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賞析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是宋代詞人蘇軾寫的一首詞。“鵲橋仙”本常用來寫男女情愛之事,然此詞卻以詞牌點寫作時間,而反其意寫友人之離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摹儿o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賞析,歡迎閱讀。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賞析1
【原文】
鵲橋仙⑴·七夕送陳令舉⑵
緱山仙子⑶,高清云渺⑷,不學癡牛騃女⑸。鳳簫聲⑹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⑺欲去。
客槎⑻曾犯,銀河⑼波浪,尚⑽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⑾,風雨散、飄然何處?
【注釋】
、霹o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等。
⑵陳令舉:名舜俞,自號白牛居士,是宋宗時朝野名士。
、蔷(gōu)山:在今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在緱山成仙的王子喬。
、仍泼(miǎo):高遠貌。
⑸癡(chī)牛騃(ái)女:指牛郎織女。
⑹鳳簫聲:王子喬吹笙時喜歡模仿鳳的叫聲。
⑺時人:當時看到王子喬登仙而去的人們。
、涕(chá):竹筏。
⑼銀河:天河。
、紊(shàng):還。
、锨熬墸呵笆赖囊蚓。
【白話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后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創(chuàng)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詞人與陳令舉泛舟游常、把酒言歡,然而歡聚日少,詞人與陳令舉依依惜別,便寫下這首詞送與他。
【賞析】
“緱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學癡牛騃女”贊王子喬仙心超遠,縹緲云天,不學牛郎織女身陷情網(wǎng),作繭自縛!熬椛较勺印比∥鳚h《列仙傳》中關(guān)于王子喬的典故。傳說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喜好吹笙,若鳳凰嗚叫,常游于伊、洛,后來被道士浮丘功引上嵩山。三十余年之后,他見到桓良,日:“告我家,七月七日候我于緱氏山頭!钡搅四且惶欤怀艘话Q佇立在山頂,數(shù)天后方才離去。“癡牛駿女”不僅限于指牛郎織女,作者將其意大而化之,代指癡迷于俗世的蕓蕓眾生!傍P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承接前文,進一步刻畫王子喬超凡脫俗的形象。王子喬吹簫奏鳳凰之鳴,揮手告別時人,乘鶴而去,令人欣羨。王子喬放浪形骸、超凡成仙的形象,和放棄仙位陷于情網(wǎng)的織女形成強烈的對比,其表現(xiàn)詞人渴望像王子喬一樣能夠遺世獨立、羽化成仙的情志,也是詞人對陳令舉離別情思的開導之語。
“客槎曾犯,銀河波浪,尚帶天風海雨”借用晉人遇仙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沖破澄澈的銀浪泛舟而行。“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寫歡甚少,轉(zhuǎn)瞬即面臨離別,“相逢一醉是前緣”寫六客之會,“風雨散、飄然何處”寫朋友分袂,各自西東,“一醉是前緣”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含感慨無限。
上闋緊貼詞牌原意,寫七夕為友人送別。下闕用晉人遇仙的典故入詞,寫與友人歡聚的快樂及離別的感慨。全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艷情的舊套,借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緊扣七夕,用灑脫自然、高遠曠達的情感來取代內(nèi)心痛苦,令人感到詞人瀟灑飄逸的情懷脫離世俗之外。
名家點評
南宋詩人陸游《渭南文集》:昔人作七夕詩,率不免有珠櫳綺梳惜別之意,唯東坡此篇,居然是星漢上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現(xiàn)代文學家姜書閣《論蘇軾詞的源和流》:這里沒有兒女惜別之意,飄然高舉,高情連云,用星漢上語放懷歌唱,真有“天風海雨逼人”之勢。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樊籬,以詩為詞,開創(chuàng)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賞析2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學癡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賞析:
這首詞詠調(diào)名本意,是為送別友人陳令舉而作。全詞在立意上一反舊調(diào),不寫男女離恨,而詠朋友情意,別有一番新味。
此詞上片,也緊切七夕下筆,但用的卻是王子喬飄然仙去的故事。據(jù)劉向《列仙傳》載,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被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于山上見柏良,對他說:“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顛。”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shù)日而去。蘇軾此詞上片,借這則神話故事,稱頌一種超塵拔俗、不為柔情羈縻的飄逸曠放襟懷,以開解友人的離思別苦。發(fā)端三句,贊王子喬仙心超遠,縹緲云天,不學牛郎織女身陷情網(wǎng),作繭自縛。一揚一抑,獨出機杼,頓成翻案之筆。緱山,在河南偃師縣。緱山仙子,指王子喬,因為他在緱山仙去,故云。“鳳簫”兩句,承“不學”句而來,牛女渡河,兩情繾綣,勢難割舍;仙子吹簫月下,舉手告別家人,飄然而去。前者由仙入凡,后者超凡歸仙,趨向相反,故贊以“不學癡牛呆女”。
下片寫自己與友人的聚合與分離,仿佛前緣已定,事有必然。據(jù)東坡《記游松江》說:“吾昔自杭移高密,與楊元素同舟,而陳令舉、張子野皆從余過李公擇于湖,遂與劉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蘇軾于熙寧七年九月從杭州通判移任密州知州,與同時奉召還汴京的杭州知州楊元素同舟至湖州訪李公擇,陳令舉、張子野同行,并與劉孝叔會于湖州府園之碧瀾堂,稱為“六客之會”,席上張子野作《定風波令》,即“六客詞”,會后同泛舟游吳松江,至吳江垂虹亭暢飲高歌,“坐客歡甚,有醉倒者”。但作者不是徑直敘寫這段經(jīng)歷,仍借與天河牛女有關(guān)的故事來進行比況。張華《博物志》載一則故事說:天河與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來,海濱一人懷探險奇志,便多帶干糧,乘槎浮去。經(jīng)十余日,至一城郭,遇織布女和牽牛人,便問牽牛人,此是何處。牽牛人告訴他回去后問蜀人嚴君平便知。后來乘槎人還,問嚴君平。君平告以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算年月,正是乘槎人到天河之時。詞人借用這則優(yōu)美的神話故事,比況幾位友人曾沖破澄澈的銀浪泛舟而行!伴丁保粗穹;“客槎”,一語雙關(guān):明指天河的“浮槎”,暗喻他們所乘的客船。“尚帶天風海雨”,切合“浮槎”通海之說。煞拍兩句筆墨落到贈別。“相逢一醉是前緣”,寫六客之會;“風雨散、飄然何處”,“風雨”承上“天風海雨”,寫朋友分袂,各自西東!耙蛔硎乔熬墶,含慰藉之意;“飄然何處”,蘊感慨無限。
這首詞不但擺脫了兒女艷情的舊套,借以抒寫送別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緊扣七夕,格調(diào)上以飄逸超曠取代纏綿悱惻之風,讀來深感詞人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
創(chuàng)作背景
熙寧七年(1074年),詞人和陳令舉坐船游玩,一邊喝酒,一邊快樂的暢談,然而相聚總是要分離的,為了表達對陳令舉的依依不舍,詞人便寫下這首詞送給他。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shù)表現(xiàn)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賞析】相關(guān)文章:
鵲橋仙詩詞賞析09-26
鵲橋仙詩詞賞析01-06
《鵲橋仙·七夕》蘇軾詩詞賞析08-22
鵲橋仙詩詞賞析(5篇)01-06
鵲橋仙七夕詩詞賞析唐詩三百首01-02
《鵲橋仙·纖云弄巧》原文及賞析08-03
《鵲橋仙·月朧星淡》宋詞賞析09-20
宋詞鵲橋仙·一竿風月賞析06-13
《鵲橋仙·纖云弄巧》的賞析和評解11-21
《鵲橋仙》原文及其翻譯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