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秋思詩詞鑒賞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詩詞都很熟悉吧,詩詞泛指中國古代詩歌。你知道什么樣的詩詞才經典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天凈沙秋思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凈沙秋思詩詞鑒賞
翻譯:
蒼老的樹上枯藤纏繞,烏鴉黃昏時紛紛歸巢。小橋下溪水潺潺,溪邊人家炊煙繚繞。在瑟瑟秋風中騎著一匹瘦馬,緩慢地走在荒涼的古道。夕陽西下,極度傷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注釋
1、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的烏鴉。昏,傍晚。
2、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古老荒涼的道路。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4、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處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天凈沙·秋思》賞析
此曲開篇作者一連描繪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
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被后人譽為“秋思之祖”。
《天凈沙·秋思》創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獨自漂泊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作者介紹
馬致遠,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號東籬,一說字千里。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晚年隱退。
所作雜劇今知有十五種,現存《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任風子》《陳摶高臥》《青衫淚》以及同別人合寫的《黃粱夢》七種,另《誤入桃源》僅存一曲。
一說南戲《牧羊記》也是他所作。劇作文詞豪放有力,內容顯示出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但也帶有逃避現實、向往仙道的思想傾向。其散曲成就尤為世所稱,有輯本《東籬樂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數二十三套。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此曲開篇作者一連描繪出九幅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闊大蒼涼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天涯的悲痛心情。擺脫系連詞而直接以名詞性意象的組合來描繪景物,在詩詞中就已出現,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全部是名詞的連綴,省卻了一切連接、交代和修飾,而直接地將幾個意象如蒙太奇一樣地組合起來,“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卻有一種潛在的聯系,似離實合,藕斷絲連,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和再創造的可能。這就在相當程度上暫時中斷了語言的線性敘述進程,而使詩的語言更為簡潔凝練,更為飽滿有力,大大增強了詩歌意象、空間呈現的功能。
相較這些詩歌,這首小令在意象并置方面仍有其獨特之處:一是它的象都是自然與社會中普通尋常之物,它們的組合就顯得更為自然,雖然意省略了系連詞,卻不讓讀者感覺跳躍性很強,比較容易理解;二是在每個單字的名詞前都用一個形容詞來修飾,既帶有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又減低了意象的密度,從而在情感的表現與渲染上,造成一種強大的聚合效應,即“意象的和弦”;三是既對偶工整,又層次分明,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枯藤老樹到小橋流水,再到遠的古道,空間層層延伸,視野逐漸擴大,錯綜有致,作者的情感也隨之有了微妙的變化,耐人尋味。結尾兩句作為曲眼,畫龍點睛,將作者的悲愁思鄉情表達得非常豐富。
這首被贊為秋思之祖的散曲,是中國古典詩歌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它盡管是元曲(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這支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此曲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有人稱此曲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及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遠行圖。這支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醉中天》《賞花時》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天凈沙·秋思》無疑受到前二曲的影響和啟發,但作者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在詞句的錘煉上,此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正是這支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此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馬致遠這首小令便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了后世文人的共鳴。
作者人生經歷
獻詩上龍樓
蒙古定宗五年(1250年)前后,正如《青杏子·悟迷》中所寫的那樣,馬致遠應該是出生在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素養的家庭的(“氣概自來詩酒客,風流平昔富豪家”),并像《撥不斷·九重天》中所寫的那樣(“九重天,二十年,龍樓鳳閣都曾見”),在大都度過二十年左右的青少年時期。
之后,在至元七年(1270年)左右,馬致遠開始了“二十年漂泊生涯”(《青杏子·悟迷》)。至元十年(1273年),孛兒只斤·真金被立為太子,正如套曲《女冠子·枉了閑愁》中所寫的那樣(“且念鯫生自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急切地追求功名的馬致遠似乎曾向孛兒只斤·真金獻詩,且似因為孛兒只斤·真金的關系而曾為官。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孛兒只斤·真金去世。之后,大概由于孛兒只斤·真金去世的緣故,馬致遠離京任江浙行省務官。
晚節園林趣
元貞年間(1295年初-1297年初),正如賈仲明在挽李時中的《凌波仙》中所寫的那樣(“元貞書會李時中,馬致遠、花李郎、紅字公,四高賢合捻《黃粱夢》”),馬致遠參加了“元貞書會”,與李時中、藝人花李郎和紅字李二合作創作了《邯鄲道省悟黃粱夢》,并和王伯成結為忘年好友。
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經過了半世蹉跎的馬致遠大概在此時明白了“西村最好幽棲”(《哨遍·半世逢場作戲》),于是和《四塊玉·恬退》中所寫的一樣(“綠鬢衰,朱顏改,羞把塵容畫麟臺。故園風景依然在,三頃田,五畝宅,歸去來”)開始了晚年的隱居生活,隱居地點可能是杭州。隱居期間,馬致遠曾與盧摯有過交往。
皇慶二年(1313年),元仁宗恢復科舉。大概因此,馬致遠在至治元年(1321年)左右創作了套曲《粉蝶兒·至治華夷》來表示對元仁宗的好感。大約在這一套曲完成不久后,馬致遠便逝世了,時間在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前。
散曲創作
思想內容豐富深邃
馬致遠的散曲思想內容豐富,涉及元散曲中的詠史、嘆世、歸隱、閨情、敘事諸題材,并各具成就,拓展了散曲的題材范圍。其主要表現為:
①在詠史懷古作品中,馬致遠借評價古人功過得失以表達自己對人生、對現實、對歷史的見解,寄托自己的心志,將視野更多的關注人生的價值,任情適意,回歸自然。
②馬致遠現存散曲大約有一半是嘆世歸隱之作,這些作品集馬致遠懷才不遇的孤憤、壯志難酬的悲涼、超然物外的放達于一身,充滿著慷慨放逸的情懷,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③馬致遠的閨情曲大多寫男女戀情、相思別離之苦、思婦怨女的心聲,表現思婦、戀人的真摯感情和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寫得深刻、細致、生動、傳神而無脂粉之氣,更絕無庸俗輕佻之語。例如:“從別后,音信絕,薄情種害煞人也。逢一個見一個因話說,不信你耳輪不熱。”用淺白、本色如口語的語言把感情強烈地渲染出來,不再是逆來順受的凄婉、哀嘆,體現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大膽迫求,給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覺,表現出對愛的追求和情的忠貞。
④在敘事長套的創作里,馬致遠以文為曲,將散文的結構恢宏引入曲中,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有《耍孩兒·借馬》《哨遍·張玉巖草書》《一枝花·詠莊宗行樂》和《集賢賓·思情》等敘事長套的佳作。在這些作品里,馬致遠或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描繪出人物的心情處境,塑造了一個個極為生動的人物形象:有愛馬如命的馬主人,胸懷磊落的張玉巖,只知治梨園掌樂府的后唐莊宗,金山寺題壁的蘇小卿。
藝術技巧高超圓熟
馬致遠制曲藝術精湛,長于心理刻劃,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所作散曲語言清麗本色,人物栩栩如生,充滿畫意而風格飄逸、奔放、老辣、清雋,意境高妙,提高了散曲的意境。其主要表現為:
①曲中有畫。馬致遠充分發揮散曲語言的豐富性和自由性,對事物的色、形、態進行細微而傳神的描繪,喚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構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一方面,馬致遠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寫景狀物時并不做細瑣的形容,而是巧妙地截取最鮮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勝的一瞬間,將景物巧妙地放在一個畫面空間里,使曲中景致有層次,有錯落,加以突出渲染,像一幅圖畫展現在讀者眼前,并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另一方面,馬致遠借助大量使用感官的秾麗詞藻——據不完全統計,馬致遠散曲中表現色彩的詞有近百處,有的作品短短幾十個字就出現五六個、甚至十余個代表色彩的詞。而這些詞的使用,使馬致遠的散曲更生動、更明麗、更有畫意,也更能引發讀者的聯想。
②語言多姿。一方面,馬致遠在散曲中常用極通俗明白的口語,很少用生僻字,散曲語言合乎作品的特定情景而富于鮮明個性,在不同的題材中呈現出不同的風采,具有搖曳多姿、絢麗無比的特點。另一方面,馬致遠還善于化前人詩句為己用,信手拈來,似無心巧合,毫無痕跡具有富于文采、飄逸灑落的特點。如將唐代蘇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兩句化為“照星橋火樹銀花”(《青哥兒·十二月·正月》);將唐代張籍《楚妃怨》中的“梧桐葉下黃金井”化為“梧桐初雕金井”(《青哥兒·十二月·七月》);將唐代李白《送賀賓客歸越》中的“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化作“寫黃庭換取,道士鵝歸”(《哨遍·張玉巖草書》)。
【天凈沙秋思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天凈沙秋思詩詞鑒賞01-06
天凈沙秋思詩詞鑒賞03-03
天凈沙秋思詩詞賞析01-22
天凈沙·秋思詩詞賞析01-20
《天凈沙·秋思》作品鑒賞08-27
天凈沙·春詩詞鑒賞02-22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作品鑒賞09-03
《天凈沙·秋思》古詩詞賞析11-16
天凈沙·秋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