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芙蓉樓送辛漸》古詩詞鑒賞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泛指中國古代詩歌。那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大家都稱贊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芙蓉樓送辛漸》古詩詞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芙蓉樓送辛漸》古詩詞鑒賞1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度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注解
1、芙蓉樓:原址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2、楚山:古時吳、楚兩地相接,鎮江一帶也稱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呵,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
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賞析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大詩人王昌齡的一首送別詩。本詩大約作于第二次被貶時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系送別老朋友辛漸時而作。另一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寫了第一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詩作淡淡的孤獨,淡淡的哀愁,透涼的雨水淋在作者冰潔的心上,此生難了的情愫有誰能懂?有誰能解?
那場透涼的雨
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寒雨連江夜入吳”,雖是寂寂寒江,可剛才還是明月照高樓,現在江雨悄然而來,莫非這秋雨也因離愁而生。詩人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又因明日送客不能借酒消愁,一醉方休。已是寒夜,又加寒江,再來透涼寒雨,增添了更多的蕭瑟秋意,黯淡離別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連江的雨勢連綿入吳,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心底無私天地寬啊。雖是寒雨透涼,但清爽,如同冰潔的心。作者聽著雨聲,看那雨景,始終有一種離愁縈繞心頭,與老朋友相對無言,默默地平明來臨。那場透涼的'雨呀!請把離愁全部帶走。
那顆冰潔的心
清晨,就要送走客人,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客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首先是孤峙的楚山,看楚山,心潮起伏,問楚山:你孤獨嗎?你的心像我一樣冰潔嗎?作者與楚山相依相偎,同病相憐。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逝去流水。作者與楚山一樣的孤獨,一樣的被透涼的寒雨淋透,那樣冰清玉潔。因孤獨無人相識,也無人相知,更無人相訴,看著眼前的浩瀚而又潔白無瑕的江水,自然想起“玉壺”,千言萬語只化作臨別叮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真切袒露了坦蕩的胸懷和堅貞的品格。“玉壺”已是因清澈見底而讓人一覽無余;“冰”更是因晶瑩透明而讓人表里皆悉。一顆如冰一般永遠表里如一、高潔清白的心盛入玉壺,還有什么見不得人、見不得事的呢?吳地本也如“玉壺”一樣,是潔凈之地,毫無污染。而一顆冰潔的心毫無瑕疵,多么清正廉潔、積極進取,高風亮節,冰清玉潔,此乃“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那生難了的情
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后,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后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于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詩人在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這捎去的不是給洛陽親友平安竹報的口信,也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信念的告慰,對蔑視謗議的自譽。凄寒孤寂中,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詩人在凄凄寒雨中,誰能理解一顆冰潔的心,此生難了。
《芙蓉樓送辛漸》古詩詞鑒賞2
唐代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冷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注釋
1.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據《元和郡縣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3.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統治過這里,所以吳、楚可以通稱。孤:獨自,孤單一人。
4.洛陽:現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5.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全文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 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致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于《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昌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于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征。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于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芙蓉樓送辛漸》古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芙蓉樓送辛漸》全文鑒賞08-30
《芙蓉樓送辛漸》詩詞01-22
芙蓉樓送辛漸古詩詞原文及賞析08-09
王昌齡古詩《芙蓉樓送辛漸》08-07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原文及翻譯05-17
《芙蓉樓送辛漸》教學設計優秀范文09-05
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古詩賞析及翻譯01-21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原文及賞析04-11
四年級語文芙蓉樓送辛漸教案范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