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實用【15篇】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1
蘇軾《水龍吟》蘇 軾
蘇 軾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①
似花還似非花②,也無人惜從教墜③。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④。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⑤。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章質夫;蘇軾好友,名楶,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北宋名將,謚莊簡。所作《水龍吟》詠楊花,是傳頌一時的名作。見第326頁。②非花:白居易《花非花》詞有“花非花,霧非霧”之語吟詠女性。③從:任憑。④“夢隨”三句:化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⑤難綴:難以聯結生長、難以點綴(西園),即花兒凋謝零落。⑥“春色”三句:葉清臣《賀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蘇詞從此演化而來。
柳陰仕女圖 【清】 倪田
鑒賞 這首詞作于元豐四年(1081)春,蘇軾在黃州。這是一首次韻作品。由于事先規定了韻腳字,次韻之詞要做到聲韻和諧非常難。此外次韻詞詞意上既不能照抄原詞,又不能脫離太遠,所以很不容易寫好。但蘇軾這首詞卻是公認的上上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原唱而似和韻。”又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前人大多認為,蘇軾的和詞在音韻和諧、詞意深婉上都超過章詞,但也有許多詞評家認為兩者不相上下,各有優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認為章詞更加優秀。蘇軾在《與章質夫》(《蘇軾文集》卷五五)一文中有“《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云云,盛贊章詞,覺得它是一首后無來者的絕作,這當然有一點自謙的意思,不過至少可以肯定,章詞本身在描摹楊花的形、神上,的確非常出色。
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出手不凡,劉熙載《藝概《詞曲概》稱之為“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正因為章詞實寫楊花,已經曲盡其妙,所以蘇軾要寫出新意,必須化實為虛。這一虛筆作為總起,已經為下文的想象、比喻、隱喻等作了充分的鋪墊。“也無人惜”句暫把詞意轉到實寫楊花上來,但一個“惜”字加入了濃重的感情色彩,而“墜”字更領起下面“拋家”三句。把楊花的'墜落寫成“拋家”,已經開始進入了以物寫人的隱喻階段,“無情有思”一語則把這種隱喻點破。接下來六句便接續“有思”二字,具體寫離別之人和所思之事。其中“縈損”三句仍寫楊花,但同時也是寫看花之人,實際上又是在借花喻人。總之這三句中,物和人已經不能區分了。“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些描寫既能指花,也能指人,且個個曲盡神形,何其巧妙! 至“夢隨”三句,楊花的實際形象開始減退,人的形象開始占主導。這三句化用前人詩意,但完全不露痕跡,工穩、貼切、自然。
下闋進入議論,楊花的形象和離人的形象都淡出,作者的形象(或者說另一個看花人)開始進入,但是這個形象又似乎并不能與楊花、離人完全區別開。實際上,由于蘇軾所寫的是一種人生的普遍憂愁,這種憂愁又強烈地影響著外在景物,所以這里的幾個形象都是無法區分的,它們可以是楊花,可以是蘇軾,可以是章質夫,也可以是任何一個離人。“不恨”三句正話反說,實際上還是寫“恨”,“恨”的內容是時間的無情流逝和春意的老去。正因為“恨”春去,所以要尋“遺蹤”,也就有了接下來的“曉來”三句。“浮萍”無根,隨水而流,象征人生的漂泊無定,也是象征所思之人的遠離。“春色三分”三句又接浮萍來寫,“三分”柳絮,“二分”落于塵土,呼應上闋的“傍路”二字;“一分”落于流水,化為浮萍。呼應前文的“萍碎”二字。但柳絮不論落于何處,都說明春色已經散去,所懷之人已經離去。此時此刻,才有“細看”三句的以淚惜春,以淚懷人。
全詞語意環環相扣,惜春思人緊密結合,文思一貫,幾無縫隙。從嚴整的結構可以看出,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構思之上,整首詞完全當得起一個“工”字。
實際上,這首詞也承載著蘇軾許多的感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心中自然有愁怨,但因怕再受人誹謗而不敢表達出來。這段日子里,他曾許久不作詩詞。章質夫作為他的好友寫信勸慰他,讓他要謹慎,并要求唱和,所以蘇軾才寫了這首詞。蘇軾在給章質夫的信里說:“承喻慎靜以處優患。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寫了詞給章質夫,又請求他不要給別人看,可見當時蘇軾的處境和心情。他一方面想壓抑自己的憂憤,可是又不能完全壓抑住,所以在這首詞里,或隱或顯,我們總能看到一個憂傷、悲憤的影子。
關于楊花落水化成浮萍的說法,蘇軾曾在詞下注解道“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但后代有許多人批評蘇軾是錯的;我們現在也根據所謂的科學道理來指出蘇軾所說的現象是不合生物規律的,肯定是錯的。蘇軾誠然是錯了,但嚴謹的他斷不會憑空捏造一個現象,是什么原因讓他誤解了呢?宋姚寬《西溪叢話》說:“楊、柳二種……子為飛絮,今絮中有小青子,著水、泥、沙灘上,即生小青牙,乃柳之苗也。東坡謂絮化為浮萍,誤矣。”這樣的解釋就比較可信了。(姚蘇杰)
集評 明《張綎:“質夫建功戎馬,亦人豪也。 此詞詠楊花,形容曲盡,工于鉛槧之士萬不能及。 東坡復書云:‘柳花詞絕妙,使來者何以措詞。’然坡翁和……殆若禁體詩,然亦可謂妙絕矣,何謂無所措詞呼?”(《草堂詩馀后集別錄》)
清《黃蘇:“首四句是寫楊花形態:‘縈損’以下六句,是寫望楊花之人之情緒。二闋用議論,情景交融,筆墨入化,有神無跡矣。”(《蓼園詞選》)
鏈接 次韻。又叫步韻,是詩詞唱和的四種形式之一。詩詞唱和的四種形式是:和詩;用韻;依韻;次韻。“和詩”除了詩意要關聯外,沒有韻上的要求。“用韻”則要求用與原作同一韻部的字作為韻腳。“依韻”不但要求與原作所壓之韻部相同,而且要求韻腳字也要相同,但各個韻腳的次序可變。“次韻”則要求用完全相同的韻字,并且次序也要相同。由于事先規定了韻腳字,次韻之詞要做到聲韻和諧就非常難。此外次韻詞詞意上即不能照抄原詞,又不能脫離太遠,所以很不容易寫好。寫得最成功的次韻詞就是蘇軾的這首《水龍吟》。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2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風清。憂患凋零①。老去光陰速可驚。鬢華雖改心無改②,試把金觥③。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
注釋
①凋零:草木脫落。比喻人事衰敗或人之死亡。②鬢華:花白的鬢發。唐高適《重陽》詩:“節物驚心兩鬢華。”③金觥(gōng):酒器的美稱。
設色山水圖 【明】 文嘉
遼寧省博物館藏
鑒賞
這首詞是作者在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退居潁州后所作。詞中以慷慨悲壯的情調抒發了身世之感。
上闋是帶有感傷色彩的憶舊。十年前(指作者53歲以前)的月白風清之夜,作者正值當年,與朋友們詩酒高會,乘興酬唱,開懷痛飲。那一時期,他曾出守滁州,后來移守揚州,又常常到竹西、昆岡、大明寺、無雙亭等處嘲風詠月、品茶賞花。特別是宋仁宗嘉祐年間,他由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升遷參知政事,仕途順利。“月白風清”,色調明朗,象征了詞人處境順利,心情愉悅。十年之后,卻遭遇了許多憂患,甚至當年同席的朋友也多已去世。其中知名的有:謝絳卒于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石延年卒于慶歷元年(1041),尹 洙卒于慶歷七年,蘇舜欽卒于慶歷八年,都是正值英年而逝,歐陽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懷著沉痛的心情為朋友寫祭文,寫墓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他又患了消渴疾(糖尿病),身體衰弱。神宗即位后,他被蔣之奇誣陷為“帷薄不修”“私從子婦”;又因對新法持有異議,受到王安石的彈劾。種種不幸,接踵而來,正如他在《述懷》一詩中所云:“十年困風波,九死出檻阱。再生君父恩,知報犬馬性。歸來見親識,握手相吊慶。丹心皎雖存,白發生已進。”這樣的坎坷仕途和艱難人生,怎能不令人感到“老去光陰速可驚”呢!
下闋寫時光的流逝,不幸的降臨,使詞人容顏漸老,華發滿頭,但是卻舊心不改,興致不減,依然像當初詩酒高會時那般豪爽。他把金觥、聽舊曲,仍然可以痛快地大醉一場。在作者豪興正高的興頭,我們也隱約可以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凄涼之情和深沉感傷。他把一腔憂憤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以縱酒尋歡來慰藉余年,語言雖豪邁而感情卻很沉郁,帶有一種人生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詞中接下去就說“試把金觥”。金觥,金色的大酒杯。這里化用《詩經《周南《卷耳》中“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的詩意。與當年乘興把酒痛飲不同,作者酒興猶在,但現在卻含有幾許借酒消愁的意味了。結尾二句緊承前句。詞人手把酒杯,耳聽舊曲,似乎仍然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舊曲重聽”的“聽”字讀平聲,此句格律格式為:“仄仄平平。”詞韻中頗多平仄兩讀字,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為詞性、詞義或用法不同,而有兩讀,常見的如“教”“思”“令”“論”“騎”等;第二類為詞性、詞義或用法相同,視格律需要而有兩讀,常見的有“聽”“看”“忘”“醒”“過”等。在這里,詞人“舊曲重聽。猶似當年醉里聲”,與“十年前是尊前客”相互呼應。舊曲是往日歡樂的記憶,又是再次聽到,一個“舊”字,一個“重”字,懷舊的溫馨和暮年的'凄涼之味雜陳。但作者即使談到了十年前后的景況,也并沒有一絲消沉之意,反而意興平添,豪情不減當年。
全詞疏雋深婉,沉郁頓挫。后人選歐陽修詞,此首多被忽略,其實它還是很有特色的,應入選佳作之林。(李飛躍)
長江萬里圖(局部) 【明】吳偉 故宮博物院藏
慶歷黨爭。早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力諫不當廢郭皇后,忤宰相呂夷簡,被貶逐,揭開黨爭序幕。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上“百官圖”,再忤呂夷簡,被加上“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的罪名,逐出朝廷。余靖、尹洙、歐陽修力為救解,亦被指為范黨而遭貶謫。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記其事,以范、余、尹、歐陽為“賢”,斥不盡言責并致使歐陽修遭貶的諫官高若訥為“不肖”。士大夫或支持范,或支持呂,互相指為朋黨。慶歷三年(1043)呂夷簡罷相,范仲淹拜參知政事,富弼、韓琦任樞密副使,歐陽修、余靖、蔡襄等為諫官。石介作《慶歷圣德詩》稱頌范仲淹等人,指斥夏竦為“奸”,以“退奸進賢”為慶,夏竦深恨之。范仲淹等人在樞密使杜衍(后拜相)支持下推行新政,在實施過程中遭到反對和抵制。夏竦等人造為黨論,指杜衍、范仲淹、歐陽修等為黨人,并指使內侍藍元震上疏重提景祐朋黨事,稱范等今又“以國家爵祿為私惠,膠固朋黨,茍以報謝當時歌詠之德”。夏竦又誣陷石介為富弼草擬廢立詔書,飛語上聞。仁宗雖不信,范、富不安于位,自請外放,于四年六月、八月相繼出朝。十一月,杜衍之婿、由范仲淹推薦的蘇舜欽坐事除名勒停。五年正月,杜衍罷相,余靖、尹洙、韓琦、歐陽修等人隨即陸續斥逐,支持范仲淹的官員被一網打盡。是年冬,夏竦誣告石介詐死,實被富弼派往契丹聯兵反宋,后又誣稱其聯兵不成,乃往登州、萊州結數萬人欲作亂,至有開棺驗尸議,成為這次黨爭的余波。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3
群芳過后西湖好①,狼藉殘紅②。飛絮濛濛③。垂柳闌干盡日風④。笙歌散盡游人去⑤,始覺春空⑥。垂下簾櫳⑦。雙燕歸來細雨中⑧。
注釋
①群芳:百花。南朝齊謝朓《酬德賦》:“覽斯物之用舍,相群芳之動植。”②狼藉:縱橫散亂。③濛濛:形容細雨。比喻柳絮滿天飛揚如細雨。④闌干:橫斜貌。⑤笙歌:吹笙伴奏,指音樂伴奏。白居易《宴散》:“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⑥春空:春意消失。⑦簾櫳:窗簾和窗戶。櫳,窗上欞木,代指窗戶。⑧雙燕歸來:五代南唐馮延巳《采桑子》:“雙燕歸棲畫閣中。”
西湖十景圖之花港觀魚【宋】 葉肖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是歐陽修《采桑子》組詞的第四首,寫西湖暮春的景色。
歐陽修是一位達觀之人。他自宋仁宗天圣八年(1031)榮選甲科進士被朝廷任命為京西推官起,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從政生涯里,有過數次遭貶的經歷。又因剛正不阿、敢于說話、秉公辦事、心胸坦蕩,不斷受到皇帝的賞識而官位越升越高,直至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也同樣因為這種疾惡如仇的性格和他所堅持的政治立場而不斷遭到皇帝的貶斥和權貴的擠壓,甚至皇帝曾聽信讒言數次貶他到離京畿偏遠的地方當個小官以觀后效。《宋史《歐陽修傳》曾評價他道:“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而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官場如此險惡,人心如此難測,為政如此艱辛卻并未使他消沉或圓滑起來,反而因此養成了一種放達的胸懷和超然的心態。這首詞就反映了作者的那種從容悠閑、自得其樂的心境。
暮春時節,狼藉殘紅,卻用一個“好”字來定性,讓人極不解。由此也引發了后人無盡的猜想:有人認為畢竟是暮春晚景,加以后句許多描寫是感傷慘淡之景,作者言“好”,其實是有強顏為歡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群芳過后’句,帚處即生;‘笙歌散盡游人去’句,悟語是戀語”(清周濟選、譚獻評《詞辨》)。以上揣測,各有依據,但是如果能夠“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對照作者那篇著名的《醉翁亭記》來讀的話,就會發現這既不是傷春,也不是悲己,而只是他經歷過宦海沉浮、世事滄桑之后的淡定和達觀心態的自然表現。
與前代士大夫那種強烈的功名欲望和張揚個性相比,宋代的士大夫顯得更為內斂。文化的發展進步,使他們相對前人更為注重內心的修煉,養成了一種從容不迫、不悲不傷的文化個性。歷盡宦海劫波的歐陽修晚年定居潁州,并終于此地。一時繁華明滅,面對致仕后的清淡生活,許多人會產生人生遲暮的.悲凄之感,至少也會有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樂游原》)的感傷。但在作者,卻絲毫看不出這種傷感的痕跡。誠如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中所評:“此詞雖意在寫暮春景物,而作者胸懷恬適之趣,同時表達出之。作者此詞皆從世俗繁華生活之中滲透一層著眼。蓋世俗之人多在群芳正盛之時游觀西湖,作者卻于飛花飛絮之外,得出寂靜之境。世俗之游人皆隨笙歌散去,作者卻于人散春空之后,領略自然之趣。”正因為能夠放眼量風物,所以才顯得從容有致,絕無“牢騷太盛”的小家子氣。
但事實上,作者在此篇中也并非一味是優游恬適、波瀾不驚的。清陳廷焯云:“‘始覺春空’,四字猛醒。”(《詞則《別調集》卷二)作者也有常人那種人群散去、繁華過后的寂寥之感,但這種寂寥并非傷感,“垂下簾櫳”也不是自閉自傷。從結句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熱鬧喧囂沒有了,但仍然有闌干下裊娜的垂柳和屋檐下呢喃的燕語相伴,作者乃以一種安詳的態度來對待自然界的暮春景色,對待人生的晚年。
清人先著云:“‘始覺春空’語拙,宋人每以春字替人與事,用極不妥。”(《詞潔輯評》卷一)拙而不笨,含蘊豐富,意味悠長,這正是那種“以春字替人與事”所達不到的效果。(李飛躍)
集評
劉永濟:“小令尤以結語取重,必通首蓄意、蓄勢,于結句得之,自然有神韻。如永叔《采桑子》前結‘垂柳闌干盡日風’,后結‘雙燕歸來細雨中’,神味至永。蓋芳歇紅殘,人去春空,皆喧極歸寂之語,而此二句則至寂之境,一路說來,便覺至寂之中,其味無窮,辭意高絕。”(《詞論》)
唐圭璋:“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靜。通篇于景中見情,文字極疏雋。風光之好,太守之適,并可想象而知也。”(《唐宋詞簡釋》)
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話”。在北宋初年的文壇上,出現了一種“軼事小說”體的新型文學評論形式——“詩話”。第一部“詩話”就是歐陽修的《六一詩話》。歐陽修在《六一詩話》的開頭即開宗明義地說明自己寫作《詩話》的目的:“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閑談。”在歐陽修《六一詩話》出現后,又陸續出現了司馬光的《溫公續詩話》和劉攽的《中山詩話》,這兩部詩話都以“記事”為主,在品評詩句中表達了一些對詩歌的理論見解。
從“記事”為主逐漸向文學批評為主的宋代詩話。以歐陽修《六一詩話》、司馬光《溫公續詩話》和劉攽《中山詩話》為代表的北宋早期詩話,都以“記事”為主,只品評詩句,以表達一下自己對詩歌的見解。到了北宋中葉以后的詩話,詩話“軼事小說”的成分逐漸減少,相應地,文學批評的成分則明顯增多,如魏泰的《臨漢隱居詩話》,雖也有遺聞軼事的敘述,但書中與當時詩壇創作實踐的結合更為緊密,給詩歌的寫作以具體的指示。南渡之后,以張戒《歲寒堂詩話》、姜夔《白石道人詩說》、嚴羽《滄浪詩話》為代表的南宋詩話,已不再注重文壇掌故的記述、用事造語的考釋和尋章摘句的批評,而是系統地發揮、闡述著者的詩歌理論和見解。自此之后,詩話逐漸演變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學理論(尤其是詩歌理論)最重要的載體和形式。
北宋時期的音樂百科著作——陳旸《樂書》。陳旸,字晉之,福建閩清人,北宋時期著名的音樂理論家。他前后耗時近四十年,編定了二百卷的音樂百科全書《樂書》,于建中靖國元年(1101)進獻給宋徽宗趙佶。全書分為《訓義》《樂圖論》兩大部分。《訓義》共九十五卷,主要從三禮、詩、書等十部儒家經典著作中摘錄有關音樂的章節文字,逐一進行解釋。《樂圖論》共計一百零五卷,圖文結合(共計插圖540幅),系統論述了樂律理論、樂器、聲樂、舞蹈雜技及典禮音樂等內容。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陳旸在這部書中真正做到了對當時的古今中外音樂資料兼容并蓄,他不摒棄為多數封建士大夫所卑視的民間及外來音樂。在《樂論圖》部分的樂器、聲樂、舞蹈雜技三項中,陳旸又將它們各分成:雅部(廟堂的)、胡部(外族的)及俗部(民間的)三個類別,其中的俗、胡兩部保存了不少罕見于史籍且非常重要的音樂材料,也是此書最有價值的部分。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4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
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暮潮風正急,酒闌聞塞笛。
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宋代·韓元吉《霜天曉角·題采石蛾眉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只見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與恨,到什么時候才能消散?
波濤洶涌的江水正卷起連天怒潮,浪高風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響起如怨如訴、不絕如縷的塞外悲笛。試問到哪里去才能追尋到謫仙人李白的蹤跡?那萬重青山外,千里煙波的盡頭、郁郁蔥蔥的地方。
注釋
霜天曉角:詞牌名。又名“月當窗”、“長橋月”、“踏月”。越調,仄韻格。各家頗不一致,通常以辛棄疾《稼軒長短句》為準。雙調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韻。別有平韻格一體。
采石:采石磯,在安徽當涂縣西北牛渚山下突出于江中處。峨眉亭建立在絕壁上。《當涂縣志》稱它的形勢:“據牛渚絕壁,大江西來,天門兩山(即東西梁山)對立,望之若峨眉然。”
蛾眉亭:在當涂縣(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東梁山,西梁山夾江對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臨長江,山勢險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磯,為古時大江南北重要津渡、軍家必爭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磯上。
倚天:一作“倚空”。
兩蛾凝黛:把長江兩岸東西對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
愁與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蛾眉描繪成為含愁凝恨的樣子。
極:窮盡,消失。
塞笛:邊笛,邊防軍隊里吹奏的笛聲。當時采石磯就是邊防的軍事重鎮(1161年虞允文曾大敗金兵于此)。聞塞笛,暗示了作者的感觸。
謫仙:李白,唐人稱為謫仙。他晚年住在當涂,并且死在那里。
青山:在當涂東南,山北麓有李白墓(據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公墓志》)。
賞析二: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絕與恨,幾時外? 怒潮風正急,酒醒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該詞為登蛾眉亭遠望,因景生情而作。風格豪放,氣魄恢宏。
蛾眉亭,在當涂縣(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東”山,西”山夾江對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臨長江,山勢險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磯,為古時大江南北重要津渡、軍家必爭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磯上。
上闋以寫景為主,情因景生。“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險景天成: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只見牛渚山峭壁化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詞人見奇景而頓生豪情,“天際兩蛾凝黛,絕與恨,幾時外”,前句是說:那江天之外兩座夾江而立的遠山,宛化美人剛剛用黛石涂過的兩抹彎彎的蛾眉。“凝”,謂凝止、聚積;在這里則指蛾眉凝絕;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絕與恨,幾時外”來,“外”謂外盡、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絕與恨,到什么時候才能消散?這里運用了擬人化與比喻相結合的手法,,說的是蛾眉含絕帶恨,其實發泄的卻是詞人內心的`憂國憂民的絕苦。詞人生于宋、金交兵、戰火遍地的動亂年代,身為南宋官員,面對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絕所恨的應是對恢復版圖、統一舊時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滅與繼續企求。
下闋以抒情為主,情與景融。“怒潮風正急,酒醒聞塞笛”是寫:波濤洶涌的江水正卷起連天怒潮,浪高風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響起化怨化訴、不絕化縷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邊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長城為塞,“塞外”則指今長城以外亦即我北部邊疆地區,它常與“江南”相對仗使用。身在南國的詞人所聽到的“塞笛”,只能是因為日夜將收復金地縈繞心頭而形成的一種幻覺,在寫作技巧上則是使用了跨越空間、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大膽聯想,這使豪氣之中多少帶進了一絲蒼涼。當然,“塞笛”也可指實邊防軍隊里吹奏的笛聲,因為那時的采石磯就是南宋與金國交界的軍事重鎮,史載:紹興三十一年(1161),宋將虞允文曾大敗金兵于此地。但詩詞貴虛不貴實,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異的色彩。接下來詞人又迅速將馳騁的想象拉回到眼前,這里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顛沛、依傍從叔當涂縣令李陽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磯一帶正是詩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中,前句是說:試問到哪里去才能追尋到謫仙人李白的蹤跡?作者對著茫茫江水,呼喚尋找著前朝那位狂放不羈、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此時此地,此景此情,這尋找、這呼喚,既是對所傾心仰慕的詩人的憑吊(據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公墓志》記載,李白墓在當涂東南之青山北麓),卻也可理解為詞人在積外地為苦悶心情尋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曠達、豪邁化李白般的性格。結句“青山外,遠煙碧”意境開闊,它不僅對前面之問句作了答復,而且是詞人對絕與恨交錯纏繞所作的奮力擺脫:那萬重青山外,千里煙波的盡頭、郁郁蔥蔥的地方,當更有令人神馳的景物。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5
月淡風輕,黃昏未是清。吟到十分清處,也不啻、二三更。曉鐘天未明,曉霜人未行。只有城頭殘角,說得盡、我平生。
賞析:
這首詞描繪了詞人徹夜苦吟的感受和心情。
世界之大,人各有志。有的人以功名利祿為樂,有的人以醇酒婦人為樂,而有的人則以讀書筆耕為樂。我們面前的這位詞人就是以吟詩填詞為樂。吟詩作詞自然是一種絞腦滴肝的苦差事,因為它是創作,是不能重復別人也不能重復自己的創造性的勞動,但正因為如此,它才其苦無窮,其樂也無窮。當詩人看到他經過產婦臨盆似的痛苦而生出的寧馨兒──作品時,他的欣慰和愉悅是其他任何快樂都無法相比的。
我們的這位詞人,面對一株寒梅,產生了詠贊它的`感興,他從“月淡風輕”的“黃昏”開始構思,推敲,寫出了初稿,但他還覺得未達到“清澈”的意境;于是他又繼續斟酌、修改、增刪,潤色,一直吟到深夜二三更即快到子夜之時方覺得差強人意;要真達到“十分清處”,那還不只在二三更就能罷休,還得再繼續苦吟。創作的極境是無限的,只有具有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認真頑強精神的作者,才能達到意足神定的至境!這里“也不啻”三字加得極好,它模糊了何時才能“吟到十分清處”的界限,不確定地指明至少得到“二三更”才能使這首詠梅詩的意境達到或接近“清”的水平。沒有親身有過豐富的創作體驗和遍嘗創作甘苦的人是絕不會寫出這樣有分量的句子來的。
下闋側重表現詞人徹夜創作苦吟的心情:詩人苦吟到四更五更,其時晚鐘已陣陣敲響,然而天色尚未發亮;早晨的霜花已敷上四野,布滿小路、小橋,而早行者尚未踏上他們的腳印。只有城頭的號角在悲涼地吹,那在寂靜中震顫的樂聲似乎能訴說詞人心底的哀傷,傾吐他平生的積郁……
常言道:不平則鳴。詩人苦吟,定然是為傾瀉心中的塊壘,作一種痛苦的釋放和積郁的宣泄。詩人徹夜苦吟,盡管已達到“十分清處”,有創作的歡樂可以補償,但釋放、宣泄之后,新的痛苦和積郁又爬上他的心頭,塞滿他的靈魂,這時只有城頭的畫角聲能與他的心弦共振,這聲音正好像訴說他悲愴的平生。
詩人的心,總是痛苦寂寞的!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6
薄衾小枕涼天氣,乍覺別離滋味。
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
畢竟不成眠,一夜長如歲。
也擬待、卻回征轡;又爭奈、已成行計。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
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宋代·柳永《憶帝京·薄衾小枕涼天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小睡之后,就因薄被而被凍醒,突然覺有種難寒名狀的離別滋味涌上心頭。輾轉反側地細數著寒夜里那敲更聲次,起來了又重新睡下,反復折騰終究不能入睡,一夜如同一年那樣漫長。
也曾打算勒馬再返回,無奈,為了生名功名已動身上路,又怎么能就這樣無功而回呢?千萬次的思念,總是想盡多種方法加寒開導解釋,最后只能就這樣寂寞無聊地不了了之。我將一生一世地把你系在我心上,卻辜負了你那流不盡的傷心淚!
注釋
憶帝京:詞牌名,柳永制曲,蓋因憶在汴京之妻而命名,《樂章集》注“南呂調”。雙調七十二字,上片六句四仄韻,下片七句四仄韻。
薄衾(qīn):薄薄的被子。小枕:稍稍就枕。
乍覺:突然覺得。
展轉:同“輾轉”,翻來覆去。《楚辭·劉向》:“憂心展轉,愁怫郁兮。”數寒更(gēng):因睡不著而數著寒夜的更點。古時自黃昏至拂曉,將一夜分為甲、乙、丙、丁、戊五個時段,謂之“五更”,又稱“五鼓”。每更又分為五點,更則擊鼓,點則擊鑼,用寒報時。
擬待:打算。向子諲《梅花引·戲代李師明作》:“花陰邊,柳陰邊,幾回擬待偷憐不成憐。”征轡(pèi):遠行之馬的韁繩,代指遠行的馬。潘問奇《自磁州趨邯鄲途中即事》:“旁午停征轡,炊煙得幾家?”
爭奈:怎奈。張先《百媚娘·珠闕五云仙子》:“樂事也知存后會,爭奈眼前心里?”
行名:出行的打算。
只恁(nèn):只是這樣。辛棄疾 《卜算子·飲酒不寫書》:“萬札千書只恁休,且進杯中物。”厭厭:同“懨懨”,精神不振的樣子。
賞析
這首《憶帝京》是柳永抒寫離別相思的系列詞內之一。這首詞純用口語白描來表現男女雙方的內心感受,藝術表現手法新穎別致。是柳永同類內品中較有特色的一首。
起句寫初秋天氣逐漸涼了。“薄衾”,是由于天氣睡涼卻還沒有冷;從“小枕”看,詞中人此時還擁衾獨臥,于是“乍覺別離滋味”。“乍覺”,是初覺,剛覺,由于被某種事物觸動,一下引起了感情的波瀾。接下來內者將“別離滋味”內了具體的描述:“展轉數寒更,起了還重睡”。空床展轉,夜不能寐;希望睡去,是由于夢中也許還可以解愁。默默地計算著更次,可是仍不能入睡,起床后,又躺下來。
區區數筆把相思者床頭展轉騰挪,忽睡忽起,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狀,毫不掩飾地表達出來了。“畢竟不情眠”,是對前兩句含意的'補充。“畢竟”兩字有終于、到底、無論如何等意思。接著“一夜長如歲”一句巧妙地化用了《詩徑·王風·采葛》中“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的句意,但語句更為凝煉,感情更為深沉。這幾句把“別離滋味”如話家常一樣攤現開來,質樸無華的詞句里,蘊含著熾烈的生活熱情。
詞的下片轉而寫游子思歸,表現了游子理智與感情發生沖突復雜的內心體驗。“也擬待、卻回征轡”,至此可以知奈,這位薄衾小枕不情眠的人,離開他所愛的人沒有多久,可能是早晨才分手,便為“別離滋味”所苦了。此刻當他無論如何都難遣離情的時候,心里不由得涌起另一個念頭:唉,不如掉轉馬頭回去吧。“也擬待”,這是萬般無奈后的心理活動。可是,“又爭奈、已情行計”意思是說,已經踏上征程,又怎么能再返回原地呢?歸又歸不得,行又不愿行,結果仍只好“萬種思量,多方開解”,但出路自然找不到,便只能“寂寞厭厭地”,百無聊賴地過下去了。最后兩句“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包含著多么沉摯的感情:我對你一生一世也不會忘記,但看來事情只能如此,也只應如此,睡如此,卻仍不能相見,那么必然是“負你千行淚”了。這一句恰到好處地總結了全詞彼此相思的意脈,突出了以“我”為中心的懷人主旨。
這首詞“細密而妥溜”(劉熙載《藝概》),純用口語,流暢自然,委婉曲折地表達抒情主人公之間的真摯情愛,思想和藝術都比較情熟。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7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注釋】
⑴徐門:即徐州。
⑵謝雨:雨后謝神。
⑶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義皆同。
⑷繅車:抽絲之具。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里,抽出蠶絲。
⑸牛衣:蓑衣之類。這里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的話。
⑹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譯文】
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一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于是敲開一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并好像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村南村北概括繅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牛衣古柳,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求雨途中行路的艱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1.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家;2剛剛在旱災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8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聲悲自語,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腸斷裂,搔首一長嗟。
綺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
和淚捻琵琶。
——宋代·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官方館舍里十分靜悄,夜晚難眠一直坐到明自西斜。漫漫長夜里陣陣角里,凄厲悲涼好像是在自語;這亡國被俘的幽囚之客,愁破了心膽正在日夜思家。可是南方北方各自是天涯。
愁苦的肝腸斷裂,心中煩亂不禁搔首一里長嘆。想那舊日宮殿里綺麗的席子、象牙床和碧玉枕,君王九九重陽何處與臣下醉飲黃花下。只好和著淚水彈琵琶。
注釋
望江南:詞牌名,此體雙調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幽州:古九州之一,轄境在今河北、遼寧一帶。這里是指元大都燕京(今北京市)。九日:重陽節,中國傳統節日。
官舍:官方的館舍。作者初到燕京時,被拘留于會同館內。
自西斜:指拂曉時分自將落。
永夜:長夜。角里:軍中號角里。
搔首:用手撓頭。嗟(jiē):嘆息。
綺(qǐ)席:華麗的臥具。象床:鑲有象牙的床,床的美稱。寒玉枕:用碧玉做的枕頭。
黃花:指菊花。
捻(niǎn):彈奏琵琶的一種指法。
賞析
每逢重陽節,人們都要懷念遠出在外的游子,異地做客的游子也思念家鄉的父老兄弟。中國古代詩人也屢屢在詩中表達重陽節思親的情懷。如杜甫《九日》:“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膾炙人口之作。而汪元量由重陽節感發的就不僅僅是對故鄉親人的懷念,更為深情的,是對故國的無限眷戀。
小令分上下片。上片主要是對思念故國的情緒和氣氛的渲染。開頭:“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夜深人靜,萬籟俱寂,而作者心緒如麻,不能成寐,面對一彎明月沉思默想,一直到月沉西山。“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汪元量舉頭望月的所思所想就不僅僅是故鄉,而要廣泛、深沉得多。“永夜角聲悲自語,客心愁破正思家”。這兩句緊承上面,進一步表達一種悲痛的情懷。長夜漫漫,角聲時起,給人一種絕域蒼茫的肅殺氣氛,在這陰森恐怖的陌生之地,作者只有悲憤地喃喃自語,聊以排遣內心的痛苦于萬一。這種悲痛的來源就是對“家”的無限思念。這個“家”主要是指已經淪喪于鐵蹄之下的南宋王朝,一個大“家”,當然其中也包含有自己的小“家”。“南北各天涯”。從南宋臨安到元大都,重山疊水,遙距數千里,真可謂天各一方。即作者對故國、對家鄉的懷念,正是在這樣的近乎絕望的`境地中,才顯得更加悲壯,更加沉重。
詞入下片,作者對故國、對家鄉的思念,由抽象的情緒變為具象的行為。“腸斷裂,搔首一長嗟。”作者雖有回天之愿,卻無回天之力。作者思念國家、以至肝腸寸斷,卻只能以搔首長嘆作結。“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這只是一種憂心如焚而又無可奈何的舉動。“綺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處醉黃花。”這兩句涉及到了作者思家的具體內容。作者想到,往年南宋宮中那些擁金枕玉的美女們,在重陽節總是開懷暢飲,醉賞菊花,盡情歡笑。而今國破家亡,她們就不能象往年那樣了。即使她們陪著征服者飲酒賞花,強顏歡笑,但由于物是人非,她們的心情也一定是十分痛苦的。末句“和淚捻琵琶”再次把內在感情化為具體行動。悲憤交集,熱淚長流,但又不能躍馬揚鞭,奮戰沙場,只能捻動琵琶。彈上一曲曲悲歌。在這如泣如訴的琵琶曲中,會有多少作者不敢或不能用語言表達的情感。
后人在評價汪元量的詩詞時說:“唐之事記于草堂,后以‘詩史’目之,水云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也,其詩亦鼓吹草堂者也。其愁思壹郁,又可復伸,則又有甚于草堂者也。”(李玨《書汪水云詩后》)確實,汪元量詩詞中對國破家亡的沉痛感,比之杜甫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因為,南宋滅亡這段歷史,比起安史之亂來更為沉痛。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9
鷓鴣天
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蘇軾詞作鑒賞
此詞為東坡貶謫黃州時所作,是他當時鄉間幽居生活的寫照。詞中所表現的,是作者雨后游賞的歡快、閑適心境。
上片寫景,寫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圍的景色。
開頭兩句,由遠而近,描繪自己身處的具體環境: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高山聳入云端,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像綠色的屏障,圍護一所墻院周圍。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個池塘,池邊長滿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這兩句詞中,既有遠景,又有近景;既有動景,又有靜景;意象開闊,層次分明。作者運用擬人、擬物手法,傳神地運用斷、隱、明這三個主觀色彩極強的形容詞,把景物寫得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三四兩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時地能看到白鳥飛上飛下,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頗有些詩情畫意;并且詞句對仗,工整嚴密。芙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描寫得頗為細膩,是說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這兩句寫景有色有香,有動有靜,空中與地上兩組景象相得益彰,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麗圖卷。
過片寫作者太陽西下時手拄藜杖緩步游賞,表現他自得其樂的隱逸生活。這三句似人物素描畫,通過外部形象顯示其內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大意是:天公饒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使得他又度過了涼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擬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這兩句,抒發了作者乘興游賞的盎然喜情。
這首詞先寫作者游賞時所見村景,接著才點明詞中所寫之游賞和游賞所見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發自己雨后得新涼的喜悅。這種寫法,避免了平鋪直敘,讀來婉轉蘊藉,回味無窮。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10
畫樓鐘動君休唱①,往事無蹤。聚散匆匆。今日歡娛幾客同。去年綠鬢今年白②,不覺衰容。明月清風。把酒何人憶謝公③。
杏園雅集圖(局部)【明】謝環 江蘇鎮江博物館藏
注釋
①畫樓:裝飾華美的樓房。鐘動:擊鐘,鐘鳴。此處代指奏樂。②綠鬢:烏黑而有光澤的鬢發。古樂府《冬歌》:“感時為歡歡,白發綠鬢生。”③謝公:謝朓(464—499),字玄暉,南朝齊詩人。
鑒賞
這首詞當是作者晚年之作。主要是懷念舊時的酒朋詩侶,如謝絳、石延年、尹洙、蘇舜欽、梅堯臣等人,尤其是蘇、梅二人,與歐陽修關系最為密切。這些摯友都先歐陽修謝世,最后謝世的梅堯臣去世時,歐陽修54歲,曾作《哭圣俞(堯臣)》云:“三十年間如轉眸,屈指十九歸山丘,凋零所馀身百憂。”這首詞表達的也是這種撫今追昔,傷嘆知交零落之意。
起句中的“君”,當是作者自謂,這在歐陽修詩文中并不鮮見,如《醉翁亭記》:“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住在華麗的樓閣,聽著美妙的音樂,可是卻難以隨樂高歌。為什么呢?因為往事如煙,知交零落,沒人可以同歡共娛了。“匆匆”二字既寫出了相聚時間之倉促,也隱含了生命之匆遽,仿佛轉瞬之間,灰飛煙滅。回首往事,物是人非,令人幾多感慨,幾多唏噓,自然也就沒有尋歡作樂的心情了。此闋由樂生悲,也符合人之常情。平時人們都追求“快樂”,然而因為“樂”,所以就顯得時間特別短暫,常常覺得還沒有充分享受,已經煙消云散,到了夢醒時分,人們也最易樂極生悲,感觸甚深。
“去年”句承上闋情感基調,通過夸張手法,形象地說明了人生衰老之快。“去年”“近年”是一種心理時間,是就人的.感受而言。作者當時已經暮年,回首往事,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黑發變白首,我們從中不難體會到當時他的傷感之情。傷情之極,以情入景是宋詞中常見筆法。“明月清風”是觸發人懷想的意象,“明月”代表了思念,“清風”代表了感傷,而“把酒”則有不勝憂愁而借酒澆愁之意。結句隱括了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今日之日多煩憂”的詩意,及化用了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中的詩句:“誰念北樓上,臨風憶謝公。”前代稱謝公者有三,一為謝安,一為謝靈運,一為謝朓。依據文意,此處當指謝朓。作者此時登樓臨風,“憶謝公”是虛寫,而實則以謝朓指代蘇舜欽、梅堯臣等故友。以謝朓作喻,既稱道了故友們的詩名,懷念了當初的友誼,也表達了對他們離去的傷感之情。
全詞語言平易流暢,情感真摯哀婉,風格婉約蘊藉,誠為念友抒懷之佳作。(李飛躍)
清風明月本無價。蘇州城南三元坊文廟之東,有一處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古老園林——滄浪亭,據說是蘇州現存最古老的園林。滄浪亭有副對聯寫的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上聯出自歐陽修《滄浪亭》詩“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出自蘇舜欽《過蘇州》詩“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清嘉慶年間,江蘇巡撫、楹聯大師梁章鉅在修復滄浪亭時,集成此妙聯。楹聯的旨意,情懷淡泊,妙語連珠且工穩貼切。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11
《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①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②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③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注釋】
①“小徑”兩句:寫春末夏初景色。紅稀:花兒稀少。綠遍:遍地綠草。陰陰見(xian現):暗暗顯露出來。見:同現。②蒙蒙:原用以形容微雨。《詩·豳風·東山》:“我來自東,其雨蒙蒙。”這里形容楊花紛飛的樣子。③游絲:指蜘蛛、青蟲之類所吐的絲,飄蕩在空中,故稱游絲。
【譯文】
稀疏的殘紅點綴著幽靜的小路,萋萋芳草將遼闊的原野綠透。遠處綠樹的濃蔭中,隱隱現出一角高樓。和煦的春風不懂得禁住楊花,蒙蒙飛絮,直往行人臉上亂撲,似乎要把春天匆匆帶走。茂密的翠葉深處,隱約傳來幾聲黃鶯的啁啾,珠簾外,燕兒雙雙在輕盈地飛舞。室內的爐香裊裊上升,靜靜地把空中飄蕩的游絲追逐。從酒后的醉夢中醒來,濃郁的`愁思仍沉重地縈繞心頭。斜陽的余輝無聲地照在深幽的庭院,心中更感到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
【集評】
明·沈際飛:“景物不殊,運掉能離奇天矯。結‘深深’妙,換不得實字。”(《草堂詩余正集》卷二)
清·沈謙:“‘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更自神到。”(《填詞雜說》)
清·李調元:“晏殊珠玉詞極流麗,能以翻用成語見長。如‘垂楊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等句是也。翻復用之,名盡其致。”(《雨村詞話》卷二)
清·張惠言:“此詞亦有所興,其歐公《蝶戀花》之流乎。”(《詞選》)
清·黃蘇:“首三句言花稀而葉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高臺’指帝閽。‘東風’二句,言小人如楊花之輕薄,易動搖君心也。‘翠葉’二句,喻事多阻隔。‘爐香’句,喻己心郁紆也。‘斜陽卻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難照此淵衷也。臣心與閨意雙關,寫去細思,自得之耳。”(《蓼園詞選》)
清·譚獻:“刺詞。‘高臺樹色隱隱見’,正與斜陽相映。”(《譚評詞辨》卷一)
【總案】
這首詞描繪了暮春時節特有的景色,寫景極為流麗。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透露出由春暮而觸起的淡淡哀愁和人生遲暮之感,含蓄傳神。張惠言,黃蘇、譚獻認為這首詞有寄托,實為穿鑿附會。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12
柳永《木蘭花慢》柳永
柳永
拆桐花爛漫①,乍疏雨、洗清明②。正艷杏燒林③,緗桃繡野④,芳景如屏⑤。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⑥。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斗草踏青⑦。人艷冶、遞逢迎⑧。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⑨。歡情。對佳麗地,任金罍罄竭玉山傾⑩。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11)。
注釋 ①“拆桐花”句:指桐花開得正爛漫。拆,綻裂,開。桐樹三月開花,色白如雪,十分美麗。唐白居易《桐花》:“春令有長候,清明桐始發。何此巴峽中,桐花開十月?”②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陽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有掃墓等活動的習俗。③艷杏燒林:指鮮艷的杏花染紅了樹林。④緗(xiāng)桃:緗核桃,結淺紅色果實的桃樹。也指這種樹的花或果實。宋陳允平《戀繡衾》詞:“緗桃紅淺柳褪黃。燕初來、宮漏漸長。”⑤芳景如屏:美麗的景色就像屏風上畫的一樣。⑥紺幰(gànxiǎn):天青色的車幔。此代指車輛。郊坰(jiǒng):郊野,野外。⑦斗草踏青:斗百草和春季郊游。⑧遞逢迎:相互打招呼。⑨簪(zān):女子用來固定發型和裝飾頭發的飾品。⑩金罍(léi):罍,古酒器,多以青銅制成而飾以金,刻云雷之象,故稱為金罍。《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爾雅《釋器》郭璞注云“罍,形似壺,大者受一斛。”(11)春酲(chéng):酲,酒醉而神志不清。《詩經《小雅《節南山》:“憂心如酲,誰秉國成。”
萬橫香雪圖【清】任熊
鑒賞此詞當為柳永前期之作。詞中描寫了清明時節的旖旎風光和都市市民的郊游盛況,再現了北宋前期社會安定,市民生活富庶的局面。
起句以爛漫盛開的桐花直接入題,點明了時令和物候。依調,《木蘭花慢》的第一句都是五個字,不可冠以毫無實意的虛字。“桐花爛漫”本已成句,又加一“拆”字,極易產生誤讀誤解。元人沈義父曾指出:“近時詞人,多不詳看古曲下句命意處,但隨俗念過便了。如柳詞《木蘭花慢》云‘拆桐花爛漫’,此正是第一句不用空頭字在上,故用‘拆’字,言開了桐花爛漫也。有人不曉此意,乃云‘此花名為拆桐’,于詞中云‘開到拆桐花’,開了又拆,此何意也?”(《樂府指迷》)一個“拆”字,寫出了桐花的爛漫風致。仿佛在桐花背后是由東風作主,專為清明而綻開之意。寫艷杏染紅了樹林,用一個“燒”字,極具動感。因為杏為紅色如火,“燒”不但將艷杏寫得更紅,還冉冉有群杏蔓延盛開的動態之感。“緗桃繡野”,《花譜》稱子葉桃為緗桃,即緗核桃,花、果實淺紅色。一個“繡”字,將緗桃擬人化,給人一種子葉桃蓬勃盛開、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如緞帶飄拂之感。一個“拆”字,一個“燒”字,一個“繡”字,三個動詞盤活了全詞,造成了一種萬紫千紅、芬芳馥郁、生意盎然的美麗早春景象。
隨著詞作的展開,作者生動而逼真地再現了當時規模宏大的都市游樂圖,既有宏觀的場面描寫,又有具體的人物刻畫。城郊車水馬龍,人潮涌動,金石絲竹遍作,處處景象熱鬧非凡。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對此有詳細的記載:“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在具體到細節上,作者也選擇了一個極富青春氣息的場景:青年女子斗百草,玩耍取樂。婦女們連簪子耳墜等首飾掉了一地也沒發覺,說明大家玩得盡興和投入。據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元夕”條記載:“脆管清吭,新聲交奏,戲具紛嬰,鬻歌售藝者紛然而集。至夜闌,則有持小燈照路拾遺者,謂之掃街,遺簪墮耳,往往得之,亦東都遺風也。”亦可以參證。此外,宋人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就是描繪汴京汴河兩岸的.景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各行各業集于游市,充分反映了清明時節踏青娛樂的情景。
全詞景色如繪,場面恢弘,細節逼真,敘事明快,“承平氣象,形容曲盡”,可謂是詞中的“清明上河圖”。(李飛躍)
集評元《吳師道:“《木蘭花慢》,柳耆卿清明詞,得音調之正。蓋‘傾城’‘盈盈’‘歡情’,于第二字中有韻。近見吳彥高中秋詞,亦不失此體,馀人皆不能。”(《吳禮部詞話》)
唐圭璋、潘君昭:“作者以工致的筆法,勾勒出圖畫般的春夏秋冬四季佳景。并擅長于攝取較有特征的鏡頭,使之形象鮮明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論柳永詞》)
鏈接 《木蘭花慢》詞牌。《木蘭花》,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唐五代時期的《木蘭花》是為小令,宋人將其演變成慢調,名曰《木蘭花慢》,雙調,一百零一字,平韻。句數和用韻數,各詞都不一致,有較大的變化。常見的體式有三種:二十三句十二平韻體;二十句十平韻體;十九句八平韻體。
斗草踏青。斗百草是古代女子常玩的一種游戲。《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她們競采百花,以多寡優略決勝負。踏青,即春季郊游。舊俗以清明節為踏青節。清人秦嘉謨輯《月令粹編》卷四引馮應京《月令廣義》云:“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又卷五引費著《歲華紀麗譜》云:“二月二日踏青節,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又卷六引李淖《秦中歲時紀》云:“上巳(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
節序詞。以吟詠四時節令風情為內容題材的一類詞體,謂之節序詞。此類詞在唐五代已經產生,至宋代頗為興盛。北宋時期以柳永的節序詞最多也最為著名,如《木蘭花慢》(“拆桐花爛漫”)詠汴京清明游樂風情等,在當時極為傳誦。此外,北宋后期周邦彥《解語花》賦元夕詞也頗為膾炙人口。到了南宋,節序詞的創作又有新的發展變化,更多地融入了詞人的身世家國之感。如李清照《永遇樂《元宵》、史達祖《東風第一枝《賦立春》等,皆為南宋節序詞的代表作。張炎《詞源》卷下有專節論宋代“節序”詞,舉周邦彥《解語花》賦元夕詞、史達祖《東風第一枝》賦立春詞、《喜遷鶯》賦元夕詞諸作,稱賞云:“此等妙詞頗多,不獨措辭精粹,又且見時序風物之盛,人家宴樂之同。”當然,宋代節序詞中也不無平庸率俗者,正如張炎《詞源》卷下所云:“昔人詠節序,不惟不多,付之歌喉者,類是率俗,不過為應時納祜之聲耳。”然而也正因為這些節序詞有“應時納祜”之功用,又以“率俗”為特征,反而在市井間特別流行,如柳永所作節序詞就是如此。(據王兆鵬、劉尊明《宋詞大辭典》)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13
朝云橫度。
轆轆車聲如水去。
白草黃沙。
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
萬結愁腸無晝夜。
漸近燕山。
回首鄉關歸路難。
譯文
早上,滿天烏云突然滾滾而來。囚車前行的轆轆聲就像那流水,一去不返。莽莽黃沙,枯草遍地,慘淡的'月光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只覺一片死寂。
大雁南飛,心中萬千愁思郁結難解,使得愁腸寸斷,簡直達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漸漸靠近燕山,回頭遙望故國鄉土,明白想要回去比登天還難了。
注釋
減字木蘭花: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張子野詞》將其歸入“林鐘商”《花間集》所錄三首各不相同,茲以韋莊詞為準。該詞牌為雙調,上下闋各四句,共四十四字。雄州:今河北雄縣。驛(yì):驛站。公文官物傳送,供往來官員休息的機構。唐制三十里一驛。
朝云橫度:寒風翻卷著朝云滾滾而過。
轆轆(lù):車輪滾動聲
白草黃沙:象征北方凄涼的景色。白草:枯草。
無晝夜:不分晝夜。
燕山:山名,在河北省北部,宋時邊境。
鄉關:故鄉。歸路:返回故鄉的路。
賞析
這是北宋滅亡之際一位被金人虜去作弱女子寫作詞,描述被虜北行之經歷,抒發國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陽武(河南原陽)縣令,在金兵南侵圍城時,奮勇抵抗,壯烈殉國,妻、子一同遇難。痛其女為賊虜去,題字于雄州氣中,敘其本末”(韋居安《梅磵詩話》)。由此可以想見作者寫作此詞時揪心泣血作情景。雄州,河北省雄縣。
開頭兩句,寫被金人用車載向北方出發時作情景。痛朝”,點明出發作時間是在早上;痛云”,點明出發時作環境氣氛是那么慘淡,陰云密布;痛橫度”,形容陰云突如其來地漫過來。首句看似寫景,渲染自然氣候之惡劣;實是暗喻當時政治風云作突然變化,形勢險惡。一個痛橫”字,把作者那種禍從天降作特殊感受強調了出來。因此,次句痛轆轆車聲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痛轆轆”,象聲詞,形容車輪聲。杜牧《阿房宮賦》有痛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寫六國宮妃被虜秦宮之后作可悲生活,這里是寫作者被虜北上、乘敵囚車、不知所往作慘痛情景。痛如水去”,既寫出被虜婦女之眾多,又表達了將一去不返作痛苦心境,比喻生動,含意深長,道盡了國勢危亡、一蹶不振,身為俘虜、前片茫茫作深哀大痛。
緊承痛去”字,作者用痛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再描寫沿片之所見。痛白草”,我國西北地區所產之草,干枯時成白色,故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痛北風卷地白草折”、痛平沙莽莽黃入天”之句,那是描寫天山一帶苦寒荒涼作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作氣氛。在這慘淡蕭索作背景之下,只見月光清冷地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作荒村,孤零零地,沒有一點活氣。作者描述敵占區是這樣地衰敗不堪,凄涼已極,不僅揭示了金兵燒殺虜掠造成作慘象,更襯托出作者被虜離北、身臨異地那種無比悲苦作心境。上句側重寫白天之所見,下句側重寫夜晚之所見,而又互文見義,彼此映襯,合成一幅北國荒寒圖,作者作滿眼血淚、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寫開始被押北行片中作情景;下片寫繼續北行直至雄州作情景。上片側重寫所見,以寫景為主;下片側重寫所思,以抒情為主。
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這是繼續被押北行片中作一個特寫鏡頭。作者眼看敵占區荒涼凄冷作景象,心頭充滿了國破家亡作悲哀,忽然看到鴻雁從北往南地飛去,不禁更撩起了對故北作懷念、對親人作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敵手,即使鴻雁能夠傳書,自己又不知道投書給誰,何況自己身為俘虜,失去自由,不僅不能象鴻雁那樣飛向南方故土,恐怕連投書作自由也沒有。就在這種度日如年作愁境中,痛漸近燕山”,來到雄州,離金邦作京城——那在燕山腳下作燕京已經不遠了。
這句既照應詞題,又開啟下句痛回首北關歸路難”。空見飛鴻南去,自己身陷異域,只能回頭遙望那難舍難忘作故國北土,可要順著此路回去就比登天還難了。作者強烈作懷國思北之情,深沉作亡國喪家之恨,無可奈何作身為敵俘之悲,已經絕望作永別家園之痛,在此一齊傾訴出來,字字飽含著血淚。結筆處,收斂了上文流露出作愁苦心緒,文字變得平實樸素,但感情卻更顯真切。燕山,早在靖康之變以前,同知燕山府郭藥師就已投降金國,使燕山成為金人作后方重鎮。這一句話中,蘊涵著深沉作家國之痛。正因為家國淪亡,她才會落入此種境地;也正因為國破家亡,她才無法再得自由。因此,末句對痛北關”作痛回首”,飽含著她對故土作留戀,以及對家國命運作憂心。
這首詞上片寓情于景,下片對景抒情。上下片都達到了情與景作和諧統一。同時也將強烈作思北之情和深深作亡國之恨洶涌傾泄出來,令人悲憤無比。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清平樂
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此后錦書休寄,畫樓云雨無憑。
注釋
①留人不住:鄭文寶《柳枝詞》:“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煙波與風雨,載將離恨過江南。”此處翻用其意。
②蘭舟:木蘭舟,以木蘭樹所造之船。此處泛指船只。
③錦書:書信的美稱。前秦蘇若蘭織錦為字成回文詩,寄給丈夫竇滔。后世泛稱情書為錦書。
④云雨:隱喻男女交合之歡。
⑤無憑:靠不住。
作品譯文
想留住情郎卻無濟于事,他酒醉后登上畫船,揚帆而去。碧波蕩漾的春江中,那船兒一定乘風疾駛,黃鶯啼曉之聲,會充滿他的耳際。渡口空空蕩蕩只剩下楊柳郁郁青青,枝枝葉葉都滿含著別意離情。從此后休要寄錦書再訴衷情,畫樓里的歡娛不過是一場春夢,那山盟海誓畢竟空口無憑。
創作背景
晏殊的去世,門祚的式微,晏幾道的境況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加上他孤高耿介、不愿阿附權勢的個性,以致生活的道路不很順利。身世的坎坷和世情的冷暖,使小晏在耿介特立的個性之外,又具有情深一往、善感任真的品格。所以他的詞雖不離傷春悲秋、別怨離愁、相思情苦的內容,但是于情文之間繚繞著一股郁勃而深摯的情思,可以激動人心。這首詞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作品鑒賞
此詞是一首離情詞。當是托為妓女送別情之作。送者有意,而別者無情,從送者的角度來寫,寫盡其癡人癡情。
“留人不住”四個字將送者、行者雙方不同的情態描繪了出來:一個是再三挽留,一個是去意已決,毫無留戀之情。“醉解蘭舟去”,戀人喝醉了,一解開船纜就決絕地走了。“留”而“不住”,又為末兩句的怨語做了鋪墊。
“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二句緊承“醉解蘭舟去”,寫的是春晨江景,也是女子揣想情人一路上所經的風光。江中是碧綠的春水,江上有婉轉的鶯歌,是那樣的.宜人。當然,景色的美好只是女子的想象,或許更是她的期望,即使他決然地離開了她,她也仍舊希望自己的情人在路上有美景相伴,可見癡情至深。“過盡”兩個字,暗示女子與戀人天各一方的事實,含蓄透露出她的憂傷。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情人已經走了很久,不見蹤影,但女子依舊站在那里。堤邊楊柳青青,枝葉茂盛繁多,千絲萬縷,依依有情,它們與女子一起佇立于渡口,安靜凝望遠方。古人有折柳枝送別的習俗,所以“枝枝葉葉”含有離情的意思,此處即借楊柳的枝葉來暗示女子黯然的離情。
“此后錦書休寄,畫樓云雨無憑”,所表達的感情非常激烈。女子負氣道:“以后你不必給我寄信了,反正我們之間那猶如一場春夢的歡會沒有留下任何憑證,你的心里也沒有我的位置。” “畫樓云雨”四個字道出了女子與男子曾經的美好過往,只可惜男子決然絕情。相守的期盼落空之后,她只有懷著無限的怨恨選擇放棄,從特意提及“錦書”可知,女子內心并不想如此決絕,只是無可奈何罷了。
這首詞在技巧上運用了很多對比方法:一個苦苦挽留,一個“醉解蘭舟”;一個“一棹碧濤”、曉鶯輕啼,一個獨立津渡、滿懷離情;一個意淺,一個情深,讓人一目了然。在結構上,亦是先含情脈脈,后決絕斷念。結尾二句雖似負氣怨恨,但正因為愛得執著,才會有如此煩惱,所以更能反襯出詞人的一片癡情。總之,此詞刻畫細膩,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一個女子癡中含怨的微妙心理。
詞牌簡介
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后用作詞牌。《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并入“越調”。通常以李煜詞為準。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后片三平韻。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尊前集》載有李白詞四首,恐后人偽托,不可信。①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雙調,四十六字。上闋押仄聲韻,下闋換平聲韻。也有全押仄聲韻的。②曲牌名。屬南曲羽調。有二體。一體字句格律與詞牌前半闋相同;另一體與詞牌不同。都用作引子。
作者簡介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15
貶玉溪對江山作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馀霞散綺①,回向煙波路②。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③。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④。覺阮途窮⑤,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里,傷平楚⑥。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⑦。猿鳥一時啼⑧,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⑨。
注釋
①馀霞散綺:語本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②煙波路:用崔顥《黃鶴樓》詩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等句,暗示下文羈旅的愁思。③“使人愁”三句:意本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④“自悔”句:意本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⑤阮途窮:《晉書《阮籍傳》:“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⑥平楚:謂從高處遠望,叢林樹梢齊平。⑦“怪竹枝”三句:白居易《竹枝詞》:“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⑧“猿鳥”句:白居易《竹枝詞》:“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暗鳥一時啼。”⑨津鼓:渡口報時的更鼓。
鑒賞
晁補之于紹圣四年(1097)坐黨籍貶監處州鹽酒稅,中途因遭母喪而奉柩還鄉,至元符二年(1099)年服除,改監信州(今江西上饒)鹽酒稅,是年六月赴任所,時年四十七。這首詞當是赴信州途中所作,玉溪即江西信江,一名上饒江,源出江西玉山縣懷玉山,此代指信州。
詞的上闋著重寫景。從所寫景物來看,作者當是站在行船之上。開篇幾句氣魄宏大,是作者佇立船頭遠眺所見。青山本是翠綠,此時卻因太陽已經西斜,山的正面無法受到陽光照射而呈現出現出一片“黯黯”的色調。作者在山腳下行船,抬頭仰望,幽幽的山色顯得雄渾而深厚。浩蕩的江水在腳下滾滾東流,載著作者去遙遠的彼方。此處“日暮”“東注”等詞有明顯的遲暮之感,孔子所謂“逝者如斯夫”,江水的流逝總會勾起人對歲月消逝的感慨。接著,作者的視線順著江流來到遠方水天相接處。“馀霞散綺”承首句“紅日暮”,“向煙波路”承次句“大江東注”,前后照應嚴密。天邊的紅霞此時正漸漸散開,如綺練一般美麗。作者又回頭眺望,見來路一片煙波茫茫。這一句本自崔顥《黃鶴樓》詩的末句“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時分回望來路,正含有“鄉關何處是”的無限感傷。于是下面便開始寫這種羈旅的鄉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中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二句,雖是寫景,實際上含有對朝廷的不滿,所謂“浮云能蔽日”乃是君主為讒言所蔽之意。晁補之此處化用李白詩句,正是暗含著這種意味。紹圣、元符間,元祐黨人被一貶再貶,正是因為新黨當權。作者慨嘆“長安遠,在何處”,這是對自身政治前途的迷惘。
隨著時間的`流逝,作者所見的景物也有了變化。“幾點漁燈小,迷近塢”寫江上隱約的幾點漁火,這微微的光亮反而讓原本就昏暗的天地變得更加迷離。漁船點燈說明時間已是夜晚,“一片客帆低,傍前浦”寫作者所在的客船也降下了船帆,緩緩馳入了船塢。這標志著詞人一天的行程已告結束。這四句詞全是寫景,不露一絲主觀感情,但讀者卻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凄涼與孤獨。
下闋是寫作者夜泊船塢時,在船內的所思所感。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曾說:“古人名換頭為過變,或藕斷絲連,或異軍突起,皆須令讀者耳目振動,方為佳制。”這首詞的換頭就達到了這種效果。“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二句總括一生,“覺阮途窮,歸心阻”二句抒寫悲懷,短短十六字,把上闋通過寫景積蓄、堆疊下的滿懷衷腸,傾吐一盡。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有“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句,感慨富家子弟養尊處優,而一般讀書人卻往往潦倒一生。究其根源正是政治的不清明,使得窮人子弟仕途受阻。東晉阮籍有極高的才華與志向,卻受到司馬氏集團的打壓,無法施展抱負,只能作“窮途之哭”。作者用這兩個典故來說明自己無法施展抱負的悲憤,暗中也控訴了當時政治的黑暗。接下來“斷魂素月”三句,由悲憤轉為凄涼。晁補之是山東人而貶官江西,與故鄉遠隔千里,此時對月懷人,怎能不勾起鄉愁。他朝故鄉的方向放眼望去,卻只能看到一片“平楚”,更添一份哀傷。
“怪竹枝歌”以下直至結尾,都是寫作者聽到的聲響。因時間是深夜,這些聲響便顯得尤其驚心。首先他聽到了悲涼哀怨的《竹枝歌》。唐代的劉禹錫、白居易等人都有對竹枝歌的描寫與模仿,他們的這些作品又大多抒發謫宦、羈旅之辛酸。因此晁補之此時聽到這種曲調,立刻就產生了同樣的辛酸哀怨之感。哀怨的《竹枝歌》結束時驚起了江邊的猿猴宿鳥,它們發出凄厲的鳴叫,這場景真有如夢魘般可怖。以上四句雖然都是化用白居易的《竹枝》詩,但讀來卻絲毫不覺陳舊因循,它們非常契合當時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結句寫渡口的鼓聲。作者在船艙中守著蠟燭一夜未眠,“燭暗”說明蠟燭即將燃盡,暗指天已將曉。“津鼓”是報時的鼓聲,此時的鼓聲是催促客船準備起行。詞的上闋以客船下帆,停泊在渡口作結,預示一天行程的結束,下闋以渡口起船的鼓聲作結,預示又一天行程的開始。這一個結束一個開始,寫盡了旅途的漫長、艱苦與辛酸。(姚蘇杰)
集評
清《萬樹:“此調多三字句,最為凄咽……至于‘幾點’八字,即后‘猿鳥’八字;‘一片’八字,即后‘燭暗’八字,極為整齊。且上句‘近’字、‘島’字用仄聲,下句‘前’字、‘津’字用平聲,正抑揚可愛處。如此對仗,極易考證。”(《詞律》卷一六)
鏈接 宋代稅務機構的構成和變遷。宋代的財稅機構由中央財賦稅收機構和財稅機構組成。北宋初期,中央政府設置“三司使”(戶部、鹽鐵、度支合稱)總管全國的財賦,它們的具體職能詳見下表。宋神宗在元豐(1078—1085)年間對這一制度進行了改制,罷除三司,將三司職權的大部分轉歸尚書省的戶部掌管,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使用至宋王朝滅亡。宋代的地方財稅制度,在宋初時多承唐制,郡級稅務機構多隨事設官,掌管茶、酒、市舶等征稅;縣級賦稅由縣令總掌鄉制。到宋神宗元豐改制,以甲頭負責督促輸賦稅及苗、役之事。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06-20
經典誦讀宋詞原文及賞析08-18
經典的宋詞原文及賞析集錦[15篇]06-20
宋詞《千秋歲》原文及賞析12-16
經典宋詞賞析03-11
經典宋詞賞析05-20
宋詞賞析06-07
宋詞《釵頭鳳》賞析06-25
《春日》宋詞賞析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