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江月》古詩詞賞析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江月》古詩詞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江月》古詩詞賞析 1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賞析
單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里,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于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作者筆下這一個個畫面,流露出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樂。這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詞,讀后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生活美。詞的上片寫月明風清的夏夜,以蟬鳴、蛙噪這些山村特有的聲音,展現了山村鄉野特有的情趣。詞的下片以輕云小雨,天氣時陰時晴和舊游之地的突然出現,表現夜行鄉間的樂趣。全詩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詞人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這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吟詠田園風光的詞。閱讀這首詞,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時間是夏天的傍晚,地點是有山有水的農村田野。這首詞描寫的是人們熟悉的月、鳥、蟬、蛙、星、雨、店、橋,然而詩人卻把這形象巧妙的組織起來,讓我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里,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江月》古詩詞賞析 2
江月
[唐] 杜甫
江月光于水,高樓思殺人。天邊長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團清影,銀河沒半輪。誰家挑錦字,滅燭翠眉顰。
【鶴注】此大歷元年夔州西閣作。《杜臆》:詠江中月影也。何遜詩:“江月初三五。”
江月光于水,高樓思殺人①。天邊長作客②,老去一沾巾③。玉露溥清影④,銀河沒半輪⑤。誰家挑錦字⑥?燭滅翠眉顰⑦。
(此章,對月傷懷。上四,羈人之感,屬自敘。下四,離婦之情,推開說。江月漾光于水上,高樓一望,頓覺身寂影孤,真堪思殺。蓋天邊久客,至老不還,恐遠死他鄉也。因想清影之下,玉露濃溥,半輪之傍,天河掩沒,月色明皎如此,此時繡字空閨者,燭殘挑罷,得無對之而顰眉乎?當與上沾巾者,同一愁思也。)
①曹植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庾肩吾詩:“樓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
②何遜詩:“天邊看遠樹”。
③曹植詩:“歔欷涕沾巾。”
④李嶠詩:“色帶銀河滿,光含玉露開。”《詩》:“零露溥兮”。注:“溥,露多貌。”曹植詩:“明月澄清影”。
⑤張正見詩:“明月半輪空。”
⑥《晉·列女傳》:竇滔妻蘇蕙,字若蘭,織錦為《回文璇璣圖》詩贈滔,宛轉循環讀之,詞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挑錦字,挑錦線以刺字,欲寄征夫也。
⑦張九齡詩:“滅燭憐光滿。”梁元帝詩,“翠眉暫斂千重結。”黃生曰:結在章法,是推開一步,在比興正是透深一層。蓋即男女之情,以喻君臣之義,則前半所云“思殺人”、“一沾巾”者,皆有著落矣。公之攀屈宋而親風雅,實在于此,此豈玉臺、香奩輩所能效顰哉?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后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江月》古詩詞賞析 3
它由杜甫所作,內容為:
初月映積水,悄悄玻璃波。
云開月漸出,不犯大樓多。
色散宇宙內,影開天漢垂。
未夜光先發,明河有還時。
賞析:
此詩作于寶應元年(762)秋,時杜甫流落梓州(今四川三臺)。這年七月,杜甫送嚴武還朝,一直送到綿州奉濟驛,正要回頭,適徐知道在成都作亂,只好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詩。這時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賞析
“江月”當指長江之月。此詩借寫江月之景,抒發作者感慨人生之意,正如謝榛所云“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四溟詩話》)也。
詩人于農歷十月秋冬之交一個晴朗的月夜,泊舟于長江之上,但覺微風習習吹來,并未感到此時季節之寒意。詩首聯“十月晴江月,微風夜未寒”即交待了夜泊的季節、地點、天氣,亦點出“江月”之題意。“微風”之所以“夜未寒”,是因為“晴江月”之故。如果遇上陰雨綿綿之夜,則江風當十分寒冷。正因為“微風夜未寒”,詩人才有可能走出船艙觀賞江月,首聯起得十分自然平淡。
頷聯就承首聯“晴江月”之意,具體描寫詩人之所見所感: “依人光不定,照影思無端。”這兩句寫“江月”有一個明顯的特點: 即把“江月”與“人”聯系起來,構成二者一種既和諧又矛盾的關系。但兩句側重點不同: 前句重在寫月之“光”與“人”的和諧。“依人”,寫江月與詩人很親近,仿佛依傍在詩人身旁一樣,詩人以擬人化手法,把江月寫得有性靈; 而“光不定”,則形容月光因江水波動而閃爍不定的景象,這就捕捉住江中見月的特點。后一句重在寫月之“影”與 “人”之“思” 的矛盾,即引發出詩人的種種感嘆。“照影”寫月照出詩人的身影,“思無端”,謂詩人看到“照影”而無緣無故地產生了愁思,所謂 “思無端”意在說明詩人之愁思產生得極其自然,口氣上顯得平淡。其實詩人是“思有端”的,因為詩人看到自己的身影而聯想到自身的人生歷程,于是久已郁積在心中的人生感慨乃宣泄出來。
那么詩人所 “思”是什么呢?頸聯由寫 “江月” 自然轉向寫其 “思”之所在: “少壯隨波去,關河行路難。”從時間角度而言,詩人 “思” 自己少壯有為的年華已如流水一樣消逝,無法挽回。詩中流露的是光陰虛度、壯志未酬之感嘆。從空間角度而言,詩人“思”關河行路艱難。這又象征著人生坎坷、世路艱難之意,其中所含的人生慨嘆更為深厚。此聯雖屬于抒懷之句,但一“波” 一 “河”,又切合眼前長江之景,乃即景抒懷。詩人之情即 “詩之胎”,借眼前之景即“詩之媒”孕育成熟而形之于詩句。因此詩人之情抒發得十分自然,毫不造作。
詩人由于產生憂思,再返觀江月之景,已喪失賞心悅目之樂趣,因此才有尾聯“平生素心友,莫共此時看” 的感嘆; 此聯反過來也襯托了詩人此時憂思深沉。“素心友”指心地坦白純潔的朋友。尾聯是反用陶潛《移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之意。隱潛樂與“素心人”一起欣賞“晨夕”之景,是因為可以一起沉浸在超脫于污濁現實的自然美景之中,寄托其耿介高潔、自然無為的情操,詩人卻希望“平生素心友”不要在此時一起來欣賞江月,盡管此時 “千里共嬋娟” (蘇軾 《水調歌頭》)。這是因為詩人已無此興致。詩人不直接說自己無心再賞江月,而從 “素心友”的角度表現,就顯得含蓄委婉。
施閏章 “詩遠承其鄉梅堯臣之傳統而加以變化,風格高雅淡素” (錢仲聯《清詩三百詩》),此詩堪稱為“淡素”即“平淡”之作。梅堯臣云: “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平淡”是一種頗高的藝術境界。此詩雖不能說已達“平淡”之極致,但亦具有“平淡”風格之長處; 此詩中雖是抒發對人生之感慨憂慮,但表現得比較平和,并無慷慨激昂、劍拔弩張之概,重在“氣斂神藏”,具有陰柔之美。另外,全詩語言樸素無華,“理明句順”(上引見黃于云《野鴻詩的》論“平淡”語);既無僻典,亦不雕飾,淺中見深,耐人咀嚼。
【《江月》古詩詞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詞《西江月》賞析09-04
最美古詩詞《西江月》賞析09-15
辛棄疾《西江月》全文賞析10-24
西江月古詩全文賞析09-30
經典的古詩詞賞析10-10
古詩詞賞析03-07
《西江月·平山堂》古詩翻譯賞析08-03
古詩詞《關雎》賞析01-06
《關雎》古詩詞賞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