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己《早梅》古詩原文賞析
早 梅
萬木凍欲折, 孤根⑴暖獨回⑵。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⑶出, 禽窺素艷⑷來。
明年如應律⑸, 先發望春臺⑹。
詞句注釋
⑴孤根:單獨的根,指梅樹之根。孤:突出其獨特個性。
⑵暖獨回:指陽氣開始萌生。
⑶遞:傳遞。幽香:幽細的香氣。窺:偷看。
⑷素艷:潔白妍麗,這里指白梅。
⑸應律:古代律制分十二律,有“六律”、“六呂”,即黃鐘、大呂之類。
古時人以十二律推測氣候,此處應律是按季節的意思。
⑹春臺:幽美的游覽之地。
白話譯文:萬木禁受不住嚴寒快要摧折,梅樹汲取地下暖氣生機獨回。皚皚的白雪籠罩著山村鄉野,昨夜一枝梅花欺雪傲霜綻開。微風吹拂梅香四溢別有情味,素雅芳潔的姿態令禽鳥驚窺。明年如果梅花還能按時綻放,希望它開在眾人愛賞的春臺。
創作背景:齊己是鄉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常刻苦。幾年后,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現,收進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只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著梅花唱歌,齊己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后,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原文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以清麗的語言,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艷的風韻,堅強地盛開,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狀物清潤素雅,抒情含蓄雋永。首聯即以對比的手法,描寫梅花不畏嚴寒的秉性。“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是將梅花與“萬木”相對照:在嚴寒的季節里,萬木經受不住寒氣的侵襲,簡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樹卻像凝地下暖氣于根莖,恢復了生機。“凍欲折”說法雖然略帶夸張。然而正是萬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襯出梅花“孤根獨暖”的性格,同時又照應了詩題“早梅”。第二聯“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用字雖然平淡無奇,卻很耐咀嚼。詩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皚皚深雪,作為孤梅獨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開”是詩的畫龍點睛之筆:梅花開于百花之前,是謂“早”;而這“一枝”又先于眾梅,悄然“早”開,更顯出此梅不同尋常。
據《唐才子傳》記載,齊己曾以這首詩求教于鄭谷,詩的第二聯原為“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讀后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齊己深為佩服,便將“數枝”改為“一枝”,并稱鄭谷為“一字師”。這雖屬傳說,但仍可說明“一枝”兩字是極為精彩的一筆。此聯象是描繪了一幅十分清麗的雪中梅花圖:雪掩孤村,苔枝綴玉,那景象能給人以豐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詩人因突然發現這奇麗景象而產生的驚喜之情;肯定地說“昨夜”開,明昨日日間猶未見到,又暗點詩人的每日關心,給讀者以強烈的感染力。第三聯“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側重寫梅花的姿色和風韻。此聯對仗精致工穩。“遞”字,是說梅花內蘊幽香,隨風輕輕四溢;而“窺”字,是著眼梅花的素艷外貌,形象地描繪了禽鳥發現素雅芳潔的早梅時那種驚奇的情態。鳥猶如此,早梅給人們帶來的'詫異和驚喜就益發見于言外。
以上三聯的描寫,由遠及近,由虛而實。第一聯虛擬,第二聯突出“一枝”,第三聯對“一枝”進行形象的刻畫,寫來很有層次。末聯語義雙關,感慨深沉:“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此聯字面意不難理解。然而詠物詩多有詩人思想感情的寄托。這里“望春臺”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義。齊己早年曾熱心于功名仕進,是頗有雄心抱負的。然而科舉失利,不為他人所賞識,故時有懷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自己處于山村野外,只有“風”、“禽”作伴,但猶自“孤根獨暖”,頗有點孤芳自賞的意味。又因其內懷“幽香”、外呈“素艷”,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開無主”的境遇,而是滿懷希望:明年(他年)應時而發,在望春臺上獨占鰲頭。辭意充滿著自信。“先發望春臺”實際是詩人渴望到京城施展才華、獨占鰲頭、實現自己遠大抱負的自信宣言。全詩詠物寫景,語言清麗傳神,為讀者描摹出一幅風韻十足的“寒雪早梅圖”,有“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之神;突出了早梅不畏嚴寒、傲然獨立的個性,創造了一種高遠的境界。借物喻己,含蘊深藉,詩人懷才不遇、清高孤傲、堅貞不屈、執著自信的節操情懷蘊含景中,又具“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之妙。神妙畢備,意蘊雋永,堪稱詩林“詠物臺”上的一枝獨秀!
名家輯評:《瀛奎律髓》 :尋常只將前四句作絕讀。其實二十字絕妙,五六亦幽致。
《唐詩箋注》: 氣格矯健,絕不似僧家寒儉光景。宜其為少陵所賞識也。
1916年,袁世凱終于如愿以償稱帝,史稱“洪憲帝制”。當上了皇帝之后的袁世凱到底干了些什么?洪憲帝制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首先,稱帝之后的袁世凱將1916年(即民國五年)定位洪憲元年,摒棄了原先以民國紀年的方式,而是改以“洪憲”來紀年,徹底背叛了共和。隨后,他又發布了一系列的命令來彰顯自己的帝王身份。例如,他在1915年底曾頒布了策令冊封原先的黎副總統為親王,但黎元洪公開拒絕了他的封號;他又冊封了一干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給他信任的下屬。虛榮心得到滿足后,為了拉攏人心他又下令,徐世昌等故人舊友面對他的時候不用自稱為臣,借此來顯示自己的義氣。一個帝國又怎么能沒有屬于它的旗幟呢?于是,袁皇帝又做主將五色旗原有的五族順序打亂,將黃、藍、白、黑分列在四方,意寓漢族統一天下,來用作帝制的國旗。除此之外,他又找人用自己的頭像設計鑄造了一款銀幣。這款銀幣的正面是袁大帥身著大帥服的及胸像,反面是一條飛龍,且在圖案上下分別有“中華的帝國”、“洪憲元年”幾個字。這款銀幣有濃厚的帝王色彩,做工精美,但遺憾的是存世極少,市面上所見的多是假幣。袁世凱煞費苦心的登基稱帝,他的帝國卻存在不足百天。被迫取消帝制之后,他在位時的各種命令等全都沒有了意義。我們今天談論起帝制,也就只剩下這些內容。
洪憲帝制存在的時間不過百余天便匆匆取消了,在歷史上只留下了倉促的一筆。關于洪憲帝制為什么失敗,可以說是各方面因素綜合。我們說成功的關鍵在于合乎當時的國情,很顯然,帝制并不適合那時的中國。在甲午戰爭發生之后,雖然傳統儒家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并沒有收到太大的沖擊,但也出現了認同危機,在傳統意義上的天命和大一統思想并不能支持袁世凱的帝制取得合法性。加上革命推翻了已存在于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制國家,君主這一形象在國人心中已經沒有了之前的神圣性,民眾對于君主不復以往的尊重。
再者,在袁世凱稱帝之后,并沒有得到手下人的支持,政府內部也逐漸崩散,人心不齊。作為民國副總統的黎元洪公開反對了帝制,拒絕袁世凱的親王加封。段祺瑞、馮國璋是袁世凱的兩員心腹大將和北洋元老徐世昌均對袁離心離德,對帝制運動作消極抵制;1916年5月,袁世凱最親信的心腹黨羽四川將軍陳宦和湖南將軍湯薌銘也宣布獨立。原本支持建立帝制的日、英等帝國主義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勸告”停止帝制活動。違逆歷史潮流致使不得民心(護國運動的興起),手下的部將背德離心,又失去了日本、英國等外部支持,可以說是對洪憲帝制的失敗最簡單直白的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