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杜甫的勵志古詩之《望岳》
《望岳》此詩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杜甫的勵志古詩——《望岳》,希望大家喜歡!
杜甫的勵志古詩之《望岳》
《望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
神奇自然會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
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詩人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第一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第二首詩作于作者中年時,宰相房琯敗績喪師于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而滿是失意。第三首作于作者暮年。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杜甫的勵志古詩之《望岳》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時,詩人正“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當他游歷到山東,被泰山的壯麗景色所吸引,寫下了這首《望岳》詩。
【賞析評價】:
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六句實寫泰山之景。
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現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蕩胸生層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杜甫的勵志古詩之《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24歲,北游今山東,遙望東岳泰山,寫下了這首雄視百代的五言古體詩。
此詩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岱宗”,泰山又名“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稱。起句設問:泰山是什么樣子?頓時便抓住讀者,將他們拉進自己的詩境里來。次句自答:它蒼翠著整個山東大地,綿延不絕!今山東地域在春秋時期分屬齊、魯兩國,齊在泰山北,魯在泰山南。“青”,用作動詞,煉字精悍。“未了”,不曾完結。泰山山脈之大,非遠觀不能領略,這就繳出了題中的那個“望”字。
第三句,“造化”指大自然及其創造者。“鐘”,聚集。此句謂上蒼對泰山特別眷顧,集神奇秀麗于其一身。這是對泰山的高度贊美。第四句,山北為“陰”,山南為“陽”;日落為“昏”,日出為“曉”。此句夸張泰山的高大,說它割斷了夜晚與白晝。“割”字下得老辣、生新。這兩句仍然從大處落墨,對泰山作宏觀描述。
以上四句,重心在“岳”;五六兩句,重心轉移到“望岳”的“我”。“層云”,重疊的云。“決”,裂。“眥”(zì),眼眶。二句是說遠望泰山,云氣繚繞,胸中仿佛也有重云生成并激蕩;瞪大眼睛,目送鳥兒歸山,直到它們沒入蒼茫山色,眼眶都快要瞪裂。這兩句,特別是“決眥”句,刻畫自己“望岳”的情態極為傳神。
古體詩并不要求對仗,律詩才要求中間兩聯對仗。本篇三四五六句是兩聯工妙的對仗,熔律體入古體,尤見詩人融會貫通的文學才力。
“決眥”句中,那“歸鳥”已將作者的詩心從遠望之處牽引到了山中,與他心儀的泰山零距離接觸了,于是末尾便水到渠成地由“望岳”自然延伸到“立志登岳”。“會當”,定要。二句是說: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視那矮小的群山!這正是《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云云的詩意表達。卒章顯志,青年詩人用最高亢的音調唱出了他的人生理想與追求。此前不久,他剛經歷了進士考試失利的挫折。但他“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閣序》),仍保持著積極樂觀、奮發向上的銳氣。憑著這股銳氣,盡管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但至少在詩歌創作上,他為我們中華民族樹立了一座文學的“泰山”!
杜甫的勵志古詩之《望岳》
詩題為《望岳》,“望”字貫穿全詩。
首聯為遠望:“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如何樣呢?“夫”,在那個地點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概,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郁,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郁,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于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壯宏闊的氣概。第一句設問,是詩人初見泰山時又驚又喜,情急之中一時難道找不到恰當的語言來形容,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來。第二句寫泰山給予遠望中的詩人的突出印象,“齊魯青未了”五個字可謂別出心裁:那清翠的山色連綿起伏,沒有盡頭。
由魯地到齊地,囊括無遺。這是何等氣象!
頷聯為近望:“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峻。那個地點是近望,贊揚大自然把天地間的奇異秀美的景色都集合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晴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造化”,指天地自然。“鐘神秀”,天地間奇異秀美皆聚泰山。“鐘”,集合的意思。
此聯寫走近泰山抬頭仰望時所見所感,寫出泰山的奇異秀麗和高大宏偉。一句寫山之壯美,看起來大自然把一切奇異秀美都聚攏在泰山之上。一個“鐘”字將上句寫泰山寬敞的背景,拉回到泰山本身的千仞峻深上來,給予泰山拔地而起的動感將大自然擬人化,寫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將靈秀之氣全集中于這座山。,一句寫山之高峻,看起來一把利劍劈開了陰陽兩個天地,陰暗分明。那個地點的一個“割”字,表現泰山之雄險奇崛,化靜為動,極具匠心。使本來靜止的山峰變得靈動起來,顯出山峻峭如剛鋒,將山南山北判若晨昏,由此能夠想見山色的變幻無窮。頸聯為細望:“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爽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捷,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壯壯美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闊。“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眶。“入”,收入眼里,看到。 詩人的目光集中到“層云”和“歸鳥”上,山峰間那飄飛的層云,讓人心胸開闊;翱翔的歸鳥,消逝在極目遠望的心頭。假如說頷聯寫的是靜景的話,那么頸聯寫的則是動景:層云任飄動,宿鳥歸飛疾,畫面靈動,一派生氣。在這出神的追望中引出尾聯,由所感到所想。 最后的尾聯是詩人想象之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由望岳而引起的決心。表達的是詩人盡快登上泰山極頂的期望。盡管現在詩人沒有登上山巔,但他相信總會有一天登上頂峰,將天下群山盡收眼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現了詩人心情之急切、飛步攀登的決心和豪邁的氣慨。因泰山之雄壯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宏偉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詩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抒發出他的壯志情懷:昂揚向上、積極進取、勇于攀登、俯視一切……給人以無限的啟發和鼓舞。——這確實是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并能引起人們強烈共鳴的緣故。
杜甫的勵志古詩之《望岳》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充滿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刻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今后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快樂得不知如何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贊頌仰慕之情,專門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 “夫如何”,確實是到底如何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那個地點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專門別致。那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通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樣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兒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因此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專門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奇異秀麗和宏偉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因此說“割昏曉”。“割”本是個一般字,但用在那個地點,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
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刻聚精會神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假如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能夠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確實是什么緣故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緣故。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概,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杜甫的勵志古詩之《望岳》】相關文章:
杜甫古詩《望岳》賞析11-24
杜甫古詩《望岳》教學案例08-07
杜甫雄心壯志的古詩《望岳》03-29
《望岳》杜甫原文及翻譯04-07
古詩望岳翻譯11-05
杜甫《望岳》賞析(通用6篇)05-10
杜甫《望岳》教案(通用11篇)06-16
古詩《望岳》教學反思?三則08-10
初中古詩《望岳》教學實錄08-10
文言文古詩《望岳》文學賞析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