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詩詞鑒賞(精選17篇)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點絳唇》詩詞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
古詩原文
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水邊朱戶。盡卷黃昏雨。
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歸不去。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
譯文翻譯
杏花開了,芳香彌漫,柳樹綠了,垂絲飄飄如縷,其輕如煙。我心中的情人就住在水邊的紅房子里,她打開窗簾希望能看到我,外面卻是一片黃昏雨景。
晚風吹來,燭光搖動。我相思滿懷,愁臥在床。想念但又歸不去,她現住在何處呢?外面芳草萋萋,我已經找不到回去的小路了。
注釋解釋
點絳唇:詞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后片四仄韻。
煙翠:青蒙蒙的云霧。縷:線。形容一條一條下垂的柳枝。
朱戶:紅色的門窗,多指女子居住的房屋。
燭影搖風:燈燭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被風搖晃的樣子。
傷春緒:因春天將要歸去而引起憂傷、苦悶的情懷。
鳳樓:指女子居住的小樓。
芳草:散發出香氣的草。也指春天剛出土的青草。
創作背景
此詞亦作賀鑄、李清照詞,曾慥《東坡詞拾遺》及南宋人編《外集》卷八十五已收錄,應為東坡詞。《東坡詞拾遺》中提及了此詞背景,約作于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三月。是時,東坡正自京口還錢塘,在京口得鄉書,即賦此詞以抒懷。
詩文賞析
東坡才大如海,其詞堂廡亦大。如“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固然極富創新之局面,而如“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則又深具傳統之神理。此首《點絳唇》亦然。此詞所寫,乃是詞人對于所愛女子無法如愿以償之一片深情懷想。
上片懸想伊人之情境。“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起筆點染春色如畫。萬紫千紅之春光,數紅杏、柳煙最具有特征性,故詞中素有“紅杏枝頭春意鬧”、“江上柳如煙”之名句。此寫紅杏意猶未足,更寫其香,杏花之香,別具一種清芬,寫出飄香,足見詞人感受之馨逸。此寫翠柳,狀之以含煙,又狀之以拖輕縷,既能寫出其輕如煙之態,又寫出其垂絲拂拂之姿,亦足見詞人感受之美好。這番美好的春色,本是大自然賜予人類之造化,詞人則以之賦予對伊人之鐘情。這是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下邊二句,遂由境及人。“水邊朱戶”,點出伊人所居。朱戶、臨水,皆暗示伊人之美、之秀氣。筆意與起二句同一旨趣。“盡卷黃昏雨”,詞筆至此終于寫出伊人,同時又已輕輕宕開。伊人卷簾,其所見唯一片黃昏雨而已。黃昏雨,隱然喻說著一個愁字。句首之盡字,猶言總是,實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無可奈何之情。此情融于一片黃昏雨景,隱秀之至。
下片寫自己相思情境。“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燭影暗承上文黃昏而來,搖風,可見窗戶洞開,亦暗合前之朱戶卷簾。傷春緒即相思情,一枕,言總是愁臥,愁緒滿懷,相思成疾矣。此句又正與盡卷黃昏雨相映照。上寫伊人卷簾愁望黃昏之雨,此寫自己相思成疾臥對風燭,遂以虛摹與寫實,造成共時之奇境。挽合之精妙,有如兩鏡交輝,啟示著雙方心靈相向、靈犀相通但是無法如愿以償之人生命運。“歸不去”,遂一語道盡此情無法圓滿之恨事。“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鳳樓朱戶歸不去。唯有長存于詞人心靈中之矚望而已。“何處”二字,問得凄然,其情畢見。矚望終非現實,現實是兩人之間,橫亙著一段不可逾越之距離。詞人以芳草萋萋之歸路象喻之。此路雖是歸路,直指鳳樓朱戶,但實在無法越過。句中“迷”之一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長地遠之恨,意余言外。
東坡此詞藝術造詣之妙,在于結構之回環婉轉。歇拍、過片,兩人情境,一樣相思,無計團圓,前后映照。起句對杏香柳煙之一往情深,與結句芳草迷路之歸去無計,則相反相成,愈神往,愈凄迷。其結構回環婉轉如此。此詞造詣之妙,又在于意境之凄美空靈。紅杏柳煙,屬相思中之境界,而春色宛然如畫。芳草歸路,象喻人間阻絕,亦具凄美之感。
此詞結構、意境,皆深得唐五代宋初令詞傳統之神理。若論其造語,則和婉瑩秀,如“水邊朱戶,盡卷黃昏雨”,“鳳樓何處,芳草迷歸路”,置于晏歐集中,真可亂其楮葉。東坡才大,其詞作之佳勝,不止橫放杰出之一途而已。
此詞意蘊之本體,實為詞人之深情。若無有一份真情實感,恐難有如此藝術造詣。東坡一生,如天馬行空,似無所掛礙。然而,東坡亦是性情中人,此詞有以見之。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2
卷盡愁云,素娥臨夜新梳洗。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輦路重來,仿佛燈前事。情如水。小樓熏被,春夢笙歌里。
古詩簡介
《點絳唇·試燈夜初晴》是宋代詞人吳文英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抒寫燈夜感舊之情,抒發了一種淡淡的憂愁。上片著意寫試燈之夜的景色,愁云卷盡,月明如洗,以擬人手法,描摹精巧傳神;下片寫輦路笙歌,回首舊游,恍如夢境,無限感傷。全詞意境清新,端麗溫厚,頗具特色。
譯文
天上的烏云都被風吹走了,剛下過雨時天空姣潔的明月,就像剛剛梳洗的嫦娥一樣光彩照人。街上沒有一點飛塵,在光潤如如酥的大地上,往來著身姿輕盈的美麗女子。
如今又生回到京都,當年賞燈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當時的你柔情似水,而今一切都隨風飄散,你不知身在何方,作者只好帶著對往事的無限追憶,走上小樓獨自擁著香被,聽著窗外的笙歌入眠,希望能在夢中出現當年與你一起賞燈的情景。
注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詞譜》以馮延巳詞為正體。雙調四十一字。前片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后片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⑵試燈夜:元宵節為燈節,前一夜為試燈夜。元宵節前,有“試燈”,宋俗,農歷十二月下旬即開始試燈,直至正月十四日。
⑶素娥:以月宮仙女“素娥”(即嫦娥)代指月亮,
⑷凌波地:靚裝舞女行經的街道。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態,后來借指身材姣好、步履輕盈的年青女子。《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⑸輦路:帝王車駕經行之路,這里指京城繁華的大街。
⑹燈前事:即賞燈往事。
賞析/鑒賞
此詞寫燈節之事,但詞人并未由正面起筆描繪燈市盛況,而是以試燈夜的景象作陪襯,用悵惘的筆調抒發自己逢佳節而倍覺神傷的落寞情懷,雖只寥寥數語,卻寫得紆徐頓挫,舒卷自如,從而委婉地道出內心的萬千感慨。
上片“卷盡”兩句,寫試燈日遇雨,而入夜雨收云散,天青月朗;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況月色明凈,比擬渾成,三字兼帶出“雨后”之意。這是寫天上。“暗塵”兩句寫地上,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日夜》)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句,又有所變化、增益,切合都城燈夜雨后的光景。《武林舊事》卷二“元夕”又載姜白石詩云:“南陌東城盡舞兒,畫金刺鄉滿羅衣。也知愛惜春游夜,舞落銀蟾不肯歸。”形象地刻畫了天街月夜的歌舞場面。
上片并未用雨字、燈字、人字,讀后便覺燈月交輝,地潤絕塵,舞兒歌女,結隊而至,賞燈士女,往來不斷,顯示出吳文英在語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鮮明特點,比如愛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于點代前人詩句等等。
譚獻說此詞“起稍平”,這是由于上片只是客觀地描述場景;下片才是密切結合自己的回憶、聯想,抒發感情,借此反映出不平靜亦即“拗怒”的心理狀態。“輦路”兩句,寫詞人故地重游,沉入回憶之中。“重來”,說明詞人對眼前的景象亦曾相識,從而引起聯想,又以“仿佛”兩字形容觸景戀舊的心境。賞燈那時自己春衫年少,意氣風發,記得也是同樣的.夜晚,月色燈光,交相輝映,簫鼓舞隊,綿連數里。這一句隱隱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依舊,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歡喜變為落寞。
末尾三句,寫往事如煙、柔情似水;月與燈依舊在,伊人無覓處,自己一往情深的凄涼心事,無人傾訴。“情如水”二句也顯示出吳文英語言精警的特點。
古人就有“思君如流水”的千古佳句,以水喻情,寫出了情的純潔珍貴和綿綿不絕。賞燈不能消愁釋懷,反而增添無限悵惘,只好踽踽而行,頹然而返,獨上小樓,熏被而眠,遙想伊人此刻,心情亦或如是,“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最深的思念就是想象對方也在思念。“春夢”句緊接上文,描繪深夜入睡以后,那悠揚的歌聲樂聲,綿綿不絕地縈繞蕩漾在夢的漣漪中。這里將“拗怒”的詞意,融入流轉悠然,委婉多情的筆調之中,形成惝恍迷離的朦朧意境,顯得余音裊裊,韻味無窮,真可稱得上是“咳唾珠玉”。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3
古詩原文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
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灑胭脂雨。
譯文翻譯
美麗的春光映入眼簾,春日東風總是將繁花吹散。幾重煙雨朦朧,只有這些嬌弱的花朵難以庇護。夢里總是時不時浮現起舊時故國的道路。春天反復無常,在那杜鵑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紅的是春雨還是眼淚。
注釋解釋
此詞原題為《點絳唇·春閨》,后代編者王昶等人為拔高陳子龍這首詞的思想而作了修改。
王孫:對尊禮、思慕者的稱呼,如淮南小山《招隱士》的“王孫游兮不歸”。這里疑指魯王、唐王。
詩文賞析
此詞見于《陳忠裕全集》,借惜花懷人,寄托亡國哀痛與復國希望。正如題中所示,此詞是寫“春日風雨有感”。“春日風雨”,是當時所處的環境、節候和氣氛,而“有感”則是寄離詞人的感慨和情懷。詞之起二句,先揚后抑。此時詞人舉目所見,是“滿眼韶華”,一片春光。繼而東風乍起,落紅遍地。這一頓挫,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也折射出時代的變化。陳子龍生當明清易代之際,對明王朝懷有深厚感情。在他看來,明代江山無限美好,正如滿眼韶華。可是清兵南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猶如驟起狂風,將萬紫千紅摧殘殆盡。在這里,詞人用的是比興手法。“韶華”(春光)和“紅”(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熱愛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東風”則是邪惡勢力的象征,也隱喻清兵的南下,“東風”一辭作貶義者,古已有之,如陸游《釵頭鳳》“東風惡,歡情薄”,此處只是移用于詞人所憎惡的事物罷了。下面二句,以“幾番”照應前面的“慣”字。說明東風之摧殘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經常如此。“煙霧’二字,補足前句未及寫出的“雨”字。春天的風雨連綿無盡,常常呈現煙霧迷蒙的狀態。在東風肆虐、煙雨茫茫的天氣中,百卉凋殘,一片凄涼,于是詞人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只有花難護!”前幾句造足蓄勢,至此詞人的感情迸發而出,力抵千鈞。在生活中,他奔走呼號,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結果毫無效果。因此這一句正是反映了詞人內心深處的亡國之痛。
下片宕開一筆,徑寫對明王朝的系念,但在詞的意脈上仍與上片緊密相連。詞人在白天看到風雨摧殘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聯想到慘遭踐踏的故國。“夢里相思”一句,為艷詞中常語,然而此處用以表達愛國之情,卻非常深刻而又貼切。“王孫”一辭,通常被理解為貴族子弟,如《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這里的本意卻更接近杜甫《哀王孫》中所說的“可憐王孫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際,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離道路,或輾轉溝壑,唯有少數人如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圖反抗。此處作者對明代王孫魂牽夢縈,實際上是將復興明代的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可是夢醒之后,依然風雨如磐,落紅成陣。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他不得不發出“春無主”的`哀嘆。結二句進一步渲染出這種悲哀情緒,哭出了國家將亡的憂思。句中的“杜鵑”,又名杜宇,相傳是古蜀國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隱于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后人常用杜鵑啼血借指失國之痛。這里說“淚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轉化而來,則杜鵑悲鳴時流出血淚,灑在飄飏落花的風雨中,紅雨滿天,景象壯麗而又悲慘。詞人若非懷有深仇慘痛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對雨》“林花著雨胭脂濕”;而用以兼喻淚水的有李煜的《烏夜啼》“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陳子龍則將這些故實融會貫通,自鑄偉詞,賦予新意,令人讀來便覺有更深刻的意蘊和更強烈的美感。
陳子龍比較重視詩詞的寄托,他曾說過他之作詩是為了“憂時托志”(《六子詩序》)。此詞形式上雖“風流婉麗”,但詞人借以“憂時托志”則與其詩作是一樣的,閱讀時須透過綺麗的表面,去體會深永的內涵。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4
古詩原文
金谷人歸,綠楊低掃吹笙道。數聲啼鳥,也學相思調。
月落潮生,掇送劉郎老。淮南好,甚時重到?陌上生春草。
譯文翻譯
金谷麗人歸來相聚時,門前綠楊垂地,臨風搖曳,綠蔭深濃,街巷歌吹彈唱聲聲不息。樹上鳥兒聲聲鳴唱,仿佛學著人們在傾訴相思之情。
時序更替,潮起潮落,折磨得劉郎日漸衰落。淮南的合肥真是個好地方,但什么時候才能重新到達那里?只見原野上芳草萋萋,令人傷感。
注釋解釋
點絳唇:詞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后片四仄韻。《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
金谷:地名,在河南洛陽市西北,晉石崇在此建金谷園,成為歷代著名景點。
掇送:猶斷送。劉郎:指東漢劉晨。相傳劉晨和阮肇入天臺山采藥,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歸,抵家子孫已七世。
淮南:淮水以南,指合肥一帶。
創作背景
據《淡黃柳》詞序,詞人于宋光宗紹熙元年庚戌(公元1190年)到合肥;據《浣溪沙》詞序,詞人于第二年辛亥正月二十四日離開合肥。又據一些詞看,辛亥年他似乎再到過合肥,經秋再次離去。這首《點絳唇》就是再到合肥又離去時的作品。
詩文賞析
這首詞上片說聚首的歡愉,下片寫離別的痛苦。上下片內容不是同時。歡聚或在春晚、夏初。離散似是冬季。
白石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自從“當初不合種相思”,這種刻骨銘心的思戀便成為白石心靈深處一個拆解不開的“情結”,終白石之一生,雖九死而不悔,真是天地至性,人間至情。
首句“金谷人歸”,金谷除普通以代指園中多美人以外,還有三種可能:
(一)或暗示琵琶女姓梁。《嶺表錄異》上云:“石崇以明珠三斛換綠珠于容州,本姓梁氏。”
(二)或贊美其人妙解音律。干寶《晉紀》云:“石崇有伎人綠珠,美而工笛。”與此詞下句“吹笙”疑有連系。白石他詞中寫合肥情事時,也多寫到樂器。
(三)或意在引起一極美好的宜于美人的環境的想象。庾信《春賦》云:“河陽一縣并是花,金谷從來滿園樹。”白石《凄涼犯》詞序云:“合肥巷陌皆種柳。”但合肥當日不過一荒涼邊城。“出城四顧,則荒野煙草,不勝凄黯。”(《凄涼犯》詞序)“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淡黃柳》詞序)。如此城郭,豈宜為美人居止?幸其多柳,故不惜重筆渲染,比于金谷,亦略為伊人居處增色。
白石寫情,不在于情事本身,故對情人的容妝和行動很少著筆,而重在對情事的'獨特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綿綿無盡的相思之苦。故以下三句,都只寫景。
本來,世間情人相對,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直見深心,更不容一語表白,何況文字?這就是寫情常寓于景,寫景就是寫情的心理根據。張玉田《詞源》卷下“離情”說:“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近人王國維亦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故所謂寫景,不過是詞人把自己的感情噴射向外物,與物“一化”,就是莊子所謂“物化”。這也是所說的美學上的移情作用。這里的綠楊啼鳥,實際是詞人對吹笙人的整個靈魂的擁抱。還不僅此,不僅是詞人化身為自然來“莊嚴”自己的情人,而且,尤其是,在詞人眼中,她儼然就是宇宙的中心,她飄然蒞臨,成為萬物的主宰。中國傳統文學中此例頗多,如曹子建的《洛神賦》。當寫到人神心通的時候,洛神感動了,于是“屏翳(雨師)收風,川后靜波,馮夷(河神)鳴鼓,女媧(這里用為音樂女神)清歌”。洛神就是宇宙的中心,萬物的主宰,因為她就是美和愛。但創造的魔杖還是握在詩人(或詞人)的手中的。詩人是可以驅遣鬼神,促使萬物,創造一個再造世界。韓愈說李白、杜甫“陵暴萬象”,當作如是解。
此詞雖分兩片,卻非平列。上片是追憶聚首的歡愉,似水的柔情,如夢的深永。下片是詞的現實世界,是訣別的痛苦。“月落潮生”,語出元稹《重贈樂天》:“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劉郎”,用入天臺山遇仙女的劉晨自比。“天若有情天亦老”,何況自知無分再見神仙的劉郎呢。同時也暗用劉禹錫《再游玄都觀》“前度劉郎今又來”詩意。“淮南好”三句用淮南小山《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芳草兮萋萋。”這和《江梅引》結韻說“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漂零客,淚滿衣。”意境相同。此詞“陌上生春草”五字截斷眾流,頓時使上片的“小得團囫”(玉溪句:“小得團囫足怨嗟”),盡成愁緒,正是“此恨綿綿無絕期。”杜牧之詩:“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題安州浮云寺樓……》),可以題此詞。白石詞善于后路作結,即歇拍處化情為景,篇終接混茫,無限深情,千般感慨,都在一種迷離凄涼的意境中深化升華,余音裊裊,韻味無窮。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5
【年代】:宋【作者】:吳文英——《點絳唇》【內容】:
卷盡愁云,素娥臨夜新梳洗。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輦路重來,仿佛燈前事。情如水,小樓熏被。春夢笙歌里。
【作者】:吳文英(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浙江寧波市)人。終生不仕。曾在江蘇、浙江一帶當幕僚。他的詞上承溫庭筠,近師周邦彥,在辛棄疾、姜夔詞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詞注重音律,長于煉字。雕琢工麗。張炎《詞源》說他的'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而尹煥《花庵詞選引》則認為“求詞于吾宋,前有清真,后有夢窗”。吳詞多寫個人的身世之感,較少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在藝術技巧方面有獨到之處。詞作有《夢窗詞甲乙丙丁稿》四卷。
【注釋】:
試燈夜:農歷正月十四夜。素娥:月。輦路:帝王車駕經行之路。
【賞析】
此詞抒寫燈夜感舊之情。上片著意寫試燈之夜的景色。愁云卷盡,月明如洗。以擬人手法,描摹精巧傳神。下片寫輦路笙歌,回首舊游,恍如夢境,無限感傷。全詞意境清新,端麗溫厚,頗具特色。《譚評詞辨》譚獻云:起稍平,換頭見拗怒,“情如水”三句,足當咳唾珠玉四字。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詞亦紀燈市之游。雨后月出,以素娥梳洗狀之,語殊妍妙。下闋回首前游,輦路笙歌,猶聞夢里,今昔繁花之境,皆在梨云漠漠中,詞境在空際描寫。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賞燈之感。起言云散月明,次言天街無塵,皆雨后景色,換頭,陡入舊情,想到當年燈市之景。“情如”三句,撫今思昔,無限感傷,而琢句之俊麗,似齊梁樂府。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6
《點絳唇·呈絡濱、筠溪二老》
清夜沉沉,暗蛩啼處檐花落。
乍驚簾幕,香繞屏山角。
堪恨歸鴻,情似秋云薄。
書難托,盡交寂寞,
忘了前時約。
賞析/鑒賞
【注釋】:
本詞所作具體年代不詳。據張元幹《精嚴寺化鐘疏》文:“歲在戊辰(即紹興十八年),僧結制日,洛賓、最樂、普現(即筠溪)三居士,拉蘆川老隱過其所而宿焉”,此詞大約是作于這個時期。洛濱 ,即富直揉,字委申,北宋宰相富弼之孫。
靖康初年賜進士出身。高宗建炎四年官至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后因堅持抗金為秦檜所忌,不久便被罷職。晚年游覽于山水之間,與蘇遲、葉夢得、張元幹等一塊游玩吟唱。紹興二十六年(1156)去世。筠溪,即李彌孫,字似之,自號筠溪翁。徽宗大觀三年進士。南渡后以起居郎遷中書舍人。后因反對秦檜議和,不久被落職。紹興十年(1140)歸隱福建連江西山,與張元幹、富直柔等吟唱游玩。紹興二十年去世。
這首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寓情于景;下片著重抒情 ,曲折地表達出仕途的險惡與中原未復悵惘情緒。起二句刻畫出一幅幽靜的秋夜景色,而“ 啼 ”字和“落”字,又顯示出靜中有動,動中見靜的意趣激發了同篇的活力。一個美好的深秋之夜,雨檐滴水,蟋蟀鳴叫,仿人讀來歷歷在目,如聞其聲。這種寧靜的境界與梁代王籍《入若耶溪》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有同工異曲之妙 。詞中這二句是化用杜甫《醉時歌》:“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檐花落”的詩句。清王嗣奭《杜肊》解“檐花落”云:“檐水落,而燈光映之如銀花。”非常接近于事實。
“乍涼”二句承上,從戶外幽靜之境轉而到室內境況。秋雨連綿,靠近簾幕就感到寒氣逼人,屋內香爐里散發著輕盈的煙縷,裊裊直上,縈繞在屏風的上端。詞人由遠及近 ,刻畫生動,具體入微,把聽覺、感覺、視覺組合在一起,增強了詞人的立體感,這樣也就著力渲染秋夜清冷的氣氛和孤獨寂靜的境界。
下片抒情,作者傾吐了蘊藏在心靈深處的.難以直言的思緒 。“堪恨”二句,以“歸鴻”作比喻,說明心事難寄。古代有鴻雁傳書的說法,但這里是寫征鴻的情意如那秋云一樣淡溥,不肯傳書,所以顯得可恨。
這與李清照《念奴嬌 》:“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的意境相接近 ,而一“恨”字,感情色彩更為強烈。
“秋云薄”是用杜甫《秋霽 》:“天際秋云薄 ,從西萬里風”的詩句。朱墩儒在《西江月》中寫到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如秋云 。”因此,詞人在這里埋怨征鴻情薄,蘊含著復雜的人情世態的深層用意。
“書難托 ”三句 ,從上句“堪恨”而來,正因于“ 征鴻 ”不傳書信,而金兵占領中原,所以難以寄言,因此又誰能理解,作者的萬千心事呢?作者在《蘭陵王》詞中說:“塞鴻難托,誰問潛寬舊帶眼。”
在這令人惱而又相思的歲月里,既無法寄聲傳語,那就讓忘掉過去的一切,任憑自己的寂寞無聊吧以此來打發歲月。
這首小令寥寥四十一字,但寫得概括,凝練、疏雋給人以美的享受,不覺使人動情 ,全詞緣情設景,筆力委婉曲折,抒發了作者對中原不能收回的愁恨之情,更顯得意境深沉。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7
點絳唇·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葉夢得
縹緲危亭,笑談獨在千峰上。與誰同賞。萬里橫煙浪。
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
【譯文】
小亭在高聳入云的山峰,隱隱約約浮現著。在千峰上獨自敘述胸意,看那萬里云煙如浪花般滾來,我與誰共同欣賞呢?
人已經老了,但情懷仍在。雖然思慮著萬里山河,但也只能無奈的惆悵。少年啊,要胸懷豪情萬丈,莫要學我這個老頭子。
【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梁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詞律》認為,上闋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聲,“作平則不起調”。但亦有作平起調者。又有《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萬年春》等異名。
絕頂亭:在吳興西北弁山峰頂。
縹緲:隱隱約約,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見似不可見,應題目中的“小亭”。
危亭:《說文》:“危,高而懼也。”此言亭之高,應題目的“絕頂”,絕頂亭就是因所位置之高而命名。
煙浪:煙云如浪,即云海。
天涯想:指恢復中原萬里河山的夢想。
衰翁:衰老之人。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作者去任隱居吳興卞山時,為作者登臨卞山絕頂亭有感而發之作。詩人葉夢得當時為南宋主戰派人物之一,大宋南渡八年,仍未能收復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卻又一味向敵妥協求和,使愛國志士不能為國效力,英雄豪杰也無用武之地。詩人虛年59歲時,閑居卞山,登亭述懷,寫下了這首詞,以抒寫自己復雜的情懷和對時局的慨嘆。
【賞析】
起首一句徑直點題。“縹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形容亭在絕頂,既高且小,從遠處遙望,若隱若現;這是緊扣題中“絕頂小亭”來寫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為亭基在弁山絕頂,這是吳興地區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寫到人,應題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絕頂”,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獨登小亭,無人共賞,只有萬里橫江而過的波浪,渺茫無邊無際。
上片末兩句倒裝,一則說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賞玩;二則說因主戰派不斷受到排擠和打擊,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賞的人。“萬里”,喻其廣遠,指吳興以北直至淪陷了的中原地區,此時宋室南渡已八個年頭了。“煙浪”形容煙云如浪,與“萬里”相應。北望中原,煙霧迷茫,不知恢復何日。“賞”字不只為了協韻,還含有預想失土恢復后登臨賞覽的意思內。“與誰同賞”即沒有誰與之同賞,回應“獨”字。“獨”而推及“同賞”,“同賞”又感嘆“與誰”;歡快味的“賞”字與壓抑感的“獨”字連翩而來,表現了作者心中此時的復雜情緒。
過片兩句“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說自己人雖老了,情懷不變,還是以天下為己任,把國事放在心上,總在作著恢復中原那萬里山河的計慮和打算,表現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這兩句可聯系詞人身世來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復中原萬里河山。年齡雖老,壯志未衰,“猶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強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閑居卞山,復出不知何日,獨自登臨送目,縱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悵”。“空惆悵”三個字收住了“天涯想”。一個“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鉤銷掉了,又回到了無可奈何、孤獨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現出某些頹喪情緒。而胸中熱情,又不甘心熄滅,便吩咐隨侍的兒輩“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說年輕人應該豪放一點,不要學習衰老之人的模樣。是示人,也是律己。這里的“衰翁樣”指的是“空惆悵”,借“少年豪放”借回復到“天涯想”的豪情壯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與第二句的“笑談”二字相呼應,針線綿密。
這是一首小令詞,篇幅不長,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寫了詞人十分矛盾復雜的心緒。
【作者簡介】
葉夢得(1077~1148) 宋代詞人。字少蘊。蘇州吳縣人。紹圣四年(1097)登進士第,歷任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玲瓏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紹興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贈檢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詞風變異過程中,葉夢得是起到先導和樞紐作用的重要詞人。作為南渡詞人中年輩較長的一位,葉夢得開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氣入詞的詞壇新路。葉詞中的氣主要表現在英雄氣、狂氣、逸氣三方面。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8
古詩原文
一夜相思,水邊清淺橫枝瘦。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
清入夢魂,千里人長久。君知否?雨孱云愁,格調還依舊。
譯文翻譯
整夜思念著遠方的知音,在清澈的池水邊,橫斜著清瘦稀疏的梅花影子。
小窗外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晝一樣,那一縷縷情思、一陣陣暗香,都透出在這幽靜的夜晚。
那清淡的月光,那疏梅的幽芳,將伴人進入夢鄉,夢中很可能見到遠在千里外的長久思念的知音。
你知道不,縱然屢遭風吹雨打的摧殘,梅的品格還是依然如故。
注釋解釋
點絳(jiàng)唇: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得名。
水邊清淺橫枝瘦:橫(héng)枝,指橫向生出的梅枝。瘦,指梅的枝條稀疏。“水邊”句,化用林逋(bū)《山園小梅》詩意。其一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其二云:“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句意為清澈的淺水池邊橫斜著稀疏的梅花枝條。
小窗如晝:形容月光明亮,照得窗前如同白晝。晝:白天。
共:和。
俱:一起。
透:透出,透過。
清入夢魂:即“魂入清夢"的倒裝,指梅和月的靈魂品質進入了我清幽的夢境。
千里人長久:“千里”句,化用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句意。意為祝愿千里外的知音天長地久。
雨僝(chán)云僽(zhòu):梅月經受雨和云的折磨。僝僽:折磨。黃庭堅《宴桃源》:“天氣把人僝僽,落絮游絲時候。”
倦(juàn):指屢次(遭受雨和云的折磨)。
格調:品格和情調,此處專指品格。
依舊:像以前一樣,指品格不變。
創作背景
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天,詞人從浙江東陽趕赴江西探望自己的好友辛棄疾。詞人趕到紫溪等待朱熹相聚,由于朱熹有事未能前來,詞人于是便辭別辛棄疾東歸。詞人走后,辛棄疾作了一首《賀新郎》詞,詞人看到后,就寫了這首詞來贈答。
詩文賞析
“一夜相思”一句用擬人手法寫梅花,“相思”竟至于“一夜”,體現了詞人孤獨寂寞之狀。“水邊清淺橫枝瘦”一句化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意,既寫梅花的形象,亦暗寫月。“水邊清淺”是梅生長的環境;“橫枝瘦”形容梅花的風韻姿態;“瘦”字照應上句,是“相思”的結果。“相思”是此詞意脈。“相思”不得,故夢;夢不得,故千里尋人,遙致情懷;尋人致語仍難遺繾綣孤寂之情,遂有問;由問而突出梅花在凄雨寒云之下傲然挺立的清標風神,從而也就抒寫出詞人堅持正義不怕打擊不屈不撓的人格,完成了意境創造。
“小窗如晝,情共香俱透。”這兩句詠月與梅。上句寫月,暗及窗內之人,“如晝”二字描繪了皓潔的月色,月照“小窗”,體現出室內人的難眠之意;下句“情”因“相思”而生,“香”從嗅覺上寫梅花,“透”字自月光轉出,而用“共”、“俱”二字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情景交融。
“清入夢魂,千里人長久。”兩句意蘊豐富。這里的`“清”既指月亮的清輝,亦指梅花的清香;清輝幽芳伴人入夢,體現了夢境的和諧、溫馨。“千里人長久”化用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詞意,寫詞人對遠方友人的祝愿,既含有相思之情,又暗中關合一個“月”字,意境綿邈,含蓄委婉。
“雨僝云僽倦,格調還依舊。”這兩句詠梅言志,先以疑問句突出詞情,繼而寫梅花遭受風雨摧殘而格調還依舊”,表現了梅花在風雨中傲然挺立的清標風神。梅花的“格調”,正是詞人高潔品質和堅持正義、不怕打擊、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這首月下詠梅詞,托梅言志,借月抒懷。詞人把梅、月、人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來寫,寥寥數筆,點染出梅花的幽姿清韻、暗香芳魂,也描繪出月亮的清輝,創造了一個清幽溫馨而又朦朧飄渺的境界。通篇寫梅月,卻不道出半個“梅”字“月”字,而能盡得其象外之物,環中之旨,脈絡井井可尋,是一首“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佳作。這首詞把梅的品格和詞人的心境表達得曲折盡意,饒有余味。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9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注釋】
⑴蹴(cù):踩,踏。這里指蕩(秋千)。
⑵慵整:懶洋洋的收拾。
⑶見有人來:一作見客入來。
⑷襪刬(chǎn):即劃襪。未穿鞋子。只穿著襪子行走。
⑸花瘦:形容花枝上的花瓣已經凋零。
【補注】
關于此詞作者眾說紛紜,楊慎《詞林萬選》等收為李清照詞,楊金本《草堂余》作蘇軾詞,《花草粹編》等作無名氏詞,《詞的》作周邦彥詞,唐五代及北宋詞集中詞作互見現象所在多見,不足為奇。
【解說】
春日,清晨,花園內。綠楊掩映著秋千架,架上繩索還在悠悠地晃動。年輕的女詞人剛剛蕩完秋千,兩手有氣無力,懶懶地下垂。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在她身上,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花與人相襯,顯得格外的嬌美。驀然間,進來一位客人。她猝不及防,抽身便走,連金釵也滑落下來。
客人是誰?詞中未作正面描寫,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知道,他定是位風度翩翩的少年。詞人走到門口,又強按心頭的激動,回眸偷覷那位客人的豐姿。為了掩飾自己的失態,她嗅著青梅,邊嗅邊看,嬌羞怯怯,昵人無邪。
【賞析】
此詞,屬存疑之作,若確為易安作品,當為清照早年作品,寫盡少女純情的神態。
上片蕩完秋千的精神狀態。詞人不寫蕩秋千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秋千以后一剎那間的鏡頭。
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飏,像燕子一樣地空中飛來飛去,妙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 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秋千上下來后,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 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借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干蕩秋千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春天的早晨,地點是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秋千后的神態。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動彈,突然花園里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
襪刬,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松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唐人韓偓《竿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
這首詞寫少女情況心態,雖有所本依,但卻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獲曲盡情悰之譽。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0
閱讀下面詩詞,完成8~9題。
三 月 晦 日 偶 題
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 絳 唇
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8.《點絳唇》一詞起句“醉里春歸”與結句“夢里尋春去”頗有藝術韻味,請結合詞句具體分析。(5分)
9. 詞富情趣,宋詩多理趣。請從作品中作者對春逝態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詞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6分)
秦詩之理趣:
元詞之情趣:
參考答案:
8.起句“醉里春歸”深婉有致,“醉里”可見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歸”卻明確點出“春去也”之無奈與傷感,奠定了全詞的基調(2分)。結句“夢里尋春去”語淡情濃,表明作者不忍春逝,著意到夢中尋覓春天的蹤跡,表明詩人的惜春之情(2分)。首尾回環照應(1分),突出惜春之情。
9.秦詩之理趣:作者闡發了季節更替,風物變化乃是自然之理,認為春天固然美好,但也無需遺憾,因為夏天深幽的樹蔭也足以怡人。(2分)秦詩直接講明道理。(1分)
元詞之情趣: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用“綠窗猶唱”“花落”“鶯無語”“煙中樹”“暮”“疏雨”“夢”等意象渲染了春逝的氛圍,用“留 春”“問春”“尋春”等傳達出他對春逝的惆悵。(答出手法情景交融或渲染2分,答出惜春之情,1分。因8題已考查情感,所以“惜春”之情給1分。)
解析:答此題首先要區分開“理趣”和“情趣”這兩個概念。“理趣”指用生動具體的形象傳達一個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詩人借助詩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傳達出來,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雋永,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情趣”指用生動具體的形象表達出詩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時要抓住詞中重點字、詞語來分析。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1
原文:
波上清風,畫船明月人歸后。
漸消殘酒,獨自憑欄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
重回首,淡煙疏柳,隱隱蕪城漏。
賞析:
此詞抒發了離愁別緒,是有感于人生聚散無常而作。詞寫月夜送別,側重點居者的憂思、別后月夜的佇望和凝想。詞中對女主人公自我形象的描寫著墨不多,攝取清風、明月、淡煙、疏柳、隱隱鼓漏等清麗秀逸的景物來烘托映襯,創造出一個優美的意境。
上片先以工筆繪景:清風拂過水面,明月瀉下銀輝,鱗鱗微浪閃動著光波,月夜恬靜、皎潔、優美。此刻,一只裝飾華美的小船蕩離江岸,駛向迷茫的遠方,一個女郎憑依著樓頭的欄干,借著朦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漸漸消失夜空中的一葉輕舟。江波、清風、明月、畫船,這幾個富有特征的意象并舉,構成了一個清麗純凈、沁人心脾的意境。“波上清風”、“畫船明月”之下,卻突然接上“人歸后”這三字,意脈陡轉,氣氛驟變,頓時帶來了無限的寥落和空虛之感。“人歸后”三字含蘊豐厚,既點明行人,又暗示送者獨留,從而逗出下文對居者的描寫。“漸消殘酒”翻進一層,寫臨行前,置酒餞別,雙方筵席間繾綣叮嚀、依依難舍之情,一并涵蓋內。“憑欄久”緊承“漸消殘酒”,“獨自”應上“人歸后”。這幾句寫的是這位女郎兀自一人,夜幕中憑欄佇立,不忍離去,她對行人的無限鐘情,她的滿懷思緒,不言自明。
過片寫“獨自憑欄”的思緒。對于戀人,短暫的分離已足可消魂,何況年年分別,歲歲離恨,而這回又歸期難憑呢!這兩句,好似女主人公的內心獨白,她從當前的離別進而回想起昔日多少次的“聚散匆匆”,其中包含著無數的辛酸與憂慮、期待與不安,容納了多少實際的生活內容!她凝神冥想,思緒翻騰,而時間如奔逝的.流水從她身邊悄悄掠過。猛然,遠處的蕪城傳來隱隱的更鼓聲,原來夜已很深,回首遙望,向時的津渡一片沉寂,只有殘月映射下的兩行疏柳、幾縷淡煙,依稀可辨。蕪城,揚州別稱。南朝宋竟陵王劉誕作亂,城邑荒蕪,遂稱蕪城。鮑照寫過著名的《蕪城賦》,其后,蕪城常被用來寄慨。煞拍三句,以景結情,言止而意無盡。“重回首”遙接“人歸后”,“蕪城漏”暗合“憑欄久”,全篇渾然一體,妙合無垠。
朱熹曾將魏夫人與李清照并提,說是“本朝婦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清人陳焯亦云:“魏夫人詞筆頗有超邁處,雖非易安之敵,亦未易才也。”從這些評價中,足見此詞作者藝術功力之高。此詞借景色之映托以言情,具深婉流美之致,顯示了作者不凡的藝術才情。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2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古詩簡介
《點絳唇·蹴罷秋千》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描述少女的天真情態,上片寫主人公下了秋千以后的情景,下片寫主人公在來客忽至的羞赧情狀,形象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全詞語言通俗,風格明快,節奏輕松,是李清照早年的代表作。
譯文
蕩罷秋千起身,懶得揉搓細嫩的手。在她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她身上的涔涔香汗滲透著薄薄的羅衣。
突然進來一位客人,她慌得顧不上穿鞋,只穿著襪子抽身就走,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下來。她含羞跑開,倚靠門回頭看,又聞了一陣青梅的花香。
注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
⑵蹴:踏。此處指打秋千。
⑶慵:懶,倦怠的樣子。
⑷襪刬:這里指跑掉鞋子以襪著地。金釵溜:意謂快跑時首飾從頭上掉下來。
⑸倚門回首:這里只是靠著門回頭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與“倚門賣笑”無關。
賞析/鑒賞
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詞作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徐培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要點。
此詞寫少女初次萌動的愛情,真實而生動。上片蕩完秋千的精神狀態,妙在靜中見動。詞人不寫蕩秋千時的歡樂,而是剪取了“蹴罷秋千”以后一剎那間的鏡頭。此刻全部動作雖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蕩秋千時的情景,羅衣輕飏,像燕子一樣地在空中飛來飛去,妙在靜中見動。“起來慵整纖纖手”,“慵整”二字用得非常恰切,從秋千上下來后,兩手有些麻,卻又懶得稍微活動一下,寫出少女的嬌憨。“纖纖手”語出《古詩十九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借以形容雙手的細嫩柔美,同時也點出人物的年紀和身份。“薄汗輕衣透”,她身穿“輕衣”,也就是羅裳初試,由干蕩秋千時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額上還滲有晶瑩的汗珠。這份嬌弱美麗的神態恰如在嬌嫩柔弱的花枝上綴著一顆顆晶瑩的露珠。“露濃花瘦”一語既表明時間是在春天的早晨,地點是在花園也烘托了人物嬌美的風貌。整個上片以靜寫動,以花喻人,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少女蕩完秋千后的.神態。
下片寫少女乍見來客的情態。她蕩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動彈,突然花園里闖進來一個陌生人。“見客入來”,她感到驚詫,來不及整理衣裝,急忙回避。“襪刬”,指來不及穿鞋子,僅僅穿著襪子走路。“金釵溜”,是說頭發松散,金釵下滑墜地,寫匆忙惶遽時的表情。詞中雖未正面描寫這位突然來到的客人是誰,但從詞人的反應中可以印證,他定是一位翩翩美少年。“和羞走”三字,把她此時此刻的內心感情和外部動作作了精確的描繪。“和羞”者,含羞也;“走”者,疾走也。然而更妙的是“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二句。它以極精湛的筆墨描繪了這位少女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的微妙心理。最后她只好借“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他幾眼。下片以動作寫心理,幾個動作層次分明,曲折多變,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理活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來。李清照這樣描寫也是有所本依的。唐人韓偓《香奩集》中寫過類似的詩句:“見客入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見輕薄,“和羞走”現深摯;“手搓梅子”只能表現不安,“卻把青梅嗅”則可描畫矯飾;“映中門”似旁若無人,而“倚門”則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筆,少女窺人之態婉然眼前。較之韓詩,有青出于藍之勝。
這首詞風格明快,節奏輕松,寥寥四十一字,就刻畫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矜持的少女形象,可謂妙筆生花。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3
古詩原文
小院新涼,晚來頓覺羅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蕭寺憐君,別緒應蕭索。西風惡,夕陽吹角,一陣槐花落。
譯文翻譯
天色已晚,小院里忽然添了幾分寒意,便覺得此時衣裳有些單薄了。一個人獨飲悶酒,對著自己的影子對飲長歌。
我懷念在蕭寺中惺惺相惜的友人是否衣縷單薄,不抵風寒呢。西風勁吹夕陽,隨著晚風,天氣轉寒,自是那槐花也承受不起這寒風,蕭蕭索索,落了一陣。
注釋解釋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梁,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詞律》認為上闋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聲,“作平則不起調”,但亦有作平起調者。又有《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萬年春》異名。
羅衫:絲織衣衫。
酌(zhuó):飲(酒)。
酬酢(chóu zuò):客相互敬酒,主敬客曰酬,客敬主曰酢。此處是說獨自酌飲,唯有自家的形影相隨,非常孤獨寂寞。
蕭寺:佛寺。李肇《唐國史補》卷:“梁武帝造寺,令蕭子云飛白大書‘蕭’字,至今一‘蕭’字存焉。”后因稱佛寺為蕭寺。
別緒:分別時的思緒、情感。
蕭索:凄清冷落。
西風惡:是說西風的猛烈寒冷。
角:號角,古代的樂器,多用于軍營。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約成于康熙十七年(1678)秋,是詞人為姜宸英所作的思人詞。當時,姜宸英一人窮困潦倒借住在佛寺中,詞人的意圖可能就是邀請姜宸英前來明珠府居住。
詩文賞析
這是一篇思念故友的`作品。
詞的上片從自己的感官出發,寫懷友心緒。詞人以“小院清涼”起筆,言及天氣剛剛轉冷,后句有“晚來”自然說到那一天至傍晚時,天氣變得涼了,而由“清朝‘博學鴻詞’考試一般設于秋季”可知,此處說的應該是秋涼。秋涼便覺得有些寒意了。念及此處,便想起了那友人,為下片懷人之言埋下伏筆。而此時詞人只能一個人驅寒,“形影空酬酢”一句便把詞人自己的傷懷念遠、孤獨寂寞的心情刻畫得惟妙惟肖。
下片自然承接到懷念友人處,提及蕭寺。自友人處起筆,想起當初跟友人在蕭寺中惺惺相惜之情、對飲長談之景,對比此刻的自己的形影相吊,忽而不覺黯然。蕭寺名雖出自蕭姓,但也覺蕭索之意,遂有下句“別緒應蕭索”。此處詞人匠心獨運,把自己的感情轉而嫁接到隨后而至的秋涼之感上,又用蕭寺做引子,顯得十分巧妙有味,意在含蓄地寫出詞人與好友都是孤獨寂寞的處境,心照不宣地邀請好友來府居住。結句以景結尾,滿含悠然不盡之意,從容道來,一點都不帶滯凝之感,令人遐思無限。
詞人此作將自己的思友之情藏起,上片寫己,下片轉至友人,把筆觸瞄準了各種秋景,景語之處,句句懷人,顯得尤為真摯感人。全詞意境優美,景情交融,極含婉深致。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4
點絳唇·再和送錢公永
莫唱陽關,風流公子方終宴。秦山禹甸。縹緲真奇觀。
北望平原,落日山銜半。孤帆遠。我歌君亂。一送西飛雁。
翻譯
用不到去歌唱離情別緒的《陽關曲》,錢公永英俊杰出,宴會就要結束了。會稽郡會稽山郊外的地方,隱隱約約間真是秀麗的奇觀啊。
北面的大平原,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陽要落山了,但還遲遲不下,好像被遠山銜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遼闊湖面上,正有一只帆船孤孤單單地駛向遠方。我默默唱著《陽關三疊》曲,君合著末章樂曲,一句話也沒有,只有共同目送著天際的西飛之雁。
注釋
陽關:即琴曲《陽關曲》。又名《陽關三疊》。
風流公子:指錢公永。謂其英俊杰出,富有才學而不拘禮法。
秦山禹甸:秦山,指今浙江紹興境內的會稽山,因秦始皇曾登臨,故稱。
禹甸:杭州為古代會稽郡,相傳夏禹死于此處,故稱。
甸:郊外地方。
縹緲:隱隱約約似有似無貌。
我歌君亂:?宋)傅斡《注坡詞》注云:“言之不足故歌,歌之不足則亂。亂者,理也,重理一篇之意。故古之詞賦多著亂詞于末章,如楚辭之類是也。”
賞析
上片“莫唱陽關,風流公子方終宴”,先點出了餞別的題旨。而“莫唱陽關”,以“莫唱”詞語渲染出與友人分手時的眷眷難舍,顯出二人情誼之深厚;詞人歌唱著離情別緒的《陽關曲》,更增濃了膠著難分的心緒。接著,“風流公子”是昵稱,表明二人的親密無間,更表現出東坡對友人錢公永的了解和贊美。“風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動,是說錢公永才學超眾,英俊杰出,倜儻不羈而不拘禮法,正與自己的個性意趣相投合。下文“秦山禹甸,縹緲真奇觀。”用筆愈加奇巧,這兩句詞顯然是意外所見,可能是詞人在送友的“終宴”之際,由于分別在即,眼睛已經為之潮潤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視線轉向了窗外;煞時間,卻又在隱隱約約間睹見了杭州會稽山名山大川的秀麗奇觀,竟是情寓景中,透露出留友莫去的意愿,可謂意在言外。
下片集中描寫景物,在景中深入刻畫依依難舍的.離別愁緒:“北望平原,落日山銜半,孤帆遠。”北面的大平原,也許正是友人離去將要行至的地方。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陽要落山了,但還遲遲不下,好象被遠山銜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遼闊湖面上,正有一只帆船孤孤單單地駛向遠方。一個“遠”字,預示出友人啟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獨遠去,更加令人難分難舍。“我歌君亂,一送西飛雁。”我默默唱著《陽關三疊》曲,君合著末章樂曲,一句話也沒有,只有共同目送著天際的西飛之雁。“君亂”的“亂”宇,原指歌曲之末章,在這里卻成了雙關語:一是說友人高唱著《陽關曲》的末章,因為宴席已終,人將去;二是說詞人唱著《陽關三疊》,已把友人的心緒唱亂了。二人難以道出內心的苦澀,只是凝神地眼望著空中西飛大雁緩緩地消逝在茫茫天際之中。“一送”二字,強調出二人的親密無間和知己與共,終將難舍難分的送友之情和盤托出。
全詞將離情別意賦于自然景物之中,巧妙自然,不著痕跡,又感人至深,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此詞一首送別詞,是詞人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餞別友人錢公永在杭州而作。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5
《點絳唇·有懷蘇州》
宋代:吳文英
明月茫茫,夜來應照南橋路。夢游熟處。一枕啼秋雨。
可惜人生,不向吳城住。心期誤。雁將秋去。天遠青山暮。
《點絳唇·有懷蘇州》譯文
茫茫的明月,這時亦應照在蘇州老屋一帶的南橋路上。夢中身游蘇州熟悉的南橋,無限激動,一覺醒來,卻在他鄉,淚水像秋雨一般濕透了枕頭。
感嘆自己不能一生一世住在蘇州,很多事情不能如心所愿。遙望秋空,大雁帶著蕭瑟的秋意飛去,遠處的青山已沉沒在暮靄之中。
《點絳唇·有懷蘇州》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江淹詩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繹唇”。又名《點櫻桃》、《南浦月》。雙調四十一字,仄韻。
南橋:蘇州城內古橋,詞人舊居附近。
吳城:即蘇州。
心期:謂兩相期許。
將:攜帶。
《點絳唇·有懷蘇州》創作背景
吳文英一生流寓各地,以蘇、杭二地為最久,其中特別是蘇州,共居十年左右。集中有“十載寄吳苑”之語。他曾在蘇州倉幕任職,念念不忘的去姬又是蘇州人。在蘇州生活的那些年,美女、良朋,給他留下了無數幸福、愉快的回憶。直到晚年,名城美人,江南園林,一直令他懷戀難忘。該詞就是詞人晚年懷念往事而作。
《點絳唇·有懷蘇州》賞析
詞的上片寫見月興懷,由思人夢以及夢后的悲傷,絲絲入扣,言簡意賅,又極富藝術韻味。“明月茫茫,夜來應照南橋路”兩句,見月興懷,引發作詞之靈感。眼前的月色,令詞人追思當年蘇州南橋附近的街巷。自然喚起他如水的柔情和美好的回憶。“茫茫”,遼闊,深遠之意。這里接在“明月”之下,便覺詞人有無限感慨。“夢游熟處,一枕啼秋雨”兩句,言思之人夢。這兩句寫因懷想入夢,以及夢醒后的傷感。“秋雨”,比喻淚水。“一枕”句,錘煉極工而又不露痕跡,化用李清照詞《采桑子·芭蕉》“傷心枕上三更雨”句意,既言夢境之短,又見淚水之多。
詞的下片正面抒發懷念蘇州之情,以及難于名狀的.人生遺憾。“可惜人生,不向吳城住”一韻,正面抒寫懷戀蘇州。“可惜”二字,既懷戀又后悔,感嘆自己住在蘇州,情溢于詞,見出其戀戀蘇州之情,何其之深也。“心期誤”,言人事多變。詞人本想早歸或已擬定回蘇州之日,但人事蹉跎,一誤再誤,競不能如愿。三個字,寄托了詞人的隱痛。一個“心期”,一個“誤”字,包含詞人人生遺恨。“雁將秋去。天遠青山暮”二韻,以景結情,無限悵惘盡在不言之中。這等景象,令人興懷。詞人思念故地、故人,渲染得出神入化,纏綿深摯。結句“天遠青山暮”,化用歐陽修詞《踏莎行·候館梅殘》:“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意。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以時空人事的變化,來反襯詞人對蘇州的眷念之情始終不變。結構嚴密,語言自然流暢,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詞運筆輕靈,頗見深情和遠韻,是一首婉約深曲疏快的小詞。
《點絳唇·有懷蘇州》作者介紹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6
[宋]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注釋:
【1】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雙調四十一字。上闋四句,下闋五句。
【2】“寂寞”二句:此系對韋莊調寄《應天長》二詞中有關語句的隱括和新變。
【3】柔:《續選草堂詩余》作“愁”。
【4】催花雨:即春雨。
【5】闌干:同“欄桿”。
【6】人何處: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處的“人”,當與《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滿庭芳·小閣藏春》的“無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趙明誠。
【7】“連天”二句:化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達亟待良人歸來之望。芳草:《花草粹編》、《古今名媛匯詩》作“衰草”;《草堂詩余續集》注“一作‘衰’,誤”;《詞綜》、《歷代詩余》、《歷朝名媛詩詞》、四印齋本《漱玉詞》作“芳樹”。
【注釋】:
[1]衹(zhǐ):只,僅僅。
[2]芳草:芳香的青草。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全詞情詞并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并論,使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惜春”兩句,不復直言其愁,卻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女子的心理活動。淅瀝的雨聲催逼著落紅,也催逼著春天歸去的腳步。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幾聲空洞的回響。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
下片寫憑闌遠望。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郁無聊。這里詞人在“倚”這個動詞后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結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祇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布局,卻轉筆追隨著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著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
這首詞寫出了讓人肝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寂寞愁、傷春愁,傷別愁以及盼歸愁。結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峰,全詞達到高潮。
《點絳唇》詩詞鑒賞 篇17
《點絳唇·新月娟娟》
宋代: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斗。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好個霜天,閑卻傳杯手。君知否?亂鴉啼后,歸興濃于酒。
《點絳唇·新月娟娟》譯文
一彎秀美的新月高高懸掛在夜空中。寒夜里,江流澄靜,聽不到一點波濤的聲音,北斗星斜掛在山頭。我輾轉難眠,心緒不寧,披衣而起,只見窗紙上映現著疏落的幾枝梅影。
如此寒冷的霜天,本是眾人相聚推杯換盞的時候,可現在,這雙手卻閑下來了。你知道嗎?宦海中的“亂鴉”叫人痛恨,我思歸的念頭比霜天思酒還要濃厚。
《點絳唇·新月娟娟》注釋
點絳唇:《清真集》入“仙呂調”,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后片四仄韻。調名取自江淹《詠美人春游》中的詩句“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詞譜》以馮延巳詞為正體。又名《南浦月》、《點櫻桃》、《沙頭雨》、《十八香》、《尋瑤草》等。
娟娟:明媚美好的樣子。
斗:北斗星座。山銜斗:北斗星閃現在山間。
閑卻:空閑。傳杯:互相傳遞酒杯敬酒,指聚酒。
亂鴉啼:明指鳥雀亂叫,暗喻朝中群小小人得志。
歸興:歸家的興致。
《點絳唇·新月娟娟》賞析
冬夜,天上一彎新月,地下江靜無聲,山頭北斗橫斜。詞人睡不著,看著映在窗紙上的梅樹的影子,且搔首且靜思。霜天何以好?好在接到調令,再用不出席官場的宴會、傳杯應酬了。好在不用理會小人們的謠言中傷,就權當它亂鴉聒噪一陣罷了。好在赴任之前,可以歸家探視親人了。
上片首兩句寫景,勾出一幅新月江山圖:一彎秀媚的新月,被群星簇擁,山頂與星斗相連;月光照耀下,江流澄靜,聽不到波聲。這兩句是作者中夜起來遙望所見,倒置前,寫的是靜的環境。他本來就心事重重,床上不能成眠,于是披衣而起,想有所排遣。“搔首”是思考問題時習慣的動作,此處這兩個字形象地寫出他情緒不平靜。結句“梅影橫窗瘦”,靜中見動,要月影西斜才看得出梅影橫窗。“瘦”字刻畫出梅花的豐姿。
下片轉向抒情。嚴冬的打霜天氣,本來正是飲酒驅寒的好時光,可是卻沒有飲酒的興致。“傳杯”是傳遞酒杯而飲以助酒興,多是宴會中進行,不是獨飲或對飲。此處“閑卻傳杯會了。聯系詞人身世,可知此時他正被迫遷調,官場失意時。末二句,作者”歸興“之萌生是由于”亂鴉啼后“,并且這番思歸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興還濃,可見他已非常厭倦宦海生涯。鴉前冠以”亂“,足見鴉之多,聒噪之甚。
《點絳唇·新月娟娟》賞析二
這首詞構思別致,語言曉暢,婉轉含蓄,情景相生。但一般認為這首詞不是通常的寫景抒情,而是寄托著作者厭倦仕宦生涯、渴望回歸田園生活的情懷。
上闋集中筆墨描繪了一幅江寒、山靜、梅瘦的霜天月夜圖。開篇兩句寫遠而靜的夜景。“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斗。”一彎新月如玉鐮懸空,星月交輝,把夜空裝扮得十分美麗。遠山靜靜地矗立著,起伏的山峰仿佛把正在下沉的北斗星銜在其中一樣。江水在夜幕下流淌得更加悄無聲息了,夜似乎更冷了。“銜”字極為生動準確,將靜景寫活了。以下內容由室外的星月江山之景寫到室內的“起來搔首”之人。“搔首”是思考問題時習慣的動作,此處這兩個字形象地寫出他情緒不平靜。深夜無眠的人必是心事重重者,他憑窗而坐所見到的是斜映在窗上的'清瘦的梅影。“瘦”字刻畫出梅花的豐姿。這句“梅影橫窗瘦”一是以梅花點明殘冬早春時節,二是作者以“梅瘦”自喻愁情滿懷、品格高潔,為下文抒發歸隱之志作好鋪墊。
下闋以“好個霜天”作為上闋寫景的收束,又引發下文的抒情。“霜天”好在它正是推杯換盞的時候。“梅影橫窗瘦”也可以成為酒宴助興的美景,但作者卻“閑卻傳杯手”。他遠離官場宴會,酒興全無。其中原委好似一個懸念耐人尋味,緊接著又用“君知否”對之加以強調,最后才告知是“亂鴉啼后,歸興濃于酒。”歸隱的興趣像酒一樣濃烈。“亂鴉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這是全詞唯一寫聲音的句子。這聒噪聲在星沉月明之時會顯得更加刺耳。但作者對之的反應是“搔首”、“閑卻”,如梅影傲霜般默默無語。這里“無聲”與“有聲”相對,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因為“歸興濃于酒”,表明了作者遠離官場傾軋的決心。此兩句也是全詞主旨之所在,在意義上倒貫全篇,使全詞的景語皆成情語。
這首詞上闋寫初春霜夜,詞人內心激動,耿耿不寐,中夜起身,搔首踟躕;下闋寫閑愁難耐,委婉含蓄地表現了內心的苦悶。作者借霜天月夜圖抒發了厭惡官場、樂于歸隱的清峻高潔之志。整個作品借景抒情,寫法含蓄,深有寄托,有感而發。
《點絳唇·新月娟娟》創作背景
關于此詞的背景,張宗的《詞林紀事》中所記比較可信,汪藻出守泉南,后為人讒毀而被移知宣城。他心中很煩躁憤懣,便寫下此詞。
《點絳唇·新月娟娟》作者介紹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字彥章,號浮溪,又號龍溪,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貫婺源,后移居饒州德興(今屬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韓駒學詩,入太學,喜讀《春秋左氏傳》及《西漢書》。崇寧二年(1103)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今屬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屬安徽)通判等職。《全宋詞》錄其詞4首。
【《點絳唇》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點絳唇·閑倚胡床詩詞鑒賞02-10
點絳唇宋詞精選鑒賞04-07
《點絳唇·有懷蘇州》詩詞譯文及鑒賞12-20
《點絳唇·傷感》原文及鑒賞03-09
《點絳唇·紅杏飄香》譯文及鑒賞04-25
點絳唇·金谷人歸古詩詞鑒賞02-19
王禹偁:點絳唇宋詞鑒賞04-07
王禹偁《點絳唇》宋詞鑒賞02-06
《點絳唇·閑倚胡床》譯文及鑒賞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