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登高詩詞鑒賞
登高詩詞鑒賞1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古詩鑒賞
古人有農歷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
全詩通過對凄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
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
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后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
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登高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
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
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發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為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詩藪》)
登高詩詞鑒賞2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九日齊安登高》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不必像齊景公那般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九日齊安登高》注釋
九日:舊歷九月九日重陽節,舊浴登高飲菊花酒。
齊山:在今安徽省貴池縣。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曾任池州刺史。
翠微:這里代指山。
酩酊(mǐngdǐng):醉得稀里糊涂。這句暗用晉朝陶淵明典故。
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游覽山水。
牛山:山名。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春秋時齊景公泣牛山(齊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終有一死而悲哀下淚。后遂以“牛山悲”等喻為人生短暫而悲嘆。指對事物迭代感到悲哀。),即其地。
《九日齊安登高》賞析
首聯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江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寫的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傳達出江水之須,“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與江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登山登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于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頷聯為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難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度。“菊花”是扣合重陽節的習俗。
頸聯與頷聯手法相同,都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醉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同時也表達了及時行樂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陽節的習俗。頷聯和頸聯都用了對比,一是塵世不樂與佳節盡情快樂的對比,一是大醉無憂與怨恨憂愁的對比。兩聯也多次提到重陽。節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去松片刻。杜牧在這里所表現的正是趁著重陽節拋開世事、盡情去縱快樂的思想。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尾聯是說,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這里詩人進一步安慰自己。春秋時,齊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國都臨淄流淚說:“若乎滂滂去此而死乎!”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登此恨,又何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呢?
登人認為這首詩是將“抑郁之思以曠達出之”。從詩中的確可以看出情懷的郁積,但詩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曠達的話,來表現他的苦悶,而是在登高時交織著抑郁和欣喜兩種情緒。詩人主觀上未嘗不想用節日登高的快樂來排遣抑郁。篇中“須插”、“但將”、“不用”以及“何必”等詞語的運用,都可以須楚的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上的掙扎。至于實際上并沒登真正從抑郁中掙扎出來,那是另一回事。
詩人的`愁悶何以那樣深、那樣難以驅遣呢?除了杜牧自己懷登很高的抱負而在晚唐的政治環境中難以得到施展外,還與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詩中所稱的“江”登關。這位“江”不是別人,正是詩人張祜,他比杜牧年長,而且詩名早著。穆宗時令狐楚賞識他的詩才,曾上表推薦,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斥,未能見用。這次張祜從丹陽(今屬江蘇)特地趕來拜望杜牧。杜牧對他的遺棄是同情的,為之憤憤不平。因此詩中的抑郁,實際上包含了兩個人懷才不遇,同病相憐之感。這才是詩人怎樣力求曠達,而精神始終不佳的深刻原因。
登高詩詞鑒賞3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民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登高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登高》唐詩鑒賞01-29
杜甫《登高》原文及鑒賞10-14
描寫登高的詩詞04-26
登高 杜甫詩詞01-01
水調歌頭詩詞鑒賞04-01
詩詞名句鑒賞03-30
《水調歌頭》詩詞鑒賞04-01
水調歌頭的詩詞的鑒賞04-01
《金谷園》詩詞鑒賞02-12
山中詩詞鑒賞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