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覽古的古詩賞析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字詞解釋:
⑴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此后他臥薪嘗膽20年,于公元前473年滅吳。
⑵錦衣:華麗的衣服。《史記·項羽本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后來演化成“衣錦還鄉”一語。
⑶春殿:宮殿。
⑷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胸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叫聲凄厲,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翻譯:
越王勾踐把吳國滅了之后,戰士們都衣錦還鄉。如花的宮女站滿了宮殿,可惜如今卻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了。
背景介紹:
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懷古之作,是他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該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在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他大破吳歸。《越中覽古》寫的就是這件事。
中心思想:
這首詩通過描寫由昔日的繁華到今天的破敗的環境轉變,抒發詩人對人事變幻、世事無常的慨嘆。
賞析: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士都凱旋了;由于戰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春殿”的“春”字,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的情形表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
這種場景十分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銷。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在所剩下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來表達。過去的統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人將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使讀者更覺得凄涼的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后來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這首詩的重點在于明寫昔日的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后來的荒涼,由此加以抹殺,轉而引出主旨,充分體現了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