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1
這次有幸參加了由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為期四天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為主題的32學時培訓。聆聽了z、z、z和z老師的關于如何更好地進行古詩語教學的講座及z、z、z、z、z五位老師的精彩課堂,受益匪淺。
古詩詞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之一。它們大都具有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的特點。在語文教材中小學、初中都會滲透到,而且每一個學期都會有。可想而知,古詩詞教學的重要。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詞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
我認為,在學習古詩詞中,要欣賞詩詞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這也是我在這次學習后的一點體會。
怎樣更好地組織教學,讓孩子們領略古詩詞的美首先要讓孩子們反復吟誦,感受語言美。古詩的語言精確、凝煉。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當確切、凝煉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讀出古詩的形,讀出古讀的神,讀出古詩的味。用z老師的話講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就是眼與口謀,口與耳謀,耳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從這個意義上講,古詩的美有50%是吟誦出來的,是朗讀出來的。
其次,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古詩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通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熏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孩子巧妙聯系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最后,拓展延伸,領悟意趣美。文教學得法于課內,延伸于課外。古詩教學的目的不只是為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情感,更是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支瑰寶,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激發學生積極主動誦讀古詩的興趣。這次的五堂課,每一位老師都很好地進行了拓展延伸,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教育資源,突破教學內容的單一性。
時間雖短,收獲頗豐,讓我對古詩詞吟誦有了全新的認識。“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留心做一個有心人,我的古詩詞教學之路會越走越敞亮。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文質兼美的經典詩文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性情得到陶冶,有利于孩子的文化積淀和語言發展。然而,如何使學生不增加負擔,又樂于學習詩文,不再一味死氣沉沉的背誦,而換之以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來記誦呢?下面是我聆聽戴建榮老師講座,來聊一聊他的“古詩詞吟誦教學法”,這是他經過長期探索尋找到的是一種古今結合的誦讀形式。
1、按照“平長仄短”的方式讀。
多年來,我們的教師們都是按照“兩字一頓”的節奏來教古詩。久而久之,學生們的詩文朗讀便成了“小和尚念經”。由于朗讀呈“千篇一律”的狀況,缺乏新意,學生對學習經典詩文的興趣大大減弱。而戴老師將“平仄”引人詩文朗讀,則能揚長避短,既朗朗上口,又抑揚頓挫,富有變化,增強了詩文的節奏感,體現了古詩詞的音樂美。“平仄”是格律詩中最主要的語音規律。“平”指平聲字,包括現在普通話中除去由古人聲字變來的全部陰平和陽平的字。“仄”指上聲、去聲和入聲的字。同樣是兩字一頓,如果結合了“平仄”,五言詩句看第2、4和末尾字,七言詩句看第2、4、6和末尾字,按照“平長仄短”的方法(平聲拖長音節,仄聲聲停氣不停)去朗讀,韻味就理濃了,古詩的.音樂美在此充分體現。
同樣是朗讀王之渙的《涼州詞》,按照“平仄”規律朗讀,一句詩中平仄相間,給人以抑揚頓挫之感,而且避免了千篇一律,讀來跌蕩回環,更覺意境深遠,與“兩字一頓”的“普通”朗讀方法相比,優勢不言而喻。
2、按照“半念半唱”的方式吟
吟誦是我國傳統的一種以欣賞為主的讀書方法,是古人學習的重要手段。吟:呻也,即曼聲而唱;誦:讀之而有音節者,即朗誦,它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誦曲來吟,也可以按照統一的調來吟,但兩者都必須遵循平仄規律來吟誦。吟誦調可一篇一律,亦可千篇一律,故吟誦看似變幻莫測,只要掌握平仄規律,也是有法可循的。
當今的詩文教學中,由于種種原因,吟誦古詩這一教學方法被人漸漸淡忘。而我認為“熟讀成吟”是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葉圣陶認為:“吟誦的時候,對于研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當我們的學生對詩文內容熟知了以后,教師可以指導他們來吟一吟古詩。在舒緩的韻律中,在抑揚的節奏中,學生們曼聲而唱,既增強了對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又深一層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真可以怡然入醉。在吟誦時如結合一段悠遠的民族音樂,如蕭、古琴等樂器彈奏的樂曲,更是能把學生帶入一個美妙的境界,給學生一種不同尋常的藝術享受。
3、借助歌曲的形式唱
古人所謂的“吟”就是唱。古曲《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就是按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譜的曲,唱出了哀怨別離之情,流傳至今。吟唱是吟誦的發展。《毛詩序》中這樣寫道: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吟誦不足則吟唱,全部是唱,不再是“半念半唱”。優秀的吟唱曲既表現了詩詞的聲律特點和節奏關系,又加強了歌唱性,能更好地傳達詩人的感情,引起人們的共史鳴。
吟唱,有的可按照古譜,如《渭城曲》;有的可按照后人譜的曲,如《登鸛雀樓》;有的可自己譜曲,在吟唱這一環節中,多媒體課件不可缺少——既要有吟唱伴奏曲,詩詞內容的畫面,再加上詩文的歌詞。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陶醉地吟唱,更容易感受詩情,進入詩境。
4、借助肢體語言的形式舞
在學生吟唱的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學生借助體態語,亦歌亦舞起來。我們常借用手語增加吟唱的效果,因為手語中有字形、有書空、有主動的形象。手語最大特點是形象性強,吟唱中再結合手語,有利于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另外,在打手語這一環節,由于允許學生即興發揮、自由表現,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因此小孩子們特別活躍。課堂里,孩子們天籟一般地吟唱聲伴著他們此起彼伏的手語,這將是一個怎樣的釋放活力、舒展靈性、生動有趣的誘人景象呵!
戴老師的古詩詞吟誦法讓我們品經典詩文之味,在經典詩文中徜徉,但誦讀活動卻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事情,是一件長期的文化浸潤。萬事貴在堅持,“合抱之木,起于毫末,百層之臺,起于壘土,”我們堅信,今天我們誦讀經典美文,播種詩意人生,明天,孩子們必將在這些美好情愫的浸潤下,情感變得柔軟而細膩,頭腦變得敏銳而智慧,人生變得詩意而幸福。我們教師的精神世界也將在誦讀經典的過中,充分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養,這是提升我們自身的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必經之道。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3
5.18——5.21,我有幸參加了在諸暨市教師進修學校和城東實驗小學舉行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培訓活動,聽了5位老師的精彩課堂,以及4位特級教師的講座,我感受頗深。
一、感受經典 :深悟古詩文化底蘊
每一位授課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場精彩紛呈的中華古詩文誦讀成果匯報演出,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唐宋、明清的歷史脈絡,盡顯古今詩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發出濃郁的書香氣息,蕩氣回腸,令全體老師如沐春風,如飲甘露。總而言之,從這樣一堂集古典與現代、文學與藝術之美于一體的課堂中傳遞出了中華文化的神韻和不朽魅力,并足見各位老師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師:用心細細聆聽,盡情領略風采
這次活動有省內特級教師設計全新的觀摩課,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圣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場報告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一個個教學案例讓我們感到真情蕩漾,自然流暢,活潑生動,受益匪淺。其中讓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淺的是黃吉鴻老師上午講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熟悉讓我們深深折服。整場報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語如珠,他對古詩詞文本獨到的理解與深刻的解讀,是我在過去的教學中所不曾用心關注過的',這一點讓我們望塵莫及,帶給大家的震憾是無窮的。張英老師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聽課的人如同走進了一個詩意的天地,整堂課中,張老師始終是如此的沉穩,一字一句,細細推敲,優美的視頻,生動并帶有回味的聲音將學生們慢慢地帶入詩境中,學生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到了古詩文的經典魅 力,同時用朗讀、吟誦、想象、小練筆等教學手段更是將詩文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這四個部分有機組合互為支撐,融為一體,看似簡單,卻把孩子們學習古詩的積極性極大的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反復誦讀與想象中,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名師的風采,使我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與鉆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淀,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腳踏實地,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也只有這樣,我們方能點燃和引發教學的火花,不斷提高教學的境界,譜寫美麗的教育人生。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4
學習古詩,要欣賞詩的意境才能得到精華。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詩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礎。所以我們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會。意會就是讓學生在閱讀中通過直覺理解古詩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詩意全部解釋出來,這種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這種模糊性并非是摸不著頭腦,而是理解過程的一個階段,這種“霧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覽無余地說白更能達到理想的理解境地。我總結了幾種方法:
1、語言意會法。
例如《村居》一詩教師通過散文詩似的語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讓學生從教師如詩的語言中得到熏陶。孩子們的生活經歷是再學習最大的資源庫,教學中啟發孩子巧妙聯系自己的生活記憶,孩子們從教師、學生的.描述中喚醒對春天的記憶。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風箏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礎,順理成章地進入春天這個美好的情境中,在學習古詩中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樂趣,情趣。
2、繪畫意會法。
古詩的意境,絕大多數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在教學時,可利用現有的插圖,仿制的幻燈片或根據詩的內容繪制的詩意圖,再現形象,使學生觸景生情,感受詩的意境。如教《所見》這首詩時,畫面以詩的內容為背景,一片森林濃蔭覆地,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自得,吹著短笛,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樂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聲,這樣就有助于幫助學生進入小詩所設的情景,又能喚起對夏天撲蟬趣事的回憶,使學生在領會詩的意境時,不知不覺中完成由學生到牧童的角色換位。又如在教學《草》時,我采用全詩配畫的方法,讓學生給每一句詩配上一幅畫,使幾幅畫面相連,形成完整的系列畫面,學生也在配畫過程中直觀地理解詩意。運用古詩配畫教學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又能夠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強化記憶。
3、想象意會法。
葉圣陶先生說:“讀詩不僅要睜開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睜開眼睛看由文字觸發而構成的畫面。”錢正權老師說:“引領學生進入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尋求詩詞的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在詩詞的語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進入意境,須發揮想象。”我們要用想象去感受詩人生動、形象、凝練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具體、生動的畫面。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詩情畫意。例如:在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許多學生都沒有去過廬山,單靠一些呆板的圖片是無法體會廬山三疊泉的雄偉和壯觀。這時我在教學是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廬山三疊泉的視頻,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著瀑布的聲音再想一想三疊泉就在你的眼前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是多么的雄偉和壯觀。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5
最近幾天學習小學古詩詞專題講座,我掌握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四點重要目標
(一)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發愛國熱忱。
(二)感受古詩詞中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位,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語言優美,豐富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語言敏感力和鑒賞力。(四)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其中,第四點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使我受到了很大觸動: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要讀出語感、讀出情感、讀出美感。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詩詞的學習,要以閱讀、記誦為主,在在閱讀,記誦中追求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陶冶,藝術的創造感染與浸潤,在閱讀和記誦中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潘校長告訴我們新教師:不能以自己當年的經歷來評判現在學生的'好壞!我想這也是我們新教師在今后從教中應該時刻謹記的。
校長講到新課改,給我們講了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對教學而言,教師具有怎樣的教學觀念,就會有怎樣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為自己只是教材知識的闡釋者和傳遞者,學生只能是教材知識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成了教師表演的過程,教師始終處于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總是配角、聽眾或觀眾。現在,新課改倡導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過程,更是一種師生相互交流、積極互動的、共同發展的雙邊活動過程。
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能力的過程、是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在講教學方法的轉變時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論教育即生活,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了方法的介紹,助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也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培養出來的好學生只不過是些應是高手,他們缺乏創新意識,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新課改關注學生的發展,不只是關注其學業的進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制定的教學目標,應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水平,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悅。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6
開墾出豐美的田園。我會背的第一首古詩是《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我問爸爸"綠絲絳"是什么意思,爸爸說,"綠絲絳"是柳條垂下來像一條條絲帶,就像妹妹頭上扎的'綠*蝴碟結,這就是"綠絲絳"了,哦,懂了。
我就這樣一首首背了下來,讀了許多有關春天的詩,"遲日*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了:春天陽光普照,*山秀麗,春風拂面,春風送來了花草香氣,春回大地,泥土松軟,燕子來飛飛去銜泥做巢,鴛鴦在暖和的沙地上睡著了,這一定是一幅非常甜美的春景圖啊!"黃師塔前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7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古詩詞教學模式:四聯五步教學法,即四種教學方法和五步教學流程的結合。
四種方法:
1、課前查?解詩疑
2、引導學?總結法
3、多指導?勤歸納
4、仿方法?督自學。
五步教學流程:
第一步,解詩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詩的題目較為凝煉,必須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詠柳》一詩是描寫春天的古詩,詩人賀知章回鄉時看到河邊的垂柳,滿樹如玉、柳芽新發,即景生情,興之所至寫下來的。在教學時教師以“詠”字入題,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理解“詠”字,再進一步理解詩題《詠柳》,這樣教學,既培養了學生聯系舊知的能力,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和聽說能力,同時又加深了對詩詞題目的理解和對詩詞整體感情基調的把握。
第二步,明詩意。都說詩是語言的一字一句都是詩人經過斟酌得來的,有的甚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們一字一句地逐一講解,反而會讓古詩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課標指出,古詩的學習,重點在于考查“是否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因此在課堂上我們提倡學生對詩詞的大意有自己的理解。
第三步,入詩境。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根據詩句所蘊含的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進入詩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繪的人物、情節、場面等等,品味深蘊其中的濃濃情懷。做到讀中入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借景引情。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體會詩人如何描寫景物,借助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能把詩句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在聯想中再現作品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2)借曲引情。
優美的音樂和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創造條件。在教學中,用歌曲、音樂引發學生的情感,學生聽樂曲,便置身于其中,猶如身臨其境,這時學生就會很快進入情境,為學生學好古詩創設了一個藝術氛圍。(王艷老師的《詠柳》一課的教學就運用以上兩種方法。)
(3)借畫引情。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往往詩情畫意是融為一體的,在教學中抓住這個特點把詩和畫結合起來,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的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可以使教師作畫、師生同畫、學生自畫,用簡筆畫的形式把詩意融于畫面,把無形的語言變成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學生走進作者所創設的情境中,加之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一定會有所感悟,從而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教育。第四步,讀詩詞。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主要是通過“讀”來使每個學生進行自我感悟。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要做到“以讀為本”、“以講助讀”,而且對詩詞的學習,更要通過朗讀這一主要形式來讓外部語言轉化為內部認識。古詩詞的朗讀要有一個過程,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詩詞的韻律,動之以情朗讀之。
其次要感受詩詞形象,學習文化精髓,曉之以理朗讀之。這樣朗讀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洋溢于古詩詞中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展現出來,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自然成誦。所以,我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大力提倡“以讀代講”,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讀書中思考、在小組中討論、在班級中展示自我,從而培養他們對詩詞的語感,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熏陶。第五步,悟詩情。古詩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三種:一是直接用一個詞語表達;二是間接用某個詞語表達;三是暗含在全詩中。引導學生弄懂并能分辨出一首古詩屬于哪一種類型,有助于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詠柳》就屬于第三種類型,可以在理解和誦讀全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贊美柳樹,贊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8
新版初中語文課本的一個明顯的改進,就是課文中的古詩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這實質上也是對語言的工具性的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文言古詩文中豐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重視的結果,并且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要求:即“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
很多學生認為當今社會是科技發達的社會,文化領域、科技領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話文,對古文學習無須努力去死記硬背。他們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其實古代文化中有許多作品是值得我們去深刻研究、領會的。有的告訴我們為人處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訴我們學習文化知識的方法或見解,有的文章可以讓我們認識政治上的利與弊等等。所以,學習古詩文既可以了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是明天我們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燈。為此,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有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指導學生自己讀、想、講
教學古詩文,應和現代語體文一樣,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講解,以使他們真正理解,并激起閱讀的興趣。現在有的教師逐字逐句地串講,一字不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徹底,實際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學,可可說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反而是不徹底的。在教師指導下自讀自思自講,雖可能有誤讀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經教師指出,既可得到糾正。再者,也是更為重要的`,只有指導學生自讀、自思,他們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進入文言所反映的歷史生活中去。
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回答討論。這對古文的學習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討論題可以兼及內容和語言兩方面。一般的應側重在內容的一面,可就人物、事件、情景、氣氛、環境、背景和作者等各個方面,提出思考課題,讓學生思索,發表看法。
古詩文學習中,可能爭論的問題比學習現代文多,而且有極不相同的看法。教師要各抒己見,讓學生不受拘束的發表見解。這里,教師不要固執先入為主的某些傳統看法,而要留意當代語言學和文藝理論的新學說,隨時吸收科學的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學的解說。當然,這種解說要嚴格限制在課文及其直接相關的范圍內。
二、指導學生誦讀,讀準讀暢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強調了讀的重要。誦讀是語文教學的不可缺少的環節,古詩文教學誦讀就更為重要。要通過誦讀促進學生讀準、讀暢,進而增強語感、理解內容、提升品位。對讀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開始要求讀準,古詩文中生僻字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較多,還有些文言句子不順口,很容易斷錯句。教師可采用示范朗讀對學生進行讀的指導。以此為基礎,注意節奏、重音,在發展到讀出韻味、讀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這樣以讀感染,激發興趣。讀的方式應多種多樣,如:范讀、自由讀、個人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有條件的可配樂朗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當然誦讀要根據課文長短、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讀的情況而掌握好讀的時間、遍數,以保證課堂的高效。
三、指導學生熟讀和背誦
現在的大部分學生朗讀能力差,口頭表達能力差,這不能不說是與教師忽視朗讀訓練有關。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時候,都要求熟讀和背誦課文,因為熟讀和背誦可幫助學生理解詞句。課文中的古詩文大都是一些淺易的文章,一些較困難的詞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難的詞句,學生可在多讀中理解掌握。熟讀和背誦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常常體現在段落及句式上,通過多讀可以加深理解。在讀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能夠和作者產生共鳴,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另外,熟讀和背誦可以使學生領會寫作上的特點及語言特點。只要能反復多讀,學生就能更好的掌握語言的妙處,這是教師滿堂講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導學生口譯和筆譯
在既有課文注釋,又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口譯和筆譯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譯必不可少,筆譯則看課文的長短和時間的多少或譯或不譯,或全譯或譯一部分。口譯尤其是筆譯中的錯誤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語譯。重要的是,只有學生自己譯,他們才能深切地體驗到古詩文的特點和妙處,才更有利于真正掌握閱讀它的能力。
指導語譯時,一要提出較具體的要求,比如哪里是重點譯部分,哪些詞語句必須明確譯出之類。二是只要求譯出詞語句中直接反應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內容。
五、讀寫結合
在學完必修課文中的古詩文后,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寫讀書心得和評論,一方面加強了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思想素質;我們還可以建議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歷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在學習古文的過程中,不僅能深入把握與了解課文所涉及的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9
古詩詞教學模式:
四聯五步教學法,即四種教學方法和五步教學流程的結合。
四種方法:
1、課前查解詩疑
2、引導學總結法
3、多指導勤歸納
4、仿方法督自學。
五步教學流程:
第一步,解詩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題目,我們能夠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詩的題目較為凝煉,必須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詠柳》一詩是描寫春天的古詩,詩人賀知章回鄉時看到河邊的'垂柳,滿樹如玉、柳芽新發,即景生情,興之所至寫下來的。在教學時教師以“詠”字入題,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理解“詠”字,再進一步理解詩題《詠柳》,這樣教學,既培養了學生聯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于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們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為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為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反復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復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以聲帶情、以形入情,是這一鑒賞方法的最大特點。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復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1、吟誦,要正確流利。
古詩語言是非常優美精煉的,它經過了詩人反復推敲錘煉,有鮮明的節奏感,平仄押韻,瑯瑯上口,可以把它當作一首樂曲來看待,這就是古詩所獨特的音樂美。正確流利地誦讀,就是在初步教學古詩時,就指導孩子們大聲地朗讀,力求把古詩讀準確、讀清晰、讀出節奏感;進而要求把古詩讀流利,讀出古詩的平仄押韻的韻律美,提高孩子們的語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學膾炙人口的唐朝大詩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門山》時,就注意讓孩子們正確的基礎上,大聲地、流利地朗誦,稚嫩的童聲隨著優美的韻律,讓人陶醉不已。
2、吟誦,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詩是十分注意錘煉詞句的。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語言入手,斟詞酌句,在孩子們初步理解古詩大意后,組織孩子們咬文嚼字地吟誦,細細品味,慢慢品賞,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回環曲折之美,進而感悟古詩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教學時,在孩子們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咬文嚼字吟誦,并體味交流:“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動詞后,與“升”作比較,體會“生”用得好,不但用得準確,而且寫出了紫煙富有生命力的連續不斷。以“生”為細節,再練習朗讀詩句。
3、吟誦,要反復不斷、要有感情。
在孩子們深入理解詩意,把握詩人思想感情之后,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孩子們進行反復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在反復的感情誦讀中,孩子們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末。”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原話,他老人家還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們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并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譽為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一首絕佳的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確定感情基調后,我們還應該指導孩子們處理好重音與節奏,與孩子們一塊探討: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孩子們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于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詩,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極力描繪了漁翁垂釣時的氣候和景物。教學時,適當介紹一下這是詩人被貶永州后所寫的,詩中描寫漁翁“獨釣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寫我行我素、身處孤寒之界的漁翁,實際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聽完介紹,再讀全篇,相信孩子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詩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詩教學中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孩子們年齡特征,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一些古詩的常規學法——分詞連序法:第一步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是按現代漢語規范進行連序翻譯。古詩常規的學法可用七個字來概括:
擴:濃縮的詞語要“擴”,將單音詞擴成雙音詞,使意思明顯化、具體化。
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
補:詩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補上,使之通順。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調:詞語的順序顛倒的要調整。
嚼:詩中關鍵、傳神的、富有哲理的詞句引導孩子們細心咀嚼、品味。
連:將各句中解釋的詞語連起來翻譯。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老師如果能注意指導古詩常規學法,讓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于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們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為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為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反復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復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以聲帶情、以形入情,是這一鑒賞方法的最大特點。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復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1、吟誦,要正確流利。
古詩語言是非常優美精煉的,它經過了詩人反復推敲錘煉,有鮮明的節奏感,平仄押韻,瑯瑯上口,可以把它當作一首樂曲來看待,這就是古詩所獨特的音樂美。正確流利地誦讀,就是在初步教學古詩時,就指導孩子們大聲地朗讀,力求把古詩讀準確、讀清晰、讀出節奏感;進而要求把古詩讀流利,讀出古詩的平仄押韻的韻律美,提高孩子們的語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學膾炙人口的唐朝大詩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門山》時,就注意讓孩子們正確的基礎上,大聲地、流利地朗誦,稚嫩的童聲隨著優美的韻律,讓人陶醉不已。
2、吟誦,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詩是十分注意錘煉詞句的。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語言入手,斟詞酌句,在孩子們初步理解古詩大意后,組織孩子們咬文嚼字地吟誦,細細品味,慢慢品賞,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回環曲折之美,進而感悟古詩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教學時,在孩子們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咬文嚼字吟誦,并體味交流:“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動詞后,與“升”作比較,體會“生”用得好,不但用得準確,而且寫出了紫煙富有生命力的連續不斷。以“生”為細節,再練習朗讀詩句。
3、吟誦,要反復不斷、要有感情。
在孩子們深入理解詩意,把握詩人思想感情之后,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孩子們進行反復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在反復的感情誦讀中,孩子們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末。”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原話,他老人家還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們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并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譽為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一首絕佳的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確定感情基調后,我們還應該指導孩子們處理好重音與節奏,與孩子們一塊探討: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孩子們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于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詩,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極力描繪了漁翁垂釣時的氣候和景物。教學時,適當介紹一下這是詩人被貶永州后所寫的,詩中描寫漁翁“獨釣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寫我行我素、身處孤寒之界的漁翁,實際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聽完介紹,再讀全篇,相信孩子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詩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詩教學中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孩子們年齡特征,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一些古詩的常規學法——分詞連序法:第一步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是按現代漢語規范進行連序翻譯。古詩常規的學法可用七個字來概括:
擴:濃縮的詞語要“擴”,將單音詞擴成雙音詞,使意思明顯化、具體化。
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
補:詩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補上,使之通順。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調:詞語的順序顛倒的要調整。
嚼:詩中關鍵、傳神的、富有哲理的詞句引導孩子們細心咀嚼、品味。
連:將各句中解釋的詞語連起來翻譯。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老師如果能注意指導古詩常規學法,讓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1、每個園地里的日期月累.古詩背誦.默寫。
2、勸學唐代: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3、要學習做詩詞,最主要的兩個因素,個人認為是詩外的閱歷,第二個是堅持。蘇軾曾經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意思就是說詩歌絕對不是簡單的幾句話而已。詩言志,它是通過詩歌這種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情志。所以載體是表面的,而作者的情志才是最主要的。這些情志的構成,包括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等,當讀者讀到作者的詩歌時,就能體會到那種不一般的情操。那么要具備正確的三觀,需要多讀書,多經歷,多感悟。當擁有了這些,那么還得保持純真的心。因為正是站在純真的心的基礎上,來體會這個世界,才能看得到真實和善良和美麗。除了作者的修為水平外,詩歌作為一種文學載體,要用短短的數句話把意思表達明白,也是需要一定的文學功底的。對漢語言的把握,對音律的感覺,都需要長期的練習和學習。這個就是屬于技術上的范疇。因此在語言上的進步是需要長期積累的。而閱歷的增加也是需要長期積累的。明白了這兩點,都一些教學的詩詞教程,加上一些別人的作品,來體會詩歌的感覺。就會步入熟能生巧的地步。
4、如楊萬里的《初入淮河四絕句》。如果沒有詩下的注釋,我們只認為這是一首寫景的詩。但加上注釋,我們可以判斷出這首詩表面句句在寫景,實則是通過寫景表達作者對國家南北分離的痛苦和無奈,對國家統一、人民自由往來的強烈愿望。
5、多讀,多學,多品,學習詩詞的寫作方法,創作要素,平仄的用法,及押韻等要求。只要掌握寫詩詞的精髓,定會學會寫詩的。
6、如何學習作詩詞:先弄清何為詩何為詞,詩有舊體古詩與近體詩,有五言詩七言詩,五律七律。詩不僅要有格律,還要有優美的意境,好的詩意,平仄對仗工整押韻(一三五不問,二四六分明)。律詩的第一行要點明題要,突出主題。三行四行上下聯之間,五行六行上下聯之間必須平仄對仗工整相對。顯示出律詩抑揚頓挫瑯瑯上口的音律美。詞盛于宋朝,中國傳統文化美其唐詩宋詞。詞不僅含蓄委婉優美,它必須先有一個明確的詞牌名,它與詩的區別是每行不拘字數,每行字數可長可短,不限于詩分五言七言。只是詞分上下闕,上下闕每闕字數一致相同,平仄相對,詞性一樣。在了解掌握詩詞的基礎上多看優秀的詩詞,透過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弄清作者作品的表達意圖,然后認真潛心全身心投入作者的作品中,閱讀理解并背誦其意境優美的詩詞,從詩詞的意境韻律中發現美,并汲取其營養美。不斷吸收優美詩詞的文學營養,豐富自己的詩詞文學知識,積累詩詞文學的'優良經驗,提升自身的詩詞文學素養,然后借鑒優美詩詞在真慎實感靈感迸發時豐富想象學習寫詩詞。真可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功到自然成。
7、煙霏迷漫復飛虹。
8、作詩詞,首先必須了解詩詞的格式及韻角,還必須了解每一個朝代每一個人文的不同風格,多學習多鑒賞多模擬。同時要有靈感,靈感來于生活實踐和用心感悟感知,往往作詩詞有時是一觸即發的事情
9、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中華文化的歷史文化知識蘊含在古詩文經典中,背下這些優秀篇章,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
10、要寫好詩詞,首先,要對詩詞有基本的了解,這就需要對詩詞有一定的閱讀量。在有了對詩詞的初步認識之后,再找出詩詞的基本規律。詩一般情況下,可分為五言、五律、七言、七律等幾大類。詞則有多種詞牌可供填寫。詩和詞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講究押韻、平仄、對仗等。《平水韻》《詞林正韻》《中華新韻》都是研究韻腳比較經典和常用的工具書,因為押韻都在句末之字,所以稱為韻腳。平仄可以根據古聲樂“宮、商、角、徵、羽”來研究,如果對照漢語拼音的一、二、三、四聲來講,就是平仄里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五音中多出來的,對于初學詩詞來說,也是平仄里最難的,稱為入聲。簡單來說,就是短而促的平聲音也算在仄聲字內,搞懂了入聲字,基本也就搞懂平仄的關系了。《聲律啟蒙》當然是最高學習對仗、押韻、平仄的工具書,可以死記硬背一下,大有裨益。詩大體上都是字數相等的,比如五言詩,七言詩,也有字數不相同的,相對冷僻,不便于初學者研究。而詞和詩不同的特點在于他字數不相等,有長有短,七個、六個、五個……一個字都可以成句。但它也有規律,詞都有詞牌,就是固定的格式,要根據它的格式寫,所以稱為填詞。不但要根據它的格式,而且還要根據它的要求,也就是哪個字要平音哪個字要仄音,哪個字要押韻,都是有嚴格要求的,不能錯。古時的詞都是根據五音為譜,可以唱出來了的。所以有“有井水處,便有柳詞可歌”;“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之類的記載。著名的《白香詞譜》便收錄了多首詞牌,詩詞愛好可據此譜填寫自己喜愛的詞。
11、拼音復習(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
12、學習古詩詞的步驟和方法
13、一類字會默寫和組詞,二類字認識并會注音。
14、千里黃河壺口收,
15、提高語言文字能力,學生頭腦中有大量的名篇佳句,還擔心他將來寫文章不文思泉涌,出口成章?
16、上課利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興趣和積極性。
17、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18、詩言志。詩詞創作講求煉詞,萃意,融境,生情。情若詩之魂,詞,意,境為詩之三維,一首詩的高度,取決于作者三維的認知及情感的取向。書到今生讀已遲。此言對詩詞創作再合適不過。這個時代是快節奏的,而詩歌之美在慢慢品味,生活的壓力使人更傾向于笑料快餐,但任何年代,腹有詩書氣自華,絕非虛言,略通詩意,勿枉此生!
19、學習古詩詞需要掌握正確的步驟和方法。鑒賞古詩詞要注意作者的寫作手法和主題思想。如何在短時間內準確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主旨,進而鑒賞詩歌的寫作手法,應該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注意五方面內容。
20、近期又到黃河邊轉了一回,在經過峰戀的呂梁山脈,黃河別有一番景象,有感寫下:
21、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22、在課堂上解決知識點,課下不留書面作業,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課外閱讀。
23、能區分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并會組詞。積累學過的四字詞語和近,反義詞。
24、平時多練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每天各練一篇
25、磐間翻滾波濤吼,
26、這問題就不抄官面文章了,建議您先買一本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概要先學習一下基本的格律,押韻這種。金庸先生剛開始寫小說,做回目,就是學習了王力先生的這本論詩詞的小書,改進了回目的格律。第二就是多讀書,多讀古人詩詞。所謂學好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嘛。望對您有幫助。謝謝。
27、增強記憶力,記憶古詩文,無疑等于每天做一套腦體操。
28、一、結合注釋,了解創作背景。
29、熟練背誦要求背誦的課文,(按課文內容填空),每個課后的讀一讀.記一記。
30、看圖寫話,學會看清圖意,運用方能公式。
31、班級內學生在學前教育階段參加輔導班或幼兒園小學化教育情況。
32、生活在黃河邊,時常感慨黃河的內陸河的寬廣,音樂有《黃河大合唱》,書畫有《黃河魂》,自己不擅樂及畫,用書寫來描就母親河的壯美!
33、觀壺口瀑布
34、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能經常進行古詩文朗讀比賽,即可形成壯觀的朗讀氛圍。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有著悠久的詩歌傳統,中學語文教材中詩歌的比重較大,因此詩詞鑒賞題也就成了中考語文卷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詩歌是語言的高度凝煉,沒有足夠的積淀就很難真正理解詩歌的意蘊,而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年代又離中學生過于遙遠,因此,多數考生都覺得詩詞鑒賞題難度較大,無從下手。下面談談我研修后的幾點心得體會。
按照詩歌表現內容的不同,古典詩歌大致可以分為山水田園詩、詠物詩、邊塞詩、詠史詩和詠懷詩等五類。
山水詩的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他們的主觀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寓情于景。
詠物詩的特點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玩物,大至山川河流,小則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托人的感情。
邊塞詩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往往表達作者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的向往、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建功立業的抱負等。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作者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喟嘆朝代興亡的'變化,或感慨歲月倏忽變幻,或諷刺當政者的荒淫無度,從而表現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沉的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
詠懷詩的特點就是即事抒懷。作者往往因一事有感,發而成詩,即為抒懷。
“詩以言志”,盡管詩歌的內容可以涉及思親,送友、懷鄉、贈人、戰爭、寫景、狀物等多種體裁,但最終都是為了抒發感情。在賞析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作品意象特征。
古詩意象往往寓繁于簡、寓萬于義,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象,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鑒賞作品時,不僅要著眼于它們所描寫的客觀物象,還應透過它們的外表,看到其中諸如的意蘊和感情,注意主客觀兩方面融合的程度。
2、體味詩歌情、景、事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的手法有容情入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要把握景的形象性,詩歌往往用比喻、夸張、景物烘托、氣氛渲染等藝術手法來體現神韻。
3、領會詩人表現的情感。
詩歌往往表達作者寄托的感情,透過所寫的景、物、事,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態度、美好的理想和生活的哲理。要分析感情寄托的問題,就要推敲作品中蘊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和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知人論世”,這樣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真實的情感。同時,還要注意作者的邏輯思維過程。詩人經過對材料的選擇、取舍、概括、最后才構成藝術形象。因此,分析詩中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也能很好的體會到詩人的情感。
4、留意作者的觀察視點和角度,分析作者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生活遭際、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藝術素養和藝術風格,詩人可能從不同角度去反映各種題材,甚至同一題材。因此做題時要仔細體味其思想上、內容上的細微差別。
抒情的表現手法,可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前者有直抒胸臆和即事抒懷兩種,后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描寫手法有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明暗對比、以小見大、懷古惜今、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等。具體用什么寫法,由主題需要決定。
5、感受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在古典詩詞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相當普遍的。一般而言,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象征、比興、借代、反問、設問、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鑒賞時要根據它們各自的特征和功能,理解并領會詩歌。
在欣賞古典詩詞時,尤其需要注意作品中“典故”的運用。用典,使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在增強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要是不能正確理解其中典故的含義,就會直接影響對整個作品的鑒賞。所以,必須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個初步的理解,透過典故的本義,進而理解其在詩中所蘊涵的意義。
總之,古詩詞鑒賞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在把握其規律的同時,大量古詩詞的背誦積累才是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根本。
【古詩詞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古詩詞》教學反思12-23
古詩詞課堂教學培訓心得體會09-15
古詩詞教學計劃06-25
古詩詞心得體會03-10
《古詩詞三首》教學設計09-20
古詩詞教學反思(精選18篇)06-16
誦讀古詩詞的心得體會09-23
讀古詩詞的心得體會04-29
課文《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09-08
古詩詞三首賞析教學設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