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雨》詩詞鑒賞
一、詩歌
雨
瀟瀟十日雨,穩送祝融歸。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
一涼恩到骨,四壁事多違。袞袞繁華地,西風吹客衣。
二、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1138),宋代詩人,字去非,一號圣賢,號簡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在屬河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陳與義在北宋做過地方府學教授、太學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愛國詩人,其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存詞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賞識,因而升遷。
陳與義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凈,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南遷之后,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托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郁悲壯,雄闊慷慨,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陳與義自幼聰明好學,能詩文,為同輩所敬重。《宋史》本傳說他“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被授于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教授,累遷太學博士,進升為符寶郎,掌皇帝八寶及國之符節,不久被貶為陳留郡(今河南杞縣境)酒稅監。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人宋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北宋遂亡。陳與義自陳留避難南奔,經襄陽,轉湖南,繞廣東、建,于紹興元年(1131年)抵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陳與義為高宗舊臣,高宗得知他的忠心,便任命他為禮部侍郎。不久,以徽猷閣直學士知湖州(今浙江吳興)。召為給事中,參與討論政事,抄發章疏,稽察違失,以備顧問應對。又以顯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觀,旋而復用為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七年正月,授參知政事(副宰相),唯師禮用道德以輔朝廷,尊主威振綱紀而嘔心瀝血。
陳與義性格沉重,不茍言笑,待人接物謙虛謹慎。被他推薦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從來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薦、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因此,他在士大夫階層中具有較高的威望。朝臣們多愿向他坦露心跡或請求指正迷津。當時,丞相趙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謂中原有可圖之勢,宜便進兵,恐他時咎今日之失機。”高宗說:“今梓宮與太后、淵圣皆未還,若不與金議和,則無可還之理。”丞相的意思是,多數人主張打回汴京,收復中原,若不如此,恐怕將來因失去機會而受到追究。而高宗則認為,二帝被擄,連同太后、嬪妃、宮女都在金人手里,若不議和恐難于返回。陳與義聽了之后,贊成丞相的用兵,反對高宗的議和,便婉轉地說:“若和議成,豈不賢于用兵;萬一無成,則用兵必不免。”高宗曰:“然。”從道理上以為陳與義的話很對,但事實上他甘心于偏安江左,以求茍延殘喘。陳與義看出高宗無意收復中原,他很失望,便以病托辭退職,朝廷復以資政殿學士(授予罷政宰相的職銜)知湖州,加提舉臨安洞霄宮(今浙江余杭西南,宋代凡執宰大臣去位者,皆以提舉洞霄宮系銜)。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病逝,終年四十九歲。
三、詩句分析
瀟瀟秋雨、西風吹衣,燕子南歸、梧桐葉落,家徒四壁、京城繁華,秋心歸依、游子思鄉。
“燕子經年夢,梧桐昨暮非。”燕子南歸勾起歸家之思,梧桐葉落興起失志之慨。冷冷的秋風吹動遠在異鄉的人的衣衫,亦吹動了客居之人的思緒。不禁感覺秋風無比的涼,“一涼恩到骨”即一股涼涼的秋風恩入骨髓,身心俱冷,本在繁華京城卻是閑居之人。怎能不升騰起“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感傷和悲慨呢?
【陳與義《雨》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全宋詞》陳與義07-04
清明二絕·其一_陳與義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6
陳陶古詩詞01-30
《虞美人》陳亮宋詞鑒賞06-29
李商隱《蟬》詩詞鑒賞11-23
李商隱《風雨》詩詞鑒賞09-27
杜甫《佳人》詩詞鑒賞09-27
《水調歌頭》黃庭堅詩詞鑒賞06-01
春節古詩詞鑒賞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