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詩《和子由澠池懷舊》的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古詩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古詩《和子由澠池懷舊》的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賞析】
這么多年來,一直像云一樣,在飄;偶爾變了雨,親吻幾下大地,經不住太陽的誘惑,終又變回一縷云,接著漂泊。所以喜歡東坡這首詩。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四川眉山人蘇洵帶著兩個兒子蘇軾蘇轍赴汴京應試。嘉佑二年(1057),兄弟二人同科進士及第,父子三人名動京師,得號三蘇。特別是二十二歲的蘇軾,才華橫溢,朝野一片贊美之詞,歐陽修謂:老夫當避此人,放出一頭地。這年四月,因母親病故,兄弟二人回川奔喪。
嘉佑五年(1060),蘇氏兄弟回京,蘇軾授河南福昌縣主簿,蘇轍澠池縣主簿,俱未赴任,看來是嫌官小了,兄弟倆瞄準了下一年的制科考試。
嘉佑六年,二人如愿以償,制試中第。蘇軾列三等,除大理評事,鳳翔府簽判。大理評事是掌管刑獄的京官;簽書判官是州府幕職,掌管文書,佐助州官。這是典型的京官下派。蘇轍列四等,被推為商州推官,因父親在京修禮書,奏請留京侍父。
這年冬,蘇軾經河南澠池入鳳翔就職。蘇轍送兄至離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鄭州西門外,蘇軾為此寫下了《辛丑十一月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蘇轍回京讀到哥哥的來詩,料想他已到澠池,而澠池是他們六年前入京應試經過的地方,于是寫下了《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騎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蘇轍曾授澠池縣主簿,但未赴任,故曰曾為縣吏民知否。當年過澠池,曾在當地僧舍停留,壁上題詩。如今才過六載,轉瞬之間,老僧奉閑已死,壁上題詩也蕩然無存。人生渺渺,有如飛鴻踏雪泥,偶然留下一些爪痕而已。這年蘇軾才二十六歲,其詩中的滄桑,已如老人。
蘇軾這首詩有兩處一直讓后人垢病,其一為體例,是和詩。蘇軾的詩有三分之一強為和詩。歷代評論家對此多有微言。
朱熹:淵明之詩所以為高,正為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來。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才高似不費力,然已失自然之趣。
王若虛<<滹南詩話>>:集中次韻至三分之一,雖窮極技巧,傾動一時,而害于天全者實多。
顧炎武:蓋所以和人者,其胸中本無詩也。 再一個就是自注,這首詩就有一個自注:往歲,馬死于二陵,騎驢至澠池。唐人堅持詩應該讓作者自己去理解,不能自注詩意。 這兩點也是宋詩的通病。
譯文
人生在世,到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一樣。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閑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人。北宋詩人、詞人,宋代文學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記承天寺夜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