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沁園春·雪》原文及賞析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的詩詞名篇,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樓縣留村創作。1945年10月,毛澤東遠赴重慶談判,將詩作抄錄送給詩人柳亞子,隨后刊登在重慶各大報紙,廣為流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沁園春·雪》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沁園春·雪》原文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賞析:
《沁園春·雪》分上下闋。上闋因雪起興,借雪景抒寫情懷。起筆不凡,“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不先寫“雪”字,而首推“北國風光”,不僅突出了詩人對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獨到優雅,可以冠結全篇。接著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大雪覆蓋了一切,黃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動貌,無邊無際的茫茫雪景。這里“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凸現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可謂靜中寫動,披滿白雪、連綿起伏的群山,像銀蛇舞動,而白雪皚皚的高原丘陵地帶,像蠟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與低垂的冬雪云天相連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來“欲與天公試比高”之句。“銀蛇”“蠟象”兩個生動比喻,賦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動中見靜的藝術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一個“紅裝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詞的意境。
上闋描寫乍暖還寒的北國雪景,展現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
前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對雪景的大筆鋪陳。“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也正是中國的形象。“長城內外”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此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運用了動態描寫,表現了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寫的是虛景,與前十句寫眼前的實景形成對比,想像雪后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后的景象則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贊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下闋由毛澤東主席對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并引出秦皇漢武等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作者偉大的抱負及胸懷。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可謂承上啟下,將全詞連接得天衣無縫。“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
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統一天下而奮斗。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斗,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和衰落的經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并揭示了為之奮斗的動機。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于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之意。“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畫龍點睛之妙。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來帶領。“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這震撼千古的結語,發出了超越歷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壯志。那一刻思接千載,那一刻洞悉未來,那一刻豪情萬丈,那一刻傲視古今。
《沁園春·雪》突出體現了毛澤東詞風的雄健、大氣。作為領袖毛澤東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負,與廣闊雄奇的北國雪景發生同構,作者目接“千里”“萬里”,“欲與天公試比高”;視通幾千年,指點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闊豪放、氣勢磅礴的風格。
全詞用字遣詞,設喻用典,明快有力,揮灑自如,辭義暢達,一瀉千里。毛澤東講究詞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詞合律入韻,似無意而為之。雖屬舊體卻給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單是從詞境中表達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達系統的詞語,鮮活生動,凝練通俗,易誦易唱易記。
翻譯:
北方的風光,千里冰封凍,萬里雪花飄。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艷艷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注釋:
1、北國:該詞源于中國古代的分裂時期,如宋稱遼、金為北國,東晉稱十六國等為北國,南北朝時代南方的各朝代稱在北方與之對抗的各朝代為北國等。毛澤東詩中的“北國”使人在不覺中產生出一種我國疆土廣大的民族自豪感。
2、雪:這首詞作于紅一方面軍一九三六年二月由陜北準備東渡黃河進入山西省西部的時候。作者在一九四五年十月七日給柳亞子信中說,這首詞作于“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
3、惟:只。
4、馀:剩下。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書法作品中寫作“馀”,以此為準。
5、莽莽:無邊無際。
6、大河上下:大河,指黃河。大河上下,猶言整條黃河。
7、頓失滔滔:(黃河)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描寫黃河水結冰的景象。
8、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群山好像(一條條)銀蛇在舞動。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蠟象,白色的象。
9、天公:指天,即命運。
10、須:等到;需要。
11、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和白雪交相輝映的壯麗景色。紅裝,原指婦女的艷裝,這里指紅日為大地披上了紅裝。素裹,原指婦女的淡裝,這里指皚皚白雪覆蓋著大地。
12、分外妖嬈:格外婀娜多姿。
13、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里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14、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創業皇帝。
15、漢武: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16、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17、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
18、宋祖: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宋朝的創業皇帝。
19、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
20、一代天驕:指可以稱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鐵木真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于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21、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 俱,都。
22、數風流人物:稱得上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數,數得著、稱得上的意思。
創作背景
1935年11月間,中央紅軍、陜北紅軍和鄂豫皖北上紅軍勝利會師;12月9日,北京爆發了“一二·九”運動,中國共產黨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口號,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進入一個新時代。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新的歷史任務,毛澤東寫下了這首詞。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還有一種說法,1936年,毛澤東率領紅軍渡黃河東征,從山西省石樓縣第一次踏上了山西的土地,并在石樓縣留村寫下了《沁園春·雪》。《沁園春·雪》是構思于渡河期間,寫成于石樓境內。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遺體在北京天安門水晶棺內。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思想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主要著作《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毛澤東詩詞》(共43首)。
沁園春·雪教案
【教學目標】
1.誦讀這首詞,感受其音樂美和意境美。掌握本詞中寫景、議論與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學生能準確指出本詞中運用的修辭手法。
3.感受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及其作為領袖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吟誦、品味這首詞,感悟、體察詞作的意蘊和意境。
2.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詞作中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去正確而充分地理解詞作所包含的深刻內容和強烈感情,品味生動、形象、凝練的語言。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熟讀并背誦本詞,深入感受詞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本詞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品味本詞準確、凝練的詞語。
3.感受作者的豪邁情懷,激發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教師提示:用同學們學習過的毛澤東的詞《卜算子·詠梅》來告訴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偉人毛澤東的另一首詞。(出示課件1)
教師引導:四季,是我們寫作的永不變更的話題,風花雪月是我們歌詠的對象,在我們課本中有許多寫雪的詩詞文。(出示課件2、3)
教師引出新課,順勢寫出課題:
1沁園春·雪(出示課件4)
二、自主學習,成果展示
1.學生查閱文本修改資料,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了解文題
教師要求:布置預習這首詞,了解詞牌、詞目的含義,在課上交流。
預設:教師點撥指正。(出示課件6)
“沁園春”是詞牌名。“沁園”相傳是東漢明帝的女兒沁水公主的園林,曾被外戚竇憲奪取,后文人作詩詠其事,調名由此而來。“雪”是這首詞的題目,揭示了所寫的內容。
毛澤東一生寫過不少詩詞,其中我們熟悉的用“沁園春”填詞的《沁園春·長沙》。
(2)走近作者
教師以課件展示形式,補充學生預習,查閱有關作者資料的不足。(出示課件7)
(3)寫作背景
教師講解:教師出示課件,講解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為后面同學們理解本次內容做準備。(出示課件8)
2.預習檢查,夯實基礎。
(1)讀一讀生字詞。(出示課件9)
教師提示:注意“分外”中的“分”的讀音,是多音字;“成吉思汗”中的“漢”也是多音字,注意在少數民族首領稱呼中的讀音。
(2)分一分多音字。(出示課件10)
教師提示:要求學生注意在不同語境、詞語中同一個詞語的不同讀音,即語境辨讀音。
(3)辨一辨形近字。(出示課件11)
教師提醒:要求學生根據讀音不同,寫出不同的字形。
(4)解一解詞語。(出示課件12、13、14)
教師提示:我們在解釋詞語的意思時,除了查閱工具書,好可以根據文本語境推斷、解釋詞語意思。
注意:“妖嬈”與“妖艷”的區別,兩個詞都有“美麗”的意思;“妖嬈”指嬌艷美好;嫵媚多姿。既可形容人,也可形容景。多用于書面語。“妖艷”指艷麗而不莊重。多含貶義。
三、新課學習,整體感知
1.利用多媒體手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停頓、重音、語氣、語調。(出示課件16、17、18、19)
2.教師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結合詞語注釋,用自己的話概括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內容。
教師:要求同學們同桌之間討論,然后歸納,教師做適當的點撥提示。
教師點撥:向同學們介紹什么是詞的上下闋,詞是怎樣分配片段的相關知識,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對詞的上下闋內容進行歸納。
預設:(出示課件20)
上闋:描繪北國雪景,展現山河壯麗。
下闋:評價歷代英雄,抒發作者抱負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深入文本,領略了北國之雪的風姿,欣賞詞作的語言魅力和藝術特色。
2.感受到了作者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教學過程】
一、回顧上課,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識記了生字、詞語,疏通了詞的大意,了解了詞的結構層次,對這首詞有了初步的認識。
這節課就讓我們進一步感受一下一代偉人毛澤東的英雄氣魄吧。
二、新課學習,精讀細研
(一)學習上闋寫景
教師要求學生再次朗讀上闋,思考上闋是怎樣寫景的,所寫景物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上闋分幾層意思?請理出寫景順序。?
教師引導:這首詞寫景非常講究順序,同學們朗讀后分析,可以根據寫景層次分析歸納。
預設:(出示課件23)
第一層:(1—3句)概括描寫北國的壯麗雪景。
第二層:(4—10句)具體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河山的壯麗。
第三層:(11—13句)想象描寫,描繪雪后天晴的壯麗景象。
2.第一層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了解本詞描寫雪景的角度及雪景特點。)
教師:哪一句是總領句?同學們思考后回答。
預設:北國風光。
教師:第一層描寫雪景是如何動靜結合的?首先找到描寫雪景的句子,再作分析。
預設: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教師:你們找的對,“千里冰封”一句從“靜態”的角度寫,“萬里雪飄”從“動態”的角度寫,兩句寫法為動靜結合。
預設:(出示課件24)
3.第二層對雪景的描述由哪個詞領起?有什么效果?
教師提示:同學們,我們學習過曹操的《觀滄海》,全詩圍繞一個“觀”字展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這首詞圍繞哪個詞或字展開,或由哪個詞領起這首詞?
教師:同學們,再次朗讀這首詞,分析討論一下。
預設:我認為是“雪”,本文無論題目,還是上闋都是圍繞雪在寫或展開的。
學生:熱烈討論,提出不同的看法與答案。
教師追問:你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大部分認為是“望”,我也認為是“望”字。觀點一致了,我們再交流下一個問題,這個字有什么表達效果?
學生討論分析后回答:
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也有很大的想象成分,顯示了詩人豪邁的意興。
教師指正:(出示課件25)
4.“望”字之后,作者寫到了哪些景觀?從用詞、修辭和寫法的角度進行賞析。
教師:“望”字是這首詞語的統領。(出示課件26、27)
教師追問:“望”字之后,作者有寫到了哪些景觀?同學們分析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后搶答。)
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教師:同學們,我們從用詞、修辭和寫法的角度對這些詞句進行賞析。
教師:“惟余莽莽”中的“惟余”一詞有作用?
預設: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
教師:“頓失滔滔”一句中的“頓失”一詞有什么表達效果?同學們結合詞境分析一下。
預設1:立刻失去。
預設2:沒有感覺到,已經失去。
預設3: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滔滔的雄壯氣勢。
教師:“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這四句從什么角度、寫了什么內容?
學生朗讀這四句詞句,討論分析。
預設:從視覺角度,突出了冰封雪飄的北國風光氣象之奇偉雄渾。
教師追問:“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兩句從修辭和寫法的角度對這兩句進行賞析一下。同學們可以分組討論分析一下,再歸納回答。
學生1搶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修辭手法,顯得格外活潑奔放。
學生2搶答:這兩句用“化靜為動”角度寫景。
……
教師:“欲與天公試比高”呢?同學們可以結合上面的幾句來分析回答。
預設: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
5.第三層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三句的意境。(出示課件28)
教師:同學們,第三層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
教師補充:什么是虛寫?什么是實寫?
虛寫則是通過感受,想象,對比,映襯等手法間接渲染,側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實寫就是直接描述事實,正面表現人物,它可以給文章增添現實感和逼真感。
預設:“須”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教師:哪位同學可以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這三句的意境。同學們注意,描述的語句要通順、連貫、詩意。
學生在課堂用5分鐘寫作,然后展示。
教師指正:
等到雪后天晴,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蒼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艷美好!
6.上闋通過寫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出示課件29)
教師:同學們,“一切景語皆情語”,即寫景是為了抒情,這首詞的上闋寫景,我們共同分析一下其中蘊含著怎樣的情感。
要求學生再讀這首詞的上闋,然后討論分析。
教師指正:
作者先總寫了北國雪景,然后具體描寫長城、大河、山、原等雪中景物,最后描寫想象中雪后天晴的美麗景色,虛實結合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贊美之情。
教師總結:(出示課件30)
(二)學習下闋抒情
教師要求學生大聲朗讀下闋,想想作者是怎樣由景過渡到情的,又是怎樣展開議論的,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1.下闋分幾層意思?(出示課件32)
教師:同學們,先大聲朗讀這首詞的下闋,再分層次,然后歸納每層的層意。
學生1回答:第一層:(14、15句)承上啟下,由上文的寫景過渡到下文的議論。
學生2回答:第二層:(16—22句)具體評價五位帝王。
學生3回答:第三層:(23—25句)總結,歌頌無產階級當代英雄。
2.上闋寫景,下闋議論、抒情,作者是怎樣把這兩部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出示課件33)
教師:同學們討論一下這首詞上下闋是如何過渡的,一定要聯系上下闋內容來分析回答。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學生1回答:“江山如此多嬌”一句,承接上文,總括上闋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
學生2回答:“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引出下文,“引”作為領字,引出下闋對歷代英雄對了評論。
3.第一層中的“引”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們有什么共性?(出示課件34、35)
教師提問:我們知道這首詞中提到許多英雄人物,第一層中“引”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我們仔細找一下,然后回答。
學生甲搶答:秦始皇、漢武帝。
學生乙搶答:唐太宗、宋太祖。
教師:哪個同學,可以具體說一下,即補充一下或說完整。
學生丙搶答: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教師:同學們,你們在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發現什么共性?思考一下,然后分析歸納。
預設1: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人物。
預設2:他們都有雄才大略。
預設3:他們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過巨大影響。
……
教師:同學們,上面都是對歷史人物正面的共性的歸納,下面能不能對他們做另一方面或欠缺的共性的歸納。
學生甲搶答:他們都忽視文治。
教師:你的回答很有道理,下面分析一下“略輸”“稍遜”與“只識”三個詞語的程度的輕重,你們可以根據詞的內容來回答。
預設:“略輸”“稍遜”與“只識”,“只識”的否定程度大于前兩個。
4.第二層中作者用哪個詞對五位帝王作了總體評價?說說這個詞所包含的感情。(出示課件36)
教師:同學們在此中找一下哪個詞對五位帝王作了總體評價?
預設:我認為是“惜”字,這一字寓意深刻。
教師提問:這個詞所包含的感情有哪些?同學們再讀這首詞的下闋,分析回答。同學們分組討論,如何搶答。
學生甲搶答:“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有雄才大略,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
學生乙搶答:“惜”中含貶。在贊揚他們長于武功的同時,委婉指出他們短于文治(略輸、稍遜、只識)。
學生丙搶答:“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人,而是蘊含著無產階級后來居上豪邁氣概及超越歷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5.如何理解第三層?
教師提問:請你說說“俱往矣”一句的隱含意思?
學生回答:把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和歷代帝王的英雄歷史一筆帶過,旨在突出今天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三個字結束評古,氣勢逼人。點明全詞的主題。
教師提問:那么,“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呢?同學們討論一下回答。
學生回答:“數風流人物”指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新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于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作者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6.結合全詞及當今時代,說說“風流人物”的內涵。
教師:同學們,在此我們已經學習完了詞的闋內容,上面提到的“風流人物”,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其內涵是什么?
學生同桌之間一起探討,教師最后指正。(出示課件40)
教師小結:(出示課件38、39)
三、課堂小結
1.這首詞我們已經學習完了,下面請你們概括歸納一下主題。(出示課件41)
教師:要求一至兩名學生歸納,最后教師指正。
預設:《沁園春·雪》是毛澤東主席的名篇,分上下兩闋。上闋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闋由祖國山河的壯麗而感嘆,縱論歷代英雄人物,抒發偉大抱負。
2.同學們,通過這首詞的學習,我們有著怎樣的感悟呢?(出示課件42)
師生共同討論,最后教師指正。
預設1: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啊,中華大地,英才輩出。我們要放眼未來,努力學習,成為新時代維護祖國尊嚴和建設強大祖國的“風流人物”。
預設2:
品讀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我們感受到的是他要創造偉大業績的英雄氣概,他堅定的信念、遠大的抱負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奮發向上、積極進取。
四、明晰寫法,體會特色
教師引導學生再讀這首詞,師生共同歸納本詞寫作特色。
1.教師:同學們可以從本詞寫作手法方面去討論一下。(出示課件43)
教師指正:動靜結合,虛實相映。
靜景如“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動景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些是實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是虛景。這樣動靜結合,虛實相映,描寫出了北國壯麗的風光,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2.教師:同學們從修辭手法運用角度探討一下。(出示課件44)
教師指正: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預設1:比喻、對偶: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把群山比喻成一條條銀蛇在舞動,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許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動感的美。
預設2:擬人:“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個“欲”字把“山”“原”擬人化,生動地寫出它們雄心勃勃的精神風貌和昂揚奮發的氣概。
預設3:借代:“文采”“風騷”本指的是辭藻、才華,這里指的是廣義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彎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
3.同學們,我們再從表達方式方面去考慮一下。(出示課件45)
教師指正: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這是一首雄壯的抒情詞作。上闋寫景,氣勢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河山的豪情。下闋議論,由評論歷史人物轉到歌頌當代無產階級英雄,抒發作者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于一爐,使主題鮮明突出,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效果。
五、課堂檢測,當堂反饋(出示課件47、48、49)
要求學生當堂做完下列題目,師生再共同訂正,看看還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教師及時要求學生鞏固。
六、知識遷移,拓展延伸
1.請同學們下面讀一下柳宗元的《江雪》,回答后面的問題。(出示課件50)
教師: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寫過的這首《江雪》,言簡意深。請同學們思考分析,這首詩與《沁園春·雪》在感情基調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出示課件51)
教師指正:柳宗元因參加革新運動失敗而遭貶,他的政治思想和遠大抱負不能實現,內心的苦惱與憤懣反映在詩中,就是那個卓爾不群、孤芳自賞、“獨釣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這種差別,主要是由于作者所處的時代、境遇,特別是胸懷的闊狹造成的。
2.下面在請同學們讀毛澤東的另外一首詞《沁園春·長沙》,思考回答后面的問題。(出示課件52)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題目,然后同桌互相訂正,最后教師指正。
沁園春·長沙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1)體會作者在詞中抒發的思想感情,感受《沁園春·雪》和《沁園春·長沙》的共同之處。(出示課件53)
(2)當年《沁園春·長沙》中作者提出的“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在《沁園春·雪》中是否有了回答?(出示課件54)
七、課后鞏固,布置作業(出示課件55)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首詞。
2.搜集并背誦毛澤東詩詞。(至少三首)
附錄:板書設計(出示課件46)
【教學反思】
本課設計兩課時,教學的重點是品味詩詞,感受詞的意蘊和意境。第一課時以品讀課文為主,并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剖析;第二課時引導學生從遣詞造句、寫作特色等方面對課文進行再次欣賞。看上去好像與第一課時有點重復,其實是從另一角度對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整節課看是以感受作者為主,但是每一步都離不開對詩詞的理解。拓展延伸的比較閱讀也是結合作者的詩詞作品來進行的。這樣,學生在對偉人毛澤東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的同時,品讀了許多詩詞,對于要學習從詩詞的語言中來賞析詩詞這一點.學生進行了有效的訓練。本課設計對本詞藝術特色的賞析沒有充分展開,對學生更高審美能力的培養還不到位。
【課后預習】
1.利用工具書和課本注釋對第2課《周總理,你在哪里》的重點字詞的音形義進行疏通,掃清學習本課障礙。
2.請同學們課后聽《周總理,你在哪里》示范朗讀,用心感受,并用文中的詞語概括詩歌的感情基調。
【《沁園春·雪》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沁園春·雪賞析03-26
近現代詩詞《沁園春·雪》原文、譯文及賞析04-14
《雪賦》原文及賞析06-16
《江雪》的原文及賞析06-25
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原文賞析08-24
古詩《江雪》的原文賞析10-14
《江雪》柳宗元原文及賞析03-15
暮雪吟原文翻譯賞析02-01
江雪古詩原文賞析翻譯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