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宋古詩詞鑒賞名篇優秀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宋古詩詞鑒賞名篇優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宋古詩詞鑒賞名篇優秀1
長干行·賞析·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會。
十五始展眉,愿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
這首詩是以一位少婦回憶自己和丈夫的結合到離別的人生經歷,表達了少婦對遠離家鄉丈夫的懷戀。
前六句(從“妾發初覆額”到“兩小無嫌猜”),主要描繪了少婦和丈夫幼時一起玩耍的活潑快樂、天真可愛的形象。表現了少婦和丈夫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折”、“劇”、“騎”、“弄”這些動詞將兩人童年時可愛的形象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非常形象生動,文字活潑歡快。
接著詩文以年齡為界限,描寫了少婦的婚后生活。
從“十四為君婦”到“千喚不一會”,描寫了少婦剛剛出嫁時羞怯、可愛的形象。用筆細膩,刻畫真實。
從“十五不可觸”到“豈上望夫臺”,敘述了少婦婚后開始顯露出幸福表情,和丈夫的感情親親密密、如膠似漆。同時這里用了尾生抱柱和望夫臺這兩個典故,強烈地渲染了少婦對丈夫忠貞不渝的感情。但是這樣美滿的生活沒有過多長時間,一個“豈”字暗示后邊的分別,起到了轉折作用,詩文自然過渡到了下邊的分別。同時這個字也暗含了少婦對和丈夫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的懷念和對與丈夫分別的無奈之情。
從“十六君遠行”到“瞿塘滟滪堆”,這四句描寫的是丈夫遠行,少婦在家日夜掛念的情景。少婦沒有丈夫的消息,所以,心中思緒萬千,突然想到了滟滪堆,那個地方最容易出事故。詩中精選了一個“滟滪堆”,生動地刻畫了少婦內心的心理變化。仿佛正在眉頭緊鎖,擔心丈夫的少婦就在眼前。“猿聲天上哀”烘托了少婦內心的深深擔憂。
“門前舊行跡”到“坐愁紅顏老”這八句,主要描寫的是少婦苦苦等待和因景引發思念。在門前等待丈夫留下的蹤跡,門前已經長了青苔,夏天過去秋天到了,少婦還在盼望、等待著丈夫歸來,看到八月里的`蝴蝶成雙成對地在草間飛翔,不禁感嘆時間流逝,容顏易老,所以,就更加盼望丈夫早歸。“早”字突出了時間流逝之快,少婦不禁有些驚訝。這里詩人用委婉流利的語言表達了少婦思夫之情。
最后四句是少婦對丈夫的直接傾訴,意思是什么時候你才能從三巴沿江回來,回來前先寄回書信來,我去迎接夫君不怕路途遠,直到七百里外的長風沙。這里用夸張的手法,強有力地表現了少婦渴望見到丈夫的強烈愿望,體現了少婦對丈夫熱烈而深沉的愛。所有的回憶都是為這最后一句的直抒胸臆積累感情,最后一句將少婦內心強烈的愛意,暢快淋漓地表達了出來,使整首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這首五言古詩敘事有血有肉,充滿生活情趣,對少婦心理的刻畫細膩、真實,融情于景,敘事和抒情結合,感情真摯動人、熱烈奔放。
【后人點評】
清人愛新覺羅·弘歷:兒女子情事,直從胸臆間流出,縈迂回折,一往情深。(《唐宋詩醇》)
唐宋古詩詞鑒賞名篇優秀2
趙佶《燕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艷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凄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里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翻譯】
剪裁好白色的絲綢,輕輕疊成數層,又將淡淡的胭脂均勻的涂抹,時髦的漂亮衣服,艷麗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簡直羞殺了天上的蕊珠宮女。紅顏易凋零,更何況,經歷了多少無情的風雨,面對愁苦的情景,扣問凄涼的院落,還要經受幾番春暮。誰幫我寄去重重的離愁,這雙飛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間的苦痛。天遙地迵,萬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園今在何處?只有在夢中有時曾去。就連夢也難做成,因我痛苦的徹夜難眠。
【賞析】
此詞是宋徽宗趙佶于1127年與其子欽宗趙桓被金兵擄往北方時途中所寫,是作者身世、遭遇的悲慘寫照。全詞通過寫杏花的凋零,借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
詞之上片先以細膩的筆觸工筆、描繪杏花,外形而及神態,勾勒出一幅絢麗的'杏花圖。近寫、細寫杏花,是對一朵朵杏花的形態、色澤的具體形容。杏花的瓣兒好似一疊疊冰清玉潔的縑綢,經過巧手裁剪出重重花瓣,又逐步勻稱地暈染上淺淡的胭脂。朵朵花兒都是那樣精美絕倫地呈現人們眼前。“新樣”三句,先以杏花比擬為裝束入時而勻施粉黛的美人,她容顏光艷照人,散發出陣陣暖香,勝過天上蕊珠宮里的仙女。“羞殺”兩字,是說連天上仙女看見她都要自愧不如,由此進一步襯托出杏花的形態、色澤和芳香都是不同于凡俗之花,也充分表現了杏花盛放時的動人景象。
以下筆鋒突轉,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后的黯淡場景。春日絢麗非常,正如柳永《木蘭花慢》中所云:“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但為時不久就逐漸凋謝,又經受不住料峭春寒和無情風雨的摧殘,終于花落枝空;更可嘆的是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已隨春光逝去,顯得那樣凄涼冷寂。這里不僅是憐惜杏花,而且也兼以自憐。試想作者以帝王之尊,降為階下之囚,流徙至千里之外,其心情之愁苦非筆墨所能形容,杏花的爛漫和易得凋零引起他的,種種感慨和聯想,往事和現實交雜一起,使他感到杏花凋零,猶有人憐,而自身淪落,卻只空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無窮慨恨。”愁苦“之下接一”問“字,其含意與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亦相仿佛。
詞之下片,以杏花的由盛而衰暗示作者自身的境遇,抒寫詞人對自身遭遇的沉痛哀訴,表達出詞人內心的無限苦痛。前三句寫一路行來,忽見燕兒雙雙,從南方飛回尋覓舊巢,不禁有所觸發,本想托付燕兒寄去重重離恨,再一想它們又怎么能夠領會和傳達自己的千言萬語?但除此以外又將憑誰傳遞音問呢?作者這里借著問燕表露出音訊斷絕以后的思念之情。“天遙”兩句嘆息自己父子降為臣虜,與宗室臣僚三千余人被驅趕著向北行去,路途是那樣的遙遠,艱辛地跋涉了無數山山水水,“天遙地遠,萬水千山”這八個字,概括出他被押解途中所受的種種折磨。回首南望,再也見不到汴京故宮,真可以說是“別時容易見時難”了。
以下緊接上句,以反詰說明懷念故國之情,然而,“故宮何處”點出連望見都不可能,只能求之于夢寐之間了。夢中幾度重臨舊地,帶來了片刻的慰安。結尾兩句寫絕望之情。晏幾道《阮郎歸》末兩句“夢魂縱有也成虛,那堪和夢無”,秦觀《阮郎歸》結尾“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都是同樣意思。夢中的一切,本來是虛無空幻的,但近來連夢都不做,真是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反映出內心百折千回,可說是哀痛已極,肝腸斷絕之音。
作者乃北宋著名書畫家,其繪畫重高寫生,以精工通真著稱于世。這種手法于此詞的景物刻畫中也有所體現,尤其上片對杏花的描繪,頗具工筆畫的意蘊。
唐宋古詩詞鑒賞名篇優秀3
月夜憶舍弟·賞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從范陽起兵南下,攻陷汴州,逼近洛陽,山東、河南等地都處在戰亂中,杜甫的幾個弟弟就分散在這些地區,戰亂中音信全無,于是,引起了詩人無限的擔憂和思念,便作下這首詩寄托自己的心情。
詩人在詩文的開始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繪了一幅蒼涼、孤寂的邊塞景象,“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戍樓的更鼓阻斷了人們的行路,天邊的一只大雁在孤鳴。一只孤雁的鳴叫沒有打破第一句的沉悶,反倒是以動襯靜,反襯了這種沉悶的氣氛,使詩人筆下的環境更加單調冷寂。“斷人行”點明了社會環境,體現了戰事持續久且頻繁,所以道路都受阻。這兩句詩烘托了悲哀凄涼的氛圍,也點明了詩人寫作的背景環境,這樣寂寥的蒼涼的環境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離愁別緒。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兩句描寫點題,描寫了月夜的環境,也點出了詩人寫作的`時間,即一個有白霧的夜晚。白露在月亮清輝的照耀下越發顯得清冷。“月是故鄉明”,這一句不似寫露那樣客觀描寫景物,詩人在月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各地明月都是一樣的,但是在詩人眼里,故鄉的月亮分外的明亮,而且充滿了肯定色彩。其實,這里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微妙變化,表明詩人對家鄉的分外懷念之情。這兩句寫得雄健有力。“月是”這一句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題,即詩人兄弟之情。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詩人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詩人在這樣悲傷的環境中想到同胞兄弟們音信全無、生死不知,擔憂之情可見一斑。所以,這兩句表達的感情也是非常沉痛的。弟兄離散,家已經不存在了,感情悲傷真摯。這兩句詩非常具有代表性,概括了安史之亂中廣大百姓的共同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第五、第六句,詩人進一步說明自己的憂慮心情。兄弟們四處離散,在平日里寄書就難以保證到達,更何況是現在戰亂紛繁的時候呢,所以,親人生死難料啊,言外之意,充滿了詩人深深的擔憂和眷念之情。
這首五律,語約義豐,結構緊密,上下承接自然。
【后人點評】
宋人王得臣:杜子美善于用故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峻而體健,意亦深穩,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也。(《麈史》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