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
導讀:全詞委婉纏綿,別具一格,詞人將游子思鄉之情與閨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寫出兩地互為相思的情思,可謂新穎生動。雖為常見的離情別緒的題材,但詞人所運用的奇妙手法,使本詞跳出俗套,讀來清新雅致,令人神往。整首詞意境優美,融情于景,情寓景中,表現了歐詞深婉的風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詞作。
踏莎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釋]
①候館:旅舍。
②征轡(pèi):馬韁繩。
③危欄:高樓上的欄桿。
④平蕪:平坦的草地。
【譯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經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春風踏芳草遠行人躍馬揚鞭。走得遠離愁越沒有窮盡,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平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評點】
本篇抒寫遠別離愁。
上片寫遠行人在春日離家后隨著行程的漸遠,愁也越來越重,越強烈。“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是遠行人途中所見之景,“梅殘”、“柳細”、“草熏”等詞渲染出悲情氣氛;“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寫離家日漸遙遠觸發離愁,詞人以春水迢迢比喻離愁的綿綿不斷,真切生動,真實而自然地表現了其望歸的愁情。
下片則從閨人著眼,懸想閨中人思念遠行人的情態,表現閨中人相思的痛苦。“寸寸柔腸,盈盈粉淚”,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兩對句、八字即寫出閨中人的`纏綿深切的相思之情。接下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既是遠行人對閨中人的深情的囑托,又表現了閨中人倚樓望遠而又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是補充說明上句,即使登樓也枉然,因為什么都看不見,你遠眺到的只是平坦的、一望無盡的草地,原野盡頭是重重青山,而你思念之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早已渺不可尋。即使望斷春山也是徒然,更見閨中人的失望和感傷。此二句既刻畫出閨中人的神態,又揭示出其內心深處悠遠纏綿的情思,為宋詞中的名句。今人唐圭璋《唐宋詞簡釋》贊曰:“平蕪已遠,春山則更遠矣,而行人又在春山之外,則人去之遠,不能目睹,惟存想象而已。寫來極柔極厚。”明王世貞《藝后卮言》說:“此淡語之有情者也。”
全詞委婉纏綿,別具一格,詞人將游子思鄉之情與閨中人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寫出兩地互為相思的情思,可謂新穎生動。雖為常見的離情別緒的題材,但詞人所運用的奇妙手法,使本詞跳出俗套,讀來清新雅致,令人神往。整首詞意境優美,融情于景,情寓景中,表現了歐詞深婉的風格,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詞作。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傷別之作。上闋寫行人客旅的思念。以時空的轉換,寫人在旅途,漂泊無際,且無止期,從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斷的離愁。下闋寫居者對高樓的企盼和懸想。寫遠望之人的內心活動,春山本無內外之別,詞人將其界定,寫出居者念遠的迷茫心境,頗令人玩味。結構的“蒙太奇”處理是此作最大特色。上下闋是兩個生活畫面的組接,前者寫行人,后者寫思婦,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讓此情有一個交流互感的過程,比“單相思”來得厚重和深沉。
這是一首通過離別來寫愛情相思的詞作,是歐陽修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這首詞的顯著特點是構思別致,它打破了一般詞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尋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別描寫與離別有關的兩個方面,并用離情相思這根線索把二者緊密地穿連起來,揉成為統一的藝術整體,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運用于各片之中。很明顯,這首詞的前片寫行者憶家,后片寫居者(閨中的少婦)憶外。前片以景帶情。例如,望見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無窮無盡的離愁。后片由情人景,是憶極而生的想象虛擬之辭。但它卻景緣情生,景中有人,讀來倍感真切。居者行者,前后縈帶;景耶情耶?上下難分。這二者相互交融,曲盡其妙。同時,這首詞還很注意層次的安排。例如開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寫景,實則它不僅交待了遠行的時間、季節,而且還暗暗描繪出遠行的全過程,用筆細膩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啟發性。
另一顯著特點是比喻貼切。特別是上下片結尾兩句,用比巧妙生動。“離恨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兩句,雖然可以使人聯想到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和《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一些名句,但因作者善于變換句法,并且使這一生動比喻跟全詞的整體形象,跟詞的意境結合得十分緊密,故貌似仿效,而實則是創新,天然渾成,不露痕跡。下片以“春山”喻遠,引出佳人登高遙望,更覺委婉纏綿,別饒韻味。
歐陽修雖受“花間”和馮延巳的影響較深,但就本篇來看,他能摒棄“花間”鋪金綴玉的積習,洗凈了濃脂艷粉的氣息,發展了詞的抒情性與形象性的特長。
歐陽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歐陽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后累贈太師、楚國公,謚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歲。
【歐陽修《踏莎行》全詞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歐陽修《踏莎行》賞析03-15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03-15
《踏莎行》的古詩賞析06-03
《踏莎行》古詩文賞析06-14
《踏莎行·春暮》宋詞賞析05-18
《踏莎行》古詩鑒賞06-08
《踏莎行》宋詞鑒賞06-01
《踏莎行·二社良辰》全文及賞析02-11
秦觀《踏莎行》優秀教案06-08
《踏莎行》原文及鑒賞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