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精選12篇
古典詩詞鑒賞1
1、點絳唇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注釋】:
①金谷:即金谷園,指西晉富豪石崇洛陽建造的一座奢華的別墅。
②王孫:貴人之子孫。也是草名。
③萋萋:草盛貌。
【賞析】:
林逋的《點絳唇》是一首詠草的杰作。以擬人手法,寫得情思綿綿,凄楚哀婉。語言美,意境更美。為歷代讀者稱誦。此為詠物詞中的佳作。全詞以清新空靈的筆觸,物中見情,寄寓深意,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整首詞熔詠物與抒情于一爐,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悵傷春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
“余花”兩句,寫無主荒園細雨中春色凋零,絢爛的花朵已紛紛墜落,連枝頭稀疏的余花,也隨蒙蒙細雨而去。“滿地和煙雨”,境界闊大而情調哀傷,雖從雨中落花著筆,卻包含著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歸去”,詞人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惆悵情懷。
過片直寫離情。長亭,亦稱十里長亭。古代為親人送行,常長亭設宴餞別,吟詠留贈。此時別意綿綿,難舍難分,直到太陽西下。“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詞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銷魂的時刻,攝下了這幅長亭送別的畫面。最后“王孫”三句,活用《楚辭意,是全詞之主旨。“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后來詩詞中,往往代指出門遠游之人。凝望著親人漸行漸遠,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無涯。正如李煜》清平樂《詞所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話外音】:
金谷園曾經是錦繡繁華的麗園,如今已是雜樹橫空、蔓草遍地了。
寫春色用“亂生”二字,可見荒蕪之狀,其意味,與杜牧《金谷園》詩中的“流水無情草自春”相近。“誰為主”之問,除點明園的荒涼無主外,還蘊含著作者對人世滄桑、繁華富貴如過眼煙云之慨嘆。
【集評】:
石崇《金谷詩序》里說,征西將軍祭酒王詡回長安時,他曾金谷澗為其餞行。所以后來南朝江淹的《別賦》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說,成了典故。“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人既去,園無主,草木無情,依舊年復一年逢春而生。
薛礪若《宋詞通論》:林逋的《點絳唇》為詞中詠草的杰作,詞境極冷絕凄楚,與歐陽修的《少年游》,梅堯臣的《蘇幕遮》,都為詠春草的絕唱。
2、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倫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里逢。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蟲。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
這首詩描寫了作者羈旅之中與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首聯寫與故人相聚的時間、地點;頷聯寫在亂世中相聚實屬出其不意;頸聯寫秋夜的凄涼景色,暗寓他鄉生活的辛酸況味;尾聯寫長夜敘談,借酒澆愁,深刻地表達了對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間深厚的友誼。全詩敘事寫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轉,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秋夜里,一輪圓月高高地掛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圍之中。詩的開頭兩句,一寫時間:秋天的滿月之夜,一片清輝;一寫地點:京城長安,已沉睡在靜靜的深夜里了
“還作江南會,翻疑夢里逢。”我們不期而遇,一起在江南相聚,卻令大家懷疑,是相逢在夢里。雖身在長安,還能與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懷疑起來,這莫不是在夢中相會吧。“還作”、“翻疑”,感情真摯,筆底傳神。為什么會有這樣動人的感情呢?因為自己離家在外,心境也是極為凄苦的。
“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蟲。”秋風颯颯,驚飛了樹枝梢頭棲宿的烏鵲,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蟲唧唧地啼泣著。第三聯所寫的“驚暗鵲”、“泣寒蟲”,固切時序寫秋景,實寓有懷鄉的悲涼況味。“驚”、“泣”二字,含意深刻,寫盡了身世飄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飲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著不肯散去,心里只怕聽到報曉的鐘聲又要分手。末聯里,作者直抒胸臆“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羈旅他鄉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鄉啊,那就長醉不用醒吧;雖欲相留,共話鄉情,卻怕聽到報曉的鐘聲,因為曉鐘一敲,彼此勢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長談,猶不忍分離,這既表現了對故人的深情厚誼,也加深了對故鄉的思念。
全詩情景交融,婉轉深至,韻調清美,悠然不盡。夜深將曉,顯示出異地故人相會的喜悅及友人們的真摯感情,襯托出羈旅生活的孤獨、寂寞和愁苦。他鄉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極樂,正因為當中浸透著多少的異鄉孤寂啊!作者: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參湖南、江西幕府,曾任秘書省正字、東陽令、撫州刺史、容州刺史等職。大歷、貞元間重要詩人。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詩內容寬泛,構思新穎,清新典雅。《新唐書》本傳有“耕餉歲廣,獄無系囚”之稱。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
3、宮詞
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
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
解釋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理,多少年輕女子被掠(美名其曰"選")進皇宮,終身禁錮于宮墻之內,青春活活葬送.這是古代女子的悲劇.古典詩歌中描寫宮廷生活的"宮詞",常取此為題材,為不幸的宮女傾訴苦衷.武衍這首宮詞,以深惋之筆,借景托情,描寫宮女被禁錮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詩從描寫宮苑春色起筆.春天是萬紫千紅的季節,可是宮苑里卻"春色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飄舞于闌干階砌,更顯宮禁之凄涼.建章,漢宮名,后泛指宮苑."春色",是妙語雙關,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宮女的青春."鎖",則是詩眼.滿庭春色,閉鎖于高墻之內,無由泄漏;宮女的年華也鎖于重門之內,白白消逝.由這"鎖"字自然地引出下面兩句:"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出宮墻",這是宮女的愿望,因此那落花"飛舞出宮墻"的眼前之景,特別觸動她們的心,她們恨不得立即變成落花,飛舞而出.落花在這里不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對比襯托作用:落花飛出,無從禁止,而自己身鎖重門,插翅也難飛,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宮禁森嚴,無處不戒備."禁"字與上句的"鎖"字相呼應,更烘托出宮女的不自由.此詩構思精巧,寫宮女之怨,但并未點出宮女,也沒有著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態和氣氛,引起讀者必然的聯想,使讀者"由其所寫之景物而觀其未寫的景物,據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識未道之情事",有心領神會之妙.此外詩人以比和賦相結合.以春色喻佳人之年華,以落紅飛舞出宮墻反襯宮女的身不由己,這是"比"的手法.后兩句用"唯有"、"盡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賦"的手法.詩意既婉曲又顯豁,很有唐人風味. 4、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知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注釋】
①子由:蘇軾弟蘇轍字子由。澠池:今河南澠池縣。這首詩是和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即指奉閑。
③據蘇轍原詩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老僧奉閑之壁。”
④蹇驢:跛腳的驢。蘇軾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賞析】
蘇轍原詩的基調是懷舊,因為他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的主簿(由于考中進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軾隨父同往京城應試,又經過這里,有訪僧留題之事。所以在詩里寫道:“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他覺得,這些經歷真是充滿了偶然。如果說與澠池沒有緣份,為何總是與它發生關聯?如果說與澠池有緣份,為何又無法駐足時間稍長些?這就是蘇轍詩中的感慨。而由這些感慨,蘇軾更進一步對人生發表了一段議論。這就是詩的前四句。在蘇軾看來,不僅具體的生活行無定蹤,整個人生也充滿了不可知,就像鴻雁在飛行過程中,偶一駐足雪上,留下印跡,而鴻飛雪化,一切又都不復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沒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這種行為呢?如果說,人生是由無數個坐標點所組成的,那么,這些坐標點有沒有規律可循?青年蘇軾對人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和感喟。但是,人生有著不可知性,并不意味著人生是肓目的;過去的東西雖已消逝,但并不意味著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騎著蹇驢,在艱難崎嶇的山路上顛簸的經歷來說,豈不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財富?所以,人生雖然無常,但不應該放棄努力;事物雖多具有偶然性,但不應該放棄對必然性的尋求。事實上,若不經過一番艱難困苦,又怎能考取進士,實現抱負呢?這就是蘇軾:既深究人生底蘊,又充滿樂觀向上,他的整個人生觀在此得到了縮微的展示。
這首詩的理趣主要體現在前四句上,“雪泥鴻爪”也作為一個成語被后世廣泛傳誦。但從寫作手法上來看,也頗有特色。紀昀曾評道:“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所謂“唐人舊格”,大致上指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作為七律,三、四兩句本該對仗,此卻一意直下,不作講求。蘇軾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對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說,本身也帶有承接關系,所以是“單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僅字面上飄逸,行文中有氣勢,而且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不求工而自工。這正是蘇軾的“本色”。
【注釋】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知何似:知道象什么。蹇:跛,蹩腳。
【簡析】這首詩是寫詩人對往事的眷念。用“雪泥鴻爪”來比喻人無意中留下的蹤跡,就如飛鴻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樣。如老僧新塔,壞壁舊題,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嘆人生無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們記憶中,心上的`爪痕是難以磨滅的。全詩比喻新奇,屬對工巧,寫出了對生活的無限深情。
〔析賞〕有一次蘇軾和其弟蘇轍(子由)路經池澠,路上馬死了,兩人騎著蹇驢到澠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題詩。后來子由寫了一首《澠池懷舊》的詩。東坡舊地重游,當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卻已死,寺里替老僧蓋了一座新塔,當年東坡兄弟題詩的廟壁也壞啦!再也見不到舊日的題詩啦,東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詩,感慨人生在世如飛鴻。對我有幫助
5、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枯荷聽雨聲。
①竹塢:綠竹叢生的凹地。水檻:近水的亭臺。②迢遞:遙遠。重城:一座又一座城。③秋陰:秋天的陰云。
[簡析]
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李商隱寄宿在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里,寂寥中懷念起遠方的朋友,聽著秋雨灑落在枯荷上的沙沙聲,寫下了這首富于情韻的小詩。詩題中的崔雍、崔袞是詩人的知遇者崔戎的兩個兒子。這首詩就是詩人與崔雍、崔袞告別后旅途中寄懷之作。
首句寫駱氏亭:翠綠的修竹環抱著一塵不染的船塢,駱氏亭外臨著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游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濃度。
詩人是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句一方面是為末句作鋪墊(由于“秋陰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飛晚”故“留得殘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里思念著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又何止是那凄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有誰能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凄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并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古典詩詞鑒賞2
虛和實原本是一對哲學范疇,在它的影響下,美學領域的虛實理論得以形成。在我國古代的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中,虛實理論得到了廣泛地運用。
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文中對中國的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和實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中國的古典文學,特別是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存在著大量的虛和實結合的現象。
古人評論虛實,有云: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這樣的評論很經典。仔細分析,文學中的虛實與其他作用于視覺聽覺的藝術形式中的虛實雖然有相通之處,但卻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古典詩詞中的虛實,與其他藝術形式中的虛實究竟有何不同?古典詩詞中的虛和實之間又有何種關系?筆者想就這些問題作個膚淺的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虛實與情景的關系
人們在分析藝術作品虛和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這一現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李白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形式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是實景;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的,青山綠樹總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抑。這是虛。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寓理的寫法。再如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而最終歷盡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個人,決不可滿足于現狀,要志存高遠,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言志,是虛。這實際上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托物言志的寫法。以上幾例,作者把主觀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從表達的內容看,是情和景的關系;從表現手法看,是虛和實的關系。
二、古典詩詞中的虛與繪畫藝術中的空白藝術的關系
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八大山人畫的一條生動的魚,齊白石畫的對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這都是運用了空白的手法,畫面雖空靈卻有韻味。藝術家通過畫面上的物象啟示觀眾,充分調動觀賞者的想像,重現藝術的美好境界。我國的古典詩詞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讀者在鑒賞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通過想像補充畫面內容,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隱者出沒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澗小溪之旁……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之為詩歌中的空白藝術。我國的古典詩歌,語言精練,言簡意豐,有許多詩歌都運用了這種空白藝術,特別是以白描手法寫景敘事的詩更是如此。虛實結合,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
三、虛實與烘托手法的關系
詩人在描寫景物的時候,有時正面描寫景物的特征即可以傳神,但當有的景物的特征難以正面表達,或詩人著意追求一種委婉含蓄的美時,他們會采取側面描寫的方法,進行烘托或暗示,從而達到表現景物的目的.。例如古人寫女人美貌,常說羞花閉月、沉魚落雁。雖然沒有對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寫,但卻能引起人們豐富的想像,從而引起審美的體驗。如《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托詩人的感情。“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詩人分別之時凄涼的心境。“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聲美妙動人,引人入勝的效果。“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獨悲傷的心境。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再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詩人用滾滾東流的長江水(實)來烘托自己與金陵朋友的深情厚誼(虛),在以上這些詩句中,虛實是從景物隱顯的角度而言的,顯者為實,隱者為虛。而烘托則是從景物主次、表意目的的角度而言的。再如韋應物《淮上即事寄廣陵親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誰相待。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風波離思滿,宿昔容鬢改。獨鳥下東南,廣陵何處在。”這首詩通過景物來襯托感情的特點十分突出。“秋山起暮鐘,楚雨連滄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際掛著無邊的雨幕,遠山傳來的寺廟悠揚鐘聲,這種蕭瑟蒼涼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詩人思念親友的孤寂、凄愴之情。“獨鳥下東南”則更反襯了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哀愁。以上虛實結合的三種類型在詩詞中的作用與虛實手法在繪畫、戲曲等藝術形式中的作用是相同的。即在古典詩詞中這三種虛與實的關系與繪畫、戲曲藝術形式中的虛與實的關系是相通的。但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虛和實的關系在其中還常常有特殊的體現。
古典詩詞鑒賞3
虛實理論原本是一對哲學范疇,但在我國藝術創作和藝術評論中,這一理論卻被廣泛運用。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一文中對中國的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和實進行了深入的探索。中國的古典文學特別是古典詩詞中,存在著大量的虛和實結合的現象。古典詩詞中的虛實與其他作用于視覺聽覺藝術形式中的虛實有相通之處,但卻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一、古典詩詞中的虛實與繪畫藝術中的空白藝術的關系
空白手法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中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八大山人畫的魚,齊白石畫的對蝦,紙上別無他物,但我們卻能感到滿眼碧波,畫面雖空靈卻有韻味。這都是運用了空白的手法,藝術家通過畫面上的物象啟示觀眾,充分調動觀賞者的想像,重現藝術的美好境界。我國的古典詩詞中也有這種現象,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么樣子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通過想像來補充。這種以實寫虛的手法,也可以稱之為詩歌中的空白藝術。我國的古典詩歌,語言精練,言簡意豐,有許多詩歌都運用了這種空白藝術,特別是以白描手法寫景敘事的詩多是如此。虛實結合,從而達到虛實相生的效果。
二、虛實與烘托手法的關系
詩人在刻畫人物或描寫景物,當難以正面表達或詩人著意追求一種委婉含蓄之美時,常采取側面描寫的方法進行烘托或暗示。引發讀者想像,從而引起審美的體驗。如《陌上桑》,詩人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失常反應(實)的描寫來烘托羅敷的美貌無比(虛)。又如《琵琶行》,詩人三次寫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寫月亮的目的卻是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詩人分別之時凄涼的心境。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琶聲美妙動人,引人入勝的效果。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獨悲傷的心境。景是實,而通過景物烘托出來的情則是虛。這與中國繪畫中的渲染烘托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這兩種虛實手法與繪畫、戲曲等藝術形式中的虛實手法是相通的,但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其虛和實的關系還有特殊的表現形式。
三、 實與情景的關系
人們在分析藝術作品虛和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 。這一現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其突出。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這兩句詩字面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是實景;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是虛。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寓理的寫法。再如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歷盡坎坷而最終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詩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言志,是虛。這實際上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托物言志的寫法。以上幾例,作者把主觀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從表達的內容看,是情和景的關系;從表現手法看,是虛和實的關系。
四、虛實與比喻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也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技巧。詩人用這種方法對具體景物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一比喻,把多而不絕的 愁物化為一江東流的春水,形象地表達出來。又如賀鑄的《青玉案》: 試問閑愁多幾許,一川煙柳,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詞人用帶有夸張色彩的比喻,變無形為有形,寫出了自己心中無限的感傷和愁苦。一川煙柳、滿城風絮及梅子黃時雨,極言閑愁之多,無法排遣。這種用比喻來抒情的寫法,從虛實的角度看,是化虛為實,以實寫虛。
以上四種類型虛實結合的現象實際上與借景抒情、烘托、比喻、空白等藝術手法相通,因而均不在詩歌鑒賞所探討的范圍之內,詩歌鑒賞所探討的主要是以下的幾種情況。
五、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
作者把已逝之景寫入詩詞中,大多是通過與當前的實景構成某種關系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懷。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三句,極寫往昔的繁華生活,與詞人當時無限凄涼的處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以虛襯實,以虛寫實,虛實結合,凸顯出夢醒后的濃重的悲哀。這種通過寫已逝之景,虛實結合表達感情的詩不少。特別是借古諷今的懷古詩大多運用這種寫法。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李白的《越中覽古》、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都是通過今昔的對比,表達對歷史與現實思考。
六、當前之景為實,設想未來之景是虛
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是設想未來之境,詩人把它與當前之景當前之情進行對比或烘托,以虛襯實,來抒發心中的情懷。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酒醒夢回所見到的景象。弱柳扶曉風,殘月掛枝頭,這是虛寫。詞人設想的`這種凄清的景象,為面前與戀人分別的場景平添了一層惜別感傷之情。這類詩常見的還有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等。
七、從己方的角度寫為實,從對方的角度寫為虛。
這種寫法與前一種似同實異。相同之處在于都是對對方進行設想,不同之處在于后一種設想是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的,所以有人稱之為對寫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末解憶長安。此詩是詩人在安史之亂時身陷長安時思念妻子兒女之作,原本是詩人思念妻子兒女,而詩人卻采用了對寫法。從對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對月思念自己。有評論家說,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這種寫法比說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兒女來得委婉,但感情卻達到了雙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動人,藝術感染力更強。常見的運用對寫法的詩詞還有高適的《除夜》、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歐陽修的《踏莎行》。這樣虛實結合,溝通了雙方的情感,所以,有思念有愁苦有斷腸之痛,,也有溫馨和慰藉。
八、客觀之景為實,夢境、仙境、誓愿為虛
通過寫夢境、仙境來抒發感情、表達理想的詩詞,最有名的當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作者用瑰麗的詩句寫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與美麗,反襯了現實世界的兇險和丑惡,表達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憎惡。又如李清照的《漁家傲》: 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詞人塑造了一位關心民瘼的溫和的天帝形象,反襯了畏懼強敵,一路逃竄,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無能朝廷。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詞人雖才華出眾,但她卻無力挽大廈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過幸福美好的生活,從而反襯了現實世界的苦難和無望。此外,常見的還有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以夢境來寫對亡妻思念,虛實結合,可見思念之深之切之苦。再如漢樂府詩《上邪》設想了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種景象,而這些景象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是虛寫,女主人公把這些作為與君絕的條件,更突出了誓死不與君絕的堅定信念,這種誓愿有力地表現了主人公對愛情忠貞不渝,海枯石爛不變心。這類詩中,最奇的要數劉過的《沁園春》(斗酒彘肩)詞人把與杭州頗有淵源的幾位大詩人白居易、蘇東坡、林逋(此時白居易過世已350余年,東坡、君復也均已作古)請到詞中,飲酒賦詩,化用他們描寫杭州西湖的名句入詞。想象奇特,掇拾珠玉,渾然天成,千古奇文。
古典詩詞中的虛實手法還可以從詩詞的形式、詩詞的聲律等角度進行解讀。但由于本文只是著眼于如何引導學生對古典詩詞中的虛實手法進行鑒賞,故不一一贅述。
古典詩詞鑒賞4
高考古詩鑒賞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鑒賞,二是評價。鑒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鑒賞其形象;2.鑒賞其語言;3.鑒賞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無論是鑒賞還是評價,實質上都是
考查考生對于詩歌的想象能力。考生從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樣去想象,如何結合詩歌本身、命題者所問、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寫出來,這是答題的關鍵。綜觀近幾年高考試題,“古詩鑒賞的答題格式”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
點絳唇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如來,襪■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詞人在詞中刻畫了怎樣的藝術形象?
〔簡析〕上片寫身份,寫人物神態,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下片寫性格,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詩歌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例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瀑布 李忱
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瀑布”這一意象。
〔簡析〕涓涓細流不辭辛苦,匯集成一落千丈、雄偉壯觀的瀑布,而后又謝絕溪澗的挽留,繼續向前,決心化作洶涌澎湃的波濤。(表層含義)這“瀑布”乃是胸懷大志、不懼艱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層含義)
三、所抒感情:通過什么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么感情
例3.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從詩中領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簡析〕通過“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四、體會意境:客觀形象+主觀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簡析〕“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真)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古典詩詞鑒賞5
一、閱讀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7分)
念奴嬌
黃庭堅①
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眾客。客有孫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③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落,為誰偏照醽醁④?
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笛。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⑥。
[注釋]①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詩與蘇軾并稱“蘇黃”,詞與秦觀齊名。但多次遭貶,最后死于西南貶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葉杯。③桂影:相傳月中有桂樹,因稱月中陰影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詞上闕先描寫斷虹高掛,秋空明凈,山染新綠,后想象嫦娥駕月,這是采用了____表現手法。(2分)
(2)《宋史》記載“庭堅泊然不以遷謫介意”,這首詞正是他豪邁樂觀精神的生動寫照。請結合全詞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情懷的。(5分)
二、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對雪
杜甫
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①。
[注]①原指晉人殷浩憂愁無聊,用手在空中劃字。
(1)此詩為《春望》同一時期的作品,從全詩看,說說本詩的主旨。(4分)
(2)讀第二、三兩聯,任選一聯,分析作者通過怎樣的藝術手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4分)
三、閱讀下面的唐詩,按照要求,完成賞析。(5分)
貧交行
杜甫
翻手為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注】管鮑:管仲與鮑叔牙。
《杜詩鏡銓》引用王嗣奭(shì)的話說,此詩“作‘行’,止此四句,語短而恨長,亦唐人所絕少者”。
請就本詩的主要表現手法和抒發的情感寫一段賞析文字。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減字木蘭花·競渡
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1)這首詞用了多種修辭方法,分析其中一種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3分)
(2)這首詞是怎樣描寫“競渡”場面的?請簡要分析。(4分)
五、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楚江懷古
唐·馬戴
露氣寒光集,微陽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
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云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注釋:
(1)唐宣宗大中初年,詩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書記,貶為龍陽(今湖南漢壽)縣尉,寫下了《楚江懷古》三首,這是其中的第一首。
(2)云中君:云神。“云中君”為《楚辭?九歌》篇名,此處指代詩人屈原。
(1)“廣澤生明月,蒼山夾亂流”是晚唐詩中的名句,請從動、靜角度分析這兩句詩的表達效果。(3分)
(2)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4分)
六、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7分)
泊舟嚴灘①
真山民②
天色微茫入暝鐘,嚴陵灘上系孤蓬。水禽與我共明月,蘆葉同誰吟晚風。
隔浦人家漁火外,滿江愁思笛聲中。云開休望飛鴻影,身即天涯一斷鴻。
【注】①嚴灘:即嚴陵灘,相傳東漢初年隱士嚴子陵在這里隱身釣魚,故名。②真山民:真名不詳,宋末進士,宋亡歸隱。
(1)全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2分)
(2)首聯一個“孤”字領起全詩。請具體分析詩人用哪些藝術手法來表現這一“孤”字。(5分)
七、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7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5分)
八、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1)(2)題。(6分)
送柴侍御丹陽送韋參軍
王昌齡嚴維
流水通波接武岡,丹陽郭里送行舟,送君不覺有離傷。一別心知兩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日晚江南望江北,明月何曾是兩鄉。寒鴉飛盡水悠悠。
(1)從體裁角度看,這兩首詩都是____;從題材角度看,這兩首詩都是____。(2分)
(2)請概括寫出兩首詩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體分析每首詩后兩句的表現手法。(4分)
九、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亂后
(金)辛愿
兵去人歸日,花開雪霽天。川原荒宿草,墟落①動新煙。
困鼠鳴虛壁,饑鳥啄廢田。似聞人語亂,縣吏已催錢。
注:①墟落:村落一
(1)詩的第三聯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請簡述。(3、分)
(2)尾聯運用了什么表達技巧?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析(5分)
十、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送魏二
王昌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⑴兩首送別詩都寫了猿聲,請簡要說明二者在對猿聲的寫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
⑵第一首詩中的“江風引雨入舟涼”與第二首詩中的“青山萬里一孤舟”都寫得景中有情。請對此分別作簡要賞析。(4分)
十一、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10分)
西江月
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1)《古今詞語》云:“東坡”在黃州,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詞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寫的是眼前實景,卻有更深的.內涵。請品讀全詞,談談你的理解。(4分)
(2)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請舉例說明。(6分)
十二.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菊
(唐)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頭近鬢毛。露濕秋香滿地岸,向來不羨瓦松高。題菊花
(唐)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①,報與桃花一處開。
「注」①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
(1)鄭谷的詩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菊花的高尚品質的?主要采用了哪種表現手法?(4分)
(2)請簡要概括兩首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參考答案
一、(1)答案:虛實結合(或虛實相生)
(2)【參考答案】
①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襯情)。(1分)本詞上闕通過選用“斷虹”、“秋空”、“萬里青天”、明月等巨大而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明凈、壯闊的仲秋景象,襯托詩人豪邁快意的情懷。(1分)
②融情于事。(1分)在下闕,作者敘說自己“家萬里”“平生”“江南江北”,自然流露懷才不遇,到處漂泊的身世之感;但仍然帶領年輕人賞月喝酒,“最愛臨風笛”,從而先抑后揚,(1分)更突出詞人處逆境而不頹唐的豪邁樂觀情懷。(1分)
二、(8分)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對國家和親人命運的深切關懷(深沉的憂思)(憂國憂民)而又無能為力的苦悶心情。(4分)
(2)第二聯通過對天氣、景物的描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現了時局的混亂和危機,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前途的憂慮。
第三聯采用借代的修辭手法(“樽無綠”“綠”指酒)和以虛寫實的方法,以幻作真(“爐存火似紅”),寫出生活的艱辛和作者內心的苦悶。(4分)
三、本詩從現實入筆,轉而思古。“今人”重勢利之交,“輕薄”非常普遍。古人則以友情為重。“此道今人棄如土”,末三字極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象土塊一樣拋棄了,通過正反對比和夸張(比喻)等手法地運用,把世上真交(或“貧賤之交”)絕少這個意思表達得十分充分。吐露出心中郁結的憤懣與悲辛(或抒發了世態炎涼、人情淡薄憤懣)。(手法2分,情感2分,結合原詩分析1分)
四、(1)
①比擬(1分)“飛出深深楊柳渚”將舟擬比作鳥類,“飛”守形象生動寫出了群舟競發的速度之快(1分)(也可以分析“銜”,“銜”是龍舟的龍形生發出來的字眼,鐃有情趣)
②比喻(1分)“鼓擊春雷”將鼓聲比作春雷,貼切,具體的寫出鼓聲之大,猶如春雷轟鳴。(1分)
③夸張(1分)“歡聲震地”寫出岸上發出了一片震地的歡呼聲,極言聲之大,“驚退萬人”表現健兒們爭戰奪標的英雄氣概,簡直使千萬人為之驚駭退避,(1分)(任選一種修辭方法分析即可)
(2)此詞采用白描手法,從視覺,聽覺方面,繪聲繪色的描寫了競渡奪標的場面。(2分)
紅色的旗幟,濃綠的楊柳,白茫茫的煙波,金碧樓臺,鼓聲如雷,歡聲震地。通過色彩和聲音刻畫的競渡奪標熱鬧場面。(2分)
五、(1)“廣澤生明月”,“廣澤”即廣闊的洞庭湖面是靜的,“明月”本來也是靜的,但一個“生”字,將月亮冉冉升起的動感寫出來了;“蒼山夾亂流”,“蒼山”是靜的,“亂流”是動的。(1分)兩句詩通過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了洞庭湖的闊大與靜謐,賦予了明月以活潑潑的生命,還寫出了蒼茫的青山,喧鬧的滔滔江流,構成了一幅含情的淡彩的楚江月夜山水圖,給人以無限的遐想。(2分)(意思接近即可)
(2)詩題懷古,實是抒發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聽到“猿啼”,看到“微陽”、“亂流”等蕭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讓詩人倍感寂寞悲涼,對景懷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來。“云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無由得見,屈子也邈矣難尋,詩人自然更是感慨叢生了。(2分)全詩以悲愁作結,既抒發了對忠君愛國但報國無門的屈原的愛慕、緬懷之情,又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傷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六、(7分)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評價作者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D。
(1)全詩表現了詩人因國家淪亡而漂泊無依、孤獨凄苦(悲苦)的感情。(關鍵詞“國家淪亡”1分,“漂泊無依”和“孤獨凄苦”1分)
(2)①用擬人手法表現“孤”。獨自泊舟嚴灘,身邊沒有親友,唯有禽鳥作伴共賞明月,只能和蘆葉同吟晚風,這就表現了詩人的孤獨。
②用襯托的手法表現“孤”。隔著水面星星點點的漁火,遠遠傳來哀怨凄清的笛聲,此情此景更襯托出詩人的孤苦。
③用比喻手法表現“孤”。詩人把自己比喻為天邊的一只孤鴻,孑然一身,凄惶無依,形象描畫出詩人漂泊生涯的孤寂。
(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鋪陳等,只要所列藝術手法及分析能夠表現“孤”的內涵即可。答對兩點即可,每一點2分,其中點明手法1分,分析1分。整體表述恰當1分。)
七、(1)傍晚西風(2分)
(2)擬人表現手法。(1分)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2分)
八、(1)七言絕句(或七絕、絕句)(1分);送別詩(1分)
(2)①感情色彩(2分):王詩豁達樂觀,表達的是對朋友的寬慰之情;嚴詩凄涼哀婉,表達了對朋友的深切思念。
②表現手法:(2分,結合詩句,言之成理即可):王詩“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像來抒情;“明月”句是作者運用反問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點即可)嚴詩寫“日晚”“寒鴉”“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
九、(1)從側面形象地描寫了“亂后”食盡糧絕的慘象:空蕩蕩的四壁中老鼠餓得吱吱亂叫,饑餓的烏鴉在荒蕪的田地中到處亂啄。(能答出蕭條、荒涼、破敗等景象即可得1分,對兩句詩的內容稍加解釋得2分)
(2)采用了敘事抒情的手法。敘述劫后余生的人們剛剛返家,正為衣食無著而發愁,催繳苛稅的官吏卻已接踵而至。客觀的敘述中包含了詩人對官吏不顧人民死活的黑暗現實的無限憤慨之情。
(答出“敘事抒情”得2分,能對作者感情解說且全面得3分。)
十、⑴兩者對猿聲的寫法有虛實的不同。王詩是寫別后“憶”友時的景象:瀟湘之上,猿啼聲聲入友夢境,令友夢中亦愁緒不解。虛寫猿聲,深化惆悵別情。劉詩實寫送別分手時黃昏江兩岸的猿聲,渲染了離別時的悲涼氛圍。(4分)
⑵王詩寫送友人上船,風雨入舟,涼意逼人的秋風秋雨凄涼景象之中寓有悲涼別緒。劉詩以“青山萬里”與“一孤舟”的景象,既寫友人被貶的遙遠與途中孤寂的情景,又表達了詩人對友人不幸的同情和送別時戀戀不舍之深情。情景結合,別有韻味。
十一、(1)“明月”用以象征詞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潔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發了詞人含冤被貶的憤懣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來風葉已鳴廊”,中秋之際,西風颯颯,落葉蕭蕭,烘托了悲涼氣氛,以引出下句詞人的遲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慘淡之景,暗寓對小人當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謗的憤懣之情。)
十二.(1)生活環境、形態、香氣(答對任一點給1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對比(反襯)(2分)
(2)鄭詩抒發作者不求高位,不慕榮華與利益,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貴志向(1分);黃詩表達了作者對合理的“天道”的否定及渴望改變不合理現狀的雄心。(1分)。
古典詩詞鑒賞6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解答古典詩歌人物鑒賞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把握閱讀詩歌的重要環節,抓住關鍵詞句讀懂詩歌。
教學難點:針對不同的題型選擇恰當的答題角度。
教學方法與思路
1、從高考古典詩歌鑒賞題中歸納人物鑒賞類題復習的重點;
2、掌握閱讀和解題的具體方法;
3、實例訓練,形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詩鑒賞的兩個階段
詩歌鑒賞兩個方面的內容
下面舉例談談詩歌的鑒賞。首先看看詩歌中的人物形象的鑒賞。
二,主要從呈現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方面來鑒賞。
一種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容貌、動作、神態、語言、心理等來表現,主要是直接描寫。
【例一】
山中與幽人對酌
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請問詩中的“我”是怎樣的的形象?請具體分析。
一種是完全借助景物、活動(事件)來表現人物,屬于間接描寫,運用襯托等表現手法。
【例二】
征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請問詩中是如何緊扣“怨”字來寫的?
再以《新開棋軒呈元珍表臣》歐陽修為例
竹樹日已滋,軒窗漸幽興。
人間與世遠,鳥語知境靜。
春光靄欲布,山色寒尚映。
獨收萬籟心,于此一枰競。
棋枰:音憑。指棋局或棋盤
本詩描繪了什么樣的情景?請具體描述。(4分)
一種是通過詩中形象來指代所要表現的人物,即直接描繪的形象在詩內,而所要表現的形象在詩外,常常是一種代言體,用的是比喻、雙關、代指、類比等手法。
【例三】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借,憑借幫助)
注:垂綏(讀音“隨”),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指蟬的下巴上與帽帶相似的細嘴
這是一首詠物詩,從_______等三個方面寫出了蟬的特點。這首詩表面上是寫蟬,其實是用了____的寫法,表達含蓄,寓意深刻。為我們展現的'是_____人物形象。
三,小結
詩歌鑒賞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其一、必要的詩歌知識,其二,合理的思維方法,既指思維步驟,其三,較強的審題能力,其四,必要的表述技巧。
四,練習鞏固
尋陸鴻漸不遇(唐)皎然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xiá)。
這首詩刻畫了陸鴻漸怎樣的形象?是如何刻畫的?
古典詩詞鑒賞7
6、閱讀下面一首詞,回答問題。(8分)
清平樂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鬂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注]①綠蟻:一種美酒。 ②挼:搓揉。
兩首詞都寫到了”醉”,所表達的感情是否相同?試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6分)
[正官]叨叨令
無名氏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云滿地無尋處。
說與你尋不得也么哥,尋不得也么哥,卻原來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
[注]①儂:我 ②鸚鵡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
(1)本曲前四句運用豐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其中 意象體現出溫潤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則給人以飄逸渺遠的感受。(2分)
(2)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含的思想情感。(4分)
13、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野 步
宋周密
麥隴風來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羨他無事雙蝴蝶,爛醉東風野草花。
野 步
清趙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1)從人物形象的角度,談談兩首詩分別呈現了怎樣的一個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兩首詩的三、四句都重點運用了同一種表現手法來表達作者的內心情感,請作簡要賞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閱讀下面一首詞,然后回答問題。(7分)
虞美人
(臺灣)琦君
錦書萬里憑誰寄?過盡飛鴻矣。柔腸已斷淚難收,總為相思不上最高樓。
夢中應識歸來路,夢也了無據。十年往事已模糊,轉悔今朝兮薄不如無。
【琦君】(1918—20xx),臺灣女作家。浙江永嘉人。畢業于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臺灣,任臺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有《淚珠與珍珠》一文入選高中教材。
(1)這首詞的上闋表現了怎樣的情景?(4分)
(2)簡要分析這首詞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及表達效果。(4分)
【參考答案】
1、(1)頷聯寫六朝古都的歷史遺跡(1分),頸聯寫金陵美麗的自然風光(1分);寄寓人事滄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對六朝興廢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憂君王為奸邪所蒙蔽(1分),憂自己不得重用(1分)。(3分)(本題考查“評價的思想內容和作者以觀點態度”以及“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為E級。)
2、(1)(4分)離別之前,女子郁悶難過,整天無心描眉梳妝,見到丈夫打點行裝, 她更是無精打采,愁上心頭。表現了女子對愛人強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餞行時唯恐丈夫傷心,卻是竭力控制情緒,強忍淚水,又表現了女子細心和對丈夫的關心。(答出不舍之情2分,答出細心、關心2分)
(2)(4分)最后兩句構思奇特,作者運用了曲筆的手法,故作曠達。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摯哀婉的痛苦別情和不舍的依戀之情,分別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愛人又不能不走,在無奈的現實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許好受些,。這兩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寫得感人肺腑。(答出表達特點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必要答出“曲筆”;具體分析2分)。(考查考生“鑒賞評價”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級。第(1)題側重考查詩歌的情感分析。第(2)題側重表達手法的分析鑒賞。)
3、(1)率真直接,熱烈潑辣;清麗優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運用了浪漫想像(或夸張);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見其心至純,其情至深,其志至堅,其愛至貞。后一首,綜合運用比喻、對偶、擬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藝術手法使情感顯得含蓄、深沉而純一,給人以永長的回味。
4、(1)春花凋謝,春風和煦,樹木茂盛,空山鳥鳴,環境靜謐。(3分,每個特點1分,答出3個特點即可得3分。)
(2)①以動襯靜(或:以有聲寫無聲)。詩歌前兩聯突出了環境的安靜,第三聯截取兩個生活片斷寫出了詩人安靜悠閑的生活,在此寧謐的氛圍里,突然傳來清脆悅耳之聲。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從“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詩人對半山生活的喜愛之情。(4分。答出“以動襯靜”(或“以有聲寫無聲”)1分,分析恰當1分;答出“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當1分。)
5、(1)對春光已逝(時光流逝)的惋惜與惆悵。[2分。“春光已逝”或“時光流逝”1分;“惋惜”或“惆悵”或“感嘆”1分。](2)①運用擬人手法,(1分)將春風、楊花人格化,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春風不懂得約束楊花,任其漫天飛舞的情景,(2分)表達了詞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寫景動靜結合。(1分)將“紅稀”“綠遍”“陰陰樹色”的靜態描寫與揚花“亂撲行人面”的動態描寫結合起來,(2分)突現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動襯靜的寫法。(1分)“藏鶯”“隔燕”似靜實動,再加上“爐香逐游絲”的動態描寫,渲染了幽靜的環境氣氛,(2分)從而流露出一種幽幽的惆悵之情。(2分)④遠景與近景交錯。(1分)先寫“芳郊”之遠景,寫出春之將逝;(1分)再寫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現清幽孤寂的環境;(1分)最后再宕開一筆,寫“斜陽”“深院”,把愁思擴展至無限時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種,即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①答:詞的上闋中呼應詞題的意象:“龍沙、落日、山、水、寒云、獵騎、大將旗”等, “龍沙、落日、山、水、寒云”等體現了邊塞特有的自然風光(1分);而“獵騎、大將旗”等凸現了邊塞將士特有的生活(1分)。通過這些意象的描寫,作者著意渲染了奇異壯麗、雄渾蒼涼的宏闊境界,刻畫了邊關特有的生活情調。(1分)
②答:詞的下闋甚至全詞都沒有一個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讀全詞,從“登臺悵望”一語中,我們還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臺遠眺而生思歸之愁;(1分)下闋“飛蓬”句,“飛蓬”原指斷根干枯后隨風飛轉的蓬草,這里就暗喻了行蹤漂泊的戍邊將士;“鳥路”原指險仄山徑,也可比喻歸家之路;而一“迷”字,則說明了戍邊將士歸家之路的遙遙無期(1分);而“白雁哀鳴”既是寫景,也烘托了將士們歸家無期的內心痛苦。(1分)
7、⑴全詩抓住一個“翠”字來寫。前兩句寫江岸之山。夾岸青山參差披拂,青翠欲滴。首句比喻傳神:近山風吹拂動之姿恰與春云的變幻相似,遠山霧氣阻隔濃淡深淺相間,淺淡似輕煙幾痕,有無限媚態。后兩句寫翡翠似的江水。江水因夾岸青山的倒映而綠,在夕陽的余暉下,粼粼的翠光躍上了船舷,一直向人的衣襟撲來。這樣山水景色,實在是美極!(3分。須結合詩句分析,評析山水翠綠和情趣。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⑵紀詩有畫面的色彩感和動態感。夕陽的余暉,碧如翡翠、瑩澈似鏡的江水,船在玉鏡中行,碎玉敲打著船舷,波光蕩漾,綠影四射,翠光隨船撲上人來。想象豐富,立意新巧。王詩寫蒼綠色的青苔,從中透露出對清幽恬靜生活的陶醉之情,詩人好靜的個性與景色渾然交融,創造了一個物我相生、寧靜又有生命動感的意境。(5分。可任選一句,賞析繪景抒情的特點。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8、(1)一個身游宦海、倦于仕途,轉而心系田園、難舍書琴且滿心苦楚難言的封建老吏的形象。(2)作者用大實話說出自己難以擺脫名韁利索的痛苦,更向世人發出告戒:知足者常樂,不知足者為功名所困。
9、(1)岑詩表達了作者對戰亂所帶來的蕭條衰敗及昔盛今衰的慨嘆。(2分)
李詩表達了作者對帝京的懷念及有家歸不得的痛苦失望心情。(2分)
(2)兩詩的抒情方式都是含蓄委婉的(答“間接抒情”也對)。(2分)岑詩是借景抒情,作者通過亂鴉夕照與春花怒放極不和諧的畫面表達思想感情。李詩即景生情,作者通過登樓所見抒發內心的`感受。(2分)
10、白詩寫的是恬淡適然的心境,一、二句動靜結合,給人一種寧靜感;三四句,寫月下蕎花如雪,著色淡雅,全詩意境寧靜恬淡。朱詩寫的是凄涼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寫夜不成寐,三四句寫梧桐冷月,并巧妙地遷恨明月,說明月故意與人作對,在“缺”(人不團圓)處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11、不相同。因為:前“醉”:梅花的嬌美姿色使人樂賞,雪綴瓊枝、月照梅花的清新意境使人迷戀,勸人飲醉,表達的是依戀梅花、欣喜春信的陶醉喜悅的感情;后“醉”:年年都醉,卻是傷心淚,是感傷自己天涯海角漂泊不定,感傷世事動蕩變化、歲月流逝,而人已衰老。
12、(1)流水 白云
①點明漁父(隱士)居住的環境是與世隔絕、遠離紅塵的“世外桃源”,表現其對所處環境的喜愛、自豪之情;②寫出漁父(隱士)超然塵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
13、⑴第一首詩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隱逸者形象;第二首詩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個在陣陣秋寒中帶著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各2分)
⑵兩首詩三、四句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周詩賦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風讓紛飛的蝴蝶陶醉了,“爛醉”二字形象地表現出蝴蝶沉醉花叢,留戀不去的如醉形態,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時的陶然之情和盤托出;趙詩將“秋風”擬人化,認為它是個“管閑事”的家伙,染紅了楓葉,染白了人頭,一年年秋風吹走了一年年時光,它撩起人的種種愁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自己老之將至之感形象地表達出來。(4分,各2分)
14、(1)借助“錦書”“飛鴻”等意象描寫了一幅游子思鄉圖:兩岸渺渺相隔,音信難遞,詞人柔腸寸斷,淚水難受,不敢登上高樓遠眺家鄉。(2分)表達了詞人思鄉之情。(2分)
虛實相生。(1分)上片實寫詞人愁腸百結,歸淚難收之痛;下片借用夢境渲染思鄉之苦。(2分) (回答“借景抒情”亦可。)
古典詩詞鑒賞8
四、古典詩詞表達技巧鑒賞術語及運用舉例
名稱
說 明
作 用
例 句
賞 析
記敘
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發生、發展、變化過程。
使意境具體深邃,使形象生動豐滿,為下文作鋪墊。
“樓船夜雨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表達抗金救國的豪情壯志,為下文寫壯志難酬作鋪墊。
描寫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
刻畫人物,推動情節,渲染氣氛,深化主題。
“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
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月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撥剌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
議論
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
畫龍點睛,表明觀點,突出主旨。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
這是詩的后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抒情
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分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渲染氣氛,增強力量。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庭筠《商山早行》)
首聯中起句以時間、事件、環境三者相互照應,寫出旅客的辛勞,對句直抒詩人的感慨。“客行”與“故鄉”相比較,自然生出一個“悲”字來。
借景抒情
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
委婉含蓄,引發思考,回味無窮。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和身影越來越遠,最后完全消失,借滾滾的江水抒發對友人的不斷思念。
虛實
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一起表達同一樣的情感。
虛實相映,激發聯想與想象,豐富內容,拓展意境,鮮明突出,富于變化。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上片除了“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的實景實事實情,寫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卻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離別的依依不舍。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情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
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用事作典,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寫的是劉裕當年北伐抗金的英雄氣概。作者借贊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春風十里”引用杜牧的詩句,表現出揚州十里長街的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是實寫。這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聯想
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
創造意境,形象鮮明,拓展內容,深化主旨。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想象
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的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想過程。
創造意境,形象鮮明,拓展內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于紙上。
對比對照
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對照,互相比較。
渲染氣氛,突出題旨。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李白《越中覽古》)
前二句描寫昔日繁榮和最后一句描寫今日冷落凄涼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其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歷史思考。
起興
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托物引喻,婉轉曲折,明朗淺顯,耐人尋味,有民歌風格。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錦瑟》)
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照應
指詩中對前面所寫的作必要的回答。
使結構顯得緊湊、嚴謹,首尾圓潤,文生絢彩。
“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
首聯兩句寫黃昏時分詩人佇立在細雨蒙蒙的江邊,這里點明了詩題中的“暮雨”,又照應了詩題中的“送”字。
襯托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
烘云托月,突出形象,渲染意境。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云鬢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
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頷聯、頸聯寫妻子的美麗,反襯詩人惆悵痛苦的心情。
渲染
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
創造氣氛,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寫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定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
象征
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增大容量,開闊意境,巧妙立意,平中見奇。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委婉含蓄,饒有韻味。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托物言志,寫柳樹獨出荒園無人觀賞,抒發人才被埋沒的感慨。
動靜
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
兩者相互映襯,渲染氣氛,情趣盎然。
“沙頭宿鳥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
用魚跳的“動”更襯托景物的“靜”。
抑揚
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
錯落有致,搖曳生姿,曲折多瀾,情趣動人。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這首詩采用先抑后揚的手法,開頭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寫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正側
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的是側面描寫。
突出描寫對象,烘托環境氣氛,豐富意境形象。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
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
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寫風勢很大,卷起紅旗急行軍,另一方面寫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直抒胸臆
即景抒情,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直截了當,酣暢淋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比喻
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
具體、形象、鮮明、生動、富有真實感。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對偶
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上,語言簡練,整齊對稱,有音樂美;內容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淋漓。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比擬
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
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寫粉蝶因愛梅而至銷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排比
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渲染氣氛,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節奏鮮明,語勢磅礴,痛快淋漓。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純用名詞組合,構成排比,創設了典型環境,渲染了悲涼的氣氛。
設問
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來。
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
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有部分代全體,具體代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語言簡練含蓄。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詩人的傷感情懷。
反問
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
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激發思考。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的必然,引人深思。
疊字
重復使用同一個字。
點染氛圍,渲染環境,烘托情感。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澗濱。啾啾常有鳥,寂寂更無人……”》(寒山《杳杳寒山道》)
疊字從不同角度共同完成了寒冷氛圍的營造工作。
古典詩詞鑒賞9
【教學目標】
1、體味古典詩詞的情感主旨。2、探尋把握古典詩詞情感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通過“抓意象”的方法準確把握單一意象詩歌和復合意象詩詞的變化情感。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詩歌是傳情達意的藝術,詩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詩的靈魂,我們只有把握了詩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稱得上真正地讀懂了一首詩。在高三復習備考中,我們常發現一個問題,老師教給大家的答題技巧經常用不上或用得不準確。究其原因,還是同學們沒有讀懂詩,無法準確地理解詩人的情感態度。所以這堂課就跟大家一起討論如何快速準確地把握詩詞的情感主旨,希望幫助大家在高三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古詩詞復習的效率。
二、走近詩歌
1、看題目:請同學們快速閱讀以下兩首詩歌,看看詩人傳遞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并說說從哪里看出來的。
憫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明確:第一首詩表現對農民的同情,從題目《憫農》中可以直接看出。“憫”字便是這接抒情的字眼。《思遠人》、《最愛東山晴后雪》中的“思”、“愛”也是這種類型。
賞讀第二首詩歌(先不展示題目),表達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鵲喜聲。
明確:從“孤燈”“夢未成”大致可以揣測到是孤寂的情懷,可是并不確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孤寂,這時展示詩歌題目——《閨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閨閣女子對遠方男子的思念,這是閨怨詩的常見情感。透過詩歌題目,分析詩歌題材,也能幫助大家理解詩的感情。《送蜀客》、《從軍行》便是如此,從題目中可知它們是典型的送別詩和邊塞詩,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對戰爭的厭惡。
小結:詩歌的題目是一首詩的濃縮,題目有時直接傳遞詩人的感情,或者是與某種典型的詩歌題材相聯系,同學們在讀詩時養成首先看題目的習慣,這對大家把握詩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2、看注釋:接下來請同學們讀讀下面這首詩,思考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明確:詩中的“橋西”、“曲水”、“岸閣”、“浮萍”、“石湖”、““藕花”描繪出恬淡的鄉村生活圖景,表達作者閑適自得的情懷。
師:詩人的感情是否止于此呢?展示詩歌注釋:[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明確:詩歌注釋中的“歸隱”是關鍵詞,既介紹了作者姜夔的情況,又交代了寫作背景,表達了對友人范成大的贊賞,更傳遞出淡泊名利、歸隱田園的生活態度。
小結:考試題中的注釋,我們認為絕不是“無意點綴”,而是出題人“有意而為”,注釋的信息是出題人留給考生的“蛛絲馬跡”,我們找到這些“蛛絲馬跡”并“順藤摸瓜”,在考場上,可能會有更好的收獲。
3、小結:通過看“題目”和“注釋”這“兩看”,我們對詩歌有了一個整體的解讀,我們開始慢慢地走進詩歌,探索詩人內心的情感。然而我們到底只是站在詩歌的外部打量詩詞,還未與詩歌親密接觸,要想真正地對詩歌一探究竟,我們必須“走進詩歌”,與詩人一起感知他筆下的一草一木,一言一情。
三、走進詩歌
1、抓抒情語
2、抓議論語:閱讀以下兩首詩歌,能否快速的抓住詩人的感情?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明確:“宦情羈思共凄凄”表達了作者宦游在外的漂泊羈旅之愁。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明確:“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直接表現了詩人對石灰高潔品質的頌贊。
小結:這兩首詩都有直接抒情或議論的句子,抓住它們可以迅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主旨。
3、抓意象:不是所有的詩歌都有直接抒情或議論的句子,這時我們必須尋找其他的突破口。請問大家,詩人傳情達意的載體是什么?(意象)什么是意象?(詩歌中帶有詩人情感的景和物。)下面請同學們進行課本回顧,找出以下詩歌中的意象,說說詩人借助這些意象表達了什么感情?
《登高》節選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蜀相》節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玉樓春》節選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明確:《登高》借“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蕭蕭落木”、“滾滾長江”表達詩人落寞凄苦的漂泊之愁。其中“猿”、“落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愁苦”。《蜀相》借“森森柏樹”、“兀自長著的春草”、“徒勞叫著的黃鸝”表達詩人惆悵寂寥,無心賞玩美景的心情。《玉樓春》借“綠楊”、“開得熱鬧的紅杏”表達詩人的喜春之情。
師:意象是承載詩人感情的載體,抓住它才能準確理解一首詩的情感主旨。那么抓意象時是否需要特別注意與之相關的某些因素,方能準確把握詩人的情感?
明確: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抓意象修辭詞,如“急”、“高”等形容詞;“飛”、“鬧”等動詞;“自”、“空”等副詞。
四、學以致用
1、把握單一意象詩歌的情感
(1)把握意象象征義:說說自己熟知的象征類意象,并想想它們為何能與人的感情聯系起來。
明確:“柳”象征離別思念,“柳”與“留”諧音。“杜鵑”、“猿”象征凄怨哀愁,因為它們的啼叫聲悲切惹愁思。
師:請大家閱讀下面這首《詠芭蕉》,看看詩人借芭蕉抒發了什么感情?(同時展示芭蕉新葉蜷縮的圖片)這種感情又跟芭蕉是怎么聯系起來的?
詠芭蕉(鄭板橋)
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雨怨秋聲。
明確:芭蕉象征相思的愁情。蜷縮著的芭蕉葉就像不夠舒暢的心情,把滿滿的愁情包裹在葉子里面。詩中的“一葉才舒一葉生”形象地描述出詩人抽不盡的愁苦。
(2)揣摩意象修飾詞,突破套板反應
師:是否所有的芭蕉都是寄寓相思愁苦的藝術形象呢?請大家賞析下面這首詩,看看詩人錢珝筆下的芭蕉又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未展芭蕉(錢珝)
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注】“綠蠟”即綠色蠟燭
明確:詩人用比喻的方法將未展芭蕉比作“冷燭”、“綠蠟”、“芳心”、“書札”,通過“猶卷”、“怯”、“藏”等動詞,描繪出一個嬌羞怯弱、懷有心事的少女形象。較之鄭板橋筆下的芭蕉,錢珝筆下的芭蕉少了一份悲涼,多了些許溫馨。因此我們在理解典型意象時要關注與之相關的修飾詞,防止在理解時發生套板反應。
小結:剛剛我們運用把握意象象征義和揣摩意象修飾詞的方法探討了《詠芭蕉》和《未展芭蕉》的情感主旨,雖同寫“芭蕉”,但表達的情感主旨是不一樣的,所以解讀詩歌時不能有思維定式。同時請大家注意,這兩首詩都只選取了芭蕉作為詩歌的中心意象,這種詩歌稱為單一意象詩歌。但是詩歌是一種靈動的藝術,詩人在創作時并不限于選擇一個意象承載自己的情感,很多時候會有多個意象的疊加,我們把這種詩歌叫做復合意象詩。那么對于復合意象詩歌又該怎樣把握它們的情感主旨呢?
2、把握復合意象詩歌的情感
(1)把握復合意象的單一情感:齊讀杜甫的《絕句》,說說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絕句(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明確:這首《絕句》運用“遲日”、“麗江山”、“春風”、“香花草”、“泥融”、“飛燕”、“暖沙”、“鴛鴦”等意象,組合出一幅明麗悠遠,格調柔和的春景圖,其中的“遲”、“麗”、“香”、“飛”、“暖”等字眼傳遞出詩人內心滿滿的喜悅感,明顯著上了詩人的主觀感情,而“鴛鴦”更是美好祥和的象征,表達了作者對春天深深的喜愛之情。
小結:杜甫的《絕句》是一首由多個意象組成的復合意象詩歌,我們在把握它的情感時,綜合運用了上面所總結出來的把握意象象征義和揣摩意象修辭詞兩個方法。可見,這種方法無論是對單一意象詩還是復合意象詩,都是實用的。
(2)把握復合意象詩歌的變化情感
師:《絕句》中的每一句詩表達的感情與詩歌的整體情感是一致的,我們稱之為單一情感。但是否每首復合意象詩歌的情感都是這樣的呢?請大家分析以下這首詩歌。
村夜(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明確:這首詩前兩句和后兩句的情景不同,顯示出作者情感的變化。前兩句中的“蒼蒼霜草”、“切切蟲吟”及村南村北“行人絕跡”的畫面充溢著蕭瑟凄涼。第三句中寫作者獨自出門,視野轉移至寬闊的野田,這便是一個過渡句。這時作者見到了“明亮的'月光”和“白如雪的蕎麥花”,這時的色調逐漸變得清新恬淡。意象的這種對比轉變傳達出作者由孤獨寂寞而興奮自喜的感情變化。
小結:復合意象詩歌因意象的多樣而使得解讀詩人的情感變得復雜,我們在分析這樣的詩歌時一定要全面抓住詩中的所有意象,綜合考慮,理清其中的情感脈絡,防止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五、綜合訓練
師:請同學們綜合運用上面學到的方法解讀20xx年湖南省高考題《釣船歸》,探究本詞的情感。
釣船歸 賀鑄
綠凈春深好染衣,際柴扉。溶溶漾漾白鷗飛,兩忘機。
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夕陽長送釣船歸,鱖魚肥。
1、生交流討論,教師點評。
2、師引導:①抓題目:《釣船歸》一題描繪出一幅垂釣歸來,樂享田園生活的自然圖景。“歸”字暗示了作者歸隱田園的夙愿。
②抓抒情議論語:“好染衣”中的“好”便直接道出作者對這一派大好春光的喜愛之情;
“南來北去徒自老,故人稀。”展現作者南來北去,奔走于名利場的情景,但這樣的奔走只換來華發漸生、白白老去以及故友的日漸凋零。作者不由得產生凄苦落寞的情感,其中的“徒”字便直接點明了作者的這種態度。
③抓意象:“柴扉”、“白鷗”、“鱖魚”、“釣船”等意象營造出田園生活的閑適與雅致。
3、師生質疑答疑
①師:詞中有歸隱田園和落寞傷感兩種情感,哪一個才是主導情感?
明確:歸隱田園,享受自然是主導情感。原因有二:一是題目,題目是對全詞的概括與梳理,“歸”明確表達了作者樂于歸去田園的情懷。二是看詩歌內部的情感脈絡。本詞內部情感有起伏變化,上闋描繪出清新恬淡的田園風光;下闋前兩句的“南去北來徒自老,故人稀”,既為世人紛忙感慨,也為年邁無為、故友寥落傷感。這一頓挫是詩人一生滄桑的感喟。經過這一轉折,詞的落腳點定在了“夕陽長送釣船歸。鱖魚肥”,由此詞的主旨凸顯出來了:歸隱田園,享受自然。所以這樣的賀鑄讓我們欽佩,因為他不是沒有落寞與愁苦,而是在面對落寞與愁苦時能抓住自然生活的真諦,那便是毫無修飾的自然生命狀態。
小結:當面對有多種情感的復合意象詩歌時,一定要多方面關注詩詞的內外部各種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同時理清詩歌內部的層次,著眼全篇,方能準確把握詩詞的情感主旨。
②“兩忘機”是什么意思?
明確:“機”是機巧之心,“忘機”便是拋卻世俗間的機巧功利之心。如何得出這個詞義?要用整體去推斷局部。整首詩的情感是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同時結合題目《釣船歸》,可知從官場歸去田園,由此便知“忘機”是擺脫世俗之事的纏繞。
小結:把握古詩詞的情感既需要將局部信息綜合起來推斷整體的情感,也需要用整體情感去推斷某些局部的意義。兩相綜合,使詩詞情感把握全面準確。
六、總結
這堂課教給大家一把解讀古詩詞的鑰匙,即“兩看”——看題目、看注釋,“三抓”——抓抒情語、抓議論語、抓意象,用這把鑰匙我們打開了20xx湖南高考卷的《釣船歸》的大門,從大家反饋的情況來看,高考題似乎也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難,只要大家多用這把鑰匙去探索,古詩詞的整體解讀不再望而生畏。當然,我們這堂課都只是讓大家用口頭表達的方式對詩詞的情感進行把握,在考試中,我們還必須把剛剛所講的內容轉換成文字,實現由“意會”到“言傳”,這個問題我們就留在下節課再講。
附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這堂課是高三古詩詞復習的第一堂課,基于學生讀詩難的學情,我把這堂課定位在把握詩詞的情感主旨上,實際上就是告訴同學們如何快速準確地讀懂一首詩或詞。所以,這堂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便是教給學生一把解讀詩歌的鑰匙,帶著他們用這把鑰匙去打開古詩詞鑒賞的大門,這是我的教學出發點。
那么,面對一首詩詞,我們究竟該怎樣去解讀呢?我覺得首先應充分利用詩詞中的顯性信息,幫助自己找到解讀詩詞的方向標,由此就形成了“兩看”中的“看題目”和“看注釋”以及“三抓”中的“抓抒情語”、“抓議論語”。對于“兩看”,學生在解題時常常視而不見,只知一頭扎進詩歌內容中,其實,很多時候題目和注釋都給考生提供了解題的方向,因此,關注它們會讓學生解題事半功倍。基于此,我把“兩看”放在了教學過程的第一環節。而“抓抒情語”和“抓議論語”是走進詩歌的第一步,它們明顯揭示了作者的情感態度,因此這個環節可以點到即止。其次,應充分挖掘詩詞內部的隱性信息,即作者情感載體——意象,透過意象理解情感主旨,這是整堂課的教學重點。古典詩詞的意象是非常豐富的,運用在詩歌中情況就更復雜了,所以在教學時必須先給學生分類,讓他們對意象運用的情況有個大概的了解。因此,我就從意象數量的選擇上將詩詞分為單一意象詩詞和復合意象詩詞。分好類之后,重點就是要教學生如何準確透過意象把握詩詞情感,這是方法的問題。為歸結方法,我設置了“課本回顧”這一教學環節,目的是激活學生積累的知識,實現由已知向未知的轉化,進而得出解讀意象的兩個方法:把握意象象征意義和揣摩意象修飾詞。有了這兩個方法開始分別對單一意象詩詞和復合意象詩詞進行實踐操作。
單一意象主要出現在詠物詩中,選擇的《詠芭蕉》和《未展芭蕉》均是此類。詠物詩常用象征意義的意象,《詠芭蕉》便是如此。但是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并非總是一成不變的,為防止學生在理解時發生套板反應,我給他們展示了《未展芭蕉》,并運用揣摩意象修飾詞的方法,告訴他們要如何全面的把握詩人情感主旨。復合意象詩詞的主旨把握方法跟單一意象詩歌是一樣的。唯一的區別是,詩詞內部因意象的多變而折射出作者情感的變化,因此理清內部情感脈絡就顯得尤為重要,否則定會以偏概全。
有了以上的訓練,學生基本掌握了“兩看”、“三抓”的方法,接下來就是讓他們運用這些方法進行綜合訓練,我選擇的是20xx年的湖南省高考題,目的是讓同學們感覺這樣的方法確實有效,增強高三復習備考的信心,同時回扣前面所講的方法,把解題技巧運用得更熟練,以此得到更大面積的信息反饋,使課堂結構完整統一。
以上是這堂課的基本教學思路。在教學策略上,因為考慮到內容偏多及課堂的后續效果,我把課堂中的用到的詩歌提前十分鐘發給學生,盡量避免“蜻蜓點水”,以便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詩歌內容有較深刻的解讀,盡最大的能力做到“一課一得”,在“慢”的藝術中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
古典詩詞鑒賞10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敗,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簡析】
“佳人”并非寫實,只是一種寄托,可能是詩人自己的身影。雖時世艱難,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濁流。
【注解】
1、合昏:即夜合花。
2、修竹:長竹,與詩中“翠袖”相映。
【韻譯】
有一個美艷絕代的佳人,
隱居在僻靜的深山野谷。
她說:“我是良家的女子,
零落漂泊才與草木依附。
想當年長安喪亂的時候,
兄弟遭到了殘酷的殺戮。
官高顯赫又有什么用呢?
不得收養我這至親骨肉。
世情本來就是厭惡衰落,
萬事象隨風抖動的蠟燭。
沒想到夫婿是個輕薄兒,
又娶了美顏如玉的新婦。
合歡花朝舒昏合有時節,
鴛鴦鳥雌雄交頸不獨宿。
朝朝暮暮只與新人調笑,
那管我這個舊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
出山的泉水就要渾濁濁。
變賣首飾的侍女剛回來,
牽拉蘿藤修補著破茅屋。
摘來野花不愛插頭打扮,
采來的柏子滿滿一大掬。
天氣寒冷美人衣衫單薄,
夕陽下她倚著長長青竹。
【評析】
這首詩是寫一個在戰亂時被遺棄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時,在安史戰亂中,原來官居高位的兄弟慘遭殺戮,丈夫見她娘家敗落,就遺棄了她,于是她在社會上流落無依。然而,她沒有被不幸壓倒沒有向命運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與草木為鄰,立志守節,宛若山泉。這種貧*不移,貞節自守的精神,實在值得謳歌。
全詩文筆委婉,纏綿悱惻,繪聲如泣如訴,繪影楚楚動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深寓生活哲理。
【作者小傳】: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陽。一生坎坷。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被后世詩家尊為“詩圣”。有《杜工部集》。
《夢李白》二首
死別已吞聲,生別賞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寒黑。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其二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賞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賞析:
這是杜甫聽說李折流放到夜郎后積思成夢的詩篇。杜甫詩中有
十余首為表現李杜深交之作:“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是彼此
覺深情厚誼的寫照;“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是對李白真才實
學的詠贊;“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是對李坎坷一生的不平吶喊。
第一首,著重寫對李白安危的無比關切與深深的懷念。
第二首,哀嘆李白坎坷一生的不幸,極為深沉地體現詩人誠摯熾熱的友情。
《新婚別》
嫁婦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進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賞析:
這是一首悲壯的詩章。婚禮剛剛完畢,新婚夫婦尚未拜見姑嫜,新郎
卻立即要奔赴戰場出征打仗。詩中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
她對愛情、對丈夫忠貞不渝,惟愿“與君永相望”;可是為了百姓的安康,
對丈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鼓勵丈夫“勿為新婚念”奮勇上戰場。
——《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
云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
扶持自上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千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剪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曾經宿鸞鳳。
志士仁人莫怨嘆,古來材大難為用。
賞析:
詩圣一生極為推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本詩
借贊美蒼勁高大的古柏來表現自己對“名重宇宙”的武鄉侯的無限
敬仰,感懷他與劉備親密無間的君臣關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憂
傷。李太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其豪放,杜子美的“古來材大
難為用”又是何等蒼涼!蜀江之水長流不盡,丞相之樹郁郁蒼蒼……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掛者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兩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鳴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賞析:
這是一首顯示偉大詩人開闊胸襟的名篇。大風破屋,
大雨淋漓,詩人長夜無眠,感慨萬千,推己及人,浮想
聯翩,于是奮筆疾書,充分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安
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愿,千百年來
震撼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弦。
歷代詩人為杜甫的博大胸懷欽佩不已。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賞析:
代宗應寶二年(763),安史之亂平定了,杜甫回到成都草堂。
此時他的心情特別舒暢,面對一派生機的`春景,不禁欣然命筆,一
揮而就。這幅“春景圖“,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映襯成趣,明麗
開闊;人與物俱適,動與靜結合;一派生機,千里春色,不僅描繪
了祖國山川之多嬌,又表現了詩人心情之怡悅。
——《旅夜書懷》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
賞析:
杜甫54歲時攜帶全家離開成都,在乘舟東下途中
與了這首詩。詩人意指自己的一生在于福國利民,并不在
于文章聞名,而被朝廷貶官是由于直言進柬,并非因老病。
詩人以如櫞巨筆描繪了“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雄
偉景象,同時表現了詩人此時心情的憂憤與旁徨。猶如蒼
茫大地一只鷗鳥,來去匆匆,飄忽不定。
——《清明》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賞析:
《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
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本詩寫一個離鄉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綿綿的清明時
節欲借酒澆愁的心情。詩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
花村,山道灣灣、春雨飄灑,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
“清明煙雨畫”。
——《望岳》
岱宗①夫如何?齊魯青未了②。
造化鐘神秀③,陰陽割④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⑤絕頂,一覽眾山小⑥。
注釋
岱宗:即泰山。因泰山居五岳之尊,故曰“宗”。
齊魯:古代有齊魯兩國,齊在泰山這北,魯在泰山之南。
青未了:青翠的山色連綿不斷,望不到盡頭。
造化神鐘神秀:萬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都集中在泰山。鐘:匯集,專注。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咸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首聯意謂:江山雖饒有興趣依舊如故,可是國家已被肆意騷擾;春日本當繁花如錦,豈奈京城一片野草。
頷聯意謂:有感于時局動蕩,看見花開而淚沾巾;苦恨于離鄉背井,聽到鳥語也驚心。
頸聯意謂;接連三個月,兵亂總不斷,未知親人安危否,家書最值錢。烽火,指戰禍
尾聯意謂:白發愈搔愈希,簪子簡直插不上。不明言愁,而怎奈一“愁”字了得!白關,指白發。簪,指古代成年男子須束發,故也用簪。
賞析:
這是詩人陷身于安史叛軍占據的長安,因憂亂傷春而寫下的千古名篇。面對紛飛的戰火,破碎的河山,詩人不禁憂心如焚,感慨萬端,詩中以明媚的春色、美好的事物來反襯,更為深刻地表達強烈的情感,令人聞之不勝悲,誦之愁無限。
古典詩詞鑒賞11
從20xx年起高考語文卷把古詩閱讀鑒賞放到第Ⅱ卷以主觀題的形式進行考查,《考試說明》對此明確提出了兩點要求: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綜觀近三年的高考試題,有兩個特點非常明顯:一是試題切入角度小,但以對全詩的理解為基礎,且離不開景、情、境;二是文字淺易,抒發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園情、別離情等。考生一般對考點比較熟悉,能比較輕松地讀懂詩歌,但答題結果卻年年失分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題不規范,容易漏掉一些要點,以致于只能意會而不能有效地言傳。
答題自然要根據試題的要求給出相應的答案。就古詩鑒賞題而言,大體上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本文對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后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夸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宇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20xx年高考題)。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古典詩詞鑒賞12
《夜行船》
不翦春衫愁意態。
過收燈、有些寒在。
小雨空簾,無人深巷,
已早杏花先賣。
白發潘郎寬沈帶。
怕看山、憶它眉黛。
草色拖裙,
煙光惹鬢,
常記故園挑菜。
作者:
史達祖生卒年不詳。字邦卿,號梅溪,汴(今河南開封)人。他的詞,長于詠物描寫,用筆細膩纖巧,頗為傳神。
注釋:
①過收燈:過了燈節。
②潘郎:見前詞《夜合花》注。
賞析:
本詞因聞賣杏花而引起懷人之幽思。上片著意描繪杏花春景。初春季節,微雨輕寒深巷無人,聞賣杏花。下片寫故園之思,懷人之情。常記故園挑菜,憶他眉黛春山,鬢影裙腰。而今潘郎憔悴,往事不堪回首。全詞生動而又細膩地描繪了明媚的春光,如絲的細雨,懷人的`意態,綿綿的相思。寫得工麗倩巧,柔媚多姿。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著意在結句。杏花時節,正故園昔日挑菜良辰,頓憶鬢影裙腰之當年情侶,乃芳序重臨而潘郎憔悴,其感想何如耶?上闋詠賣花,款款寫來,風致搖曳,春陰門巷,在幽靜境中,益覺賣花聲動人凄聽也。
薛礪若《詞學通論》:其詞境之婉約飄逸,則如淡煙微雨,紫霧明霞;其造語之輕俊嫵媚,則如嬌花映日,綠楊看雨。他將這三春景色寫得極細致而逼真。
【古典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古典詩詞鑒賞02-21
古典詩詞鑒賞(12篇)02-21
古典詩詞鑒賞12篇02-21
完整版20首古典詩詞名篇鑒賞02-21
古典詩詞夢01-23
古典的詩詞名句04-28
古典詩詞名句03-31
中國最美古典詩詞02-10
集體古典詩詞演講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