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的詩詞鑒賞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式。他通過對詩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顧,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的人物,不必為古人是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趙翼的詩詞鑒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趙翼的詩詞鑒賞1
《題遺山詩》
作者:趙翼
原文: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題遺山詩》注釋
①元遺山集:金末元初元好問之詩文集。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事跡見本書作家小傳。詩中評論元好問入元后輯存金代文獻之志節與詩作之成功,知人論世,切中肯綮。
②身閱興亡:言元好問曾經歷金元易代之變。浩劫空:大災難,破壞嚴重。佛家謂世界由成、住到壞、空為四劫,空指世界毀滅。后遂以“劫”指災難。
③“兩朝”句:謂元好問集兩朝文獻于一身。金亡于哀宗天興二年(1233),元好問已四十馀歲,此后近三十年,致力于搜集整理金代文獻,編有《壬辰雜編》、《中州集》,并作有大量詩文,為一代文宗。
④“無官”句:元好問在金為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入元不仕,無損大節。周粟,周武王滅商后,殷商貴族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不食周粟,最后餓死。(參看《史記·伯夷列傳》)元好問雖未如伯夷、叔齊之餓死,但卻未仕元,故曰“未害”。
⑤“有史”句:謂元好問擔心有金一代文獻之遺亡。失楚弓,據《孔子家語》載:楚共王出游,遺失一良弓,從人要尋找,他說:“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孔子認為楚共王心胸還不大,說:“人遺之,人得之,何楚也。”這里以“楚弓”喻金代文獻。
趙翼的詩詞鑒賞2
《野步》
作者:趙翼
原文: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野步》譯文及注釋
譯文:
料峭的寒風催著換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區原野去游玩。秋風最愛多管閑事了,它一來,不但把楓葉變紅,還把人的頭發變白了。
注釋:
峭寒:料峭
紅他楓葉白人頭:這是名句。意思是:(秋風)把楓葉變紅,卻把人的頭發變白了。更是感嘆時間不饒人。
《野步》鑒賞
絕句就是“截句”,從律詩中截出兩聯,單獨成詩,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刪去,只突出精華的內容。由于形式適合,有相當一部分絕句是著眼于奇想巧思的,前兩句交代,后兩句用奇,此詩即如此。
“峭寒催換木棉裘”,寥寥數字,勾勒出了較長一段時間里詩人的心理狀態。“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詩人換上棉襖。在這里,詩人賦予了峭寒一個獨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詩人換衣,詩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詩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詩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實際上,峭寒是沒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與詩人作對,詩人這樣寫,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過自己與峭寒的交鋒表現內心復雜的情感。詩人為什么不肯換上棉襖呢?可能有多種原因,但結合后文來看,最可能的就是詩人認為多穿衣服是年老體衰的表現,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聽任峭寒擺布,但最終還是無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說腿腳不便,“近”是指無力走遠。那么,大冷的天,詩人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風蕭瑟中,又將會是怎樣的心情呢?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詩人筆下的秋風,仿佛成了一個討人厭的家伙,它蕭蕭地吹,不停地吹,吹紅了湛湛青楓,吹白了滿頭烏發,詩人對這秋風,不禁發出一句“管閑事”的牢騷來。如果說前面的“催”字還不是那么明顯的話,那么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來秋風沒有感情,也不好管閑事,楓葉之紅、青絲之白,都與秋風沒半點關系,詩人發此怪怨,實屬無理。但越是無理,越是有情,詩人自入秋以來,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傷之情就從沒斷過,此刻他看到瑟瑟作響的紅葉,一腔悲懷再也把持不住,便沖秋風抱怨道:“你怎么這么好事!”這里的秋風,實際上已經超出它本身的含義,成為了整個秋天、甚至永遠無情地流逝著的時間的代表,正是無情的.歲月逼紅了楓葉,也催老了詩人。詩人此處將自己的感情外化為原本無辜的秋風,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讓衰涼之感直達讀者心靈深處,仿佛讀者自己已經成為了一個步履蹣跚的老者,在秋風中不禁灑淚。
綜合全詩來看,最核心的無疑是后兩句,但前兩句也不應忽視。應該說,如果沒有前面兩句的交代和鋪墊,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發得那么充分。全詩表現了詩人對年華逝去的感傷之情。
趙翼的詩詞鑒賞3
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一、簡介作者并講他的幾個故事
趙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云崧,號甌北。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中過進士,當過官,辭官后主講安定書院。下面講幾個故事,更多地了解一些趙翼的情況。
1.才華橫溢的少年
他的父親以私塾授業為生,趙翼從6歲起就跟隨父親讀書。據說,他3歲時就能識字,12歲時,一天就可以寫出好多篇文章。他父親離世后,趙翼孤苦伶仃,還有弟妹要他照顧。這時,原來為他父親開設私塾的有錢人家就留他接替父親,當私塾老師。當時他才15歲。后來,他參加科舉考試,考了第一名,本來應該是狀元,但乾隆皇帝卻把本是第三名的考生點為狀元,趙翼屈居第三名。
2.清代史學名家
趙翼是清代著名的史學家,寫過許多部歷史著作,每部著作均折射著趙翼獨特的見解,其中最出名的當數《廿二史札記》。這部著作,與王鳴盛所著《十七史商榷》以及錢大昕所著《二十二史考異》,被學者合稱為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3.獨樹一幟的詩人與詩論家
趙翼在詩詞創作上,主張抒寫性靈,極力反對摹擬。后世評價他的詩作所用的主要詞語如下:自成一家,不拘唐宋格律,風格多變,“無不如人意所欲出”。當時,他有兩個最好的朋友,一個是袁枚,另一個是蔣士銓。由于他們志趣相投,對詩的主張也相近,所以被并稱“乾隆三大家”(也有人說,另一人是張問陶)。他們三人中,袁枚與蔣士銓逝世于趙翼之前,趙翼有詩曰:“三家旗鼓各相當,十載何堪兩告亡。今日倚樓唯我在,他時傳世究誰長?”
趙翼與袁枚的交往和感情勝過蔣士銓,從他寫給袁枚的詩句中可以看出:“我最愛君詩,君亦愛我句。他人豈不賞,不著痛癢處。”
趙翼寫過不少論詩的著作,其中的《甌北詩話》(又名《甌北詩鈔》),系統地評論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等十家詩作。我們將要學習的《論詩》,可以集中反映趙翼在詩歌創作方面獨樹一幟的理論與實踐。
二、部分詞語注釋
1.領:是引領的意思,不宜理解為“占領”。
2.風騷:風,原指《詩經》中的《國風》,后來則常用來指《詩經》;騷,指屈原的《離騷》。這首詩中的“風騷”,主要應指詩詞的發展趨勢說的。有人說,“風騷”指詩詞作品在文學界的地位及其影響,筆者認為不妥。“各領風騷”,意思就是各自引領詩詞發展趨勢之意。
3.才人:天才之人。
三、賞析這首詩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是直接寫作者對詩歌創作的主張:他認為詩歌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他不認為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因為每個時代都會有折射時代精神與表現時代風格的詩人;他相信后繼有人。讀者細細品味這首詩后,定會有更深刻的感悟。
第一句是“李杜詩篇萬口傳”
無論誰看,都會知道這句詩是對李白與杜甫這兩位偉大詩人的正確評價。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圣,說他們的詩篇萬口傳誦,恐怕當時之人與后世之人,沒有人會反對。其主要原因,當然不僅在于其詩篇豐富深邃的思想內容,并且也在于其詩篇承前啟后的藝術魅力。
我們設想一下:讓讀者看到這句后,先別看下一句,請他們想想下一句的內容,或者請他們來續寫一句,結果會怎樣呢?筆者敢冒昧地說,恐怕十有八九的讀者會正面肯定李杜的:或贊揚其詩篇會萬世流芳,或寫出其詩篇“萬口傳”的原因。
可當讀者看到詩人寫的下一句,居然同他們想的毫不沾邊時,他們會怎樣呢?
請注意:詩人不寫“萬古傳”也不寫“萬世傳”,卻偏偏要寫“萬口傳”,其中一字之不同,卻耐人尋味!
第二句是“至今已覺不新鮮”
這句詩語出驚人,與第一句既非并列或承接關系,也非因果關系,而是讀者想不到的轉折關系。一般來說,讀者看到這句,恐怕不好接受,特別是對“不新鮮”這3個字不敢認同。筆者認為,“新鮮”這個詞在這首詩中并不含有貶義,不是說李杜的不美好或沒文采,恐怕只是認為他們的詩作,無論在反映社會現實方面,還是在寫作格調方面,都做不到與時代的要求密切吻合。新,就是指剛剛出現的;鮮,就是指活脫脫的。
我們現在強調“與時俱進”,強調“厚今薄古”,不是同樣毫無貶低古人的意思嗎?再想想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高論,讀者恐怕就會有點贊同趙翼的觀點了。但,讀者還是疑點重重:既然李杜都“不新鮮”,那么“新鮮”的在哪里?
第三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這句詩緊承第二句,直接為讀者釋疑。詩中的“江山”是借代手法,指的是國家;而“代”則是指時代說的。但,必須說明:筆者認為“江山”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是指不斷變化的空間;而“代”也是如此,應是指不斷變化的時間。我們熟悉的一個成語叫“滄海桑田”,用它來理解詩人詩中的“江山”與“代”的內涵,或許會使我們豁然開朗。這樣看來,這句詩的深刻含義,是不是可以表述為:在不同的時空中總會涌現出杰出的人才,他們會創作出適應當時自然與社會現實的詩詞作品,而這樣的作品會更加“新鮮”。
第四句是“各領風騷數百年”
讀了“江山代有才人出”,讀者也許會覺得詩人在肯定后來的“才人”而否定李白與杜甫。只有讀到最后這句,讀者之疑慮才會有頓覺冰釋之感。最后這句詩應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它至少可以使讀者在以下3個方面受到啟發。
一是照應了前三句中的每一句。
“各領風騷數百年”,肯定了第一句“李杜詩篇萬口傳”,因為他們的詩篇就起過引領作用;同時也肯定了第二句的“不新鮮”,因為他們的引領作用也只有“數百年”而已;當然還肯定了第三句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因為一代一代的“才人”出現后,他們又會對新時代、新社會起引領作用呀。
二是闡述了一個獨特的觀點。
詩人認為,詩歌創作也要承前啟后,推陳出新,決不可停滯不前。社會不同了,時代變化了,詩歌創作就要適應這個社會,適應這個時代,否則詩歌創作就會變成無病呻吟,就會失去源頭活水,最終干涸。詩歌發展的歷史事實,也充分證明了詩人的觀點。我國詩歌從春秋后期出現的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到戰國時期出現的屈原等人創作的《楚辭》,到漢魏晉時期的“樂府詩”,再到唐詩、宋詞、元曲……一直到現代新詩,不僅一直在繼承中變化著,而且在變化中不斷流入汩汩的“新鮮”活水。
歷史證明,不管上述哪一個階段的經典之作或“才人”,也只能在一段時間內起引領作用。那么,用什么詞語表示這段時間呢?“百年”太短,“千年”“萬年”又太長。我們真得佩服詩人,他在“百年”前面加了一個“數”字,問題就一下子解決了。如果筆者認為,這體現了詩人的“煉字”藝術,恐怕讀者不會反對吧!
三是揭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
如果就詩論詩,這首詩似乎只是論述詩詞這個特殊性問題;但我們知道,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
這首詩不僅可以使我們想到中國社會發展的軌跡,而且可以想到人類社會曲折前進的各個階段。比如,可以由此想到人類社會已經過去的幾個階段,包括某一個階段中若干個小的階段;也可以由此想到人類社會將來的情況。不僅如此,我們是不是還可以放眼自然界的千變萬化。
于是,我們相信,不管是中國還是世界,未來的社會一定更加燦爛輝煌,人類的生活一定會更加幸福美好。我們期待著,奮斗著,前進著。
【趙翼的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趙翼生平簡介03-06
趙翼名言名句集萃05-06
古代詩人介紹之趙翼03-31
《趙將軍歌》原文注釋及鑒賞01-15
《趙將軍歌》古詩原文及鑒賞01-19
趙以夫《揚州慢》宋詞鑒賞02-01
詩詞名句鑒賞03-30
水調歌頭詩詞鑒賞04-01
《水調歌頭》詩詞鑒賞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