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軾詩詞讀后感(精選20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軾詩詞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蘇軾詩詞讀后感 1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一直不知此為誰作,讀了《蘇軾詩詞文選評》,才知是蘇軾所言。蘇軾是宋代文化孕育出來的曠世奇才。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從著重于政論、史論、哲學論文,而轉向以隨筆、小傳、題跋、書簡等文學性的散文,筆法極其靈活,耐人尋味;他的詩,在經歷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的洗禮后,從最初的富贍流麗、豐滿生動,走向清曠的語句寫出厚重的人生感慨;他的詞作,由于對人生感慨的抒寫,而進一步發展了“詩化”的趨向,有的豪邁雄放,有的高曠灑脫,亦有的婉約清深,可謂出神入化。無論從哪個方面衡量,他都是宋文學發展到巔峰時期的偉大代表作家。
何以造就蘇軾如此境界的文學成就和藝術修養呢?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王水照和教授朱剛合著的《蘇軾詩詞文選評》會給你一個清晰的'答案。本書從蘇軾的人生軌跡出發,結合各個時期的詩詞文,向我們分階段地揭示偉人的生活境況、官場沉浮、心理歷程、藝術成就,為讀者逐漸勾勒出一個超越世俗、隨遇而安、善處逆境、為表政見不顧安危的立體形象。
人生之所以痛苦,說到底是由于欲求之不滿足,抱負也好,名利也好,權利也好,壽命也好,無論其價值為正面或負面,其出于人心的追求,而不得滿足便成為痛苦,則是一致的。解除痛苦的辦法,只有兩個,一滿足之,二超越之。蘇軾的達觀、放曠的處世理念,對于今天的為名利、為權位而忙碌奔波、爾虞我詐的人不諦是一記清醒劑。
蘇軾詩詞讀后感 2
我讀了古詩,我感受到了古詩的豐富含義和詩人的智慧。
我在小學二年級就養成背誦古詩的習慣。我每讀完一篇詩,就有一個感想,于是我就坐在椅子上慢慢地思考。下面我就給你們介紹一下我讀古詩的方法與樂趣吧!
相信同學們都聽過古人說的一句話吧。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際在于晨。意思就是說:“一年之中春天是最好的時間,一天之中清晨就是最好的時間,這樣既增加了你的記憶力,也增加你平淡無味的一天。中國向來以詩歌王國垂名千古。在詩國的天空上,名家如繁星閃爍。如才華橫溢的詩人白居易,就躋身于這繁星之群。
在一個陽光充足的清晨,我坐在椅子上背誦古詩,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草》。背誦完后,突然發現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這首詩很有教育意義。詩中有一句詩叫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詩,很有道理。意思就是說野地上被燒起的'野草,只要到了春天,它又會重新長出來。這句詩同時也贊揚了草的頑強和旺盛的生命力。它早已成為名句,用來比作百折不撓的頑強的斗爭精神和不可消滅的革命力量。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在生活中,當我遇到一道題不會做時;當我厭學時;當我成績差時,就會想到草。草的這種不被困難所屈服的精神鼓勵了我,使我自己克服了困難。如此可見,背誦古詩對生活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好處啊!教育家孔子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可以有志本矣”用來教育后代。我們可要牢記這句話呀!
聽了我的事情,你們肯定也有所啟發吧!心動不如行動,馬上和我攜起手來,走進朗讀古詩的道路吧!
蘇軾詩詞讀后感 3
蘇軾在1037年出生在一個書香家庭,父親蘇洵是北宋頗為成就的文學家,母親是一名有修養的婦女。
1061年,蘇軾參加了考試,蘇軾批評當時直言批評當時的政治的漏洞,就連當時赫赫有名的歐陽修也稱贊蘇軾,宋仁宗非常賞識蘇軾,邊讓蘇軾做了官。
1069年,王安石進京變法,開始大刀闊斧的改變政治,而蘇軾非常的反對。王安石主張理財,而蘇軾主張節儉,于是兩人非常不合,后來成為了兩種分歧,是因為蘇軾和王安石的'對抗。
后來,蘇軾在杭州做官,在杭州訪問寺廟,在西湖邊喝酒,并且還作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為杭州的據民民解決了用水的問題。
有一年,蘇軾被逮捕了,這個案子被稱為烏巢詩案。既然是烏巢詩案,肯定是作詩引起的,其實情況是這樣的,蘇軾因為在政治上和王安石有分歧,所以就親自寫了出來。因為新舊黨的分歧很厲害,有一些小人就發現蘇軾是最好打擊的對象,便誣陷蘇軾,說蘇軾罵皇帝。于是皇帝大怒,讓蘇軾進了監獄。
因為眾人的營救,所以蘇軾在被關押一百多天后,并沒有放下自己的筆,一直寫下去。
蘇軾詩詞讀后感 4
《蘇軾》觀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大浪淘沙,在歷史的長空中東坡先生這位“不能無一,難能有二”的曠世奇才永遠閃著耀眼的光芒。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哲學家......這些遠不是他的全部,高呼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是他,輕吟 “化退殘紅清醒小”的是他,能將思念兄弟感情升華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也是他,他豁達,他灑脫,他幽默,他有著“物與我皆無盡也”的超脫,來吧,讓我們走近蘇坡。 走近蘇東坡,感受蘇門的家教,父親蘇洵對兩個兒子因材施教,并分別取名“軾”“轍”
對孩子低調,謙虛的期許,程夫人的“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做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正如梁啟超先生說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我們不求培育出梁先生那樣九個出色的孩子,但是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總是必要的吧! 走近蘇東坡,體味東坡先生的愛情,親情。“十年生死兩茫茫”中我們聽到了東坡先生思念王弗的錐心裂肺的痛哭之聲,“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干”東坡的《祭亡妻文》感天動地,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是啊,沒有朝云,東坡先生的一肚子的不合時宜去哪尋找知音呢,一位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位賢內助,東坡先生一生起起伏伏,正是這三位賢惠的妻子給了先生莫大的安慰。蘇軾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贈與蘇轍,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蘇軾身陷囹圄,蘇轍百般上疏求助,情愿舍己救兄,是啊,血濃于水,兄弟之情,感動古今。反觀今天,因為金錢利益,兄弟反目,夫妻不和的不計其數,這些是不是有些不合時宜呢?
走近蘇東坡,學習東坡先生的豁達,蘇軾的一生,幾起幾落,四海為家,但是他從未因為貶謫有過幽怨,在他的人生中豁達樂觀已成一種習慣,被貶黃州仍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吶喊,在被貶嶺南后,仍有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心情,看到東坡先生的際遇,有時再想想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些許的困難算什么呢?走近蘇東坡,保持一顆純潔的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用在東坡先生身上最合適不過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管是徐州治水,還是在杭州修堤,東坡先生不管身在何處,如何落魄,為官始終都是秉承一個宗旨,為民辦事。當代社會的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忙忙碌碌,有誰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現在忙得是否違背了自己初衷。
正如康震老師說的,他超然達觀,但從來都不孤芳自賞;他熱情好客,但從來都不圓滑世故;他才華橫溢,但從來都不自鳴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種圓融的境界,朝云說他一肚子不合時宜,他卻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由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軾詩詞讀后感 5
陽光透過樹縫,碎片般的灑落下來,在我們稚嫩的臉上增添絲絲斑駁的花紋,酡紅的夕陽把我們的影子拽得老長。偶爾吹過一陣涼爽的風,調皮地與額前的劉海繾綣成詩。
喜歡一個人獨處的清淺時光,安然端坐于歲月的一隅,捧一卷墨香四溢的經書,背靠在那棵古樹旁,嗅著空氣中名叫幸福的淡淡馨香,任思緒飛花……
輕輕翻開書的扉頁,一篇名為《來生嫁給蘇軾》的文章映入我的眼簾,心底的好奇分子不禁蠢蠢欲動,莫不是在寫時下正風靡校園的‘穿越文’?
帶著濃厚的興趣開始了閱讀,讀罷該文,心靈的深處似乎有什么東西在悄然改變,一種莫名的情緒在心間漫然開來……
對于蘇東坡認識,一直停留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所寫,漫天滾滾塵土飛揚,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在千人的隊伍中亦是格外的引人注目,兇猛的黃犬在疾風中劃過優美的弧度,矯健的蒼蠅在肩膀上唱響雄壯的歌,華貴的貂裘在風中瑟瑟作響,一張滄桑但依稀能辨出年少絕代風華的臉擦肩而過,只留下一個狂傲不羈的背影。
是的,東坡給我的印象一直都是曠達灑脫,狂放,無所羈絆的,有‘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老當益壯之心的是他,‘感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壯志難酬卻依然展望未來的亦是他。
而現在于曠達灑脫之中,有見識到東坡深情的一面,第一任嬌妻王弗病逝,他親手栽種三萬株松苗與亡妻埋骨處,并于十年后,又為之寫下那首令人肝腸寸斷,感人至深的《江城子·記夢》,那是一份何等真摯的感情,那是一份何等令人艷羨的感情,東坡用情至深,王弗泉下有知,大概可以含笑了吧。
再接連兩個嬌妻的病逝,使蘇軾再未婚娶。在多少個孤燈夜晚,一人獨坐于亭中,獨彈凄清哀婉的曲調,品味個中滋味直到天明,只是那是一份怎樣的無奈,那是一份怎樣的悲涼,我的`心亦隨著蘇軾的遭遇有了絲絲的濕潤。窗外的涼雨纏綿的下著,為詩人的琴聲增添滴滴凄涼之感,只是那真的是雨嗎,我問自己,不是詩人那無言的淚嗎?涼雨無言……
東坡是不幸的,才子佳人本是一對,卻硬是陰陽兩隔,不能相見,唯有提筆詩詞,憶往昔幸福時光,以消磨漫長寂寥的夜晚,而東坡又是幸運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朝云的生死相依,與他演繹了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戀,應該也未什么遺憾了吧。
哦,東坡,這個上帝唯一的驕傲,千年之間,怕是你已藏在無數個才女的心窩之中,在落盡焚香的佛前,虔誠地祈禱緣分的輪回。來生嫁給你,大概是所有女子的宿愿吧……
蘇軾詩詞讀后感 6
看到蘇東坡這個名字,我想起初中語文老師在朗誦《繼承天寺夜游》之前,向我們表達了他對蘇東坡的愛。
“我從來沒有讀過一首詩能把月光比作清水。”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類交叉,覆蓋竹柏影。何夜無月?哪里沒有竹柏?但少閑人如我兩人耳。
讀了蘇東坡童年的那一章,我大概明白了他為什么能寫出“空水”。四川樂山眉山大概是宜居的好地方。峨眉山的陰影籠罩著玻璃江流過,有山有水。四川的魅力總會造就一批有才華的詩人。
四川人直率的性格,也會在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小時候看《江城子》的《左牽黃,右擎蒼》,總會不自覺地想起穿貂皮大衣的山王形象。蘇軾的祖父在書中真的吸引了我。蘇軾二伯進了進士,官家歡天喜地來報信,正趕上蘇序爺爺在鄉間田埂上喝酒。有人告訴他好消息,他一句話也沒說,頭也沒抬繼續喝酒。后來,他醉醺醺地把官方的好消息和牛肉放在一個大口袋里,背著回家。一個可愛直爽的老人!他不識字,但在生活中總能充滿智慧。有一年,蘇序爺爺預測可能會發生自然災害,所以他儲存了大量的水稻而不是水稻。當別人對他的“異常行為”感到困惑時,果然,今年遭遇了一場災難,其他人的米飯都吃光了,他倉庫里的.2萬或3萬塊石頭大米派上了用場。
蘇東坡最像他的祖父。有人說他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黃州惠州最遠到海南。網友笑著說:“蘇東坡的一生要么被貶,要么在被貶的路上。”烏臺詩案不適合新老黨。世界上所有的人才都這么坎坷嗎
一代作家,就像他在參觀真州市時寫的“心似灰之木,身為不系之舟”。問你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詩詞讀后感 7
廣闊的綠野,放眼望去,雄鷹展翅翱翔。詩人蘇軾駕馭鐵騎,馬兒嘶鳴,疾馳而去,且學天驕彎弓射大雕。這,是灑脫的快樂!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莫聽穿林竹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詩人蘇軾又被貶入了萬丈深淵。把酒獨飲,豈能自甘頹廢耶?此乃詩人蘇軾也,雖屈于偏遠之地,豈可自棄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詩人蘇軾是不羈的,甩開不盡的煩惱,用最曠達的胸懷接納一切。在鄉間小院,他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于田間小路,他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自由豪放的快樂,在詩人蘇軾心底蔓延……
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反復的進宮與貶謫,詩人蘇軾選擇了釋懷。心中保留了一方快樂的凈土,那是在鄉間修來的氣度。忘卻宮中的阿諛奉承、權權相爭,忘卻諸侯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忘卻當年的烏臺詩案,只待閑看時,秋風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這,是過眼煙云的浮華萬千之下的超然的快樂!
詩人蘇軾是錦繡大宋中的'一代才子,自是一家的他,把煩惱拋之腦后,總會在詩詞之中渲泄心中的快樂。這快樂積攢著“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坦然,凝聚著“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激昂。把握這份快樂,我的心中也似有一股豪邁之氣蕩漾開來……
賦是介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從戰國時荀卿的《賦篇》創其名開始,先后出現了宏篇巨制的漢賦、駢偶講究的駢文。這篇《前赤壁賦》是韻文,從頭至尾換了十二次韻;像漢賦一樣,采用主客答問的方式來闡述作者的思想、認識;又似駢賦和律賦,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與對偶,具備了"賦"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為"賦"這種文體所拘泥,多處運用散文筆法,句式有時長短、有時整齊,參差錯落,可以稱得上是散韻巧妙結合、詩文和諧統一的佳篇,對辭賦體的發展與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于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表議論為主。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詩人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于舟中,酒酣耳熱后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后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之所以說《前赤壁賦》是詩人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前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前赤壁賦》中也不難發現,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前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了詩人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蘇軾詩詞讀后感 8
“有意而言”這則理念貫穿著蘇軾的一生,他早年時便提出“有意而言”作為自己寫文章需遵循的準則。他說:“臣聞有意而言,意盡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古之言者,盡意而不求于言,信己而不役于人。”“言盡意”始終是每個書寫者的追求。歷經仕宦,蘇軾愈發肯定“有意為言”的詩學理念,并且將“有意為言”的文藝觀涵蓋于文學創作理論、文學批評理論、鑒賞主張和審美理想等多個方面。其晚年總結所言:“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有意而言”始終是蘇軾最為重要、且一直奉行的文藝理念。
“意”在一開始便因為其復雜的多義性先天茁壯,后繼乏力,被涇渭分明的“志”與“情”逐步瓜分。但是我們并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意”為了詩學本體論的完整性而彌補了“志”與“情”雙方未觸及的空白。有趣的.是,在雙峰對峙的格局形成之后,“志”與“情”卻增加了對“意”的使用頻率,以此豐富自己的延展義。因為“詩言意”本身就與“緣情”、“言志”并不構成絕對的對立,所以“意”成為破局的關鍵。
什么是“意”,我們可能暫時沒有辦法給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恰如盲人摸象,強調“意”的某些的特質必然會走向以偏概全,陷入被種種“非意”的情況所干擾的局面。“意”并不是創作意圖或意旨,有了創作意圖或意旨,或者說“胸有成竹”,也并不能立刻寫出揮灑自如的文字。“意”并非“人之所欲言”,因為人之所欲尚且分為外力強迫或者主觀要求,不得不為、或者可不為而為之。
蘇軾反對這種“有作文之意”或“初有定質”的寫作模式,他在《南行前集敘》中自云:“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但是,“意”又不是隨心所欲的師心自用、主觀臆斷式的隨意而言。有時“人之所欲”與“己之所欲”不能分得十分明確,“戴著鐐銬跳舞”偶爾也能夠琢磨出點“意”來,因為產生創作沖動或者創作意圖的“意”與真正下筆時的“意”并不完全相同,如發源之水,并非一瀉千里,飛流直下,其流向還需要憑依山巒之勢,自然流淌。
現如今之作文,品評標準之高要便是“立意第一”,然而“立意”卻成為升華格調之“志”的代名詞,“意”和“志”混為一談。圣賢之道的“志”與綺靡感性的“情”好比方圓相對、陰陽兩極,不能相融。“詩言志”與“詩緣情”雙峰對立,作為本體論而凸顯的中國詩學兩種最為基本的詩學觀念。急切于開枝散葉,“志”與“情”紛紛選擇將核心概念高度凝練,因此,它們不約而同地拋棄了與其所同出的“意”,剝奪了“意”在詩學本體論上應有的地位。可是矯枉過正,“詩緣情”在阻抗有明顯衛道色彩的“言志”詩教時,把那些尚未達到社會志向或政治教化高度的個人之意識、意志不加以區別,也一并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同樣地,為了扭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現象,也把那些有別于靡靡之音的、著眼于吟詠性情的“情”舍棄了。
蘇軾詩詞讀后感 9
大家聽說過唐宋八大家嗎?就是唐朝和宋朝的八位文學大師,他們寫出了很多輝映千古的文章。唐宋八大家里有: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宋朝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其中蘇洵、蘇軾和蘇轍為父子三人,又被稱為三蘇。今天,我們主要來說一說蘇軾。
讀了《百代楷模蘇軾》這部書,我知道了蘇軾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為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他仕途失意,屢遭貶謫,一生坎坷。
讓我吃驚的'是書中的第七章,王安石和蘇軾之間的恩怨。王安石是個剛愎自用、個性偏執的人。他目中無人的行為使當時很多人對他不滿,可宋神宗卻對王安石很滿意,封他做了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時開始進行變法,推行新政。他所做的第一項改革,就是設置“制置三司條例司”,可蘇軾卻反對王安石制定的新政。因為他認為王安石的新政就是以國家的強制力達到富國的目的,而最終受害的確實老百姓。
王安石對蘇軾十分不滿,每次提到蘇軾的時候,王安石就會表現出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情。還貶了蘇軾幾次官,最終將蘇軾貶到了當時還是一片荒蕪的蠻夷之地——海南島。當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感到非常驚訝,在我心里,一直以為這些詩人之間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卻沒想到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位文學大師之間還有這么多的恩恩怨怨,心里感覺還挺不是滋味的。
最讓我感動的情節出現在書中的第六章,和蘇軾感情很深的妻子王弗不幸去世了,蘇軾一天夜里夢到了妻子,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是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讀完這首凄婉動人,情深義厚的詞,爸爸又給我講了這首詞里面的含義,令我感動不已,也更喜歡蘇軾這位真性情的文學巨匠了。
看完了《百代楷模蘇軾》這本書,我知道了很多歷史知識,對歷史人物,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蘇軾詩詞讀后感 10
疲憊的心如果不能超然物外,就必然要被外物所奴役——題記
蘇軾早年風調雨順,可身居官場后卻每況愈下,不停地被貶,有人戲稱:“蘇軾不是在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但是,他卻能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仕途不順。“淡妝濃抹總相宜”“一朵芙渠,開過尚盈盈”寫出了他的寄情山水;“西北望,射天狼”“詩酒趁年華”寫出了他的豪放豁達;“黃花白酒無人問,日暮歸來洗靴襪”寫出了他的勤政愛民。無論如何,也要保持樂觀的心。當遇到不順時,當遇到困難時,不要悲傷,不要煩悶,因為有人會幫助你,蘇軾遇難時,蘇轍奔走相救,愿用他自己的官爵來赦免蘇軾的罪名。當遇到瓶頸,無路可走時,不要放棄,不要傷心,厚積薄發,滴水日日也可穿石,只要厚積,薄發時必然的事。要有“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的`豪放,要有“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的豁達。所以,當我們感到命運不公的時候,要善于疏導自己。不要因為遭遇不公而心懷憤懣,那樣會讓自己身心俱疲,得不償失;也不要因為受到打擊就自暴自棄,一蹶不振,那樣只能讓自己損失更大。不妨捧一本好書,斟一盞新茶,在閑靜之地,默讀好書,靜下心來。
無論如何,也要保持樂觀的心。
蘇軾詩詞讀后感 11
上課時候好給同學推薦書,有段時間學生見我上課就說,推銷書的又來了。
又沒啥回扣,為啥要推銷呢?因為就我的閱讀經驗來看,開卷有益,但書的選擇也很重要。同一個話題,不同人寫出來感覺完全不一樣;甚至同一本書,不同的裝幀編排注解都會帶來全然不同的感覺。書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閱讀體驗,所以總忍不住把自己認為好的書推薦給他們。
比如《莊子》的全譯本家里一直有,偶爾也翻過幾篇,但直到買了中華書局的'版本才三天兩夜暢快地讀完,大呼過癮。比如第一本讀完的古人的詩集,不是李白杜甫,而是《劉長卿集》,原因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那個豎排本裝幀注解都太棒了。外國文學的譯本選擇就更重要了,雨果的作品,李玉民譯得就很好;托爾斯泰的小說,則非草嬰的譯本不取。喜歡的外國名著往往買好幾個譯本的,參照著看會發現誰的韻味更足。
還有一類書的選擇更加重要,即不同作者給同一人物寫的傳記。雨果的傳記選錯版本的話只能是一部情史。魯迅傳記那么多,個人認為林賢治的《人間魯迅》最好;沈從文的傳記,除自傳外以外凌宇寫得最棒。《名人傳》中有托爾斯泰的傳記,固然是名著,但更為詳實平易的卻是英國人羅莎蒙德.巴特利特的《托爾斯泰大傳》。可見,書也不是越有名越好。特別明顯的例子還有兩個。一是梵高的傳記,最有名的是而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買來讀了覺得很雜亂,大概譯過來的東西都這樣吧。后來讀了豐子愷先生的《梵高生活》,覺得簡潔周備,平易深邃,其中的評論性文字鞭辟入里,字里行間是藝術家對藝術家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另一例就是蘇東坡的傳記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最富盛名,早年讀的時候覺得也很凌亂,大概是作者才華橫溢不受羈絆的緣故吧,以至于想做做筆記梳理出個坡翁生平來都不容易。后來讀了復旦大學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才對這位心儀文豪的生平和作品有了較清晰深刻的把握。
王水照先生的《蘇軾傳》資料詳實,脈絡清晰,更可貴的是結合生平對蘇軾的代表作進行了賞析,是了解東坡其人其文的最佳選擇。瞧,我又在推銷書了,買不買由你。
蘇軾詩詞讀后感 12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半生的漂泊,造就了蘇軾一生的豁達。他把仕途路上的失意當作人生中的詩意,任世事變遷,任人心叵測,依舊安于顛簸。臨終之際,更是以一首《自題金山畫像》,詼諧地總結了自己一生的仕途浮沉。
幼時蜀中良好的自然人文環境,家中得天獨厚的學習氛圍,再加上重視文化的時代大背景,使蘇軾成長為一個德才兼備的少年。在科舉考試中,文章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一時之間,名滿天下。正當蘇軾冉冉升起在文壇上空時,卻因為母親病故,不得不放下理想,與父親倉促離京。
時隔三年,當蘇軾重新踏上了進京之路時,他卻陷入了迷惘之中,他感到了前途的不可把握。望著飛鴻掠過雪地留下的點點痕跡,又隨著雪花飄落而消失不見,他不禁感慨道: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但他不消極、不頹廢,轉而投身于工作中,要為國家立大事。蘇軾懷著超世之才,亦有著堅忍不拔之志,忙時勤于公事,閑時賦詩一二,擔任一地長官,造福一方百姓,他的才華和政績很快就受到了皇帝的賞識與重用。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蘇軾卓爾不群的才華,遭到了不少朝廷官員的嫉妒,變法派的污蔑,使蘇軾一再被貶。心中懷著烏臺詩案的`苦楚,皇帝貶謫的道令,洛陽親友的掛念,蘇軾撣了撣一路的風塵,與客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共同吟誦明月之詩。一生坎坷困頓使蘇軾明白哀吾生之須臾,不如托遺響于悲風,使他對名利冷眼看穿,只想笑對坎坷仕途。
通向未來的道路上,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或許荊棘遍地,或許傾盆大雨,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何不像蘇軾一樣吟笑前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當我們回首走過的路時,就會發現,路上已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的航行中必然會遇到從各個方面襲來的勁風,利用好每一陣風,都能使自己如馮虛御風般加速前行。面對勁風,穩住航舵,縱一葦之所如;面對暴雨,堅定前行的信心,凌萬頃之茫然。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
蘇軾詩詞讀后感 13
不得不講,蘇軾,他實為一位千古風流人物。
初遇此書,便想起老師口中有趣的他,帶著期待,我浸入了這本書。
他才華熠熠,得歐陽修賞識,后入朝為官,雖是睿智,但終究年輕氣盛,人微言輕,也因著口無遮攔,對王安石變法反對,而在官場吃虧。如祝勇所言,官場潛規則,傾軋皆在暗處,霧里看花,神龍見首不見尾,殺人不見血。終是中了沈括的計,便有了烏臺詩案,牢獄中的那一百三十日。代兒子送飯的',因著不曉得父子間約定而送去魚,蘇軾以為是死期至,安然落淚。幸得因著太后,而大釋天下,就此去了黃州。朝堂上,便盡為小人猖狂之地。
此一番被貶去黃州,造就了名流千古的東坡居士,有了那膾炙人口的東坡肉。沒有了官場的束縛,在陶淵明的影響下,帶著對自然的審美而勞動,詩詞上,大為進展,那些驚世之作,便是在此地造就。許是人必須經歷些什么,才能知曉更多吧,心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停改變吧。
世事無常,他回到了官場。再見當年的王安石,談論之后,舊日政敵,成了友人,皆為官場清流,卻皆是敗于小人。
他的一生,八三四一,官場失意,但有著三位夫人的陪伴,應是老天的眷顧吧。
正如人們所言,他是謫仙。在美國的千古英雄人物評選中,他是唯一一位被評上的中國人。
他的一生,不是在與官場作斗爭,而是與他的命運作爭。浸入他的一生路過一番,我懂得了這句話是為何。五位皇帝,或是荒,或是無力而為,皆使東坡無以在官場施展才華,讓其生活一生艱苦。
一生苦難,創就了這位千古風流人物。即使,是美人,就有遲暮,是英雄,終有末路。但他真的會,深深印刻于后人心中,如我,便是之一。
蘇軾詩詞讀后感 14
到大不容,才高為累。皇天后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衋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
題記
今天我閱讀完了《蘇軾傳》這一本書,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二章:皇天后土同悲悼中的最后一節四方山河同悲。
在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蘇軾向皇帝上書,請求辭官還鄉,它的批準度嶺北歸,但在歸途中,瘴毒大作,一病不起。
轉眼到了七月,蘇軾纏綿病榻已經一月有余,在十二號時,他的病勢稍微減輕一點,精神頗佳,大家都為他感到十分高興,可是誰也沒有想到此時的病勢驟減,實非吉祥,而是回光返照。
病情只好了兩天,大家都以為他的病好了,可是半夜時突發高燒,伴以牙床出血,全身無力,從他在病相上來看,請有瘴毒,腸胃,心肺等疾病,他自病自診,確有失誤。結果沒想到藥物無效,氣浸上逆,無法平臥,只好日夜已坐床頭,他自己知道自己永遠起不起來了,就是在十八號時將三個兒子叫到床前,交代了一下后事,遍說了一句:吾生無惡,死心不墮。
面對死亡,他平靜地回顧自己的一生,光明磊落,無怨無悔,自信必能深入自由自主的精神天國,他對生命的意義的透辟理解終極關懷的深刻領悟,消融了他對瀕死的痛苦和對死亡的恐懼。
7月28日,蘇軾堪然而逝時為建中靖國元年
回顧這一本書,我為蘇軾一生的大起大落感到同情,至今人總是追隨著有偉大心靈的偉大的人,蘇軾他已經逝去,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才是永垂不朽的。最終我還是想用題記那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道大不容,才高為累,皇天后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識與不識,誰不氣傷聞所未聞?吾將安放!
蘇軾詩詞讀后感 15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每當吟完這首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萬語噴涌而出。這是我最喜歡的詞之一。
此詞寫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仕途不濟,官場失意,蘇軾用一首《定風波》來表達了他豁達的胸襟。《定風波》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了其遇雨阻卻無悲無喜,醉醒全無的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哲理。
“莫聽穿林打葉聲”狂風驟雨,黃州之貶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縈懷,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對生活的磨難,他淡然處之“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艱難險阻在他心理如無物,他搏擊風雨,笑傲人生,抒寫大氣磅礴的.人生態度:“也無風雨也無晴”、這種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濁煙迷人眼,我有正氣存人間”之勢。
是啊,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從蘇軾的態度中我體會到良多啊。還記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感覺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蟄伏的繭一樣,處于高考無邊黑暗中。身邊的種種約束與不自由都成為了一把強有力的鎖,約束著我的心。廢寢忘食地拖著廢倦的身體如行尸走肉般地為明天擔憂,也許高考路上本來就是風波不斷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無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這時讀了《定風波》,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平定下來了。《定風波》教我要不怕風雨,頂風沖雨地從容前進,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進,要看開一切坦然面對一切地前進……我仿佛看到了蘇軾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從容前進的身影……蘇軾的處世態度平定了風雨,也平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也許人生就是要從容不迫的吧,每個人在行路中難免遇上這樣或那樣的風波,當困難來時我們何不學學蘇子“何妨吟嘯且徐行”的從容淡定。人生的風雨劈頭蓋腦又怎樣,遲早會有晴天的一天,唯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生命本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旅程,榮辱得失猶如過眼云煙,超越困難,解決困難就要有勇氣面對。超然灑脫地活著,只要內心平靜,內心從容又充實,又有什么可以阻擋呢?
我們恐怕沒有圣人的意境,也沒有足夠的閱歷,但都不防閑時讀讀《定風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也許不經年我們也能理解蘇軾的超然灑脫。
蘇軾詩詞讀后感 16
一個月,從七品芝麻官升到3品大員。同樣是一個月,從京城大員到流放。區區40年的仕途生涯卻擔任過30個官職,遭貶17次,坐牢170天。想來也只有蘇東坡這等不通政治之人能在官場上才能如此大起大落經歷,究原因無外乎在他那張守不住話的嘴。
“汝必能殺人。”這是蘇軾初見章惇時說的話。雖然不知道蘇軾是否真的善于看相,但初識就如此直言不諱地指責,蘇軾又是多么的口無遮攔。恰如他所預言,章惇最后的確壞事干盡,甚至間接造成蘇家的衰敗,但這張沒有顧忌的大嘴顯然得罪了不止一個人。
“多情卻被無情惱”,蘇軾若甘愿放下那份較真,那他何愁不能封侯加爵。上帝雖賦予蘇軾前所未有的才氣,卻令他人生道路崎嶇不堪。與之相比,嚴謹的子由仕途相對是更加平順,但今天,我們過多銘記的卻是他這位樂觀奔放的長兄。
從儒家四書五經到莊子佛學,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蘇軾不僅腦有萬卷書,腳下也同樣有萬里路。蘇軾即使在面對苦難,也不表現出一絲一毫的.氣餒與頹廢,“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他那無謂與豪放,使他的詩歌不缺華麗無實的靡麗之作。
林語堂曾言“章惇對東坡是唯恐其不死,東坡卻望章惇延年益壽。”蘇東坡向來是對事不對人,但他的一張大嘴卻使他一生落魄,但這也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正是這張大嘴巴讓東坡居士可敬可愛,在這個無知勇敢的老頭面前,任何的擔心后怕都是無用可恥的。蘇軾的一生滿目瘡痍,遍布了滄桑,苦難與偉大并存擁有著歡樂與悲情的雙重命運,也正是這雙重命運,將蘇軾推上了文學藝術的巔峰。
蘇軾詩詞讀后感 17
由于作者與當權者政見不合,被排擠到密州去當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時他已七年不見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懷念,種種思緒通過此詞來抒發。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
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
這首詞把宇宙、人生問題融合在一起,把對官場的思考和對弟弟的懷念貫穿到賞月中去,想象瑰麗而又不忘現實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宋代胡仔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蘇軾詩詞讀后感 18
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小學生蘇軾讀本》,讀完后我很有感觸,對蘇軾有了新的認識。
蘇軾從小天資聰穎又勤奮刻苦,他在古文、詩歌詞、書法、繪畫方面都享有盛名。課堂上背誦過的他的一些作品,如耳熟能祥的《惠崇春江晚景》《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等等,讓我最感動的是《江城子》,這是蘇軾思念亡妻王弗而寫成的作品,沒想到,性情豪放的大文豪也有柔軟的一面。
蘇軾是讀書人,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王安石變法”這條導火線讓性格耿直的蘇軾在政治上吃盡苦頭,多次被貶到窮鄉僻壤做“犯官”,生活極其困苦,但一心為民的蘇軾為當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疏浚西湖、治理蝗災,抗擊水患、停辦花卉、推廣教育……在百姓眼中,蘇軾不僅是個詩人,更是有能力有擔當有作為的好官。
樂觀豁達的蘇軾像一粒銅豌豆,打不倒壓不垮,再苦再難的流放生活,總能發現美食、發現美景、找到樂趣,他把生活活成了詩和遠方。
蘇軾的'人生啟發了我,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創造快樂的能力,就像我們要在枯燥的學習中找到快樂。
蘇軾詩詞讀后感 19
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思巧妙,先寫了游之“樂甚”,然后筆鋒一轉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得“蘇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生了一些感想……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為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現一些令你欣悅的東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勵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再說蘇子的“共適論”,“共適論”則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既簡單又復雜,既淺顯又深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東西并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應是那些這可以回。不可言傳的無形之物,
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于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欲望,充滿忙碌的社會中,有誰愿意普通的風與月兒停下腳步呢?
有誰愿為江面上傳來的笛聲而凝神靜聽呢?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們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然而人們在付出了這樣巨大的代價子后就能得到滿足自己欲望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度只適用于他一人吧。
蘇軾詩詞讀后感 20
曾經學了蘇軾的《前赤壁賦》,那時還不是很清楚其中真正的內涵。今天又偶然的看到這篇文章,不禁又重新閱讀了幾次。真的有文讀百遍其意自現的感覺,尤其是他的這段話讓我有些新的認識。那就是他在文中發出這樣的感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這段話蘊涵了深刻的哲理:時光易逝,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樂的源泉。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意識到時間的流逝之快,也就會越想把它留住。當然時間是不因世人對它的留戀而停駐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沒有在人生書本留下輝煌的一筆,不能劃個完滿的句號。不曾一次想到這些問題,而每次心靈都會撞擊的厲害。面對過去的歲月,我已無力挽回,但現在和未來仍掌握在我手中。我還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來的路仍然是充滿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當一天珍惜,而虛度光陰的人把一天當一生揮霍。而今天是下輩子的第一天,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放棄,總會有成功的那天。因為我們還年輕,我們還有許多許多的每一天。
【蘇軾詩詞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軾詩詞《水調歌頭》08-03
蘇軾詩詞名句12-24
蘇軾的詩詞名句08-20
蘇軾詩詞名句精選08-17
蘇軾詩詞名句03-22
蘇軾經典的詩詞名句03-31
蘇軾經典詩詞名句大全03-21
蘇軾勵志詩詞名句08-21
蘇軾詩詞名句大全08-16
蘇軾的詩詞名句欣賞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