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蝶戀花全詩詞意思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蝶戀花》詩詞賞析
《蝶戀花》詩詞賞析1
蝶戀花
真德秀
兩岸月橋花半吐。紅透肌香,暗把游人誤。盡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先自冰霜真態度。何事枝頭,點點胭脂污。莫是東居嫌淡素,問花花又嬌無語。
這是一首禮贊梅花的詞作。
詞的上片贊頌梅花的迷人之姿。首句入筆捉題,直截了當地寫梅花“兩岸月橋花半吐。”溪水岸邊小橋兩端的梅花已經綻蕾半開。緊接著直接寫梅花半吐的風韻和游人對梅花的迷戀。那半開的梅花通體紅透,香氣四溢。“肌香”二字以美人暗喻梅花香氣襲人冰肌玉骨的嬌姿。正是梅花這絕代風彩,才使游人不知不覺中為其所吸引。一個“暗”字、一個“誤”字把游人情不自禁的迷戀梅花的神態寫足。以下二句“盡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源、忘情迷途的典故,反襯江南梅花的迷人風姿。此二句是說人人盡說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的'武陵溪畔桃花林的美麗,卻不知這梅花半吐的江南風景的迷人。對比之下,更突出這江南橋畔梅花的美麗,表現了主人公愛梅的情感。
如果說上片從色艷香濃的外部面貌來禮贊梅花的話,那么,下片則是從凌霜傲雪的內在品質來頌揚梅花。
過片“先自冰霜真態度”一句,贊揚梅花凌寒獨放的堅強品格。“爭先”二字突出梅花不畏嚴寒霜雪的精神,“態度”即姿態品格。緊接著詞人用一設問:“何事枝頭,點點胭脂污?莫是東君嫌淡素。”梅花為何在冰霜嚴寒之中用胭脂般的紅艷去點染枝頭?莫非是司春之神嫌冬天百花凋零,色彩過于單調之故。東君即司春之神。這一設問實質上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風亮節,頌揚它給人們帶來春的消息。煞尾句“問花花又嬌無語”再度褒揚那嬌艷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裝點人間春色。
古之人詠梅詞極多,但大多從其冷艷著眼,抒發詞人寂寞的情感。如陸放翁的《卜算子·詠梅》、姜白石的《暗香》、《疏影》等等。在他們的筆下,梅花是一個“寂寞開無主”、“此花幽獨”的孤芳自賞的形象。而真德秀卻能別出蹊徑,一掃大多詠梅詞人失意孤寂的怨艾,對梅花綽約迷人的風韻作了熱情的描摹,對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格作了全面的褒揚。詞的氛圍熱烈,格調高亢。詞人真德秀幼即聰慧異常,四歲誦書,過目成誦。十五喪父,賴寡母力貧教養,又得同郡人相助,方得入學中舉。理宗時官歷泉州、福州知府,入為翰林學士,拜參知政事。他為人正直,凡游宦所到,皆布惠政,廉聲卓著。其學以朱熹為宗,提倡正學,與權奸韓侂胄偽學對抗,使正學得以復明。古有謂詩品即人品,聯系其艱苦修身進學、勤政為民、正直不阿的身世和為人,則詞人對梅花亮節高風滿腔熱情的禮贊,以及作品所顯現出來的積極亢奮、開朗明快的格調是必然的。
《蝶戀花》詩詞賞析2
《蝶戀花·眼底風光留不住》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煙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惆悵玉顏成間阻,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
譯文翻譯
眼前的美好風光是留不住的,在一片溫暖和芳香里,他叉上馬去遠行。想要請柳絲拂動起來遮擋他前進的路,但楊柳樹不是相思樹,怎會懂得我的傷心。
為我們的天涯相隔而倍感痛苦惆悵,這東風為什么留不住這繁華舊夢。身邊還留有當年他所寫的信,但他的馬已經走遠,不知道現在身在何處。
注釋解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和暖和香:伴著溫暖,帶著芳香。
雕鞍:馬鞍的美稱。
倩:請。
煙絲:煙霧籠罩的楊柳。
相思樹:出自典故,后人用于男女相愛,生死不渝之情。
玉顏:指亡妻美麗的容貌。
閑阻,阻隔,此處引申為將來無法相見。
斷帶,斷掉的衣帶。乞句:請求(對方)寫的詩句。
斑騅:身上長著花斑紋的馬。
一系:將馬拴在樹下。
創作背景
此詞可能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詞人扈駕東出山海關至盛京,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生出無窮無盡的空虛、寂寞、惆悵之情,于是創作了這首詞抒發滿心愁緒。
詩文賞析
此詞寫的是兩戀人依依別離的場景,寫出了情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及內心的傷感、惆悵。
上片寫外出游玩之時,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從“和暖和香”、“煙絲”、“垂楊”、“東風”這些意象可知,此時正是春意盎然之時。納蘭并沒有把和伊人離別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從而顯現出在這春光大好時離別的難堪之情,以及自己內心的悲苦。“眼底風光留不住”套用辛棄疾的“有底風光留不住。煙波萬頃春江櫓”,而一個“又”字,則表明分別已經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這個時候,“眼底風光”并不是指風暖花香、楊柳依依,而是指即將遠行的征人。面對騎馬離去的征人,女主角無力挽留,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被煙霧籠罩的楊柳上,請它們遮住征路,以便將征人留住,但垂柳并不是相思樹,它是無情的,自然也不會滿足女主角的愿望。
下片轉換角度,寫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寫征人的'傷別之情。伊人舍不得征人,征人更不愿離開伊人,但是圣命難違,征人只能離家遠行,以至“玉顏成閑阻”。此時,征人的心中備感痛苦惆悵,于是開始埋怨東風為什么留不住繁華舊夢,其隱喻的意思就是:為什么幸福不能永駐呢?東風“不作繁華主”正是納蘭無可奈何的感慨。
尾句再次轉換了角度,寫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斷的衣帶上還留有當年她求征人寫的詩句,可如今征人遠行,與自己相隔萬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騎現在系在何處。
《蝶戀花》詩詞賞析3
蝶戀花
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
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賞析】
此詞上片寫夢里相思。下片寫醒后遣懷。全詞語言清暢,而抒情有遞進、有頓挫,故沉摯有力。
起首三句:“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是說夢游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特征,使夢境顯得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著兩句:“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備“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疊;但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詞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備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不多見。詞之上片,寫夢中無法尋覓到離人。
下片轉寫寄信事。起三句:“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樂來排遣。
結尾兩句:“欲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她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以“緩弦”、“移柱”來表達其“幽懷難寫”,可見以行動寫心理,自有其妙處。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稱小晏亦是“古之傷心人”,所以寫出來的詞,“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這首詞就有這種淡而有味,淺而有致的獨特風格。
《蝶戀花》詩詞賞析4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么?請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俞陛云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么?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
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兩種,答其中一種即可。
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總之,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
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情,并非曠達之語。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馬上分享給同學
據魔方格專家權威分析,試題“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蝶戀花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主要考查你對古詩詞閱讀等考點的理解。關于這些考點的“檔案”如下: 現在沒空?點擊收藏,以后再看。 因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點,詳細請訪問。
《蝶戀花》詩詞賞析5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李清照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詞作當寫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時趙明誠為萊州守,李清照從青州赴萊州途中宿昌樂縣驛館時寄給其家鄉姊妹的。它通過詞人自青州赴萊州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姐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系的深厚感情。
“淚濕羅衣脂粉滿”,詞作開首詞人即直陳送別的難分難舍場面。詞人抓住姊妹送別的兩個典型細節來作文章:“淚”和“脂粉”,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無限的傷感。次寫“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熱淚縱橫,猶無法表達姊妹離別時的千般別恨,萬種離情,似唯有發之于聲,方能道盡惜別之痛,難分難舍之情。“四疊陽關”,蘇軾《論三疊歌法》中的說法可參為注解:“舊傳《陽關》三疊,然今世歌者,每句再疊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疊。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應三疊之說,則叢然無復節奏。余在密州,文勛長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陽關》。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疊,乃知古本三疊蓋如此。及在黃州,偶得樂天《對酒》云:‘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云:‘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以此驗之,若一句再疊,則此句為第五聲;今為第四聲,則第一句不疊審矣。”由此觀之,“四疊陽關”的說法無誤。“千千遍”則以夸張手法,極力渲染離別場面之難堪。值得注意的是,詞人寫姊妹的別離場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筆觸,一來表現了詞人的筆力縱橫,頗具恣放特色,在其《鳳凰臺上憶吹簫》一詞中有“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似同出一機杼;二亦展現了詞人感情的深摯。“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詞人的筆觸在結拍處一折,紛亂的思緒又轉回現實。臨別之際,姊妹們說此行路途遙遙,山長水遠,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斷”之處,不僅離姊妹們更加遙遠了,而且又逢上了蕭蕭夜雨,淅淅瀝瀝煩人心境,自己又獨處孤館,更是愁上加愁。詞作上片從先回想,后抒寫現實,從遠及近,詞脈清晰。
下片,詞人的思緒又回到離別時的場景,但筆觸則集中抒寫自己當時的心境。“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直陳自己在臨別之際,由于極度傷感,心緒不寧,以致在餞別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淺也沒有印象。詞人以這一典型細節,真切而又形象地展現了當時難別的心境,同時也是“方寸亂”的最佳注釋。歇拍二句:“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詞人的`思緒依然飄蕩在那令人難忘的別離場合,但詞作的筆力卻陡地一振,奏出與前面決然不同的充滿亮色的音符。詞人告慰姊妹們,東萊并不象蓬萊那么遙遠,只要魚雁頻傳,音訊常通,姊妹們還是如同廝守在一起。詞作至此,已不僅僅表現的是離情別緒,更表現了詞人深摯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蓬萊”,傳說中的仙山。李商隱《無題》詩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本詞不僅有李清照詞作特有的抒寫心理細膩、敏感的特點,更有筆力健拔、恣放的特色。以此特色來寫離別之情,對一個女詞人來說,尤顯難能可貴。
《蝶戀花》詩詞賞析6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出自北宋詞人晏殊(或南唐詞人馮延巳)所創作的一首詞《蝶戀花·六曲闌干偎碧樹》。該詞是詩人的一首傷春懷人之作,抒發了詩人的迎春之情,送春之意。全詞分為兩層,上闕寫迎春之情,下闕寫送春之意,在畫面的連接和時間的跨度上均有較大的跳躍性。全詞渾成而隱約地表達出了題旨,情入景中,音在弦外,篇終揭題。
作品原文
蝶戀花(鵲踏枝)
晏殊(馮延巳)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作品注釋
①偎:依靠。
②黃金縷:指嫩柳條。
③鈿箏:用羅鈿裝飾的箏。
④海燕:燕子的別稱。古人認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稱。
⑤一霎(shà):極短的時間。
⑥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暗用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救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作品譯文
廡廊上的欄桿曲折盤轉,像是有意無意倚偎在綠樹上,春風輕拂,千萬條碧綠柔美的柳枝在朝陽的映照下,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澤。
遠處,傳來了美妙悠揚的箏樂聲,是那么的賞心悅耳,逗引得梁上的燕子雙雙穿過門簾,撲向春天溫馨的懷抱。
然而,只幾天時間,已是物換景遷:迎風飄揚的柳絲籠罩在漫天飛舞的落絮中;紅艷艷的杏花,也經不住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眨眼間便萎謝凋零。
我想在夢中排遣春愁,可濃睡中,卻被黃鶯的啼叫聲驚醒,美麗的夢中幻境,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作品譯文(二)
在綠陰叢中,一座別致、幽靜的小樓悄然獨立,曲曲折折的欄桿緊緊依偎著碧樹,兩者相映成趣。春風和煦輕柔,鵝黃嫩綠、如絲如縷的楊柳在風中款款擺動腰肢,搖曳多姿。
春光明媚,晴空萬里,游絲裊裊,柳絮翻飛,這已是暮春景象了,正當杏花盛開,嬌艷無比之際,卻下起了一陣小雨。在如此深重的幽情之中,她不由沉沉睡去,正在睡酣夢甜之際,卻被窗外清脆的鶯啼聲驚起,而美夢也再也無尋處了。
作品鑒賞
這首詞是擬寫閨情之作,全篇以寫景始而以情終,景中含情,情又襯景,因而被評為“金碧山水,一片空蒙。”(譚獻《譚評詞辨》)
上闋從春光寫起。“六曲闌干”三句極力描寫庭院的春日明媚風景。曲曲紅闌,被綠茵扶疏的碧樹所環繞;院中的楊柳隨風搖擺,如絲如縷的柔條在夕陽的晚照中輕盈飛舞,好一派靜謐、優美的景色。一個“偎”字,寫出自然景物與人工景物的和諧、親昵,一個“展”字,寫盡了柳條的媚態,詞的意境,就在這柔和、清雅的景物中被烘托出。而突如其來的琮琮箏聲,打破了這安靜的氛圍,也驚起了雙燕,穿簾而去。由燕子的安居,可知閨中的冷清;由箏聲的驚燕,可知聲音之激越,彈箏者心情之郁悶也可見一斑。盡管全部是寫景,但閨中人獨處的難堪之情已經隱約可見。上闋中詞人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個角度進行描寫,先寫箏鳴聲之凄婉,再寫成雙的.海燕穿簾而去,所見所聞,勾起詞人隱隱的孤獨與惆悵之感,為下文進一步抒情做鋪墊。
下片抒傷春之情。首三句寫詞人所見:游絲、落絮、紅杏花,這些景物的描寫,暗示春之將逝。依舊由景開始,但是“滿眼”一詞已經凸現了人的出現,是從閨中人的視線和心情來看景了。“游絲”和“落絮”都是經典的春愁繚亂、幽思綿綿的意象,“滿”和“兼”字更說明了一種無聊、無奈的心情。這是突然降下的一陣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最后一句由春光繚繞歸結到春閨的愁思,一個“亂”字說明了心緒之亂,“無尋處”則點出了好夢被驚醒后的煩惱與憂愁。經過這兩句一點化,前面的景語全都變成了情語,令人回味不已。
整首詞詩人由寫景始,由寫人終。寫景抓住春天的特指,但有富于變化,在變化中蘊含了作者的情感,寫人先寫人物的行動,把細箏移玉柱,但穿簾雙燕卻勾起了主人公無限的傷感,成為全詞感情轉折的基點。再寫人物的心理,“驚殘好夢無尋處”,直接抒發主人公內心的傷感。整首詞寫景與寫人相互交融,通過穿簾的雙燕,亂語的“黃鶯”、“游絲”、“落絮”“清明雨”,使人物的心理活動步步呈現,達到了情與景的高度統一,但又含而不露,堪稱“金碧山水,一片空蒙。”全詞在藝術風格上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作品鑒賞(二)
此首詞是一個深閨獨居的女子流連春光,惆悵自憐之作。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這三句渲染了一種美麗而寂寞的氛圍,為全詞隱含的感情作了鋪墊。春天來了,在幽靜的庭院中,紅欄碧樹環繞,“偎”字顯示綠樹與紅欄彼此交映的景象,楊柳依依,鵝黃嫩綠,輕柔飄逸;而“盡”字則寫出了春光中枝條茂盛的喜悅和生命蓬勃的歡欣。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又飛去。”三句寫簾內景。“誰把”兩句從聽覺寫起,在這寂靜的環境中突然響起了琮琮的箏聲,閨中安棲的燕子,被箏聲驚起,雙雙穿簾飛去了,詞人把這些情景都寫得優美、精致,用筆非常細膩,有力地表現出春光的明媚,給讀者以十分深刻的印象,引發出豐富的情境聯想。箏聲之后并沒有揭起垂下的簾幕,露出彈箏之人,卻轉寫燕子穿簾雙飛,以襯托彈箏者的孤獨寂寞,了無知音,幽思難托。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起首三句用“滿眼”領起,依然寫景:滿眼的游絲、繽紛的落絮、輕盈的海燕、嬌美的鶯語,楊柳在春風中擺動著金黃的絲縷,紅杏在微雨里綻開的花瓣。所有這些優美的意象,溶在如夢如幻的清風細雨中,那些好看的顏色,動聽的聲音營造了一種纏綿婉轉的氛圍,像是溫柔的手觸摸到心靈的深處,輕輕地撥動著人的心弦,泛起百般的情詩詞思,讓閨中之人不由感慨韶華易逝,青春難駐,而自己卻獨守空閨,無人憐惜。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結末寫女主人公因夢醒而引起的惱鶯情緒。“亂”字暗示了閨中之人的心情煩亂。至于她做的是什么樣的“好夢”,詞人沒有說明,卻更耐人尋味。濃睡好夢,歡情片刻,這對于現實生活中無法相會的戀人來講,也是聊慰其相思饑渴的方式。然而哪怕這樣短暫的好夢,也偏偏被鶯語驚擾,可見無論是明媚亮麗的春色,還是落花沽絮的雨景,全都成了激惹她陣陣愁緒的觸媒。
這首詞借用不同的場面塑造了相同的意象。上片抒寫春景之中的閨婦獨自把弦,下片抒寫春景之中的閨婦夢中寄情;上片的環境是風和秀麗,下片的環境則是紅杏細雨,上下片場面并不相同,然塑造的意象都是深閨春怨。全詞景語遠遠超過情語,把無形的感情寓于有形的景象來表現,產生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詞牌簡介
蝶戀花,詞牌名之一,商調曲;原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又名“鵲踏枝”“鳳棲梧”。 樂章集》注:小石調;趙令畤詞注: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令畤詞,有“不卷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簾》;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
作品格律
六曲闌干偎碧樹,●●⊙○○●▲
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
●●○○,●●○○▲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
滿眼游絲兼落絮,○●⊙○○●▲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
注:○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作者簡介
馮延巳(903年—960年),又作馮延己、馮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蘇省揚州市)人。五代十國時南唐著名詞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終太子太傅,卒謚忠肅。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有詞集《陽春集》傳世。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臨淄公,謚號元獻,世稱晏元獻。晏殊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并稱“晏歐”;亦工詩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
《蝶戀花》詩詞賞析7
蝶戀花
趙令疇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①恨清明雨。
盡日沉煙②香一縷,宿酒醒遲,惱③破春情緒。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④路。
注:①止:通“只”。 ②沉煙:點燃的沉香的煙氣。
③惱:撩惹。惱破:惱煞,極盡煩惱。 ④西江:古詩詞中常泛稱江河為西江。⑤宿酒:昨蜍所飲的酒。
8.結合詞意,簡要賞析“啼痕止恨清明雨”一句。(5分)
9.全詞表現了詞中人物哪些思想感情?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6分)
試題答案:
8.幾朵殘存的紅杏,依稀還帶著雨痕,就像啼哭的.人兒一樣,正在憎恨那殘酷無情的清明雨。(1分)這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借花寫人,(2分)寫出了詞中人物對青春將逝的感傷之情。(2分)
9.①感嘆青春將逝之情(或:傷春惜春之情),如“啼痕止恨清明雨”寫惜春傷春之情;②孤獨寂寞之情,如“人在深深處”和“盡日沉煙香一縷”寫出主人公的孤獨寂寞;③對遠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如“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寫出對遠人的思念。(每點2分,共6分。)
參考譯文:
想要減掉羅衣,可是寒氣還沒有退去。珠簾也無心卷起,一個人在深閨中閑居。紅杏枝頭的花不知還剩幾許,美麗的面龐尚有啼痕,只恨這清明時的細雨。
終日無聊悶坐,看著沉香的輕煙一縷。昨夜喝悶酒而大醉,今早醒來得太遲。被惜春的情懷所困,心中充滿了愁緒,飛回的燕子又耽誤了帶來回信,我淚眼凄迷,呆呆地望著小巧的屏風,那上面畫的是遙遠的西江的水路。
《蝶戀花》詩詞賞析8
蝶戀花
送春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綠滿山川聞杜宇,便作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欲下瀟瀟雨。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發,性靈鐘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斗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閑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斗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秾艷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么無味的女工,而要歡欣喜躍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傳說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我們送來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后的強烈反差,我們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凄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塑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我們的美感經驗。
本詞上闋描敘的是:女詞人透過窗簾,看到樓臺外面千萬條碧綠的.楊柳枝正纏綿悱惻地伸出忱摯的雙手、款擺纖細的腰肢,甚至還在喃喃細語:“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時吧!”──楊柳們一往情深地想牽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著無限的依戀;然而,春天雖略作停留,卻還是冷漠地走了。春天雖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飄舞著,要追隨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這“春”者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歸宿終究如何?……。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依春、戀春的多情楊柳,正是女詞人自我心靈的物化展現。女詞人既痛感于年華飛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并未被不幸現實室息了自己對美好人生和心靈自由的執著追求。
下闋,詞作由客觀之境轉化為主觀之境。女詞人說:我極目四望啊,無論是高山野嶺,還是大河小溪,到處都披上了濃綠的彩裝,卻也時時傳來子規鳥“不如歸去”的凄切叫聲。唉,面對此情此景,即使是“無情”之輩,豈不也愁腸百折?(言外之意:我這本來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為傷心呢?!)“綠滿山川”的靜態和杜宇(即子規、杜鵑、布谷鳥)聲聲的動感,兩相諧合地使意境立體化,共同暗示于人:春色既已濃艷之極、春心卻呈歸去之意。詞人已知留春不住、戀春枉然,就干脆爽朗地端持酒杯為春送行。可惜的是“春天”(豈止自然界之景觀,更含社會上之人事)不解人意,竟無語而離去。這之前,曾有宋祁寫過“為君持酒送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的詞句,雖有名氣,但只是詞人的一面之意,不如朱淑真這里把主客雙方的不同情意和心態共織于一體而又更有藝術的涵蘊美。更何況,女詞人進而描繪了“把酒送春”的典型環境是暮色蒼茫、細雨淅瀝的悲悒氛圍中,益發令人黯然神傷。
詞人把賞春、戀春、留春、惜春、無可奈何中的送春以至怨春,一系列復雜的心理歷程和行為軌跡循序漸進地組織在由遠到近、從白日到昏夜的時空推進之中,而且感情由熱望到激越再到沉郁終至綿緲……,給人以縝密而又清朗的審美感受,所以,宋人評贊她“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豈泛泛者所能及?”洵非虛譽。
《蝶戀花》詩詞賞析9
枕畔屏山圍碧浪。翠被華燈,夜夜空相向。出自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蝶戀花·面旋落花風蕩漾》。這是一首閨怨詞。上闋寫春去愁生,全以迷離幽淡之景出之。下闋寫空室獨處,寂寞難禁。“屏山圍碧浪”,含不盡心潮;空向華燈、翠被,禁不住獨褰繡幌,極哀艷。最后以明月梨花收束全篇,于艷麗處忽生清淡,自是歐公本色。
作品原文
蝶戀花
歐陽修
面旋落花風蕩漾。柳重煙深,雪絮飛來往。雨后輕寒猶未放,春愁酒病成惆悵。
枕畔屏山圍碧浪。翠被華燈,夜夜空相向。寂寞起來褰繡幌,月明正在梨花上。
作品注釋
①褰:撩起。
作品譯文
面前落下的花瓣在微風中飛舞著。重重翠柳籠罩在縷縷水霧之中,柳絮象漫天飛雪。雨后仍感到微微的'寒意,春天的愁緒加上微醉的酒意形成病中惆悵的情緒。
躺在床上從枕邊看去,青山象屏風圍繞著綠湖,周圍點綴這點點燈光,每天晚上只能眼看這景象。寂寞中起身來掀起窗紗,看見月亮正在花叢上緩緩移動。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閨怨詞。上闋寫春去愁生,全以迷離幽淡之景出之。下闋寫空室獨處,寂寞難禁。“屏山圍碧浪”,含不盡心潮;空向華燈、翠被,禁不住獨褰繡幌,極哀艷。最后以明月梨花收束全篇,于艷麗處忽生清淡,自是歐公本色。
詞牌簡介
《蝶戀花》,詞牌名之一,商調曲;原唐教坊曲名,本采用于梁簡文帝樂府:“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又名《黃金縷》、《鵲踏枝》、《鳳棲梧》、《卷珠簾》、《一籮金》。其詞牌始于宋。雙片共六十字,前后片各四仄韻。《蝶戀花》此詞牌作者一般以抒寫纏綿悱惻或抒寫心中愁的情感為多。雖有部分山水,但還是寄情于物的表現。
作品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在政治上負有盛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喪父,在寡母撫育下讀書。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中進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交游,以詩唱和。后入朝任館閣校勘,因指責諫官高若訥,被貶為夷陵縣令、乾德縣令,又復任館閣校勘,進集賢校理、知諫院,任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因事被貶滁州,又被貶揚州、潁州、開封府。后來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又出任樞密副使、參知事先事、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以“太子少師”退位,在潁州(今屬安徽阜陽)去世,謚號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歐陽修是詩文運動的領袖。他的文學成就以散文最高,影響也最大。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蝶戀花》詩詞賞析10
蝶戀花·淚濕羅衣脂粉滿
宋代:李清照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
李清照蝶戀花詩詞賞析
詞作當寫于宣和三年(1121)秋天,時趙明誠為萊州守,李清照從青州赴萊州途中宿昌樂縣驛館時寄給其家鄉姊妹的。它通過詞人自青州赴萊州途中的感受,表達她希望姐妹寄書東萊、互相聯系的深厚感情。
眼淚濕了衣服,臉上胭脂妝容化開。詞開頭作者便直接表露出了難分難舍的情感。四疊陽關唱了幾千遍但是還不足以形容自己內心對妹妹的萬種離情。“千千遍”則以夸張手法,極力渲染離別場面之難堪。“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妹妹此行路途遙遠,而自己已經到了“山斷”之處,離妹妹更加遙遠了,加上又有瀟瀟微雨,自己又是獨處孤館,更是愁上加愁。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自己在臨別之際,由于極度傷感,心緒不寧,以致在餞別宴席上喝了多少杯酒,酒杯的深淺也沒有印象。詞人以這一細節,真切形象地展現了當時難別的.心境。“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詞人告慰姊妹們,東萊并不象蓬萊那么遙遠,只要魚雁頻傳,音訊常通,姊妹們還是如同在一起。至此,已不僅僅表現的是離情別緒,更表現了詞人深摯感人的骨肉手足之情。
李清照是婉約派代表人物,通過這一詩詞,看出李清照詞細膩生動,而又不乏姿放的特點。
李清照蝶戀花詩詞創作背景
此詞寫作背景有兩說,一是以為作者在滯留青州時寫給移守萊州的丈夫;一是以為作者在赴萊州途中的昌樂館寫給留居青州的姊妹們。龔克昌《談〈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以為,當以后者說為勝。理由是:一、元代劉應李《事文類聚翰墨大全》后丙案卷凹收此詞,題為《晚止昌樂館寄姊妹》。但劉氏對作者失考,歸入無名氏;其實,在此之前,也即在宋代曾慥的《樂府雅詞》里,已標明此詞為李易安作;曾氏生活年代與作者同時,其說當較可信,正可補正劉氏將此詞編入無名氏之誤。而以為此詞為清照思夫念舊之作均出后代,殊無實據。二、詞中出現的“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句,與所標“晚止昌樂館寄姊妹”題意正合,以詞中所流露的也恰是作者身處旅途中的口氣,和寄宿孤館中的心境。因此,斷此詞為作者寄姊妹之作,當較近是。
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認為,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間,李清照自青州赴萊州,途經昌樂宿館。作此詞奇姊妹。
根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于公元1121年9月中旬。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庚子)趙明誠知萊州,李清照未與之同去,仍居青州。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辛丑)秋天次年起身赴萊州與丈夫團聚,行到昌樂,遇雨宿于旅館中,一時難以見到久別的丈夫,又思念家中姊妹,在寂寞凄苦中寫了這首《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
《蝶戀花》詩詞賞析11
【晏殊《蝶戀花》原文】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蝶戀花》注釋】
檻:欄桿。
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
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翻譯】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一雙燕子飛去。明月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還穿入朱戶。
昨天夜里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給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
【晏殊《蝶戀花》賞析】
此詞經疏澹的筆墨、溫婉的格調、謹嚴的章法,傳達出作者的暮秋懷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筆。“檻菊愁煙蘭泣露”,開篇即推出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為寫照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輕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前人往往視明月為聊寄相思懷抱的多情之物。如張九齡 《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孟郊《古怨別》:“別后唯所思, 天涯共明月” 。張泌《寄人》便徑直贊嘆明月多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而作者卻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當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不也是情理中的事嗎?后來,蘇軾在《水調歌頭》中的悵問:“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正是從同一方向去發掘明月這一意象的豐饒而復雜的內蘊。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馳騁想象,作者亦當是朱顏盡改。而從結構上看,碧樹盡凋,野外才能變得格外空曠,作者也才能騁目遠眺。這樣,“凋碧樹”又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的一種必要的鋪墊。“獨上西樓”,正面點出“獨”字,與上片的“雙飛”遙相照應,是章法謹嚴的又一實例。“望頸,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箋” 二句。“彩箋”與“尺素”都是指代書信。二詞重疊使用,一則是表示寄書意愿之熱切,二則表示欲書內容之繁富。“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者另詞有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踏莎行》)另詩亦有句:“魚書欲寄何由達,山遠水長處處同。”(《無題》)措辭相近,而不及此二句意味深長。
徐育民《歷代名家詞賞析》:作者工于詞語,煉字精巧,善于將主觀感情熔于景物描寫之中。菊愁、蘭泣、幕寒、燕飛、樹凋、西風、路遠、山長、水闊,這一切景物都充滿了凄楚、冷漠、荒遠的氣氛,從而很好地表達了離愁別恨的主題。從詞的章法結構來講,以時間變化為經線,以空間轉移為緯線,層次井然,步步深入。
《宋詞名篇賞析》:這首《蝶戀花》寫出了閨中人秋日懷人的氣氛,而沒有堆金垛玉,鋪排錦繡。是他深婉含蓄、“風流蘊藉”(王灼《碧雞漫志》)詞風的.一首代表作。
王國維《人間詞話》: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的三種境界中的“第一境”。(按:這是用來作比喻,說對于大事業大學問,須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
【作品鑒賞】
婉約派詞人許多傷離懷遠之作中,這是一首頗負盛名的詞。它不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點,而且具有一般婉約詞少見的寥闊高遠的特色。它不離婉約詞,卻又某些方面超越婉約詞。
起句“檻菊愁煙蘭泣露”,寫秋曉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籠罩著一層輕煙薄霧,看上去似乎脈脈含愁;蘭花上沾有露珠,看起來又像默默飲泣。蘭和菊本就含有某種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潔),這里用“愁煙”“泣露”將它們人格化,將主觀感情移于客觀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畫痕跡較顯,與大晏詞珠圓玉潤的語言風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寫心情、渲染氣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寫新秋清晨,羅幕之間蕩漾著一縷輕寒,燕子雙雙穿過簾幕飛走。
這兩種現象之間本不一定存聯系,但充滿哀愁、對節候特別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為不耐羅幕輕寒而飛去。這里,與其說是寫燕子的感覺,不如說是寫簾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輕寒,而且心理上也蕩漾著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雙飛,更反托出人的孤獨。這兩句純寫客觀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來兩句“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從今晨回溯昨夜,明點“離恨”,情感也從隱微轉為強烈。明月本是無知的自然物,它不解離恨之苦,而只顧光照朱戶,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應怨恨它,但卻偏要怨。這種仿佛是無理的埋怨,卻有力地表現女主人公離恨的煎熬中對月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悵觸。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過片承上“到曉”,折回寫今晨登高望遠。“獨上”應上“離恨”,反照“雙飛”,而“望盡天涯”正從一夜無眠生出,脈理細密。“西風凋碧樹”,不僅是登樓即目所見,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臥聽西風落葉的回憶。碧樹因一夜西風而盡凋,足見西風之勁厲肅殺,“凋”字正傳出這一自然界的顯著變化給予主人公的強烈感受。景既蕭索,人又孤獨,幾乎言盡的情況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現出一片無限廣遠寥廓的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里固然有憑高望遠的蒼茫之感,也有不見所思的空虛悵惘,但這所向空闊、毫無窒礙的境界卻又給主人公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使其從狹小的簾幕庭院的憂傷愁悶轉向對廣遠境界的騁望,這是從“望盡”一詞中可以體味出來的。這三句盡管包含望而不見的傷離意緒,但感情是悲壯的,沒有纖柔頹靡的氣息;語言也洗凈鉛華,純用白描。這三句是此詞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高樓騁望,不見所思,因而想到音書寄遠:“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彩箋,這里指題詩的詩箋;尺素,指書信。兩句一縱一收,將主人公音書寄遠的強烈愿望與音書無寄的可悲現實對照起來寫,更加突出“滿目山河空念遠”的悲慨,詞也就這渺茫無著落的悵惘中結束。“山長水闊”和“望盡天涯”相應,再一次展示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處”的慨嘆則更增加搖曳不盡的情致。
【作者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慶歷中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淑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浣溪沙》中“無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二句,傳誦頗廣。原有集,已散佚,僅存《珠玉詞》及清人所輯《晏元獻遺文》。又編有類書《類要》,今存殘本。
《蝶戀花》詩詞賞析12
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佇倚危樓風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于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無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
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一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蕩,頗具波瀾。結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愿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
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莊《思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疑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里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后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解釋:衣帶越來越寬松,我始終不曾懊悔,為了思念她,我寧可自己容顏憔悴。
《蝶戀花》詩詞賞析13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
納蘭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盡離人,此際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聲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處。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
(1)概括詞中詩人的形象特點,并簡要分析.(3分)
(2)上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什么情感,請簡要分析。(3分)
(3)賞析“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一句。(2分)
(1)【答案解析】詩人設宴送別友人,內心凄苦,(1分)把酒勸君,明知無法挽留朋友,只有祝愿友人一路順風,欣賞沿途的風土人情,(1分),通過景物烘托和人物的動作、心理刻畫了一個珍重友情,不忍分別的詩人形象。
(2)【答案解析】作者用清笳杵刀尺、蒹葭浦這些意象(1分)描繪出的一幅寒意沉沉,蕭瑟清冷的畫面(1分),表達心中凄苦的離情。(1分)
(3)【答案解析】最后想象虛寫(1分)別后朋友旅途中所見的景象,行宿黃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純樸熱鬧的景象,勉勵寬慰友人不必憂愁,表現了對友人的祝福。(1分)
賞析一
納蘭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詞人,納蘭是張見陽的異姓昆弟,此詩作于康熙十八年張見陽就任江華時,容若曾賦多首詩詞相送。作于同時的還有詞《送張見陽令江華》,《菊花新·用韻送張見陽令江華》。
這是一首抒寫離恨之作。“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秋天的離別從來最傷情,多愁善感的容若更是敏感而細膩,通過“清笳”“ 杵”“刀尺”、“蒹葭浦”等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副寒意沉沉、蕭瑟清冷的晚秋暮色圖,表達了詞人內心凄苦的離情別緒。
那一日散花樓前,納蘭為張見陽設宴餞行。城上聞笳聲,城下聽砧杵。凄凄復凄凄,聲音起伏疊合又夾擊,真是好個寒涼還生悲切。秋天逢離別,是怎樣的心意苦楚呢,更哪堪這秋已暮,天又暮,刀尺催寒衣,冷風吹蒹葭。
清笳,是指凄清的胡笳聲。南朝謝朓《從戎曲》中“寥戾清笳轉,蕭條邊馬煩”的凄戾寒蕭,陸游也寫有“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的魂夢離索,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寫的更是靜寂孤寒,秋聲四起:“院靜聞疏雨,林高納遠風。秋聲連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燈里,清笳萬井中。天涯未歸客,此夜憶江東。”
笳,這種來自異域的樂器,它的聲音悲愴遼遠像大漠的徹骨荒蕪,又好似幽幽無底深井蕩起的寒意,不可捉摸。這些,通常都與秋寒,離愁,羈旅等冷色意象相關相連,故古人填寫一紙凄涼意,清笳歷來就是座上賓。杵,即搗衣的棒槌,容若在詞中多次用到,這個意境亦是很受文人青睞。那種一下一下頗有節奏的“篤篤”搗衣之聲,多為婦人進行在黃昏暮色里,一如催歸的切切呼喚,喊疼了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此情此景,怎不令送客的容若黯然傷神而“心偏苦”呢。
關于刀尺,乃縫制衣服的工具,刀尺又催,應為趕制寒衣之意。秋天將盡,嚴冬欲臨,正是趕制御寒衣物的時候。蒹葭浦,即生長有蘆荻的水湄。蒹葭是從《詩經》里走出來的,但凡沾染上一星半點兒,就足夠能讓人想到飛絮照水的霜霜蒼蒼茫茫了。
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過一組相望長安的《秋興》詩,詩風蒼健磅礴,以秋景秋愁貫穿,而感嘆國家興衰,身世蹉跎。其中就不乏“刀尺”、“暮砧”、“悲笳”、“荻花”之類的意象,如“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是時張見陽赴任之處,才經歷戰火還尚未恢復,于此,容若的離別情意,依依不舍之余更添了幾分身世的蹉跎飄零之感。
容若他寫,把酒留君君不住。李太白說,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那樣的豪情天縱,是可以將離愁別意斟入杯中,一飲而盡后而相視長笑的。此時京師江華,所隔又豈止千里呢。心偏苦,留不住。距離,隔斷了目光,牽念卻愈加綿長。秋瑟瑟,寒云遮。君行處,暮靄沉沉,煙波遠。自此后,自此后,千山萬水訪君難。
黃茅山店,指的是荒村野店。北宋蘇庠有一首《鷓鴣天》,寫的就是客途別恨與懷人之情。荒野岑岑,秋愁葉葉,層層復疊疊,不等閑。“行宿黃茅山店路”與“夕陽村社迎神鼓”這兩句,是容若由眼前的餞別之情而想象張見陽在路途之景。關于村社。古時每年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日,一般在秋分前后的農家秋收完畢之時,村村寨寨會立社設壇祭祀土地諸神。相傳這樣的日子在鄉村非常隆重,殺豬宰羊,鑼鼓喧天。神鼓,應是村社祭祀時的一種民俗鼓樂。
容若處處為好友設想,心念如此細膩純真。最后的兩句虛擬是將孤涼岑寂的行程與撲面而來的淳樸民風相比照,才之卓絕更是彰顯他的`情之卓絕。
賞析二
張見陽赴任湖南江華那年,容若曾賦多首詩詞相送。據張見陽于康熙三十年所刻《飲水詩詞集》而考,此篇題有副題《送見陽南行》。由此便可推斷,散花樓所送之客,正是容若好友張見陽,此詞所作時間即為康熙十八年(1679年)。
那一日散花樓前,他為他設宴餞行。城上聞笳聲,城下聽砧杵。凄凄復凄凄,聲音起伏疊合又夾擊,真是好個寒涼還生悲切。秋天逢離別,是怎樣的心意苦楚呢,更哪堪這秋已暮,天又暮,刀尺催寒衣,冷風吹蒹葭。
清笳,是指凄清的胡笳聲。南朝謝朓《從戎曲》中“寥戾清笳轉,蕭條邊馬煩”的凄戾寒蕭,陸游也寫有“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的魂夢離索,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寫的更是靜寂孤寒,秋聲四起:“院靜聞疏雨,林高納遠風。秋聲連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燈里,清笳萬井中。天涯未歸客,此夜憶江東。”
笳,這種來自異域的樂器,它的聲音悲愴遼遠像大漠的徹骨荒蕪,又好似幽幽無底深井蕩起的寒意,不可捉摸。這些,通常都與秋寒,離愁,羈旅等冷色意象相關相連,故古人填寫一紙凄涼意,清笳歷來就是座上賓。杵,即搗衣的棒槌,容若在詞中多次用到,這個意境亦是很受文人青睞。那種一下一下頗有節奏的“篤篤”搗衣之聲,多為婦人進行在黃昏暮色里,一如催歸的切切呼喚,喊疼了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此情此景,怎不令送客的容若黯然傷神而“心偏苦”呢。
關于刀尺,乃縫制衣服的工具,刀尺又催,應為趕制寒衣之意。秋天將盡,嚴冬欲臨,正是趕制御寒衣物的時候。蒹葭浦,即生長有蘆荻的水湄。蒹葭是從《詩經》里走出來的,但凡沾染上一星半點兒,就足夠能讓人想到飛絮照水的霜霜蒼蒼茫茫了。
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時,寫過一組相望長安的《秋興》詩,詩風蒼健磅礴,以秋景秋愁貫穿,而感嘆國家興衰,身世蹉跎。其中就不乏“刀尺”、“暮砧”、“悲笳”、“荻花”之類的意象,如“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是時張見陽赴任之處,才經歷戰火還尚未恢復,于此,容若的離別情意,依依不舍之余更添了幾分身世的蹉跎飄零之感。
容若他寫,把酒留君君不住。李太白說,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那樣的豪情天縱,是可以將離愁別意斟入杯中,一飲而盡后而相視長笑的。此時京師江華,所隔又豈止千里呢。心偏苦,留不住。距離,隔斷了目光,牽念卻愈加綿長。秋瑟瑟,寒云遮。君行處,暮靄沉沉,煙波遠。自此后,自此后,千山萬水訪君難。
黃茅山店,指的是荒村野店。北宋蘇庠有一首《鷓鴣天》,寫的就是客途別恨與懷人之情。
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
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
荒野岑岑,秋愁葉葉,層層復疊疊,不等閑。“行宿黃茅山店路”與“夕陽村社迎神鼓”這兩句,是容若由眼前的餞別之情而想象張見陽在路途之景。關于村社。古時每年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是為秋社日,一般在秋分前后的農家秋收完畢之時,村村寨寨會立社設壇祭祀土地諸神。相傳這樣的日子在鄉村非常隆重,殺豬宰羊,鑼鼓喧天。神鼓,應是村社祭祀時的一種民俗鼓樂。
容若處處為好友設想,心念如此細膩純真。最后的兩句虛擬是將孤涼岑寂的行程與撲面而來的淳樸民風相比照,才之卓絕更是彰顯他的情之卓絕。那樣的惆悵與溫暖,閃著銅質的光,千古不銹。
【《蝶戀花》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蝶戀花全詩詞意思及賞析11-24
晏殊《蝶戀花》古詩詞賞析10-19
《蝶戀花》原文賞析02-28
《蝶戀花》原文及賞析11-28
《蝶戀花》翻譯與賞析07-24
柳永《蝶戀花》全文與賞析07-20
柳永《蝶戀花》原文賞析11-30
柳永《蝶戀花》注釋翻譯及賞析05-23
晏殊《蝶戀花》教案+賞析10-31
古詩詞《秋夜》《蝶戀花》鑒賞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