦寒已被詩人渲染到極致,則長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可想而知。前面的寫景為這里的敘事抒情作了伏筆,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見。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鞞靫”是裝箭的袋子。這兩句是寫思婦憂念丈夫,但路途迢遠,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飾有虎紋的箭袋寄托情思。這里僅用“提劍”一詞,就刻劃了丈夫為國慷慨從戎的英武形象,使人對他后來不幸戰死更生同情。因丈夫離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網塵結。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傷,更何況“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物在人亡,倍覺傷情。“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思婦的絕望心情。詩到此,但詩人并不就此停筆,而是用驚心動魄的詩句傾瀉出滿腔的悲憤:“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捧土”是用典,見于《后漢書·朱浮傳》:“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是說黃河邊孟津渡口不可塞,那么,“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滔滔黃河當更不可塞。這里卻說即使黃河捧土可塞,思婦之恨也難裁,這就極其鮮明地反襯出思婦愁恨的深廣和她悲憤得不能自己的強烈感情。北風呼嘯,飛雪漫天,滿目凄涼的景象更加濃重地烘托出悲劇的氣氛,使首尾呼應,結構更趨完整;更重要的是使量與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思婦的愁怨多么象那無盡無休的北風雨雪,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結尾這兩句詩產生了強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作者強烈真實的感情,其事雖“決不能有”,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并且收到比寫實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此詩信筆揮灑,時有妙語驚人;自然流暢,不露斧鑿痕跡。
無怪乎胡應麟說李白的樂府詩是“出鬼入神,惝恍莫測”(《詩藪》)。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北風行》李白唐詩鑒賞】相關文章:
《夜雨寄北》唐詩鑒賞11-25
《靜夜思》李白唐詩鑒賞09-08
《上李邕》李白唐詩鑒賞11-02
《山中問答》李白的唐詩鑒賞08-10
《梁園吟》李白唐詩鑒賞07-24
《玉階怨》李白唐詩鑒賞08-26
李白《日出入行》唐詩鑒賞12-14
《秋浦歌(其十四)》李白唐詩鑒賞07-19
李白的唐詩12-18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詩原文及鑒賞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