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重陽節古詩《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古詩《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長安九日詩
作者:江總
原文: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翻譯
江總在陳時,官至尚書令,到晚年,陳滅于隋,從此郁郁寡歡。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歸;后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于景點構成的圖畫里。
解釋
九月九日,勉強登高,卻無人送酒同歡,遙想故園的菊花,大概在戰場旁,寂寞地開放吧。
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入長安,仕于隋,后辭官南歸,這首詩寫于南歸途中。從詩的第三句中“籬下菊”的用典可知,詩人在表達對故鄉的懷想和思舊之情的同時,流露出了歸隱田園的情懷。
到了重陽,文人墨客,則常常詩思泉涌,情感難抑。南陳詩人江總的《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賦韻》和唐代詩人岑參的《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就是兩首著名的重陽佳作。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人在回揚州途中經山東微縣微山亭所詠的這首重陽小詩,就在強烈的故鄉之念中,流露出亡國的隱痛。流云南逝,大雁南歸;后兩句言所想之境:故鄉籬菊,花事何如?但實景虛象,絕非隨意拈來,而是精心擇用。這樣,故土之眷盡在這眼前、遠處的景物之中;亡國之恨,則全蘊于景點構成的圖畫里。
鑒賞
“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在歲月的長河中,這首古詩如同一顆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首句“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詩人將內心的渴望與大雁的飛行相融合,極具動態感。“心逐南云”,那是對遠方的熱切向往,仿佛心靈掙脫了塵世的束縛,朝著南方那片溫暖之地飛馳而去。而“形隨北雁”,則巧妙地借大雁南飛的形象,寄托自己歸心似箭的心情。大雁在古代詩詞中本就是傳遞思念與歸訊的使者,詩人以這樣的意象開篇,瞬間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懷。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筆鋒一轉,從遼闊的天際拉回到故鄉那小小的東籬之下。菊花,作為重陽節的象征之物,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詩人遙想故鄉的菊花,在這重陽佳節,不知綻放幾何。這看似簡單的問句,實則蘊含著無盡的眷戀與牽掛。或許詩人曾在故鄉的菊園漫步,賞菊品茶,與親友共度美好時光。如今身處異鄉,只能憑借記憶中的畫面來慰藉思鄉之苦。
從藝術手法上來看,此詩以景襯情,前兩句的“南云”和“北雁”勾勒出一幅宏大而悠遠的畫面,為后文的思鄉之情做了有力的鋪墊。后兩句聚焦于故鄉的菊花,以小見大,將抽象的思鄉之情具象化。詩人沒有直抒胸臆地訴說自己如何思念家鄉,而是通過對菊花的問詢,委婉含蓄地表達出內心深處的情感,讓讀者在品味詩句的同時,如品香茗,余味悠長。
在重陽節的文化語境中,這首詩更具特殊意義。重陽節本就是游子思鄉、親人團聚的節日,詩人在此時創作此詩,將個人的情思與節日的氛圍緊密相連。它讓我們看到了古人在佳節時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也讓我們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能夠透過詩句,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它不僅僅是一首詩,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段歷史的回響。
【重陽節古詩《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賞析】相關文章:
古詩早雁賞析11-04
雁門太守行古詩賞析12-08
終南別業古詩賞析03-19
夜雨寄北古詩原文賞析02-02
語文雁門太守行古詩賞析12-02
終南別業古詩原文及賞析06-15
《送裴圖南》古詩賞析12-13
思鄉古詩《南中詠雁詩》賞析10-19
《南中詠雁詩》古詩譯文注釋及賞析10-19
云古詩原文翻譯賞析【精選】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