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寫的宋詞 推薦度:
- 蘇軾的宋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蘇軾的宋詞(精選15篇)
蘇軾的宋詞1
作品原文
浣溪沙
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其一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黃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歸家說與采桑姑。
其二
旋抹紅妝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籬門。相挨踏破茜羅裙。
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道逢醉叟臥黃昏。
其三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其四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其五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作品注釋
1、浣溪沙:詞牌名。
2、徐門:一作“徐州”。
3、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指石潭的水與泗水相通,水的漲落清濁常常是一致的。
4、烏:烏鴉。
5、黃童:黃發兒童;白叟:白發老人;睢盱:喜悅高興的樣子。
6、麋鹿:鹿類的一種。
7、猿猱:猿類的一種。
8、旋:立即;使君:詞人自稱。
9、棘籬:以荊棘圍成的籬笆。
10、茜:茜草,此處指代紅色;羅裙:絲綢裙子。
11、收麥社:麥子收過之后舉行的祭神謝恩的活動。
12、烏鳶:烏鴉、老鷹;賽神:用儀仗鼓樂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動,稱之為塞神。
13、檾(qǐng):同“苘”。
14、絡絲娘:本為蟲名,此處代指繅絲的婦女。
15、垂白:鬢發將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莖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處指以藜莖制成的手杖。
16、捋青: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用麥子制成的干糧;軟:飽之意。
17、簌簌:紛紛下落的樣子。
18、繅車:繅絲的紡車,也作“繰車”。
19、牛衣: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20、欲:想要。
21、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
22、野人:農夫。
23、平莎(suō):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24、耦耕(ǒu gēng):兩個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處泛指耕作。
25、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種香草。
26、使君:詞人自稱;元:原之意。
作品譯文
其一
陽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紅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見魚兒游,潭四周樹木濃密可藏烏鴉,兒童和老人喜悅地聚觀謝雨盛會。
常到潭邊飲水的麋鹿突然逢人驚恐地逃避,猿猱聽到鼓聲不用呼叫而自來。這樣的盛況回家應告訴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其二
村姑們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門首看路過謝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擠著棘籬門往外探望。你推我擠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村民們老幼相扶相攜到打麥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來烏鳶在村頭盤旋不去。黃昏時在路上遇到一個醉倒的老人。
其三
村外的層層麻葉因雨的滋潤而泛著光澤,村內處處飄散著煮繭的清香。不時聽到籬笆邊傳來繅絲女子悅耳的談笑聲。
須發將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新麥搗成粉末用來果腹。我關切地詢問老翁:豆類作物何時能成熟?
其四
簌簌棗花飄落在行人的衣巾上,家家戶戶傳出軋軋的繅車聲。身穿粗布衣的老漢在古柳下叫賣黃瓜。
酒醉人困路途長遠懨懨欲睡,太陽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便隨意敲開一戶農家討茶解渴。
其五
柔軟的青草和整齊的莎草經過雨洗后顯得碧綠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騎馬不會揚起灰塵。不知何時才能抽身歸田?
春日和暖桑麻欣欣向榮,閃爍著猶如水潑過一樣的光輝;一陣暖風帶著蒿艾的熏香撲鼻而來。我雖為使君原是農夫出身
創作背景
這組詞是蘇軾43歲(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當年初夏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作品鑒賞
第一首(照日深紅暖見魚)寫謝雨路上所見之景:麗日、碧溪、游魚、樹木、黃童、白叟、麋鹿、猿猱,一景一句,恰似電影鏡頭,連續將客觀景物一個個展現在讀者面前。
“照日深紅暖見魚”,深紅溫暖的夕陽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紅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魚兒歡快游玩,清晰可見,染紅了的潭水、歡快游動的魚兒都是春旱過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詞人雖未點出春旱之時的情景,但讀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魚兒無處尋覓,這樣的前后對比之中、溫馨的畫面之中隱含了詞人欣喜的心態。“連溪綠暗晚藏烏”,沿著石潭向四處望去,看見成陰的綠樹接連一片,而深藏其中的烏鵲發出鳴噪的聲響,動靜結合,更顯幽靜。“黃童白叟聚睢盱”,以黃童、白叟代稱所有聚集的人群,詞人看到他們都呈現出喜悅興奮的神態。上片中紅、綠、黃、白等色彩和諧搭配,動景、靜景巧妙結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運筆靈動、構思精巧。
“麋鹿逢人雖未慣,猿猱聞鼓不須呼”,麋鹿在突然之間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頓覺不習慣,有一種驚慌之感,而猿猱卻一聽到喧天的喜慶鼓聲不招自來,極度興奮,這一對比的描寫情趣盎然。以動物的反映間接寫出石潭謝雨的歡鬧情景,不著一字,而風流自現,可謂神筆。“歸家說與采桑姑”,結尾由實轉虛,筆法靈活,詞人想象這些觀看長官親自謝雨而歡喜異常、激動難耐的在場者,歸家之后一定會把謝雨之時的歡騰景象向采桑姑細細說與。
在這首小詞之中,詞人絲毫沒有描寫自己的心境,但透過詞人所見、所聞、所想的一切,讀者自可體會詞人無比興奮之情,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第二首(旋抹紅妝看使君)寫一群天真活潑的農村姑娘三五成群站在家門口看望使君的情景和農民豐收后祭祀神靈的歡樂情景。
上片主要是描寫農村中的姑娘速上紅妝、爭相觀看使君的場景,十分生動有趣。“旋抹紅妝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紅妝趕去觀看路過的使君。一個旋字寫出了鄉村姑娘的特色,她們不會像富家深閨中的女子那樣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抹上紅妝顯示出愛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寫出了她們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籬門”,姑娘們三三五五地擠在棘籬門前,你推我、我推你,爭相搶看遠道而來的使君,她們活潑、自然的神態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羅裙”,在這種推擠之中,甚至踩破了她們紅色的羅裙,讀者可以想象簇擁中的她們因羅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雜亂尖叫聲、打鬧聲,場面感十足,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看見她們歡喜又含羞的笑臉,聽到她們嬌柔的歡鬧。
下片轉而主要描寫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攜收麥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攜到土地祠祭祀神靈,真誠感謝上天大將甘霖,老幼扶攜可見盛況空前。“烏鳶翔舞賽神村”,人們以豐富的酒食酬謝神靈,而引來了無數饞嘴的烏鳶,它們在村頭飛翔盤旋,久久不肯離去,詞人不直接描寫酒食的豐盛,卻以烏鳶翔舞的場景進行側面烘托,筆法婉曲而又恰到好處地予以表現。“道逢醉叟臥黃昏”,詞人和百姓共同宴飲、狂歡之后,在歸途中看見一個老人醉臥于道旁,仿佛是不經意之筆卻實為匠心,以這一特寫的鏡頭反映出普村同慶、普村同歡的情景,韻味無窮。
第三首(麻葉層層檾葉光)從側面反映初夏時節農村的生活情趣:煮蠶香、絡絲娘嬌語、白發老翁捋新麥等。
“麻葉層層檾葉光”,麻葉一層一層地密密麻麻地鋪著,而且一層一層的麻葉都泛著光澤,麻葉、檾葉互文見義,層層二字可見麻葉的繁茂,光字又寫出了檾葉的光滑滋潤,此處雖然未寫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層層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葉,讀者就可以知道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約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謝雨之意。誰家煮繭一村香?詞人一進入村莊,便聞到彌漫著的煮繭香味,禁不住好奇地問詢一聲:此時是誰家正在煮繭?行文更顯變化搖曳之美,毫無板滯之感。“一村香”三字寫盡了香氣濃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籬嬌語絡絲娘,循著香氣望去,便聽見繅絲的婦女在隔著籬笆嬌語交談、輕聲歡笑,場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繅絲女比喻成聲音動聽的絡絲娘,更見其聲音的嬌軟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麨軟饑腸”,詞人看見一位老翁須發垂白,手扶藜杖,抬著那迷離朦朧的雙眼,從未全熟的麥穗上捋下麥粒,希望能夠搗碎之后做成干糧充饑。垂白、杖藜、醉眼三個詞從不同的方面刻畫出老翁的年邁老態,而如此年老可憐的老人還得捋青搗麨可見這一場過去了的春旱曾給百姓造成的災難之重。“問言豆葉幾時黃?”詞人見后,忍不住地上前關切地問道:葉黃豆熟之時還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說:甘霖之后的新一輪的豐收還要多長時間呢?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對老翁的一種安慰。關切之心、愛民之意躍然紙上。
第四首(簌簌衣巾落棗花)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帶著讀者走近一個風光優美、民風淳樸、農事忙碌的鄉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簌簌衣巾落棗花”,棗花紛紛飄舞,飛落在詞人的衣巾之上,詞人甚至聽到了它們飄落之時的簌簌聲,細小輕微的棗花輕輕墜落的聲音,詞人都能聽到,足見詞人此時心境的澄澈、歡欣與陶醉。“村南村北響繅車”,除了那細微的花落聲響,詞人還聽到那響徹村南村北的繅車之聲,繅車之聲喧騰便是蠶鄉豐收的象征,作為此地長官的詞人聽到這豐收的聲音,自然也是內心雀躍。“牛衣古柳賣黃瓜”,遠方傳來一陣陣的吆喝聲,詞人尋聲望去,原來是陰涼的'古柳之下正有農人在賣著黃瓜,這黃瓜也是甘霖之后豐收的果實。詞人聽著那簌簌的棗花聲、響騰的繅車聲、賣瓜的吆喝聲,雖未寫聽到這一切之后詞人的感受,但讀者可以想象此時的詞人內心一定涌起了無盡的喜悅,正所謂“不著一字,盡顯風流”。
下片之中詞人的筆墨集中描寫日高之下趕路的行人。“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從上片之中的棗花墜落、繰車繅絲、黃瓜成熟等事項中,可知此時正值初夏,而大麥等農作物也已然登場。在這炎炎的夏日,也許這位行人正趕往麥地勞作,此時驕陽正炙烤著大地,而有路途遙遠,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暢飲涼茶,路途的艱辛、行人的勞苦躍然紙上。“敲門試問野人家”,干渴難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門試問,看能否乞漿借茶,詞作到此戛然而止,農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敘述,詞雖止卻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與韻味。
第五首(軟草平莎過雨新)寫雨后農村風光春色和雨后感受,抒發作者的欣喜之情,表達了歸田退隱的思想。
“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雨過之后,空氣更加清爽新鮮,小草平莎更加柔軟嫩綠、搖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滿一層輕沙,卻潔凈無塵,馬兒歡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詞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環境的清新、舒適便是詞人歡快、舒暢的情感反映,軟、輕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寫,也是詞人舒爽、輕快的內心再現。“何時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這樣美妙的環境中,詞人不禁懷想,何時能夠耦耕田畝、歸隱田園,這其中既有詞人對于農村田園的熱愛之情,也暗含了詞人因游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隱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太陽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著翠綠的光澤,動人眼目;微風從蒿艾中吹拂而過,蒿艾散發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這兩句對仗極為工整,描摹之景也極為美妙,“暖”字給人的心窩帶來無盡的溫馨,“光似潑”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盡致,氣如薰帶來襲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時收拾耦耕身?”相互照應,而意思則更進一層,上片只是說渴望歸來,而此句中詞人深深感嘆,原來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雋永地收束全篇,給人意猶未盡之感。
這五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艷辭,不采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它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辛棄疾的農村詞便直受到蘇軾詞的影響。
這些詞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些在中國詞史上蘇軾是第一個卓有成績的。同時,在藝術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況下的景。抒發此時此地的情。善于運用平常的景表現樸素而又豐富深厚的情。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
詞牌簡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宋詞2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的宋詞3
和陶飲酒二十首
[宋]蘇軾
醉中雖可樂,猶是生滅境。
云何得此身,不醉亦不醒。
癡如景升牛,莫保尻與領。
黠如東郭{左俊去亻右免},束縛作毛穎。
乃知嵇叔夜,非坐虎文炳。
和陶飲酒二十首
[宋]蘇軾
我家小馮君,天性頗醇至。
清坐不飲酒,而能容我醉。
歸休要相依,謝病當以次。
豈知山林士,骯臟乃爾貴。
乞身當念早,過是恐少味。
和陶飲酒二十首
[宋]蘇軾
去鄉三十年,風雨荒舊宅。
惟存一束書,寄食無定跡。
每用愧淵明,尚取禾三百。
頎然六男子,粗可傳清白。
於吾豈不多,何事復嘆息。
和陶飲酒二十首
[宋]蘇軾
嘵嘵六男子,弦誦各一經。
復生五丈夫,戢戢丁欲成。
歸田了門戶,與國充踐更。
普兒初學語,玉骨開天庭。
淮老如鶴雛,破殼已長鳴。
舉酒屬千里,一歡愧凡情。
和陶飲酒二十首
[宋]蘇軾
淮海雖故楚,無復輕揚風。
齋廚圣賢雜,無事時一中。
誰言大道遠,正賴三杯通。
使君不夕坐,衙門散刀弓。
和陶飲酒二十首
[宋]蘇軾
何人筑東臺,一郡坐可得。
亭亭古浮圖,獨立表眾惑。
蕪城閱興廢,雷塘幾開塞。
明年起華堂,置酒吊亡國。
無令竹西路,歌吹久寂默。
和陶飲酒二十首
[宋]蘇軾
晁子天麒麟,結交未及仕。
高才固難及,雅志或類已。
各懷伯業能,共有丘明恥。
歌呼時就君,指我醉鄉里。
吳公門下客,賈誼獨見紀。
請作鵩鳥賦,我亦得坎止。
行樂當及時,綠發不可恃。
和陶飲酒二十首
[宋]蘇軾
蓋公偶談道,齊相獨識真。
頹然不事事,客至先飲醇。
當時劉項罷,四海瘡痍新。
三杯洗戰國,一斗消強秦。
寂寞千載後,陽公嗣前塵。
醉臥客懷中,言笑徒多勤。
我時閱舊史,獨與三人親。
未暇餐脫粟,苦心學平津。
草書亦何用,醉墨淋衣巾。
一揮三十幅,持去聽坐人。
山村五絕
[宋]蘇軾
煙雨蒙蒙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令黃犢無人佩,布谷何勞也勸耕。
山村五絕
[宋]蘇軾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蘇軾的宋詞4
月下吟詩,淡淡月光,散入珠簾,詩墨縱橫,酒香四溢,水調歌頭,流唱千古。
蘇軾,一代文豪,鑄就了一個不朽的神話。宋詞的奔放豪邁,宋詞的凄凄美美,不斷發展,百代流芳,含著月色,蕩漾開去。一圈,一圈,又一圈……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舉起酒杯,忘卻了世俗的憂愁,忘卻了功名的糾結,只是輕身對月,嘴角呢喃,一心憂腸,只待月容;一身輕松,只待月解。“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身處大宋高位,卻無奈兩鬢斑白,“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渴望盡自己所能為國效力,卻恐官場污濁,內心煩憂。“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無奈月高心寒,放下心胸,愿做地方官為民效力。
美哉,壯哉!蘇軾的豁達,為宋詞添上絕美的筆墨,無論暑去冬來,詞香依舊,如燈映路,引領著宋詞的繁榮和昌盛,壯大和弘揚。蘇軾孤身處于官場也有其氣魄和胸襟,以民之樂為樂,不為世俗困擾。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映當空,繁星萬點,漫入帷帳,照看思鄉思親之人,何能入睡?“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放下心念,不可怪月,月既無情,只有寄托思念。“人有悲觀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之情托于月,月影人影共徘徊,無可奈月,自古如此,只能企月而思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歲歲平安,人人相思,共攬明月,雖遙隔千里卻可睹月思人。只希冀兄弟二人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覽中秋月。
樂哉,奇哉!短短的宋詞寄托了蘇軾別樣的情感,無恐明月遠隔無情,只愿借月思子由,僅此而已,僅此足矣。樂觀的心境讓我們感嘆,開闊的胸襟引發后人的聯想,不可因遠隔而悲觀、失落,應在別離中淡然。
悠悠歲月,重拾月下的筆香墨痕,宋詞的`繁榮,蘇軾功不可沒。他如一盞月夜下清幽的燭光,映著宋詞,映看酒影月色,映著故人遠親,映著悠然的歷史,一路悠悠走來,還散發著墨香,漾著輕輕揚起的馬蹄,和著宋詞,為我們帶來遙遠的思緒,淡然、寧靜。
燈光微微,燭火蒙蒙,穿越著亙古的幽情。看,蘇軾輕吟著宋詞,緩緩走來。他在黑夜中閃亮,把光輝照進了頁頁汗青。
蘇軾的宋詞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宋]蘇軾
獻花游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
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宋]蘇軾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宋]蘇軾
天欲雪,云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
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
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
道人之居在何許?寶云山前路盤紆。
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
紙窗竹屋深自暖,擁褐坐睡依團蒲。
天寒路遠愁仆夫,整駕催歸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
茲游淡薄歡有余,到家恍如夢蘧蘧。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
戲子由
[宋]蘇軾
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
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
斜風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従飽死笑方朔,肯為雨立求秦優。
眼前勃谿何足道,處置六鑿須天游。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
勸農冠蓋鬧如云,送老齏鹽甘似蜜。
門前萬事不掛眼,頭雖長低氣不屈。
余杭別駕無功勞,畫堂五丈容旂旄。
重樓跨空雨聲遠,屋多人少風騷騷。
平生所慚今不恥,坐對疲氓更鞭箠。
道逢陽虎呼與言,心知其非口諾唯。
居高忘下真何益,氣節消縮今無幾。
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別駕舊齊名。
如今衰老俱無用,付與時人分重輕。
雨中過舒教授
[宋]蘇軾
疏疏簾外竹,瀏瀏竹間雨。
窗扉靜無塵,幾硯寒生霧。
美人樂幽獨,有得緣無慕。
坐依蒲褐禪,起聽風甌語。
客來淡無有,灑掃涼冠屨。
濃茗洗積昏,妙香凈浮慮。
歸來北堂暗,一一微螢度。
此生憂患中,一餉安閑處。
飛鳶悔前笑,黃犬悲晚悟。
自非陶靖節,誰識此閑趣。
神宗皇帝挽詞三首
[宋]蘇軾
文武固天縱,欽明又日新。
化民何止圣,妙物獨稱神。
政已三王上,言皆六籍醇。
巍巍本無象,刻畫愧孤臣。
未易名堯德,何須數舜功。
小心仍致孝,余事及平戎。
典禮従周舊,官儀與漢隆。
誰知本無作,千古自承風。
接統真千歲,膺期止一章。
周南稍留滯,宣室遂凄涼。
病馬空嘶櫪,枯葵已泫霜。
余生臥江海,歸夢泣嵩邙。
慈湖夾阻風五首
[宋]蘇軾
捍索桅竿立嘯空,篙師酣寢浪花中。
故應菅蒯知心腹,弱纜能爭萬里風。
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
猶有小船來賣餅,喜聞墟落在山前。
我行都是退之詩,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頃桑麻在船底,空余石發掛魚衣。
日輪亭午汗珠融,誰識南訛長養功。
暴雨過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卻當空。
臥看落月橫千丈,起喚清風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側過,人間何處不巉巖。
慈湖夾阻風五首
[宋]蘇軾
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
猶有小船來賣餅,喜聞墟落在山前。
慈湖夾阻風五首
[宋]蘇軾
我行都是退之詩,真有人家水半扉。
千頃桑麻在船底,空余石發掛魚衣。
慈湖夾阻風五首
[宋]蘇軾
日輪亭午汗珠融,誰識南訛長養功。
暴雨過云聊一快,未妨明月卻當空。
蘇軾的宋詞6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作品注釋
⑴水龍吟:詞牌名。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清真集》入“越調”。一百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韻。又第九句第一字并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
⑵次韻:用原作之韻,并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稱為次韻。章質夫:即章楶(jié),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時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常與蘇軾詩詞酬唱。
⑶從教:任憑。
⑷無情有思(sì):言楊花看似無情,卻自有它的愁思。用唐韓愈《晚春》詩:“楊花榆莢無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飛。”這里反用其意。思:心緒,情思。
⑸縈:縈繞、牽念。柔腸:柳枝細長柔軟,故以柔腸為喻。用唐白居易《楊柳枝》詩:“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枝。”
⑹困酣:困倦之極。嬌眼:美人嬌媚的眼睛,比喻柳葉。古人詩賦中常稱初生的柳葉為柳眼。
⑺“夢隨”三句: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⑻落紅:落花。綴:連結。
⑼一池萍碎:蘇軾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
⑽春色:代指楊花。
作品譯文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把它拋離在家鄉路旁,細細思量仿佛又是無情,實際上則飽含深情。受傷柔腸婉曲嬌眼迷離,想要開放卻又緊緊閉上。蒙混隨風把心上人尋覓,卻又被黃鶯兒無情叫起。
不恨這種花兒飄飛落盡,只是抱怨憤恨那個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清晨雨后何處落花遺蹤?飄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是那離人晶瑩的眼淚啊。
創作背景
這首詠物詞約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詠楊花的《水龍吟·燕忙鶯懶芳殘》,原詞曰:“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
蘇軾的這一首是次韻之作。依照別人詞的原韻,作詞答和,連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韻”或“步韻”。蘇軾在一封給章質夫的信中說:“《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有人認為這首詞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時蘇軾與章楶同在京城,交往頻繁。但信中提到章質夫“正柳花飛時”出任巡按,則與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章出為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的經歷及季節特征相吻合。故定為元豐四年更為妥當。
作品鑒賞
蘇詞向以豪放著稱,但也有婉約之作,這首《水龍吟》即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際“拋家傍路”的楊花,化“無情”之花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復賦物”,幽怨纏綿而又空靈飛動地抒寫了帶有普遍性的離愁。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實為顯志之筆,千百年來為人們反復吟誦、玩味,堪稱神來之筆。
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尋味。它既詠物象,又寫人言情,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獨特“風流標格”:說它“非花”,它卻名為“楊花”,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點春光,送走春色;說它“似花”,它色淡無香,形態細小,隱身枝頭,從不為人注目愛憐。
次句承以“也無人惜從教墜”。一個“墜”字,賦楊花之飄落;一個“惜”字,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無人惜”,是說天下惜花者雖多,惜楊花者卻少。此處用反襯法暗蘊縷縷憐惜楊花的`情意,并為下片雨后覓蹤伏筆。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三句承上“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情狀。不說“離枝”,而言“拋家”,貌似“無情”,猶如韓愈所謂“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實則“有思”,一似杜甫所稱“落絮游絲亦有情”(《白絲行》)。詠物至此,已見擬人端倪,亦為下文花人合一張本。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三句由楊花寫到柳樹,又以柳樹喻指思婦、離人,可謂詠物而不滯于物,匠心獨具,想象奇特。
以下“夢隨”數句化用唐人金昌緒《春怨》詩意,借楊花之飄舞以寫思婦由懷人不至引發的惱人春夢,詠物生動真切,言情纏綿哀怨,可謂緣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輕靈飛動。
下闋開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作者在這里以落紅陪襯楊花,曲筆傳情地抒發了對于楊花的憐惜。繼之由“曉來雨過”而問詢楊花遺蹤,進一步烘托出離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遺蹤何在”的問題。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是一種想象奇妙而兼以極度夸張的手法。這里,數字的妙用傳達出作者的一番惜花傷春之情。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將詠物抒情的題旨推向高潮。篇末“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一句,總收上文,既干凈利索,又余味無窮。它由眼前的流水,聯想到思婦的淚水;又由思婦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可謂虛中有實,實中見虛,虛實相間,妙趣橫生。這一情景交融的神來之筆,與上闋首句“似花還似非花”相呼應,畫龍點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詞的主旨,達成余音裊裊的效果。
詞牌簡介
水龍吟,詞牌名之一。《水龍吟》出自李白詩句“笛奏龍吟水”。水龍吟又名《龍吟曲》、《莊椿歲》、《小樓連苑》。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四仄韻。第九句第一字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
此調句讀各家不同,《詞譜》分立二譜。
起句七字、第二句六字的以蘇軾詞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韻,下片十一句五仄韻。上下片第九句都用一字豆。
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觀詞為正格,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后結作九字一句,四字一句。
此調氣勢雄渾,宜用以抒寫激奮情思。
作品格律
定格: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句或韻),仄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注:“()”表示這里面的字可平可仄。“”表示為韻腳。
變格:
中平平仄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中平仄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平仄。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中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宋詞7
作品原文
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作品注釋
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稱。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后,有六株梅……(豐)嘆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⑵冰姿:淡雅的姿態。仙風:神仙的風致。
⑶芳叢:叢生的繁花。
⑷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⑸涴(wò):沾污,弄臟。
⑹唇紅:喻紅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作品譯文
玉潔冰清的風骨是自然的,哪里會去理會那些瘴霧,它自有一種仙人的風度。海上之仙人時不時派遣來探視芬芳的花叢,那倒掛著綠羽裝點的鳳兒。
它的素色面容施鉛粉還怕弄臟,就算雨雪洗去妝色也不會褪去那朱唇樣的紅色。高尚的情操已經追隨向曉云的天空,就不會想到與梨花有同一種夢想。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紹圣三年(1096年)。據《耆舊續聞》、《野客叢書》記載,此詞乃蘇軾為悼念死于嶺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創作這首詞時大約60歲,人生觀已經很成熟了,經歷了那么多患難,他始終沒有改變,越來越堅持做自己。不過,雖然他的心態已經能很好的應對外界的各種風雨,但命運的無常并不會因為他的堅強就減少對他的打擊——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愛的女子離開他了,從此他的愛情情懷隨著朝云的離去也一去不返。蘇軾雖在政治上屢遭磨難,但是在與朝云的愛情生活上還是很幸福的。作品在這種背景下被創作出來,集中吐露了這些感情。
作品鑒賞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云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曉云”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云”,可以認為是朝云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一首悼亡詞是借詠梅來抒發自己的哀傷之情的,寫的是梅花,而且是惠州特產的梅花,卻能很自然地綰合到朝云身上來。上闋的前兩句,贊賞惠州梅花的不畏瘴霧,實質上則是懷念朝云對自己的深情。下闋的前兩句,結合蘇軾《殢人嬌·贈朝云》一詞看,明顯也是寫朝云。再結合末兩句來看,哀悼朝云的用意,更加明朗。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托,其中蘊有對朝云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技巧的精湛。
詞牌簡介
西江月,詞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白蘋香》、《步虛詞》、《晚香時候》、《玉爐三澗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還有同名歌曲《西江月》。
西江月,調名取自李白《蘇臺覽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中呂宮”。清季敦煌發現唐琵琶譜,猶存此調,但虛譜無詞。茲以柳永詞為準。五十字,上下片各兩平韻,結句各葉一仄韻。沈義父《樂府指迷》:“西江月起頭押平聲韻,第二、第四句就平聲切去,押側聲韻,如平韻押‘東’字,側聲須押‘董’字、‘凍’字方可。”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玉骨那愁瘴霧,
⊙●⊙○⊙●(句)
冰肌自有仙風。
⊙○⊙●○△(平韻)
海仙時遣探芳叢,
⊙○⊙●●○△(協平韻)
倒掛綠毛幺鳳。
⊙●⊙○⊙▲(換協仄韻)
素面常嫌粉涴,
⊙●⊙○⊙●(句)
洗妝不褪唇紅。
⊙○⊙●○△(協平韻)
高情已逐曉云空,
⊙○⊙●●○△(協平韻)
不與梨花同夢。
⊙●⊙○⊙▲(換協仄韻)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宋詞8
作品原文
鷓鴣天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作品注釋
⑴鷓鴣天:詞牌名。
⑵林斷山明:樹林斷絕處,山峰顯現出來。
⑶翻空:飛翔在空中。
⑷紅蕖(qú):荷花。
⑸古城:當指黃州古城。
⑹杖藜:拄著藜杖。杜甫《漫興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種草本植物,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勞駕,有勞。
⑻浮生:意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題鶴林寺僧舍》:“偶經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作品譯文
遠處郁郁蔥蔥的樹林盡頭,有聳立的高山。近處竹林圍繞的屋舍邊,有長滿衰草的小池塘,蟬鳴繚亂。空中不時有白色的小鳥飛過,塘中紅色的荷花散發幽香。
在鄉村的野外,古城墻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轉瞬已是夕陽。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場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涼。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時蘇軾謫居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已經三年,政治打擊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時感悲涼,產生了隨遇而安的思想。關于這首詞的具體寫作時間,從詞中寫翠竹叢生、鳴蟬四起、紅蕖照水、雨后天涼等來分析,可知它是寫于元豐六年夏末秋初之際。
作品鑒賞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刻畫人物形象,描寫人物的心理狀態。開頭兩句,作者以推移鏡頭,由遠而近,描繪自己所處的特殊環境:遠處有郁郁蔥蔥的樹林,樹林盡頭,有座高山清晰可見;近處,叢生的翠竹,象綠色的屏障,圍護在一所墻院周圍。這所墻院正是詞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邊大約由于天旱缺水,滿地長著枯萎的衰草。蟬聲四起,叫聲亂成一團,令人煩躁不安。在這兩句詞中,竟然描寫出林、山、竹、墻、蟬、草、池塘七種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詩詞里也是不多見的。這里呈現的景象,跟詞人熙寧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時所描寫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時作者寫下的詞句是:“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浣溪沙·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種奔騰奮發、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則完全是一種雜亂、衰萎的景象,顯得蒼白無力,缺乏生機。詞人為何會描寫出此等景象呢?原來,詞人在徐州任知州時,政績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當時寫的詞作,充滿著積極奮發的精神。后來,他受到打擊,被貶到黃州,充任團練副使,處境十分艱難,才能無從施展,被迫過著隱退生活,所以心情苦悶,精神不振。這就無怪乎他的詞章變得這樣凄清蒼涼了。
三、四兩句,含義更深邃。從詞句上看,這兩句描寫得比較優美:在廣闊的天空,不時看到白鳥上下翻飛、自由翱翔,滿池荷花,映照綠水,散發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頗有些詩情畫意。“紅蕖”,是荷花的別名。“細細香”,是說荷花散發出的香味不是撲鼻的濃烈香氣,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別的原因,這樣的境界的確是修身養性的樂土。然而,對于詞人來說,他并非安于現狀,有心流連這里的景致。他雖然描繪出白鳥翻空,紅荷照水的畫面,但這和他傾心欣賞杭州西湖那種“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美麗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透過這樣一幅畫面,讀者能夠隱隱約約看到詞人那種百無聊賴、自尋安慰、無可奈何的心境。詞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繪,作了生動的說明。
下片前三句,是寫太陽在即將落山的時候,詞人拄著藜杖在村邊小道上徐徐漫步。這是詞人自我形象的寫照。但他表現的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是老態龍鐘,還是病后的神態?是表現自得其樂的隱者生活,還是百無聊賴、消磨時光的失意情緒?讀者仔細玩味,自然會得出正確的答案。
最后兩句,是畫龍點睛之筆。詞句的表面是說: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時分,下了一場好雨,又使得詞人度過了一天涼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猶言“多承”。細細品評,在這兩個字里,還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說:有誰還能想到幾經貶謫的詞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卻了,唯有天公還想到我,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兩字中還隱藏著詞人的無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涼”,是詞中最顯露的一句。“浮生”,是說人生飄忽不定,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莊子·刻意》篇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蘇軾的這種消極思想,就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對揭示主題,起著重要的作用,它表現詞人得過且過、日復一日地消磨歲月的消極情緒。
總觀全詞,從詞作對特定環境的描寫和作者形象的刻畫,就可以看到一個抑郁不得志的隱者形象。
詞牌簡介
鷓鴣天,詞牌名之一。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此調很象兩首七絕相并而成,唯后闋換頭處稍變。雙調五十五字,前后闋各三平韻,一韻到底。上闋第三四句、下闋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對仗,不可不知。雙調,五十五字,押平聲韻。也是曲牌名。南曲仙呂宮、北曲大石調都有。字句格律都與詞牌相同。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為“引子”,多用于傳奇劇的結尾處。
作品格律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宋詞9
新城道中二首
[宋]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邊委轡聽溪聲。
散材畏見搜林斧,疲馬思聞卷旆鉦。
細雨足時茶戶喜,亂山深處長官清。
人間岐路知多少,試向桑田問耦耕。
九日次韻王鞏
[宋]蘇軾
我醉欲眠君罷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鬢霜饒我三千丈,詩律輸君一百籌。
聞道郎君閉東閣,且容老子上南樓。
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東坡八首
[宋]蘇軾
廢壘無人顧,頹垣滿蓬蒿。
誰能捐筋力,歲晚有償勞。
獨有孤旅人,天窮無所逃。
端來拾瓦礫,歲旱土不膏。
崎嶇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喟然釋耒嘆,我廩何時高。
東坡八首
[宋]蘇軾
荒田雖浪莽,高庳各有適。
下隰種粳稌,東原蒔棗栗。
江南有蜀士,桑果已許乞。
好竹不難栽,但恐鞭橫逸。
仍須卜佳處,規以安我室。
家僮燒枯草,走報暗井出。
一飽未敢期,瓢飲已可必。
東坡八首
[宋]蘇軾
自昔有微泉,來從遠嶺背。
穿城過聚落,流惡壯蓬艾。
去為柯氏陂,十畝魚蝦會。
歲旱泉亦竭,枯萍黏破塊。
昨夜南山云,雨到一犁外。
泫然尋故瀆,知我理荒薈。
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
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
東坡八首
[宋]蘇軾
潘子久不調,沽酒江南村。
郭生本將種,賣藥西市垣。
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孫。
家有一畝竹,無時容叩門。
我窮交舊絕,三子獨見存。
從我於東坡,勞餉同一飧。
可憐杜拾遺,事與朱阮論。
吾師卜子夏,四海皆弟昆。
東坡八首
[宋]蘇軾
種棗期可剝,種松期可斫。
事在十年外,吾計亦已愨。
十年何足道,千載如風雹。
舊聞李衡奴,此策疑可學。
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岳。
遺我三寸甘,照座光卓犖。
百栽倘可致,當及春冰渥。
想見竹籬間,青黃垂屋角。
東坡八首
[宋]蘇軾
良農惜地力,幸此十年荒。
桑柘未及成,一麥庶可望。
投種未逾月,覆塊已蒼蒼。
農父告我言,勿使苗葉昌。
君欲富餅餌,要須縱牛羊。
再拜謝苦言,得飽不敢忘。
東坡八首
[宋]蘇軾
種稻清明前,樂事我能數。
毛空暗春澤,針水聞好語。
分秧及初夏,漸喜風葉舉。
月明看露上,一一珠垂縷。
秋來霜穗重,顛倒相撐拄。
但聞畦隴間,蚱蜢如風雨。
新舂便入甑,玉粒照筐筥。
我久食官倉,紅腐等泥土。
行當知此味,口腹吾已許。
蘇軾的宋詞10
作品原文
浣溪沙⑴
蘇軾
游蘄水⑵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⑶,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⑷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⑸?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⑹唱黃雞⑺。
作品注釋
⑴浣溪沙:詞牌名。
⑵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清泉寺:寺名,在蘄水縣城外。
⑶短浸溪:指初生的蘭芽浸潤在溪水中。
⑷瀟瀟:形容雨聲。子規:杜鵑鳥,相傳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稱“杜宇”,鳴聲凄厲,詩詞中常借以抒寫羈旅之思。
⑸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⑹白發:老年。
⑺唱黃雞:感嘆時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長久。
作品譯文
山腳下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布谷鳥在瀟瀟細雨中啼叫。
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三月作者游蘄水清泉寺時所作,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蘄水,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距黃州不遠。《東坡志林》卷一云:“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日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這里所指的歌,就是這首詞。
作品鑒賞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于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后,于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后,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仿佛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凈。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凈,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發。于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字,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發”、“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蘇軾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發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并白發”,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執著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蘇軾的宋詞11
蘇軾《水龍吟》蘇 軾
蘇 軾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①
似花還似非花②,也無人惜從教墜③。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④。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⑤。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注釋 ①章質夫;蘇軾好友,名楶,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北宋名將,謚莊簡。所作《水龍吟》詠楊花,是傳頌一時的名作。見第326頁。②非花:白居易《花非花》詞有“花非花,霧非霧”之語吟詠女性。③從:任憑。④“夢隨”三句:化用唐金昌緒《春怨》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⑤難綴:難以聯結生長、難以點綴(西園),即花兒凋謝零落。⑥“春色”三句:葉清臣《賀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蘇詞從此演化而來。
柳陰仕女圖 【清】 倪田
鑒賞 這首詞作于元豐四年(1081)春,蘇軾在黃州。這是一首次韻作品。由于事先規定了韻腳字,次韻之詞要做到聲韻和諧非常難。此外次韻詞詞意上既不能照抄原詞,又不能脫離太遠,所以很不容易寫好。但蘇軾這首詞卻是公認的上上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原唱而似和韻。”又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前人大多認為,蘇軾的和詞在音韻和諧、詞意深婉上都超過章詞,但也有許多詞評家認為兩者不相上下,各有優點。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認為章詞更加優秀。蘇軾在《與章質夫》(《蘇軾文集》卷五五)一文中有“《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云云,盛贊章詞,覺得它是一首后無來者的絕作,這當然有一點自謙的意思,不過至少可以肯定,章詞本身在描摹楊花的形、神上,的確非常出色。
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出手不凡,劉熙載《藝概《詞曲概》稱之為“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正因為章詞實寫楊花,已經曲盡其妙,所以蘇軾要寫出新意,必須化實為虛。這一虛筆作為總起,已經為下文的想象、比喻、隱喻等作了充分的鋪墊。“也無人惜”句暫把詞意轉到實寫楊花上來,但一個“惜”字加入了濃重的感情色彩,而“墜”字更領起下面“拋家”三句。把楊花的墜落寫成“拋家”,已經開始進入了以物寫人的隱喻階段,“無情有思”一語則把這種隱喻點破。接下來六句便接續“有思”二字,具體寫離別之人和所思之事。其中“縈損”三句仍寫楊花,但同時也是寫看花之人,實際上又是在借花喻人。總之這三句中,物和人已經不能區分了。“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些描寫既能指花,也能指人,且個個曲盡神形,何其巧妙! 至“夢隨”三句,楊花的實際形象開始減退,人的形象開始占主導。這三句化用前人詩意,但完全不露痕跡,工穩、貼切、自然。
下闋進入議論,楊花的形象和離人的形象都淡出,作者的形象(或者說另一個看花人)開始進入,但是這個形象又似乎并不能與楊花、離人完全區別開。實際上,由于蘇軾所寫的是一種人生的普遍憂愁,這種憂愁又強烈地影響著外在景物,所以這里的幾個形象都是無法區分的,它們可以是楊花,可以是蘇軾,可以是章質夫,也可以是任何一個離人。“不恨”三句正話反說,實際上還是寫“恨”,“恨”的內容是時間的無情流逝和春意的老去。正因為“恨”春去,所以要尋“遺蹤”,也就有了接下來的“曉來”三句。“浮萍”無根,隨水而流,象征人生的漂泊無定,也是象征所思之人的遠離。“春色三分”三句又接浮萍來寫,“三分”柳絮,“二分”落于塵土,呼應上闋的“傍路”二字;“一分”落于流水,化為浮萍。呼應前文的“萍碎”二字。但柳絮不論落于何處,都說明春色已經散去,所懷之人已經離去。此時此刻,才有“細看”三句的以淚惜春,以淚懷人。
全詞語意環環相扣,惜春思人緊密結合,文思一貫,幾無縫隙。從嚴整的結構可以看出,作者必然花了很大的心思在構思之上,整首詞完全當得起一個“工”字。
實際上,這首詞也承載著蘇軾許多的感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心中自然有愁怨,但因怕再受人誹謗而不敢表達出來。這段日子里,他曾許久不作詩詞。章質夫作為他的好友寫信勸慰他,讓他要謹慎,并要求唱和,所以蘇軾才寫了這首詞。蘇軾在給章質夫的信里說:“承喻慎靜以處優患。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寫了詞給章質夫,又請求他不要給別人看,可見當時蘇軾的處境和心情。他一方面想壓抑自己的憂憤,可是又不能完全壓抑住,所以在這首詞里,或隱或顯,我們總能看到一個憂傷、悲憤的影子。
關于楊花落水化成浮萍的.說法,蘇軾曾在詞下注解道“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但后代有許多人批評蘇軾是錯的;我們現在也根據所謂的科學道理來指出蘇軾所說的現象是不合生物規律的,肯定是錯的。蘇軾誠然是錯了,但嚴謹的他斷不會憑空捏造一個現象,是什么原因讓他誤解了呢?宋姚寬《西溪叢話》說:“楊、柳二種……子為飛絮,今絮中有小青子,著水、泥、沙灘上,即生小青牙,乃柳之苗也。東坡謂絮化為浮萍,誤矣。”這樣的解釋就比較可信了。(姚蘇杰)
集評 明《張綎:“質夫建功戎馬,亦人豪也。 此詞詠楊花,形容曲盡,工于鉛槧之士萬不能及。 東坡復書云:‘柳花詞絕妙,使來者何以措詞。’然坡翁和……殆若禁體詩,然亦可謂妙絕矣,何謂無所措詞呼?”(《草堂詩馀后集別錄》)
清《黃蘇:“首四句是寫楊花形態:‘縈損’以下六句,是寫望楊花之人之情緒。二闋用議論,情景交融,筆墨入化,有神無跡矣。”(《蓼園詞選》)
鏈接 次韻。又叫步韻,是詩詞唱和的四種形式之一。詩詞唱和的四種形式是:和詩;用韻;依韻;次韻。“和詩”除了詩意要關聯外,沒有韻上的要求。“用韻”則要求用與原作同一韻部的字作為韻腳。“依韻”不但要求與原作所壓之韻部相同,而且要求韻腳字也要相同,但各個韻腳的次序可變。“次韻”則要求用完全相同的韻字,并且次序也要相同。由于事先規定了韻腳字,次韻之詞要做到聲韻和諧就非常難。此外次韻詞詞意上即不能照抄原詞,又不能脫離太遠,所以很不容易寫好。寫得最成功的次韻詞就是蘇軾的這首《水龍吟》。
蘇軾的宋詞12
作品原文
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作品注釋
⑴青玉案:詞牌名。雙調,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韻。
⑵伯固:北宋詩人蘇堅,字伯固,號后湖居士,蘇軾友人。
⑶三年:蘇堅于己巳(1089)從東坡監杭州商稅已有三年。
⑷枕上:床上。
⑸吳中:今江蘇吳縣一帶。亦泛指吳地。
⑹黃耳:一作“黃犬”。
⑺松江:吳淞江的古稱。
⑻四橋:《蘇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橋一名第四橋,以泉品居第四也。”
⑼老子:老年人的自稱,此作者自指。猶老夫。
⑽輞川圖:唐詩人王維,其有別墅在輞川,曾于藍田清涼寺壁上畫《輞川圖》,表示林泉隱逸之情志。
⑾天已許:在朝廷已準許。
⑿小蠻:指詞人侍妾朝云。
作品譯文
三年夢魂總飛向吳中故里路,送只傳信黃犬隨你回到故土。若到松江呼喚小舟前來擺渡,切莫驚嚇了水近的鷗鳥白鷺,吳中地區四橋的河灣渡口處,當年都是我常出游的去處。看《輞川圖》如同吳中暮春景物,常常記起高士王右丞的詩句。定個還鄉歸期天公必然應許,身上春衫還是小蠻細針米線,曾經浸濕了西湖依依的淚雨。
作品鑒賞
這是首送人之作。在眾多的送別詞中,蘇軾的'這首《青玉案》可謂別具一格。一方面作者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鄉,是為“客”中送客之作。
上闋抒寫作者對蘇堅歸吳的羨慕和自己對吳中舊游的思念。“三年枕上吳中路”寫蘇堅隨蘇軾三年為官未歸,枕頭上都牽繞著回家的道路,展現了自己思鄉心切,也表達了對友人歸家的理解和關切之情。用“黃犬”這一典故,表達出盼伯固回吳后及時來信。“呼小渡”數句細節傳神,虛中寓實,給對方一種“伴你同行”的親切感。“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表現了詞人對吳中故地眷戀之深。“老子”為詞人自稱,語氣幽默詼諧,顯出朋友之間的親昵與坦誠。
下闋寫詞人思歸心切,就蘇堅之“歸”,抒說己之“歸計”,間接表達對官海浮沉的厭倦。以對王維《輞川圖》的仰慕開篇,直言記得王維的詩句,暗許送友思歸之意。“作個歸期天定許”一句,奇境別開,明知不可歸而猶言“天定許”,思歸之情,倍見殷切。“小蠻針線”則顯出宦游天涯之可哀,情真意切,其意境絕非柳永“針線閑拈伴伊坐”(《定風波》)之類小兒女語所可比擬。 。“作個歸期天定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歸期天定許”寫蘇軾迫切思歸與親人愛侶團聚,特借白居易所寵愛的善舞妓人小蠻,喻指其愛妾朝云,朝云親手縫制的春衫“曾濕西湖雨”,為“天注定”做一注腳:天公有情,為朝云之相思而灑淚雨,淋濕我春衫。
全詞中心在于一個“歸字”,既是羨慕蘇堅歸吳中,亦是悲嘆自己歸夢難成。詞寫思念親人含蓄深沉,風格婉曲而又曠放。
詞牌簡介
青玉案,詞牌名之一,取于東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銹段,何以報之青玉案”一詩。亦稱《橫塘路》、《西湖路》。雙調六十七字,前后闋各五仄韻,上去通押。
作品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六御;可"六語七虞/六御七遇"通押。
三年枕上吳中路,
⊙○●●○⊙●
譴黃犬,隨君去。
●○● ○○▲
若到松江呼小渡,
●●○○○●●
莫驚鴛鷺,四橋盡是,
●○○● ●○●●
老子經行處。
●●⊙○▲
輞川圖上看春暮,
⊙○○●⊙○●
常記高人右丞句。
○●○○●○▲
作個歸期天定許。
●●○○○●▲
春衫猶是小蠻針線,
○○⊙●●○○●
曾濕西湖雨。
●●○○▲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的宋詞13
卜算子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蝶戀花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賀新郎夏景
乳燕飛華屋。
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
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
漸困倚、孤眠清熱。
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臺曲。
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
濃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風驚綠。
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
共粉淚,兩簌簌。
滿江紅
江漢西來,高樓下、葡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云浪,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
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
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莫相違。
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蘇軾的宋詞14
作品簡介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詞作品。這組詞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時求雨后到石潭謝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寫作者途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感,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首詞文風樸實,格調清新,不取艷辭,不采僻典,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以詩的句法入詞,是其主要藝術特色。這組詞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它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
作品原文
浣溪沙
蘇軾
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作品注釋
⑴浣溪沙:詞牌名。
⑵徐門:即徐州。謝雨:雨后謝神。
⑶簌(sù)簌:花落的聲音,一作“蔌蔌”,音義皆同。此句謂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
⑷繅(sāo)車:繅絲車,抽絲工具。繅,一作“繰”,把蠶繭浸在熱水里,抽出蠶絲。
⑸牛衣:蓑衣之類。這里泛指用粗麻織成的衣服。《漢書·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條:“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或謂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齋詩話》:“予嘗見東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
⑹漫思茶:想隨便去哪兒找點茶喝。漫,隨意,一作“謾”。因為十分渴,想隨便喝點茶,所以不管哪個人家,都想去敲門試問。蘇軾《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門”,與此兩句意同。皮日休《閑夜酒醒》:“酒渴漫思茶”,蓋即此語所本。
⑺野人:農夫。
作品譯文
簌簌棗花飄落在行人的衣巾上,家家戶戶傳出軋軋的繅車聲。身穿粗布衣的老漢在古柳下叫賣黃瓜。
酒醉人困路途長遠懨懨欲睡,太陽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便隨意敲開一戶農家討茶解渴。
創作背景
這組詞是蘇軾43歲(1078年)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當年初夏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
作品鑒賞
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帶著讀者走近一個風光優美、民風淳樸、農事忙碌的鄉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簌簌衣巾落棗花”,棗花紛紛飄舞,飛落在詞人的衣巾之上,詞人甚至聽到了它們飄落之時的簌簌聲,細小輕微的棗花輕輕墜落的聲音,詞人都能聽到,足見詞人此時心境的澄澈、歡欣與陶醉。“村南村北響繅車”,除了那細微的花落聲響,詞人還聽到那響徹村南村北的繅車之聲,繅車之聲喧騰便是蠶鄉豐收的象征,作為此地長官的詞人聽到這豐收的聲音,自然也是內心雀躍。“牛衣古柳賣黃瓜”,遠方傳來一陣陣的吆喝聲,詞人尋聲望去,原來是陰涼的古柳之下正有農人在賣著黃瓜,這黃瓜也是甘霖之后豐收的果實。詞人聽著那簌簌的棗花聲、響騰的繅車聲、賣瓜的吆喝聲,雖未寫聽到這一切之后詞人的感受,但讀者可以想象此時的詞人內心一定涌起了無盡的喜悅,正所謂“不著一字,盡顯風流”。
下片之中詞人的筆墨集中描寫日高之下趕路的行人。“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從上片之中的棗花墜落、繰車繅絲、黃瓜成熟等事項中,可知此時正值初夏,而大麥等農作物也已然登場。在這炎炎的夏日,也許這位行人正趕往麥地勞作,此時驕陽正炙烤著大地,而有路途遙遠,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暢飲涼茶,路途的艱辛、行人的勞苦躍然紙上。“敲門試問野人家”,干渴難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門試問,看能否乞漿借茶,詞作到此戛然而止,農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敘述,詞雖止卻給人留下了無窮的`想象與韻味。
這些詞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清新的鄉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為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些在中國詞史上蘇軾是第一個卓有成績的。同時,在藝術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善于抓住特定情況下的景。抒發此時此地的情。善于運用平常的景表現樸素而又豐富深厚的情。在語言上也清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真淳。
詞牌簡介
浣溪沙(huàn xī shā),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于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余種異名。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的宋詞15
宋詞三百首·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妖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作品賞析
【注釋】
①次韻:依照別人的原韻和詩或詞。 章質夫:名栥(jié),字質夫,福建蒲城
人,歷仕哲宗、徽宗兩朝,為蘇軾好友,其詠楊花詞《水龍吟》是傳誦一時的名作。
②“思量”兩句:指楊花看似無情,實際卻自有其愁思。 思:意思,思緒。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時眼睛欲開還閉之態來形容楊花的忽飄忽墜、時起時落。
【評解】
這首詠物詞,當作于蘇軾貶黃州時期。其間,詩人的好友章質夫有詠楊花詞《水龍
吟》一首,盛傳一時,詩人因依原韻和了這首詞寄去,并囑“不以示人”。詞中通過豐
富的想象和獨特的`藝術構思,運用擬人化手法,把詠物和寫人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即
物即人,兩不能別”。全詞寫得聲韻諧婉,情調幽怨纏綿。反映了蘇詞婉約的一面。
【蘇軾的宋詞】相關文章:
蘇軾的宋詞12-20
蘇軾寫的宋詞12-20
宋詞浣溪沙蘇軾賞析04-18
蘇軾的宋詞[匯編15篇]12-20
經典宋詞12-29
經典的宋詞12-06
《蘇幕遮》宋詞01-15
經典宋詞賞析02-22
春分宋詞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