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讓古詩文奇葩在課堂上綻放
如何讓古詩文奇葩在課堂上綻放
xxx
廣東興寧市xx中學
【摘要】在古詩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反復吟詠、整體領悟和創設情境、披情入文等教學手段,達到采擷精華、學以致用等教學目的,讓古詩文這朵奇葩在課堂上綻放。
【關鍵詞】古詩文;綻放
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0年秋季開始使用的中學語文新教材已經將古詩文的比例提高到40%(高中部分)和35%(初中部分)。由此可見新課標對于古詩文的重視。在人們殷殷期待著“素質教育”、大力進行語文教學改革的今天,如何提高古詩文教學的質量,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想提高古詩文教學的質量,首先,我們語文教師不僅要認識到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更要轉變以往“古詩文沉悶”的觀念,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讓古詩文這朵奇葩在課堂上綻放。
1反復吟詠 整體領悟
中國古代的語文教學積淀出一種優良的傳統,那就是讓學子們老老實實地讀、抄、默、背,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語說得再明白不過了。這一點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三味書屋里“人身鼎沸”的讀書情況的描述,就是誦讀場面的真實寫照。古人形容學堂的學習氣氛濃厚,總是用“書聲瑯瑯”之類的詞語,從來不說學堂里如何肅靜。
可見,誦讀在古人學習中的地位。宋朝歐陽修的散文繼承了韓愈等散文大家的風格,語言平易清新,更富于抒情色彩。他的后人說他小時候是在背誦古人許多優秀的詩文后才開始寫詩的。長大后靠借書來讀、對有些書則是邊抄邊讀,細細咀嚼,如此,書未抄完,已能成誦。模仿——理解——創新,這是一種由感性積累到理性飛躍的過程。古今中外,文人大師,誰沒有經過這樣一段學習過程呢?
可是,古詩文教學強調“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由來已久。不少語文教師為了做到這一點,不得不采用“字字講解,句句對譯”的教法;學生則忙于耳聽筆錄。一篇血肉豐滿的文章,變成了一堆支離破碎的“古漢語材料”。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扼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妨礙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就拿古詩文教學本身來說,也已經“變調”、“走樣”了,致使這些經過篩選的最具教育意義、最具感染力、最具趣味性的文學課變成枯燥乏味、干巴巴的技術課。
比如教蘇軾的《前赤壁賦》,不引領學生品味赤壁秋夜清幽優美的景色和月夜泛舟的閑逸興致,卻津津樂道于文中使用的32個“之”19個“而”。或許有人會說:“不落實,學生怎么能懂?”其實,有時侯這些詞不落實,學生未必不懂。一句“欲以究天人之際”令許多教師在“以”字上細加講解,對于學生來講,“以”作連詞還是介詞,依筆者拙見,學生大可不必精微辨析,只要能夠理解整個句子的含義即可。古文讀多了,語感強了,許多意義不講自明。
漢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漢語詩文特別適合誦讀。像《與朱元思書》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這樣最具漢語音韻美和意境美的文字,不誦讀是很難體會到蘊藏于其中的美感的。青少年時期記憶力最佳,應讓學生多背誦一些古詩文,而少一點僵硬的翻譯和繁瑣的分析。
吟詠背誦法尤其適合那些感情強烈、內蘊深刻、文辭優美的詩文。當然,我們并不反對古詩文教學中適當的字字句句式的落實。事實上,分析與誦讀、理解與記憶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我們強調的是,應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分析,應有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語言的美感。此外,在誦讀中教師要指導得法,比如說指導學生掌握聲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行文的起伏,還要與聯想、想象結合在一起。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而不是死記硬背,同時,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記憶方法。
總之,學生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間,將內容與文法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這種吟詠背誦法較之于把文章分割得支離破碎,不知要好多少倍!
2創設情境 披情入文
所謂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創造或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氛圍或場景,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教材內容,更好地領會文章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情境的創設在古詩文的教學中主要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來進行。心理學研究表明,形象愈是鮮明,愈是具體,就愈能縮短感知的時間,引起聯想和想象,激發人們認知的興趣,就愈能提高效率。如《赤壁之戰》一文,篇幅長,人物眾多,事件復雜,學生學起來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因此,在講此文之前,我專門租借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有關劇集(第22集《群英會》、第25集《龐統獻連環》、第27集《火燒赤壁》)的錄像帶,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觀看,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赤壁之戰的情況。諸葛亮與魯肅的乘霧連舟、龐統的挑燈夜讀、孫劉的火燒赤壁、曹操的敗走華容道等情節將學生帶入了緊張激烈、驚心動魄而又富于詩情畫意的戰爭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周瑜的少年得志、儒將風范,諸葛亮的外交智慧、軍事才能,孫權的優柔寡斷而又虛懷若谷,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他們回味無窮。當真正開始講授這一課時,學生們都帶著高漲的情緒認真去學。學完課文后他們談了自己的體會:“因為看過錄像,所以學課文時我們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層次、記敘的線索、人物的特點及作戰雙方勝敗的原因。”
除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創設相宜的教學情境,我們還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用文字營造詩情畫意的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去體悟詩文的內容與情感。
如《歸園田居》(第一首)是一篇經典篇目,語言通俗易懂,風格“淡而遠”。可是這種“絢爛之極的平淡”,在大多數學生的眼里,卻不免簡陋甚至有些寒磣。怎樣幫助學生領會本詩的妙處呢?首先可以聯系學生學過的'《歸去來兮辭》,用形象性的語言描述陶淵明的簡歷極其操守,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后,再讓學生用第一人稱把詩中的每一句都擴展成一幅立體的生活圖畫。如“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句的擴展:
夏日午后的村莊,恬靜無語,仿佛聽得到小河泠泠的流水聲。我坐在樹下的藤椅上,輕輕搖著竹扇,不忍驚醒任何人的夢。忽然一只狗在深巷中叫了起來,家家的狗都隨聲應和,連雞也撲騰著翅膀到處亂跳,有的飛到了墻頭上,有的飛到桑樹頂上。一會兒巷子又安靜下來了,我搖著扇子,不知不覺將自己搖進了夢鄉。
畫面擴展完成了,再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吟詠體味。學生反復讀原詩,頭腦中的意象不斷清晰和豐富。他們真正領會了詩的妙處和意蘊,深深陶醉在恬淡、悠遠的畫面中。詩情畫意般的情境,讓他們穿越時空,觸摸到了詩人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靈魂,不知不覺地貼近他那顆向往自然、熱愛自由的美好心靈。
這種“改寫”,這種二度創作,為學生創設了散文般的情境,讓他們充分體會到了閱讀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
古詩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還可通過配樂朗讀、畫面投影以及巧設導語、對話表演、動作演示等手段。相宜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藝術鑒賞力。
3采擷精華 學以致用
中學生的學習科目中,語文不過是其中的一門課程,在語文學習的內容里,古詩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時間久了,學生對古漢語的許多基礎知識也許會逐漸生疏,對讀過的古詩文的具體內容也許不再記得。但,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為人處世,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勵,如“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力挽狂瀾……這些千古傳誦的名言佳句,學生定會印象深刻,甚至終生不忘。
因此,為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可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所選的古詩詩文里摘抄名言佳句,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人生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同時,也會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以至在他們的作文中經常會恰到好處地出現。如一學生寫《南方的春雨》時,就用了杜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形容;寫《母愛》時,一學生寫至動情處,筆端自然涌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名句;當自己的經歷跟某人相似,有同病相憐之感時,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這些古詩文佳句的應用,使文章增色不少,也提升了個人品位。
“教無定法”。教學的方法應該是多樣的,其挖掘的層面和內容也相當廣博。古詩文的名篇佳作千百年來滋養著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精神家園。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不斷探索和追求,激發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興趣,使學生的記憶力、理解力、審美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得到提高,讓古詩文這朵奇葩在課堂上綻放,從而使他們終生受益。
【如何讓古詩文奇葩在課堂上綻放】相關文章:
讓生命的火花在課堂上綻放異彩演講稿03-15
教你如何賞析古詩文05-08
奇葩03-06
奇葩說精辟奇葩臺詞05-30
堂上的造句05-24
在課堂上04-13
課堂上06-20
在課堂上02-28
心靈奇葩08-30