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彭蠡湖口》詩詞鑒賞
鑒賞,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入彭蠡湖口》詩詞鑒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入彭蠡湖口》
南北朝:謝靈運
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
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
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靈物郄珍怪,異人秘精魂。
金膏滅明光,水碧輟流溫。
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
《入彭蠡湖口》古詩簡介
《入彭蠡湖口》是晉宋之際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山水詩。此詩作于前往臨川途中由長江入彭蠡湖口時。詩中細致地描寫了入彭蠡湖口的經過與所見的景物。面對彭蠡湖,詩人看到靈異不顯,異人隱跡,暗喻賢人隱世之理,故最后發出“弦絕念彌敦”之嘆。全詩意境疏朗高遠,筆致趨于跳蕩,用典不露痕跡,情景理融為一體,顯示出山水詩進一步脫略玄言詩影響的歷史進程。
《入彭蠡湖口》翻譯/譯文
我對日復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經厭倦,因為風潮變幻不定,莫可理究,兇險難測。彭蠡水波濤奔流,時而遇到洲島,立刻遽分兩股,急轉猛合,又沖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來,奔流而下。沿途,有時乘月夜游,聆聽哀怨的猿啼,濕露而行,賞玩芳草的濃香;有時晨起遠眺,近處晚春秀野,碧綠無際,遠處蒼巖高峙,白云如聚。我想憑借與寥夜清晨靜景的對晤,來參透這冥冥之理。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因不耐靜思默想,于是攀登懸崖,登上了石鏡山;牽蘿扳葉,進入了松門頂。訪異探秘,登高遠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記載,已成難以追尋的故事;滄海桑田,這千變萬化的自然之理,更難以考究。如今靈物異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金膏仙藥,溫潤水玉,早已滅其明光,輟其流溫。對于這顛顛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別鶴》曲。突然斷弦一聲,萬籟俱寂,唯有那無盡愁思在江天回蕩。
《入彭蠡湖口》注釋
⑴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陽湖。彭蠡湖口:即今鄱陽湖口,長江與鄱陽湖在九江附近與相接。
⑵倦:厭倦。水宿:棲住于水中的船上。此句意謂厭倦了水上長途旅行。
⑶具論:詳細述說。
⑷驟:急疾。回合:聚合;匯合。此言風浪拍打在洲島上。圻(qí)岸:曲岸。崩奔:水流沖激堤岸而奔涌。
⑸狖(yòu):長尾猿。
⑹浥(yì):濕。馥(fù):香氣濃郁。芳蓀:香草名。此句說露水沾在芳蓀的葉子上,散發出濃郁的香氣。
⑺屯:聚集。
⑻千念二句:各種感慨日夜纏繞在心頭。
⑼石鏡、松門:山名,二山都近鄱陽湖口。李善《文選注》引張僧鑒《潯陽記》曰:“石鏡山,東有一圓石,懸崖明凈,照人見形。”又引顧野王《輿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窮于松門。東西四十里,青松徧于兩岸。”
⑽三江《尚書·禹貢》:“三江既入。”鄭玄注:“三江分于彭蠡,為三孔,東入海。”
⑾九派:潯陽的別稱。即今江西九江,上二句說古代關于三江九派說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無從知曉。
⑿靈物:珍奇神異之物。吝珍怪:惜其珍奇怪異之狀。
⒀秘精魂:隱藏其精神魂魄。二句說江湖中本來有很多神異之物,但都不顯現出來。
⒁金膏:道教傳說中的仙藥。滅明光:韜光而不顯現。
⒂水碧:玉的一種,又稱碧玉。《山海經》:“耿山多水碧。”輟:停止。流溫:指水玉溫潤。二句說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滅其明光,止其溫潤而不見。
⒃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別鶴》曲。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為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嘆別鶴以舒其憤懣。故曰《別鶴操》。鶴一舉千里,故名《千里別鶴》也。”
⒄弦絕:曲終。李善《文選注》說:“言奏曲冀以消憂,弦絕而念逾甚。故曰‘徒作’也。”
《入彭蠡湖口》賞析/鑒賞
《入彭蠡湖口》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晉懷帝元嘉八年(431年)晚春,由京城建康赴臨川(治今江西南昌)內史任途中。其前,會稽太守孟顗誣謝靈運在浙聚眾圖謀不軌,謝靈運赴京自訴,總算文帝“見諒”,留他在京。一年后外放江西,其實含有驅虎離山,斷其根本之意。謝靈運對這種明用暗放的手段心中是了然的。先此二度歸隱,已使他悲憤難已,今番橫遭羅織,自然更添怨恨,所以從離開石首城起,所作《初發石首城》《道路憶山中》諸作中,他均以遭讒流放的屈子自比,一旦進入彭蠡湖口,心潮更與風濤同起伏,遂以如椽雄筆,總攬入湖三百三十里景物,抒達幽憤。
彭蠡湖(鄱陽湖)口即江州(今江西九江)口,為彭蠡與長江交接處。自《尚書·禹貢》后,古書對湖口水勢的記載有“三江既入”“九江孔殷”等說,由于地貌變遷,加以傳說悠謬,是三為九,本費猜思,而具體何指,更莫衷一是。于是種種的傳說也應運而生。這本是人們發思古之幽情的`好處所,加以水流吞吐,水道復雜,更有一派奇景壯觀,于是催發了詩人們千百次吟詠,謝客此詩是其中最早的也是最優秀的篇章之一。
《入彭蠡湖口》文學賞析
“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二句突兀而起,立一詩總綱。“倦”“難”二字最耐咀嚼,伏下了貫穿始終的主脈。詩人對日復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經厭倦。因為風潮難于一一具說;亦即變幻不定,莫可理究,兇險難測。這是說此行觀感,推而廣之,則又是多年旅程顛沛的總結;深而究之,更為隱隱仕仕,是是非非,宦海風波在詩人心中投下的陰影。
“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承“難具論”寫彭蠡水勢:波濤奔流,時而遇到洲島,立刻遽分兩股,急轉猛合,又沖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來,奔流而下,這兇險的水勢,是所以為“難”的注腳,也傳達出詩人煩擾起伏的不平心聲。
五、六句筆勢陡轉,忽開清景,說沿途,有時乘月夜游,濕露而行,聆聽那哀怨的猿啼,賞玩那芳草的濃香;有時則晨起遠眺,只見近處晚春秀野,碧綠無際,遠處蒼巖高峙,白云朵朵,似同屯聚在峰頂上一般。一昏一朝似是兩幅恬靜的美景,而實際上并非如此。七、八句剔出了它們的內涵。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原來靜景并不表現詩人心情的平靜,他只是想憑借與寥夜清晨靜景的對晤,來參透這“難具論”的冥冥之理。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只是個“難具論”。于是他感慨萬千,再也不耐靜思默想。他攀登懸崖,登上了潯陽城旁廬山之東的石鏡山;牽蘿扳葉,穿過四十里夾路青松,進入了湖中三百三十里的松門山頂。訪異探秘,登高遠望,企望靈蹤仙跡能照徹他心中的疑難,東去江流能啟迪他紛亂的理智。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記載,已都成難以追尋的故事;滄海桑田,何以有這千變萬化的自然之理,更難以認真考究。郭景純的《江賦》曾說長江“納隱淪之列真,挺異人乎精魂”,又說江神所居“金精玉英填其里,瑤珠怪石琗其表”。然而如今靈物異人固已惜其珍藏,秘其精魂;金膏仙藥,溫潤水玉,更早已滅其明光,輟其流溫。“天地閉,賢人隱”,對于這顛顛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詩人再也“倦”于尋究,于是他奏起了憤懣哀怨的《千里別鶴》古琴曲。“黃鶴一遠別,千里顧徘徊”,是到了永作歸隱決計的時候了,但是心中的一點情愫又不能夠真正泯去。心潮催動著他緊拔快彈,企望讓琴音來一洗煩襟。突然斷弦一聲,萬籟俱寂,唯有那無盡愁思在江天回蕩。
《入彭蠡湖口》表現了大謝詩作的新進境。觀謝集,大抵在永嘉三年(422年)三十八歲前,他的詩作留存既少,風格也較多承建安(如《述祖德詩》)、太康(如《九日從宋公戲馬臺》詩)之緒,尚未形成明顯的獨特風格。永嘉之貶后直至二番歸隱的將近十年間,他以幽憤之情合山水清音,確立了其山水詩鼻祖的崇高地位。他善于于清森的物象交替中將感情的變化隱隱傳達出來,意脈貫通,夭矯連蜷,而爐錘謹嚴,曲屈精深,典麗精工。但是針法時嫌過細,狀物時嫌過煉,使典時嫌過直,理語時嫌過多,讀來時有滯重之感,而缺少后來杜甫、韓愈等人那種大開大合,變化灑脫的氣魄。這個弱點在二次歸隱時某些篇章中有所突破,但并不大。至此詩則已可顯見杜、韓詩作的先兆,表現有三:
其一是邊幅趨于廣遠。謝靈運先此之詩,所記游程較窄,雖然早已突破了漢人即事生情的樊籬,而總是借一地之景抒積郁之情,探玄冥之理,但畢竟邊幅較狹,大氣不足。此詩則以二十句之數,總攬入湖三百余里諸景,以少總多,邊幅廣遠為前所未有,也因此顯得比前此作品疏朗高遠。
其次是筆致趨于跳蕩;這不僅因為攬景大而縱橫多;更因為泯去了前此詩作中的針痕線跡。“春晚”、“白云”一聯之陡轉逆接,空間傳神,充分表現了這一進展。不僅打破了一景一情,轉轉相生的格局,在一節寫景中即有幾個感情層次,而且深得動靜相生,濃淡相間,張弛得宜之效。這種跳蕩又與其固有的謹嚴相結合,全詩倦、難并起,再由“難”生發展開,最后歸到深一層的“倦”,更透現出倦中之憤。在這一主線中,又以“千念”“萬感”一聯與三江九派一聯,一逆接,一順轉,作兩處頓束,遂將跳蕩之筆鋒與嚴謹的組織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是后來杜、韓詩結構命筆的最重要的訣竅。
其三是景語、情語、理語更形融合:謝詩的理語,決非人們常說的“玄理尾巴”。他的理均由景中隨情生發,這在前幾篇賞析中已多次談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未可厚非,也不失為一體。此詩的“理”則融洽得更好。全詩實際上都在說理之“難具論”,而直至“九派理空存”才剔明這一點,再以下寫江景各句,景中句句用典,也句句有情含理,卻完全由即目所見寫出,無有痕跡。最后“弦絕念彌敦”一句更有無盡遠思,味在酸咸之外。如果說先此的謝詩,多由情景生發歸結到理,那末此詩已倒了過來,理已變成了情景表達的陪襯,顯示了山水詩進一步脫略玄言影響的進程。
人們常說六朝詩至齊梁間的謝朓才初逗唐音。其實謝朓之影響唐人更多短制,且主要影響王維、孟浩然一脈;論到大篇的諸種藝術手段,與杜、韓一派的大手筆,初逗唐音的則非謝客莫屬。
《入彭蠡湖口》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年—433年),原名公義,字靈運,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兒,世稱謝客。南北朝時期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旅行家。
謝靈運出身陳郡謝氏,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生于會稽始寧(今紹興市嵊州市三界鎮)。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秘書郎謝瑍之子。東晉時世襲為康樂公,世稱謝康樂。曾出任大司馬行軍參軍、撫軍將軍記室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代晉后,降封康樂侯,歷任永嘉太守、秘書監、臨川內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殺害,年四十九。
謝靈運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盡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其詩與顏延之齊名,并稱“顏謝”,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并奉詔撰《晉書》。明人輯有《謝康樂集》。
【《入彭蠡湖口》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全宋詞》李彭老07-06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06-21
《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07-19
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的故事11-04
《后漢書》卷十二·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01-24
歇后語故事鑒賞02-21
《恨賦》原文及鑒賞07-17
中考語文詩歌鑒賞技巧06-07
超星爾雅戲劇鑒賞答案05-16
蘇軾詩詞《水調歌頭》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