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詩詞鑒賞
《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的組詩作品。這組詩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詩詞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翻譯」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種田的農夫卻仍然有餓死的。
「注釋」
⑴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
⑵粟:泛指谷類。
⑶秋成:一作“秋收”。
⑷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賞析」
《憫農·春種一粒粟》這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
《憫農·春種一粒粟》這首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于像詩人那樣去聯系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閑田”的大豐收景象里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采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里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并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這樣,前后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最后,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創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云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這組詩是李紳為向時任集賢殿校書郎呂溫求薦而作,可推定大致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 )人。唐憲宗元和元年(806)進士,曾因觸怒權貴下獄。唐武宗時為宰相,后出任淮南節度使。與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樂府”之前,就首創新樂府二十首,今失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全唐詩》錄其《追昔游詩》三卷,《雜詩》一卷。
憫農二首⑴
其一
春種一粒粟⑵,秋收萬顆子⑶。
四海無閑田⑷,農夫猶餓死⑸。
其二
鋤禾日當午⑹,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⑺,粒粒皆辛苦⑻。
詞句注釋
⑴憫:憐憫。這里有同情的意思。這兩首詩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⑵粟:泛指谷類。
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閑田:沒有耕種的田。
⑸猶:仍然。
⑹禾:谷類植物的統稱。
⑺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稱。
⑻皆:都,都是。
白話譯文
其一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其二
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憫農二首·春種一粒粟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憫農詩詞鑒賞02-09
《憫農二首》原文及鑒賞11-30
憫農古詩詞鑒賞02-09
憫農古詩詞鑒賞7篇03-10
古詩《憫農二首》譯文和賞析11-21
憫農的教案12-01
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二)》詩詞鑒賞09-28
憫農教學設計04-14
擴寫《憫農》01-28
憫農古詩賞析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