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別離》的古詩詞鑒賞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別離》的古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別離》的古詩詞鑒賞1
《今別離·其一》原文
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
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
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
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
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
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今別離·其一》譯文
離情別思就象那輪船的雙輪一樣飛轉,頃刻間已經繞了千萬圈。
目睹飛馳的雙輪,眼見時空的變換,我內心的憂愁更加滋長。
古代有山川,也有孤舟。
古代的車舟同樣“載離別”,讓人感受到行動舉止的“自由”。
現代火車和輪船具有古時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會加倍生人的離愁別虛。
(火車、輪船)明明知道人們分手的時刻那么短暫、寶貴,卻不讓人們有纏綿之意。
火車或輪船長鳴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靈活。
怎能沒有逆風吹來,但也不畏懼逆風。
送行的人還沒來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達天的盡頭。
望著遠處船忽然就不見了,只有煙波蕩漾。
去的時候如此速度,回來路途會堵塞么?但愿你回來時,能夠乘快艇速歸。
《今別離·其一》注釋
輪:早期蒸汽機輪船兩側的雙輪
并立:合力,一起
須臾:片刻、短時間。綢繆,這里形容纏綿不斷的離別之情。
萬鈞柁:幾萬斤重的船舵。萬鈞,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鈞,古代重量單位之一,三十斤為一鈞。柁,即舵。這里指輪船后面的發動機。
繞指柔:這里形容發動機轉動之靈活。
打頭風:迎面吹來的風,逆風
石尤:即石尤風。傳說古代有商人尤某娶石氏女,情好甚篤。尤遠行不歸,石思念成疾,臨死嘆曰”吾恨不能阻其行,以至于此,今凡有商旅遠行,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后因稱逆風、頂風為石尤風。
倏:疾速,忽然
煙波杳悠悠:此句化用了唐人崔顥《黃鶴樓》詩中“白云千載空悠悠”“煙波江上使人愁”兩句,形容輪船馳去之迅疾,讓人遠望興嘆。
留滯:路途阻塞。不:通“否”。
輕氣球:指海上飛的汽艇
《今別離·其一》賞析
光緒十六年(1890年),黃遵憲在倫敦任駐英使館參贊,以樂府雜曲歌辭《今別離》舊題,分別歌詠了火車、輪船、電報、照相等新事物和東西半球晝夜相反的自然現象。詩人巧妙地將近代出現的新事物,與傳統游子思婦題材融為一體,以別離之苦寫新事物和科學技術之昌明,又以新事物和科學技術之昌明寫別離之苦,表現近現代人在別離觀上的新認識。這是第一首,用韻和句意均從孟郊《車遙遙》詩來,饒有新意。
古人出行,坐車乘舟,速度有限,行止自由,行者送客,痛不忍別;近代以來,火車輪船,風馳電掣,來去無情,別離之際,情何以堪!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
自古人們出行,有的坐車,有的乘舟。可畢竟行路的速度是有限的.,怎能用自由來形容這樣的出行?留下的人,當他們要送別即將離開的人們時,竟會悲痛到不忍去告別;而如今,有的坐火車,有的乘輪船,速度之疾,來了又走。走了又回,何等無情!在這別離之際,又有誰人的情感可以承受這樣的難過與打擊呢?
這一句從西方新發明的輪船和火車的高速上來表現了想念的深且急切。
“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詩人從古樸的詩風感慨“時事變遷”,反映了西方科學知識范疇的物象。今日的船與車馬,西方的汽船,火車相形見絀,而統治者卻不自覺,無奈之中,作者只能作詩感慨,卻不能阻止從心底產生的悲傷,那不能改變落后現狀的無力感,便是悲傷的源頭。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那鋼鐵車輪,似乎是有些不近人情,明知親人朋友相見恨晚,卻在那鐘聲響起之時,便攜著親友的思念和離人的憂淚,消失于天際。只嘆世事變遷,舊時的一切仿佛都要隨車遠去,留下東西新舊交融后的產物,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這句話寫出發動機雖十分沉重,但是轉動十分靈活。“繞指柔”寫出了發動機轉動的輕柔靈動,體現出新時代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本句體現了輪船來去別離無情和商旅之人將行久不歸的離愁。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這兩句詩寫的是別離送行之景,將古人送別時依依不舍、痛不忍別的情景與近代以來新的交通工具出現后人們送別時來不及表帶情感的狀況作比較,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學知識范疇里的物象和生活現實已經開始參與中國近代詩歌意象更新。“煙波杳悠悠”化用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中的“白云千載空悠悠,煙波江上使人愁”兩句,形容輪船馳去之迅疾,讓人望洋興嘆。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故人去時交通不便,道路堵塞,路漫漫,何時可到?詩人愿科技發展迅速,這樣故人歸來時若坐上海上快艇那么就可以更快回到詩人身邊。表達詩人的不舍之情。
以意逆志。“今別離”是一首游子思婦詩,抒發的是一種離別情緒。詩中圍繞乘新式輪船與乘車舟離別進行了對比描寫。在今昔對比描寫中,表現出近代人的離別之苦和在別離觀上的不同認識。古人喜歡對離別時的場面進行精雕細刻。對于那一短暫時刻的景、情充分地表現。而《今別離》“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寫出的是一種離別的匆匆。
《別離》的古詩詞鑒賞2
別離
陸龜蒙 〔唐代〕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
蝮蛇一螫手,壯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
譯文
大丈夫何嘗沒有滔滔眼淚,只是不愿在離別時涕泗橫流。
面對離酒慷慨高歌揮舞長劍,恥如一般游子模樣滿臉離愁。
一旦被蝮蛇螫傷手腕之后,當斷手臂就斷壯士決不躊躇。
既然決心闖蕩天下建功立業,離別家常便飯何須嘆息怨尤。
鑒賞
這首詩,敘離別而全無依依不舍的離愁別怨,寫得慷慨激昂,議論滔滔,形象豐滿,別具一格。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下筆挺拔剛健,調子高昂,一掃送別詩的老套,生動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堅強剛毅,真有一種“直疑高山墜石,不知其來,令人驚絕”(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的氣勢,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杖劍對尊酒,恥為游子顏”,彩筆濃墨描畫出大丈夫的壯偉形象。威武瀟酒,胸懷開闊,風度不凡,氣宇軒昂,仿佛是壯士奔赴戰場前的杖劍壯別,充滿著豪情。
頸聯運用成語,描述大丈夫的人生觀。“蝮蛇螫手,壯士解腕”,本意是說,毒蛇咬手后,為了不讓蛇毒攻心而致死,壯士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斬斷,以去患除毒,保全生命。作者在這里形象地體現出壯士為了事業的勝利和理想的實現而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頸聯如此拓開,有力地烘托出尾聯揭示的中心思想。“所志在功名,離別何足嘆。”尾聯兩句,總束前文,點明壯士懷抱強烈的建功立業的志向,為達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離別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嘆息。
此詩以議論為詩,由于詩中的議論充滿感情色彩,“帶情韻以行”,所以寫得生動、鮮明、激昂、雄奇,給人以壯美的感受。
【《別離》的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別離古詩詞08-18
古詩詞鑒賞01-11
經典的古詩詞鑒賞06-17
古詩詞的鑒賞07-23
經典愛情古詩詞鑒賞09-06
《水調歌頭》古詩詞鑒賞09-27
元日古詩詞鑒賞08-24
《金谷園》古詩詞鑒賞08-21
春寒古詩詞鑒賞08-20
《浣溪沙》古詩詞鑒賞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